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一、教学内容:
粉刷围墙
教材第58 、59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巩固有关表面积的知识。
2 、加强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三、重点难点:
应用数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
四、教学用具:
主题图,投影,相关数据。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前奏
谈话导人:
学校为了给同学们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决定利用暑假时间粉刷围墙,这次粉刷想请同学们出出主意,亲自参与设计粉刷围墙的工程设计方案,我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思考一下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确定后进行相应的调查、测量,了解和收集相关数据。比一比,看哪个组的设计方案合理、实用,最后评出最佳设计奖和最佳策划。
(二)明确工作
1 、各小组汇报:粉刷围墙要做哪些工作?
小组汇报后,老师归纳板书:
了解粉刷面积
预算材料费
粉刷围墙人工费
(三)收集数据
了解数据来源。
粉刷面积:
(1)几个小组分工合作,亲自测量得出结果。
(2)向学校后勤组老师了解学校围墙面积。预算材料费:
(1)市场调查。(各组去不同商店)
(2)电话咨询相关单位。
(3)网上查阅。
(4)向熟悉这方面工作的家长了解相关信息。
人工费:
(1)向家长咨询。
(2)去装修厂家咨询。
(四)整理数据
1 、整理信息。
根据本组调查结果并聆听了其他组的意见后,整理有用信息进行方案设计。
2 、预算。
3 、设计粉刷围墙方案。
(五)提出方案
1 、各组把设计方案贴在磁板上展示。
2 、各组派代表介绍设计方案,其他组成员可质疑。
(1)粉刷围墙工程方案:
粉刷面积:1600m2
人工费:5元/m2,5 × 160O = 8000(元)
材料费:
型号规格价格耐用期
B——220kg/桶4405
440 ×(1600 ÷ 3 。5 ÷ 20)≈10000(元)
合计:8000 + 10000 = 18000(元)
(2)备选围墙装饰花边图案。
(3)备选围墙装饰颜色色板。
3 、集体评议最佳方案。说一说最佳方案好在哪儿。
4 、各组总结本次设计活动中的最佳参与个人。
5 、对于评选出的优秀小组和先进个人颁发奖状
6。把学生们的优秀设计方案整理装订好,请同学代表上交给学校后勤部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自己的劳动价值。
(六)课后延伸:
请你独立设计一个粉刷家庭围墙的方案,方案要符合家庭实际情况,注意环保和美观,做好后,请家长做出整体评价。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同学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身设计图案。
3、同学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同学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同学尽情发表自身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同学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 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和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安排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 图案2
图案3 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 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2. 怎样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3. 计算下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教学例1
思考:根据实际情况还要扣除什么的.面积?
1. 独立解答,并在4人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2.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8×6+(6×3+8×3)×2
=48+(18+24)×2
=48+84=132(m2)
132-26=106(m2)
答:粉刷的面积是106m2。
3. 小结: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往往要根据实际情况求出一个面或者几个面的面积,而不是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的6个面的面积和,所以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巩固练习
1. 练习十三第1题。
提示:损耗的纸块面积应加上去。
2. 练习十三第2题
仔细看图,数一数要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数轴,知道数轴与数射线之间的关系。
2.会画数轴。
3.知道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关系及原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知道数轴的三要素。
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
难点:会画数轴。
教学媒体:
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
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直接写得数:
6.4÷4= 0.4×0.4= 0.35×0.2= 8.8÷0.11=
0.25×6×4= 7.2×4÷0.9= 15.48-(6.7+5.48)=
一、探究数射线与数轴之间的关系:
1.复习:数射线的概念:
数射线--
①什么是射线。
②在射线上标上刻度。
2.认识数轴:
①观察数射线与数轴两幅图有什么区别?
从数射线上的“0”点出发,向相反方向(左)延长,它就会变成一条“数轴”。
②谁能说说数轴的定义,并说说有哪些要素?(自学课本)
定义三要素规定了原点、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原点、方向、单位长度。
二、数轴的画法:
1.画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定原点,标出原点“0”。
2.取原点向右方向为正方向,那么,向左方向为负方向,并标出箭头。
3.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必须一样长短)并标出……,-3,-2,-3,1,2,3……各点。(所标的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分数、小数、)
练习:下面的直线中,哪些是数轴?(补充竖着画的数轴)
三、进一步认识数轴:
1、过渡:我们来进一步认识数轴!
2、探究:正负数是怎样一个一个地标示在数轴上的呢?
(1)组织学生交流或自学书本.
(2)汇报:
在原点的右边,离开原点1个单位长度的点就表示+1,……;
在原点的左边,离开原点1个单位长度的点就表示-1,……
(3) 小结:
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所有表示正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右边,所有表示负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左边;原点(表示0的点)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点的分界点.
3、学生尝试画一条数轴。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边,离开原点()个单位长度。
表示-5的点在原点的()边,离开原点()个单位长度。
2、在数轴上找出表示-4,+3,-1,+5,-5的点,并分别用字母A、B、C、D、E表示。
3、写出下面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A表示()B表示()C表示()D表示()E表示()
4、选择题:
1)数轴上A表示()B表示()C表示()D表示()
A -1 B +2 C -5 D +5
2)数轴上,若点A和点B分别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并且这两点距离原点都是20,则这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
A +10和-10 B +20和-20 C +5和-5 D无法确定
五、总结:
1、作业:
看图填空
(1)表示-4的点是在原点的()边,离开原点()个单位长度.
(2)表示+2.5的点是在原点的()边,离开原点()个单位长度.
(3)表示-4.5的点是在原点的()边,离开原点()个单位长度.
(4)表示( )的点是在原点的左边,离开原点3.8个单位长度.
(5)表示( )的点是在原点的右边,离开原点6个单位长度.
(6)表示( )的点是在原点的左边,离开原点2个单位长度.
(7)离开原点三个单位长度的数有()。
板书设计:
数轴:
数轴的画法:
1.画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定原点,标出原点“0”。
2.取原点向右方向为正方向,那么,向左方向为负方向,并标出箭头。
3.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必须一样长短)并标出……,-3,-2,-3,1,2,3……各点。(所标的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分数、小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空。
(1)3/4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 )个1/8是5/8,7/12里有( )个1/12。
(3)3个1/5是( ),4/7是4个( )。
2、谈话: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知识。
二、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89页例1。
(1)提问:观察图,从图中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3/8张饼,妈妈吃了1/8张饼,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提问: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怎样列式?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1/8+3/8,表示把这两个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
提问:你能算出结果吗?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这样思考:1/8是1个1/8,3/8是3个1/8,合起来也就是4/8,提问:1/8+3/8的和是4/8,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
(因为1/8和3/8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板书:
1/8+3/8=1+3/8=4/8=1/2
说明: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提问: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小结: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相同,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3)即时练习
1/5+1/5 2/7+3/7 7/10 +1/10
2、同分母分数减法。
(1)教材第90页例题1第(2)问。
教师:爸爸比妈妈多吃多少张饼?
(2)学生讨论。
①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如何列出算式?
②计算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③你有什么体会?
(3)反馈讨论结果。
板书:
3/8-1/8=3-1/8=2/8=1/4
(4)归纳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3、小结:观察例1的第1问和第2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应怎样计算?(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概括)。
教师总结板书: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4、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第90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二十三的第1、2、3、4题。
这是同分母加、减法的单项练习。练习时,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提醒学生结果应化为最简分数。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教学板书:
1/8+3/8=1+3/8=4/8=1/2
3/8-1/8=3-1/8=2/8=1/4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教学反思:
1、复习分数单位,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分数加减法的知识,为推导分数加减法算理与整数加减法算理相同作铺垫,提高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2、注重对算理的分析,以算理引入算法,教学时,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用算理引入算法的重要过程。使学生明白: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分母不变”是因为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只用分子进行加、减。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
3、能比较区别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
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框架。
课前谈话:师:老师听说我们班的孩子是最聪明的,这样,老师课前先和大家玩个游戏——猜相对词。仔细听,东——,南——,天——,上面——,右面——,前面——。难不倒大家呀,看来大家真是名不虚传。老师期待着课堂上大家的精彩表现。
一、新课导入。
1、看,老师带来了一些物品,都认识吧。如果我不小心触碰到桌子,哪件就不能平稳地摆在那里呢?我就取走它。如果我还想将剩下的物体分成两类,你会怎样分?(分成长方体和正方体)
2、师:这一组叫——长方体,这一组叫——正方体。(粘贴)他们呀,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今天我们将再次拜访他们,进一步认识它们。
二、新课教学。
1、长方体的认识。
(1)为什么这些物体在桌子被触碰时依旧能平稳摆放呢?原来秘密藏在它们的面上,你来摸摸?有什么感觉?(光滑平整)你也来摸摸,有何感觉?这些叫做长方体的面。(出示)长方体有几个面围成的?谁来为我们数数?他指,我们一起说出是哪个面?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评价:我发现他在数的时候做到了一对一对地数,很有顺序,这样就不容易重复或遗漏;如果我们在数的时候能做到按一定的顺序,就不容易重复或遗漏了,谁能能重新试一试吗?)我们把这些一对一对的面叫做相对面。
(2)下面,高举你的长方体,徐老师说出哪个面,你就边说边摸它的相对面,好吗?长方体一共几个面?(板书:6个面)
(3)孩子们,当你把手从一个面滑向另一个面时,你摸到了什么?你来摸摸。(摸一个面后,再摸一个面)老师想问问你,当你把手从一个面滑向另一个面时,你碰到了什么?这条线叫——长方体的棱。注意,它读棱。你也来摸摸。长方体的棱在哪里?(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对,两个面相交的线叫长方体的棱。
(4)请你选择一条棱,从它的一端摸到另一端,立定。老师也选择一条棱,看,我们相遇了,相遇的地方就是长方体的顶点。顶点在哪里吗?(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5)长方体有几条棱,几个顶点呢?小组长带着大家一起数数,想想按照怎样的顺序数才能不遗漏不重复。你发现他是怎样数的?(这四条棱都是水平方向,方向相同,它们就叫相对的棱。再数纵向相对的棱,垂直方向相对的棱。)长方体一共有几条棱?(板书:12)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呢?谁来数数?(表扬数法)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板书:8个顶点)
(6)6,12,8,可是非常特殊的几个数字。下面,老师快速考考大家,长方体有6个——,12条——,8个——。
(7)长方体的面和棱还有什么特点?下面请看导学提示:
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什么图形,相对的面还有什么特点?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友情提醒:小组成员合作,通过观察自己准备的小长方体,利用各种工具,看一看,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等多种方法发现长方体面和棱的奥秘。
(8)下面我们来交流大家的发现。长方体的面是什么图形?(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师:对,一般情况下,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老师为什么要加“一般情况”,说明还有——你们发现特殊情况了吗?(出示特殊长方体)它就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长方体的面还有什么特点?(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就是说上面和——完全相同,左面和——,前面和——。你说相同就相同呀?我不信,你得拿出证据出来,说说你是是怎样验证的?(剪,量等)
勤动脑,勤动手,真理就在勤奋的人面前呈现。这回我心服口服了。让我们睁大双眼,见证真理的诞生。看来,长方体不仅一般情况下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而且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出示)
(8)长方体的棱还有什么特点?(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谁来找出一组相对的棱,有几条,它们的长度怎样?谁再来找一组相对的棱,它们的长度怎样?你还能找到一组相对的棱吗?它们的长度又怎样?总之一句话,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口说无凭,你是怎样验证的?让我们一起见证奇迹。电脑展示。
由此可见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出示)
(9)这就是长方体的特点,你记住了吗?老师要开考了,(出示填空)学生口答。评价。
(10)我们把长方体上相较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快速数数,长方体的十二条棱中包含几条长,几条宽和及条高?
(11)学到这里,一个同学将长方体的特点编成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伴随着节奏快乐地读读吧。
出示:四四方方一座城,六面八点十二棱。相对两面全相同,相对四棱长相等。
(12)再次走近长方体,大家都学得那么快乐。想不想自己也动手做一个长方体,让美在我们手中诞生呢?组长带着组员们用老师准备的材料,做一个长方体,比一比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
(13)谁来介绍介绍你们的作品?
2、正方体的认识。
(1)看着同学们做得这么快乐。老师心里也痒痒,看,我也数了十二条棱开动了。咦,我做了个——(正方体)我咋会做成正方体的呢?
(2)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又有什么特点?请在小组中观察准备好的正方体,很快交流处正方体的特点,并完成导学活动单二。
交流: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分别有多少个?它面还有什么特点?棱呢?
出示:正方体有()个面,是()的.正方形。它有()条棱,长度都()。它有()个顶点。
(3)交流正方体的特点。
我们同学都长着一双火眼金睛呢,你一定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4)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你一定能很快能说出它们各是什么物体,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吗?
(4)看,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它是长宽高都相等的一种特殊长方体。(出示)
(5)如果用一个集合圈表示所有的长方体,那么正方体应该画在哪里呢?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三、巩固练习
1、马小虎看到大家快乐地创造长方体,他也想试试,可还没搭完,他就出去玩了。聪明的你一定能猜出他搭的是什么物体?如果想让你帮他继续搭完,你还各需要几条多长的小棒?
为什么第三个长方体只要两种小棒?
2、在大家的出谋划策下,一个长方体就搭成了。如果给它的前面、上面、后面都蒙上彩纸,分别需要长、宽多少的彩纸?口答。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再次见到我们的老朋友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了它们的各种特点。其实,长方体和正方体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只要仔细观察,处处都有它们的身影。(欣赏)带着一双慧眼上路,身边处处皆能发现数学的奥妙。
看,独居老人王大爷想做点小买卖维持生活。他想做一个用铝合金条焊成一个长方体框架,做玻璃柜台。已知柜台的长5米,宽0.8米,高1米,热情的你能帮他算出一共需要多少米铝合金条吗?聪明的你一定能用本堂课所学知识助他一臂之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求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
难点: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v=abh 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v=a3
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s=2(ab+ah+bh) 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s=6a2
练习
1. 计算下面形体的表面积。(单位:厘米)
(1)解:
(2)
(1)S=2(ah+ab+bh)
=2×(6×2+6×1+1×2)
=2×(12+6+2)
=2×20
=40(平方厘米)
答:长方体的表面积是40平方厘米。
(2)解:S=6a2
=6×62
=6×(6×6)
=6×36
=216(平方厘米)
答:正方体的表面积是216平方厘米。
(3)解:S=2(ah+ab+bh)
=2×(3×12+3×1+1×12)
=2×(36+3+12)
=2×51
=102(平方厘米)
答:长方体的表面积是102平方厘米。
(4)解:S=2(ah+ab+bh)
=2×(4×4+4×3+3×4)
=2×(16+12+12)
=2×40
=80(平方厘米)
答:长方体的表面积是80平方厘米。
(5)解:S=2(ah+ab+bh)
=2×(5×5+5×1+1×5)
=2×(25+5+5)
=2×35
=70(平方厘米)
答:长方体的表面积是70平方厘米。
2. 想一想,上面形体(4)(5)的表面积还可以怎么求?
求出前面的面积再乘以4就是上下左右4个面的面积之和,再加上前后面的面积之和,就是它的表面积。
3. 填空:
(1)长方体的表面积是(2×(9×3+9×2+2×3) )(填算式)。
(2)长方体的表面积是(2×(8×1+8×4+4×1))(填算式)。
(3)长方体的表面积是(2×(1×5+1×5+5×5)或5×5+4×(1×5) )(填算式)。
(4)正方体的表面积是(6×(7×7))(填算式)。
(5)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是(S=2(ah+ab+bh))。
(6)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是(S=6a2)。
4. 一个长方体的长是2厘米,宽3厘米,高6厘米。分别求出它的底面面积,前面面积与左面面积。
解:2×3=6(平方厘米)
2×6=12(平方厘米)
3×6=18(平方厘米)
答:它的`底面面积是6平方厘米,前面面积12平方厘米,左面面积是18平方厘米。
5. 长方体的长是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解:S=2(ah+ab+bh)
=2×(5×3+5×4+4×3)
=2×(15+20+12)
=2×47
=94(平方厘米)
答:长方体的表面积是94平方厘米。
6. 做一个长15分米,宽4米,高3分米的长方体铁皮油箱,至少需要多少铁皮?
解:4米=40分米
S=2(ah+ab+bh)
=2×(15×3+15×40+40×3)
=2×(45+600+120)
=2×765
=1530(平方分米)
答:长方体的表面积是1530平方分米。
总结: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是S=2(ah+ab+bh),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是S=6a2。
检测目标达成练习:练习册P15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材分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教学内容是以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些知识为基础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建立在分数大小相等这一概念基础之上的。而两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并不意味着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和通分则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经历分数基本性质的建构过程,归纳概括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归纳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出下列各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和它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商不变规律。
(1)计算:120÷30 12÷3 40÷5 400÷50
(2)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1)动手操作:拿3张同样的正方形纸片,分别对折一次,两次,三次,平均分成2份,4份,8份,涂上颜色,分别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提示:你发现了什么?板书:(为什么相等?)
(2)小组交流:观察它们的分子,分母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3)汇报:随着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4)观察以上例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提问:为什么0要除外?
小结:分子和分母如果都乘上0,则分数成为,而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又因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也不能同时除以0。
(5)提问:你能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商不变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2.教学例2。出示题目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订正时说一说根据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四习题
第1题:按要求涂色,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第2题:比较每组中的分数大小是否相等。
第3题:同位合作完成。
2.作业:练习十四4、5题,选作13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怎样的?
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互化。
(2)能比较熟练地比较分数、小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比较分数、小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
备 注
一、知识整理与基本练习
1、说说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
2、说说一个最简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3、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0.0060.240.8751.084.0258.19
学生独立练习后,反馈、纠错。
4、先判断下面各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再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保留三位小数)
1又3/54/117/82又5/67/25又4/15
5/123/203又14/913/3611/4018/125
学生独立练习,反馈、纠错。
二、综合练习
1、怎样比较5/7和9/21的大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2,然后汇报交流。
师生归纳板书如下:
(1)用通分比较:5/7=5×3/7×3=15/21因为15>9/21,所以5/7>9/21。
(2)用约分比较:9/21=9÷3/21÷3=3/7因为5/7>3/7,所以5/7>9/21。
(3)因为5/7超过1的一半,9/21不到1的一半,所以5/7>9/21。
2、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5/12和11/241又5/6和1又2/91又3/8、1又7/12和1又5/16
学生独立练习,另请四位学生做在投影片上,然后集体讲评。
3、课本第114页第17题,学生独立思考解答,然后集体讲评。(师指出:用的时间越多,做的速度越慢)
4、课本第114页第18题,请学生读题后,集体讨论,说说解题思路。
由同学确定解题步骤:先求蛋白质、淀粉、脂肪各占总重量的几分之几?
教学过程
备 注
然后比较这些分数的大校
5、课堂作业。
课本113页第15题(4)(5)(6),16题。
三、讨论思考题
1、出示思考题。
2、引导学生分析。
3、由此得出结论。
四、课后作业《作业本》
以学生练习为主,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利用思考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思维。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独立探索、互动交流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 让学生体会对比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养成认真审题、细心计算、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上写例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孩子们,五个重庆建设目标中的五个重庆指什么?(……)谁能告诉大家你眼中的森林重庆的模样?(……)
森林重庆的建设,让城市与自然融为一体,使我们身处闹市区也能观赏到自然的美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今天我也带你们走进一个城市森林公园。
二、探究新知
1、 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看题。从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知道什么是乔木?什么是灌木吗?
乔木林和灌木林都是森林,那么“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占公园面积的几分之几?”(板书)
怎样列式:
1/2+3/10-1/5
还可以怎样列式?
1/2-1/5+3/10,3/10-1/5+1/2
会计算吗?选择第一个算式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方法一:
1/2+3/10-1/5
=5/10+3/10-2/10
=6/10
=3/5
方法二:
1/2+3/10-1/5
=5/10+3/10-1/5
=4/5-1/5
=3/5
回报交流。
对比,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用你喜欢的方法从另两个算式中选一个计算。
小结、过度。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分步通分,也可以一次通分后计算,这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孩子们,知道吗,树木和花草可以清洁环境的空气,还可以保持水土。请看例2。(出示例2)
2、教学例2
学生看题后质疑。
引思:题中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7/20是什么意思?
学生解答“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量的几分之几?”
汇报交流
方法一:
1-(11/20+2/5)
=1-(11/20+8/20)
1-11/20-2/5
=20/20-11/20-8/20
方法二:
=1-19/20
=1/20
对比两种解法思路有什么不同?带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应先算什么?
孩子们,回头看一看这些数据,你又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3、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知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这部分知识在书上第117~118页上,请看书并结合刚才的`学习思考: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计算的方法、书写格式是什么?
交流小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没有括号的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运算;计算时通分可以分步通分,也可以一次通分;书写格式递等式。
三、练习巩固
1、118页,做一做,分组完成。(先完成自己任务的可以做其他组的题)
2、120页,第3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1、2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教材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已经初步学习过,并且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特点。这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本课教材编排力图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一、注重知识发生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感悟与总结。
“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是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需要用到统计,而统计观念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材在开课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比较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由于条件原因,不能够使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所以我录制了其他孩子实验视频,尽力拉近材料与学生的距离,以帮助学生形成统计意识,体会统计价值。
二、加强习题的开放性,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有不同的提高与发展。
教材安排的练习题,具有一定的时间及地域局限性。我把第一个练习题换成郑州市20xx年和20xx年9—12月空气质量达到优良统计图,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根据统计图能发现更多的信息,使每个学生学会思考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课下作业选取的是教材中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养成“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学习习惯,同时通过亲身实践与切身体验,再次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全过程,从而体会数据可以用来描述现象,回答问题。以帮助学生形成统计意识,体会统计价值。
【学生调查】
调查对象调查方式调查内容调查结果全班学生随机访谈喜欢上什么课?
做过投球游戏吗?70%的学生喜欢上体育课
20%的学生做过投球游戏在以前的统计学习中有哪些收获?80%的学生对统计图的特点掌握较好。
70%的学生会绘制统计图。
60%的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一定的认识。
【学生分析】
这节课教学之前我对学生进行了学前知识调查,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投球游戏这一体育活动项目很感兴趣。对于复式条形统计图,虽然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学习过。但间隔时间较长,且我校处于北方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学生来源复杂。我班的学生有三种情况,个别中途转学来的学生没学过统计,部分学生忘记了前面所学知识和大部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因此,关于本节内容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建构。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真正深入到统计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形成统计意识,体会统计价值。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数据中蕴含着信息)。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
2、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审美、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统计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教法学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结合五年级的学生实际,我主要采用“直观体验,操作感知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看活动实践———合作交流———尝试动手制作———掌握特征———分析数据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与分析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脑,磁铁,练习卡,彩笔(不同颜色的笔),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课吗?
生:喜欢。
师:操场上也可以发生与数学有关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投球视频)
师:你们看明白了吗?谁来说一说他们在干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多找学生说)
生:找几个学生,他们在做投球试验,看哪种方式投球远,分别用两种方式投球,测量并记录投球结果。
师:那你觉得在投球的时候,用单手投和用双手投,哪样投的远?
想不想知道他们投球结果?
师:这里用到了我们学过的统计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统计。(复式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提出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二、探究新知。
师:这是五一班孩子整理的数据(贴黑板上)。
投球者1号2号3号4号5号6号7号单手投球的距离/m12、513、012、511、512、010、513、0双手投球的距离/m11、09、511、013、09、010、512、5
师:你能从表格中能比较出结果吗?思考一下,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可以。1号单手是12、5,双手是11、0,所以1号单手远,依次类推……,单手投球距离比双手投球距离远。和你的想法一样吗?
师:怎么更直观地表示上面数据呢?
生:画统计图。
师:我们之前学过单式统计图(PPT展示以前的方法,这是单手投球,这是双手投球的,不好比较),能不能合成一张图来表示两组数据呢?(可以2人为一组,或者独立尝试在练习纸上完成统计图),动手试试吧!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建构新知识,通过让学生自己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本班学生经验层次不一,差异较大,所以学生在讨论交流,绘制统计图中引发认知冲突。所创作品会有很大差异。)
三、展示作品,评价交流。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你们的作品。
(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制成的统计图。学生设计出的统计图各式各样,有的小组条形全都挨在一起制成条形统计图;有的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上,把每人两种情形的条形摞在一起,用颜色区分;有的用不同颜色的条形分别表示两种情形。还有图例。有的没有想法。)
师:出示一副,让学生说说能否看懂,你怎么知道他就是这样想的?
师;请同学们对作品进行评价,哪幅统计图能正确清晰地表达出统计表的信息,并且便于比较?谈谈你对这几幅图的看法。
生:众说纷纭
师:选出优秀作品,请作品主人简单叙述绘制思路。
师:PPT展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横轴竖轴,数据,介绍图例,我们把像这样的统计图叫“复式条形统计图”,竖着的叫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横着的叫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1:1号、2号、3号、5号、7号5位同学,都是单手比双手远等。
师:通过图中的信息我们很直观清楚地看出,大多数情况下,单手投球远些。老师收集了一些原因:1、这可以从物理的角度分析,单手是一个方向,双手是两个力的合成,由于两个力不可能方向相同或者两个手作用于球的力量不相同,都会使球的方向发生改变。所以就会出现一只手没有两只手投的远的情况,1+1有时会小于2。再比如投铅球时,一般用单手投。
总结:对比复式统计图我们发现优点是:直观清楚、便于比较。
师:只要留心,生活中处处用到统计,比如天气,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意图: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在作品展示,对比,分析中,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更能清晰地比较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数据的优势,通过从图中获取信息,使学生更加体会统计图的优势,直观清楚,当得出结论时,老师适当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激发起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良好的数学习惯。)
四、我会解决问题。
1、
(1)如何比较今年和去年哪年的空气质量好一些呢?与同伴说说你的想法。
(2)下面是郑州市20xx年和20xx年两年9~12月空气质量达到优良情况的统计图
郑州市20xx年和20xx年两年9~12月空气质量达到优良情况的统计图月份9月10月11月12月20xx年17161592016年182682
从统计图上看,这几个月中,哪一年的空气质量情况更好?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息息相关的问题出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品质。)
五、实践活动。
这是他们小组的情况,我们班的情况不知道和他们一样不一样,最好我们也实际投一投,将数据收集起来再进行比较。
在体育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做双手投球和单手投球的活动并将数据记录下来,把得到的结果与第82页中提供的数据相比较,与同伴交流。
(设计意图:不盲目相信课本的知识,要有亲口尝梨知酸甜的精神!)
六、回顾反思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巩固对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的理解,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难点:灵活选择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
数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2。
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
(1)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想法试着找出6和8的最小公倍数。
(2)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全班交流。
(3)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先分别写出6和8各自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6的倍数:6,12,18,24,30,36,42,48...
8的倍数:8,16,24,32,40,48...
方法二:先写出8的倍数,再从小到大圈出6的倍数,第一个圈出的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8的倍数:8,16,24,32,40,48...
方法三:先写出6的倍数,再看6的倍数中哪些是8的倍数,从中找出最小的。
方法四:从小到大写出8的倍数,边写边判断是不是6的倍数,第一个是6的倍数的,就是8和6的`最小公倍数。
2,完成教材第90页的“做一做”。
学生先独立完成,观察每组数有什么特点,再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出求两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两种特殊情况:
(1)当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当两数只有公因数1时,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指出:像这样能够直接看出最小公倍数的,就不用再从头去找公倍数了。
3.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十七的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哪几组数属于特殊情况?
再让学生说一说这几组数的最大公因数是什么?
你能总结一下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与特殊情况分别是什么吗?
学生先互相交流,再汇报,总结:
(1)如果两个数成倍数关系,那么其中的较小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较大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如果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积。
(3)一般情况,可以先写出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再从中找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区别是最大公因数从大到小找,最小公倍数从小到大找。
随着学生的总结汇报,老师出示下表。
4.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十七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理由。
5.完成教材第91、92页练习十七的第4、6、7、8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做出解答。然后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并提问:为什么是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6.完成教材第92页练习十七的第9题。
学有余力的学生试着完成,并说一说思考过程。
可以这样想:先从小到大写出36的所有因数,然后从中依次观察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36。
(四)思维训练
1.火车站是410路和901路汽车的始发站,410路每隔10分钟发一次车,901路每隔15分钟发一次车,这两路汽车同时在早5:30同时发车后,到中午12时10分有多少次是同时发车的?
2.兄弟三人同一天从家出发外出打工,老大15天回家一次,老二20天回家一次,老三10天回家一次,下一次兄弟3人同一天从家出发至少需要多少天?
3.已知a、b的最大公因数是12,最小公倍数是72,且a、b不成倍数关系。求a、b各是多少?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先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再从小到大,找出另一个数的倍数,从而找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另外,还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另一种是两数只有公因数1时,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对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进行了对比,并能熟练应用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借助数轴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2.联系生活里的实际问题利用数轴表示两个量的大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负数与负数比大小。
难点:负数与负数比大小。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提问:
1)数轴应具备哪三要素?
2)在原点右边表示的是什么数?(正数)
3)在原点左边表示的是什么数?(负数)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各地的最低温度:
上海:+10℃ 北京:0℃ 哈尔滨:-10℃
广州:+12℃ 沈阳:-4℃
(1)你能读一读吗?
(2)把这些温度从低到高排一排。
-10℃<-4℃<0℃<+10℃<+12℃
2、揭示课题:把单位名称去掉就变成了一些数在比较大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书的比较大小。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1、将以上这些数在数轴上用相对应的点表示出来。
2、仔细观察这些数在数轴上的位置,想一想,数与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小组讨论)
3、反馈:数轴上,越往右边的数越大,越往左边的数越小。
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三、利用规律,比较大小:
1.出示:+3○-2
比一比,说说理由。
试一试:
1○-2 3○-4 -1.5○1.5 ○-2
小结:正数都大于负数。
2、出示:0○-8
3、出示:-4○-1 -1.5○-2 -2○-4
小结:负数与负数在比时,通过数轴想位置,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大。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14,试一试;(1)
2、看谁比得又对又快!
(1)-3○0 +7○0 0○-2 +1○0
(2)-2○+1 4○-3 -7○7 +2○-1
(3)-1○-2 -0.5○-1.5 -4○-6 -2○-5
3、完成P14,试一试(2)
4、写出4个比+2小的数。
写出5个比-1大的数。
5、判断题:
(1)所有的负数都小于0。
(2)-12比-10小。
(3)-64>62。
五、归纳总结:正数都大于零,一个正数离原点越远,这个数就越大。
负数都小于零,一个负数离原点越远,这个数就越小。
正数大于负数。
注意: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由正、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知: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比较大小时,用不等号顺次连接三个数要防止出现“0>-3<2”的写法。
六、作业: 练习册P12、13
板书设计:
正数都大于零,一个正数离原点越远,这个数就越大。
负数都小于零,一个负数离原点越远,这个数就越小。
正数大于负数。
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你们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这其中有什么道理?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1.体积的意义。
(1)准备:我们也来做一个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鹅卵石占了一定的空间。)
(2)一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下面的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
(3)启发学生概括: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上面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
(4)比较:用学生手中的文具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师:教室是一个较大的空间,课桌、讲台、同学、老师等占教室空间的一部分。整个学校是一个大空间,教师、办公室、操场、花池、领操台、旗座等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既有自己的体积。而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空间,地球只是宇宙空间的一部分,而地球上的山、川、河流、一切建筑物、人等占地球的一部分。
2.体积单位:
(1)讲: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测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板书)
认识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可以分别写成
(2)认识立方厘米:
出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
说明: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谁的体积近似的接近1立方厘米?(色子或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3)立方分米:(方法同立方厘米)
粉笔盒的体积接近于1立方分米。
(4)认识立方米:
①出示1立方米的棱长的教具。观察后总结: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②认识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
1立方米水约可以装满500个暖瓶。1立方米的木材约可以做课桌50张。
小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哪个体积单位大?哪个体积单位小?
体积单位的用途是什么?
3.体积初步认识:
①决定体积大小,是看它含有体积单位的个数。
2.练一练:选择恰当的单位:
橡皮的体积用( ),火车的体积用( ),书包的体积用( )。
3.生活中的数学。
乘分级的行李规定
机场行李托运一般不超过此规格。你知道其他交通工具关于行李的规定吗?
手提行李的三边之和一般不得超过115cm。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2、解学过的简易方程。
3、列方程解简单的文字题和应用题。
[能力目标]
1.通过总复习,把所学的方程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以此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形式不同的方程,以养成灵活解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经历复习的过程,在互动交流、共同梳理中,体验合作交流的情感以及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2.会解学过的方程。
【教学难点】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回顾和复习小学阶段我们学习过的方程和代数的知识。
你们能讲一讲,你还能记得哪些关于方程和代数的知识吗?
师: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开始,从算术到代数,是数学发展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转变。今天我们来复习代数初步知识里面的用字母表示数。
【说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目标明确,唤起学生对方程和代数知识的记忆。】
二、复习与整理
(一)用字母表示数
1.在数学中,我们常用什么来表示数的?(字母,例如:a,b,c,x等)
字母不但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一个算式。
2.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公式和规律,这些公式和规律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怎样表示?请同学们回忆回忆,四人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把它整理下来。
学生整理、讨论。
展示学生整理的结果。
学生发表意见。
(1)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2)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计算公式。
(3)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师:刚才,同学们用字母表示了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你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优越性呢?
3.巩固练习
(1)完成书本P72~P73 /1、用字母表示数的内容。
(2)辨析
A.a + a = a2
B.x×30写作 x30
C.a ×b写作 a·b
D.当a=3时,a3和3a相等
【在回顾用字母表示公式和规律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整理归纳、展示交流等多种方式参与了全过程,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体验到了同伴互助的乐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以往学过的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公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方程
1.你对方程有哪些认识?试着完成73/2方程。
(1)表示两边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3)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4)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2.巩固练习
(1)判断
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5a=6b,这是方程。(√)
(2)6x+8=11 8x-5x=15×0、2 30a+5b 7x-6<36 55x=y
(2、4+a)÷2、4=5 0、5×□+72÷18=8 1÷8=0、125 6X+8=9X-13
上面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你是怎么判断的?(口答反馈)
你会解这些方程吗?选择2题解一解。(实物投影反馈)
如何判断方程解的是否正确?(一题书面检验,另一题口头检验)
在解方程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3.小结:方程必须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在回顾中,通过辨析和比较,进一步加强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同时注重养成反思和检验的习惯,提升学习的能力。】
三、课内练习
(一)教材P74--1、填空题。
(二)教材P74--2、选择题。
(三)教材P 74-3、判断题。
四、本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复习了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还可以表示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并且运用方程的有关知识来解答数学问题。
五、课后作业
教材74页第四题。
要求前六题口头检验,后三题书面检验。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4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30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1-12
【热门】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23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01-24
【精】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8
【推荐】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20
【荐】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20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9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门】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