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19 14:17:26 五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借助数轴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2.联系生活里的实际问题利用数轴表示两个量的大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负数与负数比大小。

  难点:负数与负数比大小。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提问:

  1)数轴应具备哪三要素?

  2)在原点右边表示的是什么数?(正数)

  3)在原点左边表示的是什么数?(负数)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各地的最低温度:

  上海:+10℃ 北京:0℃ 哈尔滨:-10℃

  广州:+12℃ 沈阳:-4℃

  (1)你能读一读吗?

  (2)把这些温度从低到高排一排。

  -10℃<-4℃<0℃<+10℃<+12℃

  2、揭示课题:把单位名称去掉就变成了一些数在比较大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书的比较大小。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1、将以上这些数在数轴上用相对应的点表示出来。

  2、仔细观察这些数在数轴上的位置,想一想,数与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小组讨论)

  3、反馈:数轴上,越往右边的数越大,越往左边的数越小。

  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三、利用规律,比较大小:

  1.出示:+3○-2

  比一比,说说理由。

  试一试:

  1○-2 3○-4 -1.5○1.5 ○-2

  小结:正数都大于负数。

  2、出示:0○-8

  3、出示:-4○-1 -1.5○-2 -2○-4

  小结:负数与负数在比时,通过数轴想位置,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大。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14,试一试;(1)

  2、看谁比得又对又快!

  (1)-3○0 +7○0 0○-2 +1○0

  (2)-2○+1 4○-3 -7○7 +2○-1

  (3)-1○-2 -0.5○-1.5 -4○-6 -2○-5

  3、完成P14,试一试(2)

  4、写出4个比+2小的数。

  写出5个比-1大的数。

  5、判断题:

  (1)所有的.负数都小于0。

  (2)-12比-10小。

  (3)-64>62。

  五、归纳总结:正数都大于零,一个正数离原点越远,这个数就越大。

  负数都小于零,一个负数离原点越远,这个数就越小。

  正数大于负数。

  注意: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由正、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知: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比较大小时,用不等号顺次连接三个数要防止出现“0>-3<2”的写法。

  六、作业: 练习册P12、13

  板书设计:

  正数都大于零,一个正数离原点越远,这个数就越大。

  负数都小于零,一个负数离原点越远,这个数就越小。

  正数大于负数。

  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xx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xx9个11是多少?xx8个6是多少?

  (2)计算:

  +xx+xx=xx xx+xx+xx=

  2.引出课题。

  +xx+xx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知探究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题纲,让学生自学课本。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2)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xx课件出示例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xx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xx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xx,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xx是多少?

  2/11xx+xx2/11xx+xx2/11xx=

  2/11xx×xx3xx=

  (3).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A.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B.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

  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C.应用法则计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4、xx教学例2

  (1)出示xx×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看图写算式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学生课堂自评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每个学生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xx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11xx×3

  =xx2×3/11

  =xx6/11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熟悉三视图以判断不同角度面的个数,掌握查找长方体露在外面面的个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三视图查找露在外面的面的个数,以及自主探寻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有利于学生对于立体三维结构的理解,以及不同角度空间想象力等的认知。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

  2、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6cm、4cm、5cm,请问它的表面积是148cm2。

  3、一个无盖正方体玻璃鱼缸的棱长是5cm,玻璃的面积是125cm2。

  二、新课引入

  1、计算

  4个棱长为50cm的正方体纸箱放在墙角处,如图。

  (1)有几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从正面、上面和侧面看各有三个面露在外面,因此一共有9个面露在外面。

  50x50x9=22500(平方厘米)

  答:露在外面的面积是22500平方厘米。

  (2)把这4个纸箱换一种方式放在墙角处,可以怎样摆,各有几个面露在外面?

  2、根据图填写下列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小正方体个数123456……露在外面的面/个5811141720

  小正方体个数123456……露在外面的面/个5913172125

  (1)n个小正方体:3n+2

  (2)n个小正方体:4n+1

  3、总结归纳

  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的个数可通过不同角度观察总和得到。

  4、练习

  3个棱长为100cm的正方体纸箱放在墙角(如图)。请问有几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7x100x100=70000(平方厘米)

  答:有7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70000平方厘米。

  三、例与练

  例1:有5个棱长为40cm的正方体放在墙角处。请问有几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0x40x40=16000(平方厘米)

  答:有10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16000平方厘米。

  例2:如图是用8个小正方体拼成的,如果拿走其中的一个,它的表面积会发生变化吗?

  答:同样都是24个面,不会发生变化。

  练习:将4个棱长为6cm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的4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相比,会发生变化吗?变化了多少?

  36x6=216(平方厘米)

  答:会发生变化,变化了216平方厘米。

  四、课堂小结

  五、拓展延伸

  1、有5个棱长为40cm的正方体放在墙角处。有几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共有多少平方厘米?

  40×40×10=16000(平方厘米)

  答:有10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16000平方厘米。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观察

  1.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学生观察并提问:

  你观察到的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在你的位置上观察,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2.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走动,观察。汇报交流。

  3.解释应用

  教师出示两个正方体的立体图,一个有虚线,另一个没有。

  提问:谁能用刚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正方体为什么这样画?

  学生解释说明。

  (二)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察(出示例1)

  1.教师提问:我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去观察这个图形,看看它的正面、左面以及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把它们分别划出来。

  学生离开座位自由观察。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投影以上展示交流。

  总结学生的发言: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三、拓展应用

  1.做教科书例2

  2.智力游戏:两个同学为一组做游戏,一个同学画,另一个同学猜,负责猜的同学要想办法通过你提问的问题确定这个物体是什么,猜完后,在把物体拿出来验证一下,看是否猜对了。

  学生玩游戏,教师指导。

  四、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1.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面。

  2.从一个面看到物体的形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摆放方式。

  3.知道从两个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以确定小立方体的个数范围。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二、教学目标: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三、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五、教学过程:

  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引导

  (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2、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4、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5、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6、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7、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六、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材分析

  体积与容积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单位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教材先让学生通过小实验的活动,用两个相同的量杯倒入相同的水,再放入石头和马铃薯,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情况,感受“物体占有一些空间,物体有大有小”。通过观察,发现两个物体放入水中后水面上升了,说明它们都占了一定的空间;还能发现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说明两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一样。当学生有了比较充分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再揭示体积的概念。接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容器容纳物体的体积的大小,再揭示容器的概念和容积的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体积和容积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而且体积和容积又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本节课的知识难点在初步理解和区分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说一说,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能力目标: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增强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设想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学准备:课件、两个相同的量杯、石头、水、土豆、粉笔盒等。

  教法学法: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从前在一个镇上,有一家面条店,老板非常奸诈,对伙计也很苛刻。月底,要开工资了,老板总想为难伙计,一天,老板煮了一碗满满的面条,叫伙计端给客人,但前提是不许洒出一滴面汤,否则,这个月的工钱一分不给。伙计皱眉想了想,胸有成竹去端,结果一滴也没洒出来。同学们,你知道他是怎样做到的吗?

  生1;分成两碗。

  生2:用另一个碗盖着。……

  师揭晓答案:其实伙计的办法是一只手用筷子把面条夹起来,面汤下降以后,另一只手去端面条碗。其实这个故事蕴藏着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学知识----认识体积和容积。(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感受体积。

  (一)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协助老师完成小实验。

  桌面上摆了两个同样的杯子,装了一样多的水,并作好记号。

  1.实验一:把小石头放入水杯中,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生:水面上升了,因为石头占了一些地方。

  师小结:石头占去了一部分水的体积,所以水升起来了。(板书:石头占有一些体积)

  2.实验二:老师有一个比石头大的马铃薯,把马铃薯放入水杯中,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和第一个杯子相比,哪个的水面上升得更多?为什么?

  生:第二个杯子的水上升得更多,因为马铃薯比石头要大。

  师小结:物体有大有小,所占的空间也有大有小。(板书: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为下面的探索活动打下基础】

  (二)进一步理解体积的意义。

  师:粉笔盒放在这里,占了一定的空间,粉笔盒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粉笔盒的体积;老师站在这里,也占去了一定的空间,老师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老师的体积。同学们,你知道老师的体积和粉笔盒的体积,哪个更大吗?为什么?

  生:老师的体积大,因为老师所占的空间多。

  师:老师的体积比粉笔盒的体积大。你能像老师这样,举例比一比两个物体体积的大小吗?

  生1:讲台的体积比黑板的体积大。

  生2:课桌的体积比盆栽的体积大。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出示题目:把大、小石子分别放入装满水的两个同样大的杯里,哪杯溢出的水多?(生:第二杯)为什么?

  生:因为第二个石头比第一个石头要大

  师追问:两个杯子原来都装满水,把石头放进去,水就会溢出来。那么溢出来的水的体积与石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生:溢出来的'水的体积等于石头的体积)

  2.出示题目:商店把同样的盒装饼干摆成三堆(如下图)。这三堆饼干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生1:相等。

  生2:不相等

  师:请同学们用一分钟的时间安静地思考一下,再来回答。

  生:因为每堆饼干都有8盒,每盒饼干的体积相等,8盒饼干的总体积也相等。

  师:看来饼干的总体积与所摆的形状无关。

  三、讲授什么是容积。

  (一)教师出示两套书,问:同学们喜欢看课外书吗?(生:喜欢)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两套好看的课外书,分别是《四大名著》和《成语故事》,老师把它们装进了书盒里,你能说说哪个书盒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吗?

  生:《四大名著》

  师:我们把两套书拿出来验证一下,同学们都猜对了,四大名著的体积大一些。这个书盒可以装这本书,粉笔盒可以装粉笔,水杯可以装水,像这些可以装东西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容器。(板书:容器)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板书: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齐读一遍这句话。书盒所能容纳书的体积就是书盒的容积。粉笔盒所能容纳粉笔的体积就是粉笔盒的容积。(师举起一个杯子)这个杯子也是一个容器,你能说说什么是这个杯子的容积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1:水的体积。

  生2:杯子所能容纳水的体积就是杯子的容积。

  师:什么是油桶的容积?

  生:油桶所能容纳油的体积就是油桶的容积。

  (二)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容积的理解。

  1.练习1:下面哪个玻璃杯的容积大一些?

  生1:一号杯。

  生2:二号杯。

  生3:相等。

  师:这两个杯子的容积比较接近,不能直接看出来,你能想办法比一比吗?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生1:先把两个杯子都装满水,再分别把水倒入第三个杯子,以第三个杯子里水的多少来判断谁装的水多。

  师:这个方法可以,但是如果只有这两个杯子,没有第三个容器了,你有办法比较出来吗?

  生2:先把一个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杯子,如果第二个杯子中的水不满,说明第二个杯子大;如果第二个杯子中的水不仅满了,还有溢出来,说明第一个杯子大;如果第二个杯子中的水正好也满了,而且没有剩余,说明两个杯子一样大。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不仅增强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2.练习2:下面两个盒子,哪个盒子的容积大?为什么?

  生:第二个盒子的容积大。因为第二个盒子能容纳6个杯子,第一个盒子只能容纳4个杯子。

  四、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区别和联系。

  (一)出示题目:从外面看两个盒子同样大,那它们的体积相等吗?

  生:相等。因为从外面看两个盒子同样大,它们所占的空间一样大。

  师:容积呢?

  生1:相等。

  生2:不相等。

  生3:不一定。

  师:容积指的是盒子里面的空间,所以我们要打开盒子来看。(出示打开图)

  容积相等吗?为什么?请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容积不相等,因为第二个盒子比较厚,所以它里面所能容纳的物体体积就变小了,也就是容积变小了。

  师:通过这道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体积相等的两个容器,容积不一定相等。

  (二)(举起一个保温杯)同一个容器,它的体积和容积相等吗?为什么?

  生1:相等。

  生2:不相等。

  师:为什么不相等?

  生2:因为保温杯的材料有厚度,占了一定的空间。

  师:体积是从外面看的,而容积是从里面看的,容积要扣除材料本身的厚度。也是说同一个容器的体积比容积大。

  (三)选一选。指名回答

  (1)求一个油桶能装多少油,是求油桶的()。①容积②体积

  (2)求一个木箱占的空间有多大,是求木箱的()。①容积②体积

  (3)求一个木箱能容纳多少东西,是求木箱的()。①容积②体积

  (4)盛满一杯牛奶,()的体积就是()的容积。①杯子②牛奶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五、全课总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认识体积和容积

  石头占有一些空间

  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2、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建立体积单位的实际的能力,具有解决物体体积和容积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思路。

  3、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能够有效的建立体积的空间观念;初步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

  教学准备:

  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实物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比比谁的体积大:

  1、师:现在请你比一比,我和xx,谁的体积大?(老师的`体积比xx的体积大)

  2、现在请大家找一找我们身边的物体,比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预设:我的体积比数学书的体积大,空调的体积比电脑的体积大……)

  3、下面的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它们哪个体积大些?

  师:刚才这些都很特殊,一眼就可以比较出来谁的体积大。现在来个难一点的。

  二、例题讲解

  (一)引出体积单位

  1、师:(课件出示两个长方体)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小呢?(教师同时拿着两个长方体让学生看看)

  (学生猜想:哪个长方体体积大。)

  2、师:如果老师给大家数据,你能猜出哪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吗?(在左边的长方体出现:45,在右边的长方体出现:40)

  (预设:左的体积大些。还是不能知道它们哪个大些?)

  3、师:为什么还不知道?(因为45和40都没有单位,无法比较。)

  4、师:对了,你思考得真全面。所以,当要准确比较物体的大小时,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

  5、回顾常用的长度单位及面积单位

  6、师:今天我们要测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我们应该用什么单位呢?(体积单位)

  7、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生回答: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师板书: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介绍字母表示法)

  (二)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1、师:那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方体究竟有多大呢?

  下面,同学们小组内学习课本38页内容,完成学习报告表(出示报告表)。

  2、小组内学习并完成报告表。

  3、学生汇报,并感受1cm3、1dm3、1m3的大小。

  学生通过看,摸感觉1cm3、1dm3、1m3的大小,师小结: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记作:cm3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记作:dm3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记作:m3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这三种体积单位的大小相差很大,所以在生活中我们测量物体的体积时,要懂得选择正确的体积单位。

  师:测量录音机应该用哪个体积单位较合适?(游泳池、大货车、钢笔……)

  师小结:一般情况下,表示体积小的物体时,使用立方厘米作单位,表示体积大的物体时,用立方米作单位。

  2、课本39页“练一练”第1、2题,第40页第6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页例1。

  教学目标

  1.认识等式,说出等式的意义。

  2.知道等量并会从实际情境中找出等量。

  3.学习根据等量写出等式,并能与同学进行交流。

  4.在新背景下探求数学知识,感受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等式的意义。

  2.能从实际情境中找出等量并写出等式。

  教具准备

  1.下载“西气东输”工程相关的资料。

  2.配套挂图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师:六一儿童节又快到了。云岭小学的同学们又开始准备文娱节目了。五年级同学准备演云南佤族的《木鼓舞》,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五年级共有55名学生,男演员40名,女演员15名。

  二、分析数量关系,建立模型

  师:要表示男演员的人数,可以怎样表示?

  生:可以用40表示。(师板书40人)

  师:还能用其他的方式表示男演员的人数吗?

  同桌议一议。

  生:我们还可以用(55-15)人表示男演员的人数。

  师板书:(55-15)人。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用总人数去掉女演员的人数就是男演员的人数。

  师:请观察,(指板书)现在我们用了哪些方法可以表示“男演员的人数”?

  同桌交流。抽生汇报。

  生:男演员的人数可以用40人表示,还可以用(55-15)人表示。

  师:那它们的大小怎样?

  生:大小相等。

  师小结:一个量可以直接表示出来,也可以通过另外的量间接表示出来,这里的40人和(55-15)

  人都表示的是男演员的人数。

  师:数学上把表示同一个意思而形式上不同的量或大小相等的两个量称为同量或等量。表示等

  量的数或式子也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在40和(55-15)之间加上等号,这样的式子数学上就称为等式。(板书:添等号)

  板书:等式等量。

  三、形成概念

  课件出示:天平的左边放ag的香蕉和bg的香梨,天平的右边放cg的苹果,天平平衡。

  师:天平平衡,说明什么?

  生:说明左右两边的.质量相同。

  师:所以,可以用等式表示它们的关系。(板书:a+b=c)

  师:你能写出“女演员数”和“总人数”的不同表示方法吗?动笔试一试。

  学生完成在书上,并抽生汇报。

  女演员数=总人数-男演员数15=55-40

  总人数=男演员数+女演员数55=40+15

  指导学生阅读数学书第89页,并进行勾画。

  像40=55-15,a+b=c,s=a2……这些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都是等式。

  四、解释应用

  师:刚才,大家知道了等量以及表示等量的式子叫做等式。下面这段话中也有一些等量,一起来找找,然后再写出等式,看谁写的等式多。

  信息:在《木鼓舞》的演出中,需要把55名同学平均分成5个组来变换队形,让每组8名男同学,3名女同学。你能写出哪些等式?

  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小组交流并汇报。

  ①总人数=每组人数×组数55=(8+3)×5

  ②每组人数=总人数÷组数8+3=55÷5

  ③组数=总人数÷每组人数5=55÷(8+3)

  ④每组人数=男同学人数+女同学人数11=8+3

  师:下面这些题目大家能够完成吗?

  1.判断下面哪些是等式。

  14÷2=3+4 12a-5<28 17+8-a 5y-4x=19 121=11×11  c=(a+b)×2

  2.看图写等式。

  3.你能从下列信息中找出等量关系吗?请用等式表示出来。

  (1)爸爸与儿子年龄的和是x岁,爸爸的年龄为a岁,儿子的年龄为b岁,爸爸比儿子大30岁。

  (2)水果店有苹果1200箱,橘子3600箱,香蕉1800箱。橘子是苹果的3倍,又是香蕉的2倍。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什么收获?

  请学生先小结,教师根据情况点评和强调。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P38-40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的概念。

  2、结合生活实际经验,能直接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

  3、通过实验活动、讨论交流等形式,获得体积的守恒性的经验。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体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在不计损耗的情况下,获得体积的守恒性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揭示“体积”概念

  1、理解“空间”

  (1)出示:一个空杯子

  师问:这是什么?里面有什么呢?看不见的东西有吗?

  师:像这样杯子里被空气占领的地方就是杯子的空间。板书:空间

  (2)问:那假如我们教室没有桌子也没有学生,都被什么占领了?被空气占领的地方叫做教室的“空间”。

  (3)问:你们知道我们外面最大的空间是什么?

  (4)师:刚才我们说这里面就是杯子的空间,(师倒水),现在这一部分的空间被谁占领了?(水),说明水也占有一定的“空间”。

  2、理解“空间有大有小”

  (1)师:现在如果我将这个小石块放入杯中,请大家先想象一下,可能会怎样呢?(水面会上升)你们都同意吗?

  (2)师操作,学生观察,问: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呢?(因为石块占有一定空间。)

  (3)师:如果老师把这一块石块放入杯中,现在又会怎样呢?(水会溢出来)都同意吗?

  (4)师操作,学生观察,师:水真的溢出来了,那为什么后面这一次水会溢出来呢?(因为第二块石头占的.空间大。)

  师:也就是石头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是吗?

  3、揭示体积概念: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知道两块石头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它们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其实,生活中任何一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板书:概念、齐读、出示课题、问:什么是体积?

  二、“体积”的直接比较

  1、出示:小老鼠和大象

  师:现在你看到了什么?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

  那么我们还可以用刚刚学过的哪个词来描述一下这副图?

  (大象的体积大,老鼠的体积小。)

  师:大象占的空间大,体积也就大;老鼠占的空间小,体积也就小。

  2、下面两幅图中,你能直接说说,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师:西瓜和橘子,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为什么?

  3、师:那么你能举例说说我们身边的物体,谁的体积较大,谁体积较小?

  4、比较两根木棍的体积大小

  师:刚才我们举的这些物体非常明显地可以判断出体积的大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直接来判断了,下面老师提供这样一种情况:

  1)甲乙两根木料一样长,他们的体积()

  (1)甲>乙(2)甲=乙(3)甲<乙(4)不能确定

  (用手势表示)师:大家意见不统一,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2)(出示图片)师:我们来看图,现在你们觉得选择几呢?说说为什么?

  3)小结:虽然两根木棍一样长,但是红色的木棍比较粗,它所占得空间大,所以它的体积比较大。在一样长的情况下,还要看粗细。

  5、比较两本书的体积大小。

  师:下面老师再提供一种情况:

  1)丙丁两本书的封面面积一样大,它们体积()。

  (1)丙>丁(2)丙=丁(3)丙<丁(4)不能确定

  (用手势表示)师:大家意见又不统一,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2)(出示图片)师:我们来看图,现在你选几呢?为什么?

  3)小结:虽然两本书的封面面积一样大,但乙书比较厚,所占空间比较大,所以它的体积比较大。在封面面积一样的情况下,还要看厚度。

  5、师小结:从刚才的比较活动中,我们知道在比较物体体积大小的时候,要全面考虑,也就是要看他所占的空间大小,它占的空间大,那么它的体积就大。

  三、“体积”的守恒性

  师:接下去,老师要请你来思考这样3个问题:

  1、思考1:将一杯水倒入长方形盒中,水的高度变了吗?水的体积变了吗?

  (同桌交流意见,全班交流)还有不同意见吗?

  实验操作,问:水的高度发生变化了吗?水的体积发生变化了吗?

  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来证明?

  (总量没有变,还是同样这些水,体积没有变;把水倒回去,还是达到杯中原来的地方,这些水占的空间还是原来这些空间;把杯中水、盒中水分别倒入第三个容器中,到同样一个高度)

  师操作:水在倒的时候,可能有少许水会沾在杯壁上,但是在不计这种损耗的情况下,可以说水的体积是不变的。

  2、思考2: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各种样子,形状变了吗?体积变了吗?

  (同桌交流意见,全班交流)不同意见有吗?

  实验操作:将一块橡皮泥搓成一个球、搓成一长条

  问:橡皮泥的形状发生变化了吗?橡皮泥的体积发生变化了吗?怎么证明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将球和长条分别放入水杯中,水上升的高度一样,水上升的高度就是橡皮泥的体积)

  师操作:在搓的过程中间,既没有又添加橡皮泥,也没有拿掉橡皮泥,所以在不计损耗的条件下,橡皮泥的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3、思考3:把一个西瓜切成几块,它的体积发生变化了吗?

  (同桌交流意见,全班交流)都同意吗?

  图片出示:把一个西瓜切成4份

  问:怎么证明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把切开西瓜再合起来,发现在不计损耗的条件下,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4、问:请你们想一想,刚才我们的3个实验,从数学角度出发,你发现了什么?

  生: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只要总量不变,体积就不变。(板书)

  四、巩固“体积”知识

  1、师:分散的3块体积和叠起来的3块体积变化吗?形状发生变化了吗?体积没有变?为什么?

  2、下列各种情况体积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

  一个足球被踢进球门。

  一个人从婴儿到成年。

  一块砖被敲碎了。

  3、哪个杯子里的水的体积大?为什么?

  (用手势表示)

  师:如果让你证明,你怎么证明?

  (把两个苹果全部拿出来,你说哪一杯水的高度高?)

  4、比较体积大小(同桌互讲)

  5、比较出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小

  1、甲>乙2、甲<乙3、甲=乙

  师:老师这里有2个长方体,哪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同意1的举手,2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分歧?(这两个长方体体积很难看出)

  凭眼睛看,很难看出,那么你们有什么好办法?(生自由回答)

  现在老师把这2个长方体分割成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现在你们能判断他们的体积大小了吗?

  五、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什么是体积、体积有大有小、物体形状变了,总量没变,体积不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师:今天上新课之前老师照例要来考考你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如何?愿意接受考验吗?

  1.口答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9和27   8和9   6和8

  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并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指名学生口答。

  师:看来大家对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掌握不错。下面请看:小黑板出示。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2/5= ()/10=6/() = ( )/( )

  同桌互相说一说,并说出思考过程。指名口答时再说说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

  3.把下面分数约分。

  14/16   15/27   36/24

  独立完成,指名口答。并讨论约分时的分子和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约分的过程中什么没有发生改变?

  过渡:今天我们将继续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1.教学例题

  (1) 出示例题4:把3/4和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师:你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改写吗?试试看。做完之后和同桌讨论以下问题。同时出示讨论题:A把这两个分数改写成分母相同的.分数,首先要确定什么?B在改写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改写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独立尝试完成,师巡视,发现不同方法者请板演。

  (2) 讲评板演时围绕2个讨论题展开。指名说说改写时首先确定的是什么?

  师:对呀,要想改写成分母相同的分数首先应该确定用几来做分母。那请同学们说说这几位同学分别是用什么做他们的分母的?(指名口答)那有没有更大的数分母呢?(指名举例)

  师:哦,看来可以用来做他们分母的数还真不少!那么谁来说说在改写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呢?(指名口答)师引导并强调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变大了,但分数的大小没变。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做的。

  (3)师:其实呀刚才大家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一样新知识,就是通分。(板书:通分)像刚才大家把3/4和5/6这两个原本分母不一样的分数,分别改写成了分母一样,而又大小不变的分数,这个过程就可以说是通分。书上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不妨打开书本来读一读。

  (4)生自学书本65页,然后指名说说什么是通分?什么是异分母分数?什么是同分母分数?(根据学生回答是板书: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问:那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有什么条件吗?(引导回答和原来分数相等,并板书在横线上)

  (5)师:这个相同的分母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叫公分母。(指板演题)谁来说说这几位同学各取什么为他们的公分母?(学生口答)

  师:那为什么不取10或者20呢?一定要取12、24、48、?它们和原来这两个分母有什么关系?(引导回答出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公倍数)

  师:比较一下,用哪个数做公倍数比较简单?那12和4、6有什么关系呢?那么你们认为通分时我们一般用什么做公分母比较简单呢?(引导归纳:通分时一般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6)把3/4化成分母是12的分数分子和分母都乘3,那为什么5/6的分子和分母都乘2呢?

  (7)小结:现在你能告诉老师通分时要注意点什么呢?(学生自由说)那现在我们马上来试一把,看看大家能不能顺利的完成。

  2.教学“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在书本65页,一人上黑板板演。师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

  (2)全班讲评。师:1/6和4/9的公分母18是怎样确定的?那你认为要完成通分需要几步走呢?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1.确定公分母(两原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化成同分母分数。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一练”

  上下齐练,3人板演。师巡视辅差,发现错误。

  集体讲评时强调:有没有用每组中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是不是规范得书写通分过程。

  2.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通分的方法,以及通分后的分数在图中如何表示?

  3.练习十二第2题

  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开火车回答。并要求说出是怎么找到每组分数的公分母的?

  4.练习十二第3题

  学生独立检查,做出判断。指名说出看法,共同评议。

  讨论:通分时容易出现什么问题?你认为要使通分既正确有简单的关键是什么?

  5.练习十二第4题(看时间而定)

  学生分组练习,全班大比拼。最快的同学上黑板展示。集体评议,再次强调通分的关键。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补充习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例5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同样适用的道理。

  2. 计算分数加减法时,能根据具体的数据,选择合理的算法,使一些计算简便;继续培养同学们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 感受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课题

  师:下面的.各等式应用了什么规律?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作用?

  小黑板出示:56+782=782+56

  (89+475)+25=89+(475+25)

  4.5+7.8=7.8+4.5

  (0.5+3.49)+0.51=0.5+(3.49+0.51)

  指学生回答。

  生:应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适用于整数和小数。能否应用到分数加减运算中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二、探究新知,归纳总结

  1. 教学例5

  多媒体出示例5的情境图。

  师:你从情境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抽生说一说。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一步应用题,可让学生直接列式。)

  教师板书问题:种树的面积占这片荒地面积的几分几之几?

  学生独立列式。抽生汇报列式:5/12+3/7+1/12 5/12+1/12+3/7 3/7+(5/12+1/12)

  师:这三种算式都正确吗?理由呢?

  生:这三个算式都应该是正确的。因为前两种是把三种树的面积合起来,而第三种是把松树的面积和柏树的面积先合起来,再加上果树的面积,这三个算式都是在求三种树的面积之和。

  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算法。

  师: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生:5/12+3/7+1/12=5/12+1/12+3/7=3/7+(5/12+1/12)。

  师引导学生发现:整数加法的运算律不仅对整数和小数的加法运算适用,对分数加法的运算也同样适用。

  2. 教学教科书第73页的"课堂活动第2题"

  1/12+8/17+9/17+5/12 11/25+7/13-1/25+6/13

  师:根据这两道题的数据特征,怎样算简便?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师:根据什么想到这样计算?

  生:观察到算式中有分母相同的分数,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先算同分母分数,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活动

  小黑板出示课堂活动"算一算,议一议。"

  第1小题:1-4/15-11/15。

  师:计算结果是0,还是0/15?为什么?

  如果学生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解释,教师应及时地讲解。

  第2小题:7/8-5/24+11/24。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这道题应怎样计算才更简便?有什么根据?小组讨论后汇报。

  四、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是怎样学习的?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2.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

  3.能够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体验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在数学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在解决问题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和类比进行抽象、概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自己的身高体重,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使自己变得更加健康。

  教学重点

  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在我们班级中谁是身材最好、最标准的人吗?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次统计,绘制一张班级同学身高体重的统计图。想一想,你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这一环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身高体重这一事件,让学生自己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集体活动

  1、收集数据。

  了解各位组员的身高、体重,完成表格。

  组号1号2号3号4号5号6号身高体重

  2、整理数据。

  (1)讨论:这些数据可以分成哪几类?

  (2)根据需要将数据分类,用︳‖…等符号来表示各种数据的次数。

  (3)全班汇总,整理成统计表。

  3、呈现数据。

  (1)讨论:采用哪种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更合理?为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1)、(3)、(5)三组绘制××小学五年级(1)班同学身高情况的条形统计图,(2)、(4)、(6)三组绘制××小学五年级(1)班同学体重情况的条形统计图。

  (3)用计算器计算出组内同学的平均身高和体重,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和体重。

  4、分析数据。

  (1)教师出示(身高—100)×0.9=标准体重,(低于或高于标准体重的10%属于正常现象。)

  请学生根据统计图、平均数、公式,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分析、解释。

  (2)教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注重体育锻炼,保持健康的身材。

  【这一环节层层递进,通过小组合作、全班合作、师生合作,通过学生的操作与实践,让学生发现、经历和体会统计的全过程,从而形成表象。同时教师适时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珍爱生活。】

  三、小结归纳

  1、师:通过绘制全班同学身高体重的统计图,回忆一下,我们运用了哪些已学过的统计知识?

  2、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小结、板书:

  3、揭示课题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复习的内容“统计初步”,在书上的P85。请大家把书打开,边看边想,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借助语言可使动作思维内化为智力活动。让学生复

  述统计的全过程,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操作表象的形成。同时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但使学生懂得了操作实践、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巩固练习

  1、P86的第4题。

  (1)问: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有何区别?

  (2)小结:条形统计图—表示各类数量的多少、比较各类数量的大小。

  折线统计图—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下面的信息,哪些适合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哪些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表示?为什么?

  A.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情况;(条形统计图)

  B.某地一天定时测到的气温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

  C.世界各大城市同一时刻测到的气温;(条形统计图)

  D.近5年上海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

  问:B、C两题都是关于气温的情况,为什么选择不同的统计图?

  (B—气温的变化情况C—同一时刻测到的气温情况)

  2、P86的第6题。

  (1)问:图中的“~~~~~~~”表示什么?为什么画“~~~~~~~”?

  (省略0~75分这段空白部分,能更清晰地反映小胖数学测验成绩的变化情况)

  (2)你认为纵轴上的数据从几分开始更合理?

  (3)小胖想达到6次数学测验成绩的平均分为93分,那么小胖第6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必须取得几分?

  3、练习册P31B级。

  (1)讨论:纵轴上的数据从几开始比较合理?1格表示几?

  (从280开始比较合理,1格表示5)

  (2)根据折线统计图,估计一下2 003年上海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大概是几天?

  (3)上海20xx年~20xx年这5年的年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是多少天?

  【通过巩固练习,再一次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巩固整数与分数乘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将生活中的实例数学化进行计算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巩固以利于更加熟练计算整数和分数的乘积,并提高对生活实例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熟练计算整数和分数的乘积。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

  2、

  3、

  二、新课引入

  1、计算

  (1)奇思早上吃了6块饼干,笑笑吃的饼干数是奇思的1/2,淘气吃的饼干数是奇思的2/3。

  笑笑和淘气分别吃了多少块饼干?

  6x1/2=3(块)

  6x2/3=4(块)

  答:笑笑吃了3块饼干,淘气吃了4块饼干。

  (2)8的3/4是多少?

  8x3/4=6

  2、总结归纳

  分数和整数相乘,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计算结果可以写成最简分数,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

  3、练习

  植树节,我们女生植了20棵树,男生植树的棵树比女生多1/4,男生比女生多植多少树?

  20x1/4=5(棵)

  答:男生比女生多植5棵树。

  你能再说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三、例与练

  例1:门高2m,奇思的.身高大约是门高的奇思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

  2x3/4=1。5m=150cm

  答:奇思的身高大约是150厘米。

  例2:

  练习:一场洪灾将村里960m长的公路冲毁了2/3,被冲毁的公路长多少米?

  960x2/3=640m

  答:被冲毁的公路长640米。

  四、课堂小结

  五、拓展延伸

  某种松鼠的体长在20cm到28cm之间,它的尾巴约占体长的3/4,尾巴最长约有多长?最短约有多长?

  20x3/4=15cm

  28x3/4=21cm

  答:尾巴最长约有15cm,最短约有21cm。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在数学活动中建立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2、自主探索得出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习类比能力,从已有知识——面积单位引发思考,初步了解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质疑反思等活动中,培养团队意识,提升合作精神与质疑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

  通过探索,自主推算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体积单位模型、彩泥、魔方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问:体积有大有小,小胖和小巧运用所学知识搭积木、比体积。哪个体积比较大?(生生交流)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体积单位(揭示课题:体积单位)。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探寻学生已有知识:

  问:关于体积单位你已经了解了些什么?让我们先相互交流一下!(生生交流)

  (预设:知道常用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会用字母表示)

  【设计意图:教学是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和经验出发的,了解学生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才能构建高效课堂】

  (二)建立1cm3、1dm3、1m3的空间观念

  1、建立1立方厘米的空间观念:

  (1)初步感知1cm3有多大:

  问:让我们先畅所欲言,你认为1cm3有多大?哪些物体接近1 cm3?(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你认为1cm3有多大?”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心中1立方厘米的大小,或用身边的物体参照、或用手势比划,或对或错,形式不一的表达方式,更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究竟1立方厘米有多大。】

  <<<123>>>

  (2)触类旁通,定义1 cm3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知道边长为1cm的正方形,面积是1cm2,你能触类旁通定义1 cm3的大小吗?(同桌讨论)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注意对学生迁移意识的培养,也就是说要注重运用类比的思想。】

  (3)进一步感知1cm3的大小:

  做一做:请大家四人为一小组,用彩泥捏出一些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分别有多大。

  (4)想一想,填一填:

  师:我们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下列长方体或正方体是用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搭出的?体积是多少?(课件展示)

  2、建立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1)举一反三:从1 cm3定义1 dm3、1 m3的大小。(生生交流)

  【设计意图:在类比的基础上尝试举一反三,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对概念的记忆有水到渠成之感,自然、简洁,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

  (2)想象一下:1 dm3、1 m3有多大?哪些物体接近1 dm3、1 m3?(学生举例,课件、教具辅助)

  【设计意图:学会定义1dm3和1m3,不等同于就能正确感悟它们实际的空间大小,教师事先准备了3阶魔方、4阶魔方和1个标准1dm3的模型,让学生选择哪一个立方体更接近1dm3,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从而获得对知识的真正意义。】

  (3)学生活动:4个同学为一组,手拉手,围出一个大约1m3的空间。

  【设计意图:用3根1m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想象一下1m3的空间有多大。这样的想象也能提升学生对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但是如果能创造一个有趣的学生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1立方米的大小,不仅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而且在做中学,更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

  3、练习(用合适的体积单位表示下面物体):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

  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10( )。

  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 )。

  一本新华字典的体积约是0.4( )。

  一个西瓜的体积约是5( )。

  一间教室的体积约是180( )。

  (三)继续类比,探究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师:学好知识要能触类旁通,今天我们从已知知识cm2、dm2、m2出发,探索了cm3、dm3、m3这一新知识,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它们的区别,它们有哪些区别呢?(同桌交换意见)

  2、追问:cm2、dm2、m2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猜想一下cm3、dm3、m3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学生猜想)

  【设计意图:安排“猜想”有两层含义,一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到面积单位与体积单位间的`区别,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我们必须带领学生“再创造”,虽然知识是前人证明和研究出来的,但我们更应该让学生也像数学家们一样学会自己发现,“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

  3、验证: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证明1cm3和1dm3间的关系呢?(课件辅助演示1个——10个——100个——1000个的过程)

  【设计意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猜想—验证”这一重要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培养,使学生在猜想验证中获得探究的乐趣。】

  4、运用:同桌合作,请说一说1dm3和1m3间的关系。(课件演示)

  5、拓展:通过探究,我们知道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预设:你能试着说一说1cm3和1m3之间的关系吗?)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提出探索1cm3和1m3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同时也继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或用100×100×100,或用1000×1000,鼓励学生能多角度思考与验证,收获成功的喜悦。】

  三、动手操作,质疑反思:(机动,也可作为课后拓展)

  学生活动:用一些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做下面的活动。

  1、用4个小正方体可以摆成一个大正方体吗?

  2、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才可以摆成一个大正方体?

  3、你能再摆一个大一些的正方体吗?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设计意图:以“猜想—验证”为核心,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索问题,发现规律,并打通与体积单位进率之间的关系。】

  四、总结全课,感悟学习方法: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生生互动)

  小结:今天我们从已知知识cm2、dm2、m2出发,探索了cm3、dm3、m3这一新知识,学习就要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

  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含义,学会运用分数的基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含义,掌握分数基本性质的推导过程。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更应让学生掌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确立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推导过程为本课重点,并使学生在自主推导的基础上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难点:理解分数基本性质“零除外”的道理,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

  新课教学

  1、故事引人,揭示课题。

  1.1.教师讲故事。

  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猴1一块。猴2见到说:“太小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猴2两块。猴3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猴3三块。小朋友,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吗?

  讨论:哪只猴子分得的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出示三块大小一样的饼,通过师生分饼、观察和验证,得出结论:三只猴子分得的'饼一样多。

  1.2动手操作:

  分组:把准备好的纸条分成,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2、比较归纳,揭示规律

  (1)从左往右看,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2)从右往左看,又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让学生带着上面的思考题,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再翻开教科书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填写书上的括号。

  观察左面的3组式子,分子、分母怎样变化。用一句话概括;

  观察右面的3组式子,分子、分母怎样变化。用一句话概括;

  讲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体验作用

  在方格纸上涂色表示

  涂色部分还表示几分之几?

  2.在下面( )内填上合适的数和符号。

  3.请你当法官 (说明理由)

  4.把相等的分数卸载同一个圈子里

  5.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分数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约分,通分的依据,对于以后学习比的基本性质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反思本节课,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得较成功:

  (1)新课的引入新颖,一上课,先听一段故事,学生非常乐意,并立即被吸引。思考故事当中提出的问题,学生自然兴趣浓厚。通过故事设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新课的教学扎实,重视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紧紧围绕教学重点,通过学生一系列的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使学生深刻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环环紧扣的提问以及引导学生逐步展开的充分的讨论,帮助学生一步步得出结论。

  (2)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力求让学生主动探索,逐步获取。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通过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课堂练习形式多样,有层次,有梯度,目的性、针对性较强,达到了巩固知识、培养技能、激发兴趣、发展思维的目的。

  本节课出现的问题也很多:

  首先,在折纸交流环节学生们参与率并不高,好多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普遍是无从下手,在交流时也不主动,很多学生还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

  其次,在形成性质过程中,对分数基本性质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商不变的性质等进行了整合,只有部分学生了解,没有深入到全班。

  还有,“把每一份平均分成几份”这句话描述不够清晰,学生理解有困难,可以在课件中完善。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4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30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1-12

【热门】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23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01-24

【精】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8

【推荐】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20

【荐】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20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9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门】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