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谈如何激发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进行有效探索
浅谈如何激发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进行有效探索
摘要:
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认识和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还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幼儿在科学活动中需要调动各种认知功能积极参与,观察、比较、分类、操作、思维等,从而使幼儿的认知能力在活动中得到相应的培养与提高。本研究立足于如何激发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进行有效探索,提出几点建议:通过合理选择活动内容;广泛开辟活动渠道;精心指导幼儿活动的途径,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在活动中获得发展,得到提高。
关键词:
科学活动 有效探索 合理选材 多渠道 指导方式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究本能”。孩子的天性就是探索周围的事物,并对许多事物产生兴趣,教师要开发和利用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从而让幼儿获得更多的实践体验。科学现象五彩缤纷,神奇有趣,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和探索求知的兴趣;科学教育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存在于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空间。
如何在科学活动中积极调动幼儿各种认知功能的参与,如观察、比较、分类、操作、思维等,使幼儿的认知能力在活动中得到相应的培养与提高。带着这些问题我进行了一些研究。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合理选择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
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它包括人体和健康、植物和动物、生态与环境教育、自然科学现象与科技教育等。而幼儿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不能理解深奥的科学原理,对科学现象的认识也只是初步的,所以选材要注重贴进幼儿生活实际、符合幼儿兴趣需要,从而激发孩子在科学方面的探索。
1、生活化的科学活动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所以科学活动生活化,能使幼儿感受和体验到所探究和学习的内容对自己与同伴的意义,会使他们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如:科学活动《多种多样的洗涤用品》中,肥皂、洗衣粉、沐浴露等是幼儿生活中熟悉的物品, 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许多关于这些用品的经验知识,知道其特征和用途,对幼儿来说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他们会比较感兴趣,对它有亲切感,从而能促使幼儿更大胆地探索。让幼儿主动去发现,确保幼儿科学探索的顺利进行。
2、兴趣化的科学活动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兴趣是生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兴趣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兴趣使幼儿敢于冒险,并使活动得以维持。幼儿没有兴趣,就缺乏真正的动机,而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求知欲望的生长点。因此在科学活动应选择幼儿好奇感兴趣的内容。如: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孩子们发现了蚯蚓,好奇的他们围着它相互讨论着,有的说“它的头在哪里” “它是怎么动的呢”“它喜欢吃什么呢”……。看到孩子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便组织了一个有关蚯蚓的教育活动来支持和继续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科技化的科学活动
《纲要》中明确指出: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所以活动题材要体现时代性和典型性,不能仅仅局限于选取纯自然界的科学素材,还应该把当代社会现实和幼儿的周围世界联系起来,选取一些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的科技产品,帮助幼儿进行认识、理解,积累他们的科学经验。如活动《聪明的电脑》中,让幼儿了解电脑的广泛用途,激发他们对电脑的好奇心和学电脑的兴趣,使其知道电脑是一种帮助人工作的高效率机器,以及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还可以认识一些社会生活中其它的现代化技术,探索蕴含其中的科学原理。从中孩子们初步认识现代科技,知道科技是在不断发展的,它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方便。
(二)多渠道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幼儿在认识事物时,总是喜欢摆动、拼拆、移动等,这表明幼儿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新《纲要》也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位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形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关键还在于引导幼儿操作探索,只有积极引导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幼儿的探究水平才会得到提高,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
1、发挥幼儿多种感官
人的感官是人感觉的分析器,是人认识能力的基础。人通过口、眼、耳、舌、鼻、身等感官去认识感知世界,形成表象;在表象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抽象、概括等过程形成概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解放幼儿的口、眼、手、脑,充分运用感官提高认识能力。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能使人的认识更全面,更清晰,更深刻。如在《认识各种水果》的活动中,让幼儿自由的看、闻、摸、尝,在操作过程中,他们通过自己各种感官作用对有关事物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用视觉感知它的形、色、结构,还要用手触摸它的光滑度、软硬度、温度、重量,用嗅觉审其气味,用味觉尝其味道。这样充分运用感官,让幼儿多角度地认识这些水果,从而提高认识能力。
2、提供实验操作的机会
科学小实验不仅是幼儿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更在于幼儿能在亲身经历探索过程中积累有益的经验,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幼儿在科学小实验活动中的探究、体验、尝试,生动直观地了解科学物体,现象特征,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而且还能发展幼儿的观察、分类、测量和思考等智力技能,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如:活动《沉与浮》就是让幼儿学习用实验的方法了解沉浮的现象。活动中幼儿经过自己动手尝试、实验后,从中发现哪些东西会沉于水中,哪些东西会浮在水面。同时,幼儿同伴之间对实验现象提出异议,这样也培养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态度。而且通过幼儿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培养其他幼儿倾听的能力。
3、及时提问进行讨论
讨论能够激发幼儿参与相互学习活动的兴趣,为教师与幼儿之间提供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机会,又能使幼儿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机会正视自己的能力,从而逐步提高自我价值感。所以,科学活动离不开交流讨论,交流讨论是引导幼儿进行初步归纳概括的必不可少的环节。(fanwen.weiyujianbao.cn)我们尽可能地发挥“生生互动”的作用,鼓励幼儿利用已有经验进行大胆的交流,让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增长见识。如:在《夏天的雷雨》活动时,向幼儿提出“夏天雷雨降至时天空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打雷前会有闪电”等问题。先让幼儿讨论争议,各予以见,然后在及时总结,调动幼儿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科学活动《珍贵的淡水》中,我就组织多次讨论,让幼儿相互谈谈淡水的用途,体会它的珍贵,学习保护水资源的有关知识和具体办法。其中可能会出现争议或达成共识,从而增长见识知道了更多信息,通过积极参与,达到师生、同伴之间相互作用的学习的过程。
4、运用记录获得归纳与分析
记录,一般包括猜想记录、实验验证记录、过程记录、结果记录。它也是科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可以促使孩子们更细致地观察和更认真的思考,使他们将零散的知识经验系统化,从而在一次次的记录与实验的对比中调整自己的认识,逐步实现自我建构科学知识与经验,为最终形成科学的概念等奠定基础。如活动《奇妙的磁铁》中, 幼儿用绘画的形式把自己猜想到的能被吸住的物品及时记录下来, 为后面的验证提供具体形象的操作依据。然后通过操作来记录下磁铁能吸什么,不能吸什么。这样有助于幼儿将原有认识与当前的操作结果相互比较,调整原有的认识,促进新经验的主动建构。又能及时了解幼儿在实验中的兴趣、能力和实验中遇到的困难与发现,然后进行有目的的指导。
(三)精心指导科学教育活动
幼儿是主动学习者,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的指导作用应体现在促进幼儿与材料、同伴的相互作用上,支持和引发幼儿的操作、探究、实验、制作等活动,在获得了大量的特例、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概括,最终得以真正和内化,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1、提供适时的支持
教师作为引导者,介入的时机,方法很重要,出发点是幼儿自己的内在需要,而不是教师处于教育的意图,所以要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幼儿的创造行为随时都可以发生,通过对幼儿活动中的环境、材料以及根据幼儿兴趣点等,给予幼儿隐性的指导,这样不仅帮助幼儿学习探索的方法,同时也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方法。如在《向下落的物体》活动中,先请幼儿玩扔东西的游戏,看看不同物体被扔高后是怎么落下来的,有什么不一样,教师再请幼儿利用两张一样的纸,一个揉成纸团,一个不揉,比一比,看看会怎么样,以及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幼儿从物体落下的速度快慢上进行比较,最后,幼儿得出结论:轻的、大的东西扔不高,落下来的时候也慢;重的小的东西扔的高,落得也快。作为教师不能急于给予孩子、代替孩子,而应该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着孩子在活动中主动学习。
2、允许探索中的小意外
儿童的好奇心是他们的自然本性,所以我要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探索机会,满足他们的好奇感,让他们与外界进行亲密接触,让这些天生的"乐学者"延展探究的"领地"。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正是这种好奇不断地促进他去探索,总想探个究竟,而幼儿的思考能力有限,有时会不择手段。所以我们要允许探索中的小意外,促进儿童的自主性发展,养成良好的探索习惯。如:在科学活动中提供了丰富材料,几个男孩拿着玩具玩得很开心,过了一会儿,有小朋友就来告诉我顾XX把玩具弄坏了,果然玩具被拆的七零八落,见我来了他马上停了下来解释“我想知道它怎么会发出音乐,只是看看里面有什么”,我没阻止他而是鼓励他继续探索,并尝试把玩具组装好。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破坏”,这种出于好奇而导致物品的"探索性"损坏不带有任何故意的色彩。如果严厉管制,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探索精神。
3、及时进行积极性评价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采用多元的评价观,以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为目标。在探究活动中,从多方面去评价幼儿,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避免把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的获得作为单一的评价内容,同时应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学习方式纳入评价的内容。教师不能仅以对探究的结果作为评价的单一标准,而应该要去重视幼儿参与活动的态度和积极性,重视幼儿的探索过程和不怕困难不断尝试的精神,还要对积极参与活动的幼儿应给予及时地肯定、鼓励和赞扬,从而增强孩子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与动机。教师也可利用非言语信息对幼儿做出评价,如点头、微笑等,还可以把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与大家一起分析,幼儿相互一起评价。所以,科学活动中恰当的评价能激发幼儿再参与的愿望,促进活动的开展。
三、研究结论
通过对幼儿园各年龄段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探索的有效性进行了跟踪观察和记录,看到了科学活动探索的有效性在整个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合理选择了科学活动的内容,让原本枯燥的科学知识理论变得具有生活化、兴趣化、科技化,还多渠道地开展了科学教育活动,发挥幼儿的多种感官,提供实验操作的机会,及时提问进行讨论,并运用记录获得归纳与分析,从而帮助幼儿获得有关科学活动更多的认知。教师精心的指导与适时的支持和评价更能帮助幼儿很好的去掌握科学活动所要表达的精髓,帮助幼儿走进科学活动的世界,使幼儿通过感知、认知科学活动达到巩固学习的目的。
本次研究,让研究者感受到教师是科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引导者,教师的理念体现了科学活动的有效性,是通过合理的选材、多渠道的探索、各种指导方式来体现科学活动的核心内容。教师的不同设计理念直接影响到了当前科学活动探索的效果,从而影响了科学活动所发挥的教学作用。
在研究中,通过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衡量科学活动有效探索所表达的内容和设计,简单总结了激发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进行有效探索的几个必备条件包括:合理选择科学教育活动、多渠道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和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指导方式。也让研究者感受到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幼儿和探索的事物三方面的配合,才能使其探究更为完整,做到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使科学活动更具教育意义。
由此可见,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幼儿园科学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俊.《幼儿园教师教育丛书——幼儿园科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 高一敏.《幼儿学科学》.中国教育出版社.2004.
【浅谈如何激发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进行有效探索】相关文章:
浅谈如何有效的进行幼儿绘画教学08-20
浅谈如何有效地进行英语总复习08-02
浅谈品德与生活课如何进行有效教学08-15
浅谈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08-15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提问08-02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08-14
浅谈英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08-17
浅谈如何开展合理有效的区域活动08-23
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