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那些不靠谱的“心理测试”
那些不靠谱的“心理测试”晓样
2012年12月18日,教育部在官网发布了新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强调心理援助要在学生知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教育部的态度表明,不要随意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
去年部分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在网上公示的“提前批”招生方案中,明确将“心理健康”、“身心健康”等列入报名标准。有的学校在自主招生面试环节中,增设上机测试心理素质的环节:有的学校则通过团队活动、合作完成任务的方式,观察考生的心理倾向和性格倾向、领袖素质等。在初中招生过程中,部分热门的民办学校也推出类似的“心理测试”关,一部分小学也设置“智力测试”、“性格测试”等环节。
有的学校不管实际是否需要,学生本人是否愿意,一律要求先接受心理测评,这种被迫进行的心理测试很难得到客观的结果。心理测试虽然是一种了解学生的测量手段,但是也可能被滥用。比如在招生中反复使用某一种不科学的量表,这样得出的结论就不能令人满意。心理测试还可能被曲解。对测量结果主观的曲解对某人的心理活动和以后的行为都可能产生不良结果。比如,有些人认为智商高就一定能成功,智商低的人就会很自卑,这对学生成长是不利的。
严格的心理测试不是随便答几道牵强附会的题目就可以得出结论的。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心理问题,必须由专业从业人员经过严格的程序才能得出结论。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是复杂多变的,受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时差异性很大。心理测试必须具备精确和可靠的特点,否则就像用不准确的尺子去测量身高,得出的结论不但是错误的,而且还会误导受测者,因而这一切应该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心理测验无绝对标准,只是将个人的行为表现与多数人的行为进行比较,故具有相对性。即使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心理测验,它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只有80%左右,至于网络流行的那些非标准化的趣味性心理测验,其可靠性和准确性均较差。既然自测结果不可信,为什么有时还让人觉得那么准昵?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人们在自我追寻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也因此趋于认同这种观点。
很多学生接受心理测试倒不是被迫的,各类心理测试题在网络、报刊甚至手机短信中几乎无孔不入,许多青少年乐此不疲,甚至有了“心理测试依赖症”。其实很多所谓的测试是对心理测试的滥用,是伪科学。或多或少地对参与测试的人有不良暗示,扰乱了正常的生活。一旦某人被轻率贴上“心理问题”的标签,很可能给他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受到精神上的伤害。
现在各种心理测验形形色色,其中不乏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垃圾测验,那就更不可信了。最好把类似测,试当作一种消遣性的娱乐活动,如果真有心理咨询的必要,还应当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即使是很专业的心理测试,在对测试结果进行解释时也必须慎之又慎,不要把这一结果当成一个人“终生的标签”。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的结果应该被列为学生的隐私,不能随便泄漏给他人。青少年不应该被迫接受心理测试,也不要迷恋、依赖那些不靠谱的心理测试。
【那些不靠谱的“心理测试”】相关文章:
不靠谱的句子03-06
不靠谱的人作文700字05-04
我的老公不靠谱观后感08-24
趣味情感心理测试题08-19
心理健康测试的小方法08-24
心理健康测试题04-27
修谱凡例08-21
教育足迹谱传奇08-21
幸福之旅——谱西塘08-18
老园丁 谱新曲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