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理工论文>环境保护论文>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

时间:2024-06-10 07:58:05 环境保护论文 我要投稿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集合]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集合]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1

  所谓农村生态环境,主要是指以农村地区居民为中心的乡村范围之中各类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之总称,主要包括了这一区域之中的全部自然、人工后天共同形成的构成物,比如,上地、大气、动植物以及建筑物等等。农村生态环境作为农村地区开展所有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活动的重要场所,是我国农村地区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鉴于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环境污染也随之不断加剧,导致生态失衡和农民权益受到极大侵害,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已严重影响和制约到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且影响到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因此,全面研究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显得迫在眉睫。

  1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1)农村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相当薄弱。假如我们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分析环境意识,可理解成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反映出来的社会思想、理论、意志等观念形态之总和。文化素质与思想观念可谓是决定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总体上较为滞后,农民群众的文化程度有限,环境保护的意识相当淡薄。对于众多农村群众而言,环保还是一个人们并不怎么熟悉的词汇,而环境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也不是很显著。

  (2)生态环境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当前,我国市、县两级设有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主要负责的是辖区之中的环保工作,而乡镇一级政府则普遍设置了行使环境管理职能的机构一般情况下只是由一位副乡长分管,另设一位兼职环境保护管理人员。但是,随着我国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上与规划等部门实施垂直管理之后,很多地方名义上兼职的环境保护管理人员己经名存实亡,乡镇与村组的环境保护工作陷入到停顿之中,而各市(县、区)环境行政部门往往因为中心城区的环境管理任务十分繁重而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中心城区上,因而也就缺乏足够多的精力来强化对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管理与建设,从而让农村环境管理显得极其薄弱。同时,农村地区的环保投入也严重滞后,不仅农村地区乡镇的可支配收入相当有限,无法承担起治理环境需要的各类工作经费,而且本区域范围之内的环境污染治理资金一直都用于城区之中的大型公用设施以及重点工业污染企业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方面,对于郊区生态环境治理往往只局限于城乡结合部环保项目建设上,在农村地区的生态环保投入就更少了。

  2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一)通过宣传教育以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

  提升我国广大农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这是切实解决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发展之基础,同时也是判断我国农村社会不断进步与文明程度持续提升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农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还相当薄弱,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层面,也就是农村人民群众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相当薄弱,乡镇和村级管理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相当薄弱。为了转变其思想观念,提升农村总体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应当考虑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要强化对乡镇管理者在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知识上通过宣传教育,运用乡村法律大讲堂、环保法律法规宣传等多种方式方法,邀请环保部门以及普法机关送法下乡和送知识下乡,结合被动式学习与主动式学习,将单一强制性学习方法转换成为多种学习方法,让广大农村管理者能立足于学习法律法规以及环保知识,实现有效转变思想认识和牢固树立起生态环保意识之目的。(2)要明确创新对于广大群众的生态环保知识宣传普及思想转变的作用,一定要以知识掌握为其基础,运用生态环保知识之普及,可实现人的思想意识之转变,并且最终切实改变人的行为习惯。传统意义上的生态环保知识宣传普及的形式太过简单,成效也不够显著,这就需要结合我国农村群众的生活习惯,有针对性地实施环保知识宣传以及普及。可依据各地文化习惯与生产、生活特点,在全面实施宣传教育的基础之上,应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所有能够运用的媒体方式,全面运用声、光、画等多种方式,把生态环保的相关法律法规与科普知识、戏曲、杂技表演等演艺活动加以结合,积极宣传农村环保知识以及政策法规,从而让人民群众能够在观看中进行学习,在品味之中进行学习、在快乐之中进行学习、在潜移默化之中有效转变人民群众的思想,从而营造出人人都讲环保的良好环境,形成能够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极佳群众基础,并从长远的目标上形成农村生态环保之心理屏障。

  (二)应用行政、经济及法律等手段创建农村环境监督机制

  依据当前农村环境的现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始终坚持环保优先之原则来进行农村环境的综合性整治。应当以农村环境规划为其基础,全面吸收一些地区在工业化、城市化中之教训,全力抓住规划这一重点,将其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之转变、乡镇布局与村庄建设规划的结合,制定完善环境规划,实施新农村居住示范点建设工程。应当以农村小康环保计划为主要载体,从而建设一大批适合于各地新农村环保和建设的重要的示范性工程、应当以实施环境优美乡镇与村庄建设等活动为契机,积极引导一大批具备良好基础、雄厚实力、生态环境良好的村镇能够先达到新农村保护之要求。

  (三)明确理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如今,生态环境保护己经成为我国政府十分重要的职能之一,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充分重视,并且积极履行好自身职责。但是,我国环境保护在部分官员们的眼中始终是发展过程中的次要问题,为了政绩。一部分地方不惜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来自目地追求所谓的GDP数字的增加,从而导致环境的不断恶化,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就会深受影响,以至于国家的发展会受到严重的威胁。(1)各地各级环保主管部应当逐渐将工作的重心从城区拓展与延伸至郊区和乡镇。要把城市的近郊和偏离远乡镇等地区全面纳入到本地的环境保护规划范围之中,并且要确定农村环境保护的各项目标、措施和实施办法。要全面改革当前的环境管理方式,健全完善本市区域内的环境管理部门,可以设置直属的环保部门的派出机构,对于外来污染企业则应当以环保“三同时”管理为基础,严格把握好审批关,切实防止出现污染的转移,(2)应当在全面考虑理顺环境行政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更加坚决地实施生态环境地方行政领导责任体系。要将生态环保列入到对本地区各乡镇领导实施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切实推动当地生态环保的关注程度,从而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作出极大的贡献,让辖区之中的生态环境在任期之中能够得到很好保护或得到显著改善的行政领导人应当给予相应的表彰与奖励,而对违反生态环保者则要按照法律法规进行严肃的查处。(3)各级财政部应当增加对乡镇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对于本区域之中的重点企业进行全面治理,并给予充足的资金保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己经成为十分重要的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农村的和谐稳定。有鉴于此,更好地保护我国农村环境,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存条件,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从而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2

  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斗争中,生态伦理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在更深的层面上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价值判断。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的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应该遵循的实践准则。

  1 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

  生态环境指的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它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动态系统,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故而又称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还原者)所构成。人作为生态系统中最具主观能动性的要素,其实践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可小觑,人和生态环境的有序发展就应成为人类及其社会繁荣和发展的必要前提[1]。

  1.1 在污染防治方面,各类污染控制领域的技术数量有着突飞猛进的增长

  处理废气、废水、废渣、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沙漠等环保技术的进步,都有效地延缓或补救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人类应以解决环境问题为契机,努力实现“经济转变”,从而找到出路。例如,开发和采用不产生污染物的技术,以及能源替代和有毒材料替代,通过废物最少化,实现经济高效和环境安全的生产。利用环保技术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可以培育出新的生物品种,可以研制菌类剂对废弃物进行无毒处理等等,环保技术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可以大有作为。

  1.2 在节约能源技术方面更是日新月异

  世界各国开发和采用节省能源和原材料的技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控制污染的双重目标。煤、石油、天然气等非再生能源,是工业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释放二氧化碳,构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源泉。并且,由于再生能源开发的成本费用较高,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在工业中的应用所占比例,从整个世界来看,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处于次要的地位。这就是说,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消耗,仍将是今后各国工业发展的主要能耗。基于工业发展能耗的增长态势,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严峻威胁,就成了各国共同关心和为之追求的目标,就成了市场为之青睐的产品。因而,各国都在加强对节约能源技术的开发。

  2 生态伦理的主要规范

  生态伦理是基于生态学、环境科学的原理,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力图通过反思人类实践行为的负效应,确立人类行为实践的伦理原则及其规范。生态伦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人类对自然界的作用所体现的人与人的利益关系,生态与人类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关系,制定处理生态的道德规范,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界的作用所引起的动物和植物的生存权利问题,制定生态伦理规范,调节人与生物的关系;生态学领域中道德伦理范畴的意义,如生态学中善、恶、道德、不道德的意义等。生态伦理的主要规范有:应当改变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观念,重新确立人对自然的价值标准当代的生态环境危机从根本上说是人类错误的价值观导致的。人类要想使全球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的遏制,就必须首先抛弃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重新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应当改变无节制耗费、过度消费的.消费观念,重新倡导节约、适度消费的生活观念,生态环境危机是人类消费需求增长而引起的对自然的过度开发从而造成的人类生存环境的毁坏。人类不断膨胀和增长的消费需求远远超出其生理的需要,而这种不可满足的消费需求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并无多少真正的意义;人类这种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必然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而生产扩大则依赖于更多的资源和更好的环境。因此,人类对资源和环境的占有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这就造成了人对自然资源的毫无约束的开发,致使环境恶化,从而侵蚀和破坏了自身的生存基地。因此,应在世界范围内提倡节约之风,并尽可能地使用可再生资源,以制止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

  3 环境保护建设中的生态伦理对策

  人类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可是在经济价值面前人类往往忽视了自己生命起源于自然,忘记了生命要遵循自然,我们不能通过掠夺资源、建造城堡等一味向自然索取的方式增进我们的福祉。悲观地来讲,如果我们脱离自然母体,那么我们必将走向灭亡。

  3.1 企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领导代表着企业的核心文化,不仅要关心技术、资金和设备难题,还需要组建一支代表本企业文化、充满民族精神和环境伦理道德的企业员工队伍。在效益分配中惠及每个员工的利益,以每个员工的发展为本,同时注重效率和公平的统一,真正做到伦理进企业、道德入职场[2]。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经营应遵循的价值原则,是人与自然和社会三者协调发展的重要准则。企业要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产业结构。大力开发和推广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开发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实施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环境的损害。把全面发展看作人的能力发展和个性实现的过程,用崭新的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观念对待自然。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洁净的生产伦理要求延伸生产者责任,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到流通领域后,企业并没有终止其生产行为,还应负起对废旧产品的再生产责任,使整个生产线呈现资源的使用——生产——再利用——再生产的循环发展模式。

  3.2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倡导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抵制享乐观,反对拜金主义,拒绝挥霍摆阔。改变攀比心理,选择环保的出行方式,鼓励乘坐公交车,在日常生活中,提倡适度节约、简朴健康的生活。从生活中点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做法。还要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3

  摘要:当代社会,森林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对林木资源的需求也在增加。这样一来推动了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二来正是由于人类过度的砍伐,使得林业生态的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的国策,要不断增强对林业生态环境的管理力度。林业经济应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使其更富有生态的社会方面的价值,从而促进自然和社会和谐统一发展。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林业经济

  前言

  如今林业产业不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同时也是构成我国的生态体系的一个关键分支,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能大力促进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又能起到对于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作用。但从其传统的发展历程上来说,因为人们缺乏相应的对于生态保护的认识,在传统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这一产业并没有发挥恰当的作用。现在,林业产业所拥有的生态效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思考怎样在做到经济发展规划之前,做好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增强其生态效益,成为相关企业必须注意和引起重视的热门议题。

  一、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看发展林业经济的重要意义

  作为整个森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产业和野生的森林系统一样,有着生态作用,如改善环境质量等等。但是,从当前看,这种环境不是很好,其原本的生态系统不断地受到人为因素的破坏。目前,商品的树种不断增多,造成当地的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少,进而致使其生态的作用和能力逐渐降低,最终导致其经济效益持续降低。做好对于生态的保护,不但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在林业方面的经济发展,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全新需要,更有助于落实国家整体的战略目标。因此,作为一个有必要的系统,并且其绝大多数是可以再生利用的,这种生态能源,对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除此之外,由于人们越来越需要林业,在经济方面以往陈旧的发展方式,已不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必须将发展的方式进行有效创新,并给予环境保护高度重视,才能在保护生态之余,促进林业经济与其共同、和谐发展。也能由此看出,做到对它的维护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做好对于其环境的保护,对其进行大刀阔斧的.投资,做好环境方面的建设,才能从源头做到这一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二、对于林业产业相关社会功能的论述

  林业作为能源和人类社会有交集的产业,林业产业的发展过程正好反映了人类的行为是如何影响生态环境的。它很多社会的功能,都是由此生成的,一是可以体现出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的作用,从而可以很好的改善人和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推动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二是通过人类自身的行为,可挽救很多已经濒临灭绝的树种,因此它还可以推动文化的进步,还能起到延续的作用。

  (一)分析林业产业相关的生态功能

  作为森林的生态系统的一个分支,林业还有着和森林生态一样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由于其本身就很繁琐,就通常而言,这一系统主要包括四部分,地表的植物、灌木以及草和乔木,他们又能细分出多种不同的类别,所有生物关系复杂,一起构成整体的生态系统。从这个角度说,林业能够很好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2.保护水土资源。和湿地的系统一样,森林也具有巨大的保水功能,它可以依靠地下全面的、复杂的根系,在对自然雨水进行吸纳、收集的同时,还能有效的减小水的蒸发量,从而避免水土的流失。3.对生态资源的平衡。森林能够为生物提供必要的的水和食物,还有生存活动的空间,因此它是很多野生动物依赖的地方,同时又因为它是保护的屏障,避免了一部分的人员对当地的干扰。比如在东北的大兴安岭,在努力调节之后,当地林区的环境不断趋于安稳,并吸引了很多的珍贵的动物加入其中。这类野生动物是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能够很好地平衡当地的生态资源,这些都离不开森林的天然保护。4.调节林业的生态。近些年,人们逐渐认识到气候这一严峻问题,伴随现代产业不断的创新发展,造成了很多空气、气候方面的问题。而森林不仅能够吸收有害有毒的气体,对空气进行净化,释放氧,还能够很好的调节气候。根据有关数据表明,位于林区附近的城市,空气和气候,和没有林区的地区进行相比,都要优越很多。

  (二)对林业产业相关经济功能的论述

  除生态和社会功能外,林业还具有重要的经济的功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循环资源,也是一种紧缺的资源,它很好的促进了生态社会的健康发展。由于树木本身就具备经济能力,而木材更是被普遍运用在各个领域,遍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正是由于过度追逐经济利益,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损害,因此需要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必要的改进,以有效提升其生态效益。

  三、基于林业生态保护下的林业经济发展措施

  (一)加大对于林业生态环保的建设力度

  林业的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项重要的的任务,为了发展林业经济,必须加强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建设力度,为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要坚持做到“以人为本”,使得人和自然能够和谐共存,发挥人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要把保护林业生态环境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紧紧的结合起来。不但要进一步平衡我国生态环境,与此同时还要促进其经济的良好有序发展。

  (二)加大对于林业产业环境的保护力度

  我们必须要承认,对于其保护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任务,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因此也需要相关的部门加强宣传倡导工作,让越来越多的工作人员,意识到保护林业生态是多么的重要的一件事。只有他们认识到对于林业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其保护的行列中,从而将保护和发展这两项工作结合起来,更好地发展。此外加大这种宣传力度,也有利于全社会了解相关的产业,从而更好地吸引社会优秀人才和资金的投入,更好的推动林业经济的发展。

  (三)优化林业生态保护相关法规条例

  我国地域广阔、森林资源极为富饶,林业企业遍布各地,但由于近年来不断加快经济发展,社会对于其需求不断增多,加之一些违法分子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攫取经济利益,造成这一系统被严重破坏。因此我国政府应该针对这一问题做好相关工作,健全有关法律,通过法律的方式,避免各种违法现象发生。并利用各种支持政策,吸引广大行业对于其投资,更好地促进林业产业的经济发展。

  (四)认真贯彻并执行相关的方针

  要想做好相关的环境保护工作,必须认真贯彻执行相关的方针,重视其特有的生态的作用,加大保护力度,促进生态、经济、社会这三者能够协调发展。对于一些新政策,一定要满足现代化的建设需要,以及当代经济发展要求,在调动相关工作人员对其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资源,做好相关建设和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相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大力发展混农经济林模式

  这主要指的是利用一些自然的条件,结合相关的社会背景,并综合利用多种资源,在保证相关资源得到保护的基础上,栽培一些经济的植物,如食物、药用及蔬菜等,从而形成良性的物质循环系统,实现一种现代化的林农能够复合发展的生态系统,更具稳定、高效、合理的功能。不断提高相关资源质量,维护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从而合理地利用资源,发展相关的经济。

  (六)大力发展林业生态旅游,推动其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林业生态的旅游项目,已经成为主要的经济来源,不仅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项很好的的宣传方式,不仅为其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还在人们的旅游中强化环保的意识。值得关注的是,各地要做好对于当地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和发展工作,依据当地资源的特点和它所具有的优点,统筹各方面的发展,合理地进行开发和使用、科学进行发展方向的设定,在做好环境保护的同时,实现当地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

  (七)注重林业资源多功能的发挥

  在对整个系统进行保护过程中,必须合理的利用,这是大势所趋,在发挥其生态功能的同时,注重发挥相关的经济功能,重点做好保护工作,最大程度发挥其生态功能,为促进相关的经济发展提供前期准备。在此基础上,前期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时,必须很到位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据其自然的发展规律,顺应趋势,确保能够得到合理利用,方能兼顾到经济和生态两者利益同时发展,共同进步。此外,还必须很好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建立规范和秩序的市场,加大对其经营风险的预防,保证林业经济能够得到稳定和持续的发展。

  (八)推动城市环境与工业的协调发展

  国家不断加大对于环保事业的投资,现代化的环保理念也正逐渐引起人们注意,人们要求改善城市环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要保护生态环境。在这种背景下,应将绿地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并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重视保护环境。为推动城市的工业能够和环境和谐发展,必须对一些生态环境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合理利用林业资源,积极保护资源,做好对于相关产业的规范,使得经济和生态环境能够和谐发展,进而促进城市环境与工业能够协调发展。结束语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在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还要很好的发展相关的经济,这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不仅是顺应时代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和谐共存的必要方式。因而,我们应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建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行的力度,做好对其建设和保护,贯彻和执行相关的方针,全力发展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保护当地环境的基础上,发展森林旅游,注重其资源的多功能发展,从而促进工业和城市环境能够统一发展,在保护好环境的基础上,推动林业产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乾明,李珍.林业经济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xx(27)

  [2]李春雷.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道路及发展前景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xx(30)

  [3]廖冬云.毕节试验区林地资源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林业论坛,20xx(03)

  [4]唐广文.循环经济在林业经济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xx(09)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4

  摘要:通过分析南通沿海开发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压力和目前存在的不足,结合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目标,从环境保护角度探讨了南通市的沿海开发战略问题。南通市需根据区域发展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为根本,重点实施生态空间管制、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保障南通沿海开发战略实施的同时,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逐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确保生态安全。

  关键词:南通市;沿海开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战略

  江苏省南通市地处我国沿江沿海“T”型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是江苏沿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江海岸线372km,滨江临海的区位优势独特。近年来,《南通市沿江开发江海联动总体规划纲要》、《南通市沿海开发规划》、《南通港总体规划》和《南通市“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总规划和分类规划先后编制,对江海岸线的利用与后延陆域的布局进行刚性约束和控制,统筹港口、园区、产业、城镇建设[1-2]。南通市生物多样性较丰富,是江苏沿海地区“两纵六横多节点”生态廊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生态服务功能。本文通过研究南通沿海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探索南通沿海开发环境保护的新道路,为南通沿海开发奠定环境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南通市沿海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南通市下辖崇川区、港闸区、通州区3个区和海安县、如皋市、如东县、海门市、启东市等5个县(市),陆域面积8001km2,海域面积约1万km2,人口766.1万人,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2510.1亿元,同比增长13.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万元。南通沿海开发的重点区域是沿海前沿区域,即南通沿海至规划中的海(安)启(东)高速公路沿线地区,范围包括海安县、如东县、海门市、启东市4个沿海县(市)。南通沿海开发的总体目标是把沿海地区建设成江苏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综合竞争力优、集聚辐射力强、功能配套全、生态环境好、发展潜力大的地区。

  1.1空间布局

  按照“江海联动、港城互动、轴向带动”的空间开发理念,以海岸带开发为核心,以沿海前沿区域开发为重点,与沿江开发相呼应,实现港口、产业、城镇的联运发展,并沿交通干线辐射带动整个市域的加速发展,逐步形成网络化开发格局。其中,前沿区域形成以洋口、吕四、冷家沙为中心,以重要交通线(临海公路、铁路、港口)、临港工业区、滨海产业园、临海重点城镇为依托的“三港三带三基地”空间总体构架。

  1.2港口建设与产业发展

  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功能互补、便捷高效的现代化港口体系,形成多组式江海港群分布格局,建成以原材料、能源等大宗散货中转和集装箱运输为主的国家主要港口、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重要组合强港。大力开发洋口港,加快开发吕四港,积极推进冷家沙海域的研究与开发,发挥江港的海港功能,完善港口综合服务功能。

  在沿海沿江规划建设高水平的加工制造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和国际知名品牌,打造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走廊,沿海重点发展石化、能源、冶金产业,沿江重点发展船舶、机械、电子新材料和轻工食品等产业。

  1.3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坚持环保优先,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强化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与完善,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重点加强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积极恢复被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开展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建设人工鱼礁修复渔场环境,加强珍稀生物资源、海洋自然和历史遗迹的保护。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在海堤及滩涂地区建设生态林、观赏林和经济林带,形成沿海自然生态保护屏障,在城镇和产业密集区周围留有开敞式的绿色生态空间,建设生态隔离带或生态廊道。

  加强陆源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控制,着重抓好沿海陆域、近岸海域、河口附近海域的污染防治。合理利用海洋环境容量,统筹布局沿江、沿海达标水排放区及设施建设,实施环境治理江海联动,整体提升南通水环境质量。加强城镇污染治理,到2015年,城市污染集中处理率应达到90%。限制高污染燃料使用,控制SO2和颗粒物排放总量,逐步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2生态环境现状与环境压力分析

  2.1环境质量现状2.1.1水环境质量2008年,南通市45个水质监测断面中,符合功能区划要求的断面数为30个,水质达标率为66.7%,水体污染特征表现为有机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和生化需氧量。主要河流的平均综合污染指数为0.37,水质最好的数长江南通段,水质状况为优;污染最重的是如泰运河,综合污染指数为0.60;通扬运河、通吕运河、焦港河、九圩港运河、新通扬运河和如海运河等6条河流水质状况为“良”。

  2.1.2大气环境质量

  2008年南通市降水中,阴离子中含量最高的是硫酸根离子,其次是硝酸根离子,阳离子中含量最高的是铵离子和钙离子,年均pH值为4.73,低于酸雨临界值(pH值5.6),酸雨频率为44.4%,高于江苏省35.7%的平均水平。与2007年相比,酸雨发生率下降了6.1%。从降水主要化学组分情况来看,降水中硫酸根离子浓度均值大于硝酸根离子浓度均值,二氧化硫仍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外部源对南通SO2浓度的贡献率为30.5%,南通的酸雨污染与其外部源所造成的影响有较大的联系。

  2.1.3海洋环境质量

  2008年,南通市入海河口水域水质类别处于Ⅲ~Ⅳ类之间,主要污染物为总磷(TP)、5日生化需氧量(BOD5)、高锰酸盐指数(MO4-)等。吕四渔场、启东贝类增养殖区、如东紫菜增养殖区3个重点海水增养殖区水质状况良好,养殖区水体中主要受氮、磷污染。8月在南通外海海域、南通吕四港外曾发现赤潮。

  近年来,南通沿海贝体等海洋生物受到铅、镉等重金属及砷、滴滴涕的污染,蛎蚜山海洋特别保护区水质受到无机氮的污染[3-5]。

  2.1.4生态环境

  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江苏省第一个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咸淡水河口湿地,对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生物,维持长江水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沿海滩涂地处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区域,总面积达200km2。近海海域分布有海门蛎岈山牡蛎礁1个海洋特别保护区,37个养殖区,11个增殖区;有190种近海浮游植物、98种近海浮游动物、150种鱼类。长江口北支海域分布有重要的渔业水域,其中吕四渔场为我国四大渔场之一,是大、小黄鱼、鲳鱼等重要经济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和洄游通道[6]。

  2.2环境现状问题

  2.2.1产业结构不合理南通部分

  地区现有产业结构比重不尽合理,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产业链体系尚不完善。化工、印染、电镀等产业布局趋同现象严重,资源环境利用同质化,结构性、区域性、流域性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进一步调轻、调高、调优产业结构任务艰巨。

  2.2.2土地利用功能区混杂

  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长期以来处于城市远郊的产业基地与居住、商业、文教混合区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近,造成部分地区产业发展区与城市建设区交错混杂,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增加了发生环境风险与安全问题的可能性。

  2.2.3环境基础设施仍显薄弱

  南通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矛盾在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现有污水处理规模不能满足处理需求,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不到位,严重制约处理能力的发挥。现有17座集中式污水处理厂中有6家尾水超标,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供热设施建设滞后,重点大气污染源治理力度不够,严重影响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善。

  2.2.4生态服务功能有所退化

  由于开发活动的加强,排污量的上升,南通滨江临海地区生物多样性呈下降趋势。渔业过度捕捞导致吕四和长江口两大渔场的鱼类资源数量锐减、品质下降。长江河口区浮游生物的物种数量大幅减少,海洋生物群落结构趋于简单。长江和滨海岸线开发速度加快,滩涂湿地面积逐年减少,湿地鸟类数量与种类也不断下降。2004年以来,南通境内海域相继发生大面积贝类死亡和紫菜烂苗事件,导致南通两大海水养殖品种文蛤和紫菜遭受重大损失[5]。

  2.2.5酸雨问题突出

  南通市多年来受酸雨问题的困扰,近年来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削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酸雨问题有所缓解,但酸雨频率依然偏高,局部地区酸雨问题依然突出。

  2.3面临的环境压力

  2.3.1发展与保护矛盾突出南通沿海地区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滩涂湿地、产卵场、索饵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密集。

  滩涂围垦、港口及其临港产业建设不仅使大量滩涂湿地功能丧失,影响滩涂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占用近海滩涂养殖区和重要渔业水域,与海洋功能区划存在一定冲突。港口开发、航道建设涉及占用或穿越海洋特别保护区、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等。

  如何协调好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确保沿海地区的生态安全是首要问题。

  2.3.2经济快速增长加重污染物减排压力与苏南等发达地区相比,南通现有污染物总量基数较低。随着南通沿海开发进程的不断推进,石油化工、电力能源、冶金建材等产业将得到长足发展,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将大幅增加,难以满足国家未来节能减排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

  3南通沿海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3.1实施生态空间管制南通市沿海开发必须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区、林地、草地和湿地等重要生态用地[7],重点建设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重要湿地、清水通道维护区、生态公益林、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等11大类、39个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占国土面积比例应达到江苏省环保厅对南通市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占比要求,对特别重要和较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域分别实施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

  3.1.1禁止开发区域

  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森林公园的生态保护区、饮用水源的一级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的珍稀鱼类种质繁保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区和资源恢复区等特别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开发活动,已经存在的工矿企业必须搬迁,并开展生态恢复建设。要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措施,对已经破坏的重要生态系统组织重建与恢复,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3.1.2限制开发区域

  对生态功能相对脆弱、环境敏感性较高、环境容量较小、具有较重要生态功能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风景名胜区非核心景区、森林公园非生态保护区、饮用水源的二级和准保护区、洪水调蓄区、重要湿地、重要水源涵养区、清水通道维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非生态保护区和资源恢复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公益林等实施强制性保护。按照保护优先的原则,实施限制性开发;在适度开发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保护环境,加强生态环境整治,引导人口有序外迁,发展高效农业、引导生态旅游、倡导可持续消费,促进区域生态功能的改善和提高[8]。

  3.1.3优化配置海洋生态资源

  加强海洋功能区划对投资项目的统筹和引导,优化新增投资计划项目用海的优化布局,优先保障重大工程项目的用海需求;科学、合理地优化调整海洋功能区划,为科学用海提供依据。

  3.2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

  3.2.1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南通市沿海地区及长江口物种资源调查,建立生物物种资源基因库,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监管网络,有效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和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并有计划地进行人工繁殖和培育,丰富种质资源。加强国家和省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野生动物,尤其是长江口北支水域中多种珍稀水生动物及珍稀鸟类的救护和繁育。到2020年,所有珍稀物种及其栖息环境应得到有效保护。

  加强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到2015年,基本建成国家级示范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实验区严格控制不恰当的开发行为,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景观的生产设施。

  根据保护区内滩涂和沙洲湿地淤涨扩大的自然规律,采取动态保护的科学策略,处理好淤涨、种青、圈围三者关系。

  3.2.2生态廊道建设

  以滩涂湿地、物种保护、水源保护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为主构建“两纵两横多节点”的生态廊道体系,保护自然生态、维护物种传输通道,增加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流。其中,“两纵”为沿海湿地保育(南通段)、新通扬河—泰东河—通榆河水源保护(南通段)生态廊道;“两横”为里下河湿地—海安老坝港滩涂保护、长江口北支生态廊道;“节点”主要为长江口北支湿地自然保护区、吕四沿海重要渔业水域、如东沿海滩涂湿地、长青沙及周围沙洲、狼山风景名胜区。严格控制影响和破坏生态廊道的各类建设项目,确保生态廊道不被分割和破碎化,保证各节点重要生态功能得到正常发挥。

  3.2.3滩涂湿地保护

  从维护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认真履行《湿地公约》,建立湿地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湿地保护示范基地。建立长江口北支湿地、沿海滩涂湿地、沿江滩涂湿地等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里下河内陆湿地以及潮间带、潮下带湿地的保护,严格控制开发占用自然湿地。

  坚持集约高效、科学布局、综合开发、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导向,充分考虑沿海滩涂演变规律和生态服务功能,科学论证滩涂围垦对泥沙冲淤、海岸演变、岸滩稳定的影响,分析论证滩涂围垦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依法、科学确定滩涂围垦的范围、时序和规模。积极探索高效、节约的滩涂资源利用模式,以综合开发为导向,优先用于发展现代农业、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保护与建设,适度用于临港产业发展。

  3.2.4海洋渔业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在通吕运河、通启运河、栟茶运河等主要入海河口种植海底及潮间带植物,利用入海河口湿地的净化功能,吸收降解污染物,并逐步恢复和重构海岸带生态系统。

  根据近海资源的种类、资源量和资源补充水平,制定合理的养护措施和利用强度。对吕四渔场、长江口等重点海域、临港产业区以及滩涂围垦、航道、港口码头附近海域等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建立南通国家级紫菜、文蛤等水产种质库,建设多功能人工鱼礁群,开展主要经济生物资源种群恢复与增殖,实施大规模人工增殖放流,保护近海和长江口鱼、虾、蟹、贝等产卵场、索饵场及洄游通道。3.2.5污染控制与环境管理加快污水处理设施、集中供热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监管和技术改造,确保污水处理厂及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到2012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所有燃煤电厂完成脱硫技术改造。提升城镇生活污染治理水平,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到2012年,城市、县城和建制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0%、70%和45%。全面推广氮肥深施、测土配方施肥、分段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废膜的回收利用,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实施集约化养殖,加强畜禽养殖与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加大现有污染源整治削减力度,开展入海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港口和船舶污染控制,科学推进深海排放。加强环境监测体系、环境应急能力等的建设。

  4结论与建议

  针对南通沿海开发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压力和目前存在的不足,今后南通市沿海开发应根据区域发展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为根本,重点实施生态空间管制、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南通沿海开发构筑生态屏障和环保支撑。

  参考文献

  1周仕凭.沿海涌动开发潮环境保护成焦点———江苏沿海连云港、盐城、南通14县(市、区)调查[J].环境保护,2009,(23):59-62.

  2季建林.南通沿海开发若干问题研究[J].江海纵横,2009,(5):4-8.

  3张卫兵,王成钢,周颖,等.南通沿岸贝类体内重金属含量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2):1490-1491.

  4简慧兰,黄强.浅议南通市海洋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J].

  海洋环境科学,2009,28(A01):102-104.

  5简慧兰.关于南通生态海洋建设的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8):37-40.

  6黄夏银,李冰,周家艳,等.江苏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J].环境科技,2009,22(5):53-56.

  7吴海锁,李冰.江苏沿海开发环境保护研究[A].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8.284-287.

  8王惠中,刘伟京,陈婷,等.江苏沿海开发与环境保护战略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4):50-53,56.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5

  [摘要]近年来,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旅游行业也随之发展。然而在环境污染越发严重的情况下,人们开始注重生态旅游,具体为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满足人们旅游心理需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本文在阐述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生态旅游的具体措施,以期实现生态旅游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关系;具体措施

  所谓生态旅游,主要是指通过创造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获取旅游经济效益,并且通过该收益用于区域环境建设,切实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以此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环节,已然受到了大众的高度重视。根据有效调查数据显示,生态旅游市场份额高达整个旅游市场的30%。我国生态旅游事业处于起步阶段,在生态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与生态旅游的终极目标可持续发展相违背。因此,我国要想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则需要切实处理好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鉴于此,本文对“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概述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之间具有一层复杂的关系,究其原因在于生态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积极影响,同样存在消极影响。为此实现可持续发展,则需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接下来,对其加以具体分析。

  1.1环境质量决定着生态旅游价值

  大自然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有着秀色可餐的山川、风景秀丽的田园等,均是美好环境中的一部分。人们通过浏览大自然,能够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一旦生态环境遭受到人为破坏,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旅游心情,不利于满足人们精神层次的需求,这样一来,就失去了生态旅游的既有价值[1]。由此可见,环境质量直接决定着生态旅游是否具有价值。只有生态环境处于美的状态,人们才会去旅游,这样才能创造出旅游价值。

  1.2生态旅游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分析

  生态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旅游事业是否能够得以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的是否能够持续增长,关键在于旅游区的环境是否优美,也可以说是旅游区的影响力与吸引了是否够大[2]。因此,开发商会通过投入大量资金,或者是人力、物力等,改善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促使旅游区变得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等,以此有效提升旅游区的影响力与吸引力。除此之外,开发商会在旅游区大力建设垃圾处理厂,增加绿化面积等,以此为旅游区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综上,可以得出生态旅游有助于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2)缓解当地居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我国疆域辽阔,大部分的旅游景区处于经济落后地区,生态旅游事业的.兴起,可以切实改善当地的生活环境,同时可以借助旅游事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究其原因在于生态旅游需要建设美丽的环境,同时旅游事业本就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具有就业门槛低,劳动力需求量大等特点[3]。因此,生态旅游的发展,便于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同时有助于缓解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压力,究其原因在于旅游区周边居民均参与到旅游事业工作当中,自然能够提升自身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有助于减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破坏环境行为,进而缓解了生态旅游区环境保护压力。除此之外,生态旅游有助于促进旅游资源与当地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

  (3)提供环境保护资金。当前,生态旅游区环境保护资金主要由财政拨款,然而由于地方财政有限,财政拨款往往不是足额,导致生态旅游区经常性出现环保资金不足问题,从而导致景区无法充分发挥出既有价值。然而生态旅游的兴起,便能够有效解决此类问题。究其原因在于生态旅游具有一条稳定的融资渠道,这样一来,就能够解决财政拨款不足的问题,为生态旅游区环境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4)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生态旅游区是否能够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旅游人员与当地居民的共同参与。为此,生态旅游的发展,可以有效提升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以此有效增强公众的社会责任感。综上所述,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之间是相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环境保护能够有效促进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样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能够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有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

  2发展生态旅游的具体措施分析

  生态旅游的发展,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相关法规,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政府有必要结合旅游区实际情况,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标准以及制度等的建设。同时需要加强执法,对一些违法法规破坏环境的行为,则需要加以严肃处理。除此之外,需要加强宣传,有效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以此实现生态环境与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2)统一规划,有序开发旅游区。在旅游景区规划建设过程中,设计人员则需要综合考虑,具体为景观生态评价、旅游区地质资源以及环境质量等。在此基础上,需要制定合理的生态资源开发力度,有序开发,以此尽可能减少旅游对环境的破坏。除此之外,在生态旅游规划时,吸取国外先进经验时需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以此确保规划建设质量。

  (3)实施环境评价,加强环境质量监测。所谓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指对项目实施之后,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并针对影响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此有效减少项目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综合考虑资源开发、生态平衡等,以此分析出当前生态旅游的问题所在,从而有助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避免环境进一步恶化。

  3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与环境愈发恶劣的背景下,生态旅游开始受到了大众的重视。然而当前我国生态旅游起步较晚,不利于环境保护,则需要人们加强生态旅游的认识,正确处理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有效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桑森垚.区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7,42(11):178-181.

  [2]徐贵华,何显升,杨万柳.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J].现代园艺,2017(02):184-185.

  [3]付景保,高军波.生态旅游背景下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研究[J].生态经济,2013(03):170-174-180.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6

  摘要: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也是解决农业发展障碍性因素的主要途径。从立体生产技术、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节水技术等角度描述基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指出生态农业的技术特点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制定生态农业发展政策等措施,实现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互促发展。

  关键词:生态农业;环境保护;体系;问题;策略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社会稳定与国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追求粮食产量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制约农业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如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质量下降、水污染问题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时刻威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和人类自身安全。发展基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农业,是解决农业发展障碍性因素的主要途径,也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一件大事。

  1基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生态农业技术是指根据生态学、生物学和农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及生产实践经验而发展起来的有关生态农业的各种方法和技能。生态农业与常规农业的区别就在于使用的是生态农业技术。

  1.1立体生产技术

  立体生产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生物群落各层生物的不同生态位特性及互利共生关系,分层利用自然资源,以达到充分利用空间、提高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增加物质生产的目的。在农林牧渔各领域,种植业中的间套种及稻蟹共生,林业生产中的乔灌草结合,水产养殖业中的池塘立体放养等,均呈现出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立体化特征。

  1.2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

  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是模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结构,在生态系统中形成物质良性循环多级利用的状态,即一个系统废弃物的产出是另一个系统的投入,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再次或多次利用,使系统内形成稳定的物质良性循环状态。这一技术有利于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例如,养鸡(猪)场的.粪便进入沼气池,沼气供用户使用,沼气池中废弃物用于制作农作物肥料,生产的农作物又成为鸡(猪)的饲料,形成良性循环,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1.3节水技术

  节水技术是一切能够节省水资源或在相同用水量下获得更多回报的工艺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的总称。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缺水比缺地更为严重。农业是用水大户,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占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农业缺水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依靠节水方式来解决,这就需要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如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中心的节水农业技术,保护性耕作节水保墒技术,防治水土流失技术,以及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管理节水、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农业。

  1.4微生态技术

  微生态技术包括利用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剂防治作物和畜禽、水产病虫害,利用微生物发酵水产蛋白饲料等。推广应用微生态技术有利于可从源头解决和控制畜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也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良结构,部分取代化肥农药,这是目前解决抗生素过度使用、降低养殖污染的重要手段。

  1.5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技术的发展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进步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如用抑制雌性玉米螟产卵的化学物质杀灭欧洲玉米螟、植入苍蝇抗菌基因使作物抗病虫害、不杀益虫的人工生物大分子灭虫法、既灭虫又环保的绿色杀虫剂等生物技术,正在得到逐步应用。采用抗病虫品种,利用天敌昆虫防治某些病虫害,开展病虫害发生预测预报,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行轮作倒茬等,都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保障农作物质量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

  1.6农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一是太阳能利用技术,包括太阳能-热能转换利用技术和太阳能-电能转换利用技术,其中太阳能-热能转换利用技术是太阳能利用技术中效率最高、技术最成熟、经济效益最好的一种,主要包括太阳热水器、太阳灶、太阳房、阳光温室大棚等,而太阳能-电能转换利用技术主要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二是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生物质能是世界上最为广泛的可再生能源,它利用微生物将农业废弃物生成沼气或采用热解法制造液体和气体燃料或者生物炭,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解决能源紧缺问题,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2生态农业技术特点

  生态农业是一种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结合起来,把发展农业与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协调资源利用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生态农业并不是简单地回归旧有的农业生产模式,而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采用现代生态学原理和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其典型特点是:优美的农业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元素循环再生、生态平衡、多样性物种及减少抗生素、人工合成激素用量,降低农药化肥用量并使大部分化肥被作物吸收而不是污染环境。

  3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生态农业技术不过硬

  生态农业技术发展滞后,在与常规技术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化肥农药高效利用与污染防治技术、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等生态农业技术受到了政府部门和农业部门不同程度的重视,但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很长的距离,主要原因归结于市场因素的作用。对于生态农业,大家普遍认可和推崇,但投入较多、风险较大,经济性不明显,农民应用后无法见到明显的效益而难以推广应用。此外,生态农业技术产业化水平较低,制约了技术的扩散与应用。

  3.2农业种植习惯影响生态农业的发展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固守农村的多为妇女和老人,他们的劳动生产能力十分有限。对于他们而言,能省事就省事,能省钱就省钱。喷施10元钱的除草剂就能解决一亩地的杂草问题,谁还会自己去头顶烈日去锄草?更不会顾忌什么环境保护问题。依靠化肥实现增产已成为广大农民普遍采用的习惯方式,因为化肥的足量施用确实有作物增产的效果,农民当然愿意继续施用。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以及转基因技术的隐形出现,将对农业生态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危害。发展基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农业,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重视生态农业发展,用实际行动参与到生态环境重建中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区域生态农业产业技术不配套

  一些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证明,针对特定区域的猪—沼—果、林—鱼—鸭等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不仅可以充分体现生态农业技术集成的特点,显示生态农业独特的优势,而且展现出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但这种集成技术模式一般是在先期巨大投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很难维系和发展,对普通农民而言更是无法复制,因此,即使有成功的先例,也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无法实现区域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3.4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不健全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更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确立长远可行的目标,但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受传统农业发展规划的影响,往往把生态农业看作是单纯的绿色农产品生产或涉及农林牧副渔的生产综合规划,而没有充分体现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无公害产品和环境质量控制标准不完善,缺乏必要的规范化管理保障体系。

  4基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农业发展措施

  4.1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彰显生态农业特色

  农业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农业产业链较长,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应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科学发展意识,做好农业生态环境功能区划,明确各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目标,充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扶持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生态农业经营主体。推进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工作,培育具有产地认证和标准化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及农产品品牌。

  4.2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统筹有关部门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监测预警,查清农业污染源头,制定科学治理措施,减轻土壤污染,防治生态破坏和生态失调。发展循环农业,推进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污水、生活垃圾等农村废弃物综合化处理,探索农村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清洁模式。推广节肥、节药、节水、节能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控制农药化肥使用,把农业面源污染降到最低程度。抓好人居环境整治,做好畜禽养殖污染减排以及废弃果袋、塑料薄膜清理回收,改善人居环境。

  4.3制定生态农业发展政策,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的生产成本较高,且所产商品的真正价值无法通过现有的市场体系完全体现,因此,生产者往往缺少发展这种模式的动力。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扶持发展政策,例如: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及采用生态循环模式、改善产地生态环境、使用绿色农资等做法提供补贴,出台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税收减免政策,建立生态农业保险制度。对生态农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激励等,同时,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将逐步增加,在这种有利形势下,生态农业企业应主动适应市场要求,按照产品受众的不同需求打好绿色牌、安全牌、优质牌,瞄准中高端市场搞宣传搞营销,实现产品优质优价,提高生态农产品附加值,实现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壬午,计文瑛,张彤.我国生态农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性研究[J].生态农业研究,1995(4):7-12.

  [2]邱志国,史长久.生态农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性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xx(4):42-44.

  [3]韩沙沙.生态农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性[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xx(4):47-49.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7

  目前,我国农村面临着工业企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农业生产污染等一系列影响生态环境的问题。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必须从提高环保意识、构建城乡一体化生态保护格局、强化政府职能、等措施入手。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开发等给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带来了很大挑战。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已经成为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自然生态环境污染

  城镇化进程中必然伴随着工业化,虽然农村工业企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对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农村工业构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工业企业向农村的迁移,二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工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工业集聚在农村地区,造成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加剧,一些城郊地区已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渣的堆放地;而农村自发的“村办工业”普遍存在产业层次较低、现代化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企业都存在着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而且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影响,将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简单处理,甚至不经任何处理便直接排放到河流和空气,造成企业污染点多面广,难以监管和治理,区域污染严重。

  (二)农村居家环境污染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但与此同时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呈爆发式增长,与目前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问题的矛盾成为影响农村环境治理的重大问题。

  1、生活垃圾数量、种类日益增多

  目前,我国农村常住人口为6.03亿,占总人口比重为43.9%。农村常住人口每年产生约1.1亿吨生活垃圾和约183.37万吨生活污水。同时,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种类也在急剧增加,大量不易分解的塑料、铁、铝、玻璃类物质的出现,使垃圾不能粪肥化,无法为土地所吸收。一些乡镇更是随处可见胡乱堆放、胡乱填埋的“垃圾堆”,经雨水冲刷、太阳曝晒后污水横流、恶臭难闻,既侵蚀了农田,污染了水体和大气,危害着人的健康。

  2、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农村垃圾处理率仅36%,约0.7亿吨垃圾未作任何处理。截至20xx年底,全国58.8万个行政村中,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有21.8万个,仅占37%,达到无害化处理的村庄所占比例更低。有近60%的农村没有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生活污水基本上未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大部分地区的垃圾处理长期处于无序状态。

  (三)农业生产污染

  随着农业开发的不断推进,农民的生产方式也得到了极大改进,但是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及家用地膜、塑料大棚技术的广泛使用,污染了土壤、水源,破坏了土质结构,加剧了农业生产污染,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使用过量。过量化肥的施用,使周边河流及地下水的水体氮含量增加,富营养化严重,另一方面,施入田间的农药除少量被吸收和分解,大部分直接进入到大气、土壤和水体中,造成环境污染,而农产品上大量农药残留也破坏了农产品的质量,严重威胁食用者的身体健康。

  2、废弃地膜、塑料大棚带来白色污染。地膜覆盖技术以及塑料大棚技术虽然带来农业的高产稳产,但是我市每年使用量近20xx吨的塑料薄膜,回收后仍有7%左右残留于田地中老化变硬,不但给耕作带来了不便,而且改变了土壤的结构和物理性质,降低了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阻碍了农作物正常的生长、发育,导致农作物减产。

  (四)涉农环保配套资金缺乏

  虽然近年来,各部门都在加大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但相对广阔的农村地区,依然杯水车薪。一些地区的乡镇虽配有相关部门拨付购买的垃圾清运车辆,但管理上仍采取设施运行、维护费用都由乡镇、村承担的方式,给基层财政带来了极大的负担,根本无力保障,而从农民居民中收取垃圾处理费用,从现阶段看也不太现实。建设资金总量有限、设施运行费用无法保证等资金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的首要问题。

  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环保意识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把保护环境变成农村居民的自觉意识和行动。要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组织乡镇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参加农村环境保护培训等活动,增强乡镇领导干部环境保护意识和决策能力,抓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要提高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强化污染危害的认识,调动积极性,增强保护环境自觉性,破除陈旧的生产生活陋习,大力倡导绿色消费。要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对村庄整治试点进行跟踪报道,促进整体发展。

  (二)构建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格局

  在城镇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乡镇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专项规划指导下,综合考虑区域性平衡,合理确定乡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尤其是垃圾处理要综合考虑对相邻区域的辐射作用。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污染治理制度,并建立有效的监督体制。构建工农业污染防治并重,从规划、治理到考核的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格局。逐步实现城乡环保机构一体化、城乡环保设施一体化、城乡环保队伍一体化、城乡环境监管一体化,使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强化政府对农村环境治理的作用

  要不断优化政府的行政手段,做好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和相关政策法规,增强规划及政策的约束力。强化农村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建立起适应小城镇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惩治力度。加大执法力度,对那些治理无望、群众反映强烈、污染大、消耗高、效益差的企业,政府应实施关、停、并、转。将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分解到各地区、各部门、各岗位的明确目标和具体指标,将指标完成情况纳入政绩考核范畴。

  (四)加强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建设

  要抓好生态示范区建设,积极推动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同时抓好城镇工业污染源治理,大力推行污染物集中控制、集中治理;严格控制重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向农村转移,坚决堵住污染向农村转移的渠道,不仅在城区周边、公路两侧不能上污染项目,即使在偏远农村也绝对不能上有任何污染的项目,坚决杜绝新的污染源向农村扩散。发展生态农业,依靠科技,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带动生态农业迅速和良性发展;通过制定更加灵活的政策,增强社会投资的吸引力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活力;通过龙头带动,整合产业链条,创新农业发展空间。

  (五)创新农村环保资金投入方式

  继续逐年加大资金投入,拨出专项资金,对于经济不发达但地处重点保护区域的乡镇可适当提高市财政补助比例。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如对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投资量大、回收期长、外部效应明显而本身对企业直接效益不大的工程,应加强支持力度,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在用地、用电、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效益吸引,采用BoT/ToT特许经营权等方式让业主、农民增加对农业污染治理的投入。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通过合理的价格体系,在有条件的乡镇征收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费,多渠道加大环境治理的投入。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8

  环境和健康密不可分。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建设美丽宁夏重大部署,确立了实施生态优先重大战略,出台了《关于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美丽宁夏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既明确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与方向,也提出了建设美丽宁夏的路线与途径,必将为全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重要的环境支撑和保障,也将有力地助推健康宁夏建设。为此,环境保护厅将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实际,全面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城乡”专项行动,全力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破解影响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

  坚持一个核心,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切实把改善环境质量作为环保工作的核心任务,严守生态环保底线,地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提高;黄河干流6个国控监测断面水质稳定在Ⅲ类,其中Ⅱ类优水质达到60%以上;黄河支流泾河和清水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Ⅲ类,其他支流出境断面达到Ⅳ类以上水质;土壤环境始终保持清洁水平,切实保护好宁夏良好生态环境的`靓丽名片。

  把握两个关键,全力保障环境安全。一是严格环境监管,防范环境风险。认真落实环境保护法,实行铁腕治污,强化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工作严查、后果严惩,深入开展环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从严落实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切实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环境监管,严厉打击偷排漏排和超标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切实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营造依法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加强环境教育,提升公众环保意识。紧紧围绕全区环境保护重点与难点,紧扣热点问题,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切实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认真贯彻《自治区环境教育条例》,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等活动,切实提高社会公众环保意识。

  打好三大战役,着力建设美丽宁夏。一是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防治煤尘、烟尘、扬尘、汽尘污染为重点,通过建立“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的工作机制,实施主要污染物协同控制,重点污染源综合治理,严控污染物新增量,切实抓好五市建成区、宁东基地等工业园区大气污染防治,持续改善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二是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完善城镇和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设施为重点,全面加强黄河干流、支流、重点排水沟和主要湖泊湿地污染防治,切实强化水源地保护,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全力保障黄河母亲河水环境安全。三是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等重要敏感区的土壤监测,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防综控,切实保护好土壤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遵循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的原则,以“区域防控、科学管理、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强污染防治,强化规范处置与科学管理,促进部门和企业联动,提高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水平。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9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信息技术得到了新的发展。与此同时,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受到了政府的高度关注。本文将针对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具体应用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从政府决策、环境监督管理、社会公众服务等多个方面对我国的环境信息技术体系进行考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而努力。

  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在经济变革的时代,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提高环境监管的能力,通过科学技术手段调节各方资源,能为环保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保护生态平衡,建设美丽家园。

  1 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利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研究方法,扩展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简称IT。具体而言,信息技术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提取信息的一种方法,有利于促进信息资源之间的传递和共享,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针对生态环境保护这一重大问题,使用信息化的方式能对治理污染的方式进行创新化发展,与此同时能做好信息的收集工作,在结合不同类型污染物特点的情况下提出有效可行的治理方案,是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技术。此外,该技术的应用能够优化环境保护监管系统的功能,从多方面进行调控。其次,我国出台的《环境保护法》中,提出了建设环境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这对环境的实时监控、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有推动作用。

  2 我国环境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

  现阶段我国环境信息技术在信息统筹功能、污染源的监控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在环境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这将为“数字环保”的进程提供便利条件。我国环境信息化在发展的道路上已经建立了相关的业务体系,包括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随着我国环境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和深入,在天空地一体化的过程中已经建立了污染源自动监控体系,即该技术能针对主要污染物进行识别,对环境监管和风险防范提供信息基础。具体而言,该系统能够对河流湖泊中的水质、大气污染程度进行检测,有效地提高了信息收集的力度和准确性,为环保作业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源。与此同时,我国发射了环保方面的卫星系统,能够全方位地监测生态环境的变化,通过遥感技术对环境信息进行采集,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提高,在环境管理上也有了新的变化。因此,我国环保部门建立了环境信息统计系统、排污申报登记系统、卫星遥感应用系统、排污收费系统、核与辐射系统等。这些新系统的建立为环保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此同时,我国完善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政府性网站,积极和社会公众以及环保人士进行沟通交流,建立了全面的网络系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在民众的监督下发挥政府职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好监督工作。

  3 环境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及方向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治理违法排污企业的案例也越来越多。很多重污染企业依旧没有按照国家环保部门的标准改造技术,因此环境保护在监管上仍要面对监管对象散布广泛、难以控制的局面。执法人员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工作量大且缺乏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使环境保护工作出现了停滞的.情况,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环境信息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3.1 提高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我国政府在环保事业上的整顿力度逐渐加大,安装监控设备的重工业企业越来越多。减少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针对辐射源进行监管,并在重点的饮用水水源和流域加强水质监控站的建立,能够实现环境预警系统的作用。此外,我们还应该针对有害物体进行监控,尤其是在防霾工程上做好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努力提高空气质量。因此,提高物联网技术应用的范围,有利于优化环境监控体系。

  3.2 提高网络通讯技术的效率

  就目前的发展形势而言,我国的环境问题依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需要多个部门进行沟通与配合。此外,环境污染问题常常需要快速、准确地收集现场情况,在远程指导下减少危害的程度,缩小污染范围。这就需要我们提高网络通讯技术的效率,帮助指挥中心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随着我国网络通信覆盖率的提升,卫星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对污染现场提取数据和信息传输的速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数据时代对天空地一体化的信息通讯技术的传播具有现实意义。

  3.3 建立统一的环境违法处罚信息管理平台

  建立环境违法处罚信息管理平台,能够有效地遏制违法行为。在社会监督的基础上,让人民群众参与到环境保护的队伍中,通过举报制度能够对污染企业进行行为上的约束。与此同时,我们要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企业意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提高其社会责任感。而违法处罚信息管理平台能够发挥上下联动的效果,有利于协助环保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4 结束语

  环境保护问题是发展性问题,提高对环境资源的监测预警能力,建立电子政务,优化管理技术和手段,能够对环境保护起到关键性作用,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通过卫星技术,实现对数据分析和污染排放源的位置监测,建立水资源、空气资源的预警模型,能够为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打好坚实的基础。此外,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对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进行分析和估计,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10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这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本文以农业生态环境为视角,通过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寻保护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方法,从而为我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1现阶段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

  1.1水资源短缺及污染严重

  水资源是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最为重要和基础的一项资源。尽管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但我国的水资源仍然呈现出极度匮乏的状态,根据统计,我国人均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同时,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极为不平衡,尤其在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匮乏现象较为突出。此外,季节也是影响我国水资源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夏季为雨水多发季节,冬季则相对干燥。

  1.2耕地资源逐年递增

  众所周知,我国是人口大国,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仍不够完善。在我国目前仍持续发展工业的情况下,我国的耕地用地区域呈现出明显的紧张态势。如果这种态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会进一步恶化,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化发展。

  1.3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现阶段,影响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来源于工业。在进行工业生产同时,会不可避免地排出一定的废气、废水等,尤其是部分工业单位为了缩减成本,没有将废水、废气加以有效处理,即直接排放,导致我国农业资源的进一步恶化。在工业生产污染物的影响下,我国的农业土地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我国农业环境生态破坏。在这样情况下,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不仅其产量和质量无法得以保障,其产品还有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此外,部分农户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对农业土地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化发展的战略要求。

  2解决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2.1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相关职能单位需切实做好对社会企业的规范整治工作,做好临近农业区域的社会工厂检查工作,针对污染物超标、净化方式不合理的企业,必须暂停作业,进行整改。同时,政府还需面向广大农户做好培训教育工作,帮助其合理、科学的进行生产作业,确保其在化肥、农药的使用上做到张弛有度,最大程度上避免因人工原因造成的农业土地资源破坏,从而更好保护好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

  2.2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任何工作的有效、规范开展,都离不开其完善的体系建设,农业生产作业也不例外。所以,相关的区域政府职能单位,需要深入分析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农业生产的指导和监督体系。通过对范围内的农业区域进行划分和指导,驱动各农户以更智能化、科学化的方式进行生产作业。同时,区域政府职能单位还需高度结合教育与农业生产,驱动更多的科研单位加大对农业生产研究,切实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贡献出力量。只有衔接好教育工作,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知识水平,才能从根本上保护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

  2.3积极保护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是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最为核心和基础一环。所以,政府职能单位需要将保护耕地作为所有农业生态保护过程中的重点项目,深入分析我国的农业生产用地,明确其作用和价值,严禁社会单位将耕地用作其他用途。针对滥用我国耕地资源,非正常恰当使用农业用地的个人和单位,需要重拳出击,加以严肃惩治,才能确保我国的耕地资源切实使用在农业领域,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化发展战略要求。

  2.4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工作尽管我国针对水资源的使用

  与保护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水资源的短缺仍然是我国进一步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制约。所以,我国必须不断加强对水资源污染管理的监督工作,确保每一个社会企业单位在进行生产作业过程中,都没有对我国水资源造成较大污染。同时,相关的职能单位还需深入分析和研究,找出造成我国水资源污染的原因,深度分析处理,力求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11

  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原始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目前,探索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路径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主要造成了水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工业污染三个方面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水污染严重

  水资源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所需要的重要自然资源,关系着我们的生存和生活。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脚步不断加快,原始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水资源污染十分严重。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驱使下,农村人口大量的向城镇聚集。20xx—20xx年城镇新增人口22809万人,年均增长3.87%,新增人口生活污水累计排放量增加695.55亿吨,占污水新增排放量的97.54%。并且居民生活产生的污水大多没有经过专门处理直接排人到河流中,导致水质恶化,水体变色,这些行为严重污染了水资源,更影响到居民的饮水资源。

  (二)生活垃圾污染严重

  新型城镇化促使农村人口大量的向城市聚集,而这必将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目前,我国多数的城镇还没有完善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居民的生活垃圾只是随意的丟弃和摆放,同时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而民众的垃圾分类意识也十分淡薄。大量的生活垃圾也并没有经过专门设备的专业化处理,任意的暴露在地表,严重的污染了空气资源和土地资源,破坏了城镇居民健康的生活条件。同时,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水也随意的排入到江河中,没有严格有效的污水处理系统,原生态的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三)工业污染严重

  新型城镇化为城镇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前景,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城镇企业产生的工业污染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目前,我国的乡镇企业大多是粗放型的经营模式,企业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企业也缺乏科学有效的规划和管理,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并且流动资金有限,乡镇企业没有能力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工业污染的治理中来,所有大多的企业缺乏专门的环保设备和配套设施,进而将企业生产产生的工业污水、工业垃圾等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乡镇企业排放的工业污水严重危害了自然水资源,造成了水污染。乡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气体严重污染了空气,从而对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危害。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的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我国乡镇地区的民众受教育程度有限,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民众的整体素质相对不高,致使乡镇地区的民众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虽然他们也有一些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但是大多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意义;二是当地政府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够,政府对于加强环保意识工作往往是忽视的,所以广大乡镇居民意识不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以至于造成了生活垃圾随意丟弃和摆放、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二)乡镇企业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不断加剧的进程中,政府将关注点主要放在乡镇企业的发展和生产上,过多的重视乡镇企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效益,忽略了关于乡镇企业污水治理的问题。在生产管理方面,乡镇企业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如何提高企业盈利和生产效益上,忽视企业在生产中的`污水排放和工业垃圾处理等方面的问题。在环保责任方面,乡镇企业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没有担负起一个企业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企业巨大的经济利益背后是以牺牲生态环境换来的,而当今大多的乡镇企业还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三)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从现有的法律法规制度来看,我国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我国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的制定源于近些年,经验不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于一些生态保护区域没有明确合理的划分,管理层面不到位。其次,对于违反生态环境保护法相关规定的企业和居民,评判标准不统一,也给执法部门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难度。最后,我国目前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大多是针对城市企业的,对于乡镇企业的工业污染和环境治理等方面并没有十分明确的法律法规。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探析

  (一)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人作为城镇生态环境系统的建设者,对城镇生态环境的管理起到了主体性的作用,提高民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解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提高民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第一,要充分保障广大乡镇地区民众的物质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因为只有在物质生活受到保障的前提下,乡镇地区的民众才会将其余的精力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第二,政府应积极发挥其主导性作用,在当地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通过文化相关部门宣传本地的生态资源现状,让广大民众意识到进行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重要意义。

  (二)加强乡镇企业的环保责任

  在新型城镇进程中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乡镇企业的工业污染占有重大比例。乡镇企业排放的工业污水和工业生产垃圾不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生活,同时也制约着乡镇企业自身的发展。现时期,乡镇企业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义不容辞。一方面,乡镇企业应积极改进企业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采用先进技术和引进相关的配套设施,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并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量,由粗放型的经营管理模式转换成集约型的生产管理模式。另一方面,企业也应加强自身的环保责任,充分认识到乡镇企业对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强化乡镇企业文化和企业员工的生态环境环保意识。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解决和处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依据。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坚持统一规划、预防为主、防止结合的原则。具体而言,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修复。第二,政府应就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具体生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例如,法律法规应涉及工业污水处理规定、生活垃圾处理办法、生活垃圾分类以及如何将垃圾分类再循环利用等等,最终使执法部门有法可依,使公众有法可守。

  总结: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工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途径,而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应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之路。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12

  1.贵州矿产资源开发现状

  贵州是我国矿产资源大省,有42种矿产资源储量排名居全国前十位,矿产储量排名居全国前三位的有20种,截至20xx年,贵州省矿业生产总值达917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虽然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很大成绩,有效支撑了省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在后期加以解决。否则,将严重影响和阻碍我省矿产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矿山结构不够合理、开采方式粗放落后、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较多等方面。

  2.贵州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开发,将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环境不断恶化的同时,将造成资源的损毁并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枯竭,还引起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所以,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以环境保护为前提,坚持在“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才能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1 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1 破坏植被、地形地貌

  矿山建设和生产过程易造成地形地貌和植被破坏。贵州因受地质条件的影响,在地形地貌上,高坡陡,落差大,因此矿区在建设和开采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大量山体撕裂、破损,岩石裸露、植被破坏,有的甚至使植被和原生地形地貌面目全非。对矿山植被和地形地貌破坏最为严重的是砂石矿、铝土矿和卡林型金矿、煤矿,植被和地形地貌破坏都比较严重。

  2.1.2 破坏地下水均衡

  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许多有害物质进入地表水体和农田,同时以直接渗入方式进入地下含水层,造成周围地区的土地和地下水严重污染。一些矿井由于排水,破坏了矿区水均衡系统,导致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使原本使用地下水的厂矿、村庄、城镇发生水荒。如在全省的煤矿、磷矿、铅锌矿、铝土矿、汞矿等矿山开采区,尤其以煤矿开采区较为严重,如毕节市纳雍、织金等各县煤矿区和铅锌矿区;遵义市桐梓,仁怀市的煤矿区。这些矿区的开采活动严重破坏了地下含水层,导致泉井干枯,水田变成旱地。

  2.1.3 诱发各类次生地质灾害

  贵州多为喀斯特地貌,地质构造复杂且地质环境脆弱,由于采矿而诱发的各类地质灾害多而频繁。在矿山在开采过程中,一些地区乱采滥挖以及落后的采矿方式,造成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稳定,改变了地质结构,从而不同程度地引起地表下沉、山体开裂、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环境问题,诱发各类地质灾害。如前所述,贵州矿山地质灾害在煤矿山分布最多,常见地质灾害类型为采空塌陷、其次是地裂缝、崩塌滑坡等,主要分布在六盘水市、毕节市和遵义市等地。矿山开采活动诱发的各类地质灾害已日趋严重,极大地危及到生态环境平衡和附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2 贵州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策略

  2.2.1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目前,一些法律条款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和矿业形势。法律滞后致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需要健全完善各项法律制度,确保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有法可依。同时,根据贵州矿产资源开发的具体环境保护问题,制定矿山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为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提供法律保障。

  2.2.2 依法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保护监管

  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矿产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监管。

  (1)严格规划管理,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坚持以转变全省的矿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调整矿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提升矿山规模和集中度;

  (2)加强对矿产开采过程的监管,在矿山开采的全过程严格勘查、开采审批登记、进行地质环境评估、矿山企业资质条件审查、监督企业进行环保设施建设等。

  2.2.3 综合利用资源、减少三废排放

  尽量减少“三废”的排放量和开发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1)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采用数字矿山开发技术、天井掘进新方法、大直径深孔采矿法等先进的技术进行矿产开采。

  (2)积极发展矿产品深加工业,提升主要矿产资源的就地转化率,延长产业链,提高矿产品的附加值,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

  (3)采用一定的回收技术,对“三废”进行回收处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废弃物闭路循环和再资源化。

  (4)合理引进部分矿产资源,减少劣势矿产资源和对本土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矿产资源开采,保护本土的生态环境。

  3.结语

  贵州省是我国西部资源大省,在发展中面临着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只有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统一规划、协调发展,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资源与环境、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13

  [摘要]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构建完善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体系,不但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内容,也是我国提升经济建设水平的必然选择。结合当前我国正在运行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的现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体系进行策略探讨。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一直都是国家经济建设中考虑的重点内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我国农业经济实现平稳、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经济建设实力的根本保障。但是,由于不科学的生产和管理,使得环境问题逐渐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要想有效缓解人口数量增加和经济规模扩大的双重压力,就要构建起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体系,提升农村环境质量,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1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体系构建的意义

  1.1使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尽管在现代化建设中,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监管和执法力度还不够大,相关管理机构建设还不够完善,专业管理人员也比较缺乏。近几年,在国家环境保护的大政方针下,尽管很多地区的环保部门和乡镇、村委会开始联手整治农村环境问题,但是由于缺乏标准化要求和相关专业化技术和人才,使得治理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只有构建起完善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体系,才能在标准化要求下,进一步规范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工作,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1.2完善美丽乡村工程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目标是在20xx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的,特别强调要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加大治理力度。由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距今时间并不长,相关管理工作效率也不高,对于农村环境改善工作的相关标准化制度还比较缺乏,因此,还需要不断完善环境治理工作。而构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体系,能够进一步完善美丽乡村工程建设,能够为项目建设提供标准化要求,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质量,有助于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从而可以使农村生态环境得以有效改善。

  2我国现行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分析

  所谓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就是将各种环境保护标准与现实状况结合起来,构建起各种制度相互依存、相互衔接,又相互制约的完整的制度框架。在这个制度框架中,各种环保标准相互支持和配合,使整体价值能够最大化的体现出来,以此为环境监督和管理部门开展新一轮的环境治理工作提供参考,进一步提升环境保护质量。在整个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环境标准是最重要的内容。我国当前的农村环保体系主要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三级构成。其中,国家标准设计环节质量、污染物排放等相关内容。“城乡二元化环保法制”是当前我国现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以“以城市为中心”和“以工业发展为中心”的立法思想,将生态环境和工业发展环境的治理工作当成整个环境治理工作的重点。可见,在我国现行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下,不但缺乏环保的相关标准要求,还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够重视,使得农村环保问题更加严重。

  2.1现行标准体系与法律规定不相适应

  “规范性”是标准的主要特征,如果对环保标准进行类型划分,可以分为推荐性标准和强制性标准。我国当前现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都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国际惯例要求,在新形势下,要尽可能的用具有强制效力的技术法规来代替强制性标准,这样不但可以使“标准”符合国际要求,还能使环保标准的法律地位提升,从而树立“超标即违法”的环境质量理念。

  2.2环境检测方法比较落后

  当前,随着时间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监管自动化已经成为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显然我国的人工环境监管方法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比如对于原子吸收法和经典化学法,很多技术发达国家在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下,都配备了相应的ICP设备,在环境质量检测中,可以实现多元素共同检测,具有分析速度快、选择性高和线性范围广的`特点,以此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1]。因此在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体系中,必须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完善标准,尽量适应多样化需求,促进技术进步。

  2.3环境保护标准不能满足时代发展要求

  在我国对于烧碱和聚氯乙烯等工业污染物的排放缺乏有效管理,尽管有些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以及实施,但是由于法规长期得不到,使得技术水平与时代发展要求不能衔接,不能对环境治理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只有进行全面修订,才能达到对污染物控制的要求。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为例,IV类水属于娱乐用水,一旦与人体直接接触,就会损害人体健康。而V类水的质量标准比IV水低,但是其化学物质和重金属含量却远远大于IV类水。另外,在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将能够对人体生命健康产生直接影响的农业灌溉用水的标准设置的比IV类水和V类水还要低。显然,这种标准的设置令人不能理解,与提高用水质量,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要求背道而驰。

  2.4地方环保标准缺乏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是我国当前现行的主要农业灌溉用水标准[2]。不但数量较少,而且在内容上,这些标准的要求明显较低,在内容条款的设置上也是从全国整体情况进行考虑,在地方实施过程中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以20xx年实施的《河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为例,其中明确禁止直接向农田灌溉城镇废水和工业污水,但是由于每一与之相匹配的农业灌溉用水标准体系,使得这一条例的适用性不高,农业生态环境并没有明显的好转倾向。

  3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体系构建策略

  3.1确立城乡一体化建设思想

  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城乡二元体制为主要建设思想的社会经济结构,但显然,在“三农”问题不断突出的背景下,这一结构与我国社会发展要求已经不相适应。“城乡一体化”建设思想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党和政府要逐渐确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思想,尽可能的解决“三农”问题,消除二元体制的弊端,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为构建全新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奠定基础。

  3.2在《环境保护法》中增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

  《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保领域的基本法律文件,其主要目标就是改善我国环境质量。但是,由于我国《环境保护法》制定比较早,很多内容已经不再满足当前环境的形势需要,不能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性文件[3]。因此,要想满足新时期的环保工作需求,提升环境保护工作质量,就要对《环境保护法》进行修改和完善。由于现存的《环境保护法》中涉及的农村环境问题的内容比较少,所以,在新《环境保护法》中要增设“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对农村环保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法,以及污染治理和防控等内容进行硬性规定。另外,还要尽量明确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和监督权,用农民的权利来制约政府权力,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质量。

  3.3制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标准

  因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在制定时可以根据农村环保问题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标准能够对国家环保标准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有利于解决特殊问题。以河南省为例,作为我国农业大省,河南省近十年的粮食产量都居于全国之首,不但能够满足河南省人口对粮食的需求,还能对其他省份的粮食需求提供援助。对于这样一个农业大省,灌溉用水十分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河南省的农业灌溉用水与国家粮食安全息息相关。所以,只有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地方水质标准,才能保证粮食产量和质量。

  4结语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构建完整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体系是大势所趋,不但能够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现状,还能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对加快农村经济建设脚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任小铁.质量安全监管与市场主体现代化治理[N].南方都市报,20xx-09-21.

  [2]洪登华,戴继勇,郑玉艳,等.浅析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的构建[J].标准科学,20xx(04):33.

  [3]张芬霞.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体系构建[J].青年科学,20xx(05):12-14.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14

  1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农业生产输出不断提高的形势之下,群众的眼光不仅仅聚焦于农业生产的质量,其背后的农业生态环境也得以被越发重视。农药使用的泛滥,造成了土壤结构的深度污染,同时也对周边的水资源处理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破坏,使得原有的生态平衡面貌被打破,我国农村区域的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难以被保障。

  尤其是我国农业化肥的使用过度,远远超出了土壤原有的承受能力,使得农业难以进行可持续化发展,农业的生产效率不进反退,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恶性循环经济财产的损失。同时,由于农业用地的结构被破坏,还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近年来频发的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都和不科学的农业生产作业有着直接的联系。

  众所周知,我国的人口数量较大,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为了解决人口的最基本生存需求,部分区域的土地势必需要进行超负荷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在我国部分欠发达地区,其科学技术水平较为落后,且其人口数量也相对较大,相关农户在生产作业的过程中呈现明确缺乏可持续化发展的意识,所以导致其农业生产领域的破坏,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城市人口呈现出明显增长的态势,同时也带来了数量巨大的城市垃圾。而城市的生活空间较为有限,无法排出的生活垃圾往往会流入农业环境中进行处理,这就导致了我国农业领域的生态污染,对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较大的阻力。

  2处理好农业生态环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2.1积极保护生态环境

  首先,地方职能单位需要深入各个农业区域之中,了解每一个农业生产企业或个体户,进行深入分析和调查,针对污染排放超标的单位进行改善处理,最大程度上避免我国农业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针对产生的生活垃圾,需要做好合理分类处理的工作,并以更为科学化的方式处理垃圾,尽量避免使用原有的`焚烧法、填埋法等对环境危害较大的垃圾处理方法。针对部分有价值的垃圾,相关职能单位需要加以二次循环使用,做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农村区域最值得二次开发利用的资源即为沼气,不仅能够作为能源加以使用,还能利用沼气进行化肥处理,确保农作物的生长效率和质量。此外,针对最为常见的水资源,相关职能单位也要做好节约保护工作,不断提升群众的节约用水意识。

  2.2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科技

  政府需要加大在农业生产领域的资金投入,并积极联动我国高校,驱动高校开设更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专业,让更多的高知识、高文化、高素质人才进入农业领域,实现多元化、科学化农业生产发展。为了更好调动我国农户的积极性,首先政府相关职能单位需要组织好科学培训工作,驱动更多的农户参与到现代化农业的学习过程之中。其次,职能单位还需要设立一定的激励机制,针对在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策略农户,可给予相应的奖励,从而更好激发农户的改造积极性。

  2.3积极保护农业资源

  土地资源是整个农业生产活动中最为基础的资源之一,所以政府职能单位的首要任务即为设置好农业领域的区域划分工作。针对加以使用农业生产的区域,严禁外来的企业或工厂单位进入耕地区域,保障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的使用。政府职能单位要对自己的农业区域做好规划,划分好农业生产的红线。针对每一位实际农业生产的农户,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一位农户以规范和智能化的方式进行种植作业。尤其是水资源的利用处理上,政府职能单位需要加以合理分配工作,确保每一位农户都有水资源加以使用。此外,职能单位还需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保障每一位农户使用安全、合理的方法进行农业生产,最大程度上杜绝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我国农业生产区域的污染破坏现象。只有从根本上做好了农业生产指导工作,才能真正完成我国可持续化发展的战略。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15

  不难发现,在我国人口不断增加以及社会经济大规模展开的双重压力下,近年来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总体形势越来越严峻。与此同时,由于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村将更多的参与国际分工,特别是在新技术革命环境下,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下,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也就日益突出。

  无论是工业经济还是农村生活的水平,俨然都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而不断发展和提高。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下,各种污染问题在农村地区层出不穷,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也日益恶化,当前所面临的环境保护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众多环境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更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基于此,关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必然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

  一、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不可否认,“环境”无疑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基础,良好的环境不仅能够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资源,同时也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针对我国农村地区来说,农村居民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俨然更高。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无论是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还是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均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之下,资源、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大,这在很多按程度上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

  就目前我国农村环保工作的现状来看,虽然开发建设了众多蓝色工程,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并且各级政府也不断加大了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对农村环保科学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广泛,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控制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局势下,相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明显处于相对欠缺的状态,这样的问题直接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存在很大缺陷。基于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优化、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手段,以此来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环境质量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原动力”。

  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具体对策

  (一)以科技开发为支点,推广切实可行的环保技术

  毫无疑问,要想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我们就必须对现代科技技术引起高度重视。只有充分借助了现代科技手段,我们才能够正确认识农村环境(如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农膜污染等)状况以及基本规律,从而采取更具针对性的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具体来说:第一,加大对环境基础科学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最大程度的为环保事业提供智力保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对生态环境的开发和保护进行深入的探究,在对待水土流失、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上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治理。其次,要做好环境的保护工作,大范围的宣传并推广退耕还草还林以及修复植被等技术,同时,也要重视开发病虫害的预防、多种植物共生等新型的技术,尽可能的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对外界灾害的抵御能力。第二,通过筛选、评价和推广等环节,对最合适的环保技术进行可行性的确定和城市的污染处理水平相比较而言,在对农村环境污染的处理上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因为农村在设备的投入上承担能力远远小于城市,即便能够支撑起投入的资金,也会因为运营资金不足而中断。所以,在农村环境治理的问题上,我们要综合现实考虑,遵循操作性强的原则,争取利用最小的成本进行集中处理。第三,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技术的合理运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通过对秸秆的合理利用、对土壤污染的控制等一系列的技术,可以对广大农民朋友的日常施肥等活动进行一定的技术指导,从根本上减少因为农药中化学残留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在对污染物进行控制的同时,还要大力的推广例如废气处理新技术、生物监测技术等在内的污染处理新技术,在对新兴技术的研发和利用中,还要考虑到治理成本的支出,以缩小成本为目的,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加大科学技术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利用。第四,科研资源要倾向于农村环境保护技术。只有依靠科研资源的有力保障,才能促进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使得环保技术的竞争力得以不断的提高。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对环保技术的创新。

  (二)加强环境保护监测

  在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应当不断加强管理监督的力度。对农村实行一系列的排污制度,从源头上严格抓起,控制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另外,对废水、废气噪声污染等的防治以及对生态的保护等实行统一的监管活动。注重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监督生态建设以及生态修复工程。对生态保护区、森林公园以及风景名胜区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还要注意对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监管。在对生态农业的建设工作中,保证各类生物的环境安全。对待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一定要实事求是的向上级进行报告,并及时的组织相关部门对污染事件进行调查和整改。对生态环境实施全方位的网络监管活动,完善和强化环境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对各地区的生态环境以质量报告的形式传送给上级环境部门。同时建议实行评比制度,并树立积极地典范,将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农村发展的重点。

  三、结语

  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离不开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前提,同时,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进步。所以,只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相关文章: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06-08

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08-05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论文08-19

国外生态环境保护论文04-07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精选15篇]06-09

谈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论文02-20

生态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论文08-19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合集15篇】06-08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共15篇06-08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范例[15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