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克服碎问,让提问彰显智慧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克服碎问,让提问彰显智慧

时间:2022-07-30 03:10:00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克服碎问,让提问彰显智慧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克服碎问,让提问彰显智慧
  
  金林娟
  
  (杭州育才中学)
  
  摘 要:碎问是教学随意的表现,是没有精心备课的随意教学。碎问用非常多的没有经过整合提炼的、随口而出的提问来让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肤浅的解答。围绕如何克服碎问,以散文教学为例,通过明确教什么,探寻怎么教,来改进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从感性走向理性,实现"经验教学"走向"有效教学",彰显教师提问的智慧。
  
  关键词:碎问;经验教学;课堂提问
  
  什么是碎问?
  
  我们先来看一个关于《愚公移山》的教学片段,教师进行了这样的提问:愚公是谁?移的是什么山?愚公为什么要移山?谁和愚公一起移山?他们是如何移山的?移山的土石放在了哪里?进度如何?结果怎样?
  
  这是典型的碎问,把一个复述或叙述愚公移山故事的问题肢解成了8个问题。教师不厌其烦的碎问,导致学生丧失了完整叙述故事的表达能力,思维缺乏连贯性,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这样的提问,是效率低下的教学,谈不上设计。因为细碎、单调又机械,长此以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必然消失殆尽,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必然也得不到提升,而浪费的都是师生宝贵的时间。
  
  王荣生教授认为,学生最需要什么,这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最本质的东西。关注学生的学,更应关注他们需要什么,最缺少什么,多想想他们需要教师提供什么帮助。从这个意义上说,碎问是不合生情的教学方式,教学随意的表现,是没有精心备课的随意教学,这样的教学习惯很坏。碎问用非常多的没有经过整合提炼的、随口而出的提问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肤浅的解答。从本质上说琐碎提问是着眼于"教课文"而不是"用课文教",是经验教学。
  
  关于教学方式探讨文章或观点层出不穷,但对于教学内容的确定性问题上已成共识,就是"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在碎问这一问题上,既涉及"教什么"的问题,又涉及"怎么教"的问题。
  
  怎么克服碎问,明确"教什么"和"怎么教"是关键。以下以散文教学为例,展开阐述。
  
  一、教什么
  
  1.从散文的定义看教什么
  
  散文是表现真人真事真实感情的一种文体,流露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离开了情感,就谈不上散文理解了。所以,散文教学不是教师"我以为""我认为""想怎么教就怎么教"的随意发挥。散文贵有真情实感,这既是散文作者写作的基点,又是读者读散文应该关注和把握的。领悟情感是乃教学第一要务。散文的真体现在情,散文的美在于文字。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质朴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品读散文第二要务就是要细细咂摸透着情味的文字。上海师大的王荣生教授认为,一篇特定的散文教学,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确定教学内容:(1)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语句章法。(2)作者的所见所闻及其个人化的言说对象。(3)作者的所思所想,他独特的情感认知。上述情感与语言应该是散文教学最重要的两项。
  
  2.从依据看教什么
  
  (1)关注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侧重于考察在阅读全文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形象和语言,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散文教学的落脚点是在品读语言,品味情感上,是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上,是在感悟对人生、生活的态度上,在提升语文素养上。
  
  (2)关注单元教学目标
  
  就具体一篇散文教学而言,课前准备还需单元重点先行,只有抓住了各篇的难点,我们就能准确地确定教学内容,也就抓住了每一篇课文"教什么"的大方向;其次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依据是文本,而不是语文知识体系中的某个知识点。
  
  3.内容如何取舍
  
  从学科上讲,语文学科相较于数理化有明显不同。数理化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就是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拿到教材,就能确定教什么,很容易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语文教材属于"选文型",每篇选文既包含着某方面的人文或教学内容,又包含相关的语文知识。教师设计课堂教学主问题是必须依据文体和单元知识、能力目标进行必要的整合。教学内容应该是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转化为特定的课堂教学内容的。教学内容有规定性,当然也有灵活性,但如果确定教学内容,必然会导致"方向"错误。所以,它不是教师凭借个人兴趣爱好、知识积累等可以随意处理的,那是经验教学。
  
  二、怎么教
  
  1.抓准文眼式
  
  "文眼"即是片言居要在散文中的一种用法,是文本中最精彩传神的一句或两句。鉴赏散文,要全力找到能揭示全篇旨趣、有画龙点睛妙用的词语或句子。抓准文眼,可以很好地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在教学时抓住文眼为突破口,可以指导学生深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对杨绛先生的《老王》,公认的文眼"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为什么杨绛先生每当想起老王,总是心生"愧怍"呢?一位特级教师这样施教:围绕"愧怍",展开三重关系探究:"我与老王""老王和其他车夫们""车夫们和我"."我"和老王是经济上的关照,心灵上却相隔甚远;老王和其他车夫们是同行与不同道;车夫们和我是欺负与防范。通过三组人物关系的梳理,我们发现杨绛先生着墨是理性的,她理性冷静地审视着自己和老王乃至整个社会,"愧怍"不仅仅是杨绛一个小"我",每一个比老王相对幸运的人都应该"愧怍":面对老王的不幸,人们做了些什么?应该怎么做?这应该是杨绛先生在《老王》中"愧怍"的真正内涵吧!正确把握文眼,才生成了充满张力与深度的好课。
  
  2.独具慧眼式
  
  很多文章没有文眼,读起来似乎平平淡淡,但细细一读,结合教学内容,灵机一动,突破重难点的招数便了然于胸了。这需要练就一双慧眼,依据文本,捕捉到文本中或潜藏于文本里的关键。
  
  《春酒》是一篇很经典的美文,语言质朴明了,情感蕴藉深厚。品读母亲,一般教师习惯碎问,课堂缺乏整体美感。
  
  著名特级教师赵群筠老师执教《春酒》这样提问。
  
  师:"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到一句话,它最能形容母亲这一形象。"
  
  (很快,学生找到了)
  
  生:"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师:请你慢慢品读文章,划出能体现母亲讲究"分寸"的词语或句子。做好批注。
  
  赵老师在母亲众多品性中抓住了"分寸"二字,可谓智慧之极。母亲讲"分寸",处事讲分寸,为人讲分寸,教导孩子讲分寸,在这"分寸"之间隐射的是教师对文本的灵活处理功力。有价值的提问,课堂环节清晰,学生思考充分,课堂是在理性而诗意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进行的。
  
  胡适的《我的母亲》里,母亲是集中了当时女性的诸多美德,怎样避免零碎的解读,青年优秀教师劳佳瑜这样处理:她抓住了母亲的"容忍"和母亲的"不容忍"展开课堂教学,整个课堂问题集中,哪些地方看出母亲能"容"能"忍",哪些地方看出母亲不"容"不"忍"?思维密度高,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分享学习成果。
  
  3.拓展助读式
  
  文学批评家葛红兵说:"小说这东西,人人都能读,但是,要真的读出点韵味,却又是非常之难,作家真要说的话,是从字缝里渗出来的。"小说如此,散文亦然。读语言,需细细品味,这个阅读能力要求很高,学生会畏难,学生一畏难,很多教师便采取"拉""牵""推"甚至"替代"来解决问题,教学过程碎片化,学习体验缺乏完整性。
  
  其实,不妨在课前多读作者的相关文章、相关作品、相关作品的解读与评论等,积累一些对解读课文,引领学生起到很好导引性作用的材料。在课堂恰当的时机呈现,还学生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和完整的表达。文本细读的起点和重点都是语言,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言:"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执教《端午的鸭蛋》,我进行了充分备课,阅览了不少资料,其中有一位评论家说:"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下来没有什么,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语言的美不在每一个字,每一句,而在字与字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包世臣论王羲之的字,说他的字单看一个一个的字,并不觉得怎么美,甚至很不平整,但是字的各部分,字与字之间"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汪曾祺的文学语言也是这样的。他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在执教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一文,品读淡而有味的语言我就借用了最后一句。
  
  (以下是课堂实录)
  
  师:学案中有24位同学谈到,读汪曾祺先生作品很轻松,好像在聊天一样。(PPT出示"聊天"二字)请大家说说聊天给你什么感觉?可以用一个词语或句子形容。
  
  生1:轻松。
  
  生2:自在。
  
  生3:快乐。
  
  生4:都是口语。
  
  生5:就像一个老人在跟你拉家常!(笑)
  
  师:多么形象的表达!谢谢大家的分享。你们太厉害了,竟然说到汪老先生心坎里了。
  
  (PPT出示"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
  
  师:那么就请大家默读课文,画出让你感觉像拉家常般的字、词、段,也可以从整篇文章考虑,等大家准备好了,我们一起分享,好不好?
  
  生:好!
  
  汪曾祺先生在《晚翠文谈新编》一书中关于探讨"随便"的结构与主题的关系时,他这样说:"我的小说似乎不讲究结构。我在一篇谈小说的短文中,说结构的原则是:随便。……我后来在谈结构的前面加了一句话:‘苦心经营的随便’。"小说结构是"随便"的,散文亦如此,但都是苦心经营的"随便".散文教学亦是如此,不经意的提问渗透的是教师苦心经营的"随便".
  
  4.纲举目张式
  
  第二种类型与这种教学方式有相似之处,都需要教师的读书积累,但前者往往用在课堂衔接处,发挥桥梁作用,后者有纲举目张之功效。
  
  优秀青年教师沈华执教小说《狗鼻子》,开篇引述:"阅读小说不能仅仅注重它的故事情节,不能只是看热闹,还应该读出人性来。"这句话不仅明确了教学目标,还明确了教学过程。形象地说,就是知道了"去哪里",还知道了"怎么去".这便是纲举目张之意。
  
  散文也一样。从平时的阅读积累中找到一句与文体、文本教学内容或教学目标相契合的精彩句子。可以在教学中起到提纲挈领之功效。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一篇自传散文。解读五柳先生的三个志趣"读书""嗜酒""著文"背后的精神实质是解读本文的关键。逐句分析,文句品读上平均使用力量,课堂如果是一亩方塘,这样的教学一定"涟漪不起".怎样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呢?纲举目张式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比较好。
  
  师:陶渊明是个很有意思的文人。美学家朱光潜说过一段精辟的话。
  
  (PPT出示)"法国小说家福楼拜认为人生理想是‘和寻常市民一样过生活,和半神人一样用心思’。渊明算是达到这一理想,他的高妙处我们不可仰攀,他的平常处我们都特别觉得亲切是‘我辈中人’。"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一遍,拿笔划出让你感觉亲切或不可仰攀或两者兼而有之的语句。我们一起来品读。
  
  (5分钟时间静静地思考,圈点勾画,作批注)
  
  语言、情感是散文的根,也是散文的源。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情感也不是支离破碎的,它的体会、领悟、鉴赏,都需要完整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同样也需要教师耐心等待,被动的"推""拉""牵""引"式的教学是陈旧的。
  
  诚如余映潮先生所言:"课堂阅读教学的琐碎提问,是从小学到高中的教学痼疾;几乎没有语文教师能够避免这种顽症带来的影响,似乎只有不断地提问才能推进教学。"大师之言可谓一语即中,入木三分。碎问是痼疾,是陈旧的讲课习惯,要克服碎问,使教学从感性走向理性,实现"经验教学"走向"有效教学",路还很长,但至少我们已在路上。
  
  作者简介:金林娟,1979年3月出生,女,浙江绍兴,职称: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克服碎问,让提问彰显智慧】相关文章: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彰显个性,自由表达08-26

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之我见08-08

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新视角论文08-16

化学教学小论文 细节彰显品质04-29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08-23

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克服差生思维的缺陷08-08

融入彰显智慧——谈“语文主题学习”的单元整合教学08-20

浅析中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08-17

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优化设计”的几点思考08-03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以“问”代 “教”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