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校长如何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浅谈校长如何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陶行知先生说:“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的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的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陶老说的做校长不容易,我理解主要是指校长抓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的不容易,责任重大。那么,校长该如何抓好教学这一中心工作呢?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谈。
一、在学校工作中要把教学工作摆第一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校长只有把学校最本质的东西教学摆在第一位,他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因为,教学工作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途径。在学校诸多工作中,校长应把教学工作摆在第一位,但这个位置不容易摆正。
我们正处于一个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旧的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已经打破,而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未完全形成,在这新旧体制转型过程中,我们当校长的遇到了一些非人力所能解决的困难。
如过去学校办学经费、条件改善、工资待遇等一切都由政府包了。而在这个转型时期,教育迫切需要校长在办学中发挥自主意识,一切依赖上级的等、靠、要、望的做法行不通了,办学经费需要争取,条件改善需要发动群众。权利下放了,责任下放了,相应的事也下放了,于是我们的校长为这些棘手的事务所困,教学这个中心自觉不自觉地突不出来了。
又如,改革开放以来,教师对校长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变化。个人收入的多少等,往往也委之于校长,校长要管的事情太多了。这样使得校长们常常是人在课堂上心在外面转,心不在焉又怎能抓好教学工作呢?
当然,也还有一些主观认识上的问题。如:一谈到把“教学工作摆在第一位”,有人就认为:这不又是在搞“智育第一”了吗?“智育第一”不是与素质教育相悖的吗?其实这种看法是狭隘地理解“教学”这个概念了。教学不等于智育,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主要靠教学工作来完成,“智育”只是教学工作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绝非它的全部。
诸多的原因,使我们的校长们把教学工作摆在了学校工作的第二位、第三位了。这种现象可以理解却不能赞同,而且一定要纠正。
因为,21世纪将是一个全新的世纪,工业社会将向信息社会转变,知识经济将取代工业经济,几千年来人类主要以直接劳动作为财富的巨大源泉的时代将淡出,代之一个新的以知识生产力为伟大动力的时代。这开始变化向21世纪的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给孩子一个全新的教育,一个高质量的教育。这个全新的、高质量的教育不通过教学这一中心工作,又怎能实现呢?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所以,我们必须理直气壮的全心全意的抓好教学这一中心工作。
校长怎样才能把教学工作摆在第一位呢?
首先,要端正认识。校长面对两难选择,常常身不由己,摆不正这个位置,无法超脱出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恐怕不是一时半刻的事,它牵涉到教育的投入机制,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
我们的校长在这种背景下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一方面办学是需要支持的,但上级和人民群众支持的恰恰是一些最信是过的地方和学校,钱要投在有用的地方。如果一所学校本身管理不善,人心涣散,质量低劣,试想上级领导、人民群众愿意花这个钱搞投入吗?即使争得了某一次机会,但这也是没有根基的,是短命的。
还是让我们把自己的事办好吧!教学始终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偏离了这个中心,忘记了历史的教训,就是我们工作的失职。
第二,要正确处理抓教学工作与抓其他工件的矛盾。
中小学校长既是学校的管理者,也是学校的领导者。校长在学校管理中,居于领导地位,校长应善于给自己定位。
我曾读过一篇文章,标题是:“主任对校长说:让我们分担一些你的工作吧!”文中介绍一个新上任的校长下决心要把学校工作搞上去,因此他事无巨细,事必躲亲,为的是怕下属部门负责人“捅漏子”。德育主任该做的检查,他要亲自督阵;教导主任该召开的会议,他要代替召开;总务处是老师意见最多的地方,他干脆深入进去,大小事都由自己拍板敲定。学校各项工作像无数条绳索系在这位校长身上,不管拉动哪一根绳子都牵动着校长。别人问他当校长的体会,他苦笑着说只有一个字“忙”。在学期总结会上,几位主任语重心长地说:“校长真辛苦啊!下学期让我们分担一些你的工作吧!”这篇文章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思考题:这位校长这样履行职责值得仿效吗?不值得的话,该怎样做呢?我认为:
(1)校长要善于摆正自己和班子成员的关系,把事情分给不同的人、不同层次的人去做,不要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要抓大放小,抓主要工作,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校长不仅要调动群众干事的积极性,还要善于调动群众谋事的主动性。校长再能干,能想出几十个点子,也仅是几十个点子,如果大家的思维全打开了,都能出主意,就可能是成百上千个。只有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校长对教育理念、办学特色的追求。校长是集体智慧的代表,也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抓教学工作和其他工作的矛盾。
(3)校长还要善于理顺关系。校内与校外、上级与下级各方的关系融洽,工作阻力小了,效率也就会高了,就能腾出时间抓中心工作。什么是领导艺术?平衡协调就是一种领导艺术,校长要会做平衡协调工作。
第三,校长只做自己该做的事。何谓校长该做的事?当前主要有三件:第一是研究好办学思想,并要将这一思想化为全体班子成员的统一思想;第二是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第三是研究课堂教学的改革。作一个样必须要有办学追求,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这种思想和理念立意要高,要瞄准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大方向;要脚踏实地,立足于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校长只有树立了这种追求,才能引导教师向更高境界,更高层次迈进。校长要做自己该做的事,把该别人做的事还给别人。
当然,要校长静下心来抓教学,还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我相信,随着教育战略地位的确立,依法办学就会有保障,教育经费也会得相应的解决。那么,我们的烦恼也就会减少了,教育将会有一片蓝蓝的天空,我们能自由的翱翔,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就会毫不动摇了。
二、在教学工作中要把课堂教学摆第一
苏霍姆林基曾提出了三个口号:到教师中去!到学生中去!到课堂中去!他说:“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好校长,那你首先就得努力成为一个好教师,一个好教学专家和好的教育家。”校长是领导全校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主要组织者,他不仅要具备一个优秀教师的一切素养,而且还应具备有比一般优秀教师高出一筹的素质,要成为“师者之师”。
校长如何走进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呢?
一是上课。我们的校长都是从优秀教师岗位上选拔上来的,过去都上得一门好课。但当了几年校长以后,有些校长就感觉到,我已经不是一个优秀教师了。有的没有再教自己擅长的科目所致;有的是陷入了行政事务堆中,没有时间去钻研自己学科的教学方法了。当了几年校长,反而不能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什么有用的建议了。这样会造成什么后果呢?一个校长渐渐变得不会上课了,就很难领导教学了;教长不兼课了,就没有了教学的第一手资料,又怎能指挥教学,领导一个学校呢?校长负责制,确实使校长感到责任无处不在,但教育的问题实际是教学的问题,教学的问题主要是课堂教学问题,作为校长一定要妥善处理好教学与其他事务的矛盾,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课堂教学上,要坚持上课。教育是一种奉献,校长多兼课,兼主课,既是一种奉献精神的体现,也是对自身价值的一种重视,因为你用事实证明了自己不仅是一个内行的管理者,更是一个在行的教师,为教师做出了表率。只有先成为教学上的权威,才能成为权威的领导。
坚持上课,能从教学实践中获取改革的动力。我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担任过小学校长的,并长期坚持教一个小学毕业班的语文,而且每年接的都是“差班”。当时正是“片追”最严重的时候,当校长事情多,不能搞加班加点,而又要把“差班”教成“好班”,校长才有权威。因此,当时我就开始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研究。可以说,我现在教学研究方面能有点滴成绩,其思想源泉、改革动力就来源于课堂教学。我体会到,很多事情是逼出来的,校长要逼自己才能成为优秀校长、成功的校长。
二是听课。听课是校长了解教学情况,指挥教学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措施。
“应试教育”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价是一张试卷的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简单易行;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要求下,小学只考语数,其他科目取消考试,那我们又怎样科学、全面的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呢?虽然,我们实行了工作量化,但教师的劳动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生产,是一种较复杂的创造性劳动,量不能代替质。最好的方法是深入课堂。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反映在教学的实践中;教师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熟悉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课前准备等,这些都是在试卷上反映不出来的,而又恰恰是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校长听课,就可以了解教师上课的情况和学校教学实际,这是校长指导教改的关键,也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
校长听课能发现先进典型,“名师”出自“名校长”,一个好的校长,能带出一批好教师,能搞活一所学校。校长听课也能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发现问题,从而促进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校长听课还能增进领导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凭借听课,校长能挖掘教师的闪光点,交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给教师以激励;发现问题也能以共同探讨的方法进行分析,甚至争论,教师也容易接受你的观点。校长听课还是一个极好学习的途径:一堂再优秀的课,也会有不足之处,一堂较差的课,也可能有某一可取之处。听课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思考、评价、总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获得“教学相长”的效果。每学期我都坚持听课近百节,通过听课,我对全镇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做到了心中有底,有利于知人善用;通过听课,我与教师沟通了思想,结下了友谊,因为在课堂上,我与他们同时体验了教学的苦与乐;通过听课,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情况,知了他们的需要和感受,体会到教学改革不仅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更是孩子们内心的呼吸。如果不深入到教师中去、学生中去、课堂中去,我就没有发言权。
以上所谈听课的好处,都是我实践中的体会。听课有多种方法。“人民教育”99年第五期34页推介了七种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校长听课,还得注意“备课”。这里“备课”的意思是校长要熟悉所听课的教材内容,了解学科教学大纲要求,做到心中有底进教室。否则听课后,不知其然,更道不出个所以然,就有失校长的威信。
三是评课。评课要讲究方法。“上课是反映教师一般的教育素养的一面镜子,是衡量教师的智力财富的尺度,是评价教师眼界和知识面的标准。”因此,校长听课后,教师都期待给予中肯的评价。评课的过程,既是校长与教师共同探讨研究教学方法的机会,也是校长指导教学、培训教师课堂。校长听课和评课,不应以领导者、检查者自居,特别不能将一节课简单地分成几条优点和缺点,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教师,而应与教师志同道合,共同探讨课堂教学中的规律性,找出难点,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发现教师的缺点,最好找教师个别交谈,互研互磋,帮助教师解决问题。切不可以找“差错”的方式来听课、评课,那样只会疏远干群关系,于己于人都没有好处。
课堂教学是经验丰富的校长工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听课和分析课堂是校长解决这一中心问题的重要工作。经常听课分析课,才能掌握教学情况,只有掌握了大量事实和进行了大量观察,才能指导教师进行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离开了课堂,校长抓教学就进入了“盲区”。“课”是滋养思想的源泉,是研究教学的活水。
校长坚持上课、听课、评课。研究教学,指导教学,的确是把课堂教学摆在了第一位,进入了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但真正要成为“师者之师”还必须加强学习,不同岗位需要不同的智能结构,拒绝学习是老化的标志,心理状态老了。
我们都有这样一个感慨:现在当校长比过去当校长难度要大多了。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高了,对校长的要求更高了。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一个校长,不懂教育规律是不行的,今天的校长,只懂教育规律是不够的。因为,我们过去办教育,仅仅是从一个学校的角度,仅仅是从教育目的实现的角度,在变革的时代,要着眼于明天的需要,着手于今天的准备,要站出教育看教育,站出教育办教育。这样高的要求,需要非常广阔的视野,宽广深厚的专业知识,这就迫使我们的校长要努力学习。
学哪些知识呢?一是学科知识,本人的特长学科。二是综合知识,作为校长要求文理知识都要懂一些,虽不求精通,但要有一定的知识面。三是新科技知识,如现代教育信息等。
“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讲究学习方法,以求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校长应该追求的。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短、平、快的方法,如:带着问题学,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有的放矢地根据工作需要不断补充各种有用的知识;结合本职工作学,采取优势互补,将各种新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杂交、融合、迁移、升华,使自己的知识结构能达到专与博、广与深的有机结合,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以研究的态度学,不能单纯认为学习就是啃理论书本,实践也是一本书,要十分重视读好这本无字之书。要善于在实践中研究别人成功的经验,从自己的经历中吸取营养,要通过实践来“活化、物化”好书本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要当好今天的校长,不仅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还要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充满创新意识的校长,可以从师生细微的变化中捕捉使学校进步的信息,以小见大,化解教育改革进程中发生的问题,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难题。一名具有创新意识的校长会为学校提供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巨大动力。
三、在课堂教学工作中,要把教育科研摆第一
有人把管理与科研说成学校办学的两个轮子,只有当两个轮子全部转动起来,学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才能真正提高。所以,校长要像抓管理那样抓教育科研。
1、关键问题开展教学科研活动。
教育科研领域里的问题很多,校长要善于抓关键,抓住带普遍性的问题开展研究。
比如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们研究的公共课题。
素质教育是什么?
站在新时代要求的高度,我们可以表述为:它是融合成人与成才的教育,兼顾共性与个性的教育;是智商与情商同样重视的教育,基础与提高一样扎实的教育;是启发责任感,创造力的教育;是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的教育;是扎根民族精神,强化世界意识的教育。
明确了内容,那么就要落实如何抓。当前广大教师对于素质教育已经有认识,校长的工作就是指导教师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抓落实。
适应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里所说的“课堂”,首先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固定教室;其次是指教室以外的天地,即我们通常讲的“第二课堂”。这里历来是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拓展创新思维,开展实践活动的广泛舞台,是不可缺的另一个“课堂”。抓素质教育进课堂,首先要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把素质教育渗入课堂教学;其次,要改革教学方法,把素质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再次,要加强管理,把素质教育落实于课堂教学。
另外,素质教育要注意走出几个误区:
(一)有的学校领导、老师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课外活动,他们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原来的教学内容、方式照旧不变,只是增加学生课外活动的份量,这不是素质教育。
(二)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要有音体美课程。有些学校过去一味忙于应试教育,将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进行削减,如今又把它们恢复,便认为自己在搞素质教育。
(三)将素质教育量化。目前整个社会心理罗为浮躁,凡事都希望“立竿见影”,反映到基础教育就是“样样要量化,三年见成果”。素质教育也逃不过此类模式。
(四)素质教育行政生命线。素质教育本身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同时它是多元的,因材施教的教育。“一刀切”的老师教不出有个性的学生。对于素质教育的具体经验,行政主管部门与其推广,不如推荐。
(五)素质教育运动化。上面强调素质教育,下面就喊口号、贴标语、挂横幅、作报告,搞得热热闹闹。但一阵风过去,依然又是应试教育。
总的说来,实施素质教育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搞出一套符合本校实际的实施方案,办出本校特色。
又如“减负”问题。
学生负担过得的问题久减不轻,久治不除,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关键在学校,核心在校长。作为校长,在“减负”问题上,要眼光朝内,在自己的观念上、管理上、教学上找问题,寻找措施,领导教师,开展研究。如:研究如何依法把好校门,减负堵源;如何指导教师把好教室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解决“减负”的根本问题;如何依靠家长,把好家门,减负疏导……把这些作为校长办学的重要工作之一,真正把学生过重的负担减下来。
但如果把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看成非此即彼的关系,也是错误的。似乎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只能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反之,要严格要求学生,只能使学生负担过重。邓小平同学运用唯物辩证法,正确地阐明了两者的关系,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好这一矛盾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指导。邓小平同志说:学生捕风捉影太重是不好的,今后仍然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孩子和纠正。但是,同样明显的是,要极大地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没有“三老四严”的作风,没有从难从严的要求,没有严格训练,也不能达到目的。“这就是说,一要充分认识学生负担过重对学生的危害。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年龄特点,不能用超越其生理、心理发展所能承受的过重负担来妨碍其发展。另一方面,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一种艰苦的努力,它要求学习者调动自身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刻苦学习,而教师的确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合乎正确教学方面的”是不可少的条件。要养成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在学习上一丝不苟的精神,才能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因此,在减轻学生负担与从严要求,苦学与乐学的关系上,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片面性,不能走极端。
再如“主体性”问题。
人类知识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人类吸取知识增长的速度,学生在校受教育时间的有限与知识无限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学生面临着社会不断变革所产生的新形势、新特点以及新的观念的挑战。知识量的激增要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也要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要使培养的人具有广泛的适应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能力及坚忍不拔的毅力,就必须让学生会学习。大教育家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经说过:“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人;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会”是结果,“会学”才是目的。学生通过学会学习,从而学会生存,以应付社会面临的新挑战。所以,如果一种教学方法不是以教会学生会学习的出发点,那它就不会有生命力。在探讨明天的教育与昨天的教育有什么区别时,冯恩洪校长概括了三句自豪感:“昨天的教育卓越只有一种表现形式----总分第一,明天的教育卓越不仅有一种表现形式,卓越也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共同认定的所谓优秀标准;昨天的教育是诱导学生课堂上拼高分的教育,明天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在社会的各个岗位能够获得成功并且不断获得成功的教育;昨天的教育是充满求知的渴望和劳动的欢乐的教育”。这三句话颇有见地,给人以启发,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牢牢记住: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而施教。
2、抓科研课题的研究活动。
科研课题,即研究的题目,是依据研究目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而确定的研究的问题。它有特定的对象和内容范畴,具有指向性、概括性和限定性的特点。
如何抓课题的研究呢?
①课题的选择是科学研究的起始环节,选择一个好的课题对于中小学校长开展并组织教育科研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来源十分丰富,可以用多种方法选择,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强调“适合”。要分析学校环境、设施、条件、师资、教育教学情况,选择自己最需要最适合的课题,开展研究才能取得成果。
我镇现在有9个课题,“小学珠脑算”和“中小学心理潜能开发”已进行了五年之久。凡结题的课题都获得了奖励。这些课题都是针对我镇教育教学改革实际情况需要和我镇师资承受能力而确定的,正是因为它适合,才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形成了气候。
②要用科学的态度开展课题研究。
搞教育科研一定要遵循规律。如我镇区域课题“中小学生潜能开发”和“中小学学科能力培养”研究实施过程,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形式上,我们采取以一班带多班,一校带多校,一科带多科,以点带面,再整体推进;在培养师资过程中,我们是先抓观念转变,再抓业务培训,培训时先集体培训再个别辅导;在课堂教学研究中,先上研究课,再上指导课;一段时间后推出示范课,开展竞赛课,评出优秀课,再搞观摩课,一环套一环,形成一个又一个的研究高潮;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结合实际,灵活运用,采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因人制宜”;在奖励措施上,我们有参与奖、初见成效奖、成果奖,鼓励教师一批又一批地参加课题研究,直至形成区域性。一切都遵循了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于是遵循了规律,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研究,且能坚持数年,所以取得了一定成绩,获得了奖励。更为可喜的是,全镇教师的科研意识已经形成,能积极主动地投身教改,涌现了一批积极带头搞科研的校长。科研兴了校,科研也促了教。
3、校长要做科研的带头人
(1)面向21世纪的教育,校长一定要有强烈的科研意识,作为学校的行政首长,很自然地也是科研带头人。不仅要善于学习、善于发现信息、利用信息,还要及时提出研究的课题,并身体力行地参与研究,不做“旁观者”,要做“实践者”。
(2)校长要有指导教学研究的能力。教学研究工作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教育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研究工作的好坏。为了保障教育教学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校长除采取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的教学教研能力外,还应十分重视提高指导广大教师提高教育科研的能力。否则,他只能当一名好教师,而难以完成校长使命。
4、善于调动全体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这是学校科研工作生机勃勃、持久不衰局面形成的保证。一要造科研舆论,形成进行科研的良好氛围;二要抓科研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三要组织科研队伍,培养科研骨干;四要建立科研机制,健全学校科研网络;五要设科研成果保障系统,保证科研经费的投入,建立相应的制度,包括检查、考核、资料和成果表彰等各项制度。
当人类进入新的千年的时候,教育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面对21世纪我国向中等发达的现代化国家迈进和提高国民平均素质的要求,中小学校长如何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教学中心地位,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这一新情况、新问题亟待我们每一位校长去思考、去探讨、去实践!
[摘要]: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校长抓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的不容易,责任重大,那么,校长该如何抓好教学这一中心工作呢?第一,在学校工作中要把教学工作摆第一;第二,在教学工作中要把课堂教学摆第一;第三,在课堂教学工作中,要把教育科研摆第一。
[关键词]: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参考书目]:《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教育管理学》《湖南教育》《教育学》
【浅谈校长如何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相关文章:
浅谈校长如何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08-17
浅谈如何才能使文章中心突出08-02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突出主体08-08
写人记事突出中心08-24
浅谈校长的管理艺术08-13
浅谈好校长的标准08-16
如何把求职简历做的更突出08-17
浅谈如何上好直呼音节07-24
浅谈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