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为语文学习找一个支点
为语文学习找一个支点江苏省宝应县鲁垛镇中心小学 杨启兵
【摘要】
语文教学是一种文化传递,需要一个合理的支点。这个支点既是起点,也是原点。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寻找合理的教学,让学生获得思想提升呢?本文从三个方面入手,提出了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并从中建立教学的起点。
【关键词】
语文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起点 教学支点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指出,文化包含有三个层次,层次一是指前喻文化,指代的是年长者向年轻的人传授的文化,这需要年轻人向年长者学习;层次二是指同喻文化,这指代的是同时代的人互相交换,互相学习的文化;第三个层次则是后喻文化,指代的是年长者向年轻者学习的文化。以上三种文化为我们指名了一个方向,也就是说,教学意味着落差,只要有落差就有教和学的可能性产生,那么就有可能找到学习和教学的起点,以此寻找不同的教学视角。
一、前喻文化:从逻辑起点发现可能
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年级的识字与写字、阅读与写作等目标,都有过明确的规定,并以此确立了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那么何谓逻辑起点呢?从理论上来说,逻辑起点是指语文教学本质理论上的可能性,是指学生应该在教学中完成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也就是学生发展的应然状态。也就是说,学生应该具有的知识经验等,然而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之间,永远都会存在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就是教学存在的距离,也是教师要弥合的一段距离。这段距离也是教师和学生存在的理由。找准学生的逻辑起点,然后根据这点把脉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逻辑,就有可能实现教与学的高效性。
这是笔者在教授苏教版六年级叙事性散文《姥姥的剪纸》时,进行的一次尝试:我先在备课中追问自己几个问题:"什么是学生知道的?什么是需要学习的?什么是学生想要知道的?问清了这几个问题,笔者就梳理清楚了教学的内容,就找到了要教学的主要内容。(fanwen.weiyujianbao.cn)这是高年级段的阅读教学,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领会,并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手法,并能够理清楚文章的逻辑关系,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这样就让学生在思考段落时,很快掌握了文本的内在结构。
对于学生来说,读不懂的学不会的,才是教师需要辅导,需要讲授的。课标对高年级阅读有这样的要求:能结合上下文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并体会效果。在《姥姥的剪纸》一文中,有一些直截了当的赞美之词,学生能够很快读明白;但也有一些贬义词,如"调皮、刁难"等,还有一些中性词,如"什么样的兔子,什么样的老牛"等,还有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这些词语的关联,学牛读得有些云里雾里。此时就需要教师的点拨和指导。
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关联词语的迁移练习,让徐盛用关联词写话,当然学生是不太欢迎这点的,那么可以设置合理的训练语境,让学生仿写。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语文词语的迁移和语用,学会自己不清楚的,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有更全面透彻的了解。当教与学之间出现了落差,就出现了学和教的可能性,这样也就有了学生学和教师教的动能。
二、同喻文化:由现实起点间的差异形成张力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说,作为同道者必定有互相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在文化的第二层次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我们要相互学习,互相促进。这就确认了人和机器之间的差别。
在传统教学中,将学生当做是机器,课堂如流水线般窄化与僵化。教师无视差异,不可否认,学生之间存在着和差异,不管是知识经验的差异,还是性格的差异,总之在每个学习者哪里,都有一个不同的起点。教师要从中找到这一个起点所在,才能找到教学的张力所在。
对于学生来说,不管成熟的果子如何挂,总有学生因够不着而沮丧,也有学生会因为太简单而失去动力和兴趣。这个时候,教师要依据学生现实起点间的差异进行看考察,营造一个游刃有余的空间,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如在教学六年级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1.这株柳树是怎么长大的?找出其中的段落并品读。2.你是怎么感受这株柳树的?说说你的体会?学生可以从自己的想象出发,感受文中的深刻内涵,并为这个有关柳树的故事重新起一个名字。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不再将学习停留在寻找答案上面,而是通过这些触摸柳树与个体内心相联结的地方,从而寻找叩击心灵的壮美。这种阅读方式具有普适性的价值,能够让学生之间具有相互的牵引力。关注差异的教学,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感受,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认知等进行碰撞,形成课堂上的张力。教学中,学生可以读故事,想象故事,并进行由衷的赞美,对故事内容本身进行自我的感悟,感受言语品读带来的冲击……有了张力,现实起点不同的学生就有了认识与情感驰骋的天地。课堂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变得鲜活而有滋味。
三、后喻文化:直面现实起点的教学相长
《礼记·学记》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那么何谓教学中的相长呢?德国哲学家凯斯特纳指出,孩子就是老师,要回家问问孩子!也就是说,年幼者可向年长者传授,年长者也要向年幼者学习。这个的文化传授模式的确让人匪夷所思,但事实上却是,学生的确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契机。直而两者之间的落差进行教学,促使教学相长,使教与学的目标统一于学。教和学两方向互相影响和促进,适应学生身心发展。
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小说《爱之链》时,笔者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并续写结尾,学生有的提到了文中的细节,并且这样写道:"当他看到床头的纸条还有那些钱,他的眼睛湿润了,然后快步走到窗前,一下拉开了窗帘,啊,灿烂的朝阳立刻涌进了小小的屋子,连同乔伊的心,都被照得亮堂堂的了……通过这样的描写,学生将自己的感情投入其中,让乔伊的内心在阳关下变得温暖起来,并把乔伊由不安及至激动的心隋转变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教师要沿着学习起点关注儿童学习,为语文学习找一个支点。
【为语文学习找一个支点】相关文章:
给传统教学一个有力的支点08-17
提高语文教学的支点是读书08-05
语文教学论文:好习惯是学好语文的支点08-05
以具体内容为支点积累数学活动经验08-04
寻找一个支点,撑起语言表达的天空08-05
支点优秀作文08-19
生命的支点作文08-18
语文 -找骆驼08-15
语文 -找规律08-15
语文 -找春天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