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资料大全>综合资料>新课改的主要内容

新课改的主要内容

时间:2024-04-01 10:30:17 飞宇 综合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新课改的主要内容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新课改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课改的主要内容 1

  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了解到新课改的主要内容是:

  1、转变课程功能。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革课程结构。改变过去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改革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适当进行数学开放题教学。

  新课改的主要内容 2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关注与思考新课改,争取讲辛苦应该要求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

  一、要突出人文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要强调自主性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要鼓励合作学习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四、要倡导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五、要倡导师生、生生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 真正的“对话式阅读”应该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

  而实践中,教师要对“对话”的内涵理解透,认识够 ,要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

  新课改的主要内容 3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应是:课程价值的思考者、学科专业的播种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作探究的协作者、资源保障的服务者、终身发展的示范者。

  本次培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要转变自己教育教学的方式。要注重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爱好、生活乐趣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寓乐于教。要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并采取开放的教学姿态,教师之间、师生之间都应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进步教学质量的途径。必须进步自身专业素质。新课程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教师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相关的能力的进步和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必须不断进步自身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习新的知识,发展新的教学策略,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文化知识,通过英语课程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重新熟悉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的个性,以责任和爱心为学生的长大服务,以科学的教育方法赋予青年一代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作为“教学中的主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最终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新课改的主要内容 4

  毋庸置疑,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界正在推进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正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教育的几乎所有领域,但由于一个新生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曲折与磨炼,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存在着一些误区,引发了一些困惑。本文试就笔者的所见所感谈对三个问题的思考。

  “课程改革是个筐,什么好事都往里装”

  新课程标准刚刚问世,实验区的实验工作刚刚开展,关于课改的“经验”就已经一大堆。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教育报刊都在大篇幅地报道新课程改革带给今天教育的种种好处。而且在这样的篇目中,新课程常常以万能的形象出现,它好像是灵丹妙药一样,让我们的教育病“一吃就灵”。前几年,人们将所有的成果急切地套上“素质教育”四个字,引来了“素质教育是个筐,什么好事都往里装”的说法;今天,又出现了“课程改革是个筐,什么好事都往里装”的批评。

  诚然,新课程的理念不是外来的飞碟。对于教育界动辄“全新理念”的说法,我持保留的态度,先进的理念总是有其渊源的。就像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建立在批判地吸收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等的思想基础之上一样,新课程的理念也是建立在国内外优秀教育思想的基础之上DD哪里会有这么多的“全新”呢?我们在宣传新课程的种种成绩的时候,实际上是在以新的视点反思我们的教育。

  尽管如此,我们仍有必要警惕新课程推进中的一种不良倾向:急功近利。我们要坚持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今天的课程改革,课改对传统的继承,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都应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来认识。在我看来,新课程从历史中走来,特别是在我国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的观念以来,它是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实践与理论探索中形成的;新课程又面向未来,其产生的宏观背景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与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新课程为中国的教育勾画出一幅蓝图,而实施这个工程,则需要不断地努力。

  从历史的角度看,新课程是一项长久的事业,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抓就灵”,它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与丰富,所以,“装筐”既不科学也没必要。教育其实是一项寂寞的事业,教育的业绩总是在寂寞中创造的。顾泠沅如果没有在青浦扎根多年的'寂寞,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博大精深。国外的课程改革也没有在一两年间就取得“辉煌成果”的。历史需要时间的积淀,教育的寂寞就是教育的务实。

  “都是课改惹的祸”

  由于课程改革刚刚开始,人们对课程的认识还不能很快到位,即使认识到位了,实践也不能很快地跟进。在课改实验区普遍出现了一些走偏、走调的现象。

  反响最强烈的是课堂教学。比如说,新课程把“教学方式的转变”视为新课改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而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特别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重点进行倡导。但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是怎样的课堂呢?这就需要每位教师进行长期的实践。我们看到很多“新课改公开课”、“研讨课”,一讲“合作”就是“小组”,什么课都是小组讨论,什么内容都要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而很少考虑这样的话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从组织形式上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先进的学习范式,这是一个小型的学习型组织,但我们在课堂上常常看到小组学习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没有游戏规划,乱哄哄一团,很少有实质性的讨论。结果,“小组讨论”成了课堂上的“放羊”。有些教师认为“新课程的课就是要新”,于是在课堂上花样百出,变来变去的手法奥妙无穷,却明显忽视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我每次听这样的课就想:这样的课,学生高兴是高兴了,快乐是快乐了,但是没有用,教师在课后还得用更多的时间来补课,因为学生在课上并没有掌握什么啊!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民主,新课程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有些教师就认为现在的课只要“放”就是好课,却忽略了课堂的秩序DD秩序的重构不是先打破了再重构,而是在建设的过程中发展。

  凡此种种,很多人就把所有的责任推到“新课改”身上:“都是课改惹的祸!”好像没有课改,就不会有这些情况的发生。但在我看来,这些不是新课程本身带来的,比如说知识与能力,在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中,第一条就是“知识与能力”目标,它只是反对一维的目标,不是要我们撇开知识与能力的目标;比如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小组中,有学习的目标,有成员的分工,有规则与流程,而不是用来“作秀”的花拳绣腿……“辩护”不是我在这篇小文中想做的,我只是想说:就像不必将所有的好事都往“课改”筐里装一样,那种种的不是也并非课改惹的祸!

  新课程因此特别需要辩证思维,很多专家提出要“追求平衡”DD 一种动态的平衡,一种辩证的平衡。在新课改进行中,我们要把握课改理念的“神”与教学实践的“形”之间的统一,要把握实质开展研究。比如教育中的创新与求真的问题(求真是目的,创新是手段,教育是在创新中求真),课堂中“自由与控制”的问题(教育无论走到什么时候,都是“自由与控制”的统一),课程的破坏与重构的问题(立足重构,在建设中超越)。如果我们能运用辩证思维,从哲学的高度来看课改,我们不必因为害怕走弯路而驻足不前,我们也不能盲目地激进而影响孩子童年生活的质量DD要知道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唯一的!

  “我们不是课改年级”

  翻开教育报刊,在任一种的任一期,都会看到专家学者、校长教师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经验报道;翻开教育行政部门的计划、学校的工作打算,都将“推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可是,我们到教师中走走吧,老师们说:“我也不知道课改是做什么的。我们不是课改年级,他们一、二年级是搞课改的。”在课改实验地区尚且如此啊!课改是不是有一点上边(教育行政部门、科研部门)热,越到下面越冷呢?政界热(新课改几乎成为了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绩工程)而民间冷(社会关注少,家长仍一如既往地关注考分);在学校,也是课改实验年级圈内热,其余年级了解甚少;在课改年级,也是就“新教材”做“新课程”的多,对于整个课改的理念还是知之甚少。当然,新课改的实验是一项艰苦、长期的工作,但是,每每看着人们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种种误解与冷漠,就在想,从教育行政部门到每所中小学,已经花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推行新课程改革,但为什么理念的传播仍不能让人动心,仍不能让更多的人关注新课程、践行新课程呢?理念需要传播,新课程理念需要深度传播。所谓深度传播,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要深入到更广大的受众,要深入传播到学校、家庭,要深入传播到每一位教师(是每一位,而不仅仅是所谓的“课改年级”,有些学校与地区,在培训教师的时候将“非课改年级”教师排除在外,这是一种资源的极大浪费);二是要深入到心中,特别在教师中,要通过开展研究性的实践,让课改的理念转化为教育的行动,行动的实践才是深度的实践,课改理念要真正走进每一位教师,只有通过践行,而不仅仅是几个理念的背诵。所以,课改理念在教师中的深度传播要表现在课堂的组织、作业的设计、活动的开展、学生的评价等方面,深刻地影响教师的生活。从深度与广度两方面着手,推进新课程理念的深度传播,在今天显得十分紧迫。

【新课改的主要内容】相关文章:

贴近新课改 走入新课改08-17

新课改体验08-05

新课改总结08-17

新课改总结(一)08-13

新课改的个人感悟08-22

新课改与特色办学02-27

新课改伴我成长08-20

新课改的几点体会08-17

如何走进新课改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