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开发文献资源、发展地方经济
摘 要: 地方文献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库,它蕴藏着无穷的宝藏。在世界经济大战迫在眉捷的今天,世界经济正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进行融合、渗透、合作和分工,人类在原料、技术、发明、市场等方面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相互依存,而竞争也没有象现在这样日趋剧烈。我们必须放眼全球,立足本地,充分发掘地方文献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进入日新月异的商品市场,将沉睡的文献资源变成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巨额财富。
一、序
70年代,大不列颠皇家图书馆经常出现一位不速之客,查询有关泰坦尼克号邮轮的造船资料、航海资料及港口的气象资料,最终确定了当年英国造的世界级豪华邮轮沉没的准确座标点。几年以后,在冰山出没,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上,在海底沉睡了近百年的邮轮残体终于被现代人用高科技手段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并为人们研究该船沉没的原因及当时的各种历史因素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考古学家根据美洲当地印第安人的古老神话传说及有关史料,经过分析、勘查,最终发掘出了已经消失几千年的古代文明——玛雅文化,为现代人类研究史前文明和经济作出了卓越贡献。地方文献一旦与现代经济文化相结合,就会变成现代文明的宝贵资源。
由于文献资料全面地记载了当时当地的概貌,从而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和深度,为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文献资料中某些相对滞后的带有一些消极影响的社会要素还能通过推动与之相适应的其它社会要素及相应机构的建立来促进各相关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及一体化,进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与科学全面发展,人们希望文献能提供更多的考证资料和线索,使后人对地方历史、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资源、人材等有比较明确、系统的了解,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经济发展开辟新途。当然,在文献资料开发中,旧的结构要素要合理地扬弃,新的结构要素要被顺利采纳,才能使文献成为继承祖先的血统、能力和智慧,丰富思维,完善决策,建立新观念,发展新技术,造福人类的最佳原始资料。
二、从南方丝绸之路到贸易立省的经济战略
地方文献所记载的诸多自然变化,社会变迁等史料,将为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予以启迪,为实现15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必须对各个领域和社会各层面的变迁以系统研究,并对与此相关联的各因素提出指导和启发。
据云南史志记载,早在公元前4世纪的秦汉时期,西南各省就开始与东南亚、南亚和西亚进行贸易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上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这条贸易通道北起四川成都,经四川雅安、过西昌,渡金沙江,过楚雄、大姚、姚安、南华、祥云、弥渡、大理、保山、腾冲、瑞丽一带,抵缅甸北部密支那、仰光到达印度阿萨姆,再经海路至欧洲或西亚。我省地处商道要冲,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抗日战争期间,为了运送战略物资,在原丝绸之路的基础上修通了滇缅公路,使我省及西南各省乃至全国拥有一条不绕道马六甲海峡的战略通道,为抗日战争南方战场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全省28个少数民族都在不同程度地经商、贸易、为云南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建立了雄厚的经济实力,正是由于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昔日的云南才在历史上创建了多个全国第一的光辉业绩。修建了全国第一个水力发电站——石龙坝水电站;开通了全国第一条铁路——碧石铁路;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军事学院——云南讲武学堂,为全国的军队建设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在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的斗争中,派出了讨袁护国军,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卓越贡献。北上抗日的滇军在抗日战场上谱写了光辉的诗篇。抗日战争以前的云南,其经济地位在全国可谓屈指可数,风光一世。抗日战争时期又成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大后方和可靠基地。
近50多年来,由于历史、环境、政治、区位、民族等诸因素的影响,南方丝绸之路已路断人亡。兴盛一时的云南贸易全面崩溃,昔日的雄风己成过眼云烟。市场经济远远落后于全国大多数省份和地区,人们的市场经济意识极为薄弱。各级领导和基层组织长期做着资源王国的美梦,形成以开发资源为前提,以资源为导向,生产初级产品,出售原料为主的落后经济,致使云南市场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经济基础极为薄弱。
我省地处高原,气候恶劣,可耕地极少,交通不便,发展工业,农业都极为不利。全国56个民族中,我省就占了28个少数民族,其中大多数民族人口稀少,经济文化极为落后,有的甚至生活在原始社会时代,经济基础极为落后。地处内陆,不沿海,周边国家又相对贫穷。虽有三条大江,但均为上游,通航能力极差。仅有二条铁路与内地相连,一条与越南相连,交通十分落后。在这种极为不利的条件下,只有借鉴历史的、世界的经验,才能重振云南昔日雄姿。
日本曾在生存空间论的错误导向下,发动对外战争,试图扩大生存空间.结果招致灭顶之灾,痛定思痛,转而贸易立国,通过商品交换,既解决了资源能源的不足,又发挥岛国的交通之便,劳动力素质及科技,管理水平较高的优势,发展成当今世界经济大国。
云南只有充分发挥本省的特殊区位优势、自然优势和相对丰富的资源优势,在科技立省,教育立省的基础上,确立贸易立省的经济战略,动员尽可能多的各界人士参与商贸大军,创建遍布全省、全国及世界各地的信息网络,以贸易求生存,以交流求发展,才能使科技、教育具体转向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科技、教育也在经济的发展中不断前进,二者相得益彰。
在贸易立省的战略决策下,以市场为轴心,加强国内国际贸易,加强资源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有资源的要快干,没有资源的只要有能获利的商场也要干,要将国内国际的资源和市场都尽量为我们所用。到1997年底,云南在原南方丝绸之路——滇缅公路的基础上,已经修建了北通川、黔,南达缅、越的高等级公路主要路段。滇缅铁路的一段——广大铁路己近完工,南通北海出海口的南昆铁路已开始运营。金沙江——长江段的航线也己启用。增设了40余条国际国内航线。基本实现了乡级以上程控直拨电话网络通讯。为促进贸易发展和技术文化交流,奠定了硬件基础和信息手段。
通过对宝石,柚木的开发,打开了周边国家国际市场。卷烟业也冲入国际市场,并占领了全国大部份市场。经济作物、药材、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深加工也加速了经济的发展,现在云南获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已达137家,年进出口额己达2016亿美元。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53家,投资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达15 家。全省年生产总值己达1470亿元,年上交二税达200多亿元,成为全国的利税大户之一。至此,云南经济已发展到位居全国前5位,已经初步建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省相比,云南还较落后。因此,必须不断强调贸易流通的地位和作用,重视商人的经济头脑,鼓励他们对市场的开拓精神,提高经济意识,才能重振云南昔日雄风,冲向世界。
三、追朔历史,以蔬菜、经济作物立县
由于地方文献所记载的史料全面反映了当地的概貌,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和深度,从而为研究经济发展,促进科技进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据元谋县志等诸多地方文献史料记载,云南省元谋县,这个元谋古人的生息地,曾是一个热带雨林区。500多年前还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众多的动植物资源,河流纵横坝区,池塘星落棋布,山泉潺潺,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水磨、水碾随处可见,是当地人民加工粮食的主要工具,那时,县内坝区主要生活着傣族人民,山区主要生活着彝族和傈僳族人民。物产丰富,气候湿热,一派盎然生机。
由于历代战乱,政治动荡和低素质人口剧增,森林遭到毁灭性破坏。水土严重流失,流失面积达147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3%,流失量为6973吨/年,形成了独特的“土林”风貌。至1985年,森林只剩下15.6万亩,森林复盖率仅达5.2%,荒山裸地达到167.57万亩。随着森林的急剧减少,水资源也逐渐枯竭。流经县内的10条小河流虽然长度分别有12-54公里,流域面积分别达43-561平方公里,但现已大部分干涸,成为季节河。而金沙江主支流龙川江虽流经县内63公里,流域面积达1740平方公里,但是大部分是崇山峻岭,又深在河谷坝底,水进不了地,上不了山,白白地流失。从而导致植被日益稀少,动物逐渐灭绝,生态环境己进入恶性循环之中,一个生机盎然的亚热带雨林区有可能重蹈回归沙漠带的撤哈拉大沙漠的复辙,逐渐变成寸草不生的亚热带砂砾地。
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能源仍以木柴为主,在发展经济时又引进大量耗木的烤烟生产,森林资源进一步减少。至使元谋县的干热气候日趋恶劣,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的生存环境,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甚至会导致全县社会发展与经济运行的全面危险。
严峻的形势向人们提出了无情的挑战。元谋人通过科学、理智地探索和研究,对历代自然,历史、经济文献的发掘,得到了有益的启迪。确立了以蔬菜脱贫、以果木养山,发展森林资源,以林养水,以水养人,重现昔日亚热带雨林区的优美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战略。
元谋的干热气候特点之一是热量充足,平均日气温大于10摄氏度的活动积温达6000—7000摄氏度的地区占全县的1/2以上。全县年平均气温20摄氏度,年降水量613毫米,年均蒸发量3915毫米,年平均湿度59%。在这种高热量充足,水不足的情况下,元谋人设法将龙川江水引上山,实现低水高调。充分发展多种热带经济林果和中药材,纤维植物、油料植物和香料作物。如芒果、酸角,滇橄榄、荔枝、酸多依、毛叶枣、砂仁、剑麻、木棉、小桐子、香茅草、柑桔、杨梅、柠檬桉等,通过这些经济作物和林果的发展,建成了成昆铁路线上颇具特色的热带经济作物商品市场。通过商品交易,积累资金后,进一步加大对林业的投入,同时,还逐步改造近沙漠化的宜林荒山、山丘、保持了水土,为大面积森林种植打下了基础。
国家“长江防护林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的启动,进一步为元谋的经济发展输入了新鲜血液。在国家、省、地州的投资和重点扶持下,解决了森林种植资金大量短缺的难题。在果林改良荒山的基础上,全县长防林己种植近10万亩,并形成了国民共建、共管、封山育林的良好态势。在州长亲自带头营造“州长样板林”的带动下,县、乡、村各级领导及机关也相应营造了自己的样板林。青年结婚种“爱情林”,18-28岁的青年在各级团组织带动下营造“青年林”。
在国家“长江防护林工程”及“水土保持工程”的双重推动下,元谋的森林长势逐年好转,水土流失有所缓解,气候条件逐渐改善。为了防止乱砍林木的灾难重演,省、州、县给予大力支持,充分发挥成昆铁路的运输便利条件,解决民用燃料问题。同时减少烤烟生产,扩大蔬菜及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充分发挥元谋无霜的自然优势及长江主支流的水源优势,低水高调,大力种植冬季菜、时鲜菜、花卉,形成了全国有名的冬季蔬菜生产基地与蔬菜、药材、经济作物批发市场,并被原商业部列为全国蔬菜生产基地县,目前,元谋己成为全国最大的冬季蔬菜批发市场之一。蔬菜品种达30余种,外销量近1000吨,占全省蔬菜外销量的45%,远销全国各省的200余个城市及日本、香港、台湾等地,特别是北方各省,确保北京重要国家机关和部队的冬季蔬菜供应。经济作物及花卉还远销香港、台湾、日本及周边国家,销售额近2亿元,占全县农业总收入的50%以上,形成全县的第一大产业。
经济收入的增加,使元谋人尽快脱贫致富,并促进了农业、交通运输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这又全面增加了财政、税收、金融专业的收入。财政收入良好,可以为进一步发展林业增加投资,从而导致了元谋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良好态势。为元谋的经济进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全面发展创造了优良的环境,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四、结论
在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手段日新月异。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交流使不同区域的人们日趋亲近,同时让人们共享人类共同的科技成果和信息资源。世界经济正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出现融合、渗透、合作与分工的趋势,人类在原料,技术、发明、市场等方面从来没能象现在这样相互依存,但竞争也从没有象现在这样日趋激烈。
世界经济大战迫在眉捷,我们面临着一场生死悠关的异常激烈的经济竞争,别无选择。只有正视现实,勇于进取,后退是没有出路的。要在这场竞争中取胜,必须进一步开发各项资源,特别是地方资源,让其发挥优势。以全新的市场观念,紧紧围绕市场这个舞台活动,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参与市场开发和竞争。为此,必须重视发掘地方文献,进行研究,将地方文献资源和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开发、加工,及时投放市场,满足用户需求,为地方资源的开发提供宝贵资料。使地方文献成为无价之宝,成为促进人类社会繁荣的财富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钱学森纵论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大趋势》半月谈 1986(6)
2.《云南经济年鉴》 1995-1997
3. 徐彦 《论信息的生产力作用》 云南情报工作 1997(1)
4.纳绍荣 《开发资源、振兴企业》 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文选 1987-1997
〔出处〕 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1998)
【开发文献资源、发展地方经济】相关文章:
开发地方文献资源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08-09
试析地方文献情报资源开发08-09
论地方文献与地方经济08-09
也谈地方文献情报资源的开发08-09
论地方文献的开发与资源共享08-09
文献资源数字化与数字化资源开发08-09
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08-09
地方文献与旅游资源开发的互动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