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谈化学实验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化学实验中的创新教育文/唐 曦
摘 要:初三化学作为初三学生的一门新科目,学生对它既陌生又充满好奇和期待。教师通过“神奇”实验、“生活中”实验、“败笔”实验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使课堂效率提高。
关键词:化学实验;创新;高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从一定意义上说,实验就是化学学科的生命线,组织运用各种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因此,对于我们化学教师来说,充分利用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引导他们参与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是非常有利的。下面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体会。
一、利用学生的惊奇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化学实验中的奇幻现象使学生感到“惊奇”,进而提出疑问,在疑问中获取丰富的知识。我们要好好利用学生的这种“惊奇”,使它成为产生兴趣的“导火线”,激发学生努力探索化学的奥秘。因此,上好第一堂化学课尤其重要,届时,可以做一连串的实验,如“魔棒点灯”“白纸上显画”“烧不坏的手帕”“水中生火”等化学“魔术”。这些有趣的化学实验会使学生惊奇不已。在以后的讲课中也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例如,讲到“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演示“雨落红花开”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兴奋,产生疑问,再引导他们动脑筋思考问题,弄清个中原因;讲到“氢气的化学性质”时,可演示“氢气爆炸”的实验,让学生弄清爆炸的原因。进而提到目前东莞市公安局规定:在大型的庆典活动中禁止使用氢气球,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公安局下这一命令的原因是什么?不用氢气,可用哪种安全气体代替?借此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也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二、利用日常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要让学生真正喜欢化学这一科,我们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知道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例如,介绍家庭用的洗洁精、洗发水、沐浴露,还有饮料、医用西药等都含有化学成分,它们都是由各种化学药品配制而成的。我们可以通过其包装上的标签来了解它们的部分化学成分。可以布置学生回家观察一下药物及其他各种包装盒上的标签,并写成一份小报告(内容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化学名称、用途等)。这样,学生就学到不少课外知识了。讲到“碳酸钙”时,告诉学生家里用的热水壶用久了会有一层水垢,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问学生如何把它清除?学生兴致勃勃地各抒己见:有的说用刷子刷干净,有的认为可用洗洁精冲洗,有的认为把沙子放入壶中摩擦等。最后,我示范了用稀盐酸除水垢的正确做法给他们看,示范完毕,告诉学生在家中可以使用醋酸,它和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从而达到除去水垢的目的。此时,学生兴奋不已,恨不得立即回家试做这个实验。教师也可以进一步深化:醋酸的酸性比碳酸强,醋酸还可以把硬壳鸡蛋“变”成软壳鸡蛋呢。然后再演示鸡蛋在醋酸中“跳舞”的有趣实验,让学生思考鸡蛋“跳舞”的原因(用物理和化学知识解答)。这些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醋酸的性质和用途。讲到“活性炭与晒干的茶叶一样都具有吸附性”时,启发学生利用活性炭或茶叶除去冰箱中的异味,还可以除运动鞋里的臭味。上述家庭小实验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每个学生都可以动手操作,甚至会去尝试做一些教师未做过的实验,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生活中得以实现,得到了锻炼。
三、改革化学实验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创新教育的目标是为了使学生“手脑双挥”“手脑联盟”。尤其是初三,由于学习时间紧张,学生容易出现疲劳状态,往往产生被动式的学习。如果能采取让学生上台表演、讨论、分组竞赛等方法,则可大大活跃课堂气氛,把学生从疲劳状态中解脱出来,提高课堂效率。例如,讲到“水电解出氢气和氧气”时,学生很难想象从分子→原子→分子的微观变化过程。我当时用了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磁吸,大的为氧原子(红色),小的为氢原子(白色),让学生尝试把磁吸吸在黑板上,模拟出水分子分解成氧原子和氢原子,再重新组成氧分子和氢分子的过程:
通过这种做法,把微观世界带到眼前,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总之,可以让学生参与的教学就尽量让他们多动脑、多动手,学生的积极性愈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就愈强。
四、巧妙利用实验中的“败笔”,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实验是检验化学理论的标准,所以化学实验要求非常严谨和真实。在教学中,我意识到有些实验的操作步骤比较多,而且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学生如果只靠死记硬背这些实验步骤,会很快遗忘,效果不理想。因此,我想出了利用错误的实验步骤引出正确操作的方法,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这样,他们会从“失败”的经验中取得实验成功,并且对此有着更深刻的记忆,认识更牢固。讲到“实验室制取氧气”时,讲到操作步骤的地方,我在两个班的讲法不一样,在A班,我收集完氧气后,先将酒精灯熄灭而没有移开导气管,并且故意若无其事继续讲其他内容。过了一会儿,有的学生惊叫:有水从导气管不断倒吸入试管,并且越来越多。这时我就趁机提出:(1)水为什么会被倒吸入试管呢?(2)如果继续下去,会发生什么现象呢?(3)要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应如何正确操作?经过分析讨论,学生明白了其中原因。这时由无意注意引起的记忆更深刻、更牢固。而在B班则按常规讲解,到了第二节上课前就提问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是哪些?A班的学生答对90%以上,而另一个没有做“失败”实验的班,则得分率为60%左右。试验证明:在实验过程中适当利用“败笔”实验,不仅不会影响教学和实验效果,反而是印证正确结论的好教材。适时对学生作出点拨,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优化创新意识。
在当今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知识信息量越来越大的21世纪,要紧跟时代脉搏,坚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我们深信,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创新教育将会得到更多的肯定、更成功的推广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吴雪梅。浅谈普通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J]。化学教学,2008(12):22-23.
[2]孙旭。中学化学实验设计与改进的研究[J]。化学教育,2007(12)。
[3]陈卫华。创新性提高实验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尝试[J]。广州化工,2010(07)。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东莞市沙田镇广荣中学)
【浅谈化学实验中的创新教育】相关文章:
浅谈少先队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08-24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08-24
浅谈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08-23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案08-25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案01-12
浅谈计算机教学工作中的创新教育08-21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08-20
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08-22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案 6篇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