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浅谈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2-07-20 16:42:33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精选11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谈语文教学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精选11篇)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 篇1

  摘要

  新课改所做出的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小学生,不仅要设计出能够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还要坚持多元智能理论,允许不同的小学生以不同的速度来获得不同的发展,这对于正面临“小升初”学习压力的六年级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对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小学语文;理论研究

  六年级的小学生会在一年的学习之后面临自己人生中所遇到的第一个大型考试——“小升初”。在六年级的语文课堂上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思想,可以让小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使得六年级小学生在心理、精神上都获得学习自信,消除考试所带来的焦虑感、紧张感,有效解决六年级小学生的厌学问题。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一个擅长写作的人不一定擅长说话,一个不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也不代表他们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水平的低下。教师必须要有一种善于发现、善于挖掘的能力,促使六年级的语文教学走向个性化、全面化。下面,笔者从学习任务的多元化、语文练习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三个角度,来讨论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中的具体应用。

  一、学习任务的多元化

  当小学生进入六年级之后,许多教师都会在“时间少,任务重”的紧迫感的驱使下,恨不得将所有的语文知识一股脑地倒给小学生,也会下意识地要求所有的小学生用同样的学习效率来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这就让许多语文能力不足的小学生承受着过重的学习压力。多元智能理论允许小学生的智能、学习能力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使学习任务多元化,让小学生根据自身的语文水平来选择相应的任务,使其保持松弛有度的节奏来完成六年级的语文学习。

  在新知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不同的学习任务,比如在《山中访友》这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分别设计四个学习任务,即学会读写清爽、吟诵、陡峭等新字词,了解这些汉字的内涵;充分调动自己对散文知识的了解,分析课文中所具有的散文特点,并且就文章所使用的拟人、比喻等修辞进行鉴赏;通过朗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就文章中的优美语句进行摘抄与鉴赏;通过学习,品味作者的情感所在,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在公布了这四个学习任务之后,小学生可以就自己的语文水平来进行学习,他们不必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这可以让小学生以轻松的心情面对语文学习。

  二、语文练习的多元化

  “题海战术”似乎成为传统语文教师在短期内提升六年级小学生语文成绩的基本战略,教师很少会考虑哪些知识已经被小学生掌握,哪些语文知识还需要小学生重点练习,只是一味地布置大量的练习题,让六年级的小学生疲于应付。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要改变这种毫无重点、毫无层次的语文训练方式,而是要将语文练习进行分层,或者是以专题训练的方式进行,使得小学生能够有计划、有重点地来训练自己的薄弱环节。

  在组织六年级小学生进行语文练习的时候,我会设计语文基础知识专题、阅读理解训练专题、习作练习专题、古诗词背诵专题等几个专题模块,并且将其整理成练习册,将其分发给每个小学生,小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进行选择。但是,有一部分小学生对自己的语文知识结构的认识并不清晰,所以他们不知道该选择哪项专题。为此,我会结合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语文试卷中的具体得失为他们提供练习建议。

  三、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一刀切”是导致六年级小学生不喜欢学语文的基本原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师不应该只用语文成绩来评价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而是要綜合考虑每个小学生的整体表现,促使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让六年级小学生接受全面的、客观的语文学习评价,使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快乐、自信。

  在评价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对不同的小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与甄别,要因人而异、因势而定。如果一个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较高,那么教师就要对他的阅读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小学生的日常表现比较好,但是在考试中的表现却屡屡不尽如人意,那么教师也要对小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肯定性评价,避免小学生因为成绩不够优秀而产生失望情绪;如果小学生在某个阶段的心理压力过大,那么教师就要暂时放低对这个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

  总而言之,多元智能理论是以促进小学生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发展为基本目的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促进、启发等多重作用,真正将小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上,使得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更加突出,也让更多的小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学习。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 篇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能够采取科学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综合能力。基于这样的目标,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摆脱应试教育的理念,用创新的思路来组织作文教学,让学生乐于表达,同时注重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在写作中流露出真情实感,让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与写作思维得到提升。那么我将针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浅谈创新教学的思路。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诞生了多种教学思想,其中,情境教学法就是广大教师值得采纳的一种主流思想,其旨在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感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这样的教学方法相比填鸭式教学更具有感情色彩,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与感悟。例如在完成《龟兔赛跑》的学习后,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谈一谈学习之后的感悟,为了让学生获得更深层的感悟,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直接还原龟兔赛跑的故事,同时要利用具有情感的语言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中,使学生感觉龟兔赛跑的故事就直接发生在眼前。这时教师一步步地对故事的内涵进行透彻讲析,让学生了解到这一则故事背后的寓意,随后让学生在自由时间里进行思考与讨论,深化对故事的领悟,最后再用文字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将情境教学法得以落实,改变了传统机械的教学模式,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

  写作并不是只能在课堂上完成的学习任务,它渗透在学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师要培养学生写作的习惯,让学生将写作作为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爱上写作。对此,教师可以将日记式教学有意识地运用在学习中,让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日记不限于内容与字数,只需要记录好当天发生的事情以及其中的感悟,做到真情实感、有感而发。再者,教师还可以将日记与周记的形式有效地结合起来,将日记与周记成为学生总结自我,练习文字运用功力的平台。这样一来,教师一方面将学习的平台扩展到学生的生活中,实现生活式教学,让学生完成生活总结与感悟,另一方面,简单的练习方式让学生爱上了文字表达,培养了写作的习惯,克服了作文学习的困难。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习惯,从而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写作练习,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进行创新的过程中,教师不妨考虑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这样可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教学为例,这是海伦凯勒的经典作品,对小学生思维的养成有着积极的意义,恰好在写作教学中有一章便是要求学生以“假如……”为题展开想象,写一篇文章,于是教师可以将二者进行融合式教学,在完成文章的基础教学之后,要让学生进行深层的讨论,理解文章的内涵与情感,教师再将教学重点过渡到写作当中,学生就要想假如自己只有三天光明,会做一些什么呢,在想象中思考,更是对人生的一种感悟,最后再利用文字表达出来,使情感得到升华。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二者有机结合,获取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使作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

  四、有效实施感悟式教学

  具有情感的文章才算是真正的好文章,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逐渐将教学重点从技法传授转移到情感感悟上来,让学生写出的文章具有真情实感。基于这样的目标,教师要有效地实施感悟式教学,让学生针对客观事实进行感悟,将自己的观点与情感融入文章。比如每年的三月五日是学雷锋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完成各种实践活动,如可以带领学生走上街头帮助环卫工人维护城市清洁,也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敬老院慰问老人。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感悟其中的经历,然后用文字将过程记录起来,再一次地进行思考与感悟,从而从活动中获得启发,在字里行间流露自己的情感,更深刻地感悟这样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写出的文章具有真情实感,并且使学生的人格素质得到显著提升。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感悟式教学有效落实,获取理想的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而言之,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进行创新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取得理想学习效果的必要保障,可以说,要培养好学生的文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离不开具有创新性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意识到对作文教学进行创新的重要性,选择科学的教学策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联系日常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帮助学生学会表达真挚的思想情感,提升语言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 篇3

  摘要:

  针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就课内外阅读教学探究,探讨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

  阅读课外课堂主体作用

  斯普朗格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已知的东西,而是要将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纵观多年阅读教学,比对高考学生解题现状,两者没较好衔接,失分较多,这引起我的教学反思。阅读是什么?“读”是种阅读活动,由“读者、作者、作品”三者构成的“三边”活动。作者潜藏作品中,读者与作者通过作品发生心灵碰撞和情感交流。阅读教学却教师讲代替学生读。严重背离阅读的本意。其次,受条件限制,以教材、教参为中心,教参牵着鼻子走,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感悟、整体把握,学生学到的东西有限。第三,教学过程中,不引导学生读书,感悟,发现,把“有创意”的教学手段搬进课堂,让学生“活跃”,如同桌、小组讨论,猛看热闹非凡,美其名曰“阅读教学创新”,实效是学生讨论、收获了什么?第四,学生生活、阅读积淀太浅。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阅读源于社会生活,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远离现实,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定在教材里,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课堂上的阅读被教师的繁琐分析和提问占有,多数学生除课本,几乎无课外阅读。

  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的,绝非“讲”或“听”出的,缺少阅读的语文阅读教学付出太多,收获很少。怎么改进呢?

  我想首先是课外阅读教学。语文学习是长期积累的过程。“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累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充满灵性。这就要创设情境,培养兴趣。兴趣是产生学习动力、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挖掘教材自身乐趣;善于启发利用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精心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所以,高一应抓兴趣,让学生变自主阅读为主动阅读。敢放手,多给阅读时间,尊重学生原始阅读。即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少干涉,甚至不干涉,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只要内容不暴力、淫秽、反动。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深入自觉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当然,由着“性子”阅读,并非放任自流。阅读进度,专题选定等都要精心策划,适合的时代著作,流行佳作,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不择而食。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不解字词随时翻阅,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阅读。学生要有自己的看法,我要求的是学生做少许读书笔记,可以对作者、人物、片段写点自己的看法,体悟,也可当练笔(周记)交,甚至可作为演讲内容向同学推荐。

  新课改最终面对高考,所以光靠个性阅读是不够的,还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所以高二的指示阅读范围很必要。借助高一个性阅读形成的习惯方法,促成学生阅读自觉;让学生视线收缩到老师指示的体裁上,并要求把兴趣爱好阅读经验加以运用;引导学生基本定型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尽量使其参差不齐的感悟、认识能力趋于统一。高二课外阅读教学教师应参与做好指导工作。

  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广泛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书籍“资源共享”;举办朗诵会、读书竞赛等促进多读;充分利用墙报、校报定期刊出学生作品,互相传阅,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其次是课堂阅读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初始化阅读。在学生没接触文本时,不设计教学活动,在接触文本获得原始体验后,教师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矫正、引申原始体验,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原始体验基础上生成、引导、训练。这样才符合学情,真正使语文素养得以提升。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呢?

  一、精心设计活动。

  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体现学生主体,课堂教学易于生成,锻炼综合能力,而教师对活动的设计、调控、引导也彰显其主体地位。需强调的是,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必须合乎实际,有提高语文素养的实效。

  二、促进沟通。

  阅读教学主要要素——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有多重对话:生本对话的深层次推进离不开教师的艺术介入,生生对话的有效展开离不开教师的艺术引导。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的对话能否促进动态的生成最能显示教师的调控艺术。另外,在学生忽视、曲解或难以深入理解的地方,教师要适时点拨,发挥主导作用。

  参与对话过程中,教师当讲则讲,当导则导,当练则练。立足“高效、实效”。在课堂教学之前,思考学生要有何提高,何种教学形式最有利。课后反思学生所获几多,是否发挥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教学应也必须是生成和预设、习得和学得、探究和接受、自主和引导的、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三、指导语文学法。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语文能力主要是习得和学得的,要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引导学生探索适合的听课方法、讨论方法、具体阅读方法等。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促进学生发展。特别高三针对高考,要学生用锤炼的探究性阅读本领,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在高考阅读答题中,必须要学生依题意答题,进行探究阅读,总结解题“程序”、思路,使答题逐步科学化、规范化。

  四、延伸课堂。

  语文课应无条件地扩展和延伸,以培养语感,增加积累。阅读教学要结合课文有意识地开拓阅读教学新空间,激发广泛阅读兴趣,糅合历史、人文、科学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出课堂。把课堂变成思维的碰撞所,每节课上成问题课,激发学生在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使课堂教学自然就延展到课外。比如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教材编有名著导读,课文后附相关链接就是一个较好的拓展线索。学生获得大容量的“库存”,必能启发心智,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培养文字的敏感。

  语文是有生命的,阅读更是充满灵性的。人生的学习工作中,阅读是最基本的能力之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教学生以语言为工具,自由、广泛地吸取思想,扩充知识,接受人类的认识成果。作为语文老师,唯有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底蕴,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才能做好学生的领路人。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 篇4

  摘要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早在宋代,理学家程颐便提出,“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这一“乐学”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依旧有着启示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兴趣教学法;因材施教;探索发现

  语文教学尤其要尊崇乐学思想,注重兴趣的培养,特别是小学语文,面对的是一群刚入学的儿童,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然而又稚气未脱、定力不足。如果教师能够顺势引导,以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学习将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反之,如果不注意培养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难免会兴致减弱,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鉴于兴趣的重要性及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实行“兴趣教学法”。

  1课外因人生趣,和谐师生关系

  教学不是一种死板的机械运动,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学生对教师感兴趣,自然就会对其所授学科产生兴趣,是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尤其不能忽视课外的环节,要注重感情的交流,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要主动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做学生的益友。这样,学生就会信任教师、爱戴教师,对教师产生一种天然的兴趣和依赖,学习兴致自然也会高涨。另一方面,教师本身的综合素养和人格魅力也是增加学生好感,使其产生兴趣的关键条件,一个优秀的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丰富自己的内涵,更新自己的知识,让学生觉得可爱、可敬、可亲。

  2课前热情生趣,调动学生激情

  学习是需要兴致的,在精力集中、情绪高涨的状态下,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等特点,就要在课前充分调动他们的情绪,昂扬士气、迸发激情,营造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有了热情,学生就会踊跃参与,自然就有了兴趣。在课前,可以准备一个简短的活动,放一首歌曲,讲一个故事,或者在黑板上抄录一些经典诗词、名言警句,师生一起诵读。虽然只有三五分钟时间,学生却可以投身其中,调动情绪。同时,也可让学生感悟音乐的优美,品位语言的深邃,从中摄取养料,激发其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这比简单的“起立、坐下、开始上课”等传统课前三段论效果要好的多。

  3课时因教生趣,创新授课方式

  语文教学堪比一门综合艺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宛如一名艺术巨匠,能够在课堂上轻松驽驾“兴趣”这根魔棒,别开生面的进行授课,让学生乐在其中,就染自醉。

  3.1导语引趣。好的导语,是对课堂内容的总结提炼,既能有效引出授课的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注意力,让其对课堂的内容保持兴趣。如在讲授《孔子拜师》时,可以一上来便向学生抛出几个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十大文化名人,有达尔文、柏拉图,那大家知道排在十大名人之首的是谁吗?那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世界排名第一的孔子为什么还要拜师?他的老师又是谁呢?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什么?这样的导语,既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让他们产生一连串的疑问,自然会集中精力的投入学习中。

  3.2旁征添趣。小学生求知欲强,知识储备又少,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拘泥于课文的内容,那不仅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需要,也难以让他们深刻了解文章的精髓。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能够旁征博引,尽可能的给学生展现文章的整体风貌。如在讲授《将相和》时,不能简单的罗列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几个事件即可,最好能将战国的时代背景、列国的地理分布与势力对比、赵国的兴起与衰落、秦国的.变法与强大等,通过故事的形式,生动形象的向学生讲述。如此,学生就可更深刻的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真正体会到赵国当时处境的危险,以及蔺相如的刚毅与聪慧,对课文的内容也会更感兴趣。

  3.3情景激趣。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对事情往往会有独特的见解。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引导,既可增进兴趣,又能开发智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场景,让学生投身其中,假设他们是主角,遇到同样的事情,会如何处理。之后再与课文作比较,看哪一种方式更好,如此,学生的兴致会非常高涨,而且在对比的过程中也有利于思辨思维的形成。如在讲授《西门豹》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是西门豹,遇到河伯娶亲的事情,你是否会去制止?又会如何揭穿巫婆的骗局?同学们在思考回答之后,再对比课文中西门豹的做法,就会深刻体会到古人的正义与智慧。

  3.4游戏增趣。小学生往往好动,表演欲望强。针对这一特点,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课堂上安排一些简单有趣的游戏,让学生乐在其中,又能增进学生的交流能力。如在讲授儿歌《小熊过桥》时,可以把讲台当作小桥,让两组同学分别站在小桥两端,扮演“山羊公公”和“小熊”,然后,下面的同学朗读,上面的同学表演过桥。通过这样一个寓教于乐的小游戏,学生们很快便能记住儿歌,此时再加以引导,学生们便懂得要像小熊那样尊老爱幼,礼貌相让。

  4课后实践生趣,实现知行合一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的定位,并不能仅局限于三尺讲台。课后的继续学习与实践,也是“兴趣教学法”的重要内容。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认真寻找课堂与课后的结合点,带领学生感受自然,尝试实践,实现知行合一。比如讲完《望庐山瀑布》,便可在周末组织学生郊游,看一看真正的瀑布,讲完《农业的变化真大》,完全可以带学生去感受一下新农村的风貌。通过躬身实践,学生就会切实体会到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而萌发更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总之,从教学实践来看,兴趣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师生两方面积极性,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行兴趣教学法,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遵循“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须。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 篇5

  摘要

  新课改的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更加注重的是课程方案和试验教材的编写,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探讨了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日益多样化,但是探究性等教学方法虽然运用于日常教学中,但是往往空有其名,并没有真正实施到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有待探讨。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教学目标形式化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并没有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也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使得教学目标机械化、程序化,不能体现特殊性,多流于形式。

  2.教学方法表象化

  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因文而定,因课而改,因时而变,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学目标不同,面对的学生不同,就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呈现不同的教学效果,而当前的教师一味地追求潮流,看到好的教学方法,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刻意模仿,例如有的教师堂堂课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而其设计的问题不值得探讨,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只有自己研读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3.课堂组织无序化

  课堂组织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整个课堂教学流程的把握,有效的课堂组织应该是从导入到新课的讲授再到后面的总结,如行云流水般有条不紊进行,而当前老教师们上课的随意性大,想到什么就讲什么,教学活动颠来倒去,没有条理性,给学生感觉是乱,不利于其知识结构的建构。

  二、影响语文课堂效果的原因

  1.教师方面

  首先是教师的观念问题,时间效率观念不足,不注重通过优化教学的双边活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是强调增加学习时间来提高语文素养,有的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课堂上任意发挥,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这都是时间观念薄弱的表现,教师经常认为教师教得多,学生就能学得多,当前的教学效果不是看教师教了什么,而是看学生学到了什么,所以传统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以提高,其次,教师的备课问题,当前的备课更多的是注重对知识传授的设计,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过于笼统,没有针对性,更多的是关注短期目标,而忽视了长远目标,再次,教师的课堂组织问题,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而当前的语文课堂,仍然是以教师的教为主,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语文学习重积累、感悟,一味地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只会使语文课华而不实。

  2.学生方面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而长久以来,学生对语文学科不够重视,语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强调长期的积累,要想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语文成绩的可能性比较小,正是因为这样的学科性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缺缺,第二,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以被动学习为主,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不够,第三,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弱,语文不同于数理化,要做大量的习题,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课后多读书,多感悟,这种隐形作业的完成需要学生要有较大的自控力。

  三、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的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主要是指一节课需要让学生达到的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要与课程标准相一致,其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所制定的目标要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又高于已有的知识体系,从三维角度整合教学目标,目标设置要简单明了,有针对性。另一个是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案要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对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的选择等教学环节,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一定要认真分析学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使学生能够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实现与新知识的同化,从而实现自我。

  2.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是语文课程设计、编制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语文作为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不仅要充分利用课堂的教学资源,还要充分利用课外资源,不仅要注重显性资源的利用,还要重视对隐性资源的开发。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深入挖掘语文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可以通过《语文读本》,弥补教材的不足,其次,师生之间要加强交流,注重师生之间隐性资源的开发,教师作为语文知识的传达者,他的人格魅力、语文素养都是一种隐性的教学资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容易产生思维的迸发,从而产生新的课程资源,再次,要贴近生活,语文源于生活,开发生活中语文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化素养。

  3.提高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

  “计划赶不上变化”,即使有完备的教案设计,在课堂上,还是会出现很多状况,所以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要懂得变通,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适时更改自己的的教学方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多积累、多反思。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是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引起的,在日后的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制定完备的教学方案、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等措施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 篇6

  一、与写作课相结合进行听说训练

  写作课在一定基础上也可以对学生的听说训练产生影响。在进行写作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讲授一定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指导。教师的指导以及学生的听取过程本质上也是一种听力训练。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对写作的主题进行讨论和确立是写作课的首要任务。通过讨论形式引导学生对自己所感兴趣以及所选择的题材进行文章初步构思,写作课上所有的讨论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锻炼说话能力的机会。在写作可课程中,学生动笔之前的口头作文应该是对说话训练最为有效的方式。口头作文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灵活将词和句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有中心、有条理地把作文表达出来。教师经常采用这种口头作文的训练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和丰富的语言,为学生以后写好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语文教师在进行《济南的冬天》教学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美丽风景有感情地表达出来,结合学生自己的经验组织学生对当地冬天的景色进行描述,最后对学生布置一篇关于《家乡的冬天》的作文。另外,在写作课上进行有效的听说训练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习作讲评。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话能力和鉴赏能力,在写作课堂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优秀作文和有病句的文章对学生分别进行念度读,在此之后鼓励学生进行详细对比,发现其中的优劣,在这个过程中同学可以积极参与评议和修改,并发表口头意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发表议论的`能力。

  二、注重课内外知识的紧密结合

  初中语文教学的听写训练注重课内外知识的紧密联系,所有的课堂内容必须跟生活实际相联系。第一、教师对美文进行示范性的朗读,用美文中的情感打动学生。第二、教师根据教材的需要对课外内容进行有效挖掘,比如:教师通过讲述《我的叔叔于勒》之后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叔叔进行即兴口头演讲。第三、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角色分配,从而进行朗读或者分角色表演,让学生在表演或者朗读过程中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提高听说能力。

  三、结束语

  通过实践表明,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同时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和内容对学生进行听说能力的训练。通过有效的学、说和读对教学效果进行巩固和提高,与读写训练相比,听说训练在规律性的内容上还有一定欠缺,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为了实现听说读写的训练同步发展,适应现代社会对语文教学的需求。还需要建立更为科学和严谨的语文教学体系。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 篇7

  导读:“大智若愚”漫谈,语文教学论文。

  关键词:“大智若愚”漫谈

  “大智若愚”是用来形容那些看起来愚呆,反应迟缓,但最终成就大事业有大智慧的人。那么,为什么大智若愚的人能够走向成功呢?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们身上往往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从来都不曾大发雷霆、急急忙忙,一直都心平气和,即使遇到特殊情况,他们也还是一如既往的沉稳,不会乱了分寸。正是他们的沉稳,许多问题才找到了答案。

  我们来看王维的一首小诗《鸟鸣涧》: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为我们描述了一幅春山静夜图:在空旷而寂静的山涧中,很少看到有人来往,这时桂花已经开始飘落,宁静的夜晚使这样的山林更加寂寞与空阔。月亮出来的时候,竟然使山中的鸟儿惊觉,不时的鸣叫声打破了山的寂静。

  桂花是一种极小极小的花,人们几乎不会看到他的坠落,但诗人看到了。这说明诗人的观察和感受非常细腻深入,尤其是“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句中,使人从鸟的鸣叫中更感到了春山夜的宁静,因为“鸟鸣山更幽。”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维在这首诗里观察到的都是一些非常细小的`变化——像桂花的坠落、春山的空灵、月出惊鸟。这些变化常人往往不会关注,不会注意,王维为什么就观察到了呢?这是一个人心态的缘故。

  我们看,在这首诗的开头有两个字“人闲”。什么是“人闲”呢?从字面来解释就是人闲着无事可干。往深里想就是心静核心期刊目录。心静了就没有愁肠百结、没有欣喜若狂、没有痛不欲生、没有悲天悯人、没有杞人忧天。正是在这种心态下,王维才看见了别人看不到的细微变化。才使他写出了这首千古名篇。

  其实语文教学论文,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心情愉悦放松时,常常会感到记忆力增强,想问题时思路清晰,走路仿佛也轻快了许多。反之,当你心急火燎地去办事时,往往会丢三落四,思维模糊,说话前言不搭后语,本来有把握的事,往往也会办砸了。

  在我国传统的气功文化中就有松、静、定、慧的说法。既我们在练习气功功法时,首先要全身放松,然后使自己入静。当你排除一切杂念后,意守丹田,就会慢慢入定。当你的定力达到一定的境界时,就会产生无穷的智慧。有了无穷的智慧,你就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当你在喧嚣的生活中感到疲惫、烦恼或被琐事、难题缠身无法自拔的时候,你不妨自己独处一室,或到一个无人的郊外,让自己静静地思考一下,让自己放松,或者干脆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慢慢地,你就会感到头脑清醒,心胸爽朗,世界上的一切烦恼、俗念、丑恶,都会渐渐消失。

  学会放松,学会静心,学会冷静地思考。这是一种有益身心的修身养性的方法,也是一种开启智慧和灵感的有效方法。愿我们大家掌握它,运用它,砺炼自己的心态,不断地走向成功。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 篇8

  一、生活化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将课堂教学活动融于初中生的生活,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构建语文教学课堂。虽然新版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已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但由于初中生的活动区域相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限制性,生活素材相对贫乏。因此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效链接和拓展。

  二、不断丰富初中语文教学手段

  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活动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这一名言启示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应通过多种有效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如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教师可在教学课件中加入一段斑羚飞渡的画面,通过影像展现将教材中的文字转变为生动直观的.画面,最大程度地感染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三、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提高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学实践发现,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可促使学生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真实个性,最大程度发挥出自身的潜能[4]。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扬民主精神,用和蔼可亲的态度面对学生,特别是对待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应给予多一些鼓励和关爱。师生间平等相处有利于教师将自身的广博知识传授给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注重教学反思

  杜威和黑格尔的观点认为,反思是行为主体对自身既往行为及其相关观念进行异位思考的认识活动。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作为思考对象进行深入思考和全面总结,冷静审视自己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实践结果。老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是指教师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实现课堂高效教学的原因,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分析和反省,促使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5]。初中语文教师在每次教学活动结束后,及时地进行教学活动反思,总结教学实践中的失误,是一种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活动高效性的好办法。教师在反思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应做到汲取教训,弥补不足,反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五、总结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将高效课堂观作为根本准则,没有高效课堂的支持,所有的教学改革都将会成为无源之水,必将干涸。因此学校和初中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初中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观,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手段,改进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评价,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人才。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 篇9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如果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

  一。加强朗读示范

  教师带表情朗读,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以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以轻柔、缓慢的基本语调进行朗读,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便可将学生带进春天优美的景色中。学生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二。注重朗读技巧

  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

  三。采取多样形式

  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组、班齐读;感情婉约的,要求学生跟着录音单读;情景交融的,配乐朗读;戏剧文学则分角色读。也可以一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来读。如教《钱塘湖春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中的美感,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录音,去感触诗中所表现的美妙境界;可以由教师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范读,让学生在沉浸中受感染。

  为了使感情色彩更浓,还可以配乐朗读。这样运用多样的形式朗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诗的意境的感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养成学生的`语感能力。

  四。倡导自由品读。

  在朗读时不带任何问题,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行品读,从而充分享受读书乐趣。教学《谈生命》这篇课文时,我们在两个班做过这样的试验:在第一个班,让学生读完课文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讨论、交流;在第二个班,则放手让学生品读,熟读后让他们谈谈对文章的理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两者的教学效果差别很大。由此,我深刻体会到学生对文章意韵的理解,内涵的品味,都是通过阅读感悟出来的。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形成语感的过程。

  总之,在当前,语感这个基石教学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成为一个探索的“热点”,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如,是依靠语感,还是依靠基础知识?是整体推进,还是分进合击?是语感,还是思维?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向别人虚心学习,认真探讨,不断扩大研究成果,勤于总结,敢于实践,获得良好的效益。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 篇1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但这些全新的理念绝不能停留在教师的口中,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研究上。新的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中得以落实,获得体现。这就需要构建一个新课标指导下的新课堂。

  一、发挥主动性,发展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主阵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正如杜威所言:教师,一个引导者,他撑船,学生们用力地用桨把船划向前。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实现自己的角色转换,使自己从教书匠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投入者,从而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氛围。学生在与文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中进行心灵的碰撞,实现情感的交融,在自主与互动中想己之所想,言己之所言,在自主感悟、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现师生的共同创造,共同发展。

  二、寻求开放性,体现综合性。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处于一种闭关锁国的状态。一切围绕课本转,跟着教师走,拘泥于狭小的教室里。《新课程标准》恰恰打破了多年来束缚我们课堂教学的瓶颈,明确提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我们要树立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观念,实现教学观念的开放,采取开放性的教学形式,走出去(参观、调查、访问等),请进来(请英模作报告、请名人作介绍等)努力寻求一条与各学科间相连的通道,架起一座迈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大课堂,让学生在与大自然、与社会、与家庭的接触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三、注重过程性,培养探究性。

  新型课堂应是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发展和学习方法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体验学习的方法,在过程中领悟、体验,在过程中提高、发展。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新课标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恰恰体现出学生的发展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中间,学生经历了由不知到知的探索、思考过程,不仅获取了相应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掌握了学习、探究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及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新型课堂中,我们要在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能力。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新型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放飞,情感得到宣泄,知识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高的艺术殿堂。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 篇11

  摘要: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务必遵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和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为宗旨。职中学生以学习专业课为主,以学习文化课为辅,在这种特殊的语文学习环境中照搬普通高中那套做法显然是行不通的,必须探索能适应职中学生学习语文特点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职中语文教学;“三让”之法;综合能力

  “三让”之法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务必遵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并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为宗旨。不过职中语文教学有别于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其特点由职中生学习语文的目的和环境所决定。

  一是职中语文教学是学生整个活动中的配角地位,因为职中学生以学习专业课为主,学习文化课为辅;

  二是其学习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是用来学习专业课。语文课只限于每周的四个课时而已,除此时间段外,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很难保证。在这种特殊的语文学习环境中照搬普通高中那套做法显然是行不通的,必须探索能适应职中学生学习语文特点的方法和途径。笔者认为“三让”之法值得一试。

  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并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知识,用了哪些新颖的教学手段,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知识。全国著名特色中学语文教师魏书生上语文课不留作业、不考试,而教学质量总是跃居地区之首。我认为,他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注重学生的学。课堂上教师教多少,学生能掌握多少,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特别多。他把时间和活动让给了学生,学生才有可能掌握。此法对我们很有启发,职中语文教学要真正把学生当主体、当主人,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三让”不失为一法。

  所谓“三让”简言之,即在四十分钟内让学生读,让学生写,让学生说,在这三让活动中贯穿着思维训练和兴趣培养。具体做法是:

  一、让学生读

  就是读课文导读、课文、注释,重要词句反复读,生字、词及词意反复读,直到当堂记住。学生一读就懂的,教师不必重复再讲。当堂读当堂检查。当然要注意量的问题,应有选择、有重点地去强调,内容包括文学常识、生字词及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内容要精当,课文片段不一定记,只体会即可。

  二、让学生写

  即当堂让学生动手写,写生字词,做课堂笔记。凡动手写的内容就要求学生掌握,视难易程度决定写的量的多与少,宁可少而能写完并掌握,不可多而写不完不能掌握,力争做到让学生学一个掌握一个。

  三、让学生说

  说即讨论提问,说对职中生来讲尤为重要,应重视培养。课堂上确定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先讨论,可分组,也可不分组,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这一活动难度较大,教师要降低问题的难度,分解难度,多鼓励巧启发,让学生敢说、能说、乐说。只有在说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要做到“三让“必须注意:

  (1)精心确定教学内容,不能课文中有什么就讲什么,有多少知识点就教多少。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时间,在内容上有舍方能有得,只有大胆舍弃,忍痛割爱方能瘦身靓丽。

  (2)有主有次,主次有别。主要的重点要掌握,次要的仅让学生了解而已,知道一下就行。

  (3)课堂活动时间应以学生为主,教师的讲及其他活动要少而精。

  “三让“之法,仅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是否得当还有待于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再求证、再改进。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精选1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11-06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论文10-22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论文11-02

浅谈小学语文中低年级识字教学论文10-22

浅谈识字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论文10-22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论文13篇11-04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论文14篇11-03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拓展论文(通用8篇)08-10

浅谈小组学习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4-23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精选11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谈语文教学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精选11篇)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 篇1

  摘要

  新课改所做出的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小学生,不仅要设计出能够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还要坚持多元智能理论,允许不同的小学生以不同的速度来获得不同的发展,这对于正面临“小升初”学习压力的六年级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对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小学语文;理论研究

  六年级的小学生会在一年的学习之后面临自己人生中所遇到的第一个大型考试——“小升初”。在六年级的语文课堂上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思想,可以让小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使得六年级小学生在心理、精神上都获得学习自信,消除考试所带来的焦虑感、紧张感,有效解决六年级小学生的厌学问题。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一个擅长写作的人不一定擅长说话,一个不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也不代表他们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水平的低下。教师必须要有一种善于发现、善于挖掘的能力,促使六年级的语文教学走向个性化、全面化。下面,笔者从学习任务的多元化、语文练习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三个角度,来讨论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中的具体应用。

  一、学习任务的多元化

  当小学生进入六年级之后,许多教师都会在“时间少,任务重”的紧迫感的驱使下,恨不得将所有的语文知识一股脑地倒给小学生,也会下意识地要求所有的小学生用同样的学习效率来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这就让许多语文能力不足的小学生承受着过重的学习压力。多元智能理论允许小学生的智能、学习能力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使学习任务多元化,让小学生根据自身的语文水平来选择相应的任务,使其保持松弛有度的节奏来完成六年级的语文学习。

  在新知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不同的学习任务,比如在《山中访友》这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分别设计四个学习任务,即学会读写清爽、吟诵、陡峭等新字词,了解这些汉字的内涵;充分调动自己对散文知识的了解,分析课文中所具有的散文特点,并且就文章所使用的拟人、比喻等修辞进行鉴赏;通过朗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就文章中的优美语句进行摘抄与鉴赏;通过学习,品味作者的情感所在,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在公布了这四个学习任务之后,小学生可以就自己的语文水平来进行学习,他们不必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这可以让小学生以轻松的心情面对语文学习。

  二、语文练习的多元化

  “题海战术”似乎成为传统语文教师在短期内提升六年级小学生语文成绩的基本战略,教师很少会考虑哪些知识已经被小学生掌握,哪些语文知识还需要小学生重点练习,只是一味地布置大量的练习题,让六年级的小学生疲于应付。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要改变这种毫无重点、毫无层次的语文训练方式,而是要将语文练习进行分层,或者是以专题训练的方式进行,使得小学生能够有计划、有重点地来训练自己的薄弱环节。

  在组织六年级小学生进行语文练习的时候,我会设计语文基础知识专题、阅读理解训练专题、习作练习专题、古诗词背诵专题等几个专题模块,并且将其整理成练习册,将其分发给每个小学生,小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进行选择。但是,有一部分小学生对自己的语文知识结构的认识并不清晰,所以他们不知道该选择哪项专题。为此,我会结合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语文试卷中的具体得失为他们提供练习建议。

  三、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一刀切”是导致六年级小学生不喜欢学语文的基本原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师不应该只用语文成绩来评价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而是要綜合考虑每个小学生的整体表现,促使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让六年级小学生接受全面的、客观的语文学习评价,使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快乐、自信。

  在评价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对不同的小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与甄别,要因人而异、因势而定。如果一个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较高,那么教师就要对他的阅读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小学生的日常表现比较好,但是在考试中的表现却屡屡不尽如人意,那么教师也要对小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肯定性评价,避免小学生因为成绩不够优秀而产生失望情绪;如果小学生在某个阶段的心理压力过大,那么教师就要暂时放低对这个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

  总而言之,多元智能理论是以促进小学生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发展为基本目的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促进、启发等多重作用,真正将小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上,使得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更加突出,也让更多的小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学习。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 篇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能够采取科学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综合能力。基于这样的目标,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摆脱应试教育的理念,用创新的思路来组织作文教学,让学生乐于表达,同时注重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在写作中流露出真情实感,让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与写作思维得到提升。那么我将针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浅谈创新教学的思路。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诞生了多种教学思想,其中,情境教学法就是广大教师值得采纳的一种主流思想,其旨在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感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这样的教学方法相比填鸭式教学更具有感情色彩,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与感悟。例如在完成《龟兔赛跑》的学习后,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谈一谈学习之后的感悟,为了让学生获得更深层的感悟,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直接还原龟兔赛跑的故事,同时要利用具有情感的语言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中,使学生感觉龟兔赛跑的故事就直接发生在眼前。这时教师一步步地对故事的内涵进行透彻讲析,让学生了解到这一则故事背后的寓意,随后让学生在自由时间里进行思考与讨论,深化对故事的领悟,最后再用文字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将情境教学法得以落实,改变了传统机械的教学模式,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

  写作并不是只能在课堂上完成的学习任务,它渗透在学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师要培养学生写作的习惯,让学生将写作作为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爱上写作。对此,教师可以将日记式教学有意识地运用在学习中,让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日记不限于内容与字数,只需要记录好当天发生的事情以及其中的感悟,做到真情实感、有感而发。再者,教师还可以将日记与周记的形式有效地结合起来,将日记与周记成为学生总结自我,练习文字运用功力的平台。这样一来,教师一方面将学习的平台扩展到学生的生活中,实现生活式教学,让学生完成生活总结与感悟,另一方面,简单的练习方式让学生爱上了文字表达,培养了写作的习惯,克服了作文学习的困难。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习惯,从而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写作练习,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进行创新的过程中,教师不妨考虑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这样可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教学为例,这是海伦凯勒的经典作品,对小学生思维的养成有着积极的意义,恰好在写作教学中有一章便是要求学生以“假如……”为题展开想象,写一篇文章,于是教师可以将二者进行融合式教学,在完成文章的基础教学之后,要让学生进行深层的讨论,理解文章的内涵与情感,教师再将教学重点过渡到写作当中,学生就要想假如自己只有三天光明,会做一些什么呢,在想象中思考,更是对人生的一种感悟,最后再利用文字表达出来,使情感得到升华。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二者有机结合,获取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使作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

  四、有效实施感悟式教学

  具有情感的文章才算是真正的好文章,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逐渐将教学重点从技法传授转移到情感感悟上来,让学生写出的文章具有真情实感。基于这样的目标,教师要有效地实施感悟式教学,让学生针对客观事实进行感悟,将自己的观点与情感融入文章。比如每年的三月五日是学雷锋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完成各种实践活动,如可以带领学生走上街头帮助环卫工人维护城市清洁,也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敬老院慰问老人。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感悟其中的经历,然后用文字将过程记录起来,再一次地进行思考与感悟,从而从活动中获得启发,在字里行间流露自己的情感,更深刻地感悟这样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写出的文章具有真情实感,并且使学生的人格素质得到显著提升。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感悟式教学有效落实,获取理想的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而言之,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进行创新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取得理想学习效果的必要保障,可以说,要培养好学生的文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离不开具有创新性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意识到对作文教学进行创新的重要性,选择科学的教学策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联系日常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帮助学生学会表达真挚的思想情感,提升语言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 篇3

  摘要:

  针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就课内外阅读教学探究,探讨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

  阅读课外课堂主体作用

  斯普朗格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已知的东西,而是要将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纵观多年阅读教学,比对高考学生解题现状,两者没较好衔接,失分较多,这引起我的教学反思。阅读是什么?“读”是种阅读活动,由“读者、作者、作品”三者构成的“三边”活动。作者潜藏作品中,读者与作者通过作品发生心灵碰撞和情感交流。阅读教学却教师讲代替学生读。严重背离阅读的本意。其次,受条件限制,以教材、教参为中心,教参牵着鼻子走,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感悟、整体把握,学生学到的东西有限。第三,教学过程中,不引导学生读书,感悟,发现,把“有创意”的教学手段搬进课堂,让学生“活跃”,如同桌、小组讨论,猛看热闹非凡,美其名曰“阅读教学创新”,实效是学生讨论、收获了什么?第四,学生生活、阅读积淀太浅。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阅读源于社会生活,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远离现实,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定在教材里,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课堂上的阅读被教师的繁琐分析和提问占有,多数学生除课本,几乎无课外阅读。

  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的,绝非“讲”或“听”出的,缺少阅读的语文阅读教学付出太多,收获很少。怎么改进呢?

  我想首先是课外阅读教学。语文学习是长期积累的过程。“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累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充满灵性。这就要创设情境,培养兴趣。兴趣是产生学习动力、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挖掘教材自身乐趣;善于启发利用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精心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所以,高一应抓兴趣,让学生变自主阅读为主动阅读。敢放手,多给阅读时间,尊重学生原始阅读。即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少干涉,甚至不干涉,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只要内容不暴力、淫秽、反动。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深入自觉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当然,由着“性子”阅读,并非放任自流。阅读进度,专题选定等都要精心策划,适合的时代著作,流行佳作,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不择而食。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不解字词随时翻阅,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阅读。学生要有自己的看法,我要求的是学生做少许读书笔记,可以对作者、人物、片段写点自己的看法,体悟,也可当练笔(周记)交,甚至可作为演讲内容向同学推荐。

  新课改最终面对高考,所以光靠个性阅读是不够的,还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所以高二的指示阅读范围很必要。借助高一个性阅读形成的习惯方法,促成学生阅读自觉;让学生视线收缩到老师指示的体裁上,并要求把兴趣爱好阅读经验加以运用;引导学生基本定型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尽量使其参差不齐的感悟、认识能力趋于统一。高二课外阅读教学教师应参与做好指导工作。

  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广泛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书籍“资源共享”;举办朗诵会、读书竞赛等促进多读;充分利用墙报、校报定期刊出学生作品,互相传阅,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其次是课堂阅读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初始化阅读。在学生没接触文本时,不设计教学活动,在接触文本获得原始体验后,教师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矫正、引申原始体验,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原始体验基础上生成、引导、训练。这样才符合学情,真正使语文素养得以提升。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呢?

  一、精心设计活动。

  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体现学生主体,课堂教学易于生成,锻炼综合能力,而教师对活动的设计、调控、引导也彰显其主体地位。需强调的是,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必须合乎实际,有提高语文素养的实效。

  二、促进沟通。

  阅读教学主要要素——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有多重对话:生本对话的深层次推进离不开教师的艺术介入,生生对话的有效展开离不开教师的艺术引导。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的对话能否促进动态的生成最能显示教师的调控艺术。另外,在学生忽视、曲解或难以深入理解的地方,教师要适时点拨,发挥主导作用。

  参与对话过程中,教师当讲则讲,当导则导,当练则练。立足“高效、实效”。在课堂教学之前,思考学生要有何提高,何种教学形式最有利。课后反思学生所获几多,是否发挥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教学应也必须是生成和预设、习得和学得、探究和接受、自主和引导的、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三、指导语文学法。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语文能力主要是习得和学得的,要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引导学生探索适合的听课方法、讨论方法、具体阅读方法等。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促进学生发展。特别高三针对高考,要学生用锤炼的探究性阅读本领,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在高考阅读答题中,必须要学生依题意答题,进行探究阅读,总结解题“程序”、思路,使答题逐步科学化、规范化。

  四、延伸课堂。

  语文课应无条件地扩展和延伸,以培养语感,增加积累。阅读教学要结合课文有意识地开拓阅读教学新空间,激发广泛阅读兴趣,糅合历史、人文、科学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出课堂。把课堂变成思维的碰撞所,每节课上成问题课,激发学生在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使课堂教学自然就延展到课外。比如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教材编有名著导读,课文后附相关链接就是一个较好的拓展线索。学生获得大容量的“库存”,必能启发心智,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培养文字的敏感。

  语文是有生命的,阅读更是充满灵性的。人生的学习工作中,阅读是最基本的能力之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教学生以语言为工具,自由、广泛地吸取思想,扩充知识,接受人类的认识成果。作为语文老师,唯有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底蕴,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才能做好学生的领路人。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 篇4

  摘要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早在宋代,理学家程颐便提出,“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这一“乐学”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依旧有着启示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兴趣教学法;因材施教;探索发现

  语文教学尤其要尊崇乐学思想,注重兴趣的培养,特别是小学语文,面对的是一群刚入学的儿童,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然而又稚气未脱、定力不足。如果教师能够顺势引导,以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学习将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反之,如果不注意培养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难免会兴致减弱,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鉴于兴趣的重要性及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实行“兴趣教学法”。

  1课外因人生趣,和谐师生关系

  教学不是一种死板的机械运动,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学生对教师感兴趣,自然就会对其所授学科产生兴趣,是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尤其不能忽视课外的环节,要注重感情的交流,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要主动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做学生的益友。这样,学生就会信任教师、爱戴教师,对教师产生一种天然的兴趣和依赖,学习兴致自然也会高涨。另一方面,教师本身的综合素养和人格魅力也是增加学生好感,使其产生兴趣的关键条件,一个优秀的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丰富自己的内涵,更新自己的知识,让学生觉得可爱、可敬、可亲。

  2课前热情生趣,调动学生激情

  学习是需要兴致的,在精力集中、情绪高涨的状态下,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等特点,就要在课前充分调动他们的情绪,昂扬士气、迸发激情,营造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有了热情,学生就会踊跃参与,自然就有了兴趣。在课前,可以准备一个简短的活动,放一首歌曲,讲一个故事,或者在黑板上抄录一些经典诗词、名言警句,师生一起诵读。虽然只有三五分钟时间,学生却可以投身其中,调动情绪。同时,也可让学生感悟音乐的优美,品位语言的深邃,从中摄取养料,激发其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这比简单的“起立、坐下、开始上课”等传统课前三段论效果要好的多。

  3课时因教生趣,创新授课方式

  语文教学堪比一门综合艺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宛如一名艺术巨匠,能够在课堂上轻松驽驾“兴趣”这根魔棒,别开生面的进行授课,让学生乐在其中,就染自醉。

  3.1导语引趣。好的导语,是对课堂内容的总结提炼,既能有效引出授课的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注意力,让其对课堂的内容保持兴趣。如在讲授《孔子拜师》时,可以一上来便向学生抛出几个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十大文化名人,有达尔文、柏拉图,那大家知道排在十大名人之首的是谁吗?那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世界排名第一的孔子为什么还要拜师?他的老师又是谁呢?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什么?这样的导语,既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让他们产生一连串的疑问,自然会集中精力的投入学习中。

  3.2旁征添趣。小学生求知欲强,知识储备又少,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拘泥于课文的内容,那不仅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需要,也难以让他们深刻了解文章的精髓。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能够旁征博引,尽可能的给学生展现文章的整体风貌。如在讲授《将相和》时,不能简单的罗列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几个事件即可,最好能将战国的时代背景、列国的地理分布与势力对比、赵国的兴起与衰落、秦国的.变法与强大等,通过故事的形式,生动形象的向学生讲述。如此,学生就可更深刻的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真正体会到赵国当时处境的危险,以及蔺相如的刚毅与聪慧,对课文的内容也会更感兴趣。

  3.3情景激趣。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对事情往往会有独特的见解。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引导,既可增进兴趣,又能开发智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场景,让学生投身其中,假设他们是主角,遇到同样的事情,会如何处理。之后再与课文作比较,看哪一种方式更好,如此,学生的兴致会非常高涨,而且在对比的过程中也有利于思辨思维的形成。如在讲授《西门豹》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是西门豹,遇到河伯娶亲的事情,你是否会去制止?又会如何揭穿巫婆的骗局?同学们在思考回答之后,再对比课文中西门豹的做法,就会深刻体会到古人的正义与智慧。

  3.4游戏增趣。小学生往往好动,表演欲望强。针对这一特点,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课堂上安排一些简单有趣的游戏,让学生乐在其中,又能增进学生的交流能力。如在讲授儿歌《小熊过桥》时,可以把讲台当作小桥,让两组同学分别站在小桥两端,扮演“山羊公公”和“小熊”,然后,下面的同学朗读,上面的同学表演过桥。通过这样一个寓教于乐的小游戏,学生们很快便能记住儿歌,此时再加以引导,学生们便懂得要像小熊那样尊老爱幼,礼貌相让。

  4课后实践生趣,实现知行合一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的定位,并不能仅局限于三尺讲台。课后的继续学习与实践,也是“兴趣教学法”的重要内容。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认真寻找课堂与课后的结合点,带领学生感受自然,尝试实践,实现知行合一。比如讲完《望庐山瀑布》,便可在周末组织学生郊游,看一看真正的瀑布,讲完《农业的变化真大》,完全可以带学生去感受一下新农村的风貌。通过躬身实践,学生就会切实体会到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而萌发更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总之,从教学实践来看,兴趣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师生两方面积极性,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行兴趣教学法,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遵循“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须。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 篇5

  摘要

  新课改的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更加注重的是课程方案和试验教材的编写,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探讨了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日益多样化,但是探究性等教学方法虽然运用于日常教学中,但是往往空有其名,并没有真正实施到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有待探讨。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教学目标形式化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并没有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也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使得教学目标机械化、程序化,不能体现特殊性,多流于形式。

  2.教学方法表象化

  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因文而定,因课而改,因时而变,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学目标不同,面对的学生不同,就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呈现不同的教学效果,而当前的教师一味地追求潮流,看到好的教学方法,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刻意模仿,例如有的教师堂堂课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而其设计的问题不值得探讨,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只有自己研读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3.课堂组织无序化

  课堂组织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整个课堂教学流程的把握,有效的课堂组织应该是从导入到新课的讲授再到后面的总结,如行云流水般有条不紊进行,而当前老教师们上课的随意性大,想到什么就讲什么,教学活动颠来倒去,没有条理性,给学生感觉是乱,不利于其知识结构的建构。

  二、影响语文课堂效果的原因

  1.教师方面

  首先是教师的观念问题,时间效率观念不足,不注重通过优化教学的双边活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是强调增加学习时间来提高语文素养,有的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课堂上任意发挥,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这都是时间观念薄弱的表现,教师经常认为教师教得多,学生就能学得多,当前的教学效果不是看教师教了什么,而是看学生学到了什么,所以传统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以提高,其次,教师的备课问题,当前的备课更多的是注重对知识传授的设计,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过于笼统,没有针对性,更多的是关注短期目标,而忽视了长远目标,再次,教师的课堂组织问题,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而当前的语文课堂,仍然是以教师的教为主,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语文学习重积累、感悟,一味地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只会使语文课华而不实。

  2.学生方面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而长久以来,学生对语文学科不够重视,语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强调长期的积累,要想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语文成绩的可能性比较小,正是因为这样的学科性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缺缺,第二,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以被动学习为主,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不够,第三,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弱,语文不同于数理化,要做大量的习题,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课后多读书,多感悟,这种隐形作业的完成需要学生要有较大的自控力。

  三、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的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主要是指一节课需要让学生达到的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要与课程标准相一致,其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所制定的目标要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又高于已有的知识体系,从三维角度整合教学目标,目标设置要简单明了,有针对性。另一个是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案要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对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的选择等教学环节,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一定要认真分析学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使学生能够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实现与新知识的同化,从而实现自我。

  2.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是语文课程设计、编制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语文作为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不仅要充分利用课堂的教学资源,还要充分利用课外资源,不仅要注重显性资源的利用,还要重视对隐性资源的开发。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深入挖掘语文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可以通过《语文读本》,弥补教材的不足,其次,师生之间要加强交流,注重师生之间隐性资源的开发,教师作为语文知识的传达者,他的人格魅力、语文素养都是一种隐性的教学资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容易产生思维的迸发,从而产生新的课程资源,再次,要贴近生活,语文源于生活,开发生活中语文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化素养。

  3.提高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

  “计划赶不上变化”,即使有完备的教案设计,在课堂上,还是会出现很多状况,所以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要懂得变通,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适时更改自己的的教学方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多积累、多反思。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是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引起的,在日后的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制定完备的教学方案、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等措施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 篇6

  一、与写作课相结合进行听说训练

  写作课在一定基础上也可以对学生的听说训练产生影响。在进行写作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讲授一定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指导。教师的指导以及学生的听取过程本质上也是一种听力训练。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对写作的主题进行讨论和确立是写作课的首要任务。通过讨论形式引导学生对自己所感兴趣以及所选择的题材进行文章初步构思,写作课上所有的讨论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锻炼说话能力的机会。在写作可课程中,学生动笔之前的口头作文应该是对说话训练最为有效的方式。口头作文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灵活将词和句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有中心、有条理地把作文表达出来。教师经常采用这种口头作文的训练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和丰富的语言,为学生以后写好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语文教师在进行《济南的冬天》教学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美丽风景有感情地表达出来,结合学生自己的经验组织学生对当地冬天的景色进行描述,最后对学生布置一篇关于《家乡的冬天》的作文。另外,在写作课上进行有效的听说训练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习作讲评。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话能力和鉴赏能力,在写作课堂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优秀作文和有病句的文章对学生分别进行念度读,在此之后鼓励学生进行详细对比,发现其中的优劣,在这个过程中同学可以积极参与评议和修改,并发表口头意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发表议论的`能力。

  二、注重课内外知识的紧密结合

  初中语文教学的听写训练注重课内外知识的紧密联系,所有的课堂内容必须跟生活实际相联系。第一、教师对美文进行示范性的朗读,用美文中的情感打动学生。第二、教师根据教材的需要对课外内容进行有效挖掘,比如:教师通过讲述《我的叔叔于勒》之后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叔叔进行即兴口头演讲。第三、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角色分配,从而进行朗读或者分角色表演,让学生在表演或者朗读过程中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提高听说能力。

  三、结束语

  通过实践表明,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同时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和内容对学生进行听说能力的训练。通过有效的学、说和读对教学效果进行巩固和提高,与读写训练相比,听说训练在规律性的内容上还有一定欠缺,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为了实现听说读写的训练同步发展,适应现代社会对语文教学的需求。还需要建立更为科学和严谨的语文教学体系。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 篇7

  导读:“大智若愚”漫谈,语文教学论文。

  关键词:“大智若愚”漫谈

  “大智若愚”是用来形容那些看起来愚呆,反应迟缓,但最终成就大事业有大智慧的人。那么,为什么大智若愚的人能够走向成功呢?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们身上往往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从来都不曾大发雷霆、急急忙忙,一直都心平气和,即使遇到特殊情况,他们也还是一如既往的沉稳,不会乱了分寸。正是他们的沉稳,许多问题才找到了答案。

  我们来看王维的一首小诗《鸟鸣涧》: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为我们描述了一幅春山静夜图:在空旷而寂静的山涧中,很少看到有人来往,这时桂花已经开始飘落,宁静的夜晚使这样的山林更加寂寞与空阔。月亮出来的时候,竟然使山中的鸟儿惊觉,不时的鸣叫声打破了山的寂静。

  桂花是一种极小极小的花,人们几乎不会看到他的坠落,但诗人看到了。这说明诗人的观察和感受非常细腻深入,尤其是“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句中,使人从鸟的鸣叫中更感到了春山夜的宁静,因为“鸟鸣山更幽。”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维在这首诗里观察到的都是一些非常细小的`变化——像桂花的坠落、春山的空灵、月出惊鸟。这些变化常人往往不会关注,不会注意,王维为什么就观察到了呢?这是一个人心态的缘故。

  我们看,在这首诗的开头有两个字“人闲”。什么是“人闲”呢?从字面来解释就是人闲着无事可干。往深里想就是心静核心期刊目录。心静了就没有愁肠百结、没有欣喜若狂、没有痛不欲生、没有悲天悯人、没有杞人忧天。正是在这种心态下,王维才看见了别人看不到的细微变化。才使他写出了这首千古名篇。

  其实语文教学论文,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心情愉悦放松时,常常会感到记忆力增强,想问题时思路清晰,走路仿佛也轻快了许多。反之,当你心急火燎地去办事时,往往会丢三落四,思维模糊,说话前言不搭后语,本来有把握的事,往往也会办砸了。

  在我国传统的气功文化中就有松、静、定、慧的说法。既我们在练习气功功法时,首先要全身放松,然后使自己入静。当你排除一切杂念后,意守丹田,就会慢慢入定。当你的定力达到一定的境界时,就会产生无穷的智慧。有了无穷的智慧,你就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当你在喧嚣的生活中感到疲惫、烦恼或被琐事、难题缠身无法自拔的时候,你不妨自己独处一室,或到一个无人的郊外,让自己静静地思考一下,让自己放松,或者干脆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慢慢地,你就会感到头脑清醒,心胸爽朗,世界上的一切烦恼、俗念、丑恶,都会渐渐消失。

  学会放松,学会静心,学会冷静地思考。这是一种有益身心的修身养性的方法,也是一种开启智慧和灵感的有效方法。愿我们大家掌握它,运用它,砺炼自己的心态,不断地走向成功。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 篇8

  一、生活化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将课堂教学活动融于初中生的生活,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构建语文教学课堂。虽然新版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已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但由于初中生的活动区域相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限制性,生活素材相对贫乏。因此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效链接和拓展。

  二、不断丰富初中语文教学手段

  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活动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这一名言启示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应通过多种有效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如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教师可在教学课件中加入一段斑羚飞渡的画面,通过影像展现将教材中的文字转变为生动直观的.画面,最大程度地感染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三、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提高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学实践发现,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可促使学生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真实个性,最大程度发挥出自身的潜能[4]。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扬民主精神,用和蔼可亲的态度面对学生,特别是对待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应给予多一些鼓励和关爱。师生间平等相处有利于教师将自身的广博知识传授给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注重教学反思

  杜威和黑格尔的观点认为,反思是行为主体对自身既往行为及其相关观念进行异位思考的认识活动。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作为思考对象进行深入思考和全面总结,冷静审视自己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实践结果。老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是指教师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实现课堂高效教学的原因,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分析和反省,促使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5]。初中语文教师在每次教学活动结束后,及时地进行教学活动反思,总结教学实践中的失误,是一种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活动高效性的好办法。教师在反思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应做到汲取教训,弥补不足,反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五、总结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将高效课堂观作为根本准则,没有高效课堂的支持,所有的教学改革都将会成为无源之水,必将干涸。因此学校和初中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初中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观,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手段,改进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评价,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人才。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 篇9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如果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

  一。加强朗读示范

  教师带表情朗读,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以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以轻柔、缓慢的基本语调进行朗读,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便可将学生带进春天优美的景色中。学生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二。注重朗读技巧

  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

  三。采取多样形式

  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组、班齐读;感情婉约的,要求学生跟着录音单读;情景交融的,配乐朗读;戏剧文学则分角色读。也可以一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来读。如教《钱塘湖春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中的美感,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录音,去感触诗中所表现的美妙境界;可以由教师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范读,让学生在沉浸中受感染。

  为了使感情色彩更浓,还可以配乐朗读。这样运用多样的形式朗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诗的意境的感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养成学生的`语感能力。

  四。倡导自由品读。

  在朗读时不带任何问题,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行品读,从而充分享受读书乐趣。教学《谈生命》这篇课文时,我们在两个班做过这样的试验:在第一个班,让学生读完课文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讨论、交流;在第二个班,则放手让学生品读,熟读后让他们谈谈对文章的理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两者的教学效果差别很大。由此,我深刻体会到学生对文章意韵的理解,内涵的品味,都是通过阅读感悟出来的。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形成语感的过程。

  总之,在当前,语感这个基石教学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成为一个探索的“热点”,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如,是依靠语感,还是依靠基础知识?是整体推进,还是分进合击?是语感,还是思维?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向别人虚心学习,认真探讨,不断扩大研究成果,勤于总结,敢于实践,获得良好的效益。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 篇1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但这些全新的理念绝不能停留在教师的口中,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研究上。新的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中得以落实,获得体现。这就需要构建一个新课标指导下的新课堂。

  一、发挥主动性,发展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主阵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正如杜威所言:教师,一个引导者,他撑船,学生们用力地用桨把船划向前。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实现自己的角色转换,使自己从教书匠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投入者,从而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氛围。学生在与文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中进行心灵的碰撞,实现情感的交融,在自主与互动中想己之所想,言己之所言,在自主感悟、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现师生的共同创造,共同发展。

  二、寻求开放性,体现综合性。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处于一种闭关锁国的状态。一切围绕课本转,跟着教师走,拘泥于狭小的教室里。《新课程标准》恰恰打破了多年来束缚我们课堂教学的瓶颈,明确提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我们要树立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观念,实现教学观念的开放,采取开放性的教学形式,走出去(参观、调查、访问等),请进来(请英模作报告、请名人作介绍等)努力寻求一条与各学科间相连的通道,架起一座迈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大课堂,让学生在与大自然、与社会、与家庭的接触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三、注重过程性,培养探究性。

  新型课堂应是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发展和学习方法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体验学习的方法,在过程中领悟、体验,在过程中提高、发展。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新课标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恰恰体现出学生的发展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中间,学生经历了由不知到知的探索、思考过程,不仅获取了相应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掌握了学习、探究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及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新型课堂中,我们要在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能力。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新型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放飞,情感得到宣泄,知识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高的艺术殿堂。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 篇11

  摘要: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务必遵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和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为宗旨。职中学生以学习专业课为主,以学习文化课为辅,在这种特殊的语文学习环境中照搬普通高中那套做法显然是行不通的,必须探索能适应职中学生学习语文特点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职中语文教学;“三让”之法;综合能力

  “三让”之法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务必遵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并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为宗旨。不过职中语文教学有别于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其特点由职中生学习语文的目的和环境所决定。

  一是职中语文教学是学生整个活动中的配角地位,因为职中学生以学习专业课为主,学习文化课为辅;

  二是其学习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是用来学习专业课。语文课只限于每周的四个课时而已,除此时间段外,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很难保证。在这种特殊的语文学习环境中照搬普通高中那套做法显然是行不通的,必须探索能适应职中学生学习语文特点的方法和途径。笔者认为“三让”之法值得一试。

  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并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知识,用了哪些新颖的教学手段,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知识。全国著名特色中学语文教师魏书生上语文课不留作业、不考试,而教学质量总是跃居地区之首。我认为,他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注重学生的学。课堂上教师教多少,学生能掌握多少,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特别多。他把时间和活动让给了学生,学生才有可能掌握。此法对我们很有启发,职中语文教学要真正把学生当主体、当主人,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三让”不失为一法。

  所谓“三让”简言之,即在四十分钟内让学生读,让学生写,让学生说,在这三让活动中贯穿着思维训练和兴趣培养。具体做法是:

  一、让学生读

  就是读课文导读、课文、注释,重要词句反复读,生字、词及词意反复读,直到当堂记住。学生一读就懂的,教师不必重复再讲。当堂读当堂检查。当然要注意量的问题,应有选择、有重点地去强调,内容包括文学常识、生字词及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内容要精当,课文片段不一定记,只体会即可。

  二、让学生写

  即当堂让学生动手写,写生字词,做课堂笔记。凡动手写的内容就要求学生掌握,视难易程度决定写的量的多与少,宁可少而能写完并掌握,不可多而写不完不能掌握,力争做到让学生学一个掌握一个。

  三、让学生说

  说即讨论提问,说对职中生来讲尤为重要,应重视培养。课堂上确定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先讨论,可分组,也可不分组,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这一活动难度较大,教师要降低问题的难度,分解难度,多鼓励巧启发,让学生敢说、能说、乐说。只有在说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要做到“三让“必须注意:

  (1)精心确定教学内容,不能课文中有什么就讲什么,有多少知识点就教多少。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时间,在内容上有舍方能有得,只有大胆舍弃,忍痛割爱方能瘦身靓丽。

  (2)有主有次,主次有别。主要的重点要掌握,次要的仅让学生了解而已,知道一下就行。

  (3)课堂活动时间应以学生为主,教师的讲及其他活动要少而精。

  “三让“之法,仅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是否得当还有待于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再求证、再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