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02 09:22:20 五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荐)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荐)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并能运用这些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钻研的学习品质,渗透理论来源于实践以及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运用体积公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

  教学难点:

  能正确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公式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复习旧知

  1、出示问题:“小明要用橡皮泥捏一个长3cm宽2cm高1cm的长方体,但是它只有4立方厘米的橡皮泥,不知道用不用再去买一些?”

  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求什么?

  2、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呢?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呢?”

  3、拿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模型各一个;请你分别指出哪个是1立方厘米,哪个是1立方分米?

  用手比划一下1立方米的大小?

  “看样子,在实际生活中,仅仅知道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不够的,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计算物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便一起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积的大小?”

  猜测一下哪些因素决定了长方体的体积大小?

  下面,就请你们亲自动手去验证一下体积和长、宽、高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①指导学生填写表头

  长方体体积大小的决定因素有哪些?将这些因素写在表头中。板书:长、宽、高

  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什么知识?板书:体积

  ②4个人为一小组,每组有12个小正方体,任选其中几个摆成一个长方体,将数据填在相应位置,比一比看哪组在规定时间内写出的数据最多?

  ③汇报数据:每组汇报一组数据

  (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④选择几组数据读一读,说一说你们读过这些数据后,有什么发现?

  板书:长×宽×高=体积

  ⑤用字母表示公式

  我们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 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那么长方体体积公式写成:V=abh(板书)

  提问强调:要求长方体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⑥利用公式、解决问题

  “现在你们可以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了”:

  “小明要用橡皮泥捏一个长3cm、宽2cm、高1cm的长方体,但是它只有4立方厘米的橡皮泥,不知道用不用再去买一些?”

  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公式:

  强调V=a3读作a的立方

  表示3个a相乘。

  二、实践操作、探究体积公式

  实践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左右手各拿一个大长方体和小长方体“请你们比较一下这它们体

  三、巩固练习

  1、一个一根长方体木料,长2.5米,宽0.3米,厚0.4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2、一个魔方的棱长是6厘米,它的体积和表面积相等吗?

  演示课件:突出6的不同,以及单位名称的不同

  四、质疑总结

  教师质疑:一个长方体的体积由什么决定?正方体呢?

  用彩色粉笔圈画出两个体积计算公式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会描述路线的过程,并能确定物体的位置。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或描述路线。

  【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表示物体的位置。

  课前准备:ppt课件、学习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利用方向和角度来确定位置,请看这幅图,看谁对上节所学知识掌握的最扎实。(课件出示)

  生:

  师: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都很不错。在我们平时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总有同学在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它有什么用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确定位置的重要用途。(板书课题:确定位置二)

  二、设置情境,激发兴趣,探究新知

  1、 描述简单路线

  (出示渔民遇险情境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渔民遇到危险了怎么办?

  生:赶快救援(很着急)

  师:大家急切的心情老师很理解,但实施救援不能盲目,要有计划的进行。只有先找到渔船出事地点才能第一时间赶到进行有效救援。这也正用到了我们的确定位置的数学知识。

  请大家拿出学习卡一,看海上平面图确定平面图的方向。

  生:图中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师:要想找到渔船,我们应该先确定什么?

  生:观测点

  师:要想找到渔船,还要知道什么条件?

  生:确定方向

  师:那么渔船在救援船的什么方向?

  生:东偏北方向

  师:救援船的东偏北是一块很大的区域,要在这么大一片区域里快速找到渔船的具体方向该怎么办?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找到解决办法。

  哪个小组有结论,介绍一下。

  生:生汇报,渔船在东偏北方向上。

  师:你是怎样测量的

  生:以救援船为中心点,东边的线为0刻度线,到渔船的位置是。(一组汇报不完整的师指导其他小组补充改正。)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我们已经知道了渔船就在救援船东偏北方向上,现在可以确定渔船的具体位置吗?

  生:不能

  师:要想确定渔船具体位置,还需要什么?

  生:距离

  师:好,那利用学习卡快速确定下距离。

  你是怎样做的?

  生:汇报

  师:现在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描述渔船的位置?

  生:整理汇报

  师:想一想,我们确定了哪些因素才确定渔船的位置的?

  生:汇报,并整理顺序(师板书: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

  师:按照我们所制定的路线渔民们被成功的解救了,这就是我们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用途。以后可不要再小瞧数学了哟!

  2、知识巩固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用我们刚才的知识再来帮一帮乐乐。

  (出示情境图)生读内容,并利用学习卡二小组合作确定位置。

  你是怎样做的?

  生:汇报(边汇报边幻灯片演示)

  师: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描述大本营的位置。

  生: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

  3、理解数学迷画中大本营的位置

  下面这幅图师数学迷用自己的.方法画出的大本营的位置,请同学们来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他是如何确定位置的?

  生:他是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的

  师:具体如何做的?

  生:把大鸣山看成(0,0)每1厘米为一格,确定大本营位置是(4,4)

  师:根据此图,谁能说说宝塔和小清山的位置。

  生:汇报

  三、课堂练习

  师:看到同学们已经具备了描述简单路线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和能力,下面老师要考验你们一下。请拿出学习卡三

  (课件出示,学生在学习卡上测量完成)

  生:完成后汇报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有什么想法?(学生反馈汇报)

  教师总结: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多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发现数学的乐趣。

  板书设计:

  确定位置(二)

  要素

  观测点 方向 角度 距离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学习目标】

  1.理解分数、小数相互转化的必要性。

  2.能正确地将简单的分数化为有限小数,将有限小数化为分数。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2、能根据分数的特点选择合理、简便的方法把分数化小数。

  【方法指导】引导发现、合作探究

  【导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呈现

  1. 填空

  0.9里面有9个( )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

  0.07里面有7个( )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

  0.013里面有13个( )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与小数的新内容。

  板书课题:“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分数与小数互化)

  二、自主学习 合作讨论

  1.课件出示书第7页情境图,引导观察

  根据这一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0.06与1/20哪个大?)

  指名回答,通过交流,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学习分数、小数相互转化的必要性。

  2.指导估算。先让学生估计,指名说一说估计的结果。

  3.引导学生通过除法或者画图或者其它方法进行尝试。

  (1)画图,用分数和小数分别表示两个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把时化成分的方法进行比较。

  (3)把分数化成小数进行比较。

  (4)把小数化成分数进行比较。

  (5)其它方法。

  4、引导得出分数与小数互相转化的方法

  “一般地说,分数化为小数是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即用分子去除以分母;小数转化成分数则是先把小数化为十进分数,再进行处理。”

  三、展示交流 规范评价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主要有以下两种计算方法:

  一是先将所有的分数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的;

  二是先根据需进行部分的'通分。这两种方法哪种合适,则需要根据具体的算式特点来确定的。

  四、问题训练合作指导

  完成课本第7页下面的练习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练一练第1、2题

  3.练一练第3-5题

  五、归纳概括提升意义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到体积与重量的关系。

  2.知道单位体积的重量,体积与物体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3.会计算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的重量。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重量,体积与物体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是两块同样的木料,你估计哪块更重一些呢?

  (生猜测,会出现不同的猜测结果。)

  师:怎样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呢?

  (生可能出现的'回答:称重量,比大小)

  师:其实这里的大小也就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有关重量与体积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长方体木料

  (1)问:如何能知道1立方厘米这样木块的重量吗?

  你觉得需要哪些条件才能求出答案?

  小组讨论

  (2)交流

  小结:需要知道木块的重量和体积。

  可以先称出这块木料的重量,再量出它的长、宽、高,算出体积。最后,用木料的重量÷木料的体积=1立方厘米木料的重量。

  (3)出示测量数据

  木料重42g,体积为60cm3

  生计算汇报:42÷60=0.7(g)--1立方厘米重0.7g。

  2. 1立方分米、1立方米这种木料重多少克?是多少千克?

  生独立解答,交流。

  0.7×1000=700g=0 .7kg

  700×1000=700 000g=700kg

  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呢?

  3.小结:

  ①同样的物体体积越大重量越大。

  ②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物体的重量统称为单位体积的重量。

  4.练习

  ①1立方米这种木料重700千克,仓库里堆放了39立方米这种木料,这些木料重多少千克?

  ②1立方米这种木料重700千克,一辆卡车一共装了3.5t这种木料,这些木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这两道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要能够熟练解答关键要知道单位体积的重量,体积与物体重量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木料的重量÷木料的体积=1立方厘米木料的重量

  1立方厘米木料的重量×木料的体积=木料的重量

  木料的重量÷1立方厘米木料的重量=木料的体积

  5.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只要比较两个木块的体积就能比较他们谁更重。给出数据:长方体长4分米、宽3分米、高5分米,正方体棱长4分米。

  生独立解答。

  三、巩固练习

  1.一块钢板长3.2米,宽1.4米,厚0.02米,每立方分米钢重7.8千克,这块钢板的重量是多少千克?

  2.一块正方体花岗岩,棱长是2分米,如果这块花岗岩重20千克,那么每立方分米石料重多少千克?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吗?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调查身边的数字编码,知道数码不但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表达一定的信息。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字编码的方法,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及其应用价值。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尝试应用数字对信息进行处理,培养收集信息、选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3、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学生发现编码中的编排规律和数字所表示的含义,感知数字表达信息的最基本方法和作用,尝试应用数字来处理信息。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发现数字所表示的信息,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字信息的应用非常广泛,大家说说,在生活中哪些领域运用了数字信息,运用了数字信息有什么优点?

  二、教学新课

  1、说一说。

  (1)说说下面各是什么电话号码?小组中说一说。

  110……报警

  112……故障申告

  114……电话号码查询

  117……报时

  119……火警

  120……急救

  121……天气预报

  122……交通事故报警

  12315……消费者投诉热线

  你还知道哪些特殊的电话号码?

  这些用数字组成的电话号码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2)你能说说自己和同学在班级里的'编号吗?知道编号有什么作用吗?(便于管理、登记)

  有些编号是以0开头编号,主要是考虑编号的对象的整体数量,如给1000个以内小朋友编号,可以使用三个数字,如001、002、003……(3)小结: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见到一些用数字编成的号码,这些号码都表达一定的信息。

  2、看一看。

  (1)分析邮政编码214206表达了哪些信息。能说说信封上有哪些内容吗?你知道邮政编码的含义吗?

  (2)阅读并说说邮政编码的结构和每一部分数字所表达的信息。

  (3)试着写写学校及居住地的邮政编码。说一说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4)讨论交流。

  寄邮件时为什么要写邮政编码?应该怎样写?写在哪里?

  3、比一比。

  (1)小组交流家庭成员的出生日期和身份证号码?

  (2)讨论。

  你能从身份证号码中看出一个人的出生日期吗?不同的身份证号码里有相同的部分吗?你知道这一部分所包含的信息吗?你还有什么发现?

  讨论后汇报交流情况,集体评价。你知道身份证上的数字编码有哪些用处吗?

  (3)你还见过哪些用数字表达信息的例子?(图书编号、门牌号、电话的区号、超市条形码……)

  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有什么好处?(生活便利,查找容易等)

  三、拓展活动

  1、设计一下我们班同学的学号,使别人能看清你是哪年入学?哪个年级?几班?几号?是男生还是女生?

  2、交流汇报,集体评价。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能说说数字信息对生活的帮助吗?

  五、板书设计

  数字与信息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数除法(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操作和面积模块,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2.掌握一般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分数除法的基本算理。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平板电脑、自学单、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引入新课

  1.由值日班长主持复习上节课(分数除法一)内容。

  (1)提问。

  (2)1分钟口算练习。

  【设计意图:让孩子主持完成课前复习是为了把课堂的主动权从开始就交给孩子们,体现生本教育理念。这样做,不但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提高孩子们听课的效率,锻炼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2.教师借势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分数除法(二)。

  二、目标导学

  师:下面一起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平板阅读)

  1.借助实际操作和面积模块,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2.掌握一般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师:以上两个目标还得靠同学们的自学,小组内团结协作完成。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学孩子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及目标,有目的的去学习】

  三、导学质疑

  1.分一分、说一说、算一算。

  师:课前,老师准备了这样一道题目:有4张同样大小的饼,如果1张1份,能分得几份?2张1份能分得几份?1/2张1份呢?1/3张1份呢?

  【设计意图:为任务一、任务二做铺垫,让学生顺势、快速完成任务一。】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平板出示任务一:

  根据自学单上第一题中四个问题列出算式,不计算。

  【设计意图:任务一是根据教师的提问让孩子们顺势完成四道题目列式,注重学生审题,理解能力,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

  出示任务二:

  1.圈一圈,画一画,写出每道算式结果,并用平板拍照上传。

  2.想一想、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对任务二进行质疑提问。

  孩子们完成拍照上传后,教师随意抽取2-3幅作品进行点评,点评中以孩子讲解为主。讲解中重点质疑计算结果是怎么得出来的:

  师(或生):4÷1/2=8,4÷1/3=12,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孩子们的回答可能有: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根据画图结果得出来的等)

  师引导借助作品中的图片:如果每1/2张1份,每张饼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孩子们在操作的基础上会很快说出2份,4张饼共可分为8份,这样也会得到4÷1/2=8)

  教师板书:4÷1/2==4×2=8份

  4÷1/3=12是怎样得到呢?

  由4÷1/2==4×2=8份很快会说出4÷1/3=4×3=12份。

  师点拨:有同学说:“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这句话你们认为有道理吗?结合刚才的画图过程,说一说。

  根据孩子们的表述,教师强调,从图中可以看出,把4张饼张1份,共可以分成8份,也就是4个2是多少,就是4×2=8,所以4÷1/2=与4×2是相等的,所以:“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表述是正确的。(教师:板书,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为什么要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呢?(强调除数不能为零)

  【设计意图:任务二的重点“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这句话,总结出分数除法的一般计算方法,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探究中,借助图形的操作让孩子们掌握并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知道4÷1/2==4×2的原因。任务中,让孩子们先通过自学找出答案,在教师的引导中思考结果是怎样得到的?从而达到对算理的质疑,让学生借助图形理解并掌握“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的真正含义。另外,对于完成任务早的同学,给他们时间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让他们有事可做。】

  出示任务三:

  填写自学单表格,根据长方形面积模块,理解“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用平板拍照上传。

  待孩子们完成表格后,将上传的作品抽样点评并质疑提问:

  师: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可能回答有:宽不变,面积在变,“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等,对“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这句话进行重点的强调。)

  通过一体机放大功能演示,借助长方形面积模块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设计意图:任务三的重点是借助长方形的面积模块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在质疑讲解中利用一体机图形的扩大功能,将长方形变化图进行展示讲解,让孩子们从图中理解“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这句话。】

  任务四:

  小组长负责,安排三位同学在一体机上完成,其他同学在作业本上完成。完成后小组内说一说进行分数除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点名的同学拍照上传。

  让孩子们在一体机上完成任务,并要求点名的同学拍照上传,解答疑难,全班共享。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四的学习,让孩子们理解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反思学习过程注意的问题,保证计算的正确性、准确性。任务四以一体机演示和交流反思的形式进行,先在小组内交流展示计算方法,然后全班反思、交流注意的题。】

  三、巩固训练

  判断正误(在平板上手写完成并上传)

  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2.()

  3.一个数除以,就是这个数扩大了10倍。()

  在点评中,由孩子们说出对错的理由,进一步理解“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四、小结评价

  1.孩子们畅谈本节的收获。

  2.教师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板书:

  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4÷1/2=4×2=8(份)

  4÷1/3=4×3=12份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会将组合体切割成几个长方体与正方体。

  2、会计算简单组合体的体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将组合体切割成几个长方体与正方体并计算简单组合体的体积。

  难点:合理切割,找准尺寸。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计算下列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

  一、导入阶段:1、介绍组合体的计量方法

  (1)这个形体你能直接用公式来计算吗?

  (2)介绍组合体,有几个规则形体组合在一起,我们称组合体,怎样来计算组合体的体积呢?

  今天我们要继续讨论求组合体的体积。

  出示课题:组合体的体积

  一、中心阶段:

  1.出示例题。

  下面是一个铸铁零件,算一算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单位:厘米)

  (1.先把这个组合体切割成几个基本形体,分别计算体积后再相加。

  2.我们只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因此在切割时要切割成几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请你用这个方法试着算一算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我把这个组合体分割成了a、b、c三块,其中a与b是相同的。长方体a的长是9厘米,宽是40厘米,高是8厘米;长方体c的长是72厘米,宽是(40-30)厘米,高是8厘米。分别计算出各长方体的体积后再相加,就是这个组合体的体积了。

  解:Va=abh

  =9×40×8

  =360×8

  =2880(立方厘米)

  Vc=abh

  =72×(40-30)×8

  =72×10×8

  =720×8

  =5760(立方厘米)

  Va=Vb

  V组=Va+Vb+Vc

  =2880+2880+5760

  =5760+5760

  =11520(立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体的体积是11520立方厘米。

  我把这个组合体分割成了a、b、c三块,其中a与b是相同的。长方体a的长是9厘米,宽是30厘米,高是8厘米;长方体c的长是(72+9+9)厘米,宽是(40-30)厘米,高是8厘米。分别计算出各长方体的体积后再相加,就是这个组合体的体积了。

  解:Va=abh

  =9×3×8

  =270×8

  =2160(立方厘米)

  Vc=abh

  =(72+9+9)×(40-30)×8

  =90×10×8

  =900×8

  =7200(立方厘米)

  Va=Vb

  V组=Va+Vb+Vc

  =2160+2160+7200

  =4320+7200

  =11520(立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体的体积是11520立方厘米。

  小结:

  求组合体的体积可以怎么求?

  在求组合体的体积时要先把组合体切割成几个基本形体,分别计算体积后再相加。因为我们只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因此在切割时要切割成几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注意找到正确的尺寸。

  要注意什么?

  合理切割,找准尺寸。

  二、练习阶段:

  求下面各组合体的体积:(单位:厘米)

  我把这个组合体分割成了(1)、(2)两块。长方体(1)的长是5厘米,宽是7厘米,高是6厘米;长方体(2)的长是(8-5)厘米,宽是7厘米,高是(6-4)厘米。分别计算出各长方体的体积后再相加,就是这个组合体的体积了。

  解:V(1)=abh

  =5×7×6

  =35×6

  =210(立方厘米)

  V(2)=abh

  =(8-5)×7×(6-4)

  =3×7×2

  =21×2

  =42(立方厘米)

  =210+42

  =252(立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体的体积是252立方厘米。

  我把这个组合体分割成了(1)、(2)两块。长方体(1)的长是8厘米,宽是7厘米,高是(6-4)厘米;长方体(2)的长是5厘米,宽是7厘米,高4是厘米。分别计算出各长方体的体积后再相加,就是这个组合体的体积了。

  解:V(1)=abh

  =8×7×(6-4)

  =56×2

  =112(立方厘米)

  V(2)=abh

  =5×7×4

  =35×4

  =21×2

  =140(立方厘米)

  =112+140

  =252(立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体的体积是252立方厘米。

  方法

  我把这个组合体分割成了(1)、(2)两块。长方体(1)的`长是3厘米,宽是8厘米,高是3厘米;长方体(2)的长是9厘米,宽是8厘米,高3是厘米。分别计算出各长方体的体积后再相加,就是这个组合体的体积了。

  解:V(1)=abh

  =3×8×3

  =24×3

  =72(立方厘米)

  V(2)=abh

  =9×8×3

  =72×3

  =216(立方厘米)

  =72+216

  =288(立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体的体积是288立方厘米。

  总结:

  在求组合体的体积时要先把组合体切割成几个基本形体,分别计算体积后再相加。因为我们只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因此在切割时要切割成几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注意找到正确的尺寸。

  板书设计

  方法一解:Va=abh

  =9×40×8

  =360×8

  =2880(立方厘米)

  Vc=abh

  =72×(40-30)×8

  =72×10×8

  =720×8

  =5760(立方厘米)

  Va=Vb

  V组=Va+Vb+Vc

  =2880+2880+5760

  =5760+5760

  =11520(立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体的体积是11520立方厘米。

  方法二

  解:Va=abh

  =9×3×8

  =270×8

  =2160(立方厘米)

  Vc=abh

  =(72+9+9)×(40-30)×8

  =90×10×8

  =900×8

  =7200(立方厘米)

  Va=Vb

  V组=Va+Vb+Vc

  =2160+2160+7200

  =4320+7200

  =11520(立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体的体积是11520立方厘米。

  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xx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xx9个11是多少?xx8个6是多少?

  (2)计算:

  +xx+xx=xx xx+xx+xx=

  2.引出课题。

  +xx+xx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知探究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题纲,让学生自学课本。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2)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xx课件出示例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xx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xx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xx,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xx是多少?

  2/11xx+xx2/11xx+xx2/11xx=

  2/11xx×xx3xx=

  (3).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A.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B.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

  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C.应用法则计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4、xx教学例2

  (1)出示xx×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看图写算式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学生课堂自评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每个学生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xx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11xx×3

  =xx2×3/11

  =xx6/11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以及结果与原分数的比较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探究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再通过观察比较算式得出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拓宽了生活实用性,进一步提高了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以及结果与原分数的比较规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二、新课引入

  1、计算

  (1)我国古代著名哲学著作《庄子·天下》 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说,一尺长的木棍,每天截一半,永远也截不完。

  (2)3/4x1/4=? 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一折,想一想,再算一算。

  2、两个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3、一个数与分数相乘,积一定小于这个数吗?举例说明你的想法。

  5/76/77/78/79/7

  x14/3

  70/2184/2198/21=14/3112/21126/21

  说一说你的发现。

  4、总结归纳

  两个分数相乘,分子乘以分子,分母乘以分母,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

  一个数如果乘一个小于1的分数,积一定小于这个数。

  一个数如果乘一个等于1的分数,积一定等于这 个数。

  一个数如果乘一个大于1的分数,积一定大于这个数。

  5、练习

  三、例与练

  例1:淘气过生日,妈妈买来一个蛋糕,切了1/3给淘气,淘气只吃了其中的1/2,淘气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

  答:淘气吃了蛋糕的1/6。

  四、课堂小结

  五、拓宽延伸

  一个西瓜,八戒吃1/3,悟空吃剩下部分的1/2,八戒和悟空谁吃得多?

  答:八戒和悟空吃的一样多。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页综合应用: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让学生认识到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表面积与它的长、宽、高的相差程度有关的道理。

  2、通过数学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方法以及成功的体验。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策略意识、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到,在体积相等的情况下,要使表面积较小,长、宽、高应越接近的道理。

  【教具学具】

  为每组学生准备8个规格为16×8×4(单位:cm)的长方体纸学具盒,包装纸,直尺,透明胶,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师:观察自己桌上的'学具盒,你发现这些学具盒有什么特点?

  生:形状都是长方体,每个盒子的规格都是16×8×4(单位:cm),每组都有8个。

  师:如果我们要将这8个长方体盒子包装成1盒,怎样包装更省包装纸呢?今天我们就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设想与摆放

  1、设想与摆放

  设想:

  (1)要将这些长方体的盒子包装起来,在包装的过程中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2)要达到节省包装纸的目的,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学生思考后发表意见:要想节约包装纸,学具盒中间不能留空隙,表面要平整;摆法不同,所用的纸的大小不同;接头处尽量不要浪费等等。

  (3)明确长方体盒子的摆法不同是造成包装纸用量大小的主要原因。

  2、记录与计算

  (1)你认为造成所需包装纸大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所需包装纸的面积=所摆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接头部分用纸量(按2dm2计算)

  生:摆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越大,所用的包装纸越多,反之就少。

  (2)究竟哪种摆法会更节约包装纸呢?

  师:你们可以先将几个盒子摆一摆,量出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计算出摆成的不同长方体的表面积,从而算出所用包装纸的面积,并将数据和计算过程记录下来。

  (3)小组合作:记录3种不同摆法下的包装纸用量,并选择一种用纸最少的方案。

  为什么这种方案的用纸量会最少?在全班进行交流。

  三、交流与比较

  比一比谁的方案用纸少,并分析出用纸量不同的原因。

  重点思考并讨论:

  为什么同样是将8个学具盒打捆包装,表面积的大小会不相同?影响表面积大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将分析的原因记录下来。

  四、发现与思考

  通过本次包装设计,你有什么发现?

  1、物体重合的面积越大,表面积就越小,包装用的纸也就越少。

  2、同样的体积下,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它的长、宽、高的长度有关,长、宽、高的长度越接近,表面积就越小,当长、宽、高相等时,它的表面积最小。

  五、知识拓展

  师:解决用料省的问题在生活中有什么意义?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想法。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20本数学书,想想看,怎样摆表面积最小?为什么?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借助数轴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2.联系生活里的实际问题利用数轴表示两个量的大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负数与负数比大小。

  难点:负数与负数比大小。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提问:

  1)数轴应具备哪三要素?

  2)在原点右边表示的是什么数?(正数)

  3)在原点左边表示的是什么数?(负数)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各地的最低温度:

  上海:+10℃ 北京:0℃ 哈尔滨:-10℃

  广州:+12℃ 沈阳:-4℃

  (1)你能读一读吗?

  (2)把这些温度从低到高排一排。

  -10℃<-4℃<0℃<+10℃<+12℃

  2、揭示课题:把单位名称去掉就变成了一些数在比较大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书的比较大小。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1、将以上这些数在数轴上用相对应的点表示出来。

  2、仔细观察这些数在数轴上的位置,想一想,数与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小组讨论)

  3、反馈:数轴上,越往右边的数越大,越往左边的数越小。

  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三、利用规律,比较大小:

  1.出示:+3○-2

  比一比,说说理由。

  试一试:

  1○-2 3○-4 -1.5○1.5 ○-2

  小结:正数都大于负数。

  2、出示:0○-8

  3、出示:-4○-1 -1.5○-2 -2○-4

  小结:负数与负数在比时,通过数轴想位置,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大。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14,试一试;(1)

  2、看谁比得又对又快!

  (1)-3○0 +7○0 0○-2 +1○0

  (2)-2○+1 4○-3 -7○7 +2○-1

  (3)-1○-2 -0.5○-1.5 -4○-6 -2○-5

  3、完成P14,试一试(2)

  4、写出4个比+2小的数。

  写出5个比-1大的数。

  5、判断题:

  (1)所有的`负数都小于0。

  (2)-12比-10小。

  (3)-64>62。

  五、归纳总结:正数都大于零,一个正数离原点越远,这个数就越大。

  负数都小于零,一个负数离原点越远,这个数就越小。

  正数大于负数。

  注意: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由正、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知: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比较大小时,用不等号顺次连接三个数要防止出现“0>-3<2”的写法。

  六、作业: 练习册P12、13

  板书设计:

  正数都大于零,一个正数离原点越远,这个数就越大。

  负数都小于零,一个负数离原点越远,这个数就越小。

  正数大于负数。

  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认识数轴,知道数轴与数射线之间的关系。

  2.会画数轴。

  3.知道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关系及原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知道数轴的三要素。

  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

  难点:会画数轴。

  教学媒体:

  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

  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直接写得数:

  6.4÷4= 0.4×0.4= 0.35×0.2= 8.8÷0.11=

  0.25×6×4= 7.2×4÷0.9= 15.48-(6.7+5.48)=

  一、探究数射线与数轴之间的关系:

  1.复习:数射线的概念:

  数射线--

  ①什么是射线。

  ②在射线上标上刻度。

  2.认识数轴:

  ①观察数射线与数轴两幅图有什么区别?

  从数射线上的“0”点出发,向相反方向(左)延长,它就会变成一条“数轴”。

  ②谁能说说数轴的定义,并说说有哪些要素?(自学课本)

  定义三要素规定了原点、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原点、方向、单位长度。

  二、数轴的画法:

  1.画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定原点,标出原点“0”。

  2.取原点向右方向为正方向,那么,向左方向为负方向,并标出箭头。

  3.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必须一样长短)并标出……,-3,-2,-3,1,2,3……各点。(所标的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分数、小数、)

  练习:下面的直线中,哪些是数轴?(补充竖着画的数轴)

  三、进一步认识数轴:

  1、过渡:我们来进一步认识数轴!

  2、探究:正负数是怎样一个一个地标示在数轴上的呢?

  (1)组织学生交流或自学书本.

  (2)汇报:

  在原点的右边,离开原点1个单位长度的点就表示+1,……;

  在原点的左边,离开原点1个单位长度的点就表示-1,……

  (3) 小结:

  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所有表示正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右边,所有表示负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左边;原点(表示0的点)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点的分界点.

  3、学生尝试画一条数轴。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边,离开原点()个单位长度。

  表示-5的点在原点的()边,离开原点()个单位长度。

  2、在数轴上找出表示-4,+3,-1,+5,-5的点,并分别用字母A、B、C、D、E表示。

  3、写出下面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A表示()B表示()C表示()D表示()E表示()

  4、选择题:

  1)数轴上A表示()B表示()C表示()D表示()

  A -1 B +2 C -5 D +5

  2)数轴上,若点A和点B分别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并且这两点距离原点都是20,则这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

  A +10和-10 B +20和-20 C +5和-5 D无法确定

  五、总结:

  1、作业:

  看图填空

  (1)表示-4的点是在原点的()边,离开原点()个单位长度.

  (2)表示+2.5的点是在原点的()边,离开原点()个单位长度.

  (3)表示-4.5的点是在原点的()边,离开原点()个单位长度.

  (4)表示( )的点是在原点的左边,离开原点3.8个单位长度.

  (5)表示( )的点是在原点的右边,离开原点6个单位长度.

  (6)表示( )的点是在原点的左边,离开原点2个单位长度.

  (7)离开原点三个单位长度的数有()。

  板书设计:

  数轴:

  数轴的画法:

  1.画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定原点,标出原点“0”。

  2.取原点向右方向为正方向,那么,向左方向为负方向,并标出箭头。

  3.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必须一样长短)并标出……,-3,-2,-3,1,2,3……各点。(所标的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分数、小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 能解ax÷2= b a(x+b) ÷2= c 类型的方程

  2、 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解ax÷2= b a(x+b) ÷2= c 类型的方程

  难点: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2x+8=16 (2)x÷5=10

  (3)x+7x=8 (4)9x-3x=6

  (5)6x-8=4 (6)5x+x=9

  一 、探索新知,讨论探究,展示思维过程

  出示例1

  解方程: 8x÷2=28

  1、学生尝试解答

  师: 请观察方程,想一想,可以怎样化简?

  生: 先将8x看作一个整体来解

  生: 也可以先将8x÷2化简为4x来解.

  2 、组织交流.

  师: 请用这两种方法来解这个方程

  板书: 分析: 先求8x的值 分析:先化简 8x÷2=(8÷2)x

  解: 8x = 28×2 解: (8÷2)x=28

  8x = 56 4x=28

  x = 56÷8 x=28÷4

  x = 7 x=7

  3 、比较这两种解法的不同,并总结出第二种的好处是什么?

  4.、小练习: 解下列方程

  (1) 6x÷2=21 (2) 2x÷4=7

  (3) 4x÷4=1 (4) 64x÷16=24.4 检验

  小结:每做一题就要检验,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5、试解 x÷2+x÷4=6的方程

  6、用第二种方法解下列方程:

  4x÷2=16 7x÷2=49

  三 、出示例2

  7(x+3) ÷2=28

  师: 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请生按课本提示继续完成此题的分析内容

  师: 把该题的.解方程过程仔细看一看

  如何检验呢?分几步进行呢?

  师: 你还能怎么解呢?(如也可化简为 3.5(x+3)再来解

  四 、练一练

  解方程

  5(x+3) ÷2=10 7x+44.45+4x=100

  36x+44×3=240 48 +3x=9x 检验

  五 、师生小结

  作业布置:

  解方程

  3(x+3) ÷2=12 6x+6×45=930

  64x÷16=24.4 4 +7x=9x 检验

  板书设计:

  8x÷2=28

  分析: 先求8x的值 分析:先化简 8x÷2=(8÷2)x

  解: 8x = 28×2 解: (8÷2)x=28

  8x = 56 4x=28

  x = 56÷8 x=28÷4

  x = 7 x=7

  教学效果的反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二、教学目标: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三、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五、教学过程:

  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引导

  (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2、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4、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5、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6、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7、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六、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容积的含义,体会容积和体积的关系。

  2、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感知建立升和毫升的容积观念。

  3、掌握容积的计算方法,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容积概念的探究与理解过程。

  2、通过比较,明确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意识。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究活动的态度。

  2、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建立容积的观念,掌握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容积与体积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故事情景

  今天老师带来一位神通广大、变化多端的孙悟空,它可厉害呢,有72变。

  二、复习导入

  第一变 回忆

  (1) 什么叫体积?

  (2) 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什么?

  (3) 体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三、探究新知

  第二变 思考

  1、教学容积概念。

  运用你的预习知识,把魔方、电饭褒、雪梨、汽车的油箱这四种物品分成两类,你是怎样分的?说明理由。

  生:空心的. 能装东西的

  师: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空心的,能装东西的物品?

  生:举实例 (饭盒、矿泉水瓶、奶牛盒……)

  师:你想知道这些容器里面能装多少东西吗?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容积和容积单位 (板书)

  什么叫容积?从中国文字的字面解释 容:容纳 积:体积。合起来:像电饭褒、汽车的油箱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它的容积。

  练习

  根据容积定义判断:

  (1)电饭褒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 )

  计量容积一般可以用体积单位( )

  (2)数学书P53页第一题。

  突出:体积 (外面量数据) 容积(里面量数据)板书

  2、教学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你带来的物品,看看能否找到有关容积的数学信息?

  生:500毫升 18.9升

  师:升、毫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容积单位。板书

  生:净含量:250毫升 1升……

  师:表示什么意思?净含量:250毫升表示瓶子里水的体积是250毫升。而不是瓶子的容积是250毫升,也不是瓶子的体积是250毫升

  (选1升和1立方分米来对比,为实验作铺垫)

  回应:计量容积,一般用体积单位,什么时候用容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用容积单位 板书

  练习:(1)四人小组互相说说各自收集物品的容积。

  (2)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物品,考考大家的眼力。出示:数学书P53第三题

  3、教学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师:谁知道这两个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生:100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写的。

  师:你对这个关系不表示怀疑吗?真理总是通过实践来证明的,想验证一下,你有方法吗?

  由学生做实验:1升的冰红茶、500毫升的量杯、1立方分米的容器。

  师:从实验中你证实了1升=1000毫升,还得出什么结论?

  生:1升=1立方分米。

  如此类推:你还能推理出什么关系?

  生:1毫升=1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升

  练习:数学书P52做一做第一题和P53第四题

  第三变:计算

  4、教学容积的计算

  出示例5,一种小汽车的油箱,里面长5d m ,宽4d m ,高2d m 。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指一名学生读题。(突出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计算方法相同)

  (1)分析理解题意:求“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就是求这个油箱的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是否具备?怎样算?结果是什么?怎么办?(为什么要改单位?求容积)

  (2)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第四变:运用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咳两声,讲了一节课,老师口干了,很想喝水。

  师:谁知道一个正常人每天要喝多少水才合适才健康?

  生:1500毫升、1000毫升……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书里介绍的。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数学书P52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同时渗透节约用水的教育。

  小组活动:

  (要求组长分工要明确:不同的人负责倒水、记录、计算以及汇报,倒水要注意别溢出来,注意纪律。)

  (1)将一瓶约( )毫升的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 L,正常人一天喝多少杯才健康?

  全班分享

  五、总结质疑

  今天学习了容积和容积单位,你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发展思维

  作业:

  1 、到商店、超市调查标有容积单位的商品及净含量,编一道有道容积计算的题目并解答。

  2、调查一大桶约18升的矿泉水和一瓶500毫升矿泉水的单价,算一算,一大桶矿泉水相当于几瓶这样的小瓶矿泉水,买哪种比较合算?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生动,更贴近学生实际。例如课本上是在认识容积和容积单位后学习容积的计算的,而在后面的设计中我让学生先观察自己手中的盒子(自备的墨水盒、饼干盒等)的空间形状,再动手操作量出盒子里面的长、宽、高,并计算出盒子的容积,这就变成了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教学反思:

  在练习题目中,涉及到新课的内容可以再次点出,再次让学生加深印象,这样就节约了时间。在常规课堂中,切忌概念的讲授花费很多时间,概念讲得越多,学生可能越糊涂。其实学生头脑里已经对新概念有所认识和体会,我们只需要把新概念与旧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讲清楚就行。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1-12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4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30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9

【推荐】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20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荐】01-20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门】01-19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1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01-19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推荐】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