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让文学走进学生的内心
让文学走进学生的内心——评吴广平主编的《文学教育新视野》
孙际垠
文学教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然而,今天的高校,师生之间日益疏离,文学教师的人格魅力往往无法与学生的生活之间建立起有机整体的关联,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与感悟力的退化。这种局面不改变,高校文学教育是没有希望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教育新视野》让我们感受到了独特的魅力。
一、展示了一种胸怀
文学是人学,也是情学,只有将真情注入笔端,你的文章才能感动自己,打动别人。读《文学教育新视野》中的每一篇作品,你都可能会被字里行间的真性情所感染。它们不造作,句句都从肺腑中流出。教师的指导性文章是如此,学生的实践性创作也是如此,这是一种真正的属于文学的感觉。在这里,学生们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本身(包括经典阅读、文学知识普及以及文学写作能力等)的收获,更是一种修养的历练与养成。在这里,没有对世俗利益的追逐,有的只是师生对文学共同的执着的爱。
文学社团活动指导和文学实践性写作指导特别害怕话语霸权。现实中,“牛不喝水强按头”的现象其实十分普遍,这往往导致了学生的绝对服从和盲目迷信,使文学教育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扼杀了学生的怀疑、批判和创新精神。但在《文学教育新视野》中,我们处处感受到的是春风一般无私的呵护,是对学生不同个性与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思想的包容,不遏止,不独断,不唯师,不唯书,没有歧视与偏见,是教师悉心的引导、启发。
二、彰显了一种精神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说:“大学的迷人之处,就在于身处这样的校园,人可以沉潜下来,沉潜到历史的最深处,沉潜到学术的最深处,沉潜到自我生命的最深处。这是一种生命的‘洁身自守’。”(摘自《我的大学梦——钱理群教授讲演录》)在网络化背景下,在文学艺术娱乐化、消费化倾向日益严重的潮流中,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或学生,只有“洁身自守”,才能拥有自己的文学精神、文学理想、文学信念和文学品格,才能营造出洋溢着蓬勃生命力的文学绿地。
《文学教育新视野》很令人感动,是因为吴广平、吴投文等老师苦行僧般的坚守。文集中的所有作品都是利用教学科研之余的时间完成,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没有任何报酬,许多的付出甚至都不为人所知,但他们还是坚持下来了。图什么呢?也许就是吴广平老师自己所说:爱我所爱,无怨无悔!其实,这就是一种精神,一种高尚的职业精神。
我们生活在一种充满着物质诱惑的浮躁的环境中,能静下心来持久地引领大学生的文学朝圣之旅,并非人人都能做到,但这恰恰是今天高校文学教育所缺少的东西,毕竟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审美经验及文学素养的养成不能仅靠文学史、文学作品选读和文学概论等专业课程的教学来实现。
三、深化了一种理念
现代教师最直接需要的三大教育理论包括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主体性的学生观和主导性的教师观。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用,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主导性教师观就是要求教师认识到自己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并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文学教育新视野》就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了这种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教学论文 fanwen.weiyujianbao.cn)尽管文集中许多作品的内容似并无密切的联系,但因为有了“热爱文学是高尚的”、“文学是我们的生活和生命”、“让文学走进我们的内心”、“文学要坚守”等等文学理念贯穿始终,这就让所有的文章有了灵魂,有了逻辑的联系,有了一种井然有序的整体感。
当下,我国高校的文学教育往往孤立而枯燥地传授知识体系和一系列的知识点,将文学变成了僵死的文学史的填充物,从而使学生体味不到文学的滋味,无法培养出对文学的兴趣和能力。《文学教育新视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试图通过实践性训练手段来完善和弥补文学教育课堂教学的不足。应该说,这种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文集中,文学刊物的卷首语、教师的示范性写作、学生的习作、文学访谈等内容,无不体现着指导教师们启迪学生会学习、会思考、能实践的构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集强调了原典阅读的重要性。区别于当下以图代书、在线阅读等“浅阅读”形式,原典阅读具有对普遍性和本原特征的热切关注,能助人了解世界、关照自我,提供给学生以切切实实的精神养料。从文集“文学评论写作指导篇”所收录的学生作品看,评论对象贴近现实,研读细致深入,写作突出了“文学性”、“探索性”、“开放性”等特点,这就很有说服力。倡导原典阅读的意义就在于矫正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对文本的疏远态度和行为,指导其养成良好的文学品质和学术素养,这正是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具体体现。
四、开拓了一种思路
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以培养作家为务,但培养学习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扎实的写作表达功底,应是这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应有之义。要达成这一目标,就必须把专业技能教育课程与课外系统训练相结合。《文学教育新视野》有切合实际的目标和适合需要的途径,并且构建了一个较为科学的指导体系,全书由“文学社团活动指导篇”、“文学创作指导篇”、“文学评论写作指导篇”、“作家访谈、对话与交流指导篇”四大部分构成,层层递进,铺排有序,将人、作品、社会、作者和读者等因素融合,呈现了立体。复合和动态的特征,巧妙地表达了对“为什么写”、“写什么”和“怎么写”等问题的思考。文集准确地把握住了文学指导对“术”的要求,其举措给人一种全新的启示,其中有两点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首先,文学社团活动指导别出心裁。指导学生创办文学社团和文学刊物,其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的文学活动建立一个有效的平台,使他们拥有一个有别于课堂的开放空间。为了经营好这个空间,吴广平等老师运用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法,比如文学讲座的开展、文学刊物的建设、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作品的创作指导与推荐等等,这些活动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文学兴趣和创作热情,在大学校园里为文学开掘出了一片诗意的园地,并收获了丰硕的果实、“文学社团活动指导篇”中二十余篇精短的卷首语让人眼前一亮。这些短文以学生视角为核心,话语选择都从学生实际出发,取引导共勉的态度,用教师的学养、见识、经验、文笔而对学生形成强烈的文学诱惑。卷首语在品位、语言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要求是很高的,写起来不容易,但吴广平等老师却乐此不疲,应当是责任心使然。这些短文,简洁明快,文风朴实,表达理论却不故作高深,抒写性灵又不偏离指导的主题。在这样的关爱与期待中,学生关于文学的感悟便一点点被激发了。
其次,教师“下水”写作力度大。作为高校文学指导教师,能不能“下水”写作也许并不重要,但如果能亲自“下水”,自己形成一定的写读实践经验与能力,那么,文学指导岂不更加敏感熟练、功效显著?文学实践指导最终还是要用作品来说话,这是《文学教育新视野》给我们的又一启示。文集中许多作品都是指导教师们的示范性写作,各种体裁都有。这些作品呈现出了文学作品的丰富多彩和个性化。文集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引导学生将创作热情转化为真诚的文字,并在实践中稳步提高文学表达能力,不断强化自身的文学修养及写作功底,应是文学实践指导教师无法逃避的责任。
文学是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又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的心灵。真正的文学会认真地倾听每个心灵的呢喃低语,并爱人如己地呵护他们。因此,努力让文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吧!惟其如此,我们的文学实践指导才会走出困惑,迈上一条宽阔的坦途。这是《文学教育新视野》最大的教育意义。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让文学走进学生的内心】相关文章:
走进内心深处作文02-25
走进文学殿堂作文03-08
教育心得:走进孩子内心世界07-22
走进内心深处作文5篇04-29
浅谈如何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08-12
小学作文指导: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08-08
走进新课程,引领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改革08-17
走进学生的思维08-17
让学生走进自己的心灵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