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心理健康论文>心理健康的论文

心理健康的论文

时间:2022-11-10 14:11:18 心理健康论文 我要投稿

心理健康的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的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心理健康的论文

心理健康的论文1

  一、在职业女性中作为医护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要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一些调查结果显示:医护人群中存在着较普遍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身心疲惫:90%以上的被调查者感到身心疲惫,特殊的职业环境造成的高紧张度、高风险度、高责任度无疑是其主要成因。众所周知,医护人员由于职业的特点,不仅在岗时要保持高度紧张,而且下班后也不得不常常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如术前要考虑病人的手术方案和术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及补救措施,术后要牵挂病人的反应和并发症,每天数十种几百片药物的查对,终年无定时的紧急情况召唤,睡眠质量差,常年没有完全的精神放松,是导致医护人员心身交瘁的主要原因。

  压抑感:医护人员常年工作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护理人员常年目睹的是血、尿、粪、脓,耳闻的是呻吟、哭诉,每日交往的人群是心理和生理双重受损的病人,这种特殊的职业工作环境和不良情景因素的长期刺激,成为威胁医护人员心身健康的潜在的危险因素。

  强迫倾向:从心理卫生角度看“强迫症”是一种疾病状态,但由于医护人员的职业责任“人命关天”的理念,操作规程的“强制性”特点,专业“查对”制度的严格性,使医护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强迫观念,以至“强迫倾向”在部分医务人员中有所表现。

  第一、有积极向上的心境。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表现在对事业、生活充满信心、情趣,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兢兢业业工作,并由此产生责任心、成就感、荣誉感,基本上没有心理障碍,在繁忙的工作和艰苦的环境中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第二、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心理品格。自信而谦虚谨慎,宽容大度,举贤任能,对别人的成功不存嫉妒之心,能和别人分享快乐,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有合作精神,有正义感和献身精神,不具有性格上的缺陷。如美容问题的争议。"女为悦己者容"那么有人认为女性美容是为了给男性看的。但我认为美容可以增强自信心,为什么是给男性看的呢?

  第三、有坚强的意志。有为达到目标不懈努力的心态,有恒心,在逆境中坚持进取。人的心理行为的基本过程是由需要引起动机,形成紧张感,又引起行动,导致满足或挫折。当人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它是指人们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的障碍。因此,要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成绩时不沾沾自喜,有遇挫折时时不垂头丧气,重新调整自己的目标,开始新一轮的追求。

  心理学博士申荷永夫妇提出公式: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压力+身心疾病)/(心理应付技巧+自信心+社会支持),心理压力和身心疾病是威胁女性心理健康的消极因素,心理压力来自于事业上的挫折、家庭关系的紧张、人生的挫折、突发事件的产生。心理压力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对人的生理、心理健康造成威胁。如何加大分母?社会支持包括设立妇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妇女热线咨询服务、妇联系统信访、维权服务机构、,以及社会政策、法律、道德上将性别意识纳入主流,促进男女平等,使女性发展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汕头大学校女职工委员会进行了《汕头大学女教职工压力及减压》的问卷调查,总体情况良好,如性格特征,以含蓄温和和外向开朗为主。调查显示,中年女性多数感到压力较大,面临的最大压力来自工作,其次是子女大家教育。采取比较正确的减压方法,最常用的减压方法是向家人和朋友倾诉,积极交流和沟通。这说明我校女性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二、女性的情感问题

  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情感问题。女性为什么会产生情感问题?1998年美国发表"全国妇女组织情感宣言",可见,这是个世界性的问题。这是因为有些妇女的情感问题这个纯个人或私人领域问题已经变成了社会问题。如影响社会的安定、家庭的质量、下一代的培育、妇女的社会地位乃至一个社会文明的进步状态。提出这类问题也说明了社会的进步。因为在妇女没有社会地位的时代,我们是不可能坐在这儿座谈女性情感问题的。妇女情感问题是一个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妇女的智商、情商、心商。智商,(IQ):智力年龄/生理年龄,是一个人学习、事业能否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情商(EQ):情感智力,是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性品质因素,婚姻、家庭、职业生涯,凡此人生大事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情商的高低,情商高的人了解自身感受,具有控制冲动和恼怒、理智处理事件的能力,面临各种考验都能保持乐观状态,有学者认为,智商20%,情商80%;心商(MQ):人的成功除智力因素、非智力的情商因素,还有心理健康、潜心能因素,人的心理潜能高于生理潜能,有学者甚至认为,普通人的大脑只用了一部分,大部分处于沉睡。情感问题具有依附性。它不仅仅是情感问题,它受到社会环境、个人性格、自身的经济地位等等的影响,依附于一定的社会氛围。一般而言,社会流行或崇尚什么,妇女的情感就依附什么女性完整的情感理论包括事业情感、夫妻情感、儿女情感,分事业型、兼顾型、生活型。我比较认可事业、生活兼顾型。分析女性产生情感问题的原因,大致有这样几种心理:

  一是托付心理。在婚姻恋爱中将自己所有的希望、要求、需要、快乐寄托于对方的身上,处处依赖对方,以为我的健康幸福全系于你,如果我不快乐了,一定是你的"责任"-你没有"照顾"好我!于是,抱怨连天、怨声载道,大叹命苦、遇人不淑,典型一个"受害者"的苦难形象。这种"托付心态"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是个人的"自我价值不足"--是其在成长的过程里没有培育出良好的自信、自爱与自尊。中国五千年的封建社会教化女性,要"三从四德",要做个"贞洁女子"、"贤妻良母"。诸如此类的宣导已在女性的潜意识深处刻下了"我只要成为他的人,我一定会得到幸福快乐!"的信念。还有满大街飘动的流行情歌在信誓旦旦:"爱你一万年!"……这些流行的时尚加上文化在骨子里的渗透,令许多女性迷失了自己,颇以为只要"嫁个爱我的人",我便可幸福快乐一辈子!事实上,这是对女性的极大"伤害",暗示了女人只要依附于某个男人,或者依附于婚姻,就一定会快乐幸福。无论在婚姻内,还是婚姻外,每个人的幸福与快乐,都必须依靠自己才能拥有及幸福长久,每个人都有十分的力量照顾他人生的快乐,假如一个人为了爱你而照顾你,给了你五分,他只剩五分来照顾他自己。如果你不去学习照顾自己,你的能力只有五分,全凭对方给你的五分来照顾自己,一年、二年、三年,如你还没有成长到八分、十分的能力,对方因为要照顾他自己的人生,而收回或减少对你的照顾,那么将是你痛苦的来临日!这种对伴侣、婚姻、家的关切度远超过了对自我的关爱,忘却了对自己的关心与爱,即是对伴侣的爱、对婚姻的爱、对家的.爱!--因为"你"就是婚姻和家的主体之一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是没有资格去爱别人的!因为那样的"爱"没有品质、没有内涵、没有深度!被你"爱"的人终久会被"爱"得窒息或逃离而去!存有"托付心态"的人,等于把人生快乐的"遥控器"交给别人,注定要被动受苦!

  二是自我封闭心理。自我封闭心理大多是从婚后的开始的,尤其是有了孩子或与父母一起生活,又承担较多的家务的女人为甚。这时的女人,已俨然为标准的家庭主妇的生活模式。每日奔波于睡觉、做饭、照顾孩子或老人、工作这四点之间。这些为"爱"而放弃自己的"生活空间"--朋友、爱好、事业的女人们,她们生活的快乐吗?幸福吗?充分的资料显示,她们过得并不幸福、快乐。封闭自我的女性学会了沉默、服务、罗嗦、焦虑、等待、闭谈感受,与先生的感情在微妙的发生变化。这些女性因为婚姻和家的存在,将注意力逐渐转移到家和老公的身上,忽略了、甚至不惜放弃终爱的事业、喜欢的爱好、亲密的朋友,甚至委曲求全以维护婚姻的稳定。因为结婚,因为爱,而统统的放弃了!家成了生活的全部,婚姻则是生命的重心。因为这样的选择,她们在老公心目中的感觉在悄悄的"变化"着:变的婆婆妈妈、不再可爱、小心翼翼、对老公的吸引力锐减,于是,婚外恋等现象可能发生了,而女性自己负起什么样的责任?我们究竟可以学习并提升的又是什么?

  三是自我心理。在婚姻生活中,二人在理念、价值观及需要发生碰撞的时候,往往固执已见、不肯退步,坚持"我是对的"之观点,如果另一方稍加施压,便反唇相讥。在婚姻的二人世界里,难免会有认知及价值观的差异,争吵与冲突也是正常现象。问题是,有没有清晰冲突的最终目标是要达成"一致","一致"的结果是满足二人的需求。盲目的坚持"我是对的"或"我就是这样的"之观点,是把自己摆在比对方高一头的位阶上,一幅不合作的态度。其实,心理学研究发现,凡缺少弹性,坚持"认死理"--"我是对的"的这类人,内心大多是恐惧的、自卑的,其实害怕别人的不认可,而保护自己,往往赢了"小我",输掉"我们",得不偿失啊!

  以上这三种心理,我们应如何应对?其一,对自己负责,积极的自我成长,建立自信,生涯规划,主宰自己的生活及选择,信任用自己的力量来分享生命的价值;其二,婚姻、情感只是人生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生命中一道绝美的风景线,是一个重大的抉择。但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的完整与丰富还需要其它重要的因素,朋友、成长、事业、心灵等内涵,幸福人生的秘诀在于"整体平衡"或"平衡式的成功",即在事业、婚姻、学习及朋友当中综合平衡,而不厚此薄彼。这样才能取得真正的幸福快乐;其三,不固执己见,学会放下"自我",善于"让步",才会流露出前所未有的柔软与可爱。同时,是人生的智慧,更是生命的成熟!

  当然,最重要的是正确等待家庭、婚姻、道德。托尔思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对于走进婚姻家庭情感的女性,当昔日的激情与火热,由平淡如水的亲情代替时,需要以平常的心态来对待,用道德约束自己。我认为,人的生活总需要阳光些吧!我还认为女性需要相对独立我非常欣赏当代女诗人舒婷《致橡树》中的诗句:我必须是你身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心理健康的论文2

  一、关注水电施工野外作业人员心理问题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并没有能够注意到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对于野外施工作业的人员,这方面的关注就更少。如今,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就是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了仅次于癌症的人类健康第二大杀手。据报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xx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另有研究数据显示,我国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心理健康形式不容乐观。在水电施工单位中,野外作业人员很多都有不良情绪,几乎是每一个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焦虑、内疚、嫉妒等多种不良情绪。对于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的进行疏解,那么很容易让野外作业人员长期的被各种不良情绪所困扰,这样不仅仅是不利于身心健康,还对对他们的工作产生影响。在现实情况中,让员工产生了心理问题时,往往是将这些问题闷在心里,或者是因为碍于面子等其他原因,不主动的去想组织进行求助,也不主动的去找同事、朋友、家人诉说,最后使得他们的病情日益加重,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为此,公司与单位应该给予积极关注并帮助野外作业人员化解这些问题。和谐社会要求人与人、人与自然都能够和谐相处,而人的内心是和谐的基础。只有达到了心理的真正的和谐,才会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够更好的回报社会,进一步的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在单位中员工普遍感到不开心、压抑、顾虑重重,这个单位就没有和谐的基础了。

  二、水电单位野外施工人员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员工产生各种不健康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的,有社会的、有来自家庭的、有来自单位本身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压力过大引起的心理问题

  在工作的过程中,如果环境条件所提出的要求超过了一个人的能力与资源范围时,就会感到紧张,这一种精神和心理状况,其产生的原因是人从意识上感觉了潜在的危险(身体或精神上)以及潜意识中思考如何消除危险。有研究表明,压力过大容易导致冠心病、高血压、肠胃溃疡等疾病,以及各种亚健康症状,并导致人体的免疫能力随之下降。压力过大容易导致野外作业人员的体力衰竭、精神恍惚,这种精神状态不利于他们工作的开展,最终影响到工作进程,严重的甚至是会离职、发生事故。然而上级单位却基本都没有能够注意到保持野外作业人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没有注意到野外作业人员是否面临较大的压力,例如各种惩罚措施、改制等等一些列的有可能为野外施工人员带来压力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使得野外作业人员产生很多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进而诱发他们的心理不健康因素。特别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他们在学习与家庭中基本就没有受过什么苦,当参加到野外作业施工的过程中时,很难适应这种十分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此时就很容易让他们产生矛盾和郁闷,如果这种矛盾和郁闷不能够得到好、疏解,那么就有可能诱发一些心理疾病。还有一些技术员因为学历不高,缺少晋升机会,不能够回到城市上班,长期的与家人分开,缺少家庭亲情的温暖,长期下去很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进而导致了心理疾病的产生。

  (二)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原因

  水电施工单位因为常年在偏僻的地方工作,故而都是远离家庭,这样很容易引发一些家庭矛盾,例如中年人不能够很好的照顾自己的孩子和父母,进而让自己的家人疏远自己,有些严重的还会导致夫妻因感情淡化而导致感情破裂,最终离异。而那些年轻的、还没有结婚的则又必须要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婚恋问题,进而可能与父母之间产生矛盾。而且野外施工的地方往往都是十分偏僻的地方,因此生活方式单调,放松方式较少,容易造成心理的闭塞。同时社会上的人对野外施工的行业往往都带有一定的偏见和不理解,认为这些人都是一些文化素养不高的人。而且因为往往因为工作环境的原因,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不好,使得一些年轻人的婚恋问题很难解决,容易让他们产生自卑感,更甚者会发展成自暴自弃,导致心理疾病。

  三、单位必须要重视野外施工人员的心理问题疏导工作

  (一)可以专门的员工心理辅导机构

  在我国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的同时,社会上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也更加广泛,在社会上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医疗机构,例如中央电视台就开设了专门的“心理访谈”,为人们排解各种心理障碍问题,这表明了人们对心理问题的重视。那么具有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水电施工单位野外作业员工队伍,也应该得到良好的、专业的心理辅导,让他们能够保持身心健康,为国际的水电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可以在项目部单独设立,或者是由几个项目共同设立,或者是有单位与医院、高校的心理专家进行合作,定期的为野外作业人员进行心理咨询服务,这些都需要看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定。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能够为野外作业人员的心理疏导开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更有助于为他们开展心理治疗,及时的调节他们的心理,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

  (二)丰富野外作业人员的业余生活

  在一些路桥施工单位中开展了职工之家建设来丰富野外施工人员的业余生活。我们水电施工单位也可进行借鉴这种方式。为野外作业的人员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够工作之余得到放松,打发闲余时间,缓解他们精神上的压力。对于野外作业的人员,我们可以在他们施工的地方开辟出一个固定的场所来组织他们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娱和体育活动,例如:下棋、打牌、唱歌、跳舞等等,这些活动所需要的硬件与场地都不是十分的严格,完全有条件做到。

  (三)单位应该多关爱员工

  野外施工人员为水电施工单位创造了很多的利润,因此单位上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例如对于中年的职工,可以为他们多提供与家人相聚的机会,让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照顾自己的双亲和孩子,对于那些年轻的还没有女朋友也没有结婚的,则可以想办法为他们解决婚恋问题,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同时单位还应该在逢年过节派人到工地上进行慰问、发各种扬信、感谢信等,这样就能够让他们在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重视,从而得到自我满足,促进心理健康。

  (四)多与他们进行沟通,尊重他们的权益

  通过沟通能够获得许多信息,同时能够促进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通过沟通能够能有效的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并维持心理平衡。在某一个群体内通过沟通能有效的协调群体内行动,提高效率并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对于水电施工单位的管理者,特别是在深处野外施工的第一线管理人员,必须要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同时还必须要积极的发挥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各个工会与政工干部必须要努力的提高沟通能力。要善于与不同的职工进行交流,能够第一时间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并且要尊重他们的隐私权利,保障他们的休假、休息的权益,提高他们对单位的满意度。

  (五)推行轮休制度

  对于野外作业的人员,之所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很多都是因为长期得不到家庭亲情的温暖。而且野外施工项目又大都是工期紧、任务重,这就使得他们的精神长期处在紧张状态,非常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通过轮休制度,在让他们有充分的休息时间,而且能够和家人有更多相处的时间,有助于他们放松身心。而对那些实在不能够离开工地的则应该安排家属的探视。总之,水电施工单位野外作业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要得到高度重视。在分析清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之后,必须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对他们进行疏导,防止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心理健康的论文3

  《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为更好地深入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开展各项心理教育活动便成了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须认真加以解决,以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

  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另一方面,虽然高校日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在大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方法不当,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不合理、难操作、措施难到位。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差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由此可见,在当代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正在蔓延,其增长速度之快,负面危害之大,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上大学后,生活的环境改变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三)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强、自立、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四)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对如何处理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一)创造良好的校园坏境。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息,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活跃的学习氛围,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生机昂然的校园景象等无疑对大学生起着感化和陶冶作用。

  (二)开设系统心理健康教育课。高校应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课程的主渠道作用。要大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分析自身和同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三)注重专业师资培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心理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辅导员,更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要从思想和心理方面,了解学生,克服工作方式的单一性、教育过程的简单化等问题,特别是对“问题学生”,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批评。

  (四)丰富和健全多样的心理疏导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大学生中去,通过班会、走访学生宿舍、和学生谈心等形式,引导学生自省,让学生客观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明确需要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要改进过去心理咨询坐等大学生上门的方法,主动、公开、广泛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联系实际,防患于未然。

  (五)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也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结合,达到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目的。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学到书本中、课堂上体验不到的知识。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助于走上社会后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大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学会生存,懂得生活,了解别人,融洽人际关系,强化心理受挫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能力,以饱满的精神去迎接时代的挑战。

  综上所述,心理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只有心病心治,师生共同努力,让大学生身心健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使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走出阴霾,摆脱困境,以积极的心态、健康的情绪去面对各种挑战。因此,高校德育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研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大学生的心理导向,培养他们的心理品质,完善他们的人格,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荒。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xx

  [2]陈素红,胡小红,张西。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中国论文中心,20xx(11)

  [3]史济纯,陈玉民。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EB]。天下,20xx。8

心理健康的论文4

  1.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对策

  1.1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高职院校应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开展。首先,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如心理咨询室、心理活动中心等,引进先进的设备,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心理专业图书和资料,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奠定物质基础。其次,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心理咨询室的成员均持有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证书,使其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带头人。再次,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开通心理健康教育网页、栏目和,及时开导和疏解学生的消极情绪,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同时,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应当与时俱进,运用QQ、微信等社交聊天软件,将心理知识直接分享给学生,使学生乐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并为学生提供隐秘、方便的心理咨询服务。

  1.2运用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满足学生不同的教育需求,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首先,运用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兼顾学生心理问题的特殊性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团体心理辅导要面向一群有类似问题的学生群体,对这群学生进行心理矫正或治疗,帮助这群学生认识到心理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路径。个别心理辅导面向某类特殊问题的个别学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者投入更多的精力深入了解和分析个别学生的问题,得到个别学生的信任,使个别学生自愿接受心理辅导。其次,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心理健康教育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知识讲座、活动竞赛、网页专栏等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障碍的调节能力。自我教育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寻求帮助的途径,如开通心理、设置心理专栏留言板等,使学生能够在主动寻求帮助时获取及时的心理指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再次,运用课程学习与学科渗透相结合的方式,使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应保证一学期36课时的心理健康课程学习,为学生讲授心理知识和自我认识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乐观面对学生和生活中的挑战,同时,还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对学科专任教师进行心理知识培训,使心理健康教育长时间有效开展。

  1.3建立心理健康预防机制

  高职院校应当针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建立三级预防机制,从多个层面出发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干预,以此降低学生心理性危机事件的发生频率。心理健康三级预防机制的构成与实施如下:第一级由学校心理教研室和心理咨询室掌控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局。心理教研室负责统筹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安排,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相关内容。心理咨询室的专业心理辅导教师负责开展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二级由辅导员细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到学生内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加强自身的心理知识建设,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发生;第三级由学生会下设的心理协会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每个班级要选取一名心理委员,心理委员要接受心理协会的统一管理和培训,使心理委员掌握一定的心理专业知识,能够及时发现和疏导本班同学的心理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告知辅导员或心理咨询教师,有效防止意外发生。

  2.结论

  总而言之,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着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甚至还会对校园安全和社会安定带来巨大隐患。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认真分析高职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一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切实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建立心理健康预防机制,有效避免学生心理性危机事件的发生,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的论文5

  如今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文化知识显得越发重要,古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与挑战,从而产生了很多不好的情绪,引发种种矛盾,产生心理问题。这一点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被家长、教育者所重视,所以家长、教育者该怎样去看待心理健康,解决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优化素质教育,给孩子带来一个美好的未来,成为孩子发展的重点,并引发了众多的思考。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一)自身因素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变革时期,所以往往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都不太成熟,而且逆反心理很严重,导致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普遍不当,养成不好的习惯;学习基础不扎实,影响新知识的吸收;学习松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动力。

  (二)学校因素中国的教育迫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待在学校,所以学校被称为学生的第二个家,但是学校的学生众多,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又因教师的各种原因,如:体罚学生、嫌弃差生、不尊重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感到心理上的孤独。

  (三)家庭因素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因此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甚是重要。但有的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在知识上给不了学生帮助,而且有的家长认为学习知识不重要,所以给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再加上有的家长缺少对孩子的温暖,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四)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和社会的复杂性,因而产生了很多诱惑学生的事物,并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此外,社会的多变性也影响着学生,信息时代的发展,初中生正处于发展的转型阶段,因为他们的童真,往往会做出一些他们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但却很危险的事,给其心理带来恐惧,而且在和平的世界环境下,仍有着不法分子与恐怖组织,这都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

  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一)社会要营造良好的风气社会是一个大环境,一个社会的走向带动着各方面的发展,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应该高举心理健康教育这块牌子,以健康为主题,大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生间的开展,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工作。此外,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部门还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教育教学体制,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这块,规划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只有解决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为国家输送人才,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二)学校应该打造一个舒适的校舍环境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十分重要。学校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出发,站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立场上,去打造学校的学习环境,制定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往积极方面发展的校章制度。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细节的重视,一个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安静与愉悦,以及教室内外的装饰、一两句名人的诗句、一个顺口的标语,都会引导着学生往积极阳光的方向发展,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此同时,宿舍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有些家较远的学生会选择住校,本来就缺少家的温暖,所以宿舍的环境和方方面面都在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好坏,以及宿舍的安全保障等等,因此一个好的宿舍就会带来一帮乐观的孩子。

  (三)师生间的关系要融洽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惑,这时唯一能帮助学生的就是老师,但是鉴于中学生的特殊发展时期,有的学生不愿与老师交流,甚至还有学生害怕与老师交流,导致其不会的问题越积越多,最终形成一个知识漏洞,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因此,师生之间要相互配合,教师要放下架子,融入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最好的良师益友,面对不同的学生要运用不同的方式去沟通,让学生明白老师的出发点一切都是为了他们的学习,并以学生们的心理健康为主题,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案,用自己的真情去感化学生,这样不仅有利于自己的教学开展,还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

  (四)开设心理辅导课,开展心理讲座学校在学生学习的课程中,要加强每周一至两节心理辅导课的融入,不能放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有必要的话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期末考试,加强学生的重视度。还有,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讲座,聘请一些名师为学生讲课普及心理知识,现场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训练,并指导学生怎样做好正确的心理暗示,组织学生现场观看积极的心理视频。

  (五)家长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就是家长,所以家长的教育至关重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家长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养成,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去引导家长对学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了解学生在青春期过程中心理、生理上的发展变化。家长以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要过多地给孩子施加压力,盼望孩子成才是好事,但要寻求科学的方法,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要伤害孩子对学习的信心与热情。

  由于学生在青春期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家长的情绪要保持冷静,不要实行暴力手段,给孩子带来恐惧与不安,所以重视家长知识的普及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重中之重。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越是激烈,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也就越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漫长的工程,举足轻重,需要社会、国家、学校、家长到学生个人方方面面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成为祖国之栋梁,社会所需人才。

心理健康的论文6

  [提要]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全面身心并重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我们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处于关键期的幼儿来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进行心理的自我保护更是十分重要。

  幼儿园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首位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是儿童最早加入的

  集体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为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幼儿阶段,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的好,可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教师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教师忽视的幼儿则经常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感反社会的心理。比如,平时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人,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太少所致。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也无论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多给幼儿一些关怀与微笑,分享他们心中的快乐,分担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与不安。同时教师对幼儿的爱需要贯穿于各类活动的始终,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让我们以自己的爱和真诚鼓励幼儿学习爱和真诚,用爱心呵护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幼儿良好的心理,也可使幼儿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错误心理观念得以纠正。幼儿心理呈现出的各种不良预兆,教师要及时纠正,积极防治。如“问题家庭”的孩子,心灵上都受到过创伤,若缺少正确的引导,往往容易形成自卑、不合群、胆怯、多疑等消极心理特征。因此,对这一类幼儿要多施爱,从而有效地防治此类幼儿的心理扭曲。又如,身体发育畸形和有生理缺陷的幼儿。此类幼儿往往自卑、敏感、多疑,若我们不注意、不关心他们,就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迹而变得仇视社会,淡漠人生。因此,对这一类幼儿千万不能取笑、不能嘲讽。同时,对这类小孩子比较好的办法是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特长,如乐器、画画、书法等等,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成绩,这样他们因有了某方面的兴趣或特长而会逐渐产生优越感,性格也会在活动中因得到锻炼而日益坚强、日渐开朗,从而形成一种积极正常的心态。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推动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都会给幼儿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心理的影响特别重要。

  家庭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目前大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资,而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有的家长甚至教孩子“别人打你一下,你就还他两下。”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在幼儿园表现很好的孩子,到了家里却对父母、长辈发脾气,蛮不讲理。这就要求家长要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看书、学习、与幼儿老师沟通、听关于幼儿教育的讲座等,让自己了解幼儿的心理常识,掌握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方法、途径,以便采取有利的措施,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工作,真正达到幼儿园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参考文献:

  1.刘维良.心理健康教育从娃娃抓起(M).华文出版社.20xx.49页.

  2.冯丽静.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M).广东幼儿教育出版社.20xx.25页.

  3.杨凤池.让家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M).深圳新胡同出版社.20xx.137页.

心理健康的论文7

  一、结果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

  在326份有效量表中,任一因子分≥2.5即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共计48人(14.7%)。硕士研究生根据该量表测查出的心理问题多表现在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两方面。经Z检验(见表1),将本次测试所得因子分和总分与全国常模分数进行比较,我校20xx级及20xx级涉农专业研究生除总分和总均分外,各因子分都与常模分数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01)。其中强迫症状、焦虑、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的因子得分得分高于全国常模;而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敌对等因子得分低于全国常模。这说明我校20xx级及20xx级涉农专业研究生在强迫症状、焦虑、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这几个因子上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敌对这几个因子上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相对较好。

  2.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

  从表2可以看出,我校20xx级与20xx级涉农研究生在16种人格因素测试中反映出来的人格特征。

  3.大学生人格问卷(UPI)

  在心研究生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凡是符合第一类标准的学生,一般要求约请面谈。从图2可以看出,在20xx级与20xx级涉农研究生中符合第一类筛选标准的人数共57人,占所有施测人数的.百分比为17.5%。因为这部分学生或在测试问卷试题中对“想轻生”一项做了肯定选择,或是表现出最近一段时间对任何事情无兴趣、经常失眠,又或者是表达了想要寻求心理辅导的意愿。

  4.家庭环境量表(FES)

  我校20xx级与20xx级涉农研究生大多家庭成长环境优良,其中在家庭环境量表中各因子分除“亲密度”这一因子分大多集中于高分段外,其余各因子分都处于中等分数段,这说明学生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承诺、帮助和支持的程度较高;但同时“控制性”这一因子分则大多集中在低分段,这也说明大多数学生的家庭不会使用固定家规和程序来安排家庭生活。

  二、讨论

  结合4个量表的测试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我校20xx级与20xx级涉农研究生人格发展健全,具有良好的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独立性和自律性等,同时在家庭成长环境方面,大多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优良,特别是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度发展的较好。其中有48人(14.7%)可能存在明显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多表现在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两方面。吴小伟等人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上进行了宏观层面的整体分析,对由心理问题导致的症状研究表明,在硕士生中出现症状最多的就是强迫症状。这与本研究调查的结果一致;同时有57名(17.5%)学生或在测试问卷试题中对“想轻生”一项做了肯定选择,或是表现出最近一段时间对任何事情无兴趣、经常失眠,又或者是表达了想要寻求心理辅导的意愿。总体来看,我校20xx级与20xx级涉农研究生在强迫症状、焦虑、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这几个因子上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敌对这几个因子上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相对较好。涉农专业研究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大多数学生的家庭环境不是十分优秀,再加上许多学生是被专业调剂被迫选择了这个专业,所以在心理上就不免对自己面对的课程、环境产生反感,以此更加容易激发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学校对于涉农专业研究生应给予较其他专业更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坏境和条件。

心理健康的论文8

  心理健康尤其是幼儿的心理健康,绝不像身体健康那样受人们重视,行者绝非心理工作者,而是提倡一种关注未来的崭新观念,写此文以求抛砖引玉。

  在我国,心理健康可以说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在这个陌生的知识领域里,很多知识点在关乎着我们这个民族的身心健康。由于我们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起步较之于西方要滞后,所以还存在着一个被了解被认识被接受被重视的过程。而幼儿心理健康在整个心理健康中更处于濒临遗忘的角落。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幼儿心理健康的相关问题。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呢?简单地说,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主要特征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

  而具体到幼儿心理健康的涵义,我们在这里可以引用一种说法。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二、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是我们这个美丽国家将来的建设者。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就可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孩子这个群体的健康成长,就有可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相反,如果一个孩子不能健康成长,他就有可能成为对社会无用的庸才,甚至会堕落成破坏者;如果孩子这个群体不能健康成长,那么我们将来的这个社会将无法想象。

  当然,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应当重视心理健康,只有身心健康、体魄健全,才是完整的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其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六大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也许,应该再加上一句,解放儿童的心理。

  在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关注幼儿心理健康,就是关注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曾提出,“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在这里,也可套用一下,“幼儿心理健康则民族健康。”

  再则,幼儿历来被成年人认为是喜怒无常的群体,高兴了就欢呼雀跃,伤心了就涕泪横流。根本不存在什么心理健康不健康地问题。但是,孩子这个群体确实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而且不能忽视。比如,孩子没有要好的小朋友、吃饭时经常耍脾气、总是需要看管、经常失去自制力、常有恐惧心理等等,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问题。

  三、如何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植根于家庭,成型于学校,发展于社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仅需要我们这些身为父母的身体力行,还需要学校尤其是幼儿园的专业系统地科学培育,当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1、把“根”植正,为孩子上好第一堂“心理健康课”。父母是英才的第一任老师。幼儿首先接触的就是他的父母,率先效仿的对象同样也是他身边的亲人。因此,父母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是何其重要啊!

  幼儿心理的绝大成分是父母潜意识缩影,父母心理健康,幼儿就很少有心理疾病。在这方面,古代圣贤就做的很好,我们津津乐道的《三字经》中,“子不教,父之过”,责任分割的十分明确。“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的故事,成为后世教子的典范,为了儿子的健康成长,不惜一切代价寻找芳邻,这恐怕不是我们所有父母都能做到的。我们在介绍某位有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时,都离不开一句“自幼受家庭教育的良好熏陶”。我们这些身为父母的人不仅要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还要用我们良好的品行去教育和影响孩子,而不能说的和做的大相径庭,让孩子的视野处于迷蒙状态。比如,教育孩子吸烟有害,自己却每天烧两包烟;告诉孩子在走路时有序谦让,自己却横冲直撞。你想,那样的教育能有多大的说服力呀!正面教育,反面实践,不就是当着孩子的面自己抽自己嘴巴子吗?戴上了虚伪的面具,却丢失了做父亲的尊严。

  记得清代无极县令有句官场名言: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官场如才,教子当如是。我们这些当父母的,一定要多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多培养自身的良好品性和人格完美,尽量避免道德的劣迹和人格的缺陷。我们不能用“我们这么大岁数了,千万别跟我们学”来搪塞孩子,我们耳染目渲的不仅是我们的语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行为,正所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大家要清楚地知道,我们这些身为父母的,这第一堂心理健康课对于孩子的后天成长是多么重要啊!

  2、把“型”整好,接受学校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的系统性、专业性和科学性不容置疑,但学校教育在心理健康的培养方面却存在不少缺失,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全社会对心理健康关注的程度不够,换言之,那就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没有提到相应的高度来认识。学校应该聘请心理咨询师,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安排相应的课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孩子在玩耍中身心得到净化和成长。在这一点上,城镇学校要优于农村学校,发达地区要领先于欠发达地区。

  现代教育在幼儿教育这个产品的设计上,应该多考虑孩子心理健康这一重要元素,凡是有强烈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都没有理由去忽视甚至漠视幼儿健康问题。衡量我们现代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这个问题理应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不然我们培养出的人才,智能技术一流,而存在明显的人格缺陷。那么我们提供的这个教育产品,能算得上优质产品吗?从严格意义上讲,把其划为次品乃至废品一点也不为过。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培育人才的艰难我们可想而知,但是幼儿教育是培育人才的发端,是基础性的工作,如果学校能开设心理健康课,那么幼儿就能接受良好的系统的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能生发出完美的雏形,为今后的健康成长埋下了伏笔。

  3、把路铺平,营造全民关心幼儿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我们大家都有孩子,幼儿的心理健康关乎着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前些年有句很响亮的口号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今天看来,一点也不过时。为了你的`孩子,为了我的孩子,为了我们大家的孩子,让我们共同来关心幼儿的心理健康。首先,电视电影分级应该列入重要日程,凶杀、枪战、暴力、情爱等节目应淡出孩子们的视线,那些天真的童趣、纯真的友谊、乐观的心态、丰富的想象、团结的集体、奋斗的快乐应该成为孩子们的首选。其次,图书出版工作者,要编印格调高雅、积极向上、可读性强的儿童读物,不仅能使孩子们获取知识,还能使孩子心理更健康。再次,医院要开设儿童心理健康门诊,像治疗身体疾病那样,关注孩子的心理疾病。最后,民政审判部门,要从有利于幼儿成长的角度出发,切实维护幼儿在家庭婚姻的解体中的权益,不能因为我们的工作疏漏而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尽量把孩子的心理压力降到最低点。社会救济也应优先考虑孤儿、贫困儿童的生活教育的抚恤问题,使我们的孩子享受尽可能多的来之于家庭的政府的社会的温暖,对于他培育健康的心态极其有益。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

心理健康的论文9

  音乐和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可以通过音乐 教育 促进心理健康。音乐可以通过使人放松,表达和释放个人情绪以及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来使个体维持心理健康。国内音乐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显着的缺陷,例如过于注重音乐的教化作用、对课外音乐活动重视不够以及课程单一和缺少变化,这些都阻碍了音乐教育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鉴于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音乐与心理健康的紧密联系,未来的音乐教育要从以上几个方面缺陷入手,推动音乐教育的改革和 发展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近年来,学校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政府和国家各界人生的普遍关注,而频频发生的大学生跳楼事件使得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变得更为紧迫。国家非常重视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2009)专门制定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五个领域的健康教育工作,明确指出学校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每个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和内容,多角度,多层面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现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如何发挥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之一。

  一、音乐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音乐可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缓解他们的各种负面情绪,已经得到了很多心 理学 研究的证实。时敏和于惠敏蚌(2000)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了音乐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他们让学生参加了为期一年的音乐教育,其中包括声乐、器乐、音乐 艺术 欣赏、审美教育等活动,结果发现这些活动可以明显的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Wong等人(2001)的研究也发现,听30分钟音乐可以明显的降低个体的状态焦虑(state anxiety)。国外心理学家Delucia和Gellman(2007)通过音乐作为一种干预手段,结果发现音乐可以极大的缓解离婚家庭中儿童的焦虑和抑郁,并且这种效果会持续到干预结束的三个月后。

  音乐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过程中有着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Harter和Buddin (1987)认为,年幼的儿童很难通过语言识别和表达同时存在的两种情感,而这种情感在诸如父母离婚等情景中是普遍存在的。对于父母离婚,儿童既会感到悲伤,也会觉得是一种解脱(大多数离婚的家庭之前就存在很多冲突和矛盾)。对于儿童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这种情感,音乐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释放。Gladding(2005)认为,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由于语言的匮乏和个性原因,非言语的 治疗 方式往往比“谈话疗法”更有效。

  二、音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

  音乐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那么音乐是如何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呢?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音乐使人放松,从而促进了心理健康。人的呼吸,心跳,血压等生理活动都有一定的节律,当音乐的节奏和这些节律相吻合时候,就会使人放松(Saoerston,1995)。在 现代 社会,很多人都处于紧张的生活状况之中,因此放松对心理健康有很大的益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种音乐都可以使人放松;使人放松的音乐应该大致符合以下要求:小于心跳的节奏,音乐节律变化较小;音乐中可以包含弦乐,长笛,吉他等,最好是旋律优美的协奏曲(Robb,Nichols, Rutan, Bishop, & Parker, 1995)。音乐还可以促使个体分泌有益于放松的物质来促进心理健康(曹理等,2000)。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通过音乐来放松自己。

  第二,音乐通过表达和释放个体被压抑的情绪来促进心理健康(詹薇,2004)。音乐起源于很久远的人类社会,其最初就是为了抒发情感,发泄情绪;音乐被称为“情绪的语言”。心理学家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释了音乐是怎样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周世斌,宫正,2007。他们认为音乐提供的刺激使“本我”得到满足。“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又是强有力的,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驱力和生存驱力(林崇德,2002)。当本我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个体会产生紧张的状态,滋生焦虑的情绪;而本我需要的满足则能够消除紧张状态是个体产生快乐。心理学家还认为,获得音乐欣赏和表扬的技能,同样还能满足“自我”的需要;“自我”属于认知,协调和掌握社会技能的那部分。音乐通过文化和审美的交融则可以使“超我”得到满足;“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

  第三,音乐通过促进人际关系来维持心理健康。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个人健康和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我国心理学家佐斌(1994)在《 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一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标准之一就是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指出:“心理健康的人总是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正确认识和了解他人和社会的”。由于人是社会群居的,所以天然倾向于同社会中的他人取得和谐,音乐艺术以沟通交流的方式,起聚合作用,推动人际关系趋向和谐。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熟悉的歌曲,如周华健的《朋友》,张学友的《祝福》等,总是出现在大型毕业的联欢会,或朋友饯行的告别会上,这些旋律既能打动我们的内心,又可以促进了朋友之间的友情。

  三、通过 音乐 教育 促进心理健康的具体措施

  第一,课堂活动为主,弱化教化功能,强化情绪抒发。

  长期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太过于强调教化功能,而忽视了音乐教育对心理健康的促进活动。《乐记》记载,“乐也者,圣人子所以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着其教焉”。建国以来,音乐教育常常用来抒发爱国情感,表现革命的理想,无视个人对音乐的需要和音乐对个人情感的满足。其实早在几千年前,荀子就注意到了音乐对人类情感的满足作用。他在《乐论》中提到:“夫乐者乐也,人情子所以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虽然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音乐可以满足情感需要,促进心理健康,但可惜的是这种思想没有得到重视。

  要弱化音乐教育的教化功能,强调其对情感满足的作用,就需要在教材的编排上有所改变。在音乐教育中减少意识形态的内容,引入流行的元素,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尝试。流行音乐是指一切具有时代潮流和地域特征的普及的通俗的大众化的'音乐。王老师宇(2009)认为,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应当引入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自我,易于沟通交流,引起共鸣,且与时代紧密相联,内容通俗易懂,对那些了解音乐理论不深的中学生来说,学习、演唱或演奏起来比较容易。当代中学生处于学习紧张、竞争激烈的气氛之中,通过流行音乐可以很好的抒发压抑内心的紧张和抑郁情绪。

  第二,课外活动为辅,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现在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在教室里进行音乐欣赏和讨论,这种形式是必要的,但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音乐的需求。在坚持课堂活动为主的前提下,可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而且要突破以往课外音乐活动的形式。以往课外音乐活动包括群众性教歌活动、歌咏比赛、专题音乐欣赏讲座、综合性音乐比赛、音乐会和校内音乐社团等。这些传统的课外音乐活动都比较正式,参与的学生有很强烈的受限制的感觉,不能很好的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情绪。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非正式主题和形式的课外音乐活动。以往学校的歌咏比赛等都与革命和爱国主题紧密相连,如校内红五月歌咏比赛,12.9歌咏比赛;开展此类活动虽然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但学生不能很好的表现自我,抒发情绪。在今后的课外音乐活动中,可以放宽对主题的要求,让学生更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只需要进行较少的监督和管理,但不宜在主题上限制过严。另外,学校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其他形式的课外音乐活动,如卡拉OK比赛,自组乐队等。这些形式是学生所喜欢的,可以让他们挥洒青春,释放自我,也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第三,课程和活动的安排应该更具有针对性。

  目前音乐教育的课程和活动比较单一,而且变化性比较小,没有考虑到社会事件的发生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当发生社会重大事件时,为了缓解这些事件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可以举行一些特殊的音乐活动,来释放个体的情绪。例如在5.12大地震以后,中央电视台就举办了赈灾义演活动,一方面可以为灾区人民筹措资金,另外一方面也使得国人悲伤的情绪得以释放。在国外,教堂也履行相似的职责。当发生恶性社会事件,如校园等,人们可以在宗教音乐中寻求安慰。

  在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重大社会事件对学生的影响逐渐增加,在这些事件发生以后,学校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安排相应的音乐活动来应对这种重大事件的影响。此外,音乐教育和音乐 治疗 也可以结合起来。当学生面临一些重大的个人生活事件,如父母离婚,家人去世等,教师可以安排一些特殊的小型活动来帮助学生应对危机,渡过难关。

心理健康的论文10

  一、心理健康对幼儿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一)心理健康保障了幼儿的生理健康

  心理与生理是紧密联系并相互影响的。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必然条件,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是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和最终目标,要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都得到和谐的发展,对幼儿教育要实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教育方针。

  (二)心理健康能有效提升幼儿智能素质

  幼儿心理是否健康发展将影响到幼儿智能素质的发展,当幼儿心理出现问题时会表现出思维迟钝、烦躁、注意力不集中或是其他现象,从而影响了幼儿智能素质的发展。所以,只有幼儿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了才能促进其职能素质得到不断的提升。

  (三)心理健康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

  培养幼儿全面发展一直以来是幼儿教育最大的目标,所谓全面发展,是指幼儿教育应对幼儿的心理素质、生理素质和社会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使幼儿在“德、体、美、智、劳方面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此外,不仅要对幼儿才艺方面的培养,还要锻炼幼儿的健壮体魄和生存能力、交往能力等。使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都能保持平衡心态的健康心理。

  (四)心理健康是幼儿社会化成长的基础

  幼儿社会化是指幼儿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在成长独立过程中所掌握到的社会规范,在幼儿社会化成长过程是他们逐渐适应社会生活,并能够做到妥善自理、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的成长过程,幼儿这个社会化成长过程中,一个健康的心理是不可缺少的。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偏重于幼儿的知识技能培养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很多幼儿教师都偏重于对幼儿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忽略了幼儿的情感、情绪、交往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培养,不仅是幼儿教师,家长也存在着这种心理现象,只看重幼儿在知识技能上的成长。例如,很多幼儿学校开办了美术班、舞蹈班、英语班等,家长迫不及待的送孩子到各种特色班去学习知识才艺,而没考虑到幼儿的承受能力和心理情绪。

  (二)偏重于幼儿的身体健康

  现在很多幼儿教师将幼儿身体作为衡量健康的标准,只关注幼儿的身高、体重方面,将幼儿身体健康来作为健康是否达标的依据,这样的衡量标准对幼儿的成长是很重要的,但是并没有切实抓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三)偏重于表现优秀的幼儿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一些教师偏重于培养表现优秀的幼儿,忽视了比较调皮或是智力发展相对滞后的幼儿。对于表现优秀的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给予了更多的表现机会,而对于调皮或是智力发展相对滞后的幼儿并没有太多的关注,这样不仅让幼儿的自信心受到影响,还影响到了幼儿的学习热情。

  (四)偏重于幼儿园内教育

  在我国,很多的幼儿园只重视幼儿在园内的`受教育情况。对于如何将皎月延伸至家庭和社会还没有引起重视,这种现象表明,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从教师到家长都普遍才在模糊的意识,对幼儿的健康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主要体现在过于片面性,没有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引起重视。

  三、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为幼儿构建温馨健康的心理环境

  环境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来说有着很大的影响因素,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他们更需要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教育家苏霍林斯基曾说过:“教育——首先是教师与还在精神上的接触。”这主要是说明了,幼儿教师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教育的基础与前提,教师在与幼儿交往的过程中要以尊重、关怀、耐心与接纳的态度去关爱幼儿。如果教师总是用冷漠的态度去对待幼儿,或是对不尊重经常对他们挖苦、嘲笑和讽刺,那么幼儿在得不到老师的帮助和支持下,会缺乏安全感,使幼儿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同时也失去了自信心。为而又构建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扮好“三个角色”既当幼儿的老师,又扮演幼儿的朋友和妈妈,这样幼儿才能大胆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往空间。此外,教师还应给幼儿自主实践的锻炼机会,让幼儿能够独立自主的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任务,给他们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才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时树立了幼儿的自信心。

  总之,教师要善于挖掘每个幼儿身上的发光点,为了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每一个进步,这样才能为幼儿创设一个积极向上、乐观的精神氛围。

  (二)明确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教师及家长衡量幼儿健康的误区是只要孩子不生病就是健康,但是随着各种条件的改善,健康新观念中指出:“一个人的健康包括了身体上的健康、精神上的健康、道德上的健康和对社会适应健康。这就包括了幼儿在情绪、精神和意识方面都要有一个良好的状态,衡量幼儿的健康应该是全面的,如只注重幼儿身体健康的做法都是片面性的。因此,一个全面健康的幼儿应该有着“自信、活泼愉快、善于交往、主动大胆、不怕困难”的良好状态。衡量幼儿心理健康标准可以从以下方面来体现:

  第一,积极向上的情绪。情绪往往反应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性,幼儿如拥有积极向上的情绪,对于别人的关心和照顾都会感到很快乐很幸福。如幼儿在心理上有障碍,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都会有恐惧、压抑和紧张的心理,还会导致行为上出现种种问题。

  第二,有良好的性格特征。性格是个性最本质的体现,所反映的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性格良好健康的幼儿较为乐观、勇敢、自信、意志坚强等,而性格特征不健康的幼儿表现出孤僻、胆怯、自卑、冷漠等行为。

  第三,有良好的认知意识。幼儿的认知能力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条件,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当一个幼儿的认知能力低于同龄的幼儿,那么该幼儿的认知能力偏低,在这种情况下,应避免幼儿受到任何刺激或是对大脑的伤害,才能有效的防止幼儿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第四,融洽的人际关系。幼儿之间友好的交往能够有效的保障幼儿心理健康,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从家庭加入到学校这个集体环境,会出现很多的不适应,特别是面对新环境、面对不熟悉的老师和小伙伴,会感觉没有安全感。人际关系较为融洽的幼儿一般情况下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合作、分享玩具,人际关系不融洽的幼儿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争强好胜,也会经常为了玩具和伙伴发生争执、打架,快乐也不会与伙伴一起分享2这种不融洽的人际关系会严重的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育途径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时期,自我保护的能力都很差,在对幼儿教育过程中,如果过于放纵或是限制过多,都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由于很多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很受宠,这导致了很多幼儿都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怕苦怕累、自我控制约束能力差、情绪不稳定或是意志力不强,当然也会出现性格孤僻的现象等,这使他们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因此,实行多样化的教育途径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很重要。

  1.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能让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通过游戏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幼儿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轻松、自由、随意的展现自我,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心理得到健康的成长。

  (1)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一种能反应社会现实生活的游戏,幼儿通过角色游戏能对还为接触到的社会生活有所认识。例如,幼儿在游戏中扮演一个医生给病人看病,他们可以通过自己对医生职业的理解来进行体验和对话,并通过想象将现实改造成符合他们的遐想情景,这对于心理上来说,也是一种成功的体验。

  (2)体育游戏。幼儿在体育游戏活动,可以通过跑、跳、攀、爬等活动来促进身心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平衡性的发展,不仅能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玩的开心,同时还可以促进幼儿能够敢于挑战、遇到困难坚持到底不退缩的良好心理品质,这样乐观的情绪更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得到发展。

  2.在文艺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文艺活动中抓住幼儿对一切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给幼儿提供一个可交流、思考、操作的机会,这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才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在语言课中开展表演活动来使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可以通过猜谜、表演故事情节或是讲故事来让幼儿充分的自我展现。此外,还可以为幼儿开办美工区、音乐会等,不仅促进了幼儿之间的交流、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更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总之,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能抓住机遇有机渗透,都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

  3.在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家长与幼儿教师密切配合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幼儿的健康教育离不开生活教育,如在幼儿吃饭、看电视、玩耍等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有机的渗透健康教育。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幼儿在校园生活活动中随机渗透,可以设立生活区角,开展扣纽扣、系鞋带等活动,首先是让幼儿学会自己做这些事情,然后鼓励幼儿帮助不会的小伙伴完成,这样可以锻炼幼儿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能力,使之能从集体中感受到温暖,从而促进了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一)活动性原则

  由于幼儿天生活泼好动,幼儿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将幼儿的心理健康机制融入到其中,以达到心理机能得到提高,心理机能的提高与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活动是心理技能得到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形式的不断改革,幼儿的活动形式也在不断的增多,对幼儿心理也有着影响和变化。因此,教师应该让幼儿处在活动中学习和成长,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评价,让幼儿的心理得到体验,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二)主体性原则

  遵循主体性原则主要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来提出的,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意识和自尊,如果幼儿教师忽视他们的言行都可能伤害到他们的自尊。所以,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此外,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放下严肃的一面,成为幼儿的贴心朋友,耐心倾听幼儿诉说,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作用。

  (三)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原则是遵循幼儿的心理特点而提的,在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按照幼儿自身的心理发展情况来进行,而不能以盲目的教育方式或是加快节奏而导致幼儿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出现“断层”,从而导致幼儿在心理上出现一些不良的反应。此外,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落后于幼儿自身的心理发展,否则会错过最佳的教育时机。所以,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照顾到幼儿心理自身发展的渐进性规律。

  (四)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是根据每个幼儿之间的自身差异而提的,每个幼儿的性格、能力、认知水平和家庭背景都存在着差异性,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幼儿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方式,而不能实施大众化。例如,幼儿在能力方面有着差异,如女孩子在音乐、舞蹈方面表现的比男孩子好,而男孩子在语言和绘画方面表现的比女孩子好。因此,教育方式要因人而异,只有遵循了差异性原则,才能让幼儿充分发挥出自己的长处,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五)塑造与维护原则

  塑造是指幼儿教师要以幼儿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的目标为依托,以这个目标为方向对幼儿心理进行教育和培养,而维护是要以幼儿的心理健康标准来作为引导,做到随时观察幼儿的心理出现哪些方面的问题,以便及时教育和维护。只有将塑造与维护两者相结合,才能真正关爱到幼儿的心理及时的发现问题。此外,不能给幼儿随意贴上不好的标签,例如起外号等,这样会使幼儿的内心受到伤害。总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幼儿教育的内在要求,做好幼儿教育工作,强调和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努力探索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都得到进一步提高。

心理健康的论文11

  摘要: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小学开始追求素质养成教育,实现素质养成教育的途径之一是开设思想品德课。思想品德课的开设目的在于育人,为了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小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中还需要渗透进去心理健康教育。本文主要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进行探析,旨在为思想品德老师的教学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

  小学;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1世纪,我国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综合知识水平,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小学生最初接触的德育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如果在思想品德课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老师运用合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将会对小学生未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1小学思想品德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策略

  1.1培养学生道德认识

  培养学生道德认识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社会上真善美以及假恶丑的现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正确认识,这种认识有助于学生养成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高尚的品德,让自己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小学生的心理是纯洁的,如果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对他们品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帮助。例如,在思想品德课的“真诚、诚实”的教育中,思想品德老师可以选择《掩耳盗铃》的故事对学生进行讲解,为寻求讲解的生动性,老师可以播放《掩耳盗铃》的视频,让学生从中体会所包含的道理,理解其中的寓意,从而了解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能够自欺欺人。这种培养学生道德认识的方式,能够同时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2营造和谐、愉快的教育环境

  一个和谐、愉快的教育环境,最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思想品德课老师可以在每堂课上都为学生创设这一种环境,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在上课时老师提了一个问题,问题的内容是:“如果有两位同学有恰好相反的不同意见,应不应该因为别人和自己意见不同而感到生气?”基于这个问题,老师让全班同学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意见或建议,认识到生气不利于身心健康。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票选出平日中最宽容、大度、尊重别人的人,对他们进行奖励,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之间互相宽容、互相帮助,久而久之,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3行为、言行感染

  小学生对老师都有一种崇拜的情愫,因此,老师可以运用自己的行为以及言行来感染学生,从而让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看待问题的态度,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例如,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爱国”教育时,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奥运健儿夺得金牌的荣耀时刻、国家对外经济贸易获得重要进展的重大时刻,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感觉,用这些成功者的事例感动学生,让学生对他们产生崇拜的感觉,这种感觉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1.4为学生提供榜样

  小学生有一种喜欢模仿别人的特质,思想品德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种特质,向他们提供一些具备优秀品质的榜样,让他们跟着榜样一起学习。学生最直接的榜样便是老师自身,因此,老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微笑,注意自己的谈吐,多向学生分享一些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借鉴。不仅如此,思想品德课本上还有许多优秀的名人,老师可以每一节课选择一位名人的事迹向学生讲解,让学生将他们作为生活中学习的榜样,学习他们的品格。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社会上一些“最美”的事迹,让学生学会尊重各行各业的人,养成正确的观念,从而实现心理健康发展。

  1.5锻炼学生

  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不仅局限在课堂上,为了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应该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小学生所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符合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让他们在这些多人活动中锻炼自己。例如,春游远足的时候可以规定学生带的东西,帮助学生养成朴素、坚强的精神。除此之外,对于课本上的典型案例,老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角色,明白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遇见类似情况应该怎么做。如在《不上当受骗》的分角色扮演中,就可以让学生明白怎么对陌生人提高警惕,如何冷静处理问题。这种锻炼学生的方式,让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实践明白道理,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2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优秀品质,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目前,社会上报道了很多由于学生心理不健康而做出害人害己事情的案例,足以看出对小学生实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方馥馨.探索小学生思想品德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31):120.

  [2]滕燕.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探析[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6):88.

  [3]徐小红.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之策略[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9):279

心理健康的论文12

  1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大力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专题讲座,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心理学界中更多的方法和最新的消息,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自我保护、自我教育的意识。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应该利用其灵活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特点来引起学生的关注,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学生大学阶段的不同时期,设置不同专题和内容的专题讲座,如在学生刚入学的阶段,应该组织关于适应性和人际交往方向的讲座;在学生即将毕业的时候,开展有关择业方面的专题讲座;或者是对学校中的男、女生分别进行关于性的心理教育等。通过专题心理讲座、心理沙龙和专题心理报告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与心理健康自我调适的方法,增强学生自我心理调适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

  2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理工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单纯的依靠课堂教育是不够的,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课余文化活动。理工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其他类别的学校相比,人文素质教育相对较为匮乏,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培训,完善知识结构,领悟人文思想,丰富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视野和思想境界。通过各种类型的素质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3利用校园传播媒体,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理工院校应该充分地利用广播、院(校)刊、校园网络和橱窗等各种传播途径,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方法、技巧、常识和相关的案例及案例的处理详细过程等,营造理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和谐氛围。

  4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理工院校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的优势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利用论坛、博客、微信等集中学生进行相关讨论,当然,心理健康的相关教育者应该以匿名者的方式参与某一话题的讨论,并且在讨论过程中以健康向上的心态,较为清晰的舆论观点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合理的思考方式;也可以寻找、设定精神领袖,即在网上信任度较高、有一定号召力的同学,设定主题进行讨论,帮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另外,学生辅导员可以加入学校论坛、班级QQ群、微信群,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情感沟通和心理咨询等,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还要给学生推荐一些健康向上、意义积极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站,使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心理学的知识和信息。

  5建立心理咨询机构

  理工院校务必要重视这项工作,聘请那些经过专业集中训练的心理咨询人员、团队组成一个心理咨询的服务中心。这个服务中心要以监管、调控和维护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目标,以为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为宗旨,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手段、途径向全校的老师、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在每一学年或者定期的对新生和老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活动,并且建立心理健康的档案,同时要定期的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检测,定期的将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信息反馈给学校,及时地提出完善、改进理工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合理性建议和意见;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也要为那些适应性不良的学生个人或者团体提供良好的心理咨询,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走出心理困境。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理工院校的校园文化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在理工院校的教育中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和使命。社会进步需要文化,企业发展需要文化,作为为国家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理工院校更要显示出一种先进的、与众不同的校园文化。特色鲜明的`理工院校必须要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学生,特色鲜明的理工院校必须要创造优秀的校园文化。理工院校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地意义。加强理工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个人风采、满足自我精神、释放内心激情、张扬自我个性的机会,可以缓解理工院校学生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压力,为他们营造一个活跃、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与此同时,理工院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对社会有帮助、能够提高学生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的社会实践的机会。社会实践是学生初步接触社会、正确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和锻炼自己、完善自己、磨练自己,良好认清个人与社会关系,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接受锻炼,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坚强毅力、顽强意志、互助精神、竞争意识;能够培养理工院校学生关注国家未来发展、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服务精神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7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职业性较强的工作。一方面,理工院校要通过聘请专业的心理医生和心理专家来不断地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另一方面,要对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师资队伍进行选拔、培训和进修来不断地完善、提高其业务水平。

  8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目前,理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进行的首要任务是在于借鉴、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依据我国的当前具体国情和理工院校学生发展的特点,创建出一个实践操作性强、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的理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一是加强理工院校之间的信息交流,积极展开学术探讨和经验交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准。二是重视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本土的研究,构建出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三是进行理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理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研究、调查,以便于提高理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四是引入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等相关学科内容的基础理论知识,以此来丰富、探索理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础理论。

  9创新工作方法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理工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面的、系统的工作,涉及范围比较广,要求也很高。如果要创新工作方法,就必须要大力建设三个系统,即:学生自助系统、专家指导系统、课程教育系统,这三个系统的结合组成了理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三维模型。

  (1)学生自助系统

  学生自助系统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理工院校学生在课程教育系统的基础之上,通过大学生心理社团组织进行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如自助心理咨询,心理沙龙等,也可以进行大学生社会实践、科研等个性化教育活动,还可以举办橱窗、报纸、广播等由学生自己进行组稿、编写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学生可以把在心理课程教育系统上学习到的训练和教育知识转化为各种实践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2)专家指导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系统是指心理专家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学术研究、团体咨询、个人咨询、报告、讲座心理素质教育指导和信函咨询等。在专家指导系统中,专家是主体,在理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专家指导系统是核心部分,负责对学生自助系统和课程教育系统进行指导和监控。

  (3)课程教育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立要依据理工院校学生的特征,与理工科教育的模式相结合,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勇于探索,且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分别开展有规定达标成绩的,以普及化教育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化课程,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以上几个方面是理科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与途径,也是有效的方法与途径。理工院校应该积极地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是理工院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心理健康的论文13

  一、活动前言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因此,为提高我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对心理的学认识,特组织一次“心灵飞翔”活动。

  作为青春的代言人,大学生总洋溢着年轻的`活力、充满着狂热的激情,对新奇刺激的大型活动必定会踊跃参与,全程投入。这类的活动必能让主办协会的知名度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也让赞助的商家达到想要的最佳宣传效果,从而大家都得以大丰收。在这个宣传的黄金月,哪个组织率先策划出极具创意的活动,哪个组织就能在新生中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同样哪个公司能在这个月做最有效的宣传,哪个公司就能树立稳固的校园品牌,更有利地去巩固这一片大市场。本次活动的策划通过了分析讨论,极具权威性。况且本次活动是将会成为最具特色的心理宣传活动、拥有极高的品牌文化,也是本学年的重头戏,因此得到校团委、温州市瓯海区心理学会、温州广播电台、温州都市报等官方组织的高度重视,并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配合。届时必将能让活动的参与者感到耳目一新,兴奋不已;让赞助商尽情享受投资少回报高的乐趣!

  二、市场分析

  1、温州市瓯海区心理学会是温州权威的心理学会之一,在温州甚至全国都享有盛誉,其广泛的社会覆盖面,以及深远的意义,必将带动石市乃至全国的心理宣传活动。

  2、温州广播电台是我市最大的电台之一,是向全国范围播放的节目,24小时全天候播音,收视率在温州电视台名列前茅,且具有广泛的收视群体,因此,对于心理宣传有重要意义。

  3、温州医学院是浙江省重点院校之一,在浙江省具有相当知名度,定会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4、温州医学院的学生来源于各地,但和普通公民又不同,其一举一动定会引起人民的注意。

  5、学校消费地域集中,针对性强,更适合行业的巩固与发展,让及周边产品深入学生群体当中。(处可写攒助商的名称及产品)

  6、可次活动可通过电台及广播向全市播报,学生的投稿可在温州都市报发表,以此增大活动的宣传力度及扩大攒助商产品的知名度。

  三、活动介绍

  1、活动总目的:大学生来源于社会,但又不同于一般社会公民,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比一般公民更多、更复杂,社会对他们的法律素质要求更高、更严格。这期特殊节目旨在增强在校大学生的心理意识,提高在校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大学生真正做到知己、知彼,运用心理知识抵抗不良因素。也可以通过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将心理知识的宣传落到实处。通过这次节目可以有效的减少大学生不必要的心理问题,使心理观念深入每一名大学生的心里,并通过此次节目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2、活动时间:4月11日~4月28日

  3、活动性质:一次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意识的公益活动

  4、参加对象:全体温学生(其它高校亦可参与)及相关教师

  5、宣传方式:海报(包括商家的兼顾广告),广播,传单,温州都市报等

  6、现场布置:待定

  7、活动内容:如下

  四、活动后期

  1、对场地进行整理。

  2、写通迅稿,将通迅稿上传社团联网:作一次民意调查,听取群众对此次活动的反应及意见(学生的通讯稿及感想也可投稿至温州都市报进行发表)。

  3、总结此次活动的优点及不足,将此次活动的相关材料作整理并贮存负责此次活动的财务管理。

心理健康的论文14

  对幼儿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有着十分很大帮助作用。因此,教师及幼儿家长均应当积极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相关问题,通过科学有效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学,从而使幼儿能够保持健康良好心理长,促进幼儿全面健康成长发育。本文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研究。随着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社会上对幼儿心理健康也越来越越关注,同时幼儿心理健康也是幼儿成长发育过程中一项重要因素。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及手段,对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在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当积极分析所存在问题,从而采取有效对策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一、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够充分认识。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幼儿园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有所认识,然而在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实施过程中仅仅使幼儿生理方面及基本物质方面需求得到满足,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内在真正需求往往忽略,另外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局限性,对幼儿实际接收能力往往忽略,往往选择行为治疗方式进行矫正,未能够对是否真正适合幼儿进行考虑。其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在幼儿心理发展时期,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幼儿潜在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因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情况来看,其发展时间比较晚,相关理论研究比较少,其所导致结果就是幼儿教育工作者水平比较低。另外,在当期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比较凌乱、分散,缺乏集中性,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大部分都是借鉴其它学科或者较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这些课程与幼儿实际年龄存在很大差异,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适当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整合力度。第三,缺乏充足师资力量及家庭支持。当前幼儿园教师未能够准确把握评价心理健康相关标准以及其效果,由于教师知识缺乏系统性,并且教育实践也存在局限性,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对于幼儿心理问题往往不知所措,未能够及时正确进行纠正。此外,在家长方面,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很多家长往往对幼儿心理健康重要性忽视,并且很多家长都不具备相关心理健康知识以及教育能力,造成幼儿有一些不良心理问题出现,由此可见,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目前家长所起到作用明显比较落后,与幼儿园教育之间未能够保证同步进行。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对策分析

  2.1积极创设对幼儿心理健康成长有利环境

  在每个人成长发育过程中,环境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物质环境应当能够对幼儿生理及心理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幼儿园内部整体环境应当保证舒适、安全以及卫生与实用,在幼儿园内对于其材料以及装饰应当对色彩选择进行考虑,应当能够使不同幼儿不同需要整体得到满足,幼儿园应当对自然环境进行合理利用,合理进行布局,幼儿园内装饰应当保证色调柔和,保证与幼儿审美情况相符合。在保证环境舒适、良好基础上,教师应当保持宽容理解态度,对幼儿积极引导,使其能够对周围世界自由主动进行探索,使其身心能够得到良好发展。

  2.2积极提升幼儿教育工作者整体素质

  幼儿教育是具有较强专业性的一项工作。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工作者大部分都是幼儿教师,另外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保育工作者也具有一定辅助作用,要求这些工作人员不但要求具备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具备道德感以及责任意识,所以,创建高素质幼儿教育人才队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幼儿教育工作者自身而言,应当积极提升其专业素养以及法治底线意识,要能够对幼教事业以及幼儿真正热爱。在心理学知识方面应当对幼儿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使其心理卫生方面相关知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将心理咨询以及诊断知识掌握,并且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相关心理知识进行有效运用,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使幼儿心理能够保证健康成长。

  2.3有效运用家园合作教育模式

  对于幼儿生活及学习而言,幼儿园及家庭均占据一定比例,因此,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家庭与幼儿园之间应当积极相互配合。作为幼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要对幼儿身体健康发育关注,同时也应当将基本心理学知识掌握,使其能够将正确儿童发展观能够树立起来,对社区以及幼儿园资源应当充分利用。另外,幼儿园应当积极开设专门讲座,以便于能够为家长提供机会,使其对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加充分认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应当对社区以及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积极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使家庭及幼儿园均能够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积极参与,进而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较好效果,使幼儿心理健康得到保证,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语

  在幼儿成长发育过程中,不但身体健康十分重要,同时心理健康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能够保证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也就十分必要,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清楚认识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所存在问题选择有效对策解决,从而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有利于幼儿心理更好发展。

心理健康的论文15

  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与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中职学校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这阻碍了中职学生潜能的发挥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须把握学生心理的特殊性,通过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科学设置理论及实践教程、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等有效措施,培养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力强、对社会有用的中等职业技能人才。

  一、中职学生心理特点的具体表现

  1.学习动力不足,自卑感强

  中职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贫困家庭,有些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奶奶爷爷抚养长大,缺乏必要的家庭关爱。部分家长甚至抱着能长个、能养大的标准养育孩子,造成很多中职学生是“被上学”的。因此,不少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再加上来自社会和自己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他们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未来渺茫。部分学生因此自信心丧失,自卑感严重。

  2.自我意识凸显,集体观念较差

  对于十六七岁的中职学生而言,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自我上。他们不仅能够逐步地客观认识自我,而且在自我表现、自我防卫和自我珍重等方面也形成了比较理智的独立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已经把自己当作“成人”对待,希望逐步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渴望在社会上受到尊重,享有一定的社会权利和地位。但是,由于受到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家庭生活观念的局限,他们又容易在心理上表现出自私和极端的一面,漠视学校的关心和同学的帮助,面对利益选择时往往以个人为中心,奉献意识和集体意识不够,纪律松懈,社会和集体责任感欠缺。

  3.渴望被认可,但人际关系欠佳

  “展示自我、体现价值、渴望被认可”是中职学生心理的一个显著特征。但是,部分中职生由于性格内向、心思敏感,表达能力不足,缺乏为人处世的能力,再加上害怕被嘲笑、不愿甚至不敢与他人交往,因而造成人际关系障碍。

  4.就业期待与悲观心理并存

  对中职学生来说,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就业,他们一方面对未来的工作充满期待和向往,希望早日毕业、尽快就业,为家庭分忧;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未来深感焦虑,认为研究生、本科生找份工作都不易,更何况自己只是个中职生呢?正是这种焦虑和悲观心理,导致不少中职学生学习期间得过且过、患得患失。

  二、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举措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

  健全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保障。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中职学校应该建立“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学生科—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四级网络体系。其中,学生科要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员落实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计划,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科学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中职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学校要按照要求把心理健康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足课时。教师在规划和设置心理健康课程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对授课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设置。同时心理健康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行为训练为一体的特殊课程,要采取角色扮演、启发式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心理测验法、行为训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要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健康不仅要求躯体无病、体格健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掌握心理学知识并运用所学的心理调节方法,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扰,提升自身心理素质。

  3.做好个体咨询、团体咨询和心理知识讲座活动

  中职学校要建立规范、功能齐全的咨询室,包括预约等候室、个体咨询室、心理测量室、情绪宣泄室、沙盘游戏室、音乐放松室等功能室,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调节。学校要做好整体布局、科学规划,既要有心理咨询师对个体进行开导、对学生集体进行心理专题讲座,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有效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挖掘潜能、完善人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4.因材施教,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以持续的耐心给予他们更多关心、理解和尊重,使每个学生能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潜力。同时,作为专业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努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课程间的有效融合,专业课的讲授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

  5.重视宣传,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中职学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宣传工作,提高全体教职工的认识,集众人之力,做好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学校要利用展板、电子屏、广播、校园网站、微信平台等多种媒介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采取心理剧、心理知识竞赛、心理电影评析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做好学生心理保健。

  总之,当前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仍不容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教师只有结合实际不断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把握中职学生心理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出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力强的高素质中等职业技能人才。

【心理健康的论文】相关文章:

心理健康论文11-03

心理健康论文15篇11-04

心理健康论文(15篇)11-05

心理健康论文14篇02-09

心理健康为主题的论文11-02

心理健康的论文15篇11-13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2-20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论文11-11

心理健康咨询系统论文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