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思想政治课教学何以引导学生“立美”
思想政治课教学何以引导学生“立美”作者/胡兴松
“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这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振聋发聩的呼吁,但这一教学美育宣言至今仍被淹没在应试教育的滥觞之中。许多人认为,思想政治课与美及美育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思想政治课教师不应是冷冰冰的“卫道士”,而应是美的追求者和引导者。思想政治课教学应以“美”和“立美”为追求和己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观一处胜景,听一曲音乐,赏一幅国画,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赞叹:真美啊!美,能愉悦性情,启发思维,纯洁灵魂,丰富生活。一个真爱美的人,也必然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席勒曾说:“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审美观是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如同世界观的三根支柱,缺一不可,失去其中一根,就可能使一个人的世界观发生扭曲甚至“坍塌”。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促进人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并使其得以稳固。作为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形成阶段的中学生,在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时,在进行人格塑造的过程中,理应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发展方向。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而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它既能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心灵得到美化,又能使人的各种心理功能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协调发展,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可是,在教育实践中,美育还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不少教师认为,美育就是“上上音乐课、美术课”而已。似乎并没有多少人去关心青少年的审美品位和审美价值观,于是许多青少年学生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相互交织与冲突的历史背景下,呈现出迥异于传统审美价值观的扭曲、异化和畸形状态。
现在,我们面对的现实是:美盲要比文盲多。(政治教学论文 fanwen.weiyujianbao.cn)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出现的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现象在青少年学生身上也有所反映,价值取向重现实、重效益,呈现功利化、实用化倾向,出现了“饮食消费跟着广告走,服装消费跟着名牌走,娱乐消费跟着新潮走,人情消费跟着成人走”的现象。一部分中学生普遍缺少敏锐的感觉、直觉、领悟和灵气,不能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他们受“通俗”、“流行”冲击太大,一部分人崇尚反叛,追求“酷”、“爽”、“荒诞”、“畸趣”,真假不辨,美丑不分,“玩”字当头,“乐”为中心,臣服于物欲,玩味于肉体,满足于在调侃中寻求轻松和快乐。“芙蓉姐姐”、“凤姐”和“犀利哥”以及“小月月”走红网络,则是一部分人的审美价值观念扭曲、异化和畸形的明证。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重视“立美”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立美”教育,或称审美教育,是通过各种美的因素与形态对学生施加影响,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与高尚的审美理想,以引导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教育活动。在“立美”教育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学大有用武之地。
一、以智慧之眼发现美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意大利雕塑家罗丹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美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拥有一颗发现美的慧眼。一片荒芜的沙漠,在审美者的眼中可能发现大漠美;一块贫瘠的土地,在审美者的眼中可能发现苍凉美。教材和教学过程是美的矿藏,蕴含着各种各样的美。这是中学所有课程的共性。中学所有课程都必须进行“立美”教育,然而,思想政治课“立美”教育的特殊性是什么呢?
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丰富而独特的美学元素或因子,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来观照文本和教学过程,用智慧之眼来发现美、感知美。
首先,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内在美,如教学思想的现代美、教学内容的科学美、教学方法的奇异美、教学技能的机智美、教学风格的独特美、教学主体的人格美等。仅就教学内容的科学美而言,它包括概念的精当美、原理的深刻美、事例的新颖美、行文的句式美。
其次,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外在美,如教学主体的形象美、教学程序的布局美、教学语言的艺术美、教学手段的协调美、教学情境的生动美、教学气氛的和谐美。
思想政治课教学美的特色或许更在于揭示生活美,充满哲理美,弘扬心灵美。例如,法国有一位后现代艺术家曾异想天开,创作了一个命名为《虚空》的作品,只是一间一无所有的空房子,让人去参观。许多参观者进入房子后哈哈大笑,掉头而去,可是哲学家加缪却深有领悟,在留言簿上写下了一句颇富哲理的题词:“虚空充盈着力量。”这就是生活真谛的揭示,这就是哲理美。
【教例】在教学《思想政治④:生活与哲学》的“人生价值在于奉献”时,我引入了如下一则案例:
2011年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中有一名中学生,他就是见义勇为少年郎甘占恩。他是一个15岁的天真烂漫少年,是青海湟中县羊圈中学初一的学生。
2010年8月15日,在家干完农活的甘占恩与4名同伴在邻村玩耍。不料,王建祥掉入一个深约2.6米的水潭,当时在他身边的刘得明立即跳入水中救人,但没有成功。甘占恩随后跳入水中,用肩膀将在水中扑腾的王建祥顶出水面,又奋力将王建祥推向潭边,可他自己却沉入了水底。两个多小时后,当村民们终于将甘占恩打捞上来时,他早已停止了呼吸。
在生死关头,甘占恩舍己救人,用自己的宝贵生命,给了同伴生的希望。甘占恩的父亲说:“恩恩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帮家里干农活了,还跟母亲学会了做饭。就在出事的前一天,我们从西宁打完工回到家时,他已经和好了面,买了西红柿、甘蓝,预备给我们揪面片……”甘占恩走了,父母再也吃不到他做的面片了。片占恩走了,然而,他舍己救人的事迹早已传开,越来越多的人被他见义勇为的事迹所震撼,被年仅l5岁的生命所深深感动。
这则案例的引入,甘占恩的心灵美,就是对学生心灵的极大震撼。这种心灵美的弘扬,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最大优势,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要义。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人格美、心灵美教育的中心是人,也就是以美育人,用美的思想、先进的典型事迹去感染和教育学生,从而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与心灵。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在《关注灵魂》一书中说:“美以自己独特存在方式帮助灵魂。”美,是一种涵养。人格美、心灵美,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内在精神美,往往比外在美更有力量。人格美、心灵美所形成的美感要更强烈、更持久、更深刻,因而可以在人的精神上形成一种推动力。
二、以愉悦之情体验美
引导学生“立美”,就是要引导学生以感性观照的方式对审美对象进行直接的感性的把握。这既是主体发现审美对象的美的过程,也是主体内心体验、鉴赏美的过程。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以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立美”教育要从“动之以情”着手,从灵魂深处让学生真正认识生活,感知生活之美好,激发心灵深处之感悟。“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教师动情,学生方能动情,触景生情,用情去感受,拨动学生的心弦,叩开学生的心扉,唤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以愉悦之情体验美。
“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立美”教育要求教师走进学生的生活,设身处地进入角色,始终将喜怒哀乐和爱憎褒贬倾注在历史与现实生活之中,让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
教学过程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或一则精美的板书,或一幅图片的插入,或一句名言的引入,或一首小诗的朗诵,或一则案例的讲述,都可以创设一个美的意境。例如,教学“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时,朗诵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名言——“英文充其量只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就能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教师要做有心人,要运用生动感人的语言、意趣横生的人事、形象逼真的动作等创设审美情境,渲染审美氛围,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情不自禁地被教学内容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迫切期望去体验和鉴赏教学的意境美。
中外众多诗词在形象中寄寓了深刻的哲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而且要以富有情感的审美媒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以体验、领悟诗中蕴含的深邃哲理美。
【教例】在教学“联系的观点”时,我通过形象的图片和动情地语言创设了一个美的意境,引导学生感知和体验诗词中的意境美,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的讲述是这样的:
昨晚,我细细品读现代诗人卞之琳的小诗《断章》,深深为诗中的和谐美而赞叹和折服。诗人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是一首清新优美而意味无穷的哲理诗。
初读这首诗,首先感觉就是语言精练朴素,意境清新自然,使人如饮醇酒,如沐春阳,眼前幻化出一幅美妙的画面: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你”,立于桥上,惬意地望着四周,静谧的一切,小桥、流水、清风、岸柳……看着看着,就如痴如醉地心醉神迷,浑然忘我。她,立于钟楼之上,含情脉脉,望着看风景的“你”……“你”在不经意间成为了岸边楼上“看风景人”眼中的另一道风景。夜深入静,“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楼上“看风景人”还在梦中深情地重温着看风景的“你”,“你”成了“别人”梦中的风景。
这首诗展示了四个不同的镜头,摄取的分别是生活中常见的各自独立的画面。但是,由于诗人把四个镜头分为两组并蒙太奇式地组合在一起,人、桥、楼、风景、明月、窗子、梦的相互依存,融会贯通,组成了一个整体的意境,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涵。
读《断章》这首诗,犹如欣赏一道风景,欣赏一道世界万物和谐之美的永恒风景。用当下的眼光来看,《断章》是和谐社会的艺术写照,告诉我们应追求的目标是:人与自然,和合共生;人与他人,和睦相处;人与自身,和善为上。
这首小诗之所以会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其原因之一就是清新的自然美与深邃的哲理美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当我们品评着这首小诗不同凡响的主旨时,为什么还要作茧自缚,像诠释一道深奥的哲学命题那样去对它作枯燥乏味的理性分析呢?
我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是一位情感丰富的长者,也应是口若悬河能将学生带入美好境界的诗人,更应该是思想深邃的哲人。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艺术家敏锐的心灵和感知力,具有哲学家深刻的领悟力和洞察力,从而成为美的传播使者,构建起活泼而高雅、敏锐而深情、正直而激情的为师形象。
三、以开拓之行创造美
引导学生“立美”中的“立”是创造美的意思,“立美”即按照美的规律,创造性地显现出教育教学过程本身的美。“立美”要求教师按照美的规律,创造性地运用多种多样具有美感意味的手段和途径,以美启真,以美育德,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到审美愉悦的境界,从而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
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我们要编织“美”的网络,引导学生观自然美而养天和,享社会美而致人和,品艺术美而促心和,从而使教育更美好,让生活更美好。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身先士卒,大胆开拓,勇于创新,以美的事物、美的意境来感染和教育学生。如果教师能在许多人并不看好的《思想政治①:经济生活》和《思想政治②:政治生活》的教学过程中创造出美的意境,那么,其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则是无法估量的。
【教例】在教学《思想政治①:经济生活》中的“资源配置”时,我引入了如下案例: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有效配置稀缺资源的科学。稀缺资源配置问题,存在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之中,也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请欣赏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美国老大爷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二儿子都在城里工作,小儿子和他一起住在农村,父子俩相依为命。
有一天,一个人找到这位老大爷,对他说:“尊敬的老人家,我想把您的小儿子带到城里去工作。”老大爷气愤地说:“不行,绝对不行,你滚出去吧!”这个人说:“如果我在城里给您的儿子找个对象,可以吗?”老大爷摇摇头:“不行,快滚出去吧!”这个人又说:“如果我给您儿子找的对象,也就是您未来的儿媳妇是洛克菲勒的女儿呢?”老大爷想了又想,终于为儿子能当上乘龙快婿而动心了。
过了几天,这个人找到美国首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尊敬的洛克菲勒先生,我想给您的女儿介绍一个对象?”洛克菲勒说:“快滚出去吧!”这个人又说:“如果我给您女儿介绍的对象,也就是您未来的女婿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可以吗?”于是,洛克菲勒同意了。
过了几天,这个人找到世界银行总裁,说:“尊敬的总裁先生,您应该马上任命一个副总裁。”总裁先生摇头说:“不可能,我这里这么多副总裁,为什么还要马上任命一个副总裁呢?”这个人说:“如果您任命的这个副总裁是洛克菲勒的女婿,可以吗?”总裁欣然同意了。
在讲述故事的基础上,我分析道:我们之所以说这则故事中巧手联姻美,就在于“这个人”先后成功地抓住了老大爷、洛克菲勒和世界银行总裁的心理,满足了他们各自的期望或需求。这虽然是一个杜撰的小故事,但它是关于当代企业家及商业高手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比喻,充满了幽默感,体现了资源优化配置的美。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美的创造是无处不在的。例如,在《思想政治④:生活与哲学》的教学过程中,我曾展示自己创作的哲理诗画,并要求学生每人创作哲理诗画,然后用一堂课来集中展示学生的作品。结果,这一堂课,我们欣赏到了许多优美的哲理诗画。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创新的因子,作为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头脑中蕴藏的创新因子。
“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思想政治课教学之美是客观的,我们所缺少的只是发现教学之美的眼睛、体验教学之美的智慧和创造教学之美的实践。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在“立美”教育方面自觉而为,精心创造,就会实现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教育境界。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思想政治课教学何以引导学生“立美”】相关文章:
政治课教学语言的风格美08-17
浅议思想政治课教学08-07
浅议思想政治课教学08-17
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点”08-17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文07-26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空白”艺术08-17
美育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08-17
CAI课件与思想政治课教学08-17
思想政治课中的发现教学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