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二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

二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5 11:26:5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二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

二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1

  抱着让学生乐学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愿望,我设计了本节课,《找规律》(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四册第九单元) 是按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新增加的内容。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图形中的循环排列的规律,不是易事。从学生表现来看,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我的预期效果。这堂课我比较满意的有以下几点:

  一、目标达成度较好。

  本课我的教学目标简单说来,就是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和图形的排列规律。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只有来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并产生探索的欲望。为此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后,根据儿童喜欢小动物的天性,先以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切入主题,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依次排出前三队,提问:“第四队应怎样排?”,吸引学生去观察,让学生去观察不同的排列顺序,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发现规律,来揭示出其中循环排列的规律。在钻研教材和了解了白板的各项功能后,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我从课堂教学和技术支持两方面做思考,在合理的地方用上合理的技术,让两者有机的统一,利用白板的'功能更好的为我们的教学服务,避免出现课堂教学跟着白板走的现象。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样的设计分散了难点,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其中复杂的循环排列规律,教学效果很好。

  二、注重给学生营造氛围,大胆想象

  本节课中值得关注的地方,是我为学生营造了大胆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设计的氛围。例如 根据下列的排列,你能接着画吗?在学生画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在交流中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加深了理解。又如当我说:“你能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循环排列规律,给a、b、c三个字母排列吗?快来试一下吧。”话还没等说完,很多学生就开始动手设计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发挥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的,是极其精彩的。有的学生都能自己总结出一行三个物体就三行一组循环一次,甚至能推想出一行5个、6个他们的循环规律。

  三、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尽量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切入主题后,以活动的图片在白板上依次排出前三队,提问:“第四队应怎样排?”让学生先猜猜再说出自己这么猜的理由,在说理由的过程中让自己说出今天学习的规律。

  其次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如:“接下来,应怎样写?”先故意让学生猜错,再讨论:这样有没有规律呢?它的规律是什么?从而让学生加以掌握。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本节课下来,感觉到大多数时间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来。每当出现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我及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质疑、争论,直到意见统一。

  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我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并放手让学生进行大胆地猜测与推理。教学中,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合理化推测我都给与了充分的肯定,用生动、亲切的语言给予积极的评价。尤其是潘越格同学我一再鼓励她,使学生充分相信自己,增强信心,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学得轻松而有意义,愉快而有价值!

  我还不太满意的地方:

  一、缺少了张扬学生的个性。

  二、拓展得大多,缺少一些最基本的练习。

  三、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急于求成。

  改进调整:

  一、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再积极些。

  二、自己的语言要简练些,尽量让学生多说。

  三、素材的选择少一些,让学生研究得透彻些。

  四、练习的设计面广些,关注到每一位孩子,让每个孩子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了简单的周期排列规律的基础上,第二次学习找规律,无论从知识上还是情感上,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但此次找图形的规律以循环排列为主。这样,学生不仅要看清形状或颜色的组合规律,还要发现图形排序上的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概括推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与掌握不是易事。

  课堂上以学生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为教学资源,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学生喜欢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来掌握图形的排列规律。在排一排、画一画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发现规律。

  在自学互动、发现规律这一学习活动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去发现“墙面图案”的规律这一环节。学生感觉比较自然、亲切,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观察、发现的阶段。

  发现规律这一活动环节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与同伴交流,互相讨论,寻找规律。通过交流,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可以发现很多规律。感知这个规律。

  游戏测评第三关“设计图案”再次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提供学生自由设计图案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创造“规律”,有意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这一动手环节意在让学生拥有一种数学意识、数学能力和一双数学的眼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自己在师生交流、课堂调控与评价方面还有欠缺,前辈们对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让我受益匪浅。我将会记住点点滴滴,不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以提升。

二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3

  “探索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的主要体现之一。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本课时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模式化”思想,发现规律其实就是发现一个模式,并能运用多种方法表示“模式”的特点。

  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规律”一词其实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上,只要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但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我在设计时注重了三点:

  1、注重生活性

  本节课课前用一些美丽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又选取了源于生活的数学题材:彩旗,彩灯,彩花等联欢会场景,以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寻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深深的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2、注重趣味性

  课堂上,我创设了一些情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课前的小游戏、动手涂颜色、通过动作和音乐节奏渗透规律等活动,让学生很快融入。

  3、注重人文性

  小小设计师这个数学活动的是有趣味的,并不是单调的创造规律,而是给他以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创造自己的规律。这样,既检测了所学的知识,又让学生的个性化思想得以流淌,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分享。

  各位领导、老师,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如有不当之处,望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二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4

  本单元是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找规律》的延伸,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图形排列规律复杂一些,呈现出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

  教学目标设计为: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能力;

  3.使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美,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分为“感受规律→认识规律→创编规律→自主总结”四大环节。

  其中,认识规律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和重点。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比较合适,要注意的是合作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首先,小组内交流规律,交流过程中使思维快的学生初步总结、表达规律,思维慢的学生受到启发,体会规律。第二,让学生到前台表演规律,使“静的规律”变成“动的画面”,使复杂的规律变的形象、生动,学生喜闻乐见,而形象思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个环节有效的突破了关键和重点。

二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5

  【教学背景】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内容。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本节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的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冬冬家买了新房子,可漂亮了,我们随着他一起去看看吧!

  师:冬冬的新家到了,看,好漂亮的墙面。墙面是用图形图案装饰的。

  师:请你们自己先观察思考,然后拿出学具摆一摆。

  小组交流讨论:从不同方向去看,能发现什么规律呢?

  生1:我是斜着看的,斜着的图形都是一样的。(老师竖起了左手的大拇指)

  生2:我是横着来观察,把第一组的第一个圆形移到后面,就成为第二组的图形,把第二组的第一个正方形移到后面,就成为第三组的图形,把第三组的第一个三角形移到后面,就能成为第四组的图形。(老师示意大家鼓掌,同学们使劲鼓起掌来)

  师:他的方法,谁听明白了?谁还想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3:我觉得刚才的图形好象在接力跑一样,第一个跑完了就到最后,其它几个就往前进一格,又第一个跑,一直这样。

  师:说得好极了!数学上给这样移动的规律取名为“循环”。(板书 循环)

  师:思考:竖着观察是不是循环排列规律呢?

  教学片段二

  师:接着我们到冬冬家厨房看看。

  生:真漂亮!

  师:只是冬冬家厨房还没铺地砖,他设计了一种方案,我们帮忙看看,这样铺有什么规律?

  (学生观察,然后同桌用学具摆一摆并交流自己找到的规律)

  生1:每一排都是由四个正方形组成的,只是它们的颜色不同。

  生2:横着看,每排四个图形相同,只是同一种颜色的正方形所在的位置不同。

  生3:上一行和下一行比,上一行第一种颜色的.正方形移到了最后,其它的每个正方形都向前移动了一格,就成了下一行。

  生4:竖着看,后面一排和前面一排比,前面一排的最上面那种颜色的正方形移到了最下面,其它每个正方形都向上移动了一个位置,变成了后面一排。

  ……

  师:在这幅图中,我们从横向、竖向、斜向都能发现规律。看来,只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能发现不同的规律。

  教学片段三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新的规律,也用规律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那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些新的规律呢?

  生:(异口同声)能!

  师:正好,冬冬家的窗帘是空白的,请大家用老师发给你们的学具在白纸上摆一摆,也可以动手画一画,发挥你们的想象创造出漂亮的花边和图案,先想好规律,再动手。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以上片段教学体现了两个特点:

  一、走进数学生活,体验生活数学。以上学习体现了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归宿于生活的思想。教师以学生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为教学资源,精心设计一系列学生喜欢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来掌握图形的排列规律。

  二、关注过程体验,激活课堂活力。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或许相信你告诉他的,但他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经历过的事,这是一种体验。让学生经历学习的体验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质量。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与同伴交流,互相讨论,寻找规律。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去发现循环排列规律。教师多次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移一移,甚至动手画一画,让学生感知这个规律,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把数学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中来。

二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6

  《找规律》(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是按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新增加的内容。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中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显得复杂一些。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众所周知,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寻找和发现周围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变化的规律构成了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发现关系和规律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探索能力的过程。因此,《标准》将“探索规律”作为数学与运算独立的内容,其目的是加强这方面教学的力度,把这种“探索规律”的活动,结合其它方面内容的学习,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开阔学生的思路。因此在设计时,我根据本课探究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反思与分析: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敢问。根据低年级学生都对小动物比较喜欢的特点,我为本课设计了一条贯穿始终的情感线:小松鼠般加而引出的一系列问题。用这条情感线来支撑知识线和能力线,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在刚一上课,我便问学生:“喜欢小动物吗?小松鼠刚刚搬了新家,我们快去看看吧!”由此自然引出一年级下学期学习的简单的排列规律,即复习了旧的知识,有很自然地引出新的知识,揭示了课题,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

  大家知道,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小东家厨房装修图案引出规律:呈循环排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我在考虑的时候,根据目标之一,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规律,把主题图作为小松鼠家的厨房墙面和地面出现,请同学和老师共同来找规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了墙面图案的规律,说得很全面。另外,引导学生把图形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以便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规律。

  三、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材料提供上。“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能力的基本载体。在本课中给每个学生发四张正方形纸板,用来找小松鼠密码箱的密码,(也就是教材中的例1);每个小组发已张贴有圆和五角星的残缺不全的拼图。学生通过移一移,贴一贴,摆一摆等过程,切实让每一个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另外,在发现规律之后,给学生机会创造规律,每两名同学发给一张正方形的白纸作为手帕,发给许多可爱的小图片,用它们来自己设计新的规律。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其次,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本课中,既考虑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又考虑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本节课下来,感觉到大多数时间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来。每当出现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我及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质疑、争论,直到意见统一。再有,在最后创作的环节中,学生根据的已有知识起点,用文字、符号、数字或用自己喜欢的图案创造规律,有的是三宫格、四宫格,甚至五格六格不限。并及时组织学生相互欣赏,评价。最后,让学生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事务,体验到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下课。

  第三,加强数学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特别在例1教学后,让学生把残缺不全的拼图补充完整,每个学生都动起手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思维得到了训练。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努力体现《标准》的新理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注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面向全体,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本节课虽然比较成功,但也存在着不足。个别时候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得不够,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生硬;课堂评价还需要再积极些等等。我会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7

  抱着让学生乐学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愿望,我设计了本节课,《找规律》(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四册第九单元)是按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新增加的内容。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图形中的循环排列的规律,不是易事。

  从学生表现来看,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我的预期效果。这堂课我比较满意的有以下几点:

  一、目标达成度较好。

  本课我的教学目标简单说来,就是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和图形的排列规律。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只有来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并产生探索的欲望。为此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后,根据儿童喜欢小动物的天性,先以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召开运动会切入主题,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依次排出前三队,提问:“第四队应怎样排?”,吸引学生去观察,让学生去观察不同的排列顺序,再以四位学生排列表演,不停的依次做排头,我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发现规律,来揭示出其中循环排列的规律。在钻研教材和了解了白板的各项功能后,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我从课堂教学和技术支持两方面做思考,在合理的地方用上合理的技术,让两者有机的统一,利用白板的功能更好的为我们的教学服务,避免出现课堂教学跟着白板走的现象。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样的设计分散了难点,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其中复杂的循环排列规律,教学效果很好。

  其次,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理解循环排列的规律,这节课我同时用课堂互动反馈技术4次设案,(还有预案设计),学生作答后,通过查看反馈结果,至少有90%的学生掌握了规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运用互动反馈技术能及时了解学生认知程度,并及时为个别学生纠错补缺。传统的数学课堂,有的学生不积极回答问题,学生的从众现象也比较严重,而课堂互动反馈技术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二、注重给学生营造氛围,大胆想象

  本节课中值得关注的地方,是我为学生营造了大胆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设计的氛围。例如4、根据下列的排列,你能接着画吗?(指名在白板上板演)

  又如当我说:“你能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循环排列规律,设计出这样的图案吗?快来试一下吧。”话还没等说完,很多学生就开始动手设计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发挥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的,是极其精彩的。大有“给我一个支点,就能把地球撬起来”之势,他们的设计不局限于图形中的循环排列规律,而是延伸到汉字的排列、字母的排列……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展示了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用实物投影展示完学生的美丽图案后,我接着把其中一个同学的设计变了个样子,你能接着往下画吗?运用实际生成的课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白板的功能(可随时在白板上书写、构画的功能,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我准备的内容不同时,我可直接将学生的问题通过交互式白板的书写功能融入教学课件中去,使学生随机产生的学习灵感成为课件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能直接保存在课件中供课后参考。)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这对于课堂的教学有了很大的热情,同时白板的使用也帮助了学生更好的学习。交互式白板有力提升多媒体课堂教学互动的灵活性。

  三、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尽量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召开运动会切入主题后,以活动的图片在白板上依次排出前三队,提问:“第四队应怎样排?”,ZClick调查,设案:有两个选项,其中一个是正确的,让学生根据前三队的排列规律,自己选择第四队的排列顺序,然后交流汇报说明选择的理由。

  其次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如:“接下来,应怎样画?讨论:有何规律,与上面的相同吗?

  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本节课下来,感觉到大多数时间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来。每当出现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我及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质疑、争论,直到意见统一。

  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我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并放手让学生进行大胆地猜测与推理。教学中,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合理化推测我都给与了充分的肯定,用生动、亲切的语言给予积极的评价。尤其是潘越格同学我一再鼓励她,使学生充分相信自己,增强信心,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学得轻松而有意义,愉快而有价值!

  我还不太满意的地方:

  一、缺少了张扬学生的个性。这节课有些学生因紧张课堂上发挥不好,这时如果能让学生适时的放松一下,一定能更好的发挥出学生的实际水平来。

  二、学习方法的指导还是有点欠缺,因为学生表现都不错(可能是学生课前预习的好),所以我没有穿插过多的学法指导,但我想如果多加一点会更好。

  改进调整:

  一、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再积极些。

  二、多进行一些学法的指导

二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8

  本册找图形的规律以循环排列为主。这样,学生不仅要看清形状和颜色的组合规律,还要发现图形排序上的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综合概括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与掌握不是易事。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

  众所周知,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寻找和发现周围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变化的规律构成了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发现关系和规律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探索能力的过程。因此,《标准》将“探索规律”作为数学与运算独立的内容,其目的是加强这方面教学的力度,把这种“探索规律”的活动,结合其它方面内容的学习,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开阔学生的思路。因此在设计时,我根据本课探究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设计了一个猜图形的规律情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大家知道,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猜图形引出规律:呈循环排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我在考虑的时候,根据目标之一,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规律,把主题图作为墙面和地面出现,请同学和老师共同来找规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了墙面图案的规律,说得很全面。另外,引导学生把图形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以便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规律。

  三、创设探究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具仍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因此,在“找规律”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1、呈现问题情境,提出思考问题。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秘密”,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

  3、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师生共同验证。

  4、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图中排列规律。这样教学,把教材中抽象的规律引发为一个过程,一个让学生参与观察、猜测、合作、验证、概括的探究过程。在练习中,再次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提供学生自由设计图案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创造“规律”有意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二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9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的内容是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稍复杂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相比,二年级的数列排列本身是有一定的规律组成的,并且数列中,相邻两数的差也组成了一个等差数列。

  本堂课我通过创设一个数字乐园的游戏场景,使学生在玩中学数学,使学生乐学,并终于努力使学生善学。本节课上,本班学生也表现的较认真。大部分的孩子能找到相邻两数存在着的等差数列关系,并能根据找到的规律填出缺少的数字。但是还是有几个孩子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在课堂上不能直接掌握今天教授的新知,虽然在课后通过提醒能找到数字规律并填出缺少的数字。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听课和上课习惯上,我的革命道路还是很漫长,同志尚需努力。

  反思本节课,我觉得自己还是包办的太多,还是应该放手,让更多的孩子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而不是将目光集中在几个中游至中上游的孩子身上,应该更多的.把目光放在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身上。特别是要多关注上课爱开小差,爱影响他人学习或爱做小动作的孩子身上,让这些孩子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反思,自己老有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学困生只要老师在课后给他们开开小灶补补就好了,其实不然,在课堂上能学习并掌握到的知识,何必累了自己多讲一遍也累了孩子多听一次,既费时又费力,吃力又不讨好。或许自己可以尝试着放手,让学有余力的孩子们来当小先生,这样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最后,吸取几位老师的建议,在出示主题图的时候,可以将增加的方块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这样能使学生更简单明了的发现不同组的方块数存在着什么样的规律。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寻找数列里相邻两数的差存在着的等差数列关系。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新课开始时,我设计了一个在墙面和地面上找图形排列规律的情景。在这一内容的实质是让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的特点,也很容易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学生在一年级已经有了找规律的基础,这时让学生自主寻求教复杂一点的排列规律,无论才能感情感上还是以有的知识上,是完全能做到的。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识有效的课堂学习方式。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在具体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和欣赏数学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去创造美。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墙面的变化规律,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教学,把图形倒过来看,在横过来看,引导学生观察规律有没有发生变化,这样就掌握了向前、向后、向上、向下四种基本循环排列规律的教学,同时初步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分水果、帮小动物排排队等活动让学生从游戏中快乐的巩固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课中,还注意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利用图形,水果。让学生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活动,学习的兴趣必然浓厚,他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了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想出各种规律,这是创新的火花。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都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这节课也存在在许多需改进的地方,如上课灵活应变的能力还不够,以及引导学生的语言都还很不到位,评价学生时缺乏创造性语言。对于低年级段的教学,我个人还是倾向于活动性的课堂,但由此所带来的问题由于个人经验不足还是很多的,表面上活跃的课堂学生学到了多少?作为教师在活动课的开展中能放能收,如何在玩中真正学到知识是我这节课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10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完图形的循环排列以及简单的数列规律后的一节练习课。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所学内容,但是还不够熟练,基础较差的学生还不太懂得如何去探寻和发现图形或是数字排列中的规律,当一眼看不出其中的规律时不知道如何去思考探索。

  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各样的规律。

  2、并在寻找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总结,归纳出寻找简单规律的一般方法。初步渗透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迁移类推等数学思想方法。

  3、体会规律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初步培养发现和欣赏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我在课堂引入的时候,就开门见山地向学生介绍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要求,让学生明白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在练习的基础上总结出探寻规律的方法。

  然后,我分图形规律,数列规律,两大块分别进行了练习与总结,在练习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及时地质疑,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猜想,并通过自主探索去验证。在得出了种种的`结论之后又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思路和方法,开成明确的解题思路。香槟酒塔及线段数与点数的关系这两个教学情境,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

  最后,设计了开放式的教学环节,让每一个学生按一定的规律设计一幅图案或是一个数列,让同组的同学接着往下画或是填。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加深了孩子们对规律的理解

  《标准》将“探索规律”作为数学与运算独立的内容,其目的是加强这方面教学的力度,把这种“探索规律”的活动,结合其它方面内容的学习,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开阔学生的思路。因此在设计时,我根据本课探究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和总结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的学生初步学会了如何去探索和发现规律,体会到了规律在生活中学习中的作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在最后的开放式的规律设计过程,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设计了很多有趣的规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有些学生在设计规律的过程中思路不开阔,有些学生在探寻规律遇到困难时有畏难情绪而退却等。这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进一步探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11

  一、让问题的提出更加合理

  《找规律》是在学生对生活中某个物体或图形的排列,一个模糊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所以问题的提出应构建于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发展,从中也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能注意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但对于一节探究、合作学习的课,记忆性问题占了问题总数的60%,说明教师仍偏重于“模仿与记忆”的学习活动方式,偏重于一问一答的信息反馈。问题的提出不够合理,与这节课的`课型要求有所背离。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节课,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形成了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由于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高密度的交互作用,使教学不仅仅只是体现一个认知、探究、交流、决策的过程,同时还体现了一个交互与审美的过程。

  三、让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

  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在这节课中进行了8次课堂巡视,其中4次参与了学生的讨论、交流。两次分别对三名学困生进行了重点辅导。巡视时关注面较广,目的性明确。但一位学困生在前半节课中共举了两次手,未被老师关注,之后再没举过手,后来问他为什么?回答是:“反正也不会提问到我。”学生的态度似乎有些不已为然,其实蕴含着不满。说明我们教师在课堂中不应忽略个体差异、害怕问题暴露,相反应充分重视、关爱学困生,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几点建议:

  1、“规律”已有些许经验,教材从“联欢图”找规律入手,而后面的练习又设计了“摆一摆”,意味着让学生先看图再操作,是否与布鲁纳的表象模式理论(动作—图形—符号)相违背。能否直接给学生一些长方体与圆柱体的学具,让学生摆一摆,从中找到规律,这样更能激发兴趣,且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教学例1时是让学生观察图形选择“后面一个应该是什么?”此环节与例3中让学生观察图形后“涂一涂”的内容相类似,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将它们安排在衔接的两个环节中是不是更理想呢?

《二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二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找规律教学反思04-02

《找规律》教学反思07-30

找规律教学反思01-08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04-01

找规律的数学教学反思03-13

找规律二教学反思03-20

找规律教学反思优秀10-27

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01-22

《找规律》教学反思(精选19篇)03-25

《找规律》教学反思15篇02-02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二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

二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1

  抱着让学生乐学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愿望,我设计了本节课,《找规律》(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四册第九单元) 是按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新增加的内容。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图形中的循环排列的规律,不是易事。从学生表现来看,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我的预期效果。这堂课我比较满意的有以下几点:

  一、目标达成度较好。

  本课我的教学目标简单说来,就是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和图形的排列规律。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只有来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并产生探索的欲望。为此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后,根据儿童喜欢小动物的天性,先以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切入主题,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依次排出前三队,提问:“第四队应怎样排?”,吸引学生去观察,让学生去观察不同的排列顺序,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发现规律,来揭示出其中循环排列的规律。在钻研教材和了解了白板的各项功能后,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我从课堂教学和技术支持两方面做思考,在合理的地方用上合理的技术,让两者有机的统一,利用白板的'功能更好的为我们的教学服务,避免出现课堂教学跟着白板走的现象。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样的设计分散了难点,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其中复杂的循环排列规律,教学效果很好。

  二、注重给学生营造氛围,大胆想象

  本节课中值得关注的地方,是我为学生营造了大胆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设计的氛围。例如 根据下列的排列,你能接着画吗?在学生画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在交流中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加深了理解。又如当我说:“你能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循环排列规律,给a、b、c三个字母排列吗?快来试一下吧。”话还没等说完,很多学生就开始动手设计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发挥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的,是极其精彩的。有的学生都能自己总结出一行三个物体就三行一组循环一次,甚至能推想出一行5个、6个他们的循环规律。

  三、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尽量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切入主题后,以活动的图片在白板上依次排出前三队,提问:“第四队应怎样排?”让学生先猜猜再说出自己这么猜的理由,在说理由的过程中让自己说出今天学习的规律。

  其次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如:“接下来,应怎样写?”先故意让学生猜错,再讨论:这样有没有规律呢?它的规律是什么?从而让学生加以掌握。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本节课下来,感觉到大多数时间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来。每当出现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我及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质疑、争论,直到意见统一。

  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我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并放手让学生进行大胆地猜测与推理。教学中,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合理化推测我都给与了充分的肯定,用生动、亲切的语言给予积极的评价。尤其是潘越格同学我一再鼓励她,使学生充分相信自己,增强信心,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学得轻松而有意义,愉快而有价值!

  我还不太满意的地方:

  一、缺少了张扬学生的个性。

  二、拓展得大多,缺少一些最基本的练习。

  三、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急于求成。

  改进调整:

  一、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再积极些。

  二、自己的语言要简练些,尽量让学生多说。

  三、素材的选择少一些,让学生研究得透彻些。

  四、练习的设计面广些,关注到每一位孩子,让每个孩子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了简单的周期排列规律的基础上,第二次学习找规律,无论从知识上还是情感上,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但此次找图形的规律以循环排列为主。这样,学生不仅要看清形状或颜色的组合规律,还要发现图形排序上的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概括推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与掌握不是易事。

  课堂上以学生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为教学资源,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学生喜欢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来掌握图形的排列规律。在排一排、画一画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发现规律。

  在自学互动、发现规律这一学习活动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去发现“墙面图案”的规律这一环节。学生感觉比较自然、亲切,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观察、发现的阶段。

  发现规律这一活动环节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与同伴交流,互相讨论,寻找规律。通过交流,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可以发现很多规律。感知这个规律。

  游戏测评第三关“设计图案”再次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提供学生自由设计图案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创造“规律”,有意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这一动手环节意在让学生拥有一种数学意识、数学能力和一双数学的眼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自己在师生交流、课堂调控与评价方面还有欠缺,前辈们对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让我受益匪浅。我将会记住点点滴滴,不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以提升。

二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3

  “探索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的主要体现之一。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本课时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模式化”思想,发现规律其实就是发现一个模式,并能运用多种方法表示“模式”的特点。

  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规律”一词其实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上,只要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但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我在设计时注重了三点:

  1、注重生活性

  本节课课前用一些美丽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又选取了源于生活的数学题材:彩旗,彩灯,彩花等联欢会场景,以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寻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深深的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2、注重趣味性

  课堂上,我创设了一些情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课前的小游戏、动手涂颜色、通过动作和音乐节奏渗透规律等活动,让学生很快融入。

  3、注重人文性

  小小设计师这个数学活动的是有趣味的,并不是单调的创造规律,而是给他以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创造自己的规律。这样,既检测了所学的知识,又让学生的个性化思想得以流淌,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分享。

  各位领导、老师,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如有不当之处,望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二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4

  本单元是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找规律》的延伸,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图形排列规律复杂一些,呈现出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

  教学目标设计为: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能力;

  3.使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美,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分为“感受规律→认识规律→创编规律→自主总结”四大环节。

  其中,认识规律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和重点。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比较合适,要注意的是合作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首先,小组内交流规律,交流过程中使思维快的学生初步总结、表达规律,思维慢的学生受到启发,体会规律。第二,让学生到前台表演规律,使“静的规律”变成“动的画面”,使复杂的规律变的形象、生动,学生喜闻乐见,而形象思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个环节有效的突破了关键和重点。

二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5

  【教学背景】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内容。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本节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的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冬冬家买了新房子,可漂亮了,我们随着他一起去看看吧!

  师:冬冬的新家到了,看,好漂亮的墙面。墙面是用图形图案装饰的。

  师:请你们自己先观察思考,然后拿出学具摆一摆。

  小组交流讨论:从不同方向去看,能发现什么规律呢?

  生1:我是斜着看的,斜着的图形都是一样的。(老师竖起了左手的大拇指)

  生2:我是横着来观察,把第一组的第一个圆形移到后面,就成为第二组的图形,把第二组的第一个正方形移到后面,就成为第三组的图形,把第三组的第一个三角形移到后面,就能成为第四组的图形。(老师示意大家鼓掌,同学们使劲鼓起掌来)

  师:他的方法,谁听明白了?谁还想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3:我觉得刚才的图形好象在接力跑一样,第一个跑完了就到最后,其它几个就往前进一格,又第一个跑,一直这样。

  师:说得好极了!数学上给这样移动的规律取名为“循环”。(板书 循环)

  师:思考:竖着观察是不是循环排列规律呢?

  教学片段二

  师:接着我们到冬冬家厨房看看。

  生:真漂亮!

  师:只是冬冬家厨房还没铺地砖,他设计了一种方案,我们帮忙看看,这样铺有什么规律?

  (学生观察,然后同桌用学具摆一摆并交流自己找到的规律)

  生1:每一排都是由四个正方形组成的,只是它们的颜色不同。

  生2:横着看,每排四个图形相同,只是同一种颜色的正方形所在的位置不同。

  生3:上一行和下一行比,上一行第一种颜色的.正方形移到了最后,其它的每个正方形都向前移动了一格,就成了下一行。

  生4:竖着看,后面一排和前面一排比,前面一排的最上面那种颜色的正方形移到了最下面,其它每个正方形都向上移动了一个位置,变成了后面一排。

  ……

  师:在这幅图中,我们从横向、竖向、斜向都能发现规律。看来,只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能发现不同的规律。

  教学片段三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新的规律,也用规律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那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些新的规律呢?

  生:(异口同声)能!

  师:正好,冬冬家的窗帘是空白的,请大家用老师发给你们的学具在白纸上摆一摆,也可以动手画一画,发挥你们的想象创造出漂亮的花边和图案,先想好规律,再动手。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以上片段教学体现了两个特点:

  一、走进数学生活,体验生活数学。以上学习体现了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归宿于生活的思想。教师以学生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为教学资源,精心设计一系列学生喜欢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来掌握图形的排列规律。

  二、关注过程体验,激活课堂活力。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或许相信你告诉他的,但他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经历过的事,这是一种体验。让学生经历学习的体验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质量。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与同伴交流,互相讨论,寻找规律。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去发现循环排列规律。教师多次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移一移,甚至动手画一画,让学生感知这个规律,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把数学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中来。

二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6

  《找规律》(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是按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新增加的内容。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中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显得复杂一些。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众所周知,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寻找和发现周围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变化的规律构成了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发现关系和规律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探索能力的过程。因此,《标准》将“探索规律”作为数学与运算独立的内容,其目的是加强这方面教学的力度,把这种“探索规律”的活动,结合其它方面内容的学习,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开阔学生的思路。因此在设计时,我根据本课探究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反思与分析: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敢问。根据低年级学生都对小动物比较喜欢的特点,我为本课设计了一条贯穿始终的情感线:小松鼠般加而引出的一系列问题。用这条情感线来支撑知识线和能力线,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在刚一上课,我便问学生:“喜欢小动物吗?小松鼠刚刚搬了新家,我们快去看看吧!”由此自然引出一年级下学期学习的简单的排列规律,即复习了旧的知识,有很自然地引出新的知识,揭示了课题,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

  大家知道,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小东家厨房装修图案引出规律:呈循环排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我在考虑的时候,根据目标之一,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规律,把主题图作为小松鼠家的厨房墙面和地面出现,请同学和老师共同来找规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了墙面图案的规律,说得很全面。另外,引导学生把图形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以便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规律。

  三、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材料提供上。“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能力的基本载体。在本课中给每个学生发四张正方形纸板,用来找小松鼠密码箱的密码,(也就是教材中的例1);每个小组发已张贴有圆和五角星的残缺不全的拼图。学生通过移一移,贴一贴,摆一摆等过程,切实让每一个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另外,在发现规律之后,给学生机会创造规律,每两名同学发给一张正方形的白纸作为手帕,发给许多可爱的小图片,用它们来自己设计新的规律。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其次,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本课中,既考虑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又考虑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本节课下来,感觉到大多数时间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来。每当出现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我及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质疑、争论,直到意见统一。再有,在最后创作的环节中,学生根据的已有知识起点,用文字、符号、数字或用自己喜欢的图案创造规律,有的是三宫格、四宫格,甚至五格六格不限。并及时组织学生相互欣赏,评价。最后,让学生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事务,体验到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下课。

  第三,加强数学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特别在例1教学后,让学生把残缺不全的拼图补充完整,每个学生都动起手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思维得到了训练。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努力体现《标准》的新理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注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面向全体,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本节课虽然比较成功,但也存在着不足。个别时候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得不够,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生硬;课堂评价还需要再积极些等等。我会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7

  抱着让学生乐学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愿望,我设计了本节课,《找规律》(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四册第九单元)是按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新增加的内容。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图形中的循环排列的规律,不是易事。

  从学生表现来看,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我的预期效果。这堂课我比较满意的有以下几点:

  一、目标达成度较好。

  本课我的教学目标简单说来,就是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和图形的排列规律。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只有来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并产生探索的欲望。为此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后,根据儿童喜欢小动物的天性,先以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召开运动会切入主题,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依次排出前三队,提问:“第四队应怎样排?”,吸引学生去观察,让学生去观察不同的排列顺序,再以四位学生排列表演,不停的依次做排头,我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发现规律,来揭示出其中循环排列的规律。在钻研教材和了解了白板的各项功能后,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我从课堂教学和技术支持两方面做思考,在合理的地方用上合理的技术,让两者有机的统一,利用白板的功能更好的为我们的教学服务,避免出现课堂教学跟着白板走的现象。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样的设计分散了难点,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其中复杂的循环排列规律,教学效果很好。

  其次,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理解循环排列的规律,这节课我同时用课堂互动反馈技术4次设案,(还有预案设计),学生作答后,通过查看反馈结果,至少有90%的学生掌握了规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运用互动反馈技术能及时了解学生认知程度,并及时为个别学生纠错补缺。传统的数学课堂,有的学生不积极回答问题,学生的从众现象也比较严重,而课堂互动反馈技术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二、注重给学生营造氛围,大胆想象

  本节课中值得关注的地方,是我为学生营造了大胆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设计的氛围。例如4、根据下列的排列,你能接着画吗?(指名在白板上板演)

  又如当我说:“你能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循环排列规律,设计出这样的图案吗?快来试一下吧。”话还没等说完,很多学生就开始动手设计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发挥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的,是极其精彩的。大有“给我一个支点,就能把地球撬起来”之势,他们的设计不局限于图形中的循环排列规律,而是延伸到汉字的排列、字母的排列……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展示了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用实物投影展示完学生的美丽图案后,我接着把其中一个同学的设计变了个样子,你能接着往下画吗?运用实际生成的课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白板的功能(可随时在白板上书写、构画的功能,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我准备的内容不同时,我可直接将学生的问题通过交互式白板的书写功能融入教学课件中去,使学生随机产生的学习灵感成为课件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能直接保存在课件中供课后参考。)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这对于课堂的教学有了很大的热情,同时白板的使用也帮助了学生更好的学习。交互式白板有力提升多媒体课堂教学互动的灵活性。

  三、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尽量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召开运动会切入主题后,以活动的图片在白板上依次排出前三队,提问:“第四队应怎样排?”,ZClick调查,设案:有两个选项,其中一个是正确的,让学生根据前三队的排列规律,自己选择第四队的排列顺序,然后交流汇报说明选择的理由。

  其次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如:“接下来,应怎样画?讨论:有何规律,与上面的相同吗?

  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本节课下来,感觉到大多数时间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来。每当出现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我及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质疑、争论,直到意见统一。

  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我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并放手让学生进行大胆地猜测与推理。教学中,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合理化推测我都给与了充分的肯定,用生动、亲切的语言给予积极的评价。尤其是潘越格同学我一再鼓励她,使学生充分相信自己,增强信心,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学得轻松而有意义,愉快而有价值!

  我还不太满意的地方:

  一、缺少了张扬学生的个性。这节课有些学生因紧张课堂上发挥不好,这时如果能让学生适时的放松一下,一定能更好的发挥出学生的实际水平来。

  二、学习方法的指导还是有点欠缺,因为学生表现都不错(可能是学生课前预习的好),所以我没有穿插过多的学法指导,但我想如果多加一点会更好。

  改进调整:

  一、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再积极些。

  二、多进行一些学法的指导

二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8

  本册找图形的规律以循环排列为主。这样,学生不仅要看清形状和颜色的组合规律,还要发现图形排序上的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综合概括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与掌握不是易事。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

  众所周知,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寻找和发现周围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变化的规律构成了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发现关系和规律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探索能力的过程。因此,《标准》将“探索规律”作为数学与运算独立的内容,其目的是加强这方面教学的力度,把这种“探索规律”的活动,结合其它方面内容的学习,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开阔学生的思路。因此在设计时,我根据本课探究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设计了一个猜图形的规律情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大家知道,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猜图形引出规律:呈循环排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我在考虑的时候,根据目标之一,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规律,把主题图作为墙面和地面出现,请同学和老师共同来找规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了墙面图案的规律,说得很全面。另外,引导学生把图形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以便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规律。

  三、创设探究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具仍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因此,在“找规律”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1、呈现问题情境,提出思考问题。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秘密”,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

  3、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师生共同验证。

  4、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图中排列规律。这样教学,把教材中抽象的规律引发为一个过程,一个让学生参与观察、猜测、合作、验证、概括的探究过程。在练习中,再次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提供学生自由设计图案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创造“规律”有意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二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9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的内容是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稍复杂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相比,二年级的数列排列本身是有一定的规律组成的,并且数列中,相邻两数的差也组成了一个等差数列。

  本堂课我通过创设一个数字乐园的游戏场景,使学生在玩中学数学,使学生乐学,并终于努力使学生善学。本节课上,本班学生也表现的较认真。大部分的孩子能找到相邻两数存在着的等差数列关系,并能根据找到的规律填出缺少的数字。但是还是有几个孩子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在课堂上不能直接掌握今天教授的新知,虽然在课后通过提醒能找到数字规律并填出缺少的数字。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听课和上课习惯上,我的革命道路还是很漫长,同志尚需努力。

  反思本节课,我觉得自己还是包办的太多,还是应该放手,让更多的孩子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而不是将目光集中在几个中游至中上游的孩子身上,应该更多的.把目光放在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身上。特别是要多关注上课爱开小差,爱影响他人学习或爱做小动作的孩子身上,让这些孩子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反思,自己老有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学困生只要老师在课后给他们开开小灶补补就好了,其实不然,在课堂上能学习并掌握到的知识,何必累了自己多讲一遍也累了孩子多听一次,既费时又费力,吃力又不讨好。或许自己可以尝试着放手,让学有余力的孩子们来当小先生,这样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最后,吸取几位老师的建议,在出示主题图的时候,可以将增加的方块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这样能使学生更简单明了的发现不同组的方块数存在着什么样的规律。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寻找数列里相邻两数的差存在着的等差数列关系。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新课开始时,我设计了一个在墙面和地面上找图形排列规律的情景。在这一内容的实质是让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的特点,也很容易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学生在一年级已经有了找规律的基础,这时让学生自主寻求教复杂一点的排列规律,无论才能感情感上还是以有的知识上,是完全能做到的。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识有效的课堂学习方式。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在具体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和欣赏数学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去创造美。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墙面的变化规律,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教学,把图形倒过来看,在横过来看,引导学生观察规律有没有发生变化,这样就掌握了向前、向后、向上、向下四种基本循环排列规律的教学,同时初步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分水果、帮小动物排排队等活动让学生从游戏中快乐的巩固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课中,还注意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利用图形,水果。让学生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活动,学习的兴趣必然浓厚,他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了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想出各种规律,这是创新的火花。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都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这节课也存在在许多需改进的地方,如上课灵活应变的能力还不够,以及引导学生的语言都还很不到位,评价学生时缺乏创造性语言。对于低年级段的教学,我个人还是倾向于活动性的课堂,但由此所带来的问题由于个人经验不足还是很多的,表面上活跃的课堂学生学到了多少?作为教师在活动课的开展中能放能收,如何在玩中真正学到知识是我这节课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10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完图形的循环排列以及简单的数列规律后的一节练习课。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所学内容,但是还不够熟练,基础较差的学生还不太懂得如何去探寻和发现图形或是数字排列中的规律,当一眼看不出其中的规律时不知道如何去思考探索。

  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各样的规律。

  2、并在寻找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总结,归纳出寻找简单规律的一般方法。初步渗透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迁移类推等数学思想方法。

  3、体会规律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初步培养发现和欣赏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我在课堂引入的时候,就开门见山地向学生介绍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要求,让学生明白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在练习的基础上总结出探寻规律的方法。

  然后,我分图形规律,数列规律,两大块分别进行了练习与总结,在练习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及时地质疑,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猜想,并通过自主探索去验证。在得出了种种的`结论之后又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思路和方法,开成明确的解题思路。香槟酒塔及线段数与点数的关系这两个教学情境,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

  最后,设计了开放式的教学环节,让每一个学生按一定的规律设计一幅图案或是一个数列,让同组的同学接着往下画或是填。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加深了孩子们对规律的理解

  《标准》将“探索规律”作为数学与运算独立的内容,其目的是加强这方面教学的力度,把这种“探索规律”的活动,结合其它方面内容的学习,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开阔学生的思路。因此在设计时,我根据本课探究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和总结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的学生初步学会了如何去探索和发现规律,体会到了规律在生活中学习中的作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在最后的开放式的规律设计过程,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设计了很多有趣的规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有些学生在设计规律的过程中思路不开阔,有些学生在探寻规律遇到困难时有畏难情绪而退却等。这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进一步探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11

  一、让问题的提出更加合理

  《找规律》是在学生对生活中某个物体或图形的排列,一个模糊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所以问题的提出应构建于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发展,从中也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能注意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但对于一节探究、合作学习的课,记忆性问题占了问题总数的60%,说明教师仍偏重于“模仿与记忆”的学习活动方式,偏重于一问一答的信息反馈。问题的提出不够合理,与这节课的`课型要求有所背离。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节课,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形成了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由于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高密度的交互作用,使教学不仅仅只是体现一个认知、探究、交流、决策的过程,同时还体现了一个交互与审美的过程。

  三、让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

  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在这节课中进行了8次课堂巡视,其中4次参与了学生的讨论、交流。两次分别对三名学困生进行了重点辅导。巡视时关注面较广,目的性明确。但一位学困生在前半节课中共举了两次手,未被老师关注,之后再没举过手,后来问他为什么?回答是:“反正也不会提问到我。”学生的态度似乎有些不已为然,其实蕴含着不满。说明我们教师在课堂中不应忽略个体差异、害怕问题暴露,相反应充分重视、关爱学困生,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几点建议:

  1、“规律”已有些许经验,教材从“联欢图”找规律入手,而后面的练习又设计了“摆一摆”,意味着让学生先看图再操作,是否与布鲁纳的表象模式理论(动作—图形—符号)相违背。能否直接给学生一些长方体与圆柱体的学具,让学生摆一摆,从中找到规律,这样更能激发兴趣,且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教学例1时是让学生观察图形选择“后面一个应该是什么?”此环节与例3中让学生观察图形后“涂一涂”的内容相类似,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将它们安排在衔接的两个环节中是不是更理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