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谈对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浅谈对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常州市武进区前黄初级中学 陆美芳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一、培养中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都是指向某一个具体问题的。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当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感到自己需要问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人的思维才真正地起动。强烈的问题意识可以促使人们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创新思维、创造发明。大家都知道蒸汽机的发明,其实每天都有无数的人在烧开水时可以见到水开时壶盖会跳,但没有人能像瓦特那样提问:壶盖为什么会跳?正是瓦特的这个问题以及由此发明的蒸汽机,直接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爱因斯坦是在发现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牛顿定律存在问题后创立狭义相对论的。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正因为如此,心理学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是: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不如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些理论和事实足以证明加强对中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那么,当前我国中学生问题意识怎么样呢?
二、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成因
据报道,在一次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结束后,外国科学家举行了一次面向参赛选手的报告会,并接受选手的提问。外国的参赛选手纷纷举手提问,但中国夺得金牌的选手却始终没有提出任何问题。一位外籍教师在谈到中外学生的差异时说:“中国的孩子非常聪明,为什么在课堂上不踊跃提问呢?”由此可见,我国的中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缺乏问题意识具体表现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这一类情况是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呈潜在的状态。对教师来说,要鼓励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现实的、动态的问题意识。第二类是不能提出问题。第二类情况是学生受教与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上课时思想不集中,思维惰性大,不善思考,不能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教师对这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重在培养。
造成我国中学生问题意识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我国的学校教育只注重教学生“学答”,而不注重教学生“学问”是个重要的原因。传统教育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知识的建构者。在课堂上总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往往只要求学生学会回答问题,掌握回答问题的方法,而不要求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掌握如何提问的方法。因此,教师也只向学生传授回答问题的方法,而不向学生传授提出问题的方法。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而不考虑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后也只是布置一些巩固答题方法的作业,而很少布置能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创新思维的作业。许多教师对循规蹈矩、能按教师的要求一步一步去做的学生偏爱有加,而对那些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敢于提问和探索的学生则不给予应有的保护和鼓励,反而认为他们是胡思乱想、故意与老师作对,遭到老师的批评和歧视。这些都无不制约着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发展。
三、培养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对策
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与身俱来的,而是要靠后天的培养。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笔者将结合语文教学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1、增强自尊自信,培养怀疑精神
增强自尊自信,培养怀疑精神是中学生具备问题意识的前提条件。在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非常重视师道尊严。教师自以为比学生闻道在先,又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是知识的权威,所以常常以权威自居。在传统教育下成长的学生则盲目迷信教师,从不怀疑教师的权威。总认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答案等都是自己错的,对自己缺乏自尊自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改变自己知识权威的形象,又要不断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我在上《“诺曼底”号遇难记》,学生提出,课文中写“诺曼底”号有61人,但是只写到船员25名,乘客31名,1 名女服务员,共57人,还有呢。我说,这个问题问得好,谁来回答,学生纷纷举手,有船长,大副,二副……,问题解决了,然后教育学生不能迷信书本,要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主见。
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中学时期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高峰期,思维活跃,有强力的好奇心。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因某门课程的枯燥,自身的不感兴趣,教师教学语言的单调及手段的单一等因素而不愿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从而致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培养和发展。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的问题情境。为了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我在教学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鼓励学生参与创设情境,培养问题意识。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学生以己之情悟文之情,以文之情激己之情的重要手段。如演讲、编课本剧等,象《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请同学上台表演,像电视书场那样,讲到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时,那种除恶铲奸的感情油然而生,有了这样的情境,学生的问题意识也逐渐增强。
第二、课堂联系社会。“生活即课堂,社会即学校。”处处留心皆学问,让学生与社会对话,构建大语文体系,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的良好习惯。例如讨论“你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什么?”学生的回答是丰富多彩的,人口问题,台湾问题,上网聊天问题,彩票热等等,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使他们开阔视野,敢于创新,增长见识。一方面达成了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又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就是能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优化组合文字、图表、图片、声音和视频,将一些现实生活中用口难讲、板书又浪费时间、又比较抽象难懂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视听并举,加快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进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有积极作用。教《苏州园林》一文,让学生观看有关电视风光片,那优美的画面不仅使学生领略了那富于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世界,而且以情境强化感染,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较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3、营造民主氛围,激发问题意识
心理学认为,中学生的好奇性强,求知欲旺,思维活跃,这是问题意识的表现。学生具有的这种潜在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民主的环境和氛围。美国教育学家莫里斯L比格曾经说过:“在可能的时候,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课堂民主气氛的影响,去帮助诱导(学生)亲身介入。”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展现个性。有了这样的适宜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学生就会从“怕问”到“敢问”向“乐问”发展,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在探讨孔己已形象意义时,一个学生提出:老师,现在我们读书跟那时考秀才、考举人不是一样吗?全班同学的眼光齐刷刷地盯着我,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让学生展开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得出结论,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4、转变教学模式,提问角色换位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总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则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在备课中往往只重视如何向学生提出问题,并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自己事先设想的范围内,以便让自己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学设计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而不以“学生”为中心,这样就在无意中抑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所以教师要转变这种教学模式,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一切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为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变教师提出问题为教师提供素材,让学生根据素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给学生适时的点拨、引导和鼓励。如我在讲《向沙漠进军》时,我有多媒体展示了“沙尘暴中的北京城”、“沙尘暴袭击西安”、“沙尘暴中的人们和车辆”、“探访沙尘源头”、“土地沙漠化”等图片。然后把学生分成两组,要求两组学生根据这些图片提出问题。一组提问,另一组回答,然后交换,依次轮流进行。最后比一比哪一组提出的问题多,哪一组回答的问题正确。经过学生的积极思考,提出了以下问题:①“这是人类所面临的何种环境问题?”② “我国沙尘暴的危害有哪些?” ③“我国沙漠化的原因是什么?” ④“我国对沙尘暴的态度如何?”⑤ “人类对自己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态度又是怎样的?”通过提问角色的换位,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训练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提出高质量、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浅谈对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相关文章:
浅谈初中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08-17
浅谈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08-25
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08-18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08-17
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08-18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08-16
浅谈幼儿的安全意识的培养08-16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08-18
培养问题意识,学会主动学习08-18
浅谈应培养高中学生的四种思想意识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