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英语论文>高考英语阅读的教学论文

高考英语阅读的教学论文

时间:2023-02-26 20:53:47 英语论文 我要投稿

关于高考英语阅读的教学论文

  关于高考英语阅读的教学论文
  
  驾驭好“泛读”马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助学生顺利通过高考“独木桥”
  
  胡爱华
  
  湖南省宁乡县第一中学(410600)
  
  【Summary】 At present in most senior middle schools, teachers don’t attach much importance to extensive reading although the General Outline reads, “Extensive reading must be particularly increased.”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skill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achers may do as follows:①Take the importance of extensive reading seriously.②Master the definite purpose for extensive reading essentially.③Select the reading materials properly.④Use effective methods for training students to read fast and comprehensively.⑤Test student’s reading scientifically
  
  【Key words】extensive reading;comprehension
  
  众所周知,英语教学中所极力培养的由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构成的阅读能力,主要是通过精读、泛读和快速阅读教学来共同承担的。其中,泛读课是精读的延伸和发展,泛读可以使学生及读者增加词汇量。扩大语言接触面。从而提高阅读能力。故此,阅读能力的提高与泛读课教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本文为笔者就泛读课教学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1高考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要求
  
  阅读理解在整个高考试题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就湖南高考卷而言,选择题部分分值为30分,主观题(阅读后回答问题和阅读后填空题)占20分。分析历届高考英语试题,笔者发现高考对考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主要从八个方面反映出来:
  
  1.1文章的话题
  
  1.2文章的中心思想
  
  1.3文章的细节
  
  1.4文章的结构
  
  1.5文章的寓意
  
  1.6词义、语义的猜测
  
  1.7逻辑推理、判断
  
  1.8考生进行有效阅读的速度,也就是考生用英语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考生要通过大量的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实践才能达到这一考查要求,而“泛读”正是这样的实践。
  
  2泛读教学的必要性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许多同学反映:课文中的生词记不住,学过的语法当时理解,并且还做了练习,但事后仍不会运用。还有,无论是学过的词汇还是语法,都是学了后面的则忘了前面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学生采取循环复习的办法,这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提高不大,以至于有一部分学生对英语产生了畏难情绪,觉得自己没有学习英语语言的能力。而这正是因为没有进行广泛的阅读,即“泛读”。(英语教学论文 fanwen.weiyujianbao.cn)学生所学习的课本属“精读”。
  
  作为一名一线英语教师,笔者对自身做法及同仁的对教材的处理上总结发现,90%以上的英语教师对教科书中阅读课文的处理是以培养学生英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双重任务的角度进行教学任务的。通过讲授一些典型的语言观察、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让学生获取英语知识和技能,——即重阅读的“质”,而没有注意阅读的“量”。正因为量不够,各种语言现象重现率低,很容易忘掉。
  
  此外,英语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语言,是很丰富很复杂的,仅仅了解了为数不多的课文中的这点语言现象是远远不够的。要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
  
  3泛读教学的目标要求
  
  中学英语泛读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理解主要内容,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快速感知能力。同时巩固和扩大词汇及语法知识,培养学生阅读英语的兴趣和习惯,扩大知识面,培养自学能力。
  
  英国学者Francoise Grellet认为,“泛读是一种熟练活动,主要是解决对文章的综合理解问题”。在中学英语的泛读教学中应注重掌握文章的基本思想,教师不必讲深、讲细,对词汇不做过高的要求,对语法不做过多的分析。
  
  此外,教师在进行泛读训练时,要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渐实现由知识向技术的转化。(见下图)
  
  4泛读材料的选取
  
  泛读的特点要求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理解文章的内容上,而不是分析语言形式上。因此所选材料一般应低于精读教材。其次,在句型、语法、词法等方面应尽可能与精读材料同步,并注意所选材料的趣味性、知识性、现实性和可读性。具体地说,泛读材料的选择应尽可能注意以下几点:
  
  4.1难度适中,梯度分明,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征,即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坚持阶段侧重、循序渐进的原则。
  
  4.2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新课标中对此也有明确的规定。(七八九级要求)
  
  4.3检测练习要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即形式可多样化,包括问答、填空、排序、计算、结构图等。
  
  4.4泛读量应比精读课文多4-5倍;难度上,生词量应严格控制在4-5%左右为宜。
  
  5泛读教学的具体实施
  
  5.1制定明确具体的泛读计划。
  
  只有通过系统的严格的阅读训练,才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形成基本的阅读技能,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发展能力。笔者认为从高一开始每周可开设一节泛读课。假如每节泛读课读了3-4篇300-400字的文章,按每学期18周算,一学期学生可读70篇文章;三年后,阅读量可达到15万字左右。此外,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从他们所喜欢的小故事、小笑话到英文简写本和名著,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更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5.2采取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
  
  我们要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得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来加以训练,让学生积累词汇,形成语感,掌握技能。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采取了以下一些泛读训练方法:
  
  SQ3R法:survey, question, read, recite, review。
  
  Matching: 若干文章若干标题,让学生迅速阅读搭配。
  
  Skimming: 只了解文章梗概,学生可用文中的主题句或重复出现的关键词。
  
  Scanning: 只为或得个别具体信息,如年代、人物、数据、时间等。
  
  Task-reading: 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文章中找答案。
  
  Authentic-reading: 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料,如求职、征职广告、时刻表、商业信函等为阅读材料。
  
  Timed Reading: 限时阅读,此法运用最多,旨在培养学生阅读速度。
  
  5.3处理好读速与理解率的问题
  
  阅读能力的高低不仅表现为理解程度还表现为阅读速度,他们是阅读能力不可分割的因素。理解能力差,速度就不可能快;不讲究速度,理解也会受到影响。在泛读教学中经常发现有的学生会仔细斟酌,但正确率较高,而做得快的同学易因粗心而失误,导致不少细节理解题出错。
  
  为了提高阅读速度和提高阅读理解程度,必要的方法指导和技巧训练是不可少的。比如说,人的大脑有选择压缩信息的功能,教师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利用眼睛余光区,正确移动视线,采用真正的无声阅读,比如说研究表明,英语句子中有近75%的单词是用来使句子在语法上完整,因此可指导学生采用意群阅读、略读和跳读等方法,迅速捕捉关键词、关键句等。
  
  此外,当然是极力培养学生阅读时从整体上把握阅读内容的意识。比如在学生阅读时做好以下要求:
  
  ⑴梳理读物中的主要时间、地点
  
  ⑵梳理读物中的关键人物
  
  ⑶梳理读物中的主要事件
  
  ⑷梳理读物中出现的主要观点和态度等
  
  最后,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阅读题得分不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答非所问”, 即未看清题目要求而盲目作答,致使很多内容观点正确却不切题的答案为学生所选。故在此笔者建议各位同仁在泛读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总之,要想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除具备最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外,还必须进行广泛阅读,即泛读。只要我们有学习英语的坚强意志和攻关精神,英语阅读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新)》
  
  [2]刘强,“强化英语泛读教学,适应高考考查要求”,《学英语》高三版,2003
  
  [3]肖云枢,“泛读—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英语知识》,2000

【高考英语阅读的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中职英语阅读教学论文08-24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浅析高考阅读理解题08-12

关于阅读的教学论文08-22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论文08-23

英语阅读教学的要点浅议论文08-06

阅读教学教学什么 论文08-08

关于阅读教学的论文08-12

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与措施_英语教学论文08-12

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论文先生网-英语论文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