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理工论文>环境保护论文>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

时间:2024-06-09 17:02:04 环境保护论文 我要投稿

(热门)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15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热门)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15篇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1

  1建设生态园林的意义

  园林生态环境建设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不断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对于人们生活城市的布局也起到重要作用,要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园林建设的指导思想,提高园林建设中植物多样化的特征,满足园林设计的需求,对于植物进行合理的分布,更好的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效益为一体的城市绿地生态建设系统。生态园林建设可以有效的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对于城市建设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气候,更好地优化环境,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美化度,对于城市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绿化建设要适应生态园林建设的思想,通过对环境的改善以提高城市的整体建设,城市绿化建设也就是生态园林建设的衡量标准,生态园林建设对于环境保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生态园林建设的发展,不仅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更好的落实了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园林建设中我们重要的方向也就是要以生态建设为基础,更好的保证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增加历史的责任感,更好的加强生态园林工作的指导工作,可以有效的设计园林方案,保证园林的实际意义,可以让园林生态建设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积极的引导生态园林建设向“人与自然的和谐”目标发展。

  2生态园林建设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1改善环境质量

  现代园林中的植物在应用的时候种类繁多,无论是以植物为主景还是植物与其他的园林要素共同构成的为主景,在植物种类的选择、数量的确定、位置的安排方式上,园林植物都表现出空间景色的特色和风格。城市人口相对密集,人们呼吸与工业生产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交通工具的使用排放了大量的氮氧化物等各种污染物,城市空气污染十分严重。因此可以通过利用植物吸收某些特定污染物的能力,能有效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并改善空气质量。

  2.2顺应地势,割划空间

  相应的植物空间规划中,我们主要就是要顺应地形,根据地形的特点进行相应的配置,将城市的水源和规划进行有效的设计,提高相应的变化的规律,同时还要满足人们的欣赏的要求,对于城市的地形规律也不能全面保存,也不能过分的进行设计,主要就是要保证景物与地形更好的融合。现代园林空间的设计主要就是根据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出发,更好的提高园林的植物与自然相融合,对于植物的多样性也是十分的重要,配置的时候要根据景物的特点,空间的大小进行设计,保证人们生活的质量。

  2.3模拟群落结构安全保护

  园林植物配置的空间无论是从平面还是立体面看,都要根据植物的.形态和高低以及大小等性质进行分析,同时还要根据植物的绿叶、色彩和质地进行了解,做到主次分明、疏落有致。群体的配置要充分发挥不同园林植物的个性特色,有效的突出主题,在园林植物绿化建设中既要开朗中有封闭,还要以无形之虚造有形,体现自然的环境之美。植物对城市绿化建设中讲求林冠线和曲折回荡的林缘线,植物的空间设计主要就是根据植物的特点进行,对于平直弯曲的植物进行有效的规划,更好的保护环境,在对道路的配置的时候要以整齐为美,同时风景也就要以自然唯美,对于一些相应的开阔的地方要更好的满足人们的视野,还要讲究其风韵之美,对于一些弯曲的植物进行景观的设计的时候,我们要保证植物的使用的价值,对于固态建筑的设计的时候,也就要根据植物四季的变化,让其四季都具有美感,让生活更加自然和谐。

  3生态园林建设中园林植物的应用

  3.1彩叶植物的应用

  园林植物建设是对园林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考查。园林植物建设中,彩叶植物因在生长季节内能呈现出鲜艳的色彩而备受人们的欢迎,彩叶植物具有成景快、栽培容易、观赏期长等特点,在现代城市园林绿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2地被植物的应用

  所谓地被植物也就是指具有一定观赏价值,大面积的裸露在地表,生长在阴湿的树林和树林孔隙之间。比如人们生活中最为熟悉的草坪和草本花卉植物。地被植物能可以有效的防治水土流失,同时还可以减少城市灰尘的污染,净化空气减少城市噪音,对于环境保护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

  3.3攀缘植物的应用

  在对园林设计中,更好的保护环境主要就是要根据园林的特征来选择植物,更好的运用较少的面积提高巨大的绿化作用,所以我们这时候要充分的利用攀缘植物进行垂直绿化是拓展绿化空间、增加城市绿量、提高整体绿化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如爬山虎的作用主要是绿化,尤其是垂直绿化,同时还有吸附灰尘、净化空气、减缓墙体表面风化、降低噪声污染、降低楼房室内温度、增加湿度等许多优点,而且对被吸附物没什么伤害。

  3.4竹类植物的应用

  我国很早之前也就具有“竹子王国”的称号,相应的种类十分多,分布的地区也是十分的广泛,我国具有历史悠久的竹子文化,所以园林设计的时候要更好的运用竹子的优点,根据相应的地址的特色,对竹子进行有效的设计。竹子具有形态美和风格美的特点,而且竹子生长快,成材早,一次栽植成功就永续利用,对于竹子的生长具有个很好的适应性,能很好的使应环境,同时对于竹子的枝叶茂盛,根系发达,竹鞭纵横交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土防冲,防风减灾等良好功能,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起到很好的作用。

  4结束语

  园林植物在生态园林建设中十分重要,选择适合的植物,结合地质的远近,对园林进行设计。生态化发展对于人们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园林绿化的生态功能和城市功能也将越来越多地受到居民的关注。园林设计师应有较全面的修养,坚持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才能高起点、大视野、全方位地把握生态园林的建设,从而营造健康、美观、和谐的城市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2

  不难发现,在我国人口不断增加以及社会经济大规模展开的双重压力下,近年来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总体形势越来越严峻。与此同时,由于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村将更多的参与国际分工,特别是在新技术革命环境下,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下,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也就日益突出。

  无论是工业经济还是农村生活的水平,俨然都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而不断发展和提高。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下,各种污染问题在农村地区层出不穷,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也日益恶化,当前所面临的环境保护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众多环境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更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基于此,关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必然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

  一、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不可否认,“环境”无疑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基础,良好的环境不仅能够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资源,同时也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针对我国农村地区来说,农村居民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俨然更高。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无论是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还是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均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之下,资源、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大,这在很多按程度上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

  就目前我国农村环保工作的现状来看,虽然开发建设了众多蓝色工程,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并且各级政府也不断加大了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对农村环保科学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广泛,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控制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局势下,相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明显处于相对欠缺的状态,这样的问题直接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存在很大缺陷。基于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优化、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手段,以此来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环境质量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原动力”。

  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具体对策

  (一)以科技开发为支点,推广切实可行的环保技术

  毫无疑问,要想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我们就必须对现代科技技术引起高度重视。只有充分借助了现代科技手段,我们才能够正确认识农村环境(如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农膜污染等)状况以及基本规律,从而采取更具针对性的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具体来说:第一,加大对环境基础科学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最大程度的为环保事业提供智力保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对生态环境的开发和保护进行深入的探究,在对待水土流失、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上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治理。其次,要做好环境的保护工作,大范围的宣传并推广退耕还草还林以及修复植被等技术,同时,也要重视开发病虫害的预防、多种植物共生等新型的技术,尽可能的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对外界灾害的抵御能力。第二,通过筛选、评价和推广等环节,对最合适的环保技术进行可行性的确定和城市的污染处理水平相比较而言,在对农村环境污染的处理上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因为农村在设备的投入上承担能力远远小于城市,即便能够支撑起投入的资金,也会因为运营资金不足而中断。所以,在农村环境治理的问题上,我们要综合现实考虑,遵循操作性强的原则,争取利用最小的成本进行集中处理。第三,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技术的合理运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通过对秸秆的合理利用、对土壤污染的控制等一系列的技术,可以对广大农民朋友的日常施肥等活动进行一定的技术指导,从根本上减少因为农药中化学残留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在对污染物进行控制的同时,还要大力的推广例如废气处理新技术、生物监测技术等在内的污染处理新技术,在对新兴技术的研发和利用中,还要考虑到治理成本的支出,以缩小成本为目的,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加大科学技术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利用。第四,科研资源要倾向于农村环境保护技术。只有依靠科研资源的有力保障,才能促进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使得环保技术的竞争力得以不断的提高。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对环保技术的创新。

  (二)加强环境保护监测

  在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应当不断加强管理监督的力度。对农村实行一系列的排污制度,从源头上严格抓起,控制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另外,对废水、废气噪声污染等的防治以及对生态的保护等实行统一的监管活动。注重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监督生态建设以及生态修复工程。对生态保护区、森林公园以及风景名胜区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还要注意对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监管。在对生态农业的建设工作中,保证各类生物的环境安全。对待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一定要实事求是的向上级进行报告,并及时的组织相关部门对污染事件进行调查和整改。对生态环境实施全方位的网络监管活动,完善和强化环境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对各地区的生态环境以质量报告的形式传送给上级环境部门。同时建议实行评比制度,并树立积极地典范,将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农村发展的重点。

  三、结语

  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离不开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前提,同时,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进步。所以,只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3

  从地理位置、水质及沉积物、红树林、珊瑚礁海岸等方面介绍亚龙湾生态自然环境特点,分析其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形式及成效,提出对亚龙湾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1 亚龙湾概况

  1.1 地理位置

  亚龙湾又称牙龙湾,位于海南省三亚东南约30 km处,湾内海岸线东起牙龙半岛的牙龙西角(18°11′53″,109°42′00″),西到白虎岭南端的白虎岭东角(18°10′30″,109°37′21″);湾域南界以牙龙半岛的牙龙西角、东洲、西洲岛外缘和白虎角连线为界,是一个半封闭的天然海湾,东北西三面为陆地所环抱,仅东南面与南海相通。湾顶有宽40-50 m沙滩,长达7 km,海湾东西宽11.3 km,南北长7.2 km,海岸线长10.2 km,湾口偏东以东洲、西洲两岛为天然屏障,湾中部有东排、西排等大礁石散布[1]。亚龙湾集现代旅游五大要素:海洋、沙滩、空气、阳光和绿色于一体,有“东方夏威夷”美称,亦是我国冬泳、海上运动及海底潜水活动基地,1992年10月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1.2 水质及沉积物

  20xx年8月,根据水质调查结果表明,亚龙湾近岸海域水质现状良好,海水中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总汞、铜、锌、铅、镉、砷、油类、悬浮物等测值均符合第一类海水质量标准;沉积物中铜、铅、锌、镉、总汞、砷、石油类、有机碳、硫化物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沉积物质量良好。

  1.3 红树林

  红树林海岸是热带海岸特有的珍奇类型,在亚龙湾西部,无名河出口处砂坝背侧,由于这里风平浪静,沉积物细小,以及盐淡水的混合作用,发育了红树林。红树林植物高度1-2 m,成片分布,主要红树树种为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老鼠筋(Acanthrs ilicifolius)、海榄雌(Aricennia marima)、假茉莉(Clerodendron inerme)、秋茄(Kandelia candel)等。

  1.4 珊瑚礁

  亚龙湾海域的东排、西排是2个出露面积不大的岩岛,岛的东南两侧水深、岩陡、浪大,因此极少有活珊瑚生长,而只有海藻及牡蛎附着在岩壁之上。岛的西侧及北侧水浅、浪小,生长了非常丰富的珊瑚,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珊瑚礁体。5-6 m浅水深为造礁石珊瑚茂盛集中生长区域,而6-10 m水深为软珊瑚生长区。亚龙湾海域造礁石珊瑚有12科21属45种,造礁石珊瑚主要优势种有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扁枝滨珊瑚(Porites andrewsi)、蔷薇珊瑚(Montipora digitata)和火焰滨珊瑚(Porites rus) [2]。

  2 亚龙湾生态旅游现状

  2.1 生态旅游形式

  亚龙湾海域生态旅游活动用海位于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东排、西排部分,用海总面积11.85 hm2,生态旅游活动项目有潜水、半潜船、透明底船、潜艇观光及水下照相摄像等(表1),均为海洋生态观光项目,海南亚龙湾海底世界旅游有限公司在其开展海洋旅游活动。

  2.2 生态旅游成效

  三亚保护区首先在亚龙湾区域建立了“亚龙湾保护与发展综合管理保护区。”引入企业合作适度开发旅游项目,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尝试实行“政府管理,企业参与”的管理模式,通过这种合作伙伴关系,既达到保护区的工作目标,也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得到进一步提高,是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入区企业不但支持保护区建起管护站,配备协管员和巡护船只、海上通讯设备等,还积极配合参与保护区的科研监测、公众宣传教育以及清理海底垃圾、长棘海星(Acanthaster planci)等活动。据近5年统计,旅游公司全年经营天数261-336 d不等,半潜观光项目接待游客每年在8 000人次以上,潜水项目接待游客10 000人次以上。

  3 生态环境保护建议

  尽管珊瑚礁生态系的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都很高,但它仍然是一个相对脆弱的生态系,易受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损害严重[3]。从目前来看,亚龙湾海域水质、沉积物环境质量好,造礁石珊瑚覆种类多,但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也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旅游公司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关于进一步规范海洋自然保护区内开发活动管理的若干意见》《海南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2)在三亚市政府和保护区管理处有关部门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严格按照批准的`项目内容、区域、期限、规模和运营方式开展生态观光活动。

  (3)公司应配合保护区加强对旅游活动内容、方式、范围和强度等要素对亚龙湾海域环境影响进行定期监测评估。

  (4)旅游活动应注意对海底珊瑚的保护,游船禁止在珊瑚生长区内抛锚,对于海底潜水观光,潜水向导作珊瑚礁保护知识的培训,游客下水前应由专职训练有素的潜水向导进行珊瑚礁保护的教育,严禁损坏珊瑚和捕捉珊瑚礁生物的行为。

  (5)根据亚龙湾片区实验区适度开发的要求,保护管理处应加强对水下旅游项目的控制和游客容量限制,最大不得超过1 000人/d,并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4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信息技术得到了新的发展。与此同时,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受到了政府的高度关注。本文将针对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具体应用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从政府决策、环境监督管理、社会公众服务等多个方面对我国的环境信息技术体系进行考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而努力。

  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在经济变革的时代,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提高环境监管的能力,通过科学技术手段调节各方资源,能为环保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保护生态平衡,建设美丽家园。

  1 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利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研究方法,扩展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简称IT。具体而言,信息技术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提取信息的一种方法,有利于促进信息资源之间的传递和共享,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针对生态环境保护这一重大问题,使用信息化的方式能对治理污染的方式进行创新化发展,与此同时能做好信息的收集工作,在结合不同类型污染物特点的情况下提出有效可行的治理方案,是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技术。此外,该技术的应用能够优化环境保护监管系统的功能,从多方面进行调控。其次,我国出台的《环境保护法》中,提出了建设环境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这对环境的实时监控、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有推动作用。

  2 我国环境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

  现阶段我国环境信息技术在信息统筹功能、污染源的监控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在环境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这将为“数字环保”的进程提供便利条件。我国环境信息化在发展的道路上已经建立了相关的业务体系,包括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随着我国环境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和深入,在天空地一体化的过程中已经建立了污染源自动监控体系,即该技术能针对主要污染物进行识别,对环境监管和风险防范提供信息基础。具体而言,该系统能够对河流湖泊中的水质、大气污染程度进行检测,有效地提高了信息收集的力度和准确性,为环保作业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源。与此同时,我国发射了环保方面的卫星系统,能够全方位地监测生态环境的变化,通过遥感技术对环境信息进行采集,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提高,在环境管理上也有了新的变化。因此,我国环保部门建立了环境信息统计系统、排污申报登记系统、卫星遥感应用系统、排污收费系统、核与辐射系统等。这些新系统的建立为环保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此同时,我国完善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政府性网站,积极和社会公众以及环保人士进行沟通交流,建立了全面的网络系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在民众的监督下发挥政府职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好监督工作。

  3 环境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及方向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治理违法排污企业的案例也越来越多。很多重污染企业依旧没有按照国家环保部门的标准改造技术,因此环境保护在监管上仍要面对监管对象散布广泛、难以控制的局面。执法人员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工作量大且缺乏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使环境保护工作出现了停滞的情况,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环境信息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3.1 提高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我国政府在环保事业上的整顿力度逐渐加大,安装监控设备的重工业企业越来越多。减少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针对辐射源进行监管,并在重点的饮用水水源和流域加强水质监控站的建立,能够实现环境预警系统的作用。此外,我们还应该针对有害物体进行监控,尤其是在防霾工程上做好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努力提高空气质量。因此,提高物联网技术应用的范围,有利于优化环境监控体系。

  3.2 提高网络通讯技术的效率

  就目前的发展形势而言,我国的环境问题依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需要多个部门进行沟通与配合。此外,环境污染问题常常需要快速、准确地收集现场情况,在远程指导下减少危害的程度,缩小污染范围。这就需要我们提高网络通讯技术的效率,帮助指挥中心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随着我国网络通信覆盖率的提升,卫星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对污染现场提取数据和信息传输的速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数据时代对天空地一体化的信息通讯技术的传播具有现实意义。

  3.3 建立统一的环境违法处罚信息管理平台

  建立环境违法处罚信息管理平台,能够有效地遏制违法行为。在社会监督的基础上,让人民群众参与到环境保护的队伍中,通过举报制度能够对污染企业进行行为上的约束。与此同时,我们要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企业意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提高其社会责任感。而违法处罚信息管理平台能够发挥上下联动的效果,有利于协助环保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4 结束语

  环境保护问题是发展性问题,提高对环境资源的监测预警能力,建立电子政务,优化管理技术和手段,能够对环境保护起到关键性作用,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通过卫星技术,实现对数据分析和污染排放源的位置监测,建立水资源、空气资源的预警模型,能够为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打好坚实的基础。此外,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对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进行分析和估计,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长,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也不断增加,人类日益面临着资源紧缺的问题。要想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积极改革和调整传统林业,始终坚持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共同发展的道路,重视林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使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走上又快又好的道路,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

  1.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意义。森林作为林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有效促进林业经济的良性发展,为我国复合类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支持,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同时,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恢复和健全生态体系功能,优化配置林业资源,形成木材和林果等方面的深加工产业,促进林业的系统化及绿色化发展。

  另一方面是现实意义。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尤其是对林业资源的过度索取,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森林作为林业中最为重要的资源,可以为人类提供新鲜的氧气,有效吸收和净化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对人类自身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的经济建设点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的经济建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3点:①林业功能的发挥。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时,需要对其经济和生态的功能进行充分考虑,以有效发挥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作用,以此体现林业的经济功能。此外,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资源生长规律和国家相关规定,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发挥其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②食品加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使得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世界的享受,如假日旅游已经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之一。当前生态游作为旅游的重要选择,开发商或农户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寻找森林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森林资源,构建新的生态旅游产业链,将林业资源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促进经济的发展。③生态环保建设的强化。将自然和社会与林业进行有效结合,可以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加快经济建设,为生态发展和社会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当然在林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保证生态环境与保护产业的民主化与规范化齐头并进,使林业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连。

  3.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共同发展的策略

  3.1 协调发展工业园区和园林城市

  协调发展园林城市和工业园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源浪费现象,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城市经济的长远发展。首先,科学规划工业园。需要从生态城市建设出发,科学保护部分水系、植被和山体,有效维护园区的景观环境。同时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规范一次性木筷的流通及生产,确保木材的综合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其次,提高城市绿地的法律地位。许多园林城市的绿地被随意征用,导致城市发展受阻,这需要加强城市绿地的相关法律建设,明确城市绿地的法律地位。最后,加快绿化城市建设。对生态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加以宣传,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加快城市绿化造林的速度,形成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

  3.2 构建良性的林业经济发展机制

  要想实现林业经济的良性发展,需要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构建良好的发展机制。以生态平衡为基础经营林业,采取科学的营林措施和采伐手段,有效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加强资源的培育及管理。同时开展多种经营方式,将山区经济发展和山地综合建设相结合,加大林业建设资金的投入,加强农村替代资源建设,从而缓解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3 扩大森林面积覆盖率

  目前林业资源不断缩减和退化,导致林业资源面临紧缺的问题,无法与经济发展相匹配。为了有效实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共同发展,需要扩大森林的覆盖率,积极宣传义务植树,定期巡视和加强防护森林资源的火灾及病虫害等状况,保证经济建设需求与林业资源相匹配。此外,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实施林地保护和林木保护,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加快退耕还林和速生林等工程的建设,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6

  1.贵州矿产资源开发现状

  贵州是我国矿产资源大省,有42种矿产资源储量排名居全国前十位,矿产储量排名居全国前三位的有20种,截至20xx年,贵州省矿业生产总值达917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虽然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很大成绩,有效支撑了省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在后期加以解决。否则,将严重影响和阻碍我省矿产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矿山结构不够合理、开采方式粗放落后、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较多等方面。

  2.贵州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开发,将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环境不断恶化的同时,将造成资源的'损毁并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枯竭,还引起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所以,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以环境保护为前提,坚持在“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才能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1 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1 破坏植被、地形地貌

  矿山建设和生产过程易造成地形地貌和植被破坏。贵州因受地质条件的影响,在地形地貌上,高坡陡,落差大,因此矿区在建设和开采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大量山体撕裂、破损,岩石裸露、植被破坏,有的甚至使植被和原生地形地貌面目全非。对矿山植被和地形地貌破坏最为严重的是砂石矿、铝土矿和卡林型金矿、煤矿,植被和地形地貌破坏都比较严重。

  2.1.2 破坏地下水均衡

  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许多有害物质进入地表水体和农田,同时以直接渗入方式进入地下含水层,造成周围地区的土地和地下水严重污染。一些矿井由于排水,破坏了矿区水均衡系统,导致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使原本使用地下水的厂矿、村庄、城镇发生水荒。如在全省的煤矿、磷矿、铅锌矿、铝土矿、汞矿等矿山开采区,尤其以煤矿开采区较为严重,如毕节市纳雍、织金等各县煤矿区和铅锌矿区;遵义市桐梓,仁怀市的煤矿区。这些矿区的开采活动严重破坏了地下含水层,导致泉井干枯,水田变成旱地。

  2.1.3 诱发各类次生地质灾害

  贵州多为喀斯特地貌,地质构造复杂且地质环境脆弱,由于采矿而诱发的各类地质灾害多而频繁。在矿山在开采过程中,一些地区乱采滥挖以及落后的采矿方式,造成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稳定,改变了地质结构,从而不同程度地引起地表下沉、山体开裂、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环境问题,诱发各类地质灾害。如前所述,贵州矿山地质灾害在煤矿山分布最多,常见地质灾害类型为采空塌陷、其次是地裂缝、崩塌滑坡等,主要分布在六盘水市、毕节市和遵义市等地。矿山开采活动诱发的各类地质灾害已日趋严重,极大地危及到生态环境平衡和附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2 贵州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策略

  2.2.1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目前,一些法律条款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和矿业形势。法律滞后致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需要健全完善各项法律制度,确保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有法可依。同时,根据贵州矿产资源开发的具体环境保护问题,制定矿山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为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提供法律保障。

  2.2.2 依法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保护监管

  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矿产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监管。

  (1)严格规划管理,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坚持以转变全省的矿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调整矿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提升矿山规模和集中度;

  (2)加强对矿产开采过程的监管,在矿山开采的全过程严格勘查、开采审批登记、进行地质环境评估、矿山企业资质条件审查、监督企业进行环保设施建设等。

  2.2.3 综合利用资源、减少三废排放

  尽量减少“三废”的排放量和开发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1)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采用数字矿山开发技术、天井掘进新方法、大直径深孔采矿法等先进的技术进行矿产开采。

  (2)积极发展矿产品深加工业,提升主要矿产资源的就地转化率,延长产业链,提高矿产品的附加值,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

  (3)采用一定的回收技术,对“三废”进行回收处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废弃物闭路循环和再资源化。

  (4)合理引进部分矿产资源,减少劣势矿产资源和对本土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矿产资源开采,保护本土的生态环境。

  3.结语

  贵州省是我国西部资源大省,在发展中面临着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只有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统一规划、协调发展,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资源与环境、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7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但与之相应的是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近年来很多物种已经灭绝或者正濒临灭绝,生态环境空前恶化,因此,环保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迫在眉睫的课题。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环境监测是一个重要的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本文对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对其未来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保;监测作用;发展趋势

  引言

  环境监测是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可以为环保工作管理和决策提供参数和技术支持,也是环境监测、排放控制和污染管理不可缺少的手段。但由于受设备、人员、方法、环境等因素影响,限制了环境监测的正常运行和实施,不利于环保工作的正常开展和运行。因此,要想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好环境监测是关键,必须加强对环境监测的重视程度,提高整体环境监测水平,通过及时有效监测工作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有效开展,为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1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1.1为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环保工作的开展和实施需要有参考标准,在确定某一地区是否被污染、污染程度如何、粉、尘水排放是否超标时,需要有一定的数据支持,这些都离不开环保指标的制定和要求,而环保指标制定的基础就是环境监测的数据。环境监测还可以将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了解该地区环境污染是恶化还是改善,环境监测还可以将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哪个地方环境污染更加严重,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依据。

  1.2为环境保护提供有力保障

  环境保护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各种污染问题不断出现。由于我国的环保工作起步晚,很多的措施和制度还不完善,一般是发现的环境污染问题之后才开始治理,治理之后又反复出现,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源头控制。而通过环境监测,可以长期稳定地对全国各地环境进行监测,收集各地各时期的大气、土壤、水资源等环境因素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已经发生污染的环境因素进行及时治理,并跟进监督,防止环境污染反复发生,对有污染趋势的`环境因素进行控制,防止污染源进一步扩散,争取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对没有发生环境污染的因素通过制定相关制度进行预防,纳入环境监测范围内。通过环境监测对环境污染地区和因素进行适时监测,可以随时了解环境因素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关措施,有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为最终建立良好和谐的生存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2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发展对策

  2.1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管理制度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环境监测已经成为环保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各地区都设立了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建设了环境监测体系,对环境污染源进行跟踪监测,预防和制止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必须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杜绝为了政绩和业绩在环境监测过程中谎报数据、弄虚作假,同时环境监测部门还应和其他环保体系部门加强合作,做好对地方企业的环保指导工作,共同做好环境监测和预防工作。

  2.2创新环境监测技术,优化环境监测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环境监测的技术和设备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提升,监测方法也应该随设备和技术的提升不断优化,提高环境监测仪器的寿命及性能,提高设备监测的灵敏性及快速分析能力,并将监测设备和预警系统联系起来可以及时发出预警,以便于采取相关措施。同时,环境监测部门还应优化环境监测方法和手段,使得环境监测更方便快捷,提高工作效率,也提高了环境监测的整体水平。

  2.3引进和培养专业的环境监测人员,组织专业的环境监测队伍

  无论是采用专业的设备还是先进的技术,最终的执行还是要依靠专业的技术人员,尤其是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专业的技术人员能更快速准确地做出反应,控制突发事件恶化,而且专业的环境监测队伍更能保证监测数据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因此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引进和培养专业的环境监测人员,组建一支高水平的专业环境监测队伍是环境监测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结语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每个人乃至子孙后代的利益,而做好环境监测工作是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保证。国家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应重视环境监测的重要作用,组建专业的环境监测队伍,采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做好监测工作,为环境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明佳.简析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措施[J].科学与财富,20xx(22).

  [2]赵菊芳,张宁.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与具体措施分析[J].科技资讯,20xx(33):65-66.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8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为推进经济的发展对环境与资源的掠夺日益加剧,各种资源环境问题不断显现,与生产活动最为密切的农业生态环境首当其冲遭受污染与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0xx年粮食产量高达6847.9万吨,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其中,大豆产量居全国首位,稻米质优享誉全国,可见黑龙江农业的生产影响着国家粮食安全。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农业生产与发展的基础保障,因此,保护好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对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应该有清晰地正确的价值理念,先进的环保的生产发展模式,强有力的法律制度支撑体系以及技术创新与推广保障体系,多管齐下,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从源头遏制,从过程防治,有监督保障。特别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遇,全力保护与建设农业生态环境。本文主要从环保意识、法律法规体系、技术支撑以及经济手段等方面提出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路径。

  一、培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培养公众环保意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要通过对社会公众的环保宣传与教育,使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伦理观,以达到重新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农民的认可与支持,所以必须让各级政府和农民充分认识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发展的关系,了解各自地区以及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清晰地认识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深远意义,牢固树立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责任心,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力军。首先,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全省民众的宣传教育,普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基本知识,通过电视、广播和杂志报刊等途径,大力宣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及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形成共识、深入人心,并体现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具体行动中。同时,农业生态环保工作要从娃娃抓起,在农村中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加强环保教育。其次,培养公众环保意识,使公众了解生态环境,尊重生态环境客观规律,树立生态伦理观念,在这种尊重生态环境及其规律的思想中,促使人类转变对待环境态度观念,转换社会生产、经济发展方式,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代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使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为提高保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成果,为环境保护执法提供有力的法律后盾,黑龙江省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体系,不断的补充关于生态环境、自然环境方面的立法,完善具体可行性条款,明确环境保护法律的主体与范围等相关细节,使黑龙江省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能够切实解决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强化环境保护成果。此外,需要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树立全新的环境行政执法理念,增强农业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环境行政执法必然涉及并影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在环境行政执法中必须强调发展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即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当做一个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统一整体。

  三、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

  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主要是实行农业生态补偿。农业生态补偿利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激励和保障农业生态环境资源的利益相关方,实现多元主体的共赢。农业生态补偿制度不同于传统的带有惩罚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它是一种多元的保护机制,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有重大的意义。就黑龙江省而言,首先,要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民为维持生存对生态环境进行的破坏;其次,政府还应采用银行贷款、财政转移支付等多种渠道,对因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而减少收入的农民进行补助,尤其是对兴建生态保护林体系的农民进行鼓励及补偿;第三,对于在农业生产中为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而采取优良措施的以及使用对环境保护有利方式生产的农户给予一定奖励;最后,可以利用项目管理实施农业生态补偿,即运用项目支持或项目奖励的方式,将补偿资金转化为技术项目安排到农业环境治理中,使外部补偿转化为自我积累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补偿,其目标是形成农业地区的自我发展机制。

  四、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撑

  加强水资源管理。黑龙江省目前的水资源管理方式是分散的各自为政,这样不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推行,黑龙江迫切需要协调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关系,实行以流域为基础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的整体布局、全面策划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流域水资源统一考考虑需要对全流域的水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协调上下游用水矛盾,协调地表水、地下水关系,大力提倡和推广节水产品和节水技术,提高用水效率,保护流域生态。

  加强土壤保护和管理。不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以及河流流域的综合治理,植树种草,防治土壤沙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改革耕作制度,保持水土。根据条件,推广少耕和不耕栽培技术;选用抗病虫害的作物,控制农药的使用量,生产使用无毒、低毒农药,特别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减少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在黑龙江省范围内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化肥和可降解农膜,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减轻化肥农药对农田、渔业水域和农产品的污染。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对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粪便进行集中处理,对养殖规模小以及散养的畜禽粪便结合农村沼气池进行处理,改善黑龙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加快农业生态环境预防监测网络工程建设。黑龙江应围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重点,利用现有各种监测预防设施和机构,建立现代化的包括水环境、区域生态与资源、地质灾害以及重大气象灾害等多因子、多层次的综合性的预防监测网络体系。加快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各类污染源监管、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支撑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形成完整的污染源监管体系。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构建一系列的保护体系——认识体系、法律体系、经济手段、技术手段等综合发挥作用来得以实现。从认识体系方面要着力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因为环境意识的高低标志着一个民族的素质高低;在法律上应完善环境立法,特别是农业生态环境的立法,同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为环境保护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经济手段的实施,主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遏制污染趋势。技术手段则是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9

  摘要:在我国林业发展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是极为重要的工作。鉴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性,本文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以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

  我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在世界上排名第三,在广阔的国土下,森林资源的占地面积非常少,我国的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是世界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的5%,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森林资源占比需要进一步优化,通过。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而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人类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将会遇到难题,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应大力支持林业发展,同时应提高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视程度,通过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构建和谐家园,为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1因地制宜开展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

  在林业生态环境与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森林资源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而我国的森林资源分布并不均匀,东北地区的森林资源较为充足,而西北地区的森林资源十分匮乏,面对这样的情况,在落实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过程中,就应因地制宜开展这一工作。在东北地区等林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应侧重于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在西北等森林资源匮乏的地区,则应侧重于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先增加森林资源,然后进行环境保护,这才是正确的策略。因此,在森林资源匮乏地区,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培育,育树成林,之后再落实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2拓展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建设工作资金筹集渠道

  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而此方面工作的落实资金主要来源与国家财政拨款。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国家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因此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资金也相应的增加,以进一步弥补资金与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所需要的资金的资金缺口,避免由于资金不充足导致了这一工作的落实受到了束缚。与此同时,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资金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因素,为了有充足的资金来开展这一工作,就应拓展资金的来源渠道。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的主要资金来源与国家财政拨款,在财政拨款有限的情况下,林业部门可以与林业企业进行合作,由企业投资,然后每年适当地为其提供部分树木资源,以此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在适当砍伐树木之后及时的进行栽种,以此来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3在开发林区资源的情况进行林区保护建设

  创新管护途径,寻求管用并行,是解决目前森林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难题的主要方法。林业部门在开展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过程中,不应该局限思维、只从单纯的保护方面入手,应转变思维,从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角度入手。林区资源的利用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对这些资源进行利用,我国林业市场才能发展下去,因此在利用过程中落实保护与建设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利用林业资源中,探索如何对资源进行更加充分彻底、更加多元化的利用,以此来提高固定资源的利用价值,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收益。而与此同时,在林业资源利用,还应思考如何在不破坏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其利用价值,这样方向都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过程中可以探索的,从这些方面入手开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能够取得更好地效果。除此之外,我国是法治国家,坚持走依法治国道路,因此,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法律政策也要不断健全,使普通群众认识到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避免群众破坏林业资源、大肆砍伐的情况发生。另外,在政策健全的情况下,林业部门在开展这一工作过程中也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性,这一工作的开展效果得到进一步的优化[2]。

  4结语

  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国家应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毕竟生态环境是人们生存过程中不能缺少的存在。为了促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取得更好地效果,在此工作落实中,应增加资金,创新技术,从不同角度入手思考对林业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的落实质量,促使这一工作的作用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陈爱民.解析林业科技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C].软科学论坛——工程管理与技术应用研讨会,20xx:4.

  [2]蔡小芳,娄志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探析[J].经济,20xx(6):297.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10

  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在资源的配置上也更加合理,但是一些重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而且一些地方只注重一体化过程中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但是一些环境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必须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1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1.1 环境污染

  1.1.1 工业污染。相比于城市的发展,乡村的发展状况是人少土地资源多,而且生态环境的状况也比较好,但是由于经济的原因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显示出严重的不足,所以如果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把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挪到乡村,要由于其缺乏治理的设备,所以会形成更严重的污染,而且又没有把相应的政策扶持,使得一些企业在挪走后成活率很低,而且工厂分布的十分分散,夹杂在居民区中间,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经常发生一些纠纷的现象。

  1.1.2 农业污染。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使得人们都过于看重经济增长的速度,一些农民片面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通常以杀鸡取卵的方式来发展农业,一些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不仅造成了水源的污染,而且对于一些次生产业的影响也非常严重。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相应的提高,对一些畜禽产品的消费量也逐渐增加,这一消费需求促进了畜禽产业的发展,在养殖过程中禽类产生的粪便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很多农民把粪便都直接倒入河流,不仅对河流造成极大的污染,而且粪便自身难闻的气味对空气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1.1.3 生活污染。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地区的人们聚居点逐渐扩大,城市人口也逐渐增多,人口增多使得生活的垃圾也在不断增多,而在建设过程中很多整治环境的措施都没有跟进,使得生活的垃圾废弃物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对环境也产生较为严重的污染。

  2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几点对策

  2.1 建立整治力度

  2.1.1 规划环评制度。该制度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是从污染的源头和建设的过程来进行控制,实质上就是对政策、法规、规划等的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对这些方面内容进行预测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近而从污染的源头上采取控制的措施。我国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虽然加快了经济的发展速度,但是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问题,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在布局、规模以及结构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带来的污染是无法通过基础设施的改善来解决的,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进行规划环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体化发展中的问题,通过规划环评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强政府等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氛围。

  2.1.2 生态规划制度。在制定生态规划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发展过程中环境的承载力情况,根据统筹发展的实际要求,把握好区域的发展战略,把区域之间的界线打破,从整体上来统筹安排合理地布局,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经济建设的发展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

  2.1.3 执行监督的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很多环境问题得不到解决,很多时候都是执行的力度不够,在一些制度具体落实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执行监督制度,在生态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所以必须要通过监督制度来解决,平衡好社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得生态环境更好地发展。

  2.2 落实三个循环

  2.2.1 农业资源循环。农业的污染问题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重要的`污染问题之一。所以加强对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帮助,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很多废弃的资源都是可以被再次利用的,比如秸秆、沼气等,这些废弃物如果直接焚烧,其产生的气体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相反如果加以循环利用,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优化了能源结构,为农业的发展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比如在对农作物的秸秆再利用时,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对于水土流失、土壤蒸发、结构硬化等方面的问题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同学科学技术的利用,可以把其转化为一种有机肥,对于农业的增产增收有着重要的帮助。

  2.2.2 工业资源循环。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要充分考虑工业布局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全面推行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开展补链招商和绿色招商,使工业废物在园区内循环,防止工业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2.2.3 社会资源循环。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着力建设循环型社区,开发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外部能量输入,实现农村社会生活的绿色消费,改善生活环境。

  2.3 注重三个结合

  2.3.1 城乡一体化建设应与污染治理相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应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着力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污水、生活垃圾污染治理。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大力推进生态养殖。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发展以村庄农户为单元的循环农业,积极探索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发展模式,努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村生态环境。

  2.3.2 城镇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在道路建设中,要在道路规划、交通建设等宏观方面,体现生态设计思想,保障道路生态恢复、景观建设与道路建设同步进行。同时要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促进道路建设的持续发展。在道路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尽量避免破坏自然环境,减少深挖高填,另一方面在路域带的生态保护上,要因地制宜,分层次绿化,砌、取土场应及时绿化覆盖,恢复至建设前状态。其次,要为昆虫及动物设置生物通道,保障生物种群内部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交流。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上,由于国内的小城镇规模偏小,不能乡乡镇镇都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应综合规划,全局统筹,实现区域基础设施同建共享。

  2.3.3 生态意识培养与生活方式转变相结合。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要培养城乡居民生态优先的消费观念及生活方式。即当生态系统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发生冲突时,应以生态价值的实现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和环保消费。

  结束语

  目前,可推广的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中,有些技术还不成熟,技术上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秸秆的有效利用,如秸秆气化中的焦油问题、高效生物有机肥生产设备的引进及国产化问题、秸秆饲料的优化配制等,因此,还需进一步加强科研的开发和资金投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提高群众认识。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11

  【摘 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巨大的经济推力也加快了我国小城镇城市化建设的脚步,但在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本文通过对小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对如何加快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相关论述,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以供参考,以期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加深对我国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小城镇;生态保护;规划

  对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如果没有树立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步伐。换言之,生态环境保护做不好,不仅生存质量没有保障,长远的经济建设也会受到影响。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如果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在特定时期的快速发展,不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观点,就将导致小城镇生态环境遭受到巨大的破坏。

  一、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生态坏境问题

  (一)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生态系统失衡

  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一味的追求城市化发展的脚步,并没有相关规划,盲目无序扩大,效仿城市建设中的开发模式,建设开发区、工业区等城市模块,由于没有合理的规划,而且资金不到位等情况,导致大片土地被闲置,在开发过程中没有生态环境意识,大批的植被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生态的平衡。[1]

  (二)工业污染不断加剧,治理措施不到位

  小城镇内的企业分布不均,企业粗放经营问题严重,促使周边环境遭到破坏,小城镇的生态系统本身能够基本维持相应的平衡,一旦遭受破坏,其生态系统基本上就丧失了维持能力,且相关的治理措施不到位,对工业污染物没有有效的处理,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三)“重发展,轻坏境”现象严重

  目前小城镇发展建设过程中,大部分都注重经营性开发的投入,促使经济得到发展,并没有在发展的同时进行环境保护的相应规划,忽视生态建设,以牺牲环境来谋求经济的快速发展现象相当严重,这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观背道而驰,但经济发展的喜悦早已冲昏头,何谈环境保护,小城镇建设可续持发展形势不容乐观。[2]

  (四)缺乏合理规划,生态管理体系缺失

  城镇化建设的布局混乱,工业企业与民房住宅混杂一起,工业污染直接影响到周边区域,且治理难度相对较大,并没有制定一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互相适宜的相应规划,为生态系统留下隐患。目前部分小城镇在生态管理上,不论是从制度还是技术上都处于较低水平,导致没有实施相关环境保护措施,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二、小城镇生态保护的相关措施

  (1)小城镇生态环境的合理规划

  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要从长远角度去看,合理的进行生态环境规划,不仅具有指导意义,也是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结合小城镇所处环境特点,制定相关规划,避免无序扩张和盲目建设导致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确定建设用地规模,执行用地标准,科学布局予以考虑,合理配置小城镇土地资源,避免土地资源流失,实现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合理规划,以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承载力为依据,以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观,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发展模式,朝着生态健康型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实现环境保护效益,经济发展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2)加大环保投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程度是对污染治理能力的体现,也是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所必须的配套设施,加大对其建设,也同样的是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障。有关部门要强化环保意识,加大对污染处理的环境基础设施的经济投入,来整体改善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在加大对环境基础配套设施的投入建设时,同时也要加强对于企业污染的重点整治,杜绝污染企业的审批,将污染的源头切断,不以牺牲环境来获取经济的发展。[3]

  (3)加强生态保护的宣传工作

  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将环境保护的意识从决策者到城镇居民的有效转变,全面普及公众的环保意识,促使大家一起为创造小城镇和谐环境而努力。相应的只有提高城镇居民的整体素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才能有效的提高小城镇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广泛的开展环保意识道德宣传及相关环境教育活动,积极的宣传环境保护对其生产生活的重要性,以此来促进城镇居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环保责任意识的提升,定期公开发布相关的环保信息,有效的引导小城镇居民自觉的加入到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形成全民参与的大局面,为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奠定基础。

  (4)重视可持续发展技术应用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要想从根本上对小城镇污染进行有效的遏制,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结合生态系统的原则性,来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加大科技的投入,开发推广可持续产业,让其在生产过程中无污染、低能耗,使其能与小城镇生态系统相互适应,最终实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长远目标。[4]

  (5)完善环境保护体系,提高管控水平

  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如果没有环境保护体系进行支撑,那就等于“纸上谈兵”,不会有实效性。只有完善环境保护体系,并以其为支点,来翘起整个环境保护的大梁,才能促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小城镇环境税收、补贴等措施,建立环境保护监管机制,实时有效地对环境进行监督,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要依法严惩,追究其相关责任。结合地区情况制定相应的法规,以司法的手段来维护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并加强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完善小城镇内部的环境保护体系,为城镇生态体系平衡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结束语:

  以牺牲环境来谋求经济的发展,这种实现短期效益的方式是不可取的,也是与科学发展观相违背的,必须要从思想层面上进行革新,意识到可持续发展对于小城镇发展重要性。依靠合理的规划和科学技术来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让经济发展与环境相互协调,最终实现全面的发展。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其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观出发,来对小城镇建设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相关决策,致力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我们必须努力为之攻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以上综述,希望能为实际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提供具有价值意义的理论支持。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12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采取法律、经济、行政以及其他技术手段,并且按照土地的用途和规划目标的不同,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以实现土地利用率的提升、改善生态环境的这一过程被称作土地整理。土地整理的内涵在于利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实现原有土地格局和利用方式的改善,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利用率,实现土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完善,最终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1.土地整理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鉴于我国土地整体仍旧处于初级阶段的情况,我们仍以提高土地产出率为主要目的,虽然大多数的整理项目是为了增加耕地而积,维持耕地总量的平衡,但是已经开始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予以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已经开始大面积背造防护林,这对于生态环境的恶化起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作用。

  1.1 单一作物破坏了生态平衡

  大规模进行土地平整,虽然大幅度增加了耕地面积,并且实现了垦殖率的提升,但是这一过程也导致了原生、次生自然植被大规模减少和退化。农作物过于单一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大规模病虫害,很容易导致受灾区域的急剧扩大,此外单一作物还会减少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生存空间。

  1.2 对水资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由于大量耕地的开垦,需要新建农田水利工程,虽然会增加粮食产出,但是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大幅度攀升,这就会改变地表水系的网络结构,会对水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由于需要大量修建道路和水渠,虽然减少了除草和维护渠道等工作内容,但是却会影响涵养水源,易造成洪水寅宣泄。部分地区由于梯田建设不当,导致土壤过分侵蚀,很容易阻碍流域水源的补给过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资源总量原本就不充足,特别是随着耕地面积的急剧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攀升,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样的开垦工作不仅会延缓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会造成水土流失问题的加剧,破坏原本已经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生态环境恶化后果,例如沙尘频繁发生。

  1.3 分析评价论证不足

  在进行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和专项规划设计时要对土地整理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论证,并且由于我国现缺少一套完整可行的生态绩效评价体系,因此说土地生态环境评估工作很难落到实处。特別是部分工作人员为了保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过分追求土地整理数量,却对土地整理的质量以及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缺乏足够的关注。

  1.4 生态系统结构趋于简化

  在进行农田灌溉及排水渠道的修筑时,为了减少项目投资,并且为了提高设施的耐用度,经常将沟渠建成直线形状。特别是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为了追求土地整理的品味与结构,大量铺设混凝土沟渠和路面。这样不仅无法涵养水源,还加速了地表水土流失,并且还无法寄养水中生物,无法发挥水生物的自净能力。此外,由于非灌溉期间水渠内不存水,更是恶化了沟渠附近的水环境。

  2.土地整理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2.1 建立、确定评价指标

  在进行土地整理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进行科学的生态环境管理,建立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评价体系。建立评价体系的核心就是明确评价指标,这样不仅可以对生态环境监控指标进行量化,将土地整理对环境的影响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此外还要通过恰当的经济、行政和法律措施来提高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2.2 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

  为了实现土地利用率的充分提高以及土地结构的优化,我们应采取多项有效措施,来协调、缓解人与地的矛盾。这样才能够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能力,并且实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作为自然地产物,土地质量的提高必须遵循规律,充分考虑到各生态因素的平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土地生态系统与其他环境系统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采取适宜的生物和工程技术。

  我们以新疆地区为例,作为典型的干旱气候,有充足的水资源才能够保证农业的发展,因此我们不能言目的进行开荒造田,应对水资源进行全面布局,以水为龙头,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农业土地整理工作,这样才能够在提高土地利用程度的同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2.3 保护生物多样性

  通过大量的研究,已经发现能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非目标生物多样性,能够在促进养分循环、防止土壤流失、提髙土地产出量、保护土壤有益生物、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鉴于人们在农业区域进行生产,因此就无法像建立自然保护区那样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说在少影响或者不影响农业生产力的前提下,我们必须加大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

  2.4 实施景观生态规划

  地球表面土壤、气候、生物以及地貌构成了地表景观。因此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将目光放在土地调整、改造方面,还要对土地按照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进行综合规划。例如:将田间两边的灌木林和防护林为单独的林块提供通道,在小溪和池塘边种植树木降低水温等。

  3.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土地整理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我们应尽快在原有的农业生态系统中引入新的负反馈机制,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系统中总体生产力的不断提升,最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增长。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13

  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斗争中,生态伦理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在更深的层面上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价值判断。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的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应该遵循的实践准则。

  1 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

  生态环境指的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它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动态系统,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故而又称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还原者)所构成。人作为生态系统中最具主观能动性的要素,其实践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可小觑,人和生态环境的有序发展就应成为人类及其社会繁荣和发展的必要前提[1]。

  1.1 在污染防治方面,各类污染控制领域的技术数量有着突飞猛进的增长

  处理废气、废水、废渣、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沙漠等环保技术的进步,都有效地延缓或补救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人类应以解决环境问题为契机,努力实现“经济转变”,从而找到出路。例如,开发和采用不产生污染物的技术,以及能源替代和有毒材料替代,通过废物最少化,实现经济高效和环境安全的生产。利用环保技术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可以培育出新的生物品种,可以研制菌类剂对废弃物进行无毒处理等等,环保技术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可以大有作为。

  1.2 在节约能源技术方面更是日新月异

  世界各国开发和采用节省能源和原材料的技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控制污染的双重目标。煤、石油、天然气等非再生能源,是工业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释放二氧化碳,构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源泉。并且,由于再生能源开发的成本费用较高,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在工业中的应用所占比例,从整个世界来看,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处于次要的地位。这就是说,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消耗,仍将是今后各国工业发展的主要能耗。基于工业发展能耗的增长态势,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严峻威胁,就成了各国共同关心和为之追求的目标,就成了市场为之青睐的产品。因而,各国都在加强对节约能源技术的开发。

  2 生态伦理的主要规范

  生态伦理是基于生态学、环境科学的原理,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力图通过反思人类实践行为的负效应,确立人类行为实践的伦理原则及其规范。生态伦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人类对自然界的作用所体现的人与人的利益关系,生态与人类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关系,制定处理生态的道德规范,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界的作用所引起的动物和植物的生存权利问题,制定生态伦理规范,调节人与生物的关系;生态学领域中道德伦理范畴的意义,如生态学中善、恶、道德、不道德的意义等。生态伦理的主要规范有:应当改变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观念,重新确立人对自然的价值标准当代的生态环境危机从根本上说是人类错误的价值观导致的。人类要想使全球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的遏制,就必须首先抛弃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重新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应当改变无节制耗费、过度消费的消费观念,重新倡导节约、适度消费的生活观念,生态环境危机是人类消费需求增长而引起的对自然的过度开发从而造成的人类生存环境的毁坏。人类不断膨胀和增长的消费需求远远超出其生理的需要,而这种不可满足的消费需求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并无多少真正的意义;人类这种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必然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而生产扩大则依赖于更多的资源和更好的.环境。因此,人类对资源和环境的占有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这就造成了人对自然资源的毫无约束的开发,致使环境恶化,从而侵蚀和破坏了自身的生存基地。因此,应在世界范围内提倡节约之风,并尽可能地使用可再生资源,以制止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

  3 环境保护建设中的生态伦理对策

  人类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可是在经济价值面前人类往往忽视了自己生命起源于自然,忘记了生命要遵循自然,我们不能通过掠夺资源、建造城堡等一味向自然索取的方式增进我们的福祉。悲观地来讲,如果我们脱离自然母体,那么我们必将走向灭亡。

  3.1 企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领导代表着企业的核心文化,不仅要关心技术、资金和设备难题,还需要组建一支代表本企业文化、充满民族精神和环境伦理道德的企业员工队伍。在效益分配中惠及每个员工的利益,以每个员工的发展为本,同时注重效率和公平的统一,真正做到伦理进企业、道德入职场[2]。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经营应遵循的价值原则,是人与自然和社会三者协调发展的重要准则。企业要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产业结构。大力开发和推广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开发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实施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环境的损害。把全面发展看作人的能力发展和个性实现的过程,用崭新的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观念对待自然。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洁净的生产伦理要求延伸生产者责任,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到流通领域后,企业并没有终止其生产行为,还应负起对废旧产品的再生产责任,使整个生产线呈现资源的使用——生产——再利用——再生产的循环发展模式。

  3.2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倡导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抵制享乐观,反对拜金主义,拒绝挥霍摆阔。改变攀比心理,选择环保的出行方式,鼓励乘坐公交车,在日常生活中,提倡适度节约、简朴健康的生活。从生活中点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做法。还要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14

  我国地大物博,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在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对工业原料的摄取和开发力度也进一步得到提升,矿产资源的开发给人类带来了非常大的实惠,与此同时也加重了环境方面的负担,为了能够进行协调性的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现象,就要对被污染的水资源以及土地资源进行重新的规划和整治。本文对此项工作的具体措施进行研究分析,希望能够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1 矿产开发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1.1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矿产资源的开发对于土地资源会产生一定的破坏性现象,尤其是矿产的开采,一般是以地表的坍塌以及矸石山压占为主要途径,在矿产的露天开采过程中很多都是按照直接性的挖损以及外排土场为方式,按照笔者的调查了解到,我国正在自燃的矸石山体大约有200多个,在自燃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物气体,这些气体中主要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碳还有氮氯化合物等等不仅对土地会产生污染,而且还会阻碍土地上植物的生长,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危害。由于矿山企业在开采的过程中可能造成酸性废水的产生,还会有洗煤厂所产生的废水等等在,这些排放到外界就会让周围土地或者农田受到诸多的污染,在地下开采的地面上也会产生更多的坍塌事故,造成废石的堆积现象,也占用了较多的土地资源。

  1.2对水资源的破坏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对于水体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上,一方面是主要是在煤炭的开采过程中,会有多方面的人为疏干排水工作,也会使用机器进行煤体内部含水层的自然疏干,让地下水的面积也会出现下降的现象。矿区的供水出现减少,甚至出现枯竭的现象,地表严重干涸,很多植被因为缺少水分的滋润而被破坏,让生态环境和自然农业产量都下降,更为严重的还会引起地表的土壤沙化现象。除此之外,因为开采造成非常严重的地表水污染现象,矿井当中含有的煤粉以及盐粉等等悬浮物,极大的影响了可持续发展的进程[1]。

  2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恢复和治理

  2.1对现有环境的保护

  治理需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为了能够对现有生产矿山进行监督和管理,做好监测性的工作就需要矿山产生的废渣、矿石还有废石等等进行环境的影响性评估,尽量减少因为大气的悬浮物造成的污染现象。严格的监督相关煤矿企业在废水、废液还有废气的排放方面需要达到国家的相关标准。如果是露天的开采就需要极大的进行剥离开采制度的使用,强化对一些危险性次生地质灾害的防范以及治理工作,如果出现了一些巷道,就需要做好回填工作,已经发生的次生地质灾害也需要做好更加全面的治理,这样做能够更好的对地下的水资源进行保护[2]。

  2.2矿山土地的复垦以及生态建设

  首先,土地的复垦技术。这项技术需要在矿区进行土地复垦的研究,因地制宜,并且按照复垦的基本条件制定出不同的方案,复垦的植被应该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是经济效益要高,另一方面是生态效益也要突出。土地的复垦能够对采空地区的环境进行治理,例如,地面的沉陷以及排土场还有闭坑露天的采伐,这些对于矿山当地环境的改善都有极大的促进性作用,还能够更好的恢复土地的完整性,强化对土地复垦工作的研究,让土地的利用率得到有效的提升,也能够让矿区的环境得到更为全面性的恢复,保持土地的良性可持续发展[3]。其次,对露天煤矿的复垦方式研究。在露天的煤矿复垦背景下需要对不同的土地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一种是农业资源的类型,例如,抚顺的西露矿,阜新海州矿等等。我国很多大型的露天煤矿都是处于东北地区或者是西北地区,这些地区的年均降水量不是非常大,但是也会有较多的`蒸发,有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极大的阻碍了生态的发展。这些地区复垦的方向基本是使用有利形势的建设用地进行水产养殖以及粮食作物的种植等等,林业用地以及娱乐场所用地也可以建设,形成一个生态工程的多种利用形式。生态在重建的过程中需要秉承一定的原则,主要是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地带进行恢复,不能出现类似的煤矿开发活动[4]。

  2.3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坚持让矿产资源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重的原则,坚持防治结合的策略,并且完善矿山环境保护体系,让管理体系能够更加有效的监督,制定环境影响和评价报告的制度。开展矿山生态的环境保护以及评价性工作,要有重点的区域还有地区,强化矿区的有效性规划以及管理,让地质灾害的评估更加有效和依法的进行。做好矿山的环境检测以及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避免在保护和治理的过程中再出现其他的灾害,对于灾害及时的预防,一旦发生分析性质,做好治理措施。矿山土地的复垦力度也需要强化,让耕地和建设用地保持平衡,大力开展造地复田的活动,让矿区的走向综合性治理的方向上,强化对废水废气的治理措施,严禁有毒的物质被排放到空气当中,强化废水中资源的有效使用[5]。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治理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上述措施之下还需要实施更为清洁性的生产策略,不断的降低污染的发生,尤其是对生产设计进行改进,能源和原材料的产出更加清洁,使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进行综合性的治理,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的存在,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也能够避免出现生产和服务的脱节现象。

  参考文献:

  [1]赵文廷.矿山对生态环境的“黑洞与白洞”效应假说[J].四川地质学报,20xx,14(3):325~327.

  [2]王楷.矿山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发展问题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xx,25(18):164.

  [3]李海东,沈渭寿,卞正富等.西部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损害与监管[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xx,32(3):345~350.

  [4]张源钊.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及治理法律制度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xx,14(6):177,178.

  [5]易好华.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的对策探讨[J].农业与技术,20xx,33(7):21.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15

  前言

  环境监测作为我国近几年来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举措,逐渐发展成为了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环境监测是考核并且评价各级政府改善地区环境的质量、治理环境污染的依据条件。针对于我国政府对环境的治理体系以及能力的现代化,环境监测需要不断地去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手段方法,以便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一、環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一)对排污许可证制的监管作用

  近几年来,国务院办公厅下达了《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实施方案》的指令,对于相关企事业排放污染物的许可证管理进行了进一步的强化作用,作出了系统性、整体性的安排。随着这项方案的颁发,环境监测机构为环境管理制定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和发放排污的许可证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企事业单位必须要严格执行《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实施方案》中的相关排污许可证规定的事项,对于排污物的种类、排放量、浓度的大小都要进行严格的把控监测管理。在环境监测的基础之上,核算出污染物的排放数量,为环境管理机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分配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环境监测机构对于企事业单位是否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排放量,要进行日常地监测监管和相关的考核,定期向相关的部门进行上报,并根据相应的数据,对相关企业做出一个大体的评估。

  (二)防治机动车污染的作用

  机动车尾气的大量排放是导致近几年城市出现严重雾霾的主导因素。对于防治机动车污染这一重大举措上,也是推动地区空气质量逐步改善的重要措施。这就需要环境监管部门对于公安交管部门、环境监察部门对于机动车尾气检查的这一方面要加强联合执法的作用。

  对于本区域机动车或者是非道路移动的机械,执法部门要对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情况作出相应的检查。对于检测结果不合格的机动车辆,环保监察部门应该依据环保的相关法规进行相应的罚款,情况严重的机动车辆由公安交管部门采取扣留行驶证的措施。在目前,为了防止机动车尾气排放量的增加,我国省市等的环保机构专门建立了机动车监控部门,方便有关部门对于机动车尾气的检测和管理。

  (三)在核与辐射管理中的安全作用

  作为环境安全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核与辐射检测,我国在核与辐射的安全管理方面加强了监管力度。在我国省市的`地区,在核电地区专门建立了核与辐射环境管理监测机构,对核电站的放射强度进行监管,以及进行相关的应急检测。

  除了检测核电的放射性强度的指标之外,还要对大气。土壤、水分、植被等采样进行相关的检测,看其中是否含有人工放射性核素。因此,环境监测在核与辐射管理中起到了一个安全保护屏障的作用。

  二、环境监测措施的发展与加强

  (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全面提升

  作为环境工作生命线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健全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国家全面建设环境质量的监测网。所有被监测的站点的原始监测数据都应该第一时间传达到环境监测总站点,实现监测与考核并存的理想要求。

  与此同时,国家应该积极建立国家与省级环保部门组成的两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模式。

  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面,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完善环境的监测监管的制度,对于内部质量要强化控制,积极推进质量管理的第三方监督的模式,积极设立相关的专家督查评测的机制。对于那些监测数据严重作假并且构成犯罪的工作人员,相关管理人员要依法移交到公安司法管理部门进行相关的处置,要严重惩治不规范监测的督管人员。

  除此之外,环境监测中的对于环境危害的监控范围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监测需要根据环境危害的范围的规模做出相应的判断,对于危险信号的预警,环境监测可以及时地进行相关的处理。对于环境危害较大的区域会发出预测警报,并作出及时地处理,为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提供第一时间的依据。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全面提升,为实施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防治提供了准确的科学监测数据。

  (二)构建完善的国家级监测网络

  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包括环境各要素监测业务网络、环境管理监测网络以及国家监测信息网络通过构建国家级的监测网络,可以提升环境监测工作向着整体化、精准化、全面化的大方向上进行相应的发展。

  构建一个完善的国家级监测网络可以更好的掌握环境质量的信息情况,对于治理环境污染、保证环境质量情况以及及时发现环境出现的相关问题上起到了一个十分积极的作用。构建一个完善的国家级网络,也可以在其发展的基础上,提升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只有通过深入地改进相关的检测网络体系,才能加强监测分析的方法和相应的技术手段,可以从根本上完善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整体水平。

  结语

  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讲,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生的摩擦问题还是十分突出的,导致生态环境与人们的需求的差异较大。因此,为了人们对于环境建设的合理需求,环保系统应该积极建设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将环境监测对于环境管理的防治功能发挥到作用的最大化。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相关文章: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06-08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论文08-19

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08-05

国外生态环境保护论文04-07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精选15篇]06-09

谈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论文02-20

生态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论文08-19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合集15篇】06-08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共15篇06-08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范例[15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