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从《活着》看余华的生死观
从《活着》看余华的生死观一、前言
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经典代表作品《活着》是其文学创作模式的转折点。余华把死亡重复运用在作品的叙事过程中,但在《活着》中,死亡的真实意义并不是为了体现人们思想观念中的消极一面,相反的,正因为“死亡”意义的突出,所以更宣示着生命的可贵。作者让人们懂得死亡是生命的终结点,是要告诉人们在活着的时候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在生活中懂得爱的真谛。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活着与死亡都是永不凋谢的现实主题,也为文学的创作开启了永久的话题。欣赏余华的文学作品,能让我们看到每一个故事人物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活考验中所遇到的生死选择问题,作者通过作品传递给读者他对人性与生命实质的探索。
在《活着》中,余华每一次叙写死亡事件后,又会把视觉焦点倾注在活着的人们的命途中,把死亡作为人们求生意志的本能体现。因此生存与死亡的真正含义就浓缩在小说的主人公福贵身上,作者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借助福贵的口吻来阐述,就好像福贵的一生经历了身边亲人的一个个离去,于是活着对他来说已经是万幸,正是这种活着的精神意志不断激发他同困苦的环境作斗争,让他变得更加刚毅自强,这种积极的生命态度正是对“活着”最完美的诠释。小说《活着》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中所传达的生命精神是不能被作者的单向观念所标注的,而是要作者与主人公处的社会环境相同。也就是说,作者能完全感受并了解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主人公所的生活经历。于是作者就通过自己的所思所感来展现小说的时代背景,并以此来引入深思,但作者自己也不能完全确信能把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底层劳动人民的思想琢磨透彻,《活着》的创作就是为了让现今的社会人民来一起深思过去,并以此来掌握自己的未来,展现了无穷的现实意义。
二、“知死”地活着
在小说《活着》中,主人公重复了七次生与死的命运历程,每当稍微展现些许的生活的美好意义时,就会有不幸悄然而至,很多读者的心绪也因此跟随主人公的悲惨生活跌宕起伏。这样的描写或许会让读者在感情上感觉余华太残忍,但余华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以死亡的容易来衬托出活着的真实意义。
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事情,正因为有了死亡的存在,才能让我们认真地对待生命;正因为死亡随时都伴随在我们身边,才促使人们要活得有意义,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最大的价值。虽然死亡只是关乎个人的事情,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大事情,因为一个人的死亡必然会为亲朋好友带给沉重的打击。小说中的主人公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是一个只顾玩乐的纨绔子弟,但家族的没落及至衰败后不得不把活下去的重担加在他的身上,亲情与爱情的力量促使他要重新改变自己以往的生活态度,于是他就过上了早出晚归的农民生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传达爱的义务。在经历过周围亲人相继离去后,他有时候想起来虽然会很悲伤难过,但又感觉一如平常,至少家人的死亡都是由他自己埋葬的,不用担心以后他也离开人世不能照顾家里的人了,这就是爱的责任与义务。活着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最重要的就是要勇于担负起自己的义务,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过好每一段生活,无论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都要承担下来。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这就关乎每个人对待死亡事件的看法,直接影响到每个人今后的人生选择。死亡的相对意义就是生,在小说中,人物的死亡就预示着活着的重要意义,所以就根本谈不上消极的人生态度。如果一个人只看到悲观的生活意义,那么所有的生活就显得没有任何意义,一切都只会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一直到死亡的来临。这种问题的产生就在于他不明白生与死的真实含义,其实,活着也可以说就是在等待死亡的过程,只是在这个过程中要清楚地明白生与死之间的真谛,才能更好地活着。对于生与死的问题,在许多学术上也有所体现,或者可以说人类的生死意识就在警示每个人对待生命的看法,个体生命的生存与死亡都是有一定期限的,启发人类要重视生命个体。在《活着》中,体现了主人公福贵孑然一身的悲惨生活,死亡无情地掠夺了他身边的每一样有价值的物体,最后只给予了他活着的躯体,使他独自支撑下去。所以纵观全文,余华还是对生命抱有希望的,尽管叙写了死亡近乎剥夺了福贵亲人活着的希望,乃至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人,福贵的活着正表明了作者心中仍有对生活的期冀。
三、生即幸福
死亡是对人类生活困难的解脱,或许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表现。小说《活着》叙写了各个方面的生活困苦以及死亡的无情,是作者对我国劳动人民的生活寄予了普遍的关注的成果,引人深思,只是作者把对生活意义的反思通过福贵来担负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困苦遭遇来反映。《活着》的故事发展主要由一连串的死亡事件组成,并以此来突出“活着”。作者余华在叙述完一系列的沉重话题后,又紧接着去宣扬“活着”的生命意义。余华在福贵的身上倾注了他对生命、生与死等问题的理解,并可以让读者从中看到余华是如何去面对困苦的生活和对待死亡的态度。于是福贵就成为了视觉的焦点,成为我国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的体现者,并且在他的身上,读者可以发现我国民族的可贵精神真谛。在余华看来,只有精神的力量才是最有衡量意义的,人的一生中,肉体是会随着死亡的来临而消失的,只有个人的精神才能在广阔的天际中自由翱翔。另外,余华还认为,每一个人所看待的社会境况都是精神实质的体现,正是因为有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才能让个人的精神力量得以发挥。然而福贵所遇到的现实情况就是亲人的离去,他要活着就要不断地承受精神上的痛苦与生活上的贫穷。但在福贵的心中,他一直都抱有生活的希望,于是就不断地鼓舞他自己要同现实问题作斗争,要坚强地活下去,福贵的精神意志就使“活着”的主题更加鲜明了。
在余华的创作生涯中,他一直都在探寻个人活着的意义。他认为,个人并不是为了生命之外的物质而存活的,更重要的是为了活着的自身价值而存在。但余华的观点也引来了其他学者的评论,他们认为他所谓的活着就是苟活于人世的守旧观念。但这种看法是不准确的,余华在思考活着的历程中首先就认可了个人命运的有力性,个人在社会中生存必然要经历自然与社会的种种磨难,这是对个体生命的考验,直接关乎个人的生命存活问题,所以即使先不谈个人在社会中取得的价值,其实要活下去也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
活着所代表的生命真谛在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小说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既孤单又奋发向上的个体生命,虽然在小说中随处可见死亡的信息,但余华还是尊重生命发展的,其实这也是对个体生命的关切之情的体现。在小说的结尾处,是福贵对他一生的回忆,他在回忆中也把读者融入其中,与读者产生共鸣。而余华正是以这种超然的生命态度来引起读者对生命的重视,感染每一个读者的内心世界,也传达给读者要尊重生命的实质,不要畏惧生活的困苦,那是对生命的实际考验,只有尝尽人世间的百态后,才能体会到活着的价值。在大干世界中,没有两个人有完全相同的生活遭遇,每个人都作为唯一的个体而活在这个世界当中。所以要学会去感受自己的生活,把每一次的磨难都当做是精神的收获。确实,当不幸突如其来的时候,很多人会感到恐慌,担心失去,想去逃避,因为还想从这个世界获得更多的物质或精神享受。余华通过《活着》告诉我们,活着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要学会珍藏生活的苦难,把苦难当做是心灵的旅行,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四、结语
小说《活着》是对生与死问题的阐述,直击人们的灵魂深处,从某个角度上看,它可以说是一部人类的哲学小说。“活着”就代表着个人有权利去获取幸福。同时,活着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昭示着中国人民传统的对生命渴求的欲望,是代表个人,甚至是一个民族对苦难的一种态度与力量支持。在我国相关的民间死亡流传中,只有少量的消极看法,其中大部分都体现出了向上的生命意志,可以把这种向上意志分为两种:其一,是体现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尊重生命的发展过程;其二是为了实现价值而贡献出宝贵的生命。我们可以看出余华是倾向于第一种的。《活着》就是在讲述当困苦来临时人们是以一种怎样的态度去面对的,并怎样理解死亡的现实含义。所以小说《活着》本身就集中体现了两种社会意义:第一种是余华在叙述人类的生活故事时贯穿了支撑人类生命的精神力量;第二种是文学作品本身就有表达现实生活的功能,余华通过《活着》来抓住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所面临的不愿接受的残忍事情,更是集中表现了人们内心的挣扎,从而使作品更具有现实意义,激发人们用心感悟生活。《活着》是一部人类温情故事的演绎,其中饱含着无尽的苦难与泪水,更是一部探析人性实质的生命之书,值得人们细细品味。《活着》不仅仅是把福贵的生活遭遇与感情故事赤裸裸地摆在读者面前,还体现了平凡生活的真谛,在平凡中拥有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家玉.另一种生与死——浅析余华小说《活着》的死亡抒写[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4(04).
[2]王媚,生本不乐与顺其自然——小感余华之《活着》[J).语文学刊,2006(09).
[3]陆时红,生的意义和生的方式——浅析余华的《活着》[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10(04).
[4]张拮,站在死亡背后的“生”——谈余华小说《活着》[J].考试,2009(05).
[作者简介]
范恪劫(1963-),男,河南南阳人,硕士,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信息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从《活着》看余华的生死观】相关文章:
余华的《活着》心得05-14
余华《活着》经典语录05-29
余华的生存哲学:以《活着》为例08-12
余华经典语录07-23
余华的语录36条06-29
余华《活着》读书心得12-08
余华活着读书心得12-19
余华活着读书心得06-12
余华《活着》读书心得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