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理工论文>环境保护论文>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

时间:2024-06-09 10:11:45 环境保护论文 我要投稿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精选1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精选15篇]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交通出行的要求越来越高,高速公路应运而生。由此可见,高速公路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它是国家繁荣经济进步的标志。然而,高速公路的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在这种大环境下,如何加强高速公路建设,并保护环境,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我们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1.建设高速公路对环境的影响

  建设高速公路可能会对高速公路沿线的社会结构产生影响,甚至还有可能给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破坏。具体来说,建设高速公路的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速公路的建设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想要建设高速公路势必会导致部分居民拆迁,而拆迁活动的产生,则可能对居民原有的联系交往方式产生影响。不仅如此高速公路的建设还可能破坏历史和文化遗迹,给自然景观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国是一个面积辽阔的国家,各地区拥有自身独有的自然景观,而高速公路的建设很有可能破坏这些自然景观。高速公路的建设也会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一定的正面影响,促进人员流动,实现物资的快速运输,并实现城乡一体化。

  (2)大量土地资源被占用。建设高速公路,扩大高速公路的服务范围势必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然而众所周知,土地资源是有限的,那么我们建设高速公路势必会减少耕地和林地,导致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甚至还会加剧我国长期以来人多地少的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3)水土流失严重。建设高速公路所必要的工作就是挖土时的爆破、采石,等等。这些工作对土壤结构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它有可能降低土壤的抗事能力,甚至加剧水土流失。除此之外,在建设高速公路的时候,如果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在遇到雨水天气下,就会产生更为严重的水土流失。

  (4)导致严重的噪声污染。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噪声是主要污染物之一。在建设高速公路的时候,往往需要运用挖掘机、平地机等各种机器,而这些机器在施工过程中也会发出大量的噪声,给就近的居民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还会降低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导致神经系统发生紊乱,引出相关病症。

  2.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在建设高速公路的过程中,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建设是相关高速公路建设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加强环境保护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实现前期设计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高速公路前期设计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是指在环境工程的实施必须在公路建设的各个阶段,例如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等等。在设计公路的时候,公路线路应当尽可能的避免那些环境薄弱点,还应当尽可能的做到不要在文物保护区设置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的设计应当在所有规范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尽可能的保护环境,避免出现环境破坏,做到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在一起。(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一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往往跟随着较为完备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境保护法落实得并不到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工程造价过高,投资规模过小等原因,这也是难以将环境保护与高速公路建设结合在一起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有必要将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等条款列入的合同当中,将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责任到人,实现对环境保护的严格监管。(3)加强对噪声的防治。首先,在建设高速公路的过程中可以选择那些远离居民区的地方。其次,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当有效避免夜间施工和运输,并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应的装置来控制噪声。最后,在高速公路建设地区设置遮蔽物,有效阻隔噪声的传播。(4)建设大量的绿化工程。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建设大量的绿化工程,能够有效改变道路的景观,实现环境的美化、空气的净化。但值得注意的是,建设绿化工程必须有一个总体规划,应当做到从实际情况出发,在认真研究线路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将高速公路建设融入到自然环境当中,并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的特点,确定绿化现象。(5)防治大气污染。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粉尘,对于这些粉尘我们可以通过硬化施工便道的方式来解决。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施工现场洒水来减少粉尘对大气的污染。高速公路运营过程中的大气污染应当与相关标准所契合,对于那些严重超标的机动车,相关部门可以要求车主,限期整改,还可以发明一些新型能源汽车,例如太阳能汽车和电动汽车,等等。从而加强对环境得保护。

  3.结论

  对于我国来说,环境保护问题可谓是一项永恒的话题。我们在实现环境保护的同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关注环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于那些污染环境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做到防治结合。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2

  目前,我国农村面临着工业企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农业生产污染等一系列影响生态环境的问题。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必须从提高环保意识、构建城乡一体化生态保护格局、强化政府职能、等措施入手。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开发等给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带来了很大挑战。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已经成为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自然生态环境污染

  城镇化进程中必然伴随着工业化,虽然农村工业企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对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农村工业构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工业企业向农村的迁移,二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工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工业集聚在农村地区,造成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加剧,一些城郊地区已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渣的堆放地;而农村自发的“村办工业”普遍存在产业层次较低、现代化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企业都存在着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而且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影响,将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简单处理,甚至不经任何处理便直接排放到河流和空气,造成企业污染点多面广,难以监管和治理,区域污染严重。

  (二)农村居家环境污染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但与此同时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呈爆发式增长,与目前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问题的矛盾成为影响农村环境治理的重大问题。

  1、生活垃圾数量、种类日益增多

  目前,我国农村常住人口为6.03亿,占总人口比重为43.9%。农村常住人口每年产生约1.1亿吨生活垃圾和约183.37万吨生活污水。同时,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种类也在急剧增加,大量不易分解的塑料、铁、铝、玻璃类物质的出现,使垃圾不能粪肥化,无法为土地所吸收。一些乡镇更是随处可见胡乱堆放、胡乱填埋的“垃圾堆”,经雨水冲刷、太阳曝晒后污水横流、恶臭难闻,既侵蚀了农田,污染了水体和大气,危害着人的健康。

  2、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农村垃圾处理率仅36%,约0.7亿吨垃圾未作任何处理。截至20xx年底,全国58.8万个行政村中,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有21.8万个,仅占37%,达到无害化处理的村庄所占比例更低。有近60%的农村没有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生活污水基本上未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大部分地区的垃圾处理长期处于无序状态。

  (三)农业生产污染

  随着农业开发的不断推进,农民的生产方式也得到了极大改进,但是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及家用地膜、塑料大棚技术的广泛使用,污染了土壤、水源,破坏了土质结构,加剧了农业生产污染,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使用过量。过量化肥的施用,使周边河流及地下水的水体氮含量增加,富营养化严重,另一方面,施入田间的农药除少量被吸收和分解,大部分直接进入到大气、土壤和水体中,造成环境污染,而农产品上大量农药残留也破坏了农产品的质量,严重威胁食用者的身体健康。

  2、废弃地膜、塑料大棚带来白色污染。地膜覆盖技术以及塑料大棚技术虽然带来农业的高产稳产,但是我市每年使用量近20xx吨的塑料薄膜,回收后仍有7%左右残留于田地中老化变硬,不但给耕作带来了不便,而且改变了土壤的结构和物理性质,降低了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阻碍了农作物正常的生长、发育,导致农作物减产。

  (四)涉农环保配套资金缺乏

  虽然近年来,各部门都在加大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但相对广阔的农村地区,依然杯水车薪。一些地区的乡镇虽配有相关部门拨付购买的垃圾清运车辆,但管理上仍采取设施运行、维护费用都由乡镇、村承担的方式,给基层财政带来了极大的负担,根本无力保障,而从农民居民中收取垃圾处理费用,从现阶段看也不太现实。建设资金总量有限、设施运行费用无法保证等资金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的首要问题。

  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环保意识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把保护环境变成农村居民的自觉意识和行动。要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组织乡镇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参加农村环境保护培训等活动,增强乡镇领导干部环境保护意识和决策能力,抓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要提高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强化污染危害的认识,调动积极性,增强保护环境自觉性,破除陈旧的生产生活陋习,大力倡导绿色消费。要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对村庄整治试点进行跟踪报道,促进整体发展。

  (二)构建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格局

  在城镇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乡镇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专项规划指导下,综合考虑区域性平衡,合理确定乡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尤其是垃圾处理要综合考虑对相邻区域的辐射作用。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污染治理制度,并建立有效的监督体制。构建工农业污染防治并重,从规划、治理到考核的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格局。逐步实现城乡环保机构一体化、城乡环保设施一体化、城乡环保队伍一体化、城乡环境监管一体化,使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强化政府对农村环境治理的作用

  要不断优化政府的行政手段,做好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和相关政策法规,增强规划及政策的约束力。强化农村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建立起适应小城镇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惩治力度。加大执法力度,对那些治理无望、群众反映强烈、污染大、消耗高、效益差的企业,政府应实施关、停、并、转。将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分解到各地区、各部门、各岗位的明确目标和具体指标,将指标完成情况纳入政绩考核范畴。

  (四)加强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建设

  要抓好生态示范区建设,积极推动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同时抓好城镇工业污染源治理,大力推行污染物集中控制、集中治理;严格控制重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向农村转移,坚决堵住污染向农村转移的渠道,不仅在城区周边、公路两侧不能上污染项目,即使在偏远农村也绝对不能上有任何污染的项目,坚决杜绝新的污染源向农村扩散。发展生态农业,依靠科技,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带动生态农业迅速和良性发展;通过制定更加灵活的政策,增强社会投资的吸引力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活力;通过龙头带动,整合产业链条,创新农业发展空间。

  (五)创新农村环保资金投入方式

  继续逐年加大资金投入,拨出专项资金,对于经济不发达但地处重点保护区域的乡镇可适当提高市财政补助比例。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如对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投资量大、回收期长、外部效应明显而本身对企业直接效益不大的工程,应加强支持力度,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在用地、用电、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效益吸引,采用BoT/ToT特许经营权等方式让业主、农民增加对农业污染治理的投入。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通过合理的价格体系,在有条件的乡镇征收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费,多渠道加大环境治理的投入。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存环境要求明显增强,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行业的快速发展,如建筑行业以及制造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环境质量不断恶化。林业作为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义以及以后的发展思路做了简单概述,然后对林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关系做了简单分析,最后提出林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相关措施,为从事林业发展提供参考。

  引言

  目前,环境问题表现的越来越突出,人们已经意识到环境破坏对人们生存造成的威胁和影响。林木资源需求量非常大,造成的破坏现象也越来越严峻,人们的大量开采和过度砍伐造成林业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林业部门对此也更加重视,逐渐转变传统的山区经济建设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为目标,促进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山区的林业建设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尽可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逐渐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科学、合理的发展绿色林业。

  1、 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义

  1.1现实意义

  我国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经济水平逐年在提高,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在向发达国家看齐。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加上经济结构与基础因素,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受到严峻考验。林业发展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也是人们改善环境的重要资源。因此,做好林业生产与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应该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向前看,创造一条全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2经济意义

  林业发展在生态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生物循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树木森林属于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的经济建设或者工程建设都需要木材。比如,工程方块、室内家具等。对于山区来讲,木材可以带来很大一批收益,增加经济收入。但是通过对实际调查发现,山区的林业发展由于没有科学的管理理念以及品种比较落后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生态失衡,对经济效益造成很大影响。成片的森林被破坏,不仅使林业在生产能力上有所减弱,而且大大降低了林业的其他效益功能。

  2、 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发展的亮点

  一方面是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林业的生态保护要把经济功能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应该进一步明确人工林的管理与天然林管理的政策界限,即要保护好天然林资源,也要依据林业管理技术要求对人工林做好管理和保护;尊重林木的自然生长规律,制定合理的采伐计划,不仅要充分发挥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也要充分体现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是提高农民种植林木的积极性。林业产权制度做出调整和改革以后,林业部门对林业采伐的数量以及采伐范围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使加工企业与林农之间建立密切关系,减少企业灰色支出,同时使农民直接受益,大大提高林木加工企业和农民种植林木的积极性

  3、 林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关系

  传统的.林业经营方式仅仅重视本身的木材资源,但是林业可以提供比木材更多的产品,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比如,森林旅游、花卉、果实等等。

  3.1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森林旅游是林业生态环境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喜欢旅游,休闲娱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发展森林旅游业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可以拉动内需使国民经济进一步增长,扩大内需。森林资源是林业旅游的基础,,林业旅游结构具有多层次性,可以开展以森林资源为依托,以交通、餐饮、旅行社以及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森林公园,还可以进一步发展一些辅助服务机构或者组织,这些都是促进林业旅游非常好的途径。

  3.2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开发

  林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周围的环境与条件,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来发展相应的林业产品,使林业副产品更加有特色,更加多样化,最大限度的发挥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一般林业副产品有林木的果实、花卉、家具、以及一些木制成品等。还可以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其它林下经济建设,比如,在林区周围可以养殖一些家禽、在鱼塘里养一些鱼类,或者在空余空间种植一些高粱玉米等经济作物等,这些都充分的利用空间,减少了对自然破坏程度,改善了生态环境,也提高了林业的经济价值。因此,我们在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开发的同时,一定要以不破坏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为前提。

  4、林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措施

  4.1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

  山区林业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各种途径使森林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在以后的发展中,首先还应该继续开展全民义务种树等活动,进一步推进林业工程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如防护林建设、速生林建设以及退耕还林等工程。其次也要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以及森林火灾的预防措施,减少对林业资源的破坏。

  4.2促进工业园区与园林城市协调发展

  做好山区林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对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减少了城市建设造成的浪费现象,而且使城市的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要确保城市工业园区的发展与园林城市的发展协调一致。首先要以绿化为工作重点,我国正在开展以环境建设为中心的模范省市、县乡发展等活动。在以后的工作中,还应该不断的宣传和教育,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广泛参与到造林绿化活动中。在提高经济水平的同时,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其次是我国有关生态圈绿地的法律规定不是很明确,存在任意侵占用作建设用地的行为非常多,所以要采取合理方法阻止这些行为,进一步明确城市绿地的法律地位,加强保护措施。

  总结

  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介绍我们了解到,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自然环境遭到了很大破坏,出现泥石流、山体坍塌、空气质量低等现象越来越多,这对以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存造成很大威胁。因此,必须将林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做好协调,逐渐提高森林覆盖率,解决好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使其共同进步。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4

  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斗争中,生态伦理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在更深的层面上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价值判断。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的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应该遵循的实践准则。

  1 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

  生态环境指的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它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动态系统,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故而又称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还原者)所构成。人作为生态系统中最具主观能动性的要素,其实践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可小觑,人和生态环境的有序发展就应成为人类及其社会繁荣和发展的必要前提[1]。

  1.1 在污染防治方面,各类污染控制领域的技术数量有着突飞猛进的增长

  处理废气、废水、废渣、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沙漠等环保技术的进步,都有效地延缓或补救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人类应以解决环境问题为契机,努力实现“经济转变”,从而找到出路。例如,开发和采用不产生污染物的技术,以及能源替代和有毒材料替代,通过废物最少化,实现经济高效和环境安全的生产。利用环保技术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可以培育出新的生物品种,可以研制菌类剂对废弃物进行无毒处理等等,环保技术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可以大有作为。

  1.2 在节约能源技术方面更是日新月异

  世界各国开发和采用节省能源和原材料的技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控制污染的双重目标。煤、石油、天然气等非再生能源,是工业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释放二氧化碳,构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源泉。并且,由于再生能源开发的成本费用较高,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在工业中的应用所占比例,从整个世界来看,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处于次要的地位。这就是说,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消耗,仍将是今后各国工业发展的主要能耗。基于工业发展能耗的增长态势,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严峻威胁,就成了各国共同关心和为之追求的目标,就成了市场为之青睐的产品。因而,各国都在加强对节约能源技术的开发。

  2 生态伦理的主要规范

  生态伦理是基于生态学、环境科学的原理,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力图通过反思人类实践行为的负效应,确立人类行为实践的伦理原则及其规范。生态伦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人类对自然界的作用所体现的人与人的利益关系,生态与人类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关系,制定处理生态的道德规范,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界的作用所引起的动物和植物的生存权利问题,制定生态伦理规范,调节人与生物的关系;生态学领域中道德伦理范畴的意义,如生态学中善、恶、道德、不道德的意义等。生态伦理的主要规范有:应当改变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观念,重新确立人对自然的价值标准当代的生态环境危机从根本上说是人类错误的价值观导致的。人类要想使全球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的遏制,就必须首先抛弃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重新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应当改变无节制耗费、过度消费的消费观念,重新倡导节约、适度消费的生活观念,生态环境危机是人类消费需求增长而引起的对自然的过度开发从而造成的人类生存环境的毁坏。人类不断膨胀和增长的消费需求远远超出其生理的需要,而这种不可满足的消费需求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并无多少真正的意义;人类这种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必然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而生产扩大则依赖于更多的资源和更好的环境。因此,人类对资源和环境的占有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这就造成了人对自然资源的毫无约束的开发,致使环境恶化,从而侵蚀和破坏了自身的生存基地。因此,应在世界范围内提倡节约之风,并尽可能地使用可再生资源,以制止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

  3 环境保护建设中的生态伦理对策

  人类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可是在经济价值面前人类往往忽视了自己生命起源于自然,忘记了生命要遵循自然,我们不能通过掠夺资源、建造城堡等一味向自然索取的方式增进我们的福祉。悲观地来讲,如果我们脱离自然母体,那么我们必将走向灭亡。

  3.1 企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领导代表着企业的核心文化,不仅要关心技术、资金和设备难题,还需要组建一支代表本企业文化、充满民族精神和环境伦理道德的企业员工队伍。在效益分配中惠及每个员工的利益,以每个员工的.发展为本,同时注重效率和公平的统一,真正做到伦理进企业、道德入职场[2]。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经营应遵循的价值原则,是人与自然和社会三者协调发展的重要准则。企业要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产业结构。大力开发和推广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开发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实施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环境的损害。把全面发展看作人的能力发展和个性实现的过程,用崭新的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观念对待自然。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洁净的生产伦理要求延伸生产者责任,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到流通领域后,企业并没有终止其生产行为,还应负起对废旧产品的再生产责任,使整个生产线呈现资源的使用——生产——再利用——再生产的循环发展模式。

  3.2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倡导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抵制享乐观,反对拜金主义,拒绝挥霍摆阔。改变攀比心理,选择环保的出行方式,鼓励乘坐公交车,在日常生活中,提倡适度节约、简朴健康的生活。从生活中点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做法。还要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5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发展观念的转变,使得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进行了较大的变革,继而以此带动其自身的发展以及相关效益的获得。事实上,建筑单位在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诸多问题,继而对绿色发展的理念产生了冲击,并最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为了进一步迎合我国绿色发展的理念,建筑行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加强了对于生态建筑的构建,并由此开拓出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讨生态建筑运用对环境保护的帮助。

  1生态建筑的内涵

  所谓的生态建筑,其最大的特色就在于绿色环保。事实上,生态建筑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实现对于土地、能源、建筑材料的节省,并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1],图1为生态建筑的样图。基于此,就使得建筑部门在进行生态建筑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实现对于建筑设计理念的改变,并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布局,采用节能环保型的建筑材料,并最终实现对于各种资源、能源的使用。事实上,生态建筑在实际的构造过程中不仅仅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满足人们对于房屋建筑的需求,还能够由此推动建筑行业的内部结构调整,实现其自身的发展,并最终由此带动相关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获得[2]。

  2生态建筑的特点

  事实上,生态建筑在实际的建造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不仅仅是因为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适应了社会发展的相关原则,还因为其自身节能、良性循环、建筑放热少、减少碳排放、美观等的诸多优点。关于绿色生态建筑的特点,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生态建筑在实际的建设以及运用过程中具有节能的特点,这一特点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生态建筑在实际的设计、建设过程中充分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建筑的运行供能,继而减少了对于矿石能源的消耗。此外,生态建筑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更加注意通风以及采光,从而减少了电器的使用。再者就是生态建筑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有不少是经过二次回收处理的,继而实现了对于自然资源消耗的减少[3]。其次就是生态建筑物具有良性循环的特点。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生态建筑在实际的建造过程中采用了较多的绿化手段,从而实现了对于空间适应性的增强,不仅如此,其在设计过程中还加强了对于水循环系统的构建,继而实现整栋建筑的良性循环。生态建筑因采用了较多的绿化手段,从而减少了建筑墙体水泥的放热量,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生态建筑上的绿色植被可吸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聚沙成塔,当生态建筑的普及化后能极大程度的减少城市的碳排放量,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从而营造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的生态都市。因生态建筑采用科学的采光、通风、较多绿化等设计,在视觉上打破传统建筑的束隔,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受。

  3生态建筑对于环境保护的作用

  事实上,生态建筑在实际的设计建造过程中,不仅仅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其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还能够对环境保护起到一定作用。关于生态建筑对于环境保护的作用,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4]:

  3.1生态建筑与土地保护

  事实上,建筑行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占据一定的土地。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使得建筑工程的数量逐渐增多,而其所占据的土地面积也较多,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态建筑的设计以及构建,实现了对于土地资源的节约以及保护。目前,在构建生态建筑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逐渐采取高层建筑或者是向地下开发的生土建筑(用未焙烧而仅作简单加工的原状土为材料营造主体结构的建筑)进行相关工程的建设,继而由此减少了对于土地资源的节约。除此之外,绿色生态建筑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其建筑材料多为可进行二次回收利用的建筑材料或者环保新型建筑材料,这种状况的出现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有害排放物对于土壤的污染,最终实现土壤质量的提高[5]。

  3.2生态建筑与空气环境的保护

  作为人类生存最为重要的'物质,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命健康。基于此,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对于空气环境的保护。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建筑及其周边的小环境都对城市的环境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基于此,就使得建筑行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加强低于空气问题的解决。事实上,导致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五种,具体是:烟草烟雾、有毒的蒸汽、有害气体、微生物污染以及生产性粉尘。事实上,随着生态建筑的不断构建,使得其在空气环境保护方面起到了不小的成就。一是生态建筑所采用的都是环保型建筑材料,因而其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诸如甲醛、建筑粉尘等害气体的排放,从而确保建筑周边空气的洁净。此外,生态建筑在实际的建造过程中加强了对于太阳能、风能、潮汐能(近海建筑可以使用)等清洁能源的使用,继而由此减少对于矿石资源的使用,并最终由此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再者就是在进行绿色生态建筑建造的过程中,可与市政绿化建设相结合,不但降低城市绿化成本,同时生态建筑上的绿色植可吸收城市的碳排放改善了周边环境。

  3.3生态建筑与水资源保护

  事实上,生态建筑对于环境保护的作用,除了上述的两点之外,还对水资源保护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事实上,生态建筑之所以能够取得相关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其在实际的建设的过程中,将建筑排放污水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作为建设目标[6]。在生态型工业建筑设计建设的过程中,不但加强了工业用水无害化排水系统的构建。而且通过这一封闭的系统,实现了对于水资源的循环可持续使用,并由此实现了污染物的达标排放。在生态型生活建筑设计建设中,在加强了对于家庭节水设备的使用的同时,加强了日常的建筑维护以及检修的过程中对于管道的检漏,从而由此实现了对于水资源的节约以及循环高效利用。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生态建筑对于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生态建筑加强了雨污分离以及雨水再利用技术的使用,通过这一技术的实施,实现对于水资源的节约以及使用效率的提高,并最终推动了对于水资源的保护以及节约。

  4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相关发展理念的转变,使得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加强了对于绿色生态型建筑的构建。事实上,该工程在实际的构建工程中一方面促进了建筑企业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取得,另一方面也带动了环保保护的实现。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态建筑的内涵、生态建筑的特点以及三、生态建筑对于环境保护的作用。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以及有关部门的重视,我国的生态建筑必然能顾获得长足的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实现对于环境的保护,并推动建筑单位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取得。

  参考文献:

  [1]刘素芳,姜秀娟,王靖.生态环境保护视角下建筑绿色塑料工程可持续化发展[J].塑料工业,20xx(3):157~160.

  [3]朱祥明,方尉元,王端峰.泉州五里桥(安平桥)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恢复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园林,20xx(7):76~81.

  [4]周长波,李梓,刘菁钧,俞华军.我国清洁生产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环境保护,20xx(10):27~32.

  [6]马红芳,王玲杰.河南推行清洁生产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xx(2):93~99.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6

  摘要:当代社会,森林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对林木资源的需求也在增加。这样一来推动了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二来正是由于人类过度的砍伐,使得林业生态的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的国策,要不断增强对林业生态环境的管理力度。林业经济应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使其更富有生态的社会方面的价值,从而促进自然和社会和谐统一发展。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林业经济

  前言

  如今林业产业不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同时也是构成我国的生态体系的一个关键分支,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能大力促进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又能起到对于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作用。但从其传统的发展历程上来说,因为人们缺乏相应的对于生态保护的认识,在传统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这一产业并没有发挥恰当的作用。现在,林业产业所拥有的生态效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思考怎样在做到经济发展规划之前,做好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增强其生态效益,成为相关企业必须注意和引起重视的热门议题。

  一、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看发展林业经济的重要意义

  作为整个森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产业和野生的森林系统一样,有着生态作用,如改善环境质量等等。但是,从当前看,这种环境不是很好,其原本的生态系统不断地受到人为因素的破坏。目前,商品的树种不断增多,造成当地的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少,进而致使其生态的作用和能力逐渐降低,最终导致其经济效益持续降低。做好对于生态的保护,不但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在林业方面的经济发展,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全新需要,更有助于落实国家整体的战略目标。因此,作为一个有必要的系统,并且其绝大多数是可以再生利用的,这种生态能源,对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除此之外,由于人们越来越需要林业,在经济方面以往陈旧的发展方式,已不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必须将发展的方式进行有效创新,并给予环境保护高度重视,才能在保护生态之余,促进林业经济与其共同、和谐发展。也能由此看出,做到对它的维护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做好对于其环境的保护,对其进行大刀阔斧的投资,做好环境方面的建设,才能从源头做到这一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二、对于林业产业相关社会功能的论述

  林业作为能源和人类社会有交集的产业,林业产业的发展过程正好反映了人类的行为是如何影响生态环境的。它很多社会的功能,都是由此生成的,一是可以体现出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的作用,从而可以很好的改善人和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推动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二是通过人类自身的行为,可挽救很多已经濒临灭绝的树种,因此它还可以推动文化的进步,还能起到延续的作用。

  (一)分析林业产业相关的生态功能

  作为森林的生态系统的一个分支,林业还有着和森林生态一样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由于其本身就很繁琐,就通常而言,这一系统主要包括四部分,地表的植物、灌木以及草和乔木,他们又能细分出多种不同的类别,所有生物关系复杂,一起构成整体的生态系统。从这个角度说,林业能够很好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2.保护水土资源。和湿地的系统一样,森林也具有巨大的保水功能,它可以依靠地下全面的、复杂的根系,在对自然雨水进行吸纳、收集的同时,还能有效的减小水的蒸发量,从而避免水土的流失。3.对生态资源的平衡。森林能够为生物提供必要的的水和食物,还有生存活动的空间,因此它是很多野生动物依赖的地方,同时又因为它是保护的屏障,避免了一部分的人员对当地的干扰。比如在东北的大兴安岭,在努力调节之后,当地林区的环境不断趋于安稳,并吸引了很多的珍贵的动物加入其中。这类野生动物是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能够很好地平衡当地的生态资源,这些都离不开森林的天然保护。4.调节林业的`生态。近些年,人们逐渐认识到气候这一严峻问题,伴随现代产业不断的创新发展,造成了很多空气、气候方面的问题。而森林不仅能够吸收有害有毒的气体,对空气进行净化,释放氧,还能够很好的调节气候。根据有关数据表明,位于林区附近的城市,空气和气候,和没有林区的地区进行相比,都要优越很多。

  (二)对林业产业相关经济功能的论述

  除生态和社会功能外,林业还具有重要的经济的功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循环资源,也是一种紧缺的资源,它很好的促进了生态社会的健康发展。由于树木本身就具备经济能力,而木材更是被普遍运用在各个领域,遍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正是由于过度追逐经济利益,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损害,因此需要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必要的改进,以有效提升其生态效益。

  三、基于林业生态保护下的林业经济发展措施

  (一)加大对于林业生态环保的建设力度

  林业的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项重要的的任务,为了发展林业经济,必须加强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建设力度,为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要坚持做到“以人为本”,使得人和自然能够和谐共存,发挥人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要把保护林业生态环境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紧紧的结合起来。不但要进一步平衡我国生态环境,与此同时还要促进其经济的良好有序发展。

  (二)加大对于林业产业环境的保护力度

  我们必须要承认,对于其保护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任务,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因此也需要相关的部门加强宣传倡导工作,让越来越多的工作人员,意识到保护林业生态是多么的重要的一件事。只有他们认识到对于林业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其保护的行列中,从而将保护和发展这两项工作结合起来,更好地发展。此外加大这种宣传力度,也有利于全社会了解相关的产业,从而更好地吸引社会优秀人才和资金的投入,更好的推动林业经济的发展。

  (三)优化林业生态保护相关法规条例

  我国地域广阔、森林资源极为富饶,林业企业遍布各地,但由于近年来不断加快经济发展,社会对于其需求不断增多,加之一些违法分子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攫取经济利益,造成这一系统被严重破坏。因此我国政府应该针对这一问题做好相关工作,健全有关法律,通过法律的方式,避免各种违法现象发生。并利用各种支持政策,吸引广大行业对于其投资,更好地促进林业产业的经济发展。

  (四)认真贯彻并执行相关的方针

  要想做好相关的环境保护工作,必须认真贯彻执行相关的方针,重视其特有的生态的作用,加大保护力度,促进生态、经济、社会这三者能够协调发展。对于一些新政策,一定要满足现代化的建设需要,以及当代经济发展要求,在调动相关工作人员对其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资源,做好相关建设和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相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大力发展混农经济林模式

  这主要指的是利用一些自然的条件,结合相关的社会背景,并综合利用多种资源,在保证相关资源得到保护的基础上,栽培一些经济的植物,如食物、药用及蔬菜等,从而形成良性的物质循环系统,实现一种现代化的林农能够复合发展的生态系统,更具稳定、高效、合理的功能。不断提高相关资源质量,维护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从而合理地利用资源,发展相关的经济。

  (六)大力发展林业生态旅游,推动其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林业生态的旅游项目,已经成为主要的经济来源,不仅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项很好的的宣传方式,不仅为其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还在人们的旅游中强化环保的意识。值得关注的是,各地要做好对于当地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和发展工作,依据当地资源的特点和它所具有的优点,统筹各方面的发展,合理地进行开发和使用、科学进行发展方向的设定,在做好环境保护的同时,实现当地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

  (七)注重林业资源多功能的发挥

  在对整个系统进行保护过程中,必须合理的利用,这是大势所趋,在发挥其生态功能的同时,注重发挥相关的经济功能,重点做好保护工作,最大程度发挥其生态功能,为促进相关的经济发展提供前期准备。在此基础上,前期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时,必须很到位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据其自然的发展规律,顺应趋势,确保能够得到合理利用,方能兼顾到经济和生态两者利益同时发展,共同进步。此外,还必须很好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建立规范和秩序的市场,加大对其经营风险的预防,保证林业经济能够得到稳定和持续的发展。

  (八)推动城市环境与工业的协调发展

  国家不断加大对于环保事业的投资,现代化的环保理念也正逐渐引起人们注意,人们要求改善城市环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要保护生态环境。在这种背景下,应将绿地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并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重视保护环境。为推动城市的工业能够和环境和谐发展,必须对一些生态环境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合理利用林业资源,积极保护资源,做好对于相关产业的规范,使得经济和生态环境能够和谐发展,进而促进城市环境与工业能够协调发展。结束语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在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还要很好的发展相关的经济,这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不仅是顺应时代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和谐共存的必要方式。因而,我们应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建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行的力度,做好对其建设和保护,贯彻和执行相关的方针,全力发展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保护当地环境的基础上,发展森林旅游,注重其资源的多功能发展,从而促进工业和城市环境能够统一发展,在保护好环境的基础上,推动林业产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乾明,李珍.林业经济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xx(27)

  [2]李春雷.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道路及发展前景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xx(30)

  [3]廖冬云.毕节试验区林地资源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林业论坛,20xx(03)

  [4]唐广文.循环经济在林业经济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xx(09)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7

  1建设生态园林的意义

  园林生态环境建设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不断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对于人们生活城市的布局也起到重要作用,要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园林建设的指导思想,提高园林建设中植物多样化的特征,满足园林设计的需求,对于植物进行合理的分布,更好的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效益为一体的城市绿地生态建设系统。生态园林建设可以有效的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对于城市建设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气候,更好地优化环境,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美化度,对于城市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绿化建设要适应生态园林建设的思想,通过对环境的改善以提高城市的整体建设,城市绿化建设也就是生态园林建设的衡量标准,生态园林建设对于环境保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生态园林建设的发展,不仅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更好的落实了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园林建设中我们重要的方向也就是要以生态建设为基础,更好的保证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增加历史的责任感,更好的加强生态园林工作的指导工作,可以有效的设计园林方案,保证园林的实际意义,可以让园林生态建设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积极的引导生态园林建设向“人与自然的和谐”目标发展。

  2生态园林建设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1改善环境质量

  现代园林中的植物在应用的时候种类繁多,无论是以植物为主景还是植物与其他的园林要素共同构成的为主景,在植物种类的选择、数量的确定、位置的安排方式上,园林植物都表现出空间景色的特色和风格。城市人口相对密集,人们呼吸与工业生产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交通工具的使用排放了大量的氮氧化物等各种污染物,城市空气污染十分严重。因此可以通过利用植物吸收某些特定污染物的能力,能有效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并改善空气质量。

  2.2顺应地势,割划空间

  相应的植物空间规划中,我们主要就是要顺应地形,根据地形的特点进行相应的配置,将城市的水源和规划进行有效的设计,提高相应的变化的规律,同时还要满足人们的欣赏的要求,对于城市的地形规律也不能全面保存,也不能过分的进行设计,主要就是要保证景物与地形更好的融合。现代园林空间的设计主要就是根据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出发,更好的提高园林的植物与自然相融合,对于植物的多样性也是十分的重要,配置的时候要根据景物的特点,空间的大小进行设计,保证人们生活的质量。

  2.3模拟群落结构安全保护

  园林植物配置的空间无论是从平面还是立体面看,都要根据植物的形态和高低以及大小等性质进行分析,同时还要根据植物的绿叶、色彩和质地进行了解,做到主次分明、疏落有致。群体的配置要充分发挥不同园林植物的个性特色,有效的突出主题,在园林植物绿化建设中既要开朗中有封闭,还要以无形之虚造有形,体现自然的环境之美。植物对城市绿化建设中讲求林冠线和曲折回荡的林缘线,植物的空间设计主要就是根据植物的特点进行,对于平直弯曲的植物进行有效的规划,更好的保护环境,在对道路的配置的时候要以整齐为美,同时风景也就要以自然唯美,对于一些相应的开阔的地方要更好的满足人们的视野,还要讲究其风韵之美,对于一些弯曲的植物进行景观的设计的时候,我们要保证植物的使用的价值,对于固态建筑的设计的时候,也就要根据植物四季的变化,让其四季都具有美感,让生活更加自然和谐。

  3生态园林建设中园林植物的应用

  3.1彩叶植物的应用

  园林植物建设是对园林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考查。园林植物建设中,彩叶植物因在生长季节内能呈现出鲜艳的色彩而备受人们的欢迎,彩叶植物具有成景快、栽培容易、观赏期长等特点,在现代城市园林绿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2地被植物的应用

  所谓地被植物也就是指具有一定观赏价值,大面积的裸露在地表,生长在阴湿的树林和树林孔隙之间。比如人们生活中最为熟悉的草坪和草本花卉植物。地被植物能可以有效的防治水土流失,同时还可以减少城市灰尘的污染,净化空气减少城市噪音,对于环境保护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

  3.3攀缘植物的应用

  在对园林设计中,更好的保护环境主要就是要根据园林的特征来选择植物,更好的运用较少的面积提高巨大的绿化作用,所以我们这时候要充分的利用攀缘植物进行垂直绿化是拓展绿化空间、增加城市绿量、提高整体绿化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如爬山虎的作用主要是绿化,尤其是垂直绿化,同时还有吸附灰尘、净化空气、减缓墙体表面风化、降低噪声污染、降低楼房室内温度、增加湿度等许多优点,而且对被吸附物没什么伤害。

  3.4竹类植物的应用

  我国很早之前也就具有“竹子王国”的称号,相应的种类十分多,分布的地区也是十分的广泛,我国具有历史悠久的竹子文化,所以园林设计的时候要更好的运用竹子的优点,根据相应的地址的特色,对竹子进行有效的设计。竹子具有形态美和风格美的特点,而且竹子生长快,成材早,一次栽植成功就永续利用,对于竹子的生长具有个很好的适应性,能很好的使应环境,同时对于竹子的枝叶茂盛,根系发达,竹鞭纵横交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土防冲,防风减灾等良好功能,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起到很好的作用。

  4结束语

  园林植物在生态园林建设中十分重要,选择适合的植物,结合地质的远近,对园林进行设计。生态化发展对于人们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园林绿化的生态功能和城市功能也将越来越多地受到居民的关注。园林设计师应有较全面的修养,坚持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才能高起点、大视野、全方位地把握生态园林的建设,从而营造健康、美观、和谐的城市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8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这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本文以农业生态环境为视角,通过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寻保护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方法,从而为我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1现阶段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

  1.1水资源短缺及污染严重

  水资源是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最为重要和基础的一项资源。尽管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但我国的水资源仍然呈现出极度匮乏的状态,根据统计,我国人均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同时,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极为不平衡,尤其在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匮乏现象较为突出。此外,季节也是影响我国水资源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夏季为雨水多发季节,冬季则相对干燥。

  1.2耕地资源逐年递增

  众所周知,我国是人口大国,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仍不够完善。在我国目前仍持续发展工业的情况下,我国的耕地用地区域呈现出明显的紧张态势。如果这种态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会进一步恶化,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化发展。

  1.3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现阶段,影响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来源于工业。在进行工业生产同时,会不可避免地排出一定的废气、废水等,尤其是部分工业单位为了缩减成本,没有将废水、废气加以有效处理,即直接排放,导致我国农业资源的进一步恶化。在工业生产污染物的影响下,我国的农业土地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我国农业环境生态破坏。在这样情况下,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不仅其产量和质量无法得以保障,其产品还有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此外,部分农户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对农业土地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化发展的战略要求。

  2解决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2.1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相关职能单位需切实做好对社会企业的规范整治工作,做好临近农业区域的社会工厂检查工作,针对污染物超标、净化方式不合理的'企业,必须暂停作业,进行整改。同时,政府还需面向广大农户做好培训教育工作,帮助其合理、科学的进行生产作业,确保其在化肥、农药的使用上做到张弛有度,最大程度上避免因人工原因造成的农业土地资源破坏,从而更好保护好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

  2.2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任何工作的有效、规范开展,都离不开其完善的体系建设,农业生产作业也不例外。所以,相关的区域政府职能单位,需要深入分析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农业生产的指导和监督体系。通过对范围内的农业区域进行划分和指导,驱动各农户以更智能化、科学化的方式进行生产作业。同时,区域政府职能单位还需高度结合教育与农业生产,驱动更多的科研单位加大对农业生产研究,切实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贡献出力量。只有衔接好教育工作,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知识水平,才能从根本上保护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

  2.3积极保护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是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最为核心和基础一环。所以,政府职能单位需要将保护耕地作为所有农业生态保护过程中的重点项目,深入分析我国的农业生产用地,明确其作用和价值,严禁社会单位将耕地用作其他用途。针对滥用我国耕地资源,非正常恰当使用农业用地的个人和单位,需要重拳出击,加以严肃惩治,才能确保我国的耕地资源切实使用在农业领域,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化发展战略要求。

  2.4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工作尽管我国针对水资源的使用

  与保护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水资源的短缺仍然是我国进一步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制约。所以,我国必须不断加强对水资源污染管理的监督工作,确保每一个社会企业单位在进行生产作业过程中,都没有对我国水资源造成较大污染。同时,相关的职能单位还需深入分析和研究,找出造成我国水资源污染的原因,深度分析处理,力求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9

  摘要:随着当前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矛盾不断加深,在当前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在本文中,笔者就将针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构建生态文明的举措进行探讨,希望对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加强林业的产业化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生态文明

  伴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而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自然而然也让国民对于自身的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但是,在当前社会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也越来越深。各种自然灾害以及因为环境污染而引发的环境问题屡屡发生。譬如说地震、雾霾、山体滑坡、温室效应、大气污染等,这些灾害的发生都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着巨大的关系。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前各国都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到了首要问题。在我国,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从来没有停止过。除了出台了相关措施条例避免生态环境被人恶意破坏以外,也开始积极调整林业产业的结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理念,提高林业生态资源的利用率,在保障林业生态资源可再生的情况下,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这样一来,才能实现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目的,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巨大帮助。当然,除此之外,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还需要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构建生态文明的举措,这样一来才能确保林业生态资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同实现。

  1加强天然林保护

  对于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构建生态文明的工作来说,首先要做到一点就是要加强对天然林的保护。从目前我国林业的实际工作状况来看,由于认识上的缺陷,导致在当前天然林的保护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导致我国天然林面积日益减少,严重影响了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除此之外,目前矿山的开发,特别是露天矿的开采,不仅会对天然林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同时也会导致当地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相关部门,在进行开发建设的时候都要积极开展对天然林的保护,避免天然林再次遭到破坏,同时对于已经被破坏的天然林要进行及时的.恢复,这样一来才能更好地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我国国民创造一个更为良好的生活环境。

  2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意识

  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来说,强化森林资源的保护意识是格外重要的。一定要让每一个人都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确保人类正常生活与生存的重要条件,因此可以说,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为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而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当中,对森林的保护是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这是因为,森林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最为核心的一部分,同时森林本身也具有防风固沙、净化大气、含蓄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多种作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着巨大帮助。除此之外,在森林之中,还有许多动植物在生长和成长,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态资源。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一个人都要重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要认识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护森林资源。这样以来,才能有效的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利用森林中的生态资源,进行产业化的发展,无论是木材以及其他动植物的利用,还是创建林业生态旅游产业,都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实现林业生态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3国土生态空间的规划意识

  对于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生态文明的构建工作来说,生态空间的规划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工作人员在工作当中,一定要强化国土生态空间的规划意识,注重每一个生态系统的特征和需求,按照这些要求去拟定不同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这样一来才能有效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譬如说,国土生态空间就可以分为荒漠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等。

  4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设体系

  在前文笔者就有提到过,在当前我国天然林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修复工作才能更好的保护天然林,从而让天然林在生态环境中发挥作用。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要想更好的保护林业生态环境,构建良好的生态文明,就必须要重视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设。当然,在建设生态修复工程之前,必须要对林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和分析,以此有针对性的制定生态修复计划。这样才能确保生态修复工程真正发挥作用,以此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生态文明的构建提供帮助。

  5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

  对于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构架生态文明工作来说,除了要加强每一个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以外,同时也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确保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构建工作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实施,并且对每一项工作进行监督,确保工程所使用的资金和资源真正落实到位,这样以来才能更好的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除此之外,由于林区处于相对偏远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都不甚理想,因此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当中,没有充足的资金和资源保障工作的完成。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还可以建立相关的生态产业金融以及税收扶持政策,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6维护生态安全的法制体系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拥有丰富的林地以及湿地资源,同时也具有较大范围的可治理沙地。这些资源既是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不过,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林地、湿地还是沙地,都存在较为严重的破坏现象,要想彻底根治还需要长时间的治理,有些地方甚至已经是不可逆装的破坏。因此,为了更好的治理生态环境,还需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林业的行政执法体系,这样才能避免生态环境遭到进一步的破坏。

  7培育生态文化的综合体系

  要想进一步加强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构建良好的生态文明,那么培育生态文化的综合体系也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还是自然保护区,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建立相关的文化馆、科技馆以及其他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可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普及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这样一来才能真正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根植到每一个人的心中,从而为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文明的构建提供帮助,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建设。

  8结论

  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建设来说,加强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构建良好生态文明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要做到这两点,就必须要加强对天然林的保护、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意识、提高国土生态空间的规划意识、建设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构建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注重生态安全的法律体系以及培育生态文化的综合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构建良好的生态文明提供巨大帮助,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增添助力。

  参考文献

  [1]房成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构建生态文明的举措[J].吉林蔬菜,2014(8):59-60.

  [2]巩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集体林权改革与林业法变革[J].东吴法学,2013.

  [3]李丹.林业生态建设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

  [4]周春江,胡新静,李晶.现代林业营林建设[J].北京农业,2013(36).

  [5]李树森.现代林业营林建设中存在若干问题的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2014(14):462.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10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伴随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虽然城镇化建设是我国一大发展战略,但是生态环境保护同等重要,通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进行研究,可以更加科学的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也可以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简要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对城镇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环境问题伴随出现,有日趋严峻的矛盾存在于城镇化建设及当地生态承载力之间;国家在相关会议中明确指出,需要充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遵循绿色、循环及低碳发展理念。要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对城市产业结构科学优化,转变生产方式,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1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特点

  1.1 加速转向减速

  通常情况下,城镇化快速推进、加速及减速时期内城镇化率分别为30-70%、30-50%、50-70%区间;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我国工业化程度的提升,推动了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有着越来越高的城市集群程度,属于快速推进阶段;到了20xx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了50%,在之后的发展中,城镇化建设速度将会逐渐减慢;在未来几年内,我国城镇化依然会有年均0.8-1.0百分点左右的提高幅度,到了20xx年,将会达到60%左右区间。因为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有着差异化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东部及东北将会逐渐减速,而中西部则依然保持加速状态。

  1.2 速度型转向质量型

  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有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却没有较高的质量,没有有效协调城镇化建设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城镇化建设,一方面是改造更新现有城市,也就是再城镇化,另一个方面则是农村地区实现城镇化。我国再城镇化建设中,没有及时改善与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甚至还有两头倒的问题出现,平时居住于简陋的棚子里,干活之后居住于新建楼房中;而在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实施中,则对人口数量的城镇化过分强调。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我国城镇化的推进速度依然较快,但是重点需要放在城镇化质量的提高方面。因此,就需要同等重视城镇化建设速度及建设质量,同步发展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及农业现代化,逐步实现城乡共享融合和一体化,将新型的城乡关系给构建起来。

  1.3 不完全城镇化转向完全城镇化

  农民进城之后,在短时期内依然具有较低的市民化程度,因此,不完全性是我国城镇化的一大特点。只有对农民市民化程度进行提升,方可以由不完全城镇化转变为完全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实现,除了表明一部分社会阶层开始过渡为另一部分社会阶层,不单单只是从农业户口转变为非农业户口,还能够集中体现一个地区社会进步状态;也可以将其称之为就地城镇化,就是向农村输入城市或现代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及教育方式等,有比较深刻的经济原理及社会机理蕴藏其中,要将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经济及现代文明权益赋予给农民,将城乡居民经济利益的不平等性给有机消除掉;通过农民市民化的实现,可以对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文化价值观、生活习惯以及政治参与意识等诸多方面进行统一,将他们之间存在的心理隔阂给消除掉,城市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实施中,保证农民能够积极的参与进来。

  2 城镇化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2.1 耕地危机

  众所周知,我国有着十分辽阔的地域面积,在世界农业人口中,我国农业人口可以占据到三分之一左右的比例,但是我国只有有限的耕地资源,没有足够的后备资源,我国人均耕地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这个问题更加严重,挤占、污染以及浪费了大量的耕地资源,出现了短缺问题;主要原因就在于城镇化建设中,农村人口涌入城镇化,城镇规模越来越大,开始将开发区、新区等建设于城镇周围,占用了大量的.城镇边缘区土地,浪费了耕地资源;虽然将诸多的开发区和新区给建设起来,但是没有相应的经济发展速度,无法获得相应资金,导致土地占而不用的问题比较严重。随处可见的烂尾工程、工业区等,都体现了土地资源遭到浪费。还有就是在城镇化发展中,乡镇企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是当地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对其产生了限制作用,没有先进的技术设施及足够的资金,没有科学处理三废,在较大程度上污染到了周围的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同时,因为在短时期内改变农业生产方式,过度开发耕地资源,盲目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品,土地结构也遭到了破坏。

  2.2 水体环境

  改革开放之后,工业程度日趋提高,同时,诸多方面的压力限制到生产发展,开始滥用农药,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地面水和地下水的总量及质量;向水库及河流中随意的排入城镇建设过程中的各个领域污染物,包括生活、生产、交通运输等诸多方面,水资源的质量急剧下降。还有一些城市,没有处理陆源污染物,就向江河湖海中直接排放,对水源造成了严重污染。根据相关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富营养化问题出现于全国超过75%的湖泊当中,有90%城市的水域出现了严重污染问题,南方城市有一半以上的缺水问题是水污染造成的。相关部门调查了我国诸多城市的地下水,发现大部分都遭到了污染,甚至属于重度污染状态。在水体污染的基础上,水资源短缺及分布不均衡也是重要一个方面,城镇化建设中,人口数量越来越多,排放了更多的生活和工业污水,有更多的用水量,将污水排入江湖之后,如果不能净化,生态系统的循环性就会遭到破坏,污染水体,导致生态平衡问题的出现。我国人均水资源在世界中处于较低的水平,城镇因为有着更大的用水量和较多的浪费污染问题存在,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严峻。

  2.3 大气污染

  煤烟型是我国城镇主要的空气污染,二氧化硫和烟尘是主要污染物,小城镇就具有十分严重的大气污染,甚至我国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是乡镇企业的烟尘与粉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机动车辆数量不断增多,加剧了机动车尾气污染,增加了大气污染范围和程度。特别是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有大量的废气及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产生于日常生活生产中,除了大气污染之外,局部小气候甚至还会遭到改变;根据调查发现,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处于不断降低的状态,各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雾霾问题。

  2.4 固体废弃物污染

  在固体废弃物方面,主要来源为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城镇化的推进,城镇人口越来越多,有更高的生活水平,那么就出现了更多的生活垃圾。因为小城镇没有较大的规模,就会高度集中人口,制约到城镇生态环境,出现生活污染;而乡镇企业发展及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则会有诸多的医疗卫生垃圾、生活垃圾及商业垃圾产生,小城镇没有因为足够的资金,无法无害化处理垃圾,只能够采取堆积、掩埋或者焚烧的处理方式,这样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水、大气、土地等资源遭到污染,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会遭到降低。

   3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3.1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清晰的认识到,城镇化的实施,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要结合城镇化发展规律来推进,人为造城是不可取的,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统筹和一体化,构建生态宜居和和谐发展的城镇,同步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及农业现代化。要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对新型城镇规划科学开展,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给严格遵循下去,子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重视发展循环经济,新型城镇的建设,需要将发展循环节约型社会作为一个重点;城镇规划的编制,要积极遵循循环经济理念,深入研究循环节约型社会的发展与构建,编制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制定的循环经济推进计划需要与城镇实际情况所符合,对工作目标与工作重点进行明确,以便能够跨越发展城镇循环经济。

  3.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有诸多问题暴露出来,那么就需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完善,对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转变。国家在相关会议中也明确指出,需要结合现阶段国内外经济新形势,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及效益。要充分重视市场作用,遵循市场规律,将政府的调控作用发挥出来。在政府方面,对行政审批进行减少,避免过多的干预到经济活动,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要对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将现代产业体系给快速构建起来;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对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深度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将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做大做强,对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对环保产业积极扶持。同时,要对消费潜力深入挖掘,促使对外开放水平获得不断提高。将消费、出口以及投资的联动作用给发挥出来,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将创新驱动战略给切实推进实施下去,促使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强化和提升。只有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国民经济素质方可以得到提升,国际竞争力及抗击风险能力方可以得到强化。要将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给尽快构建起来,将企业的主体作用及市场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积极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3.3 构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

  要想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积极变革社会经济制度,从人类生存要素转化为生产要素,促使其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得到实现。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将新的制度框架给构建起来,在管理生态环境时,将其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来进行,并且在市场运行机制中加入进来,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等大力构建;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监管进行强化,要将农村环境质量状况评价工作积极贯彻实施于城市化进程中,对城市化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及时掌握,并且向公众公布。深入监测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环境质量;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和修订,以便能依法开展工作,部分行业具有较高的耗能和污染,那么就需要将更加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给制定出来,完善相关效能行业的节能设计标准等。依据我国制定的大范围政策体系,将国内外循环经济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给积极借鉴过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制度与政策体系,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体系给构建和完善起来,以便能够对本地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有机量化,在循环经济发展评估系统构建时,可以着重考虑万元GDP占地、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及万元GDP能耗等方面的内容。

  3.4 增强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城镇生态环境系统的主体为人,其设计、建设及管理着城镇生态环境;人的各项行为会直接支配到城镇功能;研究发现,现阶段诸多城镇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主要就在于人没有较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因此,在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升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要将循环经济宣传及教育工作给深入开展下去,丰富宣传类型和组织形式;将当地的广播影视及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广泛宣传,让公众认识到资源节约及循环经济的作用,对制定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对表现优良的个人或团体大力弘扬,对可耻的资源浪费行为进行曝光,以便促使社会各界能够正确认识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可以将一些专家给聘请过来,定期经常的培训领导干部的理论知识,促使其生态意识得到强化和提高。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因为诸多因素的制约和作用,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出现,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结合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点,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策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多方面着手,如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制度体系等,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来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11

  摘要:通过分析南通沿海开发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压力和目前存在的不足,结合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目标,从环境保护角度探讨了南通市的沿海开发战略问题。南通市需根据区域发展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为根本,重点实施生态空间管制、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保障南通沿海开发战略实施的同时,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逐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确保生态安全。

  关键词:南通市;沿海开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战略

  江苏省南通市地处我国沿江沿海“T”型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是江苏沿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江海岸线372km,滨江临海的区位优势独特。近年来,《南通市沿江开发江海联动总体规划纲要》、《南通市沿海开发规划》、《南通港总体规划》和《南通市“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总规划和分类规划先后编制,对江海岸线的利用与后延陆域的布局进行刚性约束和控制,统筹港口、园区、产业、城镇建设[1-2]。南通市生物多样性较丰富,是江苏沿海地区“两纵六横多节点”生态廊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生态服务功能。本文通过研究南通沿海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探索南通沿海开发环境保护的新道路,为南通沿海开发奠定环境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南通市沿海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南通市下辖崇川区、港闸区、通州区3个区和海安县、如皋市、如东县、海门市、启东市等5个县(市),陆域面积8001km2,海域面积约1万km2,人口766.1万人,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2510.1亿元,同比增长13.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万元。南通沿海开发的重点区域是沿海前沿区域,即南通沿海至规划中的海(安)启(东)高速公路沿线地区,范围包括海安县、如东县、海门市、启东市4个沿海县(市)。南通沿海开发的总体目标是把沿海地区建设成江苏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综合竞争力优、集聚辐射力强、功能配套全、生态环境好、发展潜力大的地区。

  1.1空间布局

  按照“江海联动、港城互动、轴向带动”的空间开发理念,以海岸带开发为核心,以沿海前沿区域开发为重点,与沿江开发相呼应,实现港口、产业、城镇的联运发展,并沿交通干线辐射带动整个市域的加速发展,逐步形成网络化开发格局。其中,前沿区域形成以洋口、吕四、冷家沙为中心,以重要交通线(临海公路、铁路、港口)、临港工业区、滨海产业园、临海重点城镇为依托的“三港三带三基地”空间总体构架。

  1.2港口建设与产业发展

  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功能互补、便捷高效的现代化港口体系,形成多组式江海港群分布格局,建成以原材料、能源等大宗散货中转和集装箱运输为主的国家主要港口、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重要组合强港。大力开发洋口港,加快开发吕四港,积极推进冷家沙海域的研究与开发,发挥江港的海港功能,完善港口综合服务功能。

  在沿海沿江规划建设高水平的加工制造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和国际知名品牌,打造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走廊,沿海重点发展石化、能源、冶金产业,沿江重点发展船舶、机械、电子新材料和轻工食品等产业。

  1.3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坚持环保优先,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强化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与完善,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重点加强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积极恢复被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开展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建设人工鱼礁修复渔场环境,加强珍稀生物资源、海洋自然和历史遗迹的保护。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在海堤及滩涂地区建设生态林、观赏林和经济林带,形成沿海自然生态保护屏障,在城镇和产业密集区周围留有开敞式的绿色生态空间,建设生态隔离带或生态廊道。

  加强陆源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控制,着重抓好沿海陆域、近岸海域、河口附近海域的污染防治。合理利用海洋环境容量,统筹布局沿江、沿海达标水排放区及设施建设,实施环境治理江海联动,整体提升南通水环境质量。加强城镇污染治理,到2015年,城市污染集中处理率应达到90%。限制高污染燃料使用,控制SO2和颗粒物排放总量,逐步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2生态环境现状与环境压力分析

  2.1环境质量现状2.1.1水环境质量2008年,南通市45个水质监测断面中,符合功能区划要求的断面数为30个,水质达标率为66.7%,水体污染特征表现为有机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和生化需氧量。主要河流的平均综合污染指数为0.37,水质最好的数长江南通段,水质状况为优;污染最重的是如泰运河,综合污染指数为0.60;通扬运河、通吕运河、焦港河、九圩港运河、新通扬运河和如海运河等6条河流水质状况为“良”。

  2.1.2大气环境质量

  2008年南通市降水中,阴离子中含量最高的是硫酸根离子,其次是硝酸根离子,阳离子中含量最高的'是铵离子和钙离子,年均pH值为4.73,低于酸雨临界值(pH值5.6),酸雨频率为44.4%,高于江苏省35.7%的平均水平。与2007年相比,酸雨发生率下降了6.1%。从降水主要化学组分情况来看,降水中硫酸根离子浓度均值大于硝酸根离子浓度均值,二氧化硫仍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外部源对南通SO2浓度的贡献率为30.5%,南通的酸雨污染与其外部源所造成的影响有较大的联系。

  2.1.3海洋环境质量

  2008年,南通市入海河口水域水质类别处于Ⅲ~Ⅳ类之间,主要污染物为总磷(TP)、5日生化需氧量(BOD5)、高锰酸盐指数(MO4-)等。吕四渔场、启东贝类增养殖区、如东紫菜增养殖区3个重点海水增养殖区水质状况良好,养殖区水体中主要受氮、磷污染。8月在南通外海海域、南通吕四港外曾发现赤潮。

  近年来,南通沿海贝体等海洋生物受到铅、镉等重金属及砷、滴滴涕的污染,蛎蚜山海洋特别保护区水质受到无机氮的污染[3-5]。

  2.1.4生态环境

  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江苏省第一个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咸淡水河口湿地,对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生物,维持长江水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沿海滩涂地处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区域,总面积达200km2。近海海域分布有海门蛎岈山牡蛎礁1个海洋特别保护区,37个养殖区,11个增殖区;有190种近海浮游植物、98种近海浮游动物、150种鱼类。长江口北支海域分布有重要的渔业水域,其中吕四渔场为我国四大渔场之一,是大、小黄鱼、鲳鱼等重要经济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和洄游通道[6]。

  2.2环境现状问题

  2.2.1产业结构不合理南通部分

  地区现有产业结构比重不尽合理,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产业链体系尚不完善。化工、印染、电镀等产业布局趋同现象严重,资源环境利用同质化,结构性、区域性、流域性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进一步调轻、调高、调优产业结构任务艰巨。

  2.2.2土地利用功能区混杂

  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长期以来处于城市远郊的产业基地与居住、商业、文教混合区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近,造成部分地区产业发展区与城市建设区交错混杂,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增加了发生环境风险与安全问题的可能性。

  2.2.3环境基础设施仍显薄弱

  南通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矛盾在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现有污水处理规模不能满足处理需求,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不到位,严重制约处理能力的发挥。现有17座集中式污水处理厂中有6家尾水超标,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供热设施建设滞后,重点大气污染源治理力度不够,严重影响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善。

  2.2.4生态服务功能有所退化

  由于开发活动的加强,排污量的上升,南通滨江临海地区生物多样性呈下降趋势。渔业过度捕捞导致吕四和长江口两大渔场的鱼类资源数量锐减、品质下降。长江河口区浮游生物的物种数量大幅减少,海洋生物群落结构趋于简单。长江和滨海岸线开发速度加快,滩涂湿地面积逐年减少,湿地鸟类数量与种类也不断下降。2004年以来,南通境内海域相继发生大面积贝类死亡和紫菜烂苗事件,导致南通两大海水养殖品种文蛤和紫菜遭受重大损失[5]。

  2.2.5酸雨问题突出

  南通市多年来受酸雨问题的困扰,近年来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削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酸雨问题有所缓解,但酸雨频率依然偏高,局部地区酸雨问题依然突出。

  2.3面临的环境压力

  2.3.1发展与保护矛盾突出南通沿海地区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滩涂湿地、产卵场、索饵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密集。

  滩涂围垦、港口及其临港产业建设不仅使大量滩涂湿地功能丧失,影响滩涂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占用近海滩涂养殖区和重要渔业水域,与海洋功能区划存在一定冲突。港口开发、航道建设涉及占用或穿越海洋特别保护区、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等。

  如何协调好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确保沿海地区的生态安全是首要问题。

  2.3.2经济快速增长加重污染物减排压力与苏南等发达地区相比,南通现有污染物总量基数较低。随着南通沿海开发进程的不断推进,石油化工、电力能源、冶金建材等产业将得到长足发展,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将大幅增加,难以满足国家未来节能减排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

  3南通沿海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3.1实施生态空间管制南通市沿海开发必须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区、林地、草地和湿地等重要生态用地[7],重点建设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重要湿地、清水通道维护区、生态公益林、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等11大类、39个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占国土面积比例应达到江苏省环保厅对南通市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占比要求,对特别重要和较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域分别实施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

  3.1.1禁止开发区域

  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森林公园的生态保护区、饮用水源的一级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的珍稀鱼类种质繁保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区和资源恢复区等特别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开发活动,已经存在的工矿企业必须搬迁,并开展生态恢复建设。要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措施,对已经破坏的重要生态系统组织重建与恢复,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3.1.2限制开发区域

  对生态功能相对脆弱、环境敏感性较高、环境容量较小、具有较重要生态功能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风景名胜区非核心景区、森林公园非生态保护区、饮用水源的二级和准保护区、洪水调蓄区、重要湿地、重要水源涵养区、清水通道维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非生态保护区和资源恢复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公益林等实施强制性保护。按照保护优先的原则,实施限制性开发;在适度开发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保护环境,加强生态环境整治,引导人口有序外迁,发展高效农业、引导生态旅游、倡导可持续消费,促进区域生态功能的改善和提高[8]。

  3.1.3优化配置海洋生态资源

  加强海洋功能区划对投资项目的统筹和引导,优化新增投资计划项目用海的优化布局,优先保障重大工程项目的用海需求;科学、合理地优化调整海洋功能区划,为科学用海提供依据。

  3.2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

  3.2.1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南通市沿海地区及长江口物种资源调查,建立生物物种资源基因库,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监管网络,有效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和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并有计划地进行人工繁殖和培育,丰富种质资源。加强国家和省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野生动物,尤其是长江口北支水域中多种珍稀水生动物及珍稀鸟类的救护和繁育。到2020年,所有珍稀物种及其栖息环境应得到有效保护。

  加强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到2015年,基本建成国家级示范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实验区严格控制不恰当的开发行为,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景观的生产设施。

  根据保护区内滩涂和沙洲湿地淤涨扩大的自然规律,采取动态保护的科学策略,处理好淤涨、种青、圈围三者关系。

  3.2.2生态廊道建设

  以滩涂湿地、物种保护、水源保护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为主构建“两纵两横多节点”的生态廊道体系,保护自然生态、维护物种传输通道,增加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流。其中,“两纵”为沿海湿地保育(南通段)、新通扬河—泰东河—通榆河水源保护(南通段)生态廊道;“两横”为里下河湿地—海安老坝港滩涂保护、长江口北支生态廊道;“节点”主要为长江口北支湿地自然保护区、吕四沿海重要渔业水域、如东沿海滩涂湿地、长青沙及周围沙洲、狼山风景名胜区。严格控制影响和破坏生态廊道的各类建设项目,确保生态廊道不被分割和破碎化,保证各节点重要生态功能得到正常发挥。

  3.2.3滩涂湿地保护

  从维护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认真履行《湿地公约》,建立湿地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湿地保护示范基地。建立长江口北支湿地、沿海滩涂湿地、沿江滩涂湿地等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里下河内陆湿地以及潮间带、潮下带湿地的保护,严格控制开发占用自然湿地。

  坚持集约高效、科学布局、综合开发、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导向,充分考虑沿海滩涂演变规律和生态服务功能,科学论证滩涂围垦对泥沙冲淤、海岸演变、岸滩稳定的影响,分析论证滩涂围垦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依法、科学确定滩涂围垦的范围、时序和规模。积极探索高效、节约的滩涂资源利用模式,以综合开发为导向,优先用于发展现代农业、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保护与建设,适度用于临港产业发展。

  3.2.4海洋渔业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在通吕运河、通启运河、栟茶运河等主要入海河口种植海底及潮间带植物,利用入海河口湿地的净化功能,吸收降解污染物,并逐步恢复和重构海岸带生态系统。

  根据近海资源的种类、资源量和资源补充水平,制定合理的养护措施和利用强度。对吕四渔场、长江口等重点海域、临港产业区以及滩涂围垦、航道、港口码头附近海域等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建立南通国家级紫菜、文蛤等水产种质库,建设多功能人工鱼礁群,开展主要经济生物资源种群恢复与增殖,实施大规模人工增殖放流,保护近海和长江口鱼、虾、蟹、贝等产卵场、索饵场及洄游通道。3.2.5污染控制与环境管理加快污水处理设施、集中供热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监管和技术改造,确保污水处理厂及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到2012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所有燃煤电厂完成脱硫技术改造。提升城镇生活污染治理水平,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到2012年,城市、县城和建制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0%、70%和45%。全面推广氮肥深施、测土配方施肥、分段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废膜的回收利用,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实施集约化养殖,加强畜禽养殖与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加大现有污染源整治削减力度,开展入海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港口和船舶污染控制,科学推进深海排放。加强环境监测体系、环境应急能力等的建设。

  4结论与建议

  针对南通沿海开发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压力和目前存在的不足,今后南通市沿海开发应根据区域发展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为根本,重点实施生态空间管制、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南通沿海开发构筑生态屏障和环保支撑。

  参考文献

  1周仕凭.沿海涌动开发潮环境保护成焦点———江苏沿海连云港、盐城、南通14县(市、区)调查[J].环境保护,2009,(23):59-62.

  2季建林.南通沿海开发若干问题研究[J].江海纵横,2009,(5):4-8.

  3张卫兵,王成钢,周颖,等.南通沿岸贝类体内重金属含量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2):1490-1491.

  4简慧兰,黄强.浅议南通市海洋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J].

  海洋环境科学,2009,28(A01):102-104.

  5简慧兰.关于南通生态海洋建设的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8):37-40.

  6黄夏银,李冰,周家艳,等.江苏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J].环境科技,2009,22(5):53-56.

  7吴海锁,李冰.江苏沿海开发环境保护研究[A].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8.284-287.

  8王惠中,刘伟京,陈婷,等.江苏沿海开发与环境保护战略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4):50-53,56.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12

  前言

  环境监测作为我国近几年来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举措,逐渐发展成为了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环境监测是考核并且评价各级政府改善地区环境的质量、治理环境污染的依据条件。针对于我国政府对环境的治理体系以及能力的现代化,环境监测需要不断地去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手段方法,以便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一、環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一)对排污许可证制的监管作用

  近几年来,国务院办公厅下达了《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实施方案》的指令,对于相关企事业排放污染物的许可证管理进行了进一步的强化作用,作出了系统性、整体性的安排。随着这项方案的颁发,环境监测机构为环境管理制定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和发放排污的许可证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企事业单位必须要严格执行《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实施方案》中的相关排污许可证规定的事项,对于排污物的种类、排放量、浓度的大小都要进行严格的把控监测管理。在环境监测的基础之上,核算出污染物的排放数量,为环境管理机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分配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环境监测机构对于企事业单位是否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排放量,要进行日常地监测监管和相关的考核,定期向相关的部门进行上报,并根据相应的数据,对相关企业做出一个大体的评估。

  (二)防治机动车污染的作用

  机动车尾气的大量排放是导致近几年城市出现严重雾霾的主导因素。对于防治机动车污染这一重大举措上,也是推动地区空气质量逐步改善的重要措施。这就需要环境监管部门对于公安交管部门、环境监察部门对于机动车尾气检查的这一方面要加强联合执法的作用。

  对于本区域机动车或者是非道路移动的机械,执法部门要对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情况作出相应的检查。对于检测结果不合格的机动车辆,环保监察部门应该依据环保的相关法规进行相应的罚款,情况严重的机动车辆由公安交管部门采取扣留行驶证的措施。在目前,为了防止机动车尾气排放量的增加,我国省市等的环保机构专门建立了机动车监控部门,方便有关部门对于机动车尾气的检测和管理。

  (三)在核与辐射管理中的安全作用

  作为环境安全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核与辐射检测,我国在核与辐射的安全管理方面加强了监管力度。在我国省市的地区,在核电地区专门建立了核与辐射环境管理监测机构,对核电站的放射强度进行监管,以及进行相关的应急检测。

  除了检测核电的放射性强度的指标之外,还要对大气。土壤、水分、植被等采样进行相关的检测,看其中是否含有人工放射性核素。因此,环境监测在核与辐射管理中起到了一个安全保护屏障的作用。

  二、环境监测措施的发展与加强

  (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全面提升

  作为环境工作生命线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健全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国家全面建设环境质量的监测网。所有被监测的站点的原始监测数据都应该第一时间传达到环境监测总站点,实现监测与考核并存的理想要求。

  与此同时,国家应该积极建立国家与省级环保部门组成的两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模式。

  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面,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完善环境的监测监管的制度,对于内部质量要强化控制,积极推进质量管理的第三方监督的模式,积极设立相关的专家督查评测的机制。对于那些监测数据严重作假并且构成犯罪的工作人员,相关管理人员要依法移交到公安司法管理部门进行相关的处置,要严重惩治不规范监测的督管人员。

  除此之外,环境监测中的对于环境危害的监控范围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监测需要根据环境危害的范围的规模做出相应的判断,对于危险信号的预警,环境监测可以及时地进行相关的处理。对于环境危害较大的区域会发出预测警报,并作出及时地处理,为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提供第一时间的依据。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全面提升,为实施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防治提供了准确的科学监测数据。

  (二)构建完善的国家级监测网络

  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包括环境各要素监测业务网络、环境管理监测网络以及国家监测信息网络通过构建国家级的监测网络,可以提升环境监测工作向着整体化、精准化、全面化的大方向上进行相应的发展。

  构建一个完善的国家级监测网络可以更好的掌握环境质量的信息情况,对于治理环境污染、保证环境质量情况以及及时发现环境出现的相关问题上起到了一个十分积极的作用。构建一个完善的国家级网络,也可以在其发展的基础上,提升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只有通过深入地改进相关的检测网络体系,才能加强监测分析的方法和相应的技术手段,可以从根本上完善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整体水平。

  结语

  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讲,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生的摩擦问题还是十分突出的,导致生态环境与人们的需求的差异较大。因此,为了人们对于环境建设的合理需求,环保系统应该积极建设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将环境监测对于环境管理的防治功能发挥到作用的最大化。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13

  0 引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全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缓解了北方水资源缺乏的状况,还能够促进各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因此应该加强对水源区的环境保护工作,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的应用,从而能够减少环境污染状况的发生,促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作用的发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水源区的环境污染状况

  (一)工业污染

  工业污染是导致水源区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引发工业污染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水源区内的工业主要以化工、制药等高污染的产业,而部分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不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而选择了直接排放,这也就导致了当地水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次,水源区的经济落后,财政无法支撑城市基础建设,因此城市的排水体系并不完善,出现多种类型的废水混合在一起,从而对当地水源造成污染。最后,当地的垃圾处理系统和生活污水系统不健全,因此不能够对其进行有效处理,使其对环境造成污染。

  (二)面源污染

  第一、农业污染。农业污染是导致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因素。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内的各市县多以农业为第一产业,而在进行农业种植的过程中又会使用到大量的化肥、农药等农业资料,这会使得土地中的磷元素增加,而磷元素又会被降水带到河流和地下水中,污染当地的水资源,影响人们的生活。

  第二、畜牧业污染。就有关调查现实近年来中线水源区的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此而来的环境问题也困扰着人们。当地的畜牧业以散养为主,而养殖的动物又会排放大量的粪便,当地并不重视对动物粪便的处理,这也就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污染。

  第三、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是当前中线水源区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当地的地理原因,当地的绿化面积比较少,对于水土的涵养能力比较差,因此常常会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而这也就导致了当地环境的污染。

  第四、气候与水资源的影响。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降水量比较大,但是存在较大的季节分化,因此大量的降水会对当地的地表进行强度较大的冲击,最终导致当地水土流失状况严重,环境污染不容乐观。

  2 当前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环境保护提出的新要求

  (一)污水总量控制

  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水源区环境保护的任务,应该对当地的污染物进行控制。而总量控制目标的制定应该和丹江口水库的水体功能密切相关,采用科学的测量、计算方法测算出合适的控制目标,并在生态管理的过程中严格执行这一目标,有助于目标的早日完成。

  同时也应该对排放的废水量进行控制。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水源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应该对当地的生活用水和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从而减少其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要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其有高污染的第二产业向高回报、低污染的第三产业转变,从而不断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二)面源污染管理

  在进行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对面源污染的管理,通过多种手段的综合使用,从而不断提高当地的生态环境,

  第一、合理利用化肥等生产资料,减少农业污染。为了能够减少农业污染应该减少磷肥的使用,而应该向着精细化农业、生态化农业发展。首先为了能够减少磷肥的使用,可以先对土地进行测量,从而能够对症下药,能够使使用的肥料满足土地需求而又会产生农业污染。其次,可以加大动物粪便的使用,随着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动物粪便也越来越多,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动物粪便作为肥料。

  第二、提高土壤的自我净化能力。为了能够提高土壤的自我净化能力,应该对土壤中的胶体进行增加,使其能够有效吸收土壤中的污染物,从而能够保护土壤。同时应该推广可降解技术,造成土壤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土壤中有大量的不可降解的东西,因此通过推广可降解农膜等使得土壤自身的净化能力能够不断提高。

  第三、加强对水土流失的治理。缓解当地的水土流失的状况,对于提高当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水源区中主要是以丹江口水库和浅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情况比较严重,因此应该不断提高当地的绿化面积,同时应该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进行坡面治理、沟道治理等,从而能够对其进行因地制宜的管理,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使得当地水土流失的情况能够得到缓解。

  3 保证水源区生态环境质量和水质的政策支持

  (一)通过立法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境,可以对要保护的水源、地理环境等通过立法明确规定,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重视这一环保工作。同时鼓励各地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管理条例,从而能够因地制宜的进行生态环境管理,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大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进行水源区生态环境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管理。当前水源区的城镇的基础建设都比较落后,因此无法对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进行有效的管理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受到污染。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加强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西峡、淅川两县在水源区所占据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因此可以根据的当地需求在这两地各自建立一座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从而能够有效处理居民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

  (三)加强对当地水质的监测

  为了能够进一步加强对水源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应该动态监测其环境的变化状况。而水质作为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其的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在水源区已经建立诸多自动监控点,能够有效完成监控任务,为当地的生态环境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

  (四)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补偿机制和有偿用水价格体系

  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部分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人们放弃了自己世代居住的生活环境,因此为了能够使得这些移民更好的生活下去应该按照规定给予其一定的补偿,从而使其能够拥有足够的资源重新投入生产中去。同时,当前水源区的生态环境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加强环境治理,改善环境质量迫在眉睫,而生态补偿和有偿用水价格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4 结束语

  当前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了能够缓解当地的环境问题,应该加强当地的生态林、基础设施等建设,从而能够不断提高土壤的涵养能力、减少水土流失状况,促进当地生态建设更好的发展。

  做好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因此应该不断加强相关技术研究,将各项学术知识应用到理论中去,从而能够实现水源区环境的保护,促进当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14

  1、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迅猛的发展,但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雾霾、酸雨、土地沙漠化、洪灾等等。这些环境问题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有所减缓,而且给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在这个讲究效益与生态文明的时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让更多人意识到治理环境的重要性。

  2、问题的提出

  在意识到改善环境问题的若干措施中,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加强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面积。因为对植树造林能够有效地避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过多形成温室效应,也避免了硫等化合物在大气中形成酸雨沉降腐蚀和破坏地表生态环境,还能够为多水地区缓解洪水灾害,为缺水地区加固地表结构防止沙化,所以说,植树造林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加强植树造林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人人都要保护环境才能够避免污染进一步给人类带来困扰,使林业经营以最小的成本提高最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促进林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环境污染现状分析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环境污染带来的酸雨

  酸雨的形成主要就是因为现代化的工业比如说像化工厂之类的污染性物质,还有通过大量交通设施排放的尾气等危害物质升到高空中,和雨雪等接触而形成的一种腐蚀性物质。降落的酸雨大量的腐蚀金属材料,也会造成土壤、水流等酸化的后果,并且对植物有很大的危害。

  3.2环境污染带来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主要就是由于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造成的,导致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气温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且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仅在美国之下位居第二,虽然说大量的工业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这也反过来证明了我国的发展是以危害环境为代价的,这种危害性的发展模式是必不可取的。

  3.3环境污染带来的土地沙漠化

  我国人均耕地数量少,与此同时,由于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治理环境的重要性,进行大规模的、无节制的开采土地,造成土地沙漠化的现象更加严重。根据相关数据表明,平均每天在我国的国土范围内就有500多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化,如果长此以往下去,我国实际可用的耕地数量更会大大的降低,这样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无法想象的损失。

  4、植树造林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应用

  植树造林工作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在有效地开展,它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调节大气中碳的含量

  众所周知,树木在有光照的情况下会产生光合作用,树木的光合作用可以有效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温室效应的危害。另外,工业生产过程中燃料的使用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要从根本上解决二氧化碳带来的危害,就应该种植更多的树木,我国现有的林业种植面积远不能满足环境治理的需求,仍然要进一步加大种植面积,这也将是一个长期的种植过程。同时,大规模的推广植树造林还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一些原材料。首先,木材可以代替一些工业燃料,有效地降低了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其次,利用木材制作一些工具,既可以减少金属材料的应用,还能够控制控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4.2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现在,我国针对沙地的治理方法是采用人工灌木固沙林,通过灌木更好的固定土壤。而林业相对于灌木对土壤的固定能力更强,而树木的落叶又可以滋润土地,为土地提供营养,而且形成的这种地面结构,可以有效地对水分进行吸收和排放,减少洪水带来的危害。因此,从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方面看,大规模的推广植树造林对于改善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4.3改善大气中酸性物质的含量

  酸雨对于环境的危害非常大,它主要是由于大气污染造成的,酸雨不仅会腐蚀一些金属材质,还会对树木造成危害,严重的可以导致树木的死亡。有关部门对于各种树木的'净化作用曾做过专门的研究,发现不同树种对于酸雨的净化作用是不同的,比如说:杉树类树种对于酸雨的抗击能力比较差,而一些山茶树对于酸雨的抗击能力却非常强。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可以在酸雨频发的地方多种植一些山茶树,这样既能够抵抗酸雨带来的危害,还能够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减少酸雨的发生。

  4.4树木可以过滤空气中的尘埃

  由于树木枝繁叶茂,能够有效地减小风速,这样大气中的大颗粒的灰尘就会落到地上。同时,植物的叶表面比较粗燥,而且多生有茸毛,有的还能分泌油脂和黏性物质,这些都能吸附、滞留空气中的一部分粉尘,从而使大气得到净化,比如:草地吸附粉尘的能力比裸露的地面大七十倍,而森林吸附能力比裸露地面强七十五倍。目前,可以有效吸附空气中灰尘的树木有桦木、银白杨以及法国梧桐等等,相关部门可以在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大量种植一些吸附灰尘能力较强的树木。通过树木吸附灰尘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净化我们的环境,这也是大规模推广植树造林的因素之一。

  5、结束语

  加快植树造林对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态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认清形势,不断创植树造林的管理与经营方法,使植树造林工作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相适应。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15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人们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所带来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为了躲避喧嚣嘈杂的都市,呼吸清新的空气,纷纷涌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良好、风景优美的地区。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态旅游热潮,在今天显得尤其明显。

  但是由于一些风景区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开发利用过度,造成景区整体生态风貌景观严重破坏的现象。

  那么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到底该何去何从呢?

  景区不是不能搞建设,关键是怎么去进行合理的建设。

  强调风景区的保护,并不是说固步自封,完全限制风景区的发展。保护风景区的根本目的还是服务于人类,只有建设和保护相互推进时,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当然,当保护和建设发生冲突时,保护还是首要的事。因为只有原始风貌的景观存在,才有源远流长的发展可能。

  在我们这次的胡成岗水库旅游景区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上述的这些问题,努力找到保护和开发的一个最佳契合点。一方面人为痕迹不宜过重,但也不能缺少必要的配套设施;既有适度的开发,又有合理的保护;既突出优势,又保护特色。

  该项目立足于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一 如何在设计中体现风景区的环保理念。

  项目位于金坛美丽的茅山风景区内,景观基础良好,优美自然的山水景观资源,现状植被生长较好,群落完整 ,乡土气息浓郁。(图一)

  规划中结合现状,并尊重现状,强调自然化、生态化,在满足布局功能的前提下,对山体、水岸进行生态化、景观化处理,形成生态独特、自然秀美的山区丘陵滨水景观。

  充分利用现有植被,基地内现有的大树与植被群尽量保留,规划树种尽量采用乡土植物,进行群落式配置。

  问题二 如何协调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矛盾。

  项目中别墅区的开发和一般楼盘有所不同,表现为三方面的利益牵制,即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首先,由于项目位于风景区内,受到政府严格的规划控制,因而要体现社会效益;其次,生态环境保护也是规划周边地区一个很主要的控制影响因素;最后则是发展商自身利益,即如何将资源优势最大化。

  规划充分协调这三方面的因素,在建设时机成熟与配套建设较为完善的情况下,开发适当的别墅项目,有利于整体性的商业运作。

  规划在尊重自然地形地势的基础上以

  用地西侧为风景名胜区核心区用地,其余为风景名胜区外围用地。所以规划在西侧严格控制商业项目的开发,别墅选址在东侧的山丘上。(图二)

  规划以组团化及分散化的模式布置休闲别墅组团,各组团或别墅片区沿中部水体平行展开,与水体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保证每个组团都有良好的外部景观。别墅以较低密度进行建设,避免了大体量、大规模的开发建设破坏山形山势,着力于打造纯生态山野别墅群落。

  问题三 如何解决景区内的建筑风格不伦不类,杂色纷呈,与景区风格大相径庭的问题。

  以主体量加上小体量组合为整体建筑群落,采用坡屋顶形式,屋面形象多样变化,建筑群落主从关系明朗,以院落化空间组织群体关系。建筑建议采用暖色石材砌筑的.墙面,木材质感的支撑结构、青绿色瓦屋面等趋于自然本色的环保材料构筑建筑,建成后的运作也尽量使用生态能源。通过调和稳定的色调,与自然界中的山水、树木相协调,其清新、自然的风格与总体设计构成一个完整、调和的空间氛围,展示度假区独特之景观。

  问题四 风景区如何进行节约建设。

  规划在充分调研现状地形的基础上,对水体利用和竖向进行了专门的设计。

  充分利用基地内现状竖向,结合道路设计,对其进行整理、利用,避免大面积的地形营造,保证区内建设的土方平衡。

  滨水地带湿地景观的营造,也充分考虑园区建设总体的土方平衡。

  在规划布局完善合理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较平坦的场地布置建筑与硬质铺装,以延续现有地貌,减少工程量。

  结语:

  胡成岗水库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中吸取以往风景区失败的案例,立足于生态环境保护,在满足人们基本的活动需求的基础上既有适当的开发,又有合理的保护。对今后风景区项目的开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相关文章: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06-08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论文08-19

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08-05

国外生态环境保护论文04-07

谈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论文02-20

生态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论文08-19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合集15篇】06-08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共15篇06-08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范例[15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