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有感于《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研讨

有感于《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研讨

时间:2022-08-07 12:39:42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有感于《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研讨

  我的解读,谁做主?

有感于《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研讨

  ——有感于《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研讨

  赵凤霞

  6月15日导师沈庆九主持研讨了《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开篇讨论了网上热议的关于韩军老师《背影》的解读:《生之影,死之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对于韩老师的解读,有的赞同,有的质疑,各抒己见。沈老师说:文本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教学文本是要完成课程教学所规定的有关内容的,那么教师解读文本获得的东西,就必须考虑是否能达到课程所要求的目标。

  沈老师的话让我思考:我的文本解读,谁做主?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此说来文本解读,无论有多少个解读,只要都是哈姆雷特,只要能自圆其说,似乎都不过分,可是事实真是这样吗?我们先来看看新课标怎么说的——

  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2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这样陈述具体的阅读建议:

  (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2)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首先,"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么为阅读教学服务的文本解读也必须关注学生、教科书编者和文本,尤其要关注学生,毕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他们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更好地完成教育。

  其次,没有指出阅读是教师的个性行为,但是强调了教师的作用:"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把自己的阅读分析推销给学生,甚至强加给学生,代替学生阅读实践,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也就是说应该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思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第三,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但是不能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也就是说不反对发挥,但是不能脱离文本,但是不能过度发挥。

  由此可见,虽然是我的解读,但是总舵主是新课标,遵循的是新课标,依据的还是新课标。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必须以新课标为依据,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解读文本,毕竟新课标本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课程目标

  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

  既然教材取向是以知识体系为基点,那么体现课程内容载体的教材就要服从于整体课程内容的知识体系,就会呈现出一定的序列性,那么作为课程内容载体的教材、文本就要完成课程教学所规定的内容和目标。也就是说,你可以创新解读文本,但是要考虑这些解读是否达到课程所要求的内容和目标,要考虑是否达到教材的单元内容和目标,要考虑是否达到教材所要求的内容和目标。因为文本服从教材目标,服从单元目标,服从课程目标。

  同时课程内容编者大都是专家学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他们遵循着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实际、现实生活、科技时代等,综合大家的智慧,集体编写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尽管也会有所疏漏,也会不尽人意,但是瑕不掩瑜,文本解读还是要尊重编者的编写意图。

  文本特质

  解读文本,就要分析文本。文本都有自己的特质,关于文本特质,王君老师有一段精辟论述:

  什么是文本特质?我把它定义为:一个文本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文本的标志性属性。文本特质决定了该文本在课程内容、教学内容以及教材内容中的特殊地位,也就决定了围绕该本文采取的教学策略。

  文本特质首先决定了课堂教学在内容上选择取舍。王君老师根据文本特质,把课文大致分成主题型文本、语用型文本、思辨型文本、写作型文本、诵读型文本、拓展型文本五种类型。

  主题型文本相当于传统的"精读课文",是经典中的经典。比如《皇帝的新装》等,它们具有多角度解读文本的价值,能够推陈出新让学生豁然开朗,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语用型文本即语言应用训练文本。比如《往事依依》《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等,它们的外部特征是语言多彩多姿,值得学生去积累应用。思辨型文本是利用文本明显缺陷,培养学生"深思慎问的质疑精神",如《为你打开一扇门》。写作型文本是文本整体或局部具有鲜明的写作示范功能,如《春》等。诵读型文本是在忘情的吟诵中,自己去心领神会,从整体上去把握散文特有的魂儿,如《春》等。拓展型文本是以文本为跳板,将带领学生进入辽阔的阅读世界,如《冰心诗四首》。

  我不能说这种分类的科学性有多大,毕竟才疏学浅。但是个人认为王君老师很有创意,最大效用的发挥了文本使用价值。王老师从教学实际出发,重新组合教材对(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重新定位全方位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真正做到了教材为我所用,真正做到了用好教材。

  文本解读必然要关注文本的特质,根据文本特质在教学上大胆取舍,选择一点重点突破,争取一课一得或一课几得,避免面面俱到。

  学生阅历

  课程标准也好,课程目标也罢;文本也好,教师也罢,这些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所以文本解读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就必须谨慎,就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生活;学生从这一个文本中获得什么东西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如何领受文本理趣,品味语文的魅力。

  所以无论什么解读,怎么解读,都要考虑学生包括生活阅历、接收能力等在内的认知基础,更要清楚学生现有的学习情况,只有这样,文本解读才有针对性,文本解读才有意义和价值,文本解读才会发挥最大效用。

  自身经历

  有个老师说:读了《韩军与新教育》,我就明白他了这样解读《背影》,是综合了他的人生经历。父亲生前他不理解父亲,不理解父爱,几次人生的转折,却是被父亲掌控了。父亲过世,他也人到中年,内心才突然有所感悟和震撼。《背影》一文,更是与父亲紧密相关,更能引起他的某些情愫。所以,韩军老师对《背影》的解读,是"生之背,死之影".

  鉴于视野和经历,无论如何我也解读不出韩老师那样的深度。但是相似的是,我对《背影》的理解也经历了一个过程。教了那么多年,说实话这篇文章还真未引起我多少关注,确切地说这篇文章并没有打动我,更不要说我的学生了,教学也只是人云亦云。只是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经验的丰富,才真正走进文本,咀嚼文字,才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朱自清父子间的款款深情。

  由此可见,文本解读确实受执教者自身的年龄、经验、阅历等等自身因素的影响。

  很多时候,即便是我们体验了、明白了、理解了,学生也不一定真正体会的到,学生理解有时候也需要时间,也许我们也应该等着孩子们慢慢长大。所以,基于生活经验的解读,虽然每一种解读有他合理的空间,但是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接收能力和认知水平。

  ……

  综上所述,作为课堂教学的文本解读,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一定要综合考虑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文本特质、学生阅历、自身经历等多方面的因素,让文本解读真正为课堂所用,为学生服务。

  最后,用沈老师的话做结:

  前人解读的成果能够被许多人认同,至少表明它有很多的合理性,即使有些地方不合理,那么可以通过我们的进一步解读,使它更合理,尽可能地切合文本意、作者意,在解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阅读思维。

  鉴于此,不如丰富细化坐实一些被大家认可的解读说法,不要人云亦云成为一个符号,学生在感知体验这些说法的时候,能带有自己的情感色彩。所以我建议课堂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前提是立足文本、尊重已有成果;方法是变换角度、转变思维模式;追求是培养提升学生阅读思维的品质。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现代课堂的理趣境界》(沈庆九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3、《听王君讲语文教师成长》(王君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有感于《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研讨】相关文章:

《夜晚的实验》文本解读与教学08-16

解读文本:高效阅读教学的起点08-16

阅读教学文本解读策略08-23

解读文本之象08-17

与文本对话:文本解读的不二法门08-15

说说文本解读中教学内容的选定08-18

关于文本解读的几点思考08-16

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思考08-18

文本解读,更要有“儿童视角”08-20

解读――走向“教学设计”的有效教学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