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心理健康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时间:2022-11-05 14:10:22 心理健康论文 我要投稿

心理健康论文(1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心理健康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心理健康论文(15篇)

心理健康论文1

  摘要: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过于强烈,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感相对弱化,如何把社会化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内在素质,这是当前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着重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必要性,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二者的结合为培养新一代合格大学生提供全新的平台,实践证明,这种思考与探索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心理健康德育教育内化

  长期以智力教育为主的教学体制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新时期下,如何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根据目前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上长期思考和探索,笔者认为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的重头戏——德育相结合,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也是对德育教育途径的一种补充,它能为学校的德育注入新的活力。

  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一名班主任,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多么的重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在日常工作中,努力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环境与宣传

  1。在班级设立心理知识专栏、悄悄话信箱,让学生们了解心理知识,正视自我的心理状态。我及时把学到的心理学知识以文章、便条或短信等不同方式传递给学生,和学生们分享。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锻炼方法、心理训练方法,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利用一些机会挖掘自身的潜能,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特征;掌握“合理化”、“投射”、“升华”等心理防卫方式;掌握正确的宣泄、移情、静心、放松等方法;掌握基本的人际吸引、人际沟通方法,在人际交往中能够自觉运用“首因效应”、“黄金定律”。

  2。通过介绍我院培养的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成功典范,使学生正视职业教育,珍惜机会,把握自我,确定学习和人生目标,把握机会迎接挑战。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

  二、心理辅导

  1。学习方面。作为一名教师,我有这样的体会,有些学生上了大学就丧失学习目标和兴趣。俗语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针对这种矛盾,我组织“我为什么学习”、“我的学习兴趣”等主题班会,让学生们在班会上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认清自己的学习动机,认识自己的优势,善于自觉地学习。用魏书生老师的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广阔天地”激励和鼓舞学生。学习联想式记忆法以增进学习兴趣。对于个别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如听音乐学习,通过讲解心理学中的“视听干扰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中的不良习惯,自觉纠正。同时,要指导学生加强两课学习,学会辩证的学习方法、辩证的思维方法。

  2。人际交往方面。人们遇到了烦恼或挫折,需要他人的支持与帮助、理解和信任,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支持系统,可以有效地减轻人的心理压力,促进自我调节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我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理论指导我的学生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正视自我的实现的需要。按照现代心理学人际关系理论指导学生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按照校魂标准:“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来勉励异性之间的交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礼貌、真诚。

  3。品德方面。个体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道德认知、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共同协调发展的过程,其核心就是道德内化,这种道德内化需要心理素质或心理结构要素的培养。如何将德育的社会化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内在素质,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提高学生的行为准则,这是我做班主任工作中经常会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尝试着以班风建设为切入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个人的良好品德与大多数人的相符时,就会形成良性的从众心理,就会为个性发展提供最佳条件。在班集体内形成一种讲正气、比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加强思想修养,积极要求进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班集体中施行班干部轮换制度,充分发挥每位同学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社交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工作实践,班干部可以更加准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促进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让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培养集体荣誉感充分利用班会、普训、新闻时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使命感。此外,我还经常会对学生们讲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对于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早操的重要,珍惜大学时光的早操机会。

  针对个别同学沉迷上网的问题,我尝试着用教育和移情的方式来处理。首先追求人性的自由和现实社会是相矛盾的。网络的世界是不受社会标准、道德标准来约束的。但作为大学生来讲,你是生活在一定准则下的现实人。你就一定要遵守校规。通过谈话、谈心,了解这些同学的上网动机,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帮助他们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

  三、心理咨询与心理干预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加之对心理健康的忽视,就有可能出现身心发展失衡,严重的影响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针对这些问题,我会建议个别学生找心理咨询师做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

  四、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各有所重,相辅相成。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延续,两者殊途同归,皆为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与道德品行而努力。将德育的社会化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培养一代合格大学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韩方希。民办高校德育工作探索与实践。济南:泰山出版社,20xx。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

  [3]王希永,田万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北京:开明出版社,20xx。

  [4]RobertJ。sternberg。CognitivePsychology。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xx。

  [5]龚耀先。医用心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心理健康论文2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成功速度的快慢,与自信心的有无或强弱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要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培养树立他们相应的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打造出色的班主任培训平台

  在培训中来提升班主任的理论水平。自信心是一个涉及心理学方面的问题,班主任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支持,需要进行专门培训,以促进行为能力的跟进。比如:

  1.集中培训

  针对心理学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由学校负责定期组织集中性的专题辅导。通过集中训练,解决班主任在理论方面存在的困惑问题,引导班主任以正确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自信。

  2.自主培训

  开出自信心方面的具体书目,班主任自己安排时间进行学习、消化。同时,可以让课题组的老师共同收集有关自信心培养方面的资料、课件,放在学校的网站上,供班主任浏览,使用。

  3.提供自我反思与相互交流的平台

  给班主任搭建了新老班主任反思、交流、对话、分享的平台,剖析教育案例,进行理性思考,构建科学的育人理念。

  二、搭建学校与家长交流的桥梁

  家长也对学校、对孩子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信心,而这种信心的缺失,是导致学生信心不足的原因之一。家庭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学校、班主任与家长合力教育孩子就变得十分必要。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尝试:

  1.大力宣传,让家长对学校充满自信

  学校重视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让家长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充满信心。每到家长会,学校都会给每位同学写一封致家长的一封信,让学生带回家,让父母翻阅,让家长与我们的老师“亲密接触”,让孩子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和我校的教师以及教学状况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2.对家长进行自信教育的有关培训

  重点指导家长“赏识孩子”。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予正确引导,再多多正面鼓励,能让孩子得到一种自我尊敬,即自尊感和成功感。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

  3.实施感恩教育,从内容到形式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主要通过学生给父母写信,父母给学生写回信,举办感激父母的征文比赛,布置感恩教育作业等形式,教育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帮助家长树立自信的过程中,家长与学校有了更多的沟通,不断完善自身的心理品质,转换自身的教育观念;同时在困境面前,积极尝试,奋力进取的学生更多了。在初见成效的基础上,学校不断打开思路,引导、开展好家庭教育工作,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

  在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成败对学生影响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学生接触时间最多,接触空间最广的老师就是班主任。以下是我针对学生自信心培养的途径及经验进行分享:

  1.在评价中培养

  教师对学生经常作肯定性的评价,可以激发并强化学生的自信心。但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评价要及时,易于激起学生成功的体验,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②评价要恰如其分,防止遗漏,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更不要遗漏。③评价要因人而异。

  2.在自我暗示中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暗示有一种神奇的威力,它能控制并指导人的行为,使之按预想的目标活动,最终达到目的。例如,当一个人心情沮丧时,反复在心里默念:“我精神抖擞,心情愉快。”很快就能帮助人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所以,经常让学生在心里郑重其事地默念一些暗示语,比如“我一定能学好英语”,考前默念“这次考试一定能考好”等,不仅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而且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在情感激励教育培养

  我经常会遇到各方面较差的学生,他们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感。以平等、宽容、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关心尊重他们,并给予更多的激励和关怀。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注意培养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4.在竞争中培养

  竞争能力是一种具有远大抱负、一种不断追求、不断攀登的精神。当代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又往往缺乏耐力和信心,表现为开始做某件事情时,信心十足,斗志昂扬,但一遇到困难、失败,又失去勇气和信心。为此,我经常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构筑一种你追我赶、相互竞争、既团结又友爱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竞争精神,才能激发个人的潜力,在学习中敢于冒尖、敢为人先、努力向上,永不自满,从而促进个人进步,增强自身实力,培养自信。

  四、增强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班级管理要成功,必须把班级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人。我觉得班主任应根据本班级自身特点,充分发挥班委会和团支部的核心力量,加强对班干部和团干部的培训,指导他们大胆工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班级日常事务全部交给学生来做,就会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做,在做中锻炼,在锻炼中逐步培养自信。

  1.建立一系列学生自我管理单位,形成它们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团结机制,并拓展它们的功能

  比如,班委会在学生自我教育、自律发展、自主管理等方面发挥突现作用。团支部对班级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反馈、沟通,确实形成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有效体系,对班级整体工作的开展有较好的帮助。

  2.开创学生自我管理的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树立了学生的自信

  (1)学习自主管理。学生自主成立班级学科兴趣小组,努力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每个学科由一名责任心较强的同学负责,利用课余时间定期商讨学习上的问题,可以是一种题型的多种解法,可以是单元知识的整体梳理,也可以是学习方法的取长补短。在这个基础上,学科老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并将兴趣小组的成果由同学自己以总结述评的方式在课上推荐给全班同学,因为学生自己分析的问题往往更切合本班学情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整个班级的进步。

  (2)行规自主管理。人人参与制定班规。利用班会课学生们根据自己本班情况定出班规,各有各的特色。学生参与制度制定,并且参与管理过程,参与评定结果,使他们产生了责任心和使命感,并且提高了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3.自主展开主题班会活动

  学生自主策划主题班会。班会注重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关注学生的苦恼,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体现学生道德成长的需求。《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天生我材必有用》……都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情景,进行了针对性的教育。在一次次专题活动中,学生们学会了尊重与信任、理解与沟通、互助与竞争,班会课成为学生的自我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提升的舞台。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际的意义。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茁壮成长。

心理健康论文3

  一、结果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

  在326份有效量表中,任一因子分≥2.5即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共计48人(14.7%)。硕士研究生根据该量表测查出的心理问题多表现在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两方面。经Z检验(见表1),将本次测试所得因子分和总分与全国常模分数进行比较,我校20xx级及20xx级涉农专业研究生除总分和总均分外,各因子分都与常模分数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01)。其中强迫症状、焦虑、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的因子得分得分高于全国常模;而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敌对等因子得分低于全国常模。这说明我校20xx级及20xx级涉农专业研究生在强迫症状、焦虑、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这几个因子上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敌对这几个因子上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相对较好。

  2.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

  从表2可以看出,我校20xx级与20xx级涉农研究生在16种人格因素测试中反映出来的人格特征。

  3.大学生人格问卷(UPI)

  在心研究生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凡是符合第一类标准的学生,一般要求约请面谈。从图2可以看出,在20xx级与20xx级涉农研究生中符合第一类筛选标准的人数共57人,占所有施测人数的百分比为17.5%。因为这部分学生或在测试问卷试题中对“想轻生”一项做了肯定选择,或是表现出最近一段时间对任何事情无兴趣、经常失眠,又或者是表达了想要寻求心理辅导的意愿。

  4.家庭环境量表(FES)

  我校20xx级与20xx级涉农研究生大多家庭成长环境优良,其中在家庭环境量表中各因子分除“亲密度”这一因子分大多集中于高分段外,其余各因子分都处于中等分数段,这说明学生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承诺、帮助和支持的程度较高;但同时“控制性”这一因子分则大多集中在低分段,这也说明大多数学生的家庭不会使用固定家规和程序来安排家庭生活。

  二、讨论

  结合4个量表的测试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我校20xx级与20xx级涉农研究生人格发展健全,具有良好的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独立性和自律性等,同时在家庭成长环境方面,大多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优良,特别是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度发展的.较好。其中有48人(14.7%)可能存在明显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多表现在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两方面。吴小伟等人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上进行了宏观层面的整体分析,对由心理问题导致的症状研究表明,在硕士生中出现症状最多的就是强迫症状。这与本研究调查的结果一致;同时有57名(17.5%)学生或在测试问卷试题中对“想轻生”一项做了肯定选择,或是表现出最近一段时间对任何事情无兴趣、经常失眠,又或者是表达了想要寻求心理辅导的意愿。总体来看,我校20xx级与20xx级涉农研究生在强迫症状、焦虑、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这几个因子上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敌对这几个因子上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相对较好。涉农专业研究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大多数学生的家庭环境不是十分优秀,再加上许多学生是被专业调剂被迫选择了这个专业,所以在心理上就不免对自己面对的课程、环境产生反感,以此更加容易激发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学校对于涉农专业研究生应给予较其他专业更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坏境和条件。

心理健康论文4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

  1.1外部因素

  (1)社交网络的盛行。21世纪无疑已经变为网络的时代,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快捷已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益和快乐。当代大学生多数都是90后,正是伴随互联网兴起一同成长的,无论相同的还是不同款的手机,每个人的客户端中可能都包括几种社交网络软件应用。显然当代大学生已然变为了低头族。课余、饭后、闲暇时只见他们总是拿着手机,柳a是棚醒、補人賊#小说。当然手机本身带来对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辐射,但在社交网络的普及和流行下,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在悄然的浮现了。

  (2)生活环境变化。大学生,即迈入了社会且具有一定社会责任的青年群体。在以往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锻炼了他们的独立自主,这需要学生自己来处理一切生活上的问题,包括衣食住行等基本问题和人际交往等复杂问题。环境的改变使学生心理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能否适应也取决于学生个人。

  (3)教育模式改变。大学教育与以往教育方式不同,除必修课以外,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修的课程,也可按照自己意愿加人丰富课余生活的社团。大学生有了更多机会展示自己特长,这与以往寒窗苦读十余_?

  1.2内部因素

  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经历了奋战苦读,每一个学子都是自己中学年代中的佼佼者,他们进人了完全陌生的环境,发现周围充满着才华横溢能歌善舞的同龄人,这种心理上的落差使他们自卑,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会选择接受这种变化,努力适应眼前这个与之前平淡学海生活截然不同的校园环境,他们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他们所热爱的活动,他们选择参加学术竞赛、参加社团活动、参与文艺汇演,门门成绩优异;相反,心理健康程度有所欠缺的同学则会选择逃避,他们将自己封闭在没有社交活动的世界里,他们甚至患有社交恐惧症、注意力不集中症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满足于这种生活安逸的状态,选择停步不前;就业率的降低显然没有唤醒大部分学生,他们并没有形成一个成熟可实行的职业规划,认为大学毕业文凭是自己的保护伞,所以将自己沉浸在抽烟酗酒、网络游戏、社交网络等亚健康状态中,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2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措施

  2.1针对学校措施

  (1)鼓励大学生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综合性大学常常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和社团活动,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感兴趣的方向,进行学习实践等,这要求学校开展问卷调查,按照学生主流意愿方向开设相关选修课,做好前期宣讲工作,鼓励大学生在课余时投人到自己真正感兴趣又有意义的社会实践中,比如喜欢志愿者服务的同学为他们成立志愿者工作部,医学院校可以成立急救员小组。

  (2)鼓励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相继开展了相关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据一些在校大学生反映,心理健康教育巳然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每年会开展相应的心理调查问卷,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工作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教育讲座旨在提醒大学生客观意识到自己心理存在的问题,并鼓励学生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应对心理亚健康的状态。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专科院校还是本科院校。

  (3)建议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和精神心理科。成立心理咨询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同时也为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提供了方法。有关人际关系、亲情、爱情、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心理问题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为学生提供一种好的办法和途径,解开学生的烦扰和困惑,免于学生陷入迷途。心理咨询不拘泥于一种模式,学生可以前往学校的心理咨询处咨询老师,有的学生不愿意泄露隐私,也可以采用互联网、书信的方式与专业老师沟通。

  (4)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大学校园是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学习、食宿、运动、娱乐、休闲等多功能的场所,在这里不仅需要容纳百人学术报告厅,还需要设备齐全的体育馆、干净卫生的食堂餐厅、多功能大学生活动室等设施去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质大学生,这为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埋下了良好的铺垫。

  2.2针对大学生自身条件

  (1)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与信仰。有了目标,便不再迷茫;有了信仰,便不再孤独。当代大学生有很少的人能够在早期就确定好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着变化,他们停步不前,原地彷徨。心理专家建议大学生早期树立人生规划,其中包括职业规划,只有前期工作准备好,学生才会有更坚韧的毅力与更饱满的热情把每一天过得充实而富有意义。

  (2)培养优良的品质。面临毕业的本科生即将褪去大学青葱年代的稚嫩,迈人真正复杂的社会环境,第一个问题就是考研与就业的压力。这种压力连同期末考试、论文答辩等过程是富有极大挑战的,有的学生发挥失常,学业进行地不是十分顺利,此时需要学生自己心中给予自己心理暗示:“我可以;我能行;这次虽然没有成功,下次我多了一些经验,我的胜算更大!!”等。

  (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当代大学生被称为“低头族”、“夜猫子”等,皆因不健康的作息方式造成。如之前所述,社交网络的盛行使学生花费了更多时间在电子产品等互联网产物上;学生偏向晚睡晚起的生活模式,早已打破“一日之计在于晨”的模式;课堂教室晨读的和操场上晨跑的身影更是少见;甚至很多大学生酗酒、抽烟、逃课、聚众、考试作弊等恶劣行为。这些现象已经不算罕见,高等院校也采取了很多规章制度制止此类行为,但效果都不算好,学生应当从自己真实想法出发,唤醒自己心中被理想充实的地方,遏制贪图安逸的贪恋,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心怀梦想,脚踏实地,梦想彼岸才会到达。

心理健康论文5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被长期忽视。为此,我们必须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重视。

  1.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1.1 学习方面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初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和学习效率低。

  (1)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可以说“厌学心理”在初中学生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2)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次,张榜,搞题海战术,使学生处于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1.2 人际关系方面

  (1)与老师关系不和谐产生对抗心理。如果老师对学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就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以至关系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竞争越来越激烈,同学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如果老师疏于引导,同学之间就会产生隔膜,缺乏应有的同窗情。

  (3)与父母的关系不够亲密。专制式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导致这些学生产生孤僻、专横的性格,加上“单亲”家庭等问题的存在,使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或制造了痛苦,会因此憎恨父母、家庭。于是,有的学生就走向极端,家长和老师的话无论对错一律拒绝,以免家长和老师对自己进行干涉。

  1.3 青春期方面

  (1)自卑情绪严重。青少年时期处于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过渡的阶段,认知特点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现实性的成分少。一旦将他们的主观想象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灭,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往往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和自卑。

  (2)逆反心理普遍。初中学生一般都对家长和教师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可是,他们的潜意识里却将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独立。但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仍还是个孩子,还很幼稚,惟恐他们上当吃亏,于是对他们关爱有加,喜欢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这会引起初中学生的强烈反感。

  (3)性困扰频繁。性早熟的女生因为发育较快,在班上找不到交往的对象,性晚熟的男生因为较同龄人发育缓慢,在班上也找不到交往的对象。这两种人在班上好像被孤立起来了,于是,他们很痛苦,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2.加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 努力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心理环境。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区心理环境。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重要任务, 包括教学大楼、实验室、运动场等等在内的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和曲径通幽的小道,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二是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技艺,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 改善学生心理环境。三是校园校风建设。培养良好的校风,既能反映学校的特色,也是稳定心理环境的因素。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只有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四是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2.2 以课堂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一门学科走进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还要面向全体中学生,作预防性辅导,运用现代心理科研成果,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特点有所了解,掌握一些调控自我心理的常识,学会自我修养、锻炼的具体方法,养成健康的心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2.3 利用学科教学渗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无论文科、理科还是思想政治学科,都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和创造心理的指导。各科教师都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把德、智、体诸学科的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会贯通起来,使学生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2.4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2.5 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对此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信箱、辅导或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此外,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努力提高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增强实施心理健康的能力。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引导教师开展讨论, 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论文6

  摘要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今天社会,知己知彼仍然至关重要,尤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剖析自我,认清自己的长短、优劣,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把握自己的长处并使其得到充分发挥,才能脱颖而出,走好成才之路。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并分析自己的性格,由此我们才能解决好各种问题与矛盾。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所以如何调节好自己的精神、心理压力,解决好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及恋爱中的矛盾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本着“剖析自我,走好人生之路”的主题,来进行自我梳理,作此论文。

  关键词

  剖析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成功成才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据了解,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国内外不少专家都有过专门的研究和论述。英格里氏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波孟认为:“心理健康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我国傅连璋强调健康的含义应包括以下因素:1、身体各部分发育正常,功能健康,没有疾病。2、体质坚强,对疾病有高度的抵抗力,并能刻苦耐劳,担负各种艰巨繁重的任务,经受各种自然环境的考验。3、精力充沛,能经常保持有较高的效率。4、意志坚定,情绪正常,精神愉快。

  而大学生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有着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心理上的跨越,学习方向专业化、学习内容多元化、学习的自主性等学习上有了改变,而且在人际环境、角色心理等方面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那么,究竟要怎么调试自己的心里,从而使自己能够较好的认识自己适应大学生活呢?这首先要剖析自我,给自己定位。

  二、自我剖析

  (一)性格分析

  总体来说,我是一个性格比较外向的人。平时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喜欢结识各种朋友,所以给人的感觉一般是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样子。可是,每个人都有着不为人所知的一面。也许是因为表现出来的坚强给我披上了勇敢的外衣,但实际上越是这种看似坚强的人越脆弱,因为坚强的外衣下掩盖的是不为人知的不堪一击。所以有时候会怀疑自己的这种伪装的坚强是否有意义,可总是在下定决心改变自己时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因为自我不能接受自己是个弱者的事实。

  也许是自我心理因素所致,有时候会觉得因为我的这种外在的坚强会让大家认为我什么都可以做,任何刺激、打击都能扛得住,认为我是一个不需要顾及、不需要保护的人。从小到大,在学校跟在家里的我扮演着迥然不同的角色。在家里我是个处处被保护的小孩子,不管是来自于爸妈还是姐姐,我一直都是什么都不会做的人,所以他们认为我很弱;可是在学校,我却一直扮演着强者的角色,不管是作为一个班干部还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同学们总是会认为我是一个足够坚强到扛得住一切的人,我的一切付出轻易不会有什么回报。可是时间长了,我的身心俱疲,我不再再想要让自己成为强者,很少人能明白我是多么的需要被理解、被保护,我想要大声的向全世界呐喊出我心里的委屈,可事实确实总是把这些委屈偷偷藏在心里,表现出来的依然是没心没肺的坚强与乐观,也许这才是真我吧。

  我不是一个弱者,但我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不是一个强者。在所有人看到的乐观、坚强背后也盈满了心酸、委屈与泪水,只不过这些都是属于没有星星的夜晚。一个粗糙的人不懂得如何将心事付瑶琴,所以只能让委屈随着泪水在黑暗中倾泄,第二天大家看到的依然是最灿烂的我。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压抑的不正确的做法,可我深深的明白一点:不要因为自己不爽就连带别人遭殃,我们改变不了环境到是可以改变心情,改变不了事实但却可以寻找另一种心态对待。总之,不要转嫁自己的情绪,这一点我确信是正确的。

  (二)学习特点

  学生的学习是狭隘的学习。冯忠良教授在《学习心理学》一书里对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认为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学习区别有三:1、掌握前人的经验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2、从总体上来看,学生的'学习是以间接经验的形成为主,以直接经验的形成为辅;3、由于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不断发展的时期,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之所以提到这种特点与区别,我的主要目的是分析我自己的学习特点进而与权威的研究做比较以求异同。

  我是一个学习比较自主的人,我认为一切你想要得到的知识和能力都应该是一个主动接受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主动接受与学习的效率远远高于被动接受。因此,我习惯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应该得到的知识的学习,不管是做作业抑或是自我补充都是如此。从小到大,我的学习从来没有来自于父母的压力,也许是家庭环境的关系,我一直都认为自己肩负着一种职责,那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所以我的学习都会是自己主动接受室的过程。

  虽然学生的学习很狭隘,但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必然的包括适应社会能力及学习生活的能力。亦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认为不管是哪方面的学习,都不能脱离主动接受这一中心要点,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你才会有想要学习的欲望,才会想要主动学习与接受,因此不管是任何方面的学习,都一定要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兴趣第一。

  (三)人际交往能力分析

  大学生由于自身成长中的固有特点及涉世不深,也必然的对于人际交往有一定的障碍,比如认知错觉、性格障碍、能力缺陷等。大学的同学在生活习惯、性格、过去经验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在校园内交往的主体同为面临艰巨适应任务而又缺乏经验的个体,双方的人际适应困难较为突出。

  性格决定我的人际交往态度,我认为与人交往贵在一个主动。主动的与人沟通、交流才会让你更快的打入人群,拓宽你的人际关系面甚至人际关系网,只有这样你才会拥有宝贵的人力资源与人际关系。当然,圈子大了,那么冲突也越容易发生,在我看来解决人际冲突的关键是要相信一切冲突都是可以通过理性的建设性协商获得解决的,这也少不了一个主动:主动的弄清楚冲突的原因、主动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地面对错误从而主动的提出可能解决冲突的方法。

  (四)恋爱心理分析

  恋爱是一种高级的情感交流,是男女双方相互倾心、相互爱慕,以爱情为中心培养爱情的社会心理行为。斯滕伯格认为不论人类的爱情有多么的纷繁复杂,它都是由三个相同的成分构成的:动机、情绪与认知。进而又将动机、情绪与认知三者各自在两性间发生的爱情关系,分别称之为热情、亲密与承诺。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一直相信会有最完美的爱情,即完全拥有亲密、激情和承诺。作为互相吸引的两性,生活中不可能缺少亲密与激情,但是我认为完美的爱情承诺确是最重要的,这种承诺并不是山盟海誓,而是一种基本的对人格、人性以及生活方面的担保,这是我们获得安全感所必需的成分。

  三、塑造健全人格,走好成功之路

  人格,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人格的基本特征就是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在人格结构中,气质是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人的气质类型包括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我是一个多血质为主体的人,平衡灵活善于交际,行为外向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多变。要塑造健全的人格,就要努力使自己内部心里和谐发展,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有效的把智慧和能力运用到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从而使自己能更全面、主动的融入社会、适应生活。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熊建]王巧云上海交通大学,20xx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程》齐力主五洲传播出版社,20xx

心理健康论文7

  一、强化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对策

  1.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

  现阶段,大部分高中生都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学生缺少心理健康常识。因此,为最大限度减少学生心理健康疾病的发生机率,学校应积极开展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实践活动,主要应当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注重理论基础的同时,也应定期开展实践活动课,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基础转变为实践应用,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此外,教师应依据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调适方法,以免学生心理产生偏差。因此,要想确保心理健康课程的顺利开展,教师和学生应当共同合作、努力,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

  (2)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学校应当设立心理咨询室,并且给予心理咨询室大力的支持。对于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咨询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并且教会学生如何缓解学习压力,使学生积极乐观的面对学习和生活。

  2.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

  现阶段,伴随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教育部门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完善教学方法。在以往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改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强调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

  3.强化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效率,但是,现阶段,在高中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心理健康教师专业素质较差,这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因此,学校应当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改进和完善教师的认知水平,不断强化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培训方式可以由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例如,可以通过专家讲座、座谈会、交流会等等。此外,学校还应不断引进专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师,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以使教师能够全新的投入到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

  4.重视家庭、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

  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受学校教育因素影响,也会受到家庭和社会因素制约,因此,为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家庭和社会方面主要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从家庭因素分析,大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却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变化,这会加大孩子的学习压力。因此,家长应依据孩子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孩子制定学习目标,以免孩子产生心理压力。此外,为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应为孩子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避免为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2)从社会因素分析,对于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也会受社会风气影响。在高中阶段,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在此阶段,很容易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国家应为高中生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社会存在的不良风气,应当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遏制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

  二、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新时期如何强化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我们能够看出,高中阶段,学生存在很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为确保学生心理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努力合作。国家应为学生提供健康的社会环境,消除不利于学生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为孩子营造和谐的成长氛围;学校应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且还应建立心理咨询室,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

心理健康论文8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①智力正常。这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②情绪稳定与愉快。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协调统一,受意识的支配,思想与行为也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那么他就应该进行心理调整。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有明显区别――它包涵了3个基本要素:①躯体健康;②心理健康;③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首要标准。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无法分割。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不少人曾认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两个没有关系的概念。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的生理健康。一个人如果性格孤僻,心理长期处于一种抑郁状态,就会影响内激素分泌,使抵抗力降低,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卫生寡欢,最后导致真地一病不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应该注意合理饮食和锻炼身体,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避免长时间处在紧张的情绪状态中。当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续不快时,要及时进行心理自我调试,必要时应到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帮助,以确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所处的社会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社会化、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时间越来越宝贵,人们越来越为效益所驱使,自主的、创造性的劳动和高级的智力劳动越来越多;人们的活动范围在不断拓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不可避免地要处理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各种各样的竞争的强度也越来越大。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整天愁眉苦脸、心烦意乱、以安*药助眠,长期在苦闷绝望中挣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杀的绝路;也有人终日以酒为伴、酗酒成性,打人骂人;有人与人敌对、冲突、犯罪;有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压、关节炎等非器质性疾病,甚至身患绝症、早亡;有人不能和他人正常的交往及融洽相处,整日疑神疑鬼;有的夫妻不和、争吵、打闹、离婚……

  生活中的所谓正常人,也多数不在最佳状态,只是处于最佳状态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我们实际离自然赋予我们的能力有很大的差距。

  生活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和扑朔迷离的大环境里,人们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关注自己和亲友的心理健康状态。就让我们运用心理科学来保持自己和亲戚、朋友的心理健康,以较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到工作、生活中,享受人生吧!

心理健康论文9

  一、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为了让学生体验人与人交往的相互性,可以安排“支撑”活动:让学生坐在椅子上围成一个圆,前面的同学倒在后面同学的腿上,以此类推,然后撤掉所有人的椅子,让大家靠着彼此的力量相互支撑。多数学生在第一次做这个活动时都会感到很神奇,当成功完成活动时,学生都能够强烈地体验到自己没有倒下是因为有别人在支撑,同时自己也在支撑着别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支撑的关系。为了让学生了解人际吸引的因素和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现象,可以安排“朋友树”活动:让学生画一棵树,再画上果实,有几个要好的朋友就画几个果实,并在果实上写上好朋友的名字,然后思考与好朋友最初是怎样成为朋友的,友谊持久的原因是什么,思考后小组分享,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达成课程目标。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感恩的态度,可以安排“互助之旅”活动:一部分学生用眼罩蒙上眼睛,然后让其他学生引领着通过一系列障碍,蒙上眼罩的同学首先感到行走于障碍中的无助,再感受被人引领通过障碍的温暖,从而产生对引领的同学的感恩之心。活动后学生分享感受,并由此引发对更多人的`感恩之心。为了引导学生积极解决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困惑和问题,可以设计生活场景,让学生来表演,将经过小组讨论的解决办法表演出来。这样,对表演的同学来说强化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其他看表演的同学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二、积极调动学生自身的资源,不断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自身的资源,使学生在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问题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最多的问题,也是心理健康课学习过程中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借助学生自身的资源,为学生的心理成长服务。比如,在培养爱的能力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恋人标准,并进行分享,从学生的分享中可以发现学生不同的恋爱观,并可由此总结什么是爱情,学习恋爱三因素论,使学生对爱情有进一步的理解。在探讨爱的能力的内涵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几个与恋爱相关的问题,如被一个异性喜欢怎么办,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自然会列举出不同的情况。被异性喜欢时可能自己也喜欢对方,也可能自己并不喜欢对方,对前者如何接受,对后者如何拒绝,学生自己的经验中有好的或不好的应对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爱的能力包括接受爱的能力和拒绝爱的能力。

  三、结语

  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书籍或观看有关影视作品,推动学生进一步开展学习。

心理健康论文10

  一、关注水电施工野外作业人员心理问题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并没有能够注意到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对于野外施工作业的人员,这方面的关注就更少。如今,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就是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了仅次于癌症的人类健康第二大杀手。据报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xx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另有研究数据显示,我国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心理健康形式不容乐观。在水电施工单位中,野外作业人员很多都有不良情绪,几乎是每一个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焦虑、内疚、嫉妒等多种不良情绪。对于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的进行疏解,那么很容易让野外作业人员长期的被各种不良情绪所困扰,这样不仅仅是不利于身心健康,还对对他们的工作产生影响。在现实情况中,让员工产生了心理问题时,往往是将这些问题闷在心里,或者是因为碍于面子等其他原因,不主动的去想组织进行求助,也不主动的去找同事、朋友、家人诉说,最后使得他们的病情日益加重,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为此,公司与单位应该给予积极关注并帮助野外作业人员化解这些问题。和谐社会要求人与人、人与自然都能够和谐相处,而人的内心是和谐的基础。只有达到了心理的真正的和谐,才会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够更好的回报社会,进一步的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在单位中员工普遍感到不开心、压抑、顾虑重重,这个单位就没有和谐的基础了。

  二、水电单位野外施工人员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员工产生各种不健康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的,有社会的、有来自家庭的、有来自单位本身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压力过大引起的心理问题

  在工作的过程中,如果环境条件所提出的要求超过了一个人的`能力与资源范围时,就会感到紧张,这一种精神和心理状况,其产生的原因是人从意识上感觉了潜在的危险(身体或精神上)以及潜意识中思考如何消除危险。有研究表明,压力过大容易导致冠心病、高血压、肠胃溃疡等疾病,以及各种亚健康症状,并导致人体的免疫能力随之下降。压力过大容易导致野外作业人员的体力衰竭、精神恍惚,这种精神状态不利于他们工作的开展,最终影响到工作进程,严重的甚至是会离职、发生事故。然而上级单位却基本都没有能够注意到保持野外作业人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没有注意到野外作业人员是否面临较大的压力,例如各种惩罚措施、改制等等一些列的有可能为野外施工人员带来压力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使得野外作业人员产生很多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进而诱发他们的心理不健康因素。特别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他们在学习与家庭中基本就没有受过什么苦,当参加到野外作业施工的过程中时,很难适应这种十分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此时就很容易让他们产生矛盾和郁闷,如果这种矛盾和郁闷不能够得到好、疏解,那么就有可能诱发一些心理疾病。还有一些技术员因为学历不高,缺少晋升机会,不能够回到城市上班,长期的与家人分开,缺少家庭亲情的温暖,长期下去很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进而导致了心理疾病的产生。

  (二)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原因

  水电施工单位因为常年在偏僻的地方工作,故而都是远离家庭,这样很容易引发一些家庭矛盾,例如中年人不能够很好的照顾自己的孩子和父母,进而让自己的家人疏远自己,有些严重的还会导致夫妻因感情淡化而导致感情破裂,最终离异。而那些年轻的、还没有结婚的则又必须要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婚恋问题,进而可能与父母之间产生矛盾。而且野外施工的地方往往都是十分偏僻的地方,因此生活方式单调,放松方式较少,容易造成心理的闭塞。同时社会上的人对野外施工的行业往往都带有一定的偏见和不理解,认为这些人都是一些文化素养不高的人。而且因为往往因为工作环境的原因,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不好,使得一些年轻人的婚恋问题很难解决,容易让他们产生自卑感,更甚者会发展成自暴自弃,导致心理疾病。

  三、单位必须要重视野外施工人员的心理问题疏导工作

  (一)可以专门的员工心理辅导机构

  在我国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的同时,社会上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也更加广泛,在社会上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医疗机构,例如中央电视台就开设了专门的“心理访谈”,为人们排解各种心理障碍问题,这表明了人们对心理问题的重视。那么具有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水电施工单位野外作业员工队伍,也应该得到良好的、专业的心理辅导,让他们能够保持身心健康,为国际的水电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可以在项目部单独设立,或者是由几个项目共同设立,或者是有单位与医院、高校的心理专家进行合作,定期的为野外作业人员进行心理咨询服务,这些都需要看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定。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能够为野外作业人员的心理疏导开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更有助于为他们开展心理治疗,及时的调节他们的心理,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

  (二)丰富野外作业人员的业余生活

  在一些路桥施工单位中开展了职工之家建设来丰富野外施工人员的业余生活。我们水电施工单位也可进行借鉴这种方式。为野外作业的人员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够工作之余得到放松,打发闲余时间,缓解他们精神上的压力。对于野外作业的人员,我们可以在他们施工的地方开辟出一个固定的场所来组织他们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娱和体育活动,例如:下棋、打牌、唱歌、跳舞等等,这些活动所需要的硬件与场地都不是十分的严格,完全有条件做到。

  (三)单位应该多关爱员工

  野外施工人员为水电施工单位创造了很多的利润,因此单位上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例如对于中年的职工,可以为他们多提供与家人相聚的机会,让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照顾自己的双亲和孩子,对于那些年轻的还没有女朋友也没有结婚的,则可以想办法为他们解决婚恋问题,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同时单位还应该在逢年过节派人到工地上进行慰问、发各种扬信、感谢信等,这样就能够让他们在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重视,从而得到自我满足,促进心理健康。

  (四)多与他们进行沟通,尊重他们的权益

  通过沟通能够获得许多信息,同时能够促进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通过沟通能够能有效的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并维持心理平衡。在某一个群体内通过沟通能有效的协调群体内行动,提高效率并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对于水电施工单位的管理者,特别是在深处野外施工的第一线管理人员,必须要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同时还必须要积极的发挥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各个工会与政工干部必须要努力的提高沟通能力。要善于与不同的职工进行交流,能够第一时间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并且要尊重他们的隐私权利,保障他们的休假、休息的权益,提高他们对单位的满意度。

  (五)推行轮休制度

  对于野外作业的人员,之所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很多都是因为长期得不到家庭亲情的温暖。而且野外施工项目又大都是工期紧、任务重,这就使得他们的精神长期处在紧张状态,非常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通过轮休制度,在让他们有充分的休息时间,而且能够和家人有更多相处的时间,有助于他们放松身心。而对那些实在不能够离开工地的则应该安排家属的探视。总之,水电施工单位野外作业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要得到高度重视。在分析清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之后,必须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对他们进行疏导,防止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心理健康论文11

  当今社会,科技突飞猛进,经济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家庭观念转变。学生越来越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一部分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变化,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研究和预防青少年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初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主要表现

  1. 自私。当前,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过于溺爱,使他们没有约束,只知接受,不知赋予,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利益。顶撞父母,自私狭隘,斤斤计较,不礼让同学,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2. 自卑。一部分学生待人冷漠,常有厌烦、自卑或戒备的心理,内心苦闷、忧心忡忡。

  3. 骄傲。一部分学生经常处于盲目的优越感之中,爱炫耀自己,表现出一副洋洋得意、目中无人的神态。总是喜欢指出别人身上的毛病,流露出对他人的不屑,却看不出自己的缺点,听不得别人的善意批评,以高人一等的态度对待人或指挥人。

  4. 享乐。一部分学生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好逸恶劳,行为懒散,学习上怕吃苦,生活上自理能力差,爱追新求异。

  5. 嫉妒。一部分学生看到其他同学在某些方面优于自己时,羡慕、恼怒,习惯冷嘲热讽,整天为别人的幸运而烦恼,想法诋毁他人。

  二、初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

  1. 学校教育的缺失。当前,很多学校用学生的考试分数评价教师,教师用分数评价学生,导致学习好的学生一味地追求分数,学习差的学生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悲观失望。同时,部分教师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辄讽刺、挖苦,造成学生和教师之间情绪对立,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自己不良品行的认识和纠正,贻误了教育时机。

  2. 家庭教育不当。家长的过高期望,使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家长的过分溺爱,扼杀了孩子创造的灵性,阻碍了孩子的自主发展;家长的过度保护,使孩子倔强、任性,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只求别人照顾,不知关心他人,情绪波动大,易走极端。

  3. 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使成人产生了信仰危机和价值缺失,这也使得部分学生思想上混乱,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他们常感到困惑、迷茫。

  三、初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1. 培养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自身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最重要的意志品质。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善于评价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要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保持自信和乐观的心态。

  2. 培养抗挫折的能力。挫折感在初中学生身上表现较为明显,由于考试的失败、恋情的中断、社交的障碍、成人的不解等原因,他们常感到失望、压抑、沮丧。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使学生认识到成长的道路是曲折的,遭受挫折是人生旅途中的正常现象,要学会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追求,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让他们深知“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的内在含义。

  3. 培养合作交往的能力。与人交往是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必由之路。学生在通过与父母、教师和同龄人的相互交往中,认识社会、获取经验、调适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之中。因为,一个人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合作交往。通过语言、技能、态度等交往实现心灵的沟通,促进个性的形成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好为人师的习性。学会倾听,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尊重他人,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还要学会宽容,只有从个人私利的小圈子中解放出来,才有宽广的胸怀,敞开心扉与人以诚相待,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理解,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心理健康论文12

  【摘要】本文章是写关于大学生在这个社会飞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的环境下,对社会心理这块“晴雨表”的反映,从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先从心理健康的定义出发,来判断大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然后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教育后的意义。还有现在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的现状,以及问题的原因分析,对这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让这些祖国的栋梁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将来能够对我们祖国的发展、富强做出自己贡献。

  【关键词】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正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心理健康论文13

  论文关键词: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影响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健康心理学应运而生,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是当今时代对人们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甚至是影响人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随着各种压力的渐增,人们发现人类疾病谱正由传染病向慢性病方向发展,相应地医学模式也由原来的纯生物模式朝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一门新的学科——健康心理学应运而生。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健康心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主要为人们如何保持健康的身心提供服务。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健康的心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地位必将会越来越重要。虽然心理学界对心理学今后发展趋势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乐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必将会受到千千万万人重视,甚至宗教崇拜;另一种是悲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有一个长远的过去,短暂的历史和一个茫然的将来”,认为心理学即使再过10年也难以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现代人要提高生活质量,就必须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可以说,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是当今时代对人们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甚至是影响人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1.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曾经有一则寓意深刻的心理故事,讲的是一对男女朋友约会,结果男朋友迟到了。当女朋友问及男朋友迟到的原因时,男朋友回答说他找心理咨询师咨询去了。如果这件事情分别发生在中国和美国两个不同国家,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如果在中国,女朋友可能会立即挥袖而去,认为她的朋友有毛病;如果在美国,女朋友听说后则会喜出望外,因为男朋友能够去看心理医生既说明他非常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时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这虽然是一个杜撰的故事,但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心理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中国,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并不懂得运用心理学知识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更有甚者对心理学抱着一种错误的偏见。中国人往往习惯于把“心理障碍”与“神经病”联系起来。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真实的故事:某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刚成立时,由于考虑到该校的研究生楼较为安静和隐蔽,较适合开展心理咨询,于是把心理咨询中心设在了研究生楼里。不料研究生楼里的研究生们纷纷向校领导反映意见,强烈要求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摘掉。其理由是: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挂在研究生楼前,别人还以为研究生都有心理毛病呢!从这一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连知识层次较高的研究生们都如此看待心理学,更何况一般的老百姓呢?

  当然,这只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人对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近十年来,随着心理学知识的不断普及,人们对心理学的认同度也在不断提高。对自身身体的认识也有了长足发展,认识到健康不仅是纯生理的健康,它至少还应包括心理的健康。真正的健康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统一。同时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必然会导致人们精神的欠缺,人情的`淡漠;导致高的心理发病率;导致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调;导致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人的身心失调;导致所谓的"现代文明病"的出现。而要使这些问题得到真正解决,就必然要让健康心理学知识参与进步。因此,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2.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日趋剧烈的社会竞争,高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人们的心理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笔者作为一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曾耳闻目睹不少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影响了学业的正常完成。如大学生小A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后,由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平时没有用功学习,大一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时他只好作弊,不料当场被老师发现并因此而受到学校的记过处分。如果他掌握一点健康心理知识,能够及时调整心态,也许这次处分就不会对他造成不良后果。但遗憾的是,他选择了自暴自弃,结果他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同时出现了幻听、幻视等严重的心理障碍,无法继续学习,只好自动退学。又如大学生小B是院学生会的一名学习部长,学习成绩一般。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女大学生小C并一见钟情,但表白时遭到了对方的拒绝。遭拒绝后不久,当他去检查本院学生到课率时,一位老师竟当着他的面说:“这么差的成绩,居然还是学习部长!”遭拒绝后的失意加上他人的鄙视,他忽然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结果当天他就从宿舍楼的窗口跳了下去……在普通的人群中,也有不少人由于事业的失败、情场的失意、朋友的背信弃义、生活的不如意等等原因而轻则患上心理病症,重则走上轻生道路。所有这些表明,现代人所面临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调节自己的心理,则很可能患上心理疾病,影响身心健康。目前很流行一种说法就是把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但又感身体不适(如紧张、疲劳、胃痛、头疼……)的身体状态称“亚健康状态”。据一项统计数据表明,现代人生活压力下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大。所以说,掌握必要健康心理学知识是现代人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3.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还是影响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高智商等于高成就,因此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这种智力学说却无法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为什么有的人在校时是尖子生,进入社会后却一事无成?为什么我们对某些人一见面就有好感,对某些人一见面却产生反感?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困难挫折有些人精神沉沦、一反常态,而有些人却能保持轻松愉快、一如既往?美国心理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人生成就的影响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80%则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他因素主要指个人的情绪调节能力、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的心理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像“信心”、“乐观”、“人际交往能力”等这样一些非智力范畴的个人心理因素已经在美国企业界倍受重视。而“情商”这一美国心理学界流行的新概念也正在引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美国心理学家高曼认为“情商”主要由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驱策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识别、移情及适度的反应能力所组成。如美国“创造性领导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一些高级主管人员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原因并不是因为技术上的无能,而是因为人际关系的缺陷。因此,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加登纳认为:“一个人最后在社会上占据什么位置,绝大部分取决于非智商因素。”可见,人们要获得人生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懂得如何调节情绪,如何培养自信心,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曾经有人指出:心理学的发展一般要经过点缀品、调味品和必需品三个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健康心理学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成为人们幸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美]查理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xx.

  [2]王沛.社会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

  [3]贾启艾.人际沟通(第2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xx

心理健康论文14

  摘要: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小学开始追求素质养成教育,实现素质养成教育的途径之一是开设思想品德课。思想品德课的开设目的在于育人,为了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小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中还需要渗透进去心理健康教育。本文主要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进行探析,旨在为思想品德老师的教学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

  小学;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1世纪,我国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综合知识水平,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小学生最初接触的德育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如果在思想品德课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老师运用合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将会对小学生未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1小学思想品德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策略

  1.1培养学生道德认识

  培养学生道德认识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社会上真善美以及假恶丑的现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正确认识,这种认识有助于学生养成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高尚的品德,让自己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小学生的心理是纯洁的,如果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对他们品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帮助。例如,在思想品德课的“真诚、诚实”的教育中,思想品德老师可以选择《掩耳盗铃》的故事对学生进行讲解,为寻求讲解的生动性,老师可以播放《掩耳盗铃》的视频,让学生从中体会所包含的道理,理解其中的寓意,从而了解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能够自欺欺人。这种培养学生道德认识的方式,能够同时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2营造和谐、愉快的教育环境

  一个和谐、愉快的教育环境,最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思想品德课老师可以在每堂课上都为学生创设这一种环境,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在上课时老师提了一个问题,问题的内容是:“如果有两位同学有恰好相反的不同意见,应不应该因为别人和自己意见不同而感到生气?”基于这个问题,老师让全班同学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意见或建议,认识到生气不利于身心健康。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票选出平日中最宽容、大度、尊重别人的人,对他们进行奖励,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之间互相宽容、互相帮助,久而久之,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3行为、言行感染

  小学生对老师都有一种崇拜的情愫,因此,老师可以运用自己的行为以及言行来感染学生,从而让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看待问题的态度,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例如,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爱国”教育时,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奥运健儿夺得金牌的荣耀时刻、国家对外经济贸易获得重要进展的重大时刻,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感觉,用这些成功者的事例感动学生,让学生对他们产生崇拜的感觉,这种感觉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1.4为学生提供榜样

  小学生有一种喜欢模仿别人的特质,思想品德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种特质,向他们提供一些具备优秀品质的`榜样,让他们跟着榜样一起学习。学生最直接的榜样便是老师自身,因此,老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微笑,注意自己的谈吐,多向学生分享一些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借鉴。不仅如此,思想品德课本上还有许多优秀的名人,老师可以每一节课选择一位名人的事迹向学生讲解,让学生将他们作为生活中学习的榜样,学习他们的品格。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社会上一些“最美”的事迹,让学生学会尊重各行各业的人,养成正确的观念,从而实现心理健康发展。

  1.5锻炼学生

  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不仅局限在课堂上,为了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应该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小学生所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符合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让他们在这些多人活动中锻炼自己。例如,春游远足的时候可以规定学生带的东西,帮助学生养成朴素、坚强的精神。除此之外,对于课本上的典型案例,老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角色,明白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遇见类似情况应该怎么做。如在《不上当受骗》的分角色扮演中,就可以让学生明白怎么对陌生人提高警惕,如何冷静处理问题。这种锻炼学生的方式,让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实践明白道理,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2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优秀品质,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目前,社会上报道了很多由于学生心理不健康而做出害人害己事情的案例,足以看出对小学生实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方馥馨.探索小学生思想品德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31):120.

  [2]滕燕.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探析[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6):88.

  [3]徐小红.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之策略[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9):279

心理健康论文15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进行了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那么,何为心理健康?所谓的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续保持的心理状况,一方面要没有心理的疾病,另一方面要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做到这两点,就拥有了我们所说的健康心理。那么,目前我国学生的心理现状是怎样的呢?体育训练强度与心理健康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如何调试体育训练与心理健康呢?接下来我们就一一解答。

  一、我国学生心理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革,人们的生活步伐逐渐的加快,社会上的竞争也在日益的加剧,人类的情绪已经进去了严重负重的时代。正是这种社会上的变化,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然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据资料显示,我国的大学生身体素质正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心理问题更是迫在眉睫,1988年的大学生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患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人数已经高达99%。可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容小觑,严重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发展。另外,在这些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群中,其中由于心理问题而休学的学生人数占所有休学学生人数的64.4%,高居心病休学之首,这也更加说明了心理问题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也更加证明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的重要性。

  二、体育训练强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适度训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适度锻炼,促进身体发展通过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为心理成长提供扎实的物质基础。体育竞赛是体育活动的常用划分形式,其中往往伴随着成功和失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承受失败与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的优良品质。体育竞赛中,存在着严格的规则与纪律要求,对于培养学生超强的自控力与纪律性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并且还能够锻炼学生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优秀精神。另外,体育锻炼一般都是室外活动,风吹日晒,略微恶略的环境更能对学生进行考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刚毅的性格。

  (2)适度锻炼,促进人际交往通常情况下,体育锻炼都是以班集体为单位进行的,师生共同参与,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和更多的同学交流与互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体育课堂其实就是一个小的“社会课堂”,课堂的形式和内容都是模拟的社会生,在课堂中,学生会受到胜利,会受到挫折,会受到成功,会受到失败,会受到优势,也会受到劣势等等,一系列的体验,都能够让学生对自身的素质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有助于自我认知,也有利于交到更多的朋友。

  (3)适度训练,增强信心体育训练通常都是激烈、艰苦、竞争的,对学生的情绪和意志力都是很大的考验。适度的体育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团结友善和爱国主义精神,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沉着果断、机智灵活的意志品质,这些都是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因此,适度的体育训练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不可比拟的作用。

  (4)适度锻炼,缓解紧张疲劳适度的体育训练能够帮助消除疲劳、缓解紧张情绪。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和我们的.心理状况息息相关。如果一个人长时间的从事一项令其情绪消极的任务或工作时,他的生理和心理上都会产生疲劳与紧张。但是,如果保持适度的体育训练,并且在锻炼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情绪,就能够明显的减轻疲劳。与此同时,适度的体育锻炼对于治疗神经衰弱也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积极休息”。另外,适当的训练可以有效的增强心理坚韧性,减轻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消极情绪,根据研究显示,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不不锻炼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要强好几倍。

  2、超强的体育训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根据英国专家的研究显示,高强度的体育训练对人的身体或是心理都具有不利影响,过度的训练会造成体力的大量消耗,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对免疫系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在过度的训练时,会产生大量的负荷,促使机体内产生大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素,这些激素对淋巴细胞(免疫系统的前线战士)会有抑制作用,血液中的抗体数量也会由于训练强度的提高而降低。所以,高强度的体育训练对我们的身心发展并没有好处,并且不利于健康。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以一蹴而就,需要细水长流,有一些人急功近利,想要一举而成,总是长时间的高强度训练,导致后天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出现,影响了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3、低强度的训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其实这应该是众所周知的,低强度的训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没有直接的不良影响,不会像高强度的训练那样严重影响身心发展,而是对学生有着间接的影响。就比如一个体育生,长期不坚持锻炼,每天只是跑几百米的训练强度,虽说对身体无害,但是长此以往,体育成绩会一落千丈,与其他人差出水平,到时候学生自己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会怀疑自己的能力,造成心理上的影响,日复一日,心理就会产生疾病,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综上所述,是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不同的体育训练强度对心理健康的印象,可见不同的训练强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大不相同,其实毋庸置疑的是我们要作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锻炼,适度的训练强度对我们的身心发展都是有利无害,而不管是高强度还是低强度都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望大家都能够合理训练,培养健康的心理状况。

  参考文献:

  [1]普照民.云南省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复原力的对比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xx.

  [2]邱达明.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整体自尊、生活满意感及免疫球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xx.

  [3]翟芳.不同强度、项目的身体锻炼对男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维度若干指标影响的实验研究[D].扬州大学,20xx.

  [4]吴波.我国心理健康服务方法的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xx.

  [5]黄军建,张沛林,徐玉龙.不同运动强度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跑步为例[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xx,04:49-50.

【心理健康论文】相关文章:

心理健康论文11-03

心理健康的论文11-10

心理健康论文15篇11-04

心理健康为主题的论文11-02

心理健康的论文15篇11-13

心理健康论文14篇02-09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2-20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1-06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