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找规律的教学反思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1 15:25:1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找规律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1

  “寓教于乐”是自古以来倍受推重的教学之一。努力挖掘教材和课堂中的快乐因素,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为学生的精神提供源头活水。

  1.游戏之乐

  游戏是课堂学习的强心剂。什么样的游戏,在哪一环节设计游戏,会对学生的探究学习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呢?在本节课的开始,“剪刀、石头、布”的游戏紧扣规律开展,有效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把规律这一内容以强势效果推进学生的视界,这样的游戏有的放矢,一石二鸟。最后的数数游戏又一次让学生感悟到规律,但这儿的游戏不是简单的重复,此次的着力点重在运用规律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2.尊重之乐

  人人都有被尊重的欲望。学生的这种欲望实现之后,表现得很主动。在盆花问题呈现之后,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让他们在信任与尊重中开始活动;在彩灯问题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感觉到又一次被尊重;“你来提问,我来答”这一环节,学生俨然成了一名小老师,被尊重的喜悦溢于言表,积极性又一次高涨。

  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尊重,思维表述被激活,在思考层面表现得“深而全”。在提问环节,学生提出“从左起第17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的常规问题,又提出了“从右起第27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的反向问题。这实则是学生思维概括化和条理化的表现。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与学生思维的参与程度有关。学生的热情被激发,主体性得到发挥,参与度自然提升。

  3.成功之乐

  成功帮助树立信心,成功可以持续热情。在探究学习中如何让学生体验成功之乐、探究之乐呢?在本节课上,我针对我班学生可能存在有序表述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做了适当的调整,在观察场景,感知规律的环节,我细化问题,让学生有序地分步回答,降低表述难度,更易于体验成功。

  另外,在处理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计算法解决问题时,让学生结合算式说想法,突出了“以几个为一组”及“最后一盆是第几组第几个”的问题,让学生有序思考,按步骤表述想法,并做好听他人说与完善己说的方法,有效地突破完整表述这一难题。

  另外,教师肯定性评价,表扬性话语和奖励性的做法对学生的情感都有积极性的刺激,这种刺激可以让他们体验到成功,振奋信心。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2

  “数学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数学课堂应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流层:创设情境,感知规律——自主探索,交流策略——初步运用,优化策略——提高练习,加深理解——生活问题,扩展延伸

  课后反思自己本课的教学活动,有值得庆幸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方面。

  本节课我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力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和生活相结合,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

  1、关注新旧知识联系,促进知识整理。

  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在四年级两册教材中分别学习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规律,以及对几种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本课研究的是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并要求学生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周期现象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结构。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有限想象无限。学生首先要通过观察发现现象中的规律,初步认识周期现象,然后对现象的后续发展作出判断。

  2、关注数学与生活联系,感受数学价值。

  本课不管是例题材料的选择,还是练习设计,均来自学生身边的.喜闻乐见的事物,如“花盆、彩旗、彩灯、黑白棋子”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激发了学习的极大热情和兴趣。

  3、关注数学方法的渗透,学会数学思考。

  (1)抽象和概括。

  “数学学习不应始终在经验上徘徊,而应是不断地从生活背景中提炼数学信息、揭示数学规律、优化或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即数学化的过程”。本节课改变了“由一个例题就总结规律或方法”的做法,而是引导学生经历活动的过程,在丰富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归纳共同点,总结规律。这样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经历了抽象概括的过程。

  (2)迁移和类推。

  数学教学提升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水平,使学生的认知经历一个思维升华的过程,把握本质东西,如本节课学生经历“3个图形为一组依次排列,推出第17个图形是什么;进而按照规律推出第19个、24个图形各是什么”后,进一步引导推想:“2个花盆为一组依次排列,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3个彩灯为一组依次排列,左起第19盆是什么颜色?……”,由具体例子推想到一般情况,渗透迁移和类推思想。适时提升,有效促进心智发展。

  (3)多角度观察思考。

  本节课在学生掌握一组图形排列规律的基础上,力图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如:ABCDBCDBCD……和ABCDEFCDEFCDEF……通过课外延伸,使学生感受“无限”的数学思想。力求让整节课更协调、有更好的效果。

  (4)操作中加深理解。

  在图形的循环排列变化中,为了更显直观。在图形的循环排列中,增加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环节,使规律更加显现。

  本周我上了一节四年级的《找规律》高效课堂展示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在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理解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通过儿童喜欢的六一儿童节的话题谈话导入,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提高兴趣。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体现数学的价值。在本节课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体验规律、感悟规律、应用规律,同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我改变了教材静态呈现知识的方式,设计了“找、涂、摆”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以活动为主线搭建探究平台,刺激学生多感官全方位参与。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爱动,好奇心强,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年龄特点,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利用课件体现生动的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高效参与课堂活动。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这节课中,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考虑不够全面,数学学科的课堂同样也肩负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责任,培养学生数学语言也是一个重点。数学语言的表达应该严谨、完整。可是我却因为过多的关注活动的组织、调控,而忽略了对学生语言的训练和培养。在寻找到规律后没有教给孩子规范性的语言表达规律,以至于在后面的教学和练习中,孩子虽找到了规律,但表达不够准确。另外一点就是教师本人的能力有待提升,对于课堂生成的资源要及时处理,学会利用资源。今后我将以课程改革和校本教研为契机,加强学习研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中反思,反思后再实践,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一、课初,以游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在本节课的一开始,我以“变魔术”的游戏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眼球。让孩子们猜测老师变出的花的'颜色,随着变出的花的数量地增多,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准确地说出下一朵花的颜色,他们为自己的成功而欢呼,并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大家。我根据学生的发现很自然引入本节课的内容的学习。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新授内容时,我没有马上把教材中的信息窗呈现给学生。因为信息窗中给出的信息比较多,对于刚接触规律的孩子来说有点难,我自己设计了了两组比较简单的找规律的内容。利用这两组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规律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为了加深学生对规律的感性认识,我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利用课件,在有规律的每组之间划上虚线,让学生充分理解规律,从而正确学会找规律的方法。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规律之后,我利用课件把教材中的信息窗呈现给学生,此信息窗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让学生从中找到规律,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随后,我又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节课上完后,自我感觉还不错,但仔细想想,在课的最后如能让学生根据这节课的所学,利用学具袋中的图片自己独立摆一个有规律的图形,效果会更好。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4

  3月16日的数学中心研究组活动和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均有老师上了此内容的课,现将个人的思考整理如下: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对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搭配的过程。学习有顺序有条理、由具体到抽象的进行思考、探究出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本节课的新授活动设计:第一次活动,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用图片试着摆一摆、画一画、找一找有几种搭配方法,然后组内交流,指名汇报,互动评价,重点在让学生理解怎样找能有条理有顺序,以及解决搭配的两种策略。第二次活动,用符号代替实物,用联线代替摆放,帮助学生向抽象思维过渡,(活动过程同上)第三次活动,增加两种不同实物的代替符号,学生找出搭配的方法,了解学生搭配中的有序性和条理性,以及两种解决策略掌握情况。

  第四次活动,继续增加两种不同实物的代替符号,使之无法用联线的方法找出有多少种搭配的方法,让学生产生认知需求,探究出多少种搭配方法与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3、练习的设计,本节课的练习设计要重点突出生活因素,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此外,还可以从搭配的结果反向思考两种不同事物数量的可能性。

  请大家互动交流。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5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较强,于是我本着“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教学产生的兴趣,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体现数学的价值。”这一理念来设计、实施教学。我设计了五个环节,分别是:1、引入规律2、发现规律3、应用规律4、欣赏规律5、创造规律。回顾整节课,感觉在教学教程中都能得以体现:

  一、合理情境与恰当活动让学生兴趣盎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否让学生在整节课中都对学习感到兴趣,是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上课伊始,我设计了“大头儿子生日,小头爸爸和围裙妈妈为他开生日Party”的生活情景,引出规律。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已经多多少少接触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把它作为专项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这里学生对摆放水果以及学生表扬的掌声初步感知规律的美,掀起了探究规律的欲望。此情景的创设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不但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而且有探究性,学生当然跃跃欲试了。而且我还让这开生日Party情景贯穿本节课教学的始终——“去参加生日Party的入场劵、生日Party中创编规律动作的展示、送礼物给大头儿子(教学做一做——涂花片)以及帮大头儿子完成生日愿望等。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爱动,好奇心强,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年龄特点,教学中我将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猜一猜,做一做,涂一涂,摆一摆、画一画等并用声音、动作或图形符号来表现规律等活动,努力调动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可以说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学生经历了探索规律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切身感受到数学的美和作用,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只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活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二、问题探究与自主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

  课改要求教师应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从而进一步转向关注“人”的发展。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层次,并在与同伴交流中获得进步。在本节课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欣赏规律、创造规律,同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我改变了教材静态呈现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在过生日的具体情境中有目的的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紧接着又设计了“猜、做、涂、摆、画”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以活动为主线搭建探究平台,刺激学生多感官全方位参与。放手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从而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在这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点拨者、激励者。事实也证明: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充分展示了自己,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获得了发展。如:猜出颜色变化有规律的入场卷、创编有规律的动作、涂出有规律漂亮的花片、摆出有规律的卡片、让学生设计有规律的围裙。这就提醒我们:学生确实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教学中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探究和动手实践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差异,从而在互动交流中学会自我完善、自主建构新知,学会学习。

  三、联系生活与运用创造让学生体会价值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是现行课标提出的新理念之一,没有价值的数学,即使人人能够接受也不应进入课堂。数学的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内容。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学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安排了“认识和研究主题图中的排列规律——创造有规律的排列——寻找身边有规律的现象——应用规律解决问题”这一系列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活动,力求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有规律排列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例如教学时从主题图——学生熟悉的联欢会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有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还有在学生掌握初步的规律之后,从自己的身边着手,自已设计一些有规律的动作,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欣赏规律,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最后引导学生运用规律为大头儿子实现愿望——送围裙给妈妈,在围裙中设计有规律的图案。这样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和数学力量,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需要,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才会越来越强烈。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一是因为还没有在大班级里上过课,有点紧张。二是我觉得受40分钟时间和大班型的限制,很多孩子踊跃举手了,面对着一双双挥动的小手和一声声急切的“老师,请我”,老师我却无法一一满足他们渴望被提问的小小愿望。三是在这节课上我发现自己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不够,体现在让学生独立设计有规律的图案时,学生大多设计的规律没什么新意,不敢大胆的放手,每组只限定了三种颜色大概十二个卡片,可以多给出一些有颜色的卡片。四是我在讲“一组”和“重复排列”的时候觉得花去的时间较多,自己都有点懵了。再者在涂色过程中,更是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学生拿出彩笔慢,又花了较多时间去找所需彩笔的颜色,导致设计中的部分环节不能得以充分展示。

  今后我将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学习研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中反思,反思后再实践,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这些不足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6

  《找规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涉及的具体内容是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根据规律确定是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的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新知,灵活运用。

  根据本班学生对生活经验及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知识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想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让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节课,我的备课思路有两点:

  (1)重视让学生自己发现物体排列的规律。课堂上我激发学生找规律的兴趣,让学生说说盆花、彩灯、彩旗这些物体的规律。学生只有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或变化趋势,才能应用规律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自己感悟出计算方法的优越性。解决“第15盆画是什么颜色的”这一问题,方法很多,可以用画图、例举、计算等方法。但是在解决“第105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的”这一问题时,画图、一一例举比较麻烦,只有计算的方法是很简单的。课上我没有强调学生非要用计算的方法,但是学生能够感悟到计算方法的优越性。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分为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一、预习检测:

  二、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用两组电话号码,第一组:13600120012,第二组:13248612593。比比谁的记性好!

  从而导入,生活当中像这样有规律的现象是无处不在的,那我们一起去找找这种规律吧!(板书课题:《找规律》)

  三、出示“导学内容”学习目标:

  在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能用画图、列举、计算等方法解决问题。学习要求:

  (1)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2)从左边起,盆花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3)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4)通过小组交流能用画图、列举、计算等方法解决问题学习方法:

  看图——思考——交流——展示

  四、展交:

  出示教材例1的场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通过观察,找出盆花、彩灯、红旗的规律。我特别注意语言的规范:每两盆为一组,第一盆蓝花、第二盆红花;彩灯每三盏一组,第一盏红色、第二盏紫色、第三盏绿色;彩旗是四面为一组,每组的前两面色、后两面黄色。为下面解决问题作一个铺垫。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平台,先是提出这样的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什么颜色的花?接着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得出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即是画图、列举、计算等等,“第105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的”这里注重几种策略的比较,通过比较得出计算的策略最通用,也很简便。逐步优化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用计算法解决类似的问题的步骤。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训练(检测)

  为了能让学生通过适当的练习来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提高思维能力,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1、图中左起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的?

  图中左起第23面彩彩旗是什么颜色的?

  2、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第28个字是()

  3、ABCCABCCABCC第30个字母是()

  4、照样子摆一摆○○●○○●第21枚是白子还是黑子?

  5、联系生活,编写规律(机动)

  能利用文字、数字、图形等编写出一个有规律的现象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自己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数学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数学课堂应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

  反思今天这节课,除了尽量体现学生为主的情况下,在导入的设计上,有层次,有对比,用两组电话号码,第一组:13600120012,第二组:13248612593。有规律与无规律的对比进行导入,)

  在学生找规律回答问题时,我注重培养学生规范的数学语言的表述。当第一个学生说出盆花的摆放规律后,我相机板书出来,并要求下面再说的同学要像第一位同学一样完整准确的表述出来。在学生组织语言上,板书也起到一个规范、引导的作用。在提问时,我也很注重自身语言的规范、严谨。在让学生探索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时,我在提问时用了几个连续的动词“想一想,画一画,算一算”,这也算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导向。

  为了使所有学生都能有一个思考的过程,我改进了以往所用的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同桌或小组交流的形式,并在学生独立思考时,留给足够的时间。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也是宝贵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时间的宝贵而剥夺学生该有的时间,一定要让学生都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去。

  在教学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分析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计算方法时,我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来思考、回答。这样做虽然使学生明确了计算策略的使用方法,但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应尽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再做适当的补充。因为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更有效”。

  在优化策略时,处理的有些太快了,应将节奏放缓些,让学生来争议哪种方法最好,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使学生对问题探讨的更深入,记忆更深刻。

  总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于学习数学。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7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找规律》一课的延伸,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图形排列规律复杂一些,呈现出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目标一是: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图形的排列规律,目标一基本达成,大部分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图形的排列规律,但还有一少部分学生不能用语言说出图形的排列规律。目标二是:能找出生活中循环排列的规律图形。这一目标达成效果不好,由于时间问题,只让学生欣赏了一些有规律的图片,没有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有规律的的图形。

  首先,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让学生观察两排图形,发现第一排图形比较容易记住,因为第一排图形有规律,让学生复习旧知,发现规律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讲解新授课时,我通过让学生先观察聪聪家的墙面设计,先让学生找到墙面上都有什么颜色,什么图形,刚开始学生只说出了图形的形状,而没有说出颜色,后来,我就提醒同学们说。要说出生么颜色的图形,这时同学们能够说完整。然后让学生观察墙面上的图形排列有什么规律时,我直接让学生四个人一个小组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深入到学生的小组,问学生找到了那些规律,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到斜着看的规律,这是我及时提醒了他们,让他们横着看、竖着看有什么样的规律。在老师的提醒下,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到横着看和竖着看的规律,但是在小组进行汇报的时候,我发现学生用语言描述起来不较困难,让学生说的较少,针对循环规律应让学生多说。讲完墙面的规律之后,只是我应该总结出循环规律的概念,但由于课堂上比较紧张,这一点教师应该总结出循环规律的概念,结果放到了学生说出地面颜色的规律后面一块总结了。

  在设计练习时,第一题和第三题学生比较感兴趣,效果也比较好。但是到第二个练习时,大部分学不能找到第四组图形该画什么,因为这一题是把最后面一个图形放在了移到了最前面,而前面在讲解墙面和地面的规律时,让学生倒着看,会发现也是把最后面一个移到了前面,如果在讲墙面和地面时给学生指出来,对于第二个练习就没有难度了。然后让学生生活中有规律欣赏图片,本来欣赏完,准备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规律,但由于时间,直接让学生设计有规律的图形了。到最后也没有时间进行展示。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8

  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我没有出示书本的例题,而是让三名学生排成一排站在讲台前,提出问题:“他们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不出意料,果然第一位同学的.答案就是9种,他可能是受到昨天上课内容的影响,后来我让这三名同学交换位置,发现共有6种不同的站法,针对此,我就大家思考:为什么刚才有同学说9种,到底错在什么地方?让学生在质疑中初步感受要避免重复和遗漏的情况出现。例题解决完后,我又进行了拓展,让一名同学找出几名好朋友(共5人),提了两个问题:一是你们见面后每两人要握一次手,共握多少次?二是在过节是您们要互相赠送礼物,一共要送掉多少份礼物呢?显然,学生对于这些现实生活中问题很感兴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思考,一是得出了要握10次手,二是要送掉20份礼物,我又追问:为什么会产生两种结果?感觉有些孩子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其实他们已经能初步感受简单搭配和排列现象的不同之处,只不过在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还有些欠缺,需要继续培养。

  本节课的一个不足之处就是没有来得及完成课堂练习,可能与没有设计预习作业有关,新授占用的时间比较多,这方面值得好好研究。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9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较强,于是我本着“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教学产生的兴趣,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体现数学的价值。”这一理念来设计、实施教学。回顾整节课,学生时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

  1、激趣导入,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快乐游戏贯穿于课堂始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先是全班学生合唱一首儿歌《小星星》,轻快的歌声引入,再用同学们非常想得到的奖品智慧花入手,从动作、图形颜色的重复排列,引出课题找规律。接着围绕“装扮联欢会的现场”这一主题,将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现实场景中,将数学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在这美丽的“节日世界”里,学生用独具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以积极的心态去创造、去享受,以激发他们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课堂设计了涂一涂、画一画、猜一猜等教学环节,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规律的认识,还有让学生创造规律,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要表演规律,课堂学习氛围空前高涨。玩中学,学中玩,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孩子们的学习轻松又快乐。

  2、探究性、活动化是本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和保障。

  《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自主创造出不同层次的规律,有图形的规律,声音的规律,动作的规律……本节课中学生经历了探索规律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切身感受到数学的美和作用,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只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活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一直在担当着主人翁的角色,主动地探索规律、创造规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3、联系生活,感悟规律的美,融品德教育于数学课堂中。

  生活中处处存在规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寻找规律,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又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述规律,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升华,并从孩子们的回答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如:学生找到了红绿灯、斑马线都是有规律的,适时教育学生过马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学生在欣赏规律美时,当课件播放到军人叔叔齐步走的图片时,适时教育学生要向军人叔叔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精神食粮。

  本节课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趣味中观察、猜想、欣赏,在美的感受中学习有趣的数学,更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10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特点,怎样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改变学习方式是关键。本节课预备给学生充分的探索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广泛交流自己的发现,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尝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物的'变化。

  “简单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这一节课,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画一画”这一活动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规律,进一步提高找规律的能力,同时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此外,学生通过“摆一摆”,自己创造规律这一环节,使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在小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意识。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11

  1、寓数学学习活动于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

  在课中充分发挥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学习,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开放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学习“自己的数学”。

  探索事物中的隐含的数量规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的,利用数学标出方块不断增多的数量变化,帮助学生找出方片递增变化中的`规律,为学生提供了基本的找规律方法。

  《标准》指出:动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是有效的课堂学习方法。所以,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找规律,不如让学生动于摆一摆体会得深刻,前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想,而后者却主动的探索!

  所以在呈现例题时,让整个找规律的过程开放而富有挑战性,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对数学的兴趣都在悄然地成长。

  3、关注学生的情感与体验。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并放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教学中对学生出现和各种合理化推测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充分相信自己,树立信心,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让学习变得轻松而有意义,愉快而有价值。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12

  《找规律》这课我设计学生最喜欢的“六一联欢会”为主线,通过观看手拉手曙光小学“六一联欢会”教室的布置,找出彩旗,小花,灯笼的规律,导入新课。通过“参观联欢会会场”——“取得入场券”——“参加联欢会节目”(节目由一些找规律,藏规律等内容组成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学生兴趣浓厚,整节课充满童趣,学生学得愉快。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由于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难集中,我采用小组比赛(比哪组纪律好,哪组同学抢答题快,完整)加分,把学生的注意力都调动起来了,每个孩子都随着我的引导积极思考。学生思维活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整节课完成好了找图形的规律。我开始准备把教材创造性地处理一下的,把后一节课的找数字规律整合为一节课上的.,但由于学生年龄偏小,接纳不了,所以我还是准备分两节课上。此节课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达到了课前的教学目标。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13

  本单元教材只安排了两个例题,第一个例题提供了场景图,包含了abab……,abcabc……,aabbaabb……这样的排列规律,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发现后运用找到的规律确定具体位置的物体是什么,如盆花、彩灯、彩旗;第二个例题让学生根据找到的规律,分别计算队伍中白兔与灰兔的只数,即对例一技能的应用。两个题目给出数据均比较简单。本学期我教的这个班,学生学习情况存在差距,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活用教材,我做了一些思考和设计。

  1、由生活中发现数学,有效激“趣”。

  我将学习的课题改为《探索周期》,上课前先开门见山的引出生活中的实例,如:每60分钟一小时,每24小时一天,每7天一周……引导学生观察。通过一系列实例帮助学生了解“周期”的概念,再让学生在实例中迅速的发现周期,使学生在自主思考中理解“周期”的概念,同时初步渗透了无限、循环的知识,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这个环节也有利于让学生发现数学的“有趣”,产生“兴趣”。

  2、在自主探索中发现,合理择“法”。

  学生学习首先要得到全面发展,在兼顾全体,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也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最终达到可持续性发展。

  (1)自主探索是基础

  课标中指出要让数学学习充满挑战性,结合对学生认知能力和已有经验的了解,我调整了教材的顺序,在学生理解了“周期”后就设计了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顺流而下,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让学生解决问题:

  “观察1÷7=0。142857142857……,你知道小数部分的第100位上是几吗?”

  学生自己思考,并尝试独立解决问题,试想如果此时就让他们小组交流,势必使那些已经掌握方法的学生和盘托出,那些能力一般或较弱的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自主思考的时间对于教师来说是很宝贵的,我们需要走近学生,这不是简单的巡视,摆个样子,此刻正是了解他们的思路和方法的大好时机,同时也是对教师预设的一个补充,让教师发现学生的方法,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发现学生思路中的精彩,更可以发现自己的遗漏。

  (2)适时追问切重点

  对于汇报中出现的“100÷6=16……4”,我也是让学生先解释、评价,再逐渐引导学生体会要写成“100÷6=16(组)……4(个)”的重要性,发言中我追问“这里的4除了表示还剩4个,还表示什么呢?”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这剩下的4个,其实是第17组的前4个数字”,而学生也在这层层递进的思考中更准确的说出了“小数部分的第100位即小数部分的第100个数字是第17组的第4个”,至此为止学生的理解已经完全到位了。

  3、在巩固拓展中提升能力,感受生活。

  (1)巧设障碍,建构知识

  练习中,为了让孩子们活用方法,我还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一些图形如下图排列△○○□○○□……,你知道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与前面的`题目不同的是,第一个图形并不在周期的范围之内,有的学生发现了,有的学生却忽略了,在交流反馈的过程中,孩子们再一次认识到“认真观察”的重要性,同时对于“周期”有了更深刻地理解,使学生不断思考、层层推进中建构数学知识。

  (2)丰富算法,沟通知识

  在例题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后续练习:“1÷7=0。142857142857……你知道小数部分100个数字的和是多少吗?”学生在今天学习的基础上很快列出了算式(1+4+2+8+5+7)×16+(1+4+2+8),并且清楚说明了自己的想法,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这时有学生举手了,说出了不同的方法(1+4+2+8+5+7)×17-(5+7),有的学生立刻看明白了,有的学生不太明白,我没有做出即时的评价,而是让学生先算一算,比一比两个算式的答案,孩子们发现结果相同后,再进行了思考,有孩子举手想发言了:“最后剩下的4个数字是第17组的前4个数字,我们可以先计算完整的17组数字,再去掉多算的两个,结果不变”,说得真好。其实这种方法中包含着运算律的合理使用,往更深的角度去想,这就是沟通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是孩子自发的数学思考,很有价值。

  (3)融入生活,运用知识

  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练习中既有“发展的南京迎青奥,发展的南京迎青奥……,你知道这样一直写下去,第20xx个字是什么吗?”这样不复杂但亲切有趣的练习,也有综合性比较强的拓展练习“今年的六月一日是星期二,那么20xx年的元旦是星期几呢?”

  解决拓展题的时候难点已经不仅仅是找到周期,而在于合理的表示周期和计算出从头到尾的总天数。[二、三、四、五、六、日、一]七天为一周期,合理准确的算出从六月一日到十二月一日共多少天就可以根据余数解决这个问题,这其实就是知识的综合运用,也就是课标中要求要求达到的“灵活运用”。

  一课上完,在完成教学基础目标的同时,也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和提升。教师也随着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精彩生成不断提升着自己。很有研究的味道的,我想这也就是“教学相长”的意义所在吧。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14

  一、 让问题的提出更加合理

  《找规律》是在学生对生活中某个物体或图形的排列,一个模糊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所以问题的提出应构建于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发展,从中也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能注意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但对于一节探究、合作学习的课,记忆性问题占了问题总数的60%,说明教师仍偏重于“模仿与记忆”的学习活动方式,偏重于一问一答的信息反馈。问题的提出不够合理,与这节课的课型要求有所背离。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 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节课,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形成了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由于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高密度的交互作用,使教学不仅仅只是体现一个认知、探究、交流、决策的过程,同时还体现了一个交互与审美的过程。

  三、让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

  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在这节课中进行了8次课堂巡视,其中4次参与了学生的讨论、交流。两次分别对三名学困生进行了重点辅导。巡视时关注面较广,目的性明确。但一位学困生在前半节课中共举了两次手,未被老师关注,之后再没举过手,后来问他为什么?回答是:“反正也不会提问到我。”学生的态度似乎有些不已为然,其实蕴含着不满。说明我们教师在课堂中不应忽略个体差异、害怕问题暴露,相反应充分重视、关爱学困生,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几点建议:

  1、“规律”已有些许经验,教材从“联欢图”找规律入手,而后面的练习又设计了“摆一摆”,意味着让学生先看图再操作,是否与布鲁纳的表象模式理论(动作—图形—符号)相违背。能否直接给学生一些长方体与圆柱体的学具,让学生摆一摆,从中找到规律,这样更能激发兴趣,且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教学例1时是让学生观察图形选择“后面一个应该是什么?”此环节与例3中让学生观察图形后“涂一涂”的内容相类似,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将它们安排在衔接的两个环节中是不是更理想呢?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15

  作为以“找规律”为课题的数学课,要找的规律是什么?研读教材以及相应的教师用书,我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课教学把图形沿着一个方向平移,根据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其实平移比规律更重要,只要有了平移,就有了规律。通过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探索规律的意识和水平,提高从数学角度认识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我在研读教材时发现:方框按顺序平移,体会对应关系,是更为本质的规律。 怎样找规律呢?也许,我们更多地关注找怎样的规律,其实,我们更需要在“找”上做文章。找规律的教学价值与重点是在“找”的过程中。学生有哪些关于这节课的学习的经验可以支撑他们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呢?

  研读教材,以例题中第一个问题为例,这道题陈述的内容也就是:从10个数中,每次框出相邻的两个数,有多少种不同的框法?我感觉,例1设计的问题,是用探索有多少个不同的和的问题,引入可以框住多少个相邻两个自然数,但这样的转化,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好像在这个转折点上,不少学生都绕不过弯来。于是我直接从最简单的掰手指做铺垫教学,让学生理解相邻,如何掰相邻的.两个手指。然后设计悬念400个手指并排怎么办?引出课题。从这节课让我深深明白:智慧的培育,需要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其后的设计,我又想怎样过渡到像例题这样的“框数字”问题呢?眼睛突然一亮,就再利用10个手指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已有的经验利用10个手指进行教学。利用10个手指进行教学。得出9种方法,再通过平移,给学生的示范作用。而没有教师继续框3个、4个等,接着把框更多的数字的情况交给学生探究,放手让学生去发现,给学生学习的机会。为了不让学生发现表面的数字规律,我特意打乱数字的顺序,有意让学生真正的去发现总数、要框的数、每次框的个数和共有几种方法的关系或规律。学生交流,他们的发现也都在我的预料之中。接着让学生尽情的交流,然后小结规律。

  接下来,在10张数字卡片增加5张,每次框几张各有几组,先设计平移了几次,共有几组,弄清平移和共有几组的关系。其后总数增加都100个、400个,教学进入了**,在这里解决400个手指相邻的两个为一组的问题。学生以为我都会了,甚至总数增加到一万我也会,就在这时来个360度的转弯,只出现5~15个数字,学生一时愣了,我马上追问:如果我请个同学回答,他可能会在那里出问题?引出总数变了,总数并不是最后一个数。

  其后设计了生活问题,主要在小方和小英坐在礼堂的那一题, 连续设计了3个问题,其中如果14个座位围成圈形,学生自觉议论开来,教师再次利用卡片围成圈形,让学生直观思维。紧接着,“那个信息可以不要”“为什么要把13乘2?”最后的请假问题,难了!不是从1号开始请假,而是从5号开始请假,再次安排给予时间,交流、讨论。整节课没有将规律作板书,也没有规律公式化,更不强求学生一定要按算式来解答。事实上,学生在此即提出算法。有学生用“算”的方法,这是比较抽象的。如果没有形象支撑,我觉得学生难以理解,也许最后就演变为套模式解题,生在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往往总结出“算法”,这是否意味着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抽象?这是否标志着学生新的重要的进步?为什么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求解会归结为某种算法的应用?学生为何会思考“算法”?是否是因为学生潜意识中存在着数学问题是需要计算作出解答的潜在观念? “算法”的抽象,应建立在形象的模型的基础之上。因而我在课堂上着重引导学生建构数据排列、再框出相关的数的解决问题的模型。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一共有多少种框法,与框内的第一个数对应。解决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对学生来说,应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齐头并进。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找规律教学反思04-02

找规律的数学教学反思03-13

找规律二教学反思03-20

《找规律》教学反思(精选19篇)03-25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20篇)06-06

找规律教学反思(通用6篇)07-01

《找规律》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05-29

找规律教学设计12-14

《找规律》01-23

找规律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