- 相关推荐
探究性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探究性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边志军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三中学)
摘 要: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为了使实验的有效性更有保障,教师应该在探究过程中把握以一些问题,例如,给学生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氛围;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重点是启发和诱导等等。
关键词:探究;实验教学;问题;
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在课堂中实施了探究活动,目的就是想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带着问题去思考,给学生空间和发挥个性的机会。但在探究实验教学中,我们存在着课堂轰轰烈烈搞探究,实质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现状。如何避免这个问题是我们应思考的一个话题,下面想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在进行探究性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氛围
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再加上现在的学生思维比较开放,教师必须把我们的教育对象看成是知己,让学生在和谐、温馨的课堂环境中去学习,与学生分享教学中的感情和想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尊严,以便形成和谐的人际环节,这样教学才会富有生命,谈教学也就有了前提,学生进行探究才会有保障。在实验探究教学中,我们要与学生面对面地去“对话”,让学生感受我们的真实与亲切,做到彼此心智和情感上的交流。在互动中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放下做教师的架子和权威,给学生多鼓励,杜绝对学生采取冷对待的态度。
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重点是启发和诱导
该放手时必须让学生去完成,该收的必须教师去指导,当然,放和收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处理好的。千万不要出现学生在实验上忙了很长时间,结果步骤和结论都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局面。这种探究是不成功的,学生仍然是照抄照搬,是一个模仿者,不是一个创造者,我们倡导的是学生创新,重点在学生探究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探究知识的乐趣,成功后学生就会自觉地去追求下一个目标。农村学生存在探究素质差、问题意识淡薄、缺乏怀疑精神等诸多问题,这给教师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去多琢磨、多研究。在教学中,教师不要考虑自己怎么做,应考虑让学生怎么去学,教师不要去设计教学过程,而应该去组织教学过程,多给学生创设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的机会。
三、在探究过程中,重视解决好学生的思维障碍,使物理知识点落实到位
我们重视的是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主要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知识的乐趣和取得成功的成就感,结论是次要的,不同的探究者结论可以是不同的。对不同的结论教师要给予恰当地评价,这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成绩。在实验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增强学生思维的变通性,这样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四、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通过探究能消除学生的思维定式,让片面的知识变得全面而完整。在实验探究中,我们也要培养学生的严谨作风,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实验的思想方法,通过思想方法的渗透教育,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适应社会对他们的需求,完成物理教学的教育功能。
五、要在探究实验教学中发挥好激发兴趣、增强信心和提高悟性的作用
通过探究,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有趣、有用、不难学,达到让学生喜欢物理、爱学物理、会学物理的最终目的。探究教学需要教师找准益于学生接受的学习方法,在有效指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学生自学这一主线。在实验探究上,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思考,通过问题的交流与讨论,学生就会很容易地去确定自己的实验方案。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可能仍会出现实验结果并不理想的状况,但如果能找到实验结果并不理想的原因是什么,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在经历一次次这样的体验后,学生会在感悟中增强学习物理的自信心,将会以浓厚的兴趣参与到实验的探究中去。
六、不要把探究性教学模式化
新课标中实验探究的七个要素并不是程序,为此,教师在进行实验探究时应该避免探究过程出现程序化,对这七个要素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科学探究是教师面对课程改革所遇到的一个新话题,只能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去逐渐完善和改善。新课标指出: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前提,合作交流是探究的途径,评估(评价)是探究的手段,为此,在每一个探究性实验中,要把“提出问题、合作交流和评估(评价)”三个要素体现好。
七、探究性教学不能完全追求探究活动的完整性
探究实验的成败是会受到很多因素制约的,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器材会导致结果产生很大的误差。我们也可能会改变我们原有的思路,抓住这个契机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也可能会从中受到很大的利益。当然,我们要通过其他途径,比如,开放实验室、开辟第二研究领域来弥补课堂上研究的不足。通过课内课外的结合,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视野更开阔,这样生活中的一些定式和不全面的认识会迎刃而解。通过课内外想结合,使物理教育方法更加完善。
总之,探究性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需求,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把探究教学这个环节做好了,我们才可以说新课标得到了落实,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总目标才会实现,学生的能力才会真正意义上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川,汤卫平。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
[2]许国梁,束炳如。中学物理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安忠,刘炳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