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教学论文:《文化生活》教学中要注意“接地气”
教学论文:《文化生活》教学中要注意“接地气”作者/张日华
现行的《文化生活》教材,以全新的视角全面科学地介绍了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党的基本纲领对文化建设的提法和要求为依据,阐述了文化的继承传播以及中华文化的地位作用,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追求更高的文化目标,这一努力无疑是正确的,是教材建设过程中的可贵探索和有益尝试。但在使用《文化生活》教材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教材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章节因叙事过于宏大而呈现口号化的特征,部分内容或过度“诗意”,或立意褊狭、思路老套,或事例陈旧、语言干瘪,缺少文化生活教材应有的文化气息等等。改变上述问题,除教材修订时应做适当的调整外,广大一线教师也可以通过再“接地气”的方式来弥补教材之不足。
首先,教学过程中必须连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地气”。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而内涵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不是宗教,我们政治教师无法让学生对其产生信仰,只能通过我们教学过程中的努力,给学生以优秀民族文化的糯染,让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引导学生。《文化生活》教学如果不能带领学生走进民族传统文化的视域,则其导向作用必然会淡化甚至消解。
现行的《文化生活》教材,虽然也介绍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但大多存在零散零乱、点到即止等缺憾。像春节、清明、端午这类象征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大节日,教材中只是粗略地或辅助性地做了阐述说明,并没有对其渊源与内容习俗做具体介绍,更不要说挖掘其深刻独到的科学内涵、升华其民族情感了。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地气”,让学生在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生发精神、孕育思想。
《文化生活》教学过程中连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地气”必须注意两点。第一,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走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百花园”,让学生闻香识花、香浓情深。当我们组织学生学习民族节日的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节日的渊源与内涵;(教学论文 fanwen.weiyujianbao.cn)当我们组织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特点时,可以结合农历的来历、清明的演变说明中华文化的深厚民族性;当我们组织学生学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时,可以以专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系统反思汉字这一方块字的独特魅力;当我们讲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更是应该以我国历史上的仁义礼智信为基点,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原因及路径,避免让学生产生“与我无关、与我太远”的消极态度……第二,必须向学生介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严整而又富有吸引力的价值系统,让学生在产生完整认知的过程中形成价值分享的冲动。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我们既要向学生介绍《易经》、《论语》等古代经典中关于中华民族祖先勤劳勇敢、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等内容的阐述,说明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又要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及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系统介绍中国共产党实践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伟大贡献,展示民族精神的发展轨迹,更要向学生说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历史机遇和巨大挑战,引导学生自觉高举民族精神的旗帜奋发进取,并在此旗帜下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目的是避免学习的表征化与孤立性,让学生头脑中形成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立体感受图,让教学内容既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引导学生从历史的生活中来、到现实乃至未来的生活中去,增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恒久育人的价值底蕴。
有人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学是语文老师的事,与我们政治教师直接关系不大。这一观点是片面的。语文教学强调的是用现代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目的是让人们真正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而我们政治教师主要任务则是借助科学语言和哲学预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而细致的阐释,增强其说服力与感染力,目的是以文传道、以文化人。
其次,教学过程中必须连接学生精神生活的“地气”。改革开放让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国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精神文化生活也被大大激活。海量的网络信息、各种类的时尚电影与DVD、夜晚闪烁的霓虹灯、推杯换盏的盛宴等,似乎都在告诉人们:我们的精神生活很充实、我们的内心世界不寂寞。但当我们具体而微地分析中学生这个成长中的群体时又会发现,这个群体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两难道德选择、生活中的潜规则所导致的认知冲突,同样让他们在精神文化层面产生了许多成人不会轻易感知到的焦灼、困惑和问题,需要长辈和老师们为他们传道解惑。
中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可以从多维的角度来解读。从文化的角度说,我们政治教师无法回避下列职责。其一是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增强其分析力、判断力和甄别力,协助其找到通向人生精神幸福、事业成功的人间正道。其二是通过文化教育和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多彩文化魅力,扩展其心灵、丰富其生活,培养其应有的精神文化品质,让他们在文化海洋中游弋、翱翔时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
现行的《文化生活》教材对待传统文化强调了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正确的,可是对待外来文化,教材中忽视了这一点;对待生活中色彩斑斓、良莠不齐的文化现象,教材也只是简单地说明了其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并从政府的角度说明了应该管理,忽视了现代生活的主体——公民应有的责任、要求和作为;对不少类型的文化,如网络文化与先进文化、大众文化与时尚文化、民族文化与大众文化、经典文化与传统文化等的关系,教材在理论上也缺乏应有的厘清与深刻阐述,在纵向与橫向上都没有一个清晰的序脉或明确的归类。教材中的此类问题,对学生既不导思又不导行,很难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文化生活》教学应该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故纸堆里寻旧货”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政策宣传与普及过程,更不是一味地强制学生为考试而死读书、读死书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将课程教学、中学生的成长需求与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有机结合起来。为此,教师首先必须抓准、抓好中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和需求点,并注意以文化之。如针对目前街头大量存在的艳舞等不良文化现象,中学生普遍流露出困惑的神色,大多数学生都发出了“政府部门怎么不管管的”疑问,此时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并就“艳舞出现的原因”、“如何管理与怎样管理”、“如何发展大众文化”等问题展开探究,引导学生更好地走进生活、感受生活、融人生活。同时,教师还应该围绕社会焦点、热点、盲点问题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用文化引领学生发展。如针对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虽然社会各界就“救与不救”众说纷纭,不同的社会主体相异的道德选择似乎也不无道理,但我们应该给学生指明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向要求,不能在学习了有关文化的相关理论后仍把握不住时代道德的主流大势,在大是大非的道德选择抉择面前仍犹豫不决、踟蹰不前,“该出手时不出手”,或因惧怕风险而做出有悖于优秀民族文化与时代要求的错误选择。
再次,教学过程中必须连接时代精神的“地气”。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特有的精神特质,它体现社会发展方向,引领时代发展潮流,是一个时代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与一个民族不懈进取的思想品格及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精神成果。中学生头脑中的束缚较少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在时代精神的支撑下容易养成与时俱进、探索奋进的进取品质,形成继往开来、攻坚克难的坚强意志,因而中学时代对其进行时代精神教育和熏陶极其重要。
现行《文化生活》教材在阐述“如何弘扬民族精神”时,也论述了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但教材只是从“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角度做了一个简单的哲学论述,具有唯理、宏大、表征的特点,是一种学科式的演绎,与中学生所处的大变动的社会实际相距甚远,很难让学生从生存的现状出发感受到时代精神的魅力,难以让学生在呼吸人间烟火的气息中感受时代精神开风气之先的力量。“天宇苍茫,无边无际;事物纷繁,不可穷尽。”中学生在走向社会前,在学习了哲学与文化的相关内容后,如果没有基于生活实际而又富有个人独特魅力的创试冲动,没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敢作敢为,没有怀揣一腔热忱去感受人生苦乐的决心意志,没有大胆冲决思想罗网、不迷信先哲权威的狂劲,则我们这个时代的创新品质很难通过他们去继承和延续,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也会沦为单纯的知识课而失去其应有的魂和神。而在《文化生活》的教学过程中连接时代精神的“地气”,则可以有效地改变上述现状,锻造当代中学生特有的精气神。
《文化生活》教学过程中连接时代精神的“地气”,并不是要求我们在理论层面更为详细地阐述时代精神,而是说要结合教材中的某些具体条目和观点表达,有意识地赋予其改革创新的时代元素,用改革创新的时代文化来化人,照耀学生的明天。如,结合教材所阐述的文化创新的途径,我们可以在时代背景的支撑下有意识地融人企业文化创新的做法和意义,诸如“微软是纳斯达克的骄傲,但‘微软离倒闭永远只有18个月¨’,“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与红豆品牌等等;在学习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关内容时,我们应该通过老字号的兴衰、京剧黄梅戏的涅藥重生等事例,说明文化只有在创新的过程中才能繁荣发展。
《文化生活》教学过程中连接时代精神的“地气”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这就是将教学内容与党的方针政策对接。这里的对接并不是要将文化课变为时事政策宣传、宣讲课,而是说从文化的层面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来解读党的方针政策。如关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和领会文化在推动生产力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中的巨大作用;关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无穷魅力,自觉亲近、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自身的智慧、自觉与自信,选择个人的文化生活走向。这样做也是让党的政策在微观层面、在未来视角上影响人、塑造人,改变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而争做“未来圣贤”的低幼化与伪成熟。
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在《塑料儿童》一书中,将不会上墙、爬树、捞鱼、摸虾且对室外游戏、夏夜星空、月光下的山峦毫无兴趣,每天程式化地上学、补习、学才艺,做完繁重功课后就看电视或上网玩游戏的孩子称之为塑料儿童。她认为这些城里长大的孩子已经失去了大自然赋予人的灵性,已经习惯用物质代言欢乐,无法与自然和谐共存,难以真正由生存走向生活和生命。在眼下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普通教师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塑料儿童”的生存现状,但我们可以通过“接地气”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社会和人生。在“接地气”的过程中让他们富有生气拥有生命力,在“接地气”的过程中让他们提士气、增灵气、变大气。《文化生活》原本就是一门以文化人的课程,因而教学过程中“接地气”显得尤为重要:当我们努力让学生在“地气”的浸润下收获终身受益的东西时,他们也会真正走向发展的春天里。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二中)
【教学论文:《文化生活》教学中要注意“接地气”】相关文章:
浅谈音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08-09
教学中要注意习惯的培养08-17
谈英语教学中的互动教学论文08-16
《接妈妈》教学反思08-15
教学论文: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08-05
新课程教学中要注意的一二三四08-13
地理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论文08-05
浅谈识字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论文05-31
板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