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12 17:36:53 二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优选)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优选)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一、呈现信息,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最近在老师的家乡,开了个很大很大的家电城,那里东西可多啦!徐老师拍了一部分录像带过来,给小朋友们看看,边看边想办法记下电器的价格。

  (学生观看录像,从中获取信息。)师:你知道了哪些商品的价格?

  生:我知道洗衣机 965 元。

  生:电视机 1350 元、电话机 98 元。

  生:我还知道饮水机 1230 元、音响 2125 元。根据学生反馈情况,电脑随机出示以下表格:

  电视机洗衣机 1350元 音响 2125 元 洗衣机 965 元热水器 1775 元 饮水机 1230 元 手机电冰箱 2150 元 电饭煲 950 元师:你们真能干!一下子知道了这么多信息,今天我们就用这些信息一起来研究“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教师为学生提供“浦江家电城”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观察、获取商品的单价信息,提供新课研究材料,使枯燥、抽象的数学一下子变得生动、形象起来。

  二、自主编题,主动探究

  1 、学生自由选数比较师:请你选自己喜欢的两种商品,比一比,谁贵谁便宜?可不可以用“()○()”的形式在学习单上写一写?

  生:我是选电视机和洗衣机比,电视机贵,洗衣机便宜师:同意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 1350 > 965 ,所以电视机比洗衣机贵。

  生:我是选饮水机和电冰箱比,因为 1230 < 2150 元,所以饮水机便宜,电冰箱贵。

  师:说给同桌听听,可以吗?

  2 、呈现学生反馈材料师:小朋友们真不错!老师把你们刚才比的这些式子整理了下,收集在大屏幕上,看一看,你有没有补充?(电脑出示以下无规律的式子)① 98 < 1230 ⑥ 2125 > 965 965 < 2150② 2125 > 1350 ⑦ 1350 < 2150 2150 > 2125③ 98 < 2125 ⑧ 965 > 98 1230 > 965④ 1230 < 2125 ⑨ 965 < 1350 1230 < 2150⑤ 1350 > 1230 ⑩ 2150 > 98 98 < 1350[教师及时点拨,使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及时地提炼出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和数学方法思考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自主分类师:如果给这十五道式子分分类,你认为可以怎么分?能不能用序号在学习单上自己分一分?

  生:我按“大于号一类、小于号一类”分的。

  生:我将 1 、 3 、 5 、 6 、 7 、 11 、 13 、 15 分为一类,2 、 4 、 6 、 8 、 10 、 12 、 14 分为一类。

  生:我将 1 、 3 、 6 、 8 、 9 、 10 、 11 、 13 、 15 这些位数相同的两个数分为一类。

  4 、展示新课研究材料师:小朋友们都给这些式子分了类,真不简单!刚才这位小朋友把这些式子分成了“位数不同、位数相同”的两类(电脑出示):位数不同 位数相同98 < 12302125 > 135098 < 21251350 < 2150965 < 13501230 < 21252150 > 981350 > 12302125 > 9651230 > 965965 < 21505 、探究规律,总结方法师:请大家仔细看一看、想一想:这些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是怎么比的?位数相同的两个数又是怎么比的?

  (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师:小组可以讨论讨论(师生分小组讨论)师: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是怎么比的?

  生:四位数比三位数大。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比如 965 是三位数, 1350 是四位数,所以 1350 大于 965 。师:为什么四位数比三位数要大呢?

  生:(急不可待)因为四位数 1350 超过了 1000 , 965 没有超过 1000 ,所以 1350 当然要比 965 大。生:我们认为三位数比两位大,四位数比两位数大。

  师:说得有道理吗?谁还想说说?

  生:我们小组发现位数多的数比位数少的数要大。

  师:小朋友们同意他们的说法吗?(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师:那五位数与四位数比,谁大?六位数与五位数比,谁大?

  生:位数多的数比位数少的数大。

  师:小朋友们真棒!自己找出了比较位数不同的两个数大小的好办法,那位数相同的两个数又应该怎么比呢?

  生:可以比千位。

  师:能举个例子吗?

  生:比如 1230 < 2150 , 1230 千位上是 1 , 2150 千位上是 2 , 20xx 多比 1000 多肯定要大。生:千位相同比百位,百位相同比十位。

  生(同组的马上补充):比如像上面的 1350 > 1230 ,千位上都是 1 ,就比百位, 300 比 200 大,所以 1350 大于 1230 。生:再比如 2150 > 2125 ,千位、百位上的数都是一样,就比十位上的 5 和 2 ,十位上的数大的数就是大。师:那如果千位、百位、十位上的数都相同怎么比?

  生(异口同声):比个位。

  生:我举个例子吧,比如 3491 和 3495 ,千位、百位、十位上的数都是一样,就比个位上的 5 个 1 ,个位的数大的 3195 比 3491 大。6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刚才我们一起发现了比较位数相同的两个数大小的好办法,先比它们的最高位千位,千位上的数大的就大;千位相同比百位,百位上的数大的就大……师:请你用自己的话把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好办法说给同桌听一听,可以吗?(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根据学生自己提供的学习材料,教师先引导学生分类,再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讨论,探索出比较数大小的规律,总结出方法。构建了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师:刚才小朋友们通过自己看一看、分一分、比一比,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好办法,真不简单!现在就用你们自己发现的办法来试一试,好吗?

  1 、基本练习(学生独立练习)师:请在学习单上独立完成。(电脑出示)3864 ○ 3529 1020 ○ 1020398 ○ 402 8790 ○ 879210000 ○ 9999 1500 ○ 1800(反馈略)2 、提高练习师:比得真快!还想比吗?请拿出小黑板自己任意写一个小于 10000 的数。

  ( 1 )写数比较①同桌比师:同桌悄悄地比一比。

  生:我写的数是 999 。

  生:我写的数是 1000 。

  生:我的数比你小!

  生:我的数比你大!

  ……(同桌互相比一比、说一说)②跟老师比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有没有信心比得更快一点?(学生信心十足)师:你写的数大于 6000 的请举起来!你写的数小于 6000 的请举起来!你写的.数大于 5000 小于 9000 的,请举起来!你写的数小于 10000 的,请举起来!

  ③四个小组比一比。

  师:两个数小朋友比得这么快!那三个数会比吗?四个数呢?下面就用自己写的这个数小组四人排排队,请组长把结果记在白纸上。

  (小组四人比数、排队。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排数结果)生:我们小组是这样排的: 9999 > 9998 > 9000 > 1200 ,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生:我们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198 < 978 < 1000 < 9999( 2 )猜数比较师:小朋友写得这么有趣,徐老师也写了一些数,可是还没写完,你能猜一猜小窗后面躲着谁?你喜欢猜哪个小窗就选哪一个。(电脑出示)52 □> 526 □ 99 < 1000 40 ÷ 5 >□ +4生:我猜第一题,小窗后面躲着 7 。

  生:小窗后面还可以躲着 8 、 9 。

  生:小窗后面可以躲着 7 、 8 、 9 。

  生:我猜第二题,小窗后面躲着 9 。

  生:(抢着说)这个小窗后面可以是 1 — 9 。(小朋友们鼓掌表示同意)生:第三个小窗后面可以躲着 0 — 3 。(小朋友鼓掌表示同意)3 、发展练习( 1 )选商品师:谢谢小朋友帮老师猜出了小窗后面的数,不过老师还想请你帮个忙,愿意吗?(电脑出示)电视机 1350 元 音响 2125 元 洗衣机 965元热水器 1775 元 饮水机 1230 元 手机 3050 元电冰箱 2150 元 电饭煲 950 元师:用 1000 元可以买哪一种商品? 20xx 元呢? 3000 元呢?请帮老师选商品。

  (反馈略)( 2 )比一比,评一评师:小冬、小明和小芳都是浦江实验小学二( 3 )班的学生,从学校到他们的家有三条不同的路,这天他们三人高高兴兴地回家了。(电脑演示下图)小冬家 1750 米 50 分学校至 小明家 1300 米 80 分小芳家 1460 米 30 分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小明走得最慢!

  生:我发现小明用的时间最多!

  生:我发现小明家最近,小冬家最远,小芳家中等。

  生:(迫不及待)我发现小明路最近,可是他最迟回到家。

  师:小明会在路上干什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生:小明你不能在路上玩,要按时回家!

  生:小明走得特别慢,我建议他要经常锻炼身体。

  生:我认为也许小明在路上碰到了一位迷路的小妹妹,他送小妹妹回家,所以回家迟了。我应该对他说:小明,你真是个好孩子!

  ……师:小朋友们分析问题真有道理![让学生任意地写数、猜数、用数,在多种形式的练习情境中比较,层层推进、不断深化,培养了学生动手、想象、猜测、估计、应用的能力。练习设计中采用了前后呼应式、拓展延伸式的方法,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四、激起反思,总结评价师:经过这节课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新收获?

  ……[ 总评 ]

  一、调整备课重点,找准教学起点本节课考虑到学生已有了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经验,所以总体的教学思路是: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的导入和展开都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探究。这样设计一方面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找准教学起点,使本节课的重点从学生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调整为学生自主发现规律,总结方法;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确立探索式教学模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在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让学生独立选两种物品比一比大小,分一分类,然后根据学生自己提供的学习材料进行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索发现出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规律、总结出方法,最后让学生任意写数、猜数比较。在开放的、有梯度的练习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想象、猜测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放下架子,走下讲台,成为课堂的一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三、充分估计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构建非直线型教学路径在把握环节目标的前提下,本节课对每个环节设计了多个具体方案,力求构建出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如让学生算式分类,讨论探讨位数不同、位数相同两个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及任意写数、猜数比较等教学环节,学生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见解,教师充分估计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准备了多种备用的方案,形成一个方案库,做到“以不变应万变”。纵观全课教学,无不围绕 “比”字展开,在比较中引入,在比较中探索,在比较中总结,在比较中运用,在比较中拓展。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课本第1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位值图的复习,能正确的读、写出位值图上用小圆片表示的数。

  2、在动手操作中,让学生理解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大小也不同,初步感知位值的概念。掌握个位、十位和百位各自的位值,并有序思考。

  教学重点

  动手操作,逐步积累位值概念的经验

  教学难点

  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所有的数,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准备

  1、教具:小圆片,位值图、课件。

  2、学具:每人一袋小圆片、一张位值图。

  教学过程

  一、感知位值的概念。

  1、数位顺序。

  今天我们要在位值图上做游戏(出示课题:位值图上的游戏)。

  你知道位值图上有哪些数位吗?(学生口答)

  今天,我们就在这样的位值图上做游戏。出示:

  ……百位十位个位

  2、位值概念。

  (1)师:我是一个小圆片,你知道在位值图上我可能表示几吗?

  引导思考:一个小圆片在这张位值图上可能表示几?

  (2)口答:十位上的8个小圆片表示几?

  百位上的5个小圆片表示几?

  个位上的3个小圆片表示几?

  (3)小结: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百位上的数表示几个百。(分别在个位、十位、百位下板书一、十、百)

  二、学习数的表达式:

  1、读出位值图上用小圆片表示的数,并说说数的组成。

  小丁丁用小圆片在位值图上摆出了下面的数,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1)、投影出示1:

  百位十位个位

  读作:四百二十四

  学生读数、并说说数的组成。

  (根据学生回答,在位值图下出示:424;读作:四百二十四)

  提问:两个“4”一样吗?为什么?

  (2)、投影出示2:

  百位十位个位

  读作:三百零六。

  学生读数、同桌说说数的组成。

  (根据学生回答,在位值图下出示:306;读作:三百零六)

  提问:为什么十位上“0”表示?

  2、根据所给的数,在位值图上摆出小圆片。

  (1)摆数听教师报数,学生摆数500 50 5 140

  (2)用小圆片在位值图上摆出213

  学生在各自的位值图上摆,请一学生到黑板上演示。

  三、组织游戏活动。

  1、加放一个小圆片。

  (1)理解游戏

  我们已在位值图上摆出了数213,现在我们就在这张位值图上开始游戏。

  出示游戏方法:加放一个小圆片。(板书:加放)

  规则:

  a、每次只能加放一个小圆片。

  b、记录下每次加放后的数。

  c、每次加放后必须把小圆片“送回家”。

  理解游戏内容(小圆片的总数发生了什么变化?)、游戏规则。(板书:一个、记录、还原)

  (2)开始游戏:学生独立操作。

  (3)汇报交流反馈。(板书:313、223、214)

  313 213+100 =313

  223 213+10 =223

  214 213+1 =214

  将加放圆片与数量增加通过板书清楚地展示给学生,理解位值概念。

  (4)小结:

  在不同数位上加放一个小圆片后这些数的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

  (分别在3、2、4下画一条线,渗透有序思考意识。

  百位上加放一个小圆片,这个数就比原数大100;

  十位上加放一个小圆片,这个数就比原数大10;

  个位上加放一个小圆片,这个数就比原数大1。)

  我们可以把一个小圆片分别加放在个位、十位、百位上,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

  刚才我们在位值图上加放了一个小圆片,想一想,在位值图上还可以做哪些游戏?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

  2、取走一个小圆片。

  现在小胖要求我们取走一个小圆片,出示游戏方法:取走一个小圆片(板书:取走)。

  想一想,小圆片的总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猜一猜,现在有可能得到哪些数?

  (1)学生猜测交流(记录学生猜测的数)。

  (2)动手验证。(要求同上:一个、记录、还原)

  (3)学生操作、演示(师板书:113、203、212),对学生的猜测结果做评析。

  (4)小结:在不同数位上取走一个小圆片后这些数的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

  113 213-100 =113

  203 213-10 =203

  212 213-1 =212

  将加放圆片与数量增加通过板书清楚地展示给学生,理解位值概念。

  (分别在1、0、2下画一条线。

  百位上取走一个小圆片,这个数就比原数小100;

  十位上取走一个小圆片,这个数就比原数小10;

  个位上取走一个小圆片,这个数就比原数小1。)

  3、移动一个小圆片。

  继续游戏,出示游戏方法:移动一个小圆片(板书:移动)还可以怎样玩呢?

  (1)理解“移动”。(小圆片的总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2)猜测:刚才我们在位值图上加放、取走了一个小圆片,分别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现在我们要在数位表上移动一个小圆片,可以得到几个不同的数呢?

  先猜测,再思考如何有序地移动?

  (3)学生交流。

  教师板书:123 303 312

  114 204 222

  (4)讨论:如何不遗漏、不重复的把移动后所有的'数都找出来?

  (用箭头在“213”上把移动的方法表示出来)

  提问每次得到的两个新数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

  生:前两个数百位上都是“1”,因为百位上移走了一个圆片。

  师:百位上减少了多少?生:减少了100。

  (5)小结:如何有序的移动,不遗漏、不重复的把移动后所有的数都找出来。

  思考:是否每个三位数移动一个圆片都可以得到6个新数呢?举例说明。

  (6)练习:P18/3小亚和小丁丁也在位值图上做游戏。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呢?

  能力强的可以在大脑中移动,能力差的可以通过实物移动

  小亚在位值图上摆出了数471,小丁丁移动了一个小圆片,现在这个数可能是?

  百位十位个位

  学生尝试练习(有困难的小朋友可以借助小圆片)。

  交流、汇报(得到了几个数,你是怎么移的?边演示,边汇报,做到有序)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检测目标达成练习:

  352取走一个小圆片可能得到的数是几?

  添加一片可能得到的是几?

  移动一片可能得到的是几?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在学生已学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定位的。结合学生熟悉的划船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最多与至少的含义,运用所学的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进一法或舍余法确定问题的结果,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取舍。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设疑自探

  (一)交流:用最多和至少说一句话。

  (二)复习导入

  1.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口算教材第69页第3题。

  2.汇报交流,以旧引新。(板书课题)

  二、解疑合探

  (一)提出问题,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例5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2.审题交流

  (1)你知道了什么?

  (2)每条船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

  (3)至少要租多少条船什么意思?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尝试解题,教师巡视指导。

  2.多种方式感受进一法。

  (1)画图表示

  (2)数字表示:4,4,4,4,4,2,要租5+1=6(条)船。

  (3)列式表示:224=5(条)2(人)

  还多出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共要租5+1=6(条)船。

  3.比较辨析,理解进一法。

  (1)讨论辨析,明确进一法。

  ①有些同学认为租5条船就够了,你怎么想?

  ②余下来的2人怎么安排?

  (2)比较优化,掌握列式表示法。

  (三)检验结果,梳理强化。

  1.回顾反思: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

  2.乘法验证:5条船最多只能坐20人,所以要坐22人至少要6条船。

  三、质疑再探

  师生总结:这节课你有收获吗?

  余数在生活中真是太调皮了,有时候需要加1,有时候需要舍掉,一不小心就会出错。在今后的学习中、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有余数的问题,只要同学们认真审题,静心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的取舍,就能成为余数的好朋友。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运用拓展

  (一)基本练习(第67页做一做的`第1题)

  1.审题,理解题意。

  2.思考,独立解答。

  3.质疑:结果为什么要加1?

  (二)变式练习( 教材第67页做一做的第2题 )

  1.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

  (1)弄清题意。

  (2)独立解答。

  (3)讨论交流,理解舍余法.

  思考:余下的1元,还够再买一个面包吗?

  2.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说说理由。

  (三)综合练习(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的第8题)

  学生独立审题思考解答后,汇报交流,引导学生综合考虑3种花的情况,以束数最少的花为标准确定。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理念及方法:

  本节课以“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为教学宗旨,实现“先学后教、先试后导、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教学合一”这一五步教学法的根本目标。

  教学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新知,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新知、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较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厘米的认识”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是认识长度单位的一节起始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及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为以后学习学习其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打好基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厘米、会用直尺测物体的长度

  数学思考:1厘米到底有多大,建立几何模型

  问题解决: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1厘米有多长;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感知1厘米的长短及如何正确、规范地用直尺测

  物体的长度。

  三、教具、学具

  课件、1厘米长的橡皮泥、课堂尝试单、课堂检测单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激趣导入

  由长——短、宽——窄、高——矮、厚——薄这些反义词引出“长度”

  一词,学生自由说所见过的长度单位,猜想为什么要先认识厘米呢?(先激趣后设疑)

  (二)探究新知

  以三个字“知”、“认”、“用”为主线在,展开整个教学。

  1、尺子产生的必要性(“知”字)

  师:上节课我们量了教师黑板的长①大约17本数学书长②大约23个文具盒长③张老师的27拃长④崔娇娇的40拃长……

  学生议:为什么同样的黑板,每次测量的结果却各不相同呢?

  师:看来,要想知道黑板到底有多长,我们必须统一用同一工具,选取同一个标准。

  2、认识尺子(“认”字)

  (1)各种各样的尺子:钢卷尺、皮尺、米尺、软尺、直尺。

  (2)直尺上各种名称:刻度、刻度线、0起点、厘米的字母符

  号(重点强调0表示的意义及其作用)

  3、认识1厘米(“认”字)

  (1)在尺子上找各种各样的1厘米

  (2)发现规律:每大格都是1厘米

  (3)用手比画、感知1厘米

  (4)生活中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4、认识几厘米(“认”字)

  (1)以0为起点找:2厘米、3厘米、4厘米……

  (2)以任意刻度为起点找:2厘米、3厘米、4厘米……

  (重点渗透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①末尾刻度-起始刻度②把任意刻度当0起点推理③1厘米1厘米相加)

  5、动手测量(“用”字)

  尝试用直尺“量线段”、“画线段”

  (1)组内交流量法、画法

  (2)集体交流量法、画法,学生先评价,老师再点拨。

  (3)组内互换尝试单再次规范的量、画。

  (4)量数学书的长、宽(重在体会尺子不够用时怎么测量物体的长度)

  (5)判一判哪种测法正确(归纳“测量儿歌”,强调一平、二对、三看,正确的测量步骤)

  (三)课堂检测(完成课堂检测单,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内互改,最后统计并改错)

  五、全课总结

  (1)师生共同完成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2)学生帮助笑笑完成数学日记“我的新朋友”

  六、作业设计:课堂检测单

  七、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长度单位)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多,包括认识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画出几厘米长的线段。在认识概念的时候,先围绕1厘米这个最基本的单位展开。先让学生观察1厘米,再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然后在生活中寻找1厘米,在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认识3厘米、5厘米等。

  我觉得学生在学习厘米这个概念的时候并不困难,但是要加强他们的感性认识,要让他们自己比划1厘米有多长,找出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在判断一个物体是几厘米的时候,如果图示是从“0”刻度线开始,学生能够准确判断,但如果不是从“0”刻度线开始,就产生了比较多的错误:第一个错误是直接写右边对准的刻度线,第二个错误是多数了1厘米,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几厘米的含义,是要从“0”刻度线开始到几厘米的长度,0是起始点,学生也没有透彻理解1厘米的含义,是从一条刻度线到相邻的一条刻度线之间的一段,而不是数刻度线。另外,学生在作图时很容易画不准确,长出一些,或者短了一些。因此后来我让学生先在0和几刻度的地方点一个小点,然后再把两点连起来。这样作图的情况会好一些。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二)利于学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自己领悟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下面各是什么角?

  说出什么叫直角、锐角、钝角?

  组成角的两条边是什么线?

  2、家在本子上画出直角(用三角板)、锐角、钝角各一个。

  小结:我们已经学习了线段和角,如果把角的两条边改为线段,把角的两个端点连起来会出现什么图形?(三角形)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和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1)我们已学过三角形,你能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吗?(红领巾等)

  (2)利于学具,动手做三角形,小组内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3)结合复习题,思考讨论:

  ①三角形是几条线段围成的?

  ②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4)巩固概念。

  ①找一找,哪些是三角形?(投影)

  ②用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强调,看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要从两方面看:一是看只有三条线段,二是要看是否围成的封闭图形。

  2、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刚才大家找出这么多三角形,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进一步观察一下,这些三角形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明确:它们都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它们都有三个角,都有三个顶点。

  再引导学生概括: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3、教学三角形的特性。

  我们学习的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像自行车的车架、房梁架等。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呢?我们来做一次实验。

  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框,让同学们拉一拉。

  先拉五边形木框。(变形)

  再拉四边形木框。(变形)

  后拉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三角形不变)。

  提问:通过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动手实践,老师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固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固定不变了。因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用到三角形的特性吗?(椅子腿松动了,可以固定一个三角形铁架)

  (三)巩固反馈

  1、说说三角形的意义、特征。

  2、三角形有什么特性?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一、教材分析:

  《买电器》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五单元加 与减中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口算,并能正确地计算。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体会算法多样化,提高口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掌握整百、整十数加减的口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

  引导分析法、谈话法

  五、学习方法:

  自主探 究、合作交流

  六、教具:

  图片、计数器

  设计意图 :

  数学源于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 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七、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金老师最近买了新房,想要去买一些电器,谁愿意做小参谋陪老师去?那好,我们就到苏宁电器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买电器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出示《买电器》主题图,学生认真观察

  1.猜价钱

  “这里的电器可真不少呢,我们边看边做猜数游戏吧,老师周末已经向售货员打听过这几种电器的价格,请你们来猜猜。”

  师:电扇的价钱是由二个百组成,你能猜出它的.价钱吗?

  (学生回答:200元)“就是200元.”出示200元。

  师:你真了不起,再来一个,听好了,冰箱的价钱是一个三位数,(赶快猜)快接近了,有九个百,六个十组成。

  (学生纷纷举 手,指名回答:960元)

  师:你们可真聪明,(出示960元)来一个难点的,电视机的价格在500元--1000元之间(学生热情很高)

  生:我猜是600元。

  师摇摇头说 :“你这个价钱有点低了。”

  生:我猜是900元。

  师:高了一个百。

  生:我知道800 元。

  师:恭喜你答对了。出示800元

  师:洗 衣机的价钱是一个整百数(700元)比700元少2个百(500元)你们可真能干。

  2.提问:看着这些家用电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回答:买一台冰箱和一台电视机,一共需要多少钱?

  (教师出示学生的问题。)

  师:我们来看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一起读两遍,这个问题 该如何解决?学生回答列式:500+800= (老师板书)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呢?请大家想一想,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小组合作,探究算法(给三分钟时间学生交流讨论)

  “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向全班同学介绍 一下?”

  指名汇报,老师板书出各种算法。

  (1)5个百加8个百是13个百,13个百就是1300,所以500+800=1300,(好,我们用计数器来演示一下看是不是这样)出示计数器

  师:看来,你 认真思考了.好,谁还愿意来说

  (2)5+8=13,所以500+800=1300(你也很会动脑筋)

  (3)800+200=1000,1000+300=1300(你结合了我们一年级学的凑十法)

  ……

  3.体会算法最优化

  我们研究出了这么多的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呢?同桌交流一下。

  4.小结: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计算出了整百数的加法,你还能提出什 么数学问题呢?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减法口算、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万以内加法的计算应该比较容易掌握,稍有困难的是万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中连续进位的加法的口算和笔算。为此,本课教学中,在注重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的方法进行连续进位加法的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推理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养成认真、有条理的计算习惯 。通过情景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是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三位数加法中的连续进位方法。

  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创设了十年前我去动物园参观的情境激趣引出课题,与今天再去逛时情境的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出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良好数学品质。整个课堂我创设小动物参与的环节,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开课伊始,我通过情景创设十年前逛动物园的情境,与今天学生再逛动物园的'情境作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引入今天的知识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既现实、又有趣,同时还受到了环保教育。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中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汇报自己或小组的成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1.课件出示青山县野生动物园相关数学信息。

  (1)思考并回答:对比同一个动物园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2)提出数学问题。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计算。

  (2)四人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口算 数线

  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

  尝试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小老师板书,讲解)

  3.小狮子先知道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你愿意告诉它吗?

  4.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补充课题) 6.. 趣味练习,评选动物园环保之家(板演)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这一环节设计了帮森林医生啄木鸟找对错,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两个环节,目的是为了对今天学习的连续进位的加法进行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下册三、生活中的大数《有多少个字》教材30页到31页

  2、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结构特点:教材首先呈现主题情境--关于祖冲之的故事,将我国数学的历史文化自然融入到学习过程之中。鼓励学生凭直觉估计字数,出现估计结果的巨大差距,引导学生寻找帮助估计的“单位”,小组合作,估一估,说一说,找到估计单位,再根据“部分”估“整体”的策略,进行估计的练习。

  (2)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大数之后,运用大数进行估计,让学生初步体会估计策略,发展数感,并为四年级的估计做铺垫。

  3、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基础:初步会用参照标准圈一圈,认识万以内的数,感受数的大小。

  (2)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一些简单的数目较小的事物进行过估计:如抓一把小棒估计有多少根,估计物体的长度等。会利用数一数,圈一圈,比一比等体会估计方法的多样化。

  (3)学生学习新知遇到的困难:二年级学生生活经验比较少,对这种数量较多的事物缺乏感性认识,估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包括核心素养):经历估计活动的过程,初步体会估计策略,积累估计经验,并在估计过程中发展数感。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开展估计活动,利用数一数,圈一圈,比一比等体会估计方法的多样化,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从故事中感受我国数学的历史文化。

  5、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初步体会估计的.策略,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难点: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6、教学方法(体现出个性化的教学):

  1、合作探究法

  2、讨论法

  3、直观演示法

  7、媒体资源(网络白板ipad手机移动终端镜像投屏PPT课件flash课件):白板投影课件

  8、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1、白板出示由浅入深的两道数数题,并追问数数的方法。

  2、呈现主题情境图--图文结合的数学家祖冲之的小故事

  要求:阅读小故事,说说祖冲之是个怎样的人?

  1、利用数一数及乘法口诀等方法计算有多少个字?

  2、学生带着问题小声朗读

  1、白板出示简单的数数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基础解决问题,并为接下来的寻找估计“单位”打下基础。

  2、祖冲之的故事将我国数学的历史文化融合到学习过程之中。

  新小结(我由简单的数数活动,一步一步由浅入深,既巩固了旧知又为获取新知铺下知识基础,引领学生探讨今天的主题)

  探究新知

  一、思考一:估一估这个故事大约有多少个字?(要求学生不要一个一个地数,凭直觉进行给出答案。)

  问: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引导学生理解“大约”

  怎样来大约数学上叫做估计板书--估计

  过渡语:快速估计的结果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到底哪个结果更合适呢?

  引导学生探讨估计的方法:要求学生拿出资料一(祖冲之的小故事)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办法。

  教师倾听学生的汇报展示并给予评价,并用课件演示给予验证。教师随学生的汇报板书:

  1、一行多少字(几行)

  2、一段多少字(几段)

  3、部分相加

  教师让学生总结板书。

  比较凭直觉估计的结果和依靠估计策略得出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二)思考二:估一估,填一填,有多少粒黄豆?(课件出示图文)

  学生直觉判断的结果:

  1、估得太少,2、估得太多。

  学生探讨大约的相关问题

  1、什么是大约?

  2、怎样来大约?

  学生齐读“估计”

  学生拿出资料一,小组讨论汇报

  学生利用展台或白板汇报小组的估计办法。

  生发言:估计的方法。

  生总结不同:依靠估计策略得出的结果快而准确,凭直觉的估计结果不可靠。

  (二)、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找到估计的“单位”根据3个杯子中黄豆高度的倍数关系得出答案。

  有助于引导学生探讨估计的方法,寻找可以用于特定情境下帮助估计的“单位”。

  此处齐读意在使学生明确探索的方向

  通过“估一估,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估计,在自主探究,动手画一画,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白板的使用使学生的想法得到科学准确地验证,有效地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反思,一方面帮助学生体会估计策略的价值,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二)、在新的情境下,运用部分估整体的策略进行估计的练习,对发展学生的数感非常有益。

  课件的运用使学生的猜测得意验证。

  小结(我为学生创造充分探索交流的空间和时间,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及汇报,让学生经历估算方法的形成过程,进而掌握估计的基本策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信息技术使学生的思考过程得以有效清晰地验证。)

  巩固应用

  要求学生选择恰当估计策略完成课后练习题

  1、(课件出示练习题)以资料二的形式由学生独立完成。习题4以资料三的形式要求学生完成。

  课外延伸题:

  1、教师课件出示学生广播操队列图,提问:全校大约有多少名学生做广播操?有什么好办法来估计?

  2、提问学生:生活中你经历过估计这样的事情吗?教师追问学生举的事例是对哪方面的估计?

  3、教师请学生依据本节课所学,估计“一根大头针”的重量的办法。

  4、教师总结:

  (1)以多估少(2)以少估多

  完成数学书31页2、3、4(资料三)题。

  学生思考回答:

  1、圈一圈。

  2、一行大约多少人看看大约有几行。

  3、一个年级大约有多少人乘以6个年级。

  4、一个班级大约多少人乘以班级数。

  2、学生思考后举例并总结:高度的估计、数量的估计……

  3、学生思考后发言让学生经历观察,推理,画一画,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巩固估计的经验,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信息技术使学生的思考过程得以有效清晰地验证。

  通过身边的素材练习,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借助直观图片(课件)的展示,进一步熟悉关于估一估的各种类型的题目。

  将估计归类使学生思路明确

  通过逆向思维的估计(以多估少),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估计的方法。

  小结(二年级学生对这种数量较多的事物估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结合现实生活安排了一些生活中需要估计的素材,按由易到难的坡度进行设计,引导学生逐步体会估计的方法,也使学生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总结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1)学会了什么

  (2)怎么学会的加深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与能力。

  板书设计有多少个字

  估计

  一行多少字几行

  一段多少字几段

  部分多少字相加

  以少估多

  以多估少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的: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3、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增强对大数的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认识新的记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教学准备:

  1、ppt和相对应的图片

  2、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二次设计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你能很快的把下面的数数出来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大正方体)

  ⑴师:老师有一个大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很多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出示小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呢?这么多,怎么数呀?你们愿不愿意数一数?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要求:不仅数出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还要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数的?(学生数。)

  师:汇报要求“先说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再说你们小组是怎样数的”,哪个小组愿意汇报。

  组1:我们组数有6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先横着数有10个,再竖着数有10个,10×10=100,这个正方体一共有6个面,所以是600个。

  组2:我们组数有10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先横着数有10个,再竖着数有10个,10×10=100,100×10=1000。

  组3:我们组数有10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一个面有100,这个正方体一共有10个层,就是1000个。

  师:一共有两种意见,一种数的结果是600个,另一种数的结果是1000个,同一个正方体怎么会出现两种意见呢?究竟谁的是正确的?

  生1:我们数的方法不同,所以数的结果也不同。

  生2:他们数的是6个面,我们数的.是10层。

  生3:他们没数正方体的芯。

  师:结果是600个的同学只数了6个表面,忽略了正方体里面的小正方体。下面我们看看数的结果是1000个的同学是怎样数的。

  ⑵计算机演示:

  第一步: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

  第二步: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

  第三步:一百个一百个地数,一百、二百、三百……九百,数到一千。(同学跟着计算机数)

  师:谁能把同学们说的进行整理,先怎么数,再怎么数,最后怎么数。

  生:先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再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最后一百个一百个地数,数到一千。),数到10个;再十个十个地数(出示),数到100;最后一百个一百个数(出示),2个一百是多少?3个一百呢?5个一百?9个一百?数到10个一百就是多少?(出示)。10个一百是一千。(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2、师:接下来可以怎样数?

  生:一千一千地数。

  计算机演示:一千一千地数,一千、二千、三千……九千,数到一万。(学生一起数)

  师:一千一千地数,有几个一千就是几千,数到10个一千就是多少?

  生:10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师:以前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数或十个十个地数,今天我们又可以怎样数?

  生: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和一万一万地数。

  3、师:老师有几幅图,你能不能很快说出图中有多少个小木块?

  ①师:介绍一下你怎么数地这么快?

  生1:第一幅图有100个小木块,第二幅图有20个小木块,第三幅图有5个小木块,一共是125个小木块。

  生2:先看1个一百,再看2个十,最后有5个一,一共是125个小木块。

  ②师:我只看到3个十?

  生:最后的12个小木块里有1个十,就是4个十,所以是142个小木块。

  ③师:一百在哪了?

  生:10个十就是100,所以是105个小木块。

  ④(三)应用新知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几幅图都是按照千、百、十、个摆好的,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有多少个小木块。你们每个小组都有一盆豆子,你能不能很快说出有多少粒豆子?

  生:不能。

  师:你们数一数,再摆一摆,不仅你们知道有多少个,还要让大家也能很快看出一共有多少粒豆子。活动要求: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两种塑料袋,大一些的你看看装多少粒豆子比较适合,小一些的你看看装多少粒豆子比较适合;发挥两种塑料袋的作用数一数、摆一摆。

  小组活动(略)

  小组汇报

  师:汇报你们小组一共有多少个豆子,怎么摆的?

  组1:我们组有963个豆子。有9个百,6个十,3个一。

  组2:我们组有972个豆子。有9个百,7个十,2个一。

  组3:我们组有954个豆子。有9个百,5个十,4个一。

  组4:我们组有990个豆子。有9个百,9个十。

  组5:我们组有1012个豆子。有10个百,1个十,2个一。

  组6:我们组有988个豆子。有9个百,6个十,8个一。

  组7:我们组有995个豆子。有9个百,9个十,6个一。

  组8:我们组有933个豆子。有9个百,3个十,3个一。

  组9:我们组有910个豆子。有9个百,1个十。

  组10:我们组有989个豆子。有9个百,8个十,9个一。

  师:哪个组比一千多,请把多的送到前面;哪个组比一千少,差几个就到前面拿几个。

  师:请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组1:我们组有963个,还差37个,我们拿了3个十,7个一。

  组2:我们组有972个,还差28个,我们拿了2个十,8个一。

  组3:我们组有954个,还差46个,我们拿了4个十,6个一。

  组4:我们组有990个,还差10个,我们拿了1个十。

  组5:我们组有1012个,多了12个,拿走1个十,2个一。

  组6:我们组有988个,还差12个,我们拿了1个十,2个一。

  组7:我们组有995个,还差5个,我们拿了5个一。

  组8:我们组有933个,还差67个,我们拿了6个十,7个一。

  组9:我们组有910个,还差90个,我们拿了9个十。

  组10:我们组有989个,还差11个,我们拿了1个十,1个一。

  师:老师这有几个数,请你看数摆豆子。

  ①一百二十三

  ②五百四十六

  ③八百七十

  ④九百零七

  师:我们班一共有10个组,如果把10个组的塑料袋凑在一起就是多少了?

  生:一万

  师:请组长带着你们组的豆子站到前面来。

  师生惊叹:哇!一万粒豆子是这么多呀!

  师: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会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和一万一万地数数了。

  生2:我会用好办法数豆子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课本第5页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算线,并会在算线上做加、减法。

  2、在算线的帮助下,通过补充和减去求差。

  3、 利用算线解决实际相差问题。

  4、学会在1个情境中用不同形式表述相差多少。

  5、培养学生的算法多样性。

  教学重点:

  1、通过图示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2、理解有关“相差多少”、“比多”、“比少”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相差多少”、“比多”、“比少”的问题,并能正确列式求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师:寒假中小丁丁发明了一条算线。

  出示:

  师:它其实就是从数射线演变而来的,变得更简化,只需标出数的大致位置,但数与数之间的位置不能出错,观察一下,这些数怎样排列?(小的数在左,大的数在右)

  2、师:下面我们也来尝试画画算线,并在上面标出数的位置。

  ⑴29 36生独立画后展示评讲。(如没有下列几种情况不必再讲)

  ①没有标出数所在位置的记号

  ②小数在左,大数在右

  ⑵34 57 19

  (3)师:我们可以将解题的思路借助算线更清晰地表示出来。

  (箭头向右表示加)

  师:加法中借助算线表示计算方法时常用的方法是

  (1)第一步加第二加数十位上的数,第二步加第二加数个位上的`数。

  (2)第一步加第二加数个位上的数,第二步加第二加数十位上的数。

  (3)先将第一加数加几凑成下一个整十数,再加上第二加数中去掉已加的数后剩余的数。

  2、减法:

  (1)要求:借助算线表示计算过程: 71-28=

  尝试将计算方法用算线表示出来(箭头向左表示减),独立练习后汇报,纠正错误。

  3、求相差问题

  (一) 观察图意,理解“相差”

  1、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懂了什么?

  2、编一个数学问题:

  东东身高100厘米,丽丽身高78厘米,东东比丽丽高几厘米?

  4、小结:通过比较,丽丽比冬冬矮,可以说冬冬比丽丽高或丽丽和冬冬相差多少。

  (二) 在算线上计算

  1、思考:如何计算100和78相差多少呢?

  生1:100-78

  生2:78+( )=100 板书

  2、学习计算过程用算线来表示。

  3、请你在算线上尝试着自己算一算。

  试一试:小丁丁有68个玩具小人,小胖有84个玩具小人,他们之间相差多少个小人呢?

  三、总结:

  算线是一种计算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计算。

  四、检测目标达成练习:P5/练一练

  它们相差多少?用你喜欢的方法画一画、算一算:

  28和57 24和63 36和54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理解除法的意义,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3、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具准备:例题4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景设问,揭示目标。

  1、师:今天大熊猫“笨笨”要请客,它到竹林里去采竹笋,大家看图,说说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信息?

  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2、出示目标:

  (1)理解除法的意义,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2)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要求学生先自己动手用卡片摆一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所得。

  2、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每次分完,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支竹笋。)

  三、展研结合,师生互动

  1、教师: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

  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2、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四、巩固练习,分层提高

  1、练习三第1题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练习三第2题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练习三第3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五、课堂总结。这一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目标:

  1、知道除法的含义,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通过教学活动,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景设问,揭示目标。

  1、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2、出示目标。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大熊猫“笨笨”请客,它到竹林里去采竹笋,看到那么多它喜欢的竹笋,就禁不住多采了些。大家看图,说说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信息?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2、大熊猫“笨笨”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用卡片摆一摆,然后同一小组里交流所得。(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三、展研结合,师生互动

  1、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

  2、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叫以用除法来计算。

  3、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 5

  被除数除数商

  ④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4、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四、巩固练习,分层提高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3)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挑战园地:

  (1)练习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五、课堂总结。这一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除法的第二种分法,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几份,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除法的第二种分法及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除法的第二种分法,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几份,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教法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引入新课

  ⒈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⒉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个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个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个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个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新授

  ⒈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

  ⑴教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⑵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有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⑶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⑷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可以分成5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⑸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⒉练习:教科书第19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有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2)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

  ⒊练习:教科书第19页做一做的第2题。

  三、巩固练习

  ⒈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4题。

  要分的糖葫芦有几串?那被除数应该写几?每个小朋友2串糖葫芦,表示什么?除数应该写几?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商应该写几?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⒉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⒊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的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然后再列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可以分成5份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84-8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技能目标:初步渗透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理解有规律的排列,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过程。

  教学难点:

  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过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

  师:在一年级时我们学习过找规律,请同学们观察课件,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它们是怎么排列的,这组图形的规律是你知道了吗?

  这是以前我们学习过的简单的找规律,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更为复杂的找规律。(课件出示课题:找规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前不久,小精灵告诉老师,小东家的厨房正在装修,那厨房的墙面是怎么设计的,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墙面)

  二、探索规律。

  1、观察墙面的排列,探索规律。

  (1)观察这个图案,你发现了什么?它们都有什么图形?颜色是什么样的?横着看,这些可以分成几组?(边说边标序)每组图形的位置一样吗?也就是说我们观察一个图案可以从形状,颜色,有几组,位置进行观察。(板书:形状,颜色,有几组,位置。)

  观察第一组图形是怎样排列的。第一组图形怎样变成第二组呢?下面请你用学具摆一摆。

  A、请生上台摆一摆,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看你摆的和他摆的是不是一样。

  B、一样的小朋友请举手。请生说摆的'方法,听明白的学生请举手。师归纳用手势并用箭头表示出(圆形放在五角星后面,其他依次往前移动一个位置),全班起立,配合手势和老师说一遍。再用这同学的方法重新再摆一次。

  第二组图形又怎样变成第三组的呢?请小朋友说说,请你再用学具摆一摆。

  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摆。请生说摆的方法,听明白的学生请举手。师归纳用手势并用箭头表示出(圆形放在五角星后面,其他依次往前移动一个位置),全班起立,配合手势和老师说一遍。再用这同学的方法重新再摆一次。

  第三组图形又怎样变成第四组的呢?(做法和前面一样。)

  从左往右观察完,总结:我们把这样的几个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律改变移动自己位置的排列叫循环排列规律。

  刚才我们从左往右观察,除了从这方向观察,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向观察吗?

  从右往左:第一组图形是怎么排列的,那第一组又怎么变成第二组呢?请生说一说。听明白了吗?请你用学具摆一摆。请生上台摆,全班起立,配合手势和老师说一遍。

  从下往上观察:第一组图形是怎么排列的,那第一组又怎么变成第二组呢?请生说一说。听明白了吗?请你用学具摆一摆。请生上台摆,全班起立,配合手势和老师说一遍。

  三、动手操作,加强感知。

  刚才小朋友真能干,从不同的方向找到了循环排列规律。那接下来老师要考考你,看你会不会画。(课件出示例1)

  四、巩固练习。

  五、课件欣赏。

  其实规律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规律的美。(课件出示彩纸,斑马等有规律的图案)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学的开心吗?

  七、布置作业。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结合具体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

  2、对“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这一算理的理解。

  三、教具准备

  计数器、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咱们的好朋友淘气要搬新家了,他邀请我们和他一起去买电器,让我们一起到商场去看看吧。

  2、师:商场门口贴着一张公告“为迎接20xx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本商场特举行有奖竞猜活动,凡猜中本商场电器价格者,将获得兔宝宝一只。”

  让我们都来猜一猜这些电器的价格吧!

  (二)自主探究,交流算法。

  1、看一看:商场里有哪些家用电器呢?(课件出示4种电器)

  2、猜一猜:要想买电器,先要知道他们的——价格,根据老师的提示,猜一猜。

  彩电——8张100元;

  冰箱——千位是1,百位是2,十位、个位是0;

  洗衣机——整百数,比彩电要低一些;

  电风扇——几百几十的.数,比200少一些。

  3、提问:看着这些家用电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指名提问,老师板书

  (1)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共花多少钱?

  (2)1台风扇和1台电冰箱共花多少钱?

  (3)1台电冰箱比1台电视机贵多少元?

  4、探索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共花多少钱?

  (1)怎样列式呢?指名回答。

  (2)板书:500+800=

  (3)小组讨论:计算“800+500”你有什么好办法?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4)各小组展示算法。你们小组有什么好办法?

  5、试一试: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请用你认为最简便的方法算一算其余两道问题,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1200-800”说算理。

  四、实践应用,体验成功

  1、师:淘气在成功购买到电器后,准备回家了,在商场楼下看到一块牌子,上边写着“只要你有足够的智慧答对以下的题,你将有机会得到一张优惠购物券,如果你也想获得,请积极开动脑筋”。

  2、翻书到54页,在书上完成第一题,学生完成后,指名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订正。做完后教师要强调,口算时请注意相同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

  五、游戏激趣,知识巩固

  1、速算比赛

  (1)我们班的孩子算得又对又好,可谁最快呢,这张优惠券该给谁呢?接下来让我们在速算比赛中决一高下吧.我在课桌里给每个孩子都准备了一张题纸,计时1分钟,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学生进行1分钟速算,同桌互判。

  (3)同桌互相评价。

  2、你说我算

  师生互动:还想继续吗?我这里有很多数学问题,谁来抽一张?

  同桌互动:你想抽一张吗?每一桌的信封里都有几张卡片,你抽一张,同桌也抽一张,比一比谁说得多。

  六、自我评价

  这节课学完了,你们有什么收获呢?请自我评价一下吧。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运算中的运算的法则。

  2、迁移能力:将连加、连减、混合加减的运算法则迁移到三位数中去。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连加运算。

  教学难点:掌握混合运算中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受新知。

  媒体出示“主体图”

  1、 引导学生观察主体图,激发起学习兴趣。

  师:我们的好伙伴小丁丁他们正乘着旅游专车,去国家森林公园玩呢。我们和他们一起去好不好?

  2、 出示课题--游国家森林公园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连加

  1、 收集信息

  (1)让学生从画面上获取信息,并出示下列板书。

  一年级去了125人,二年级去了167人,三年级去了163人。

  红色列车限载192人,蓝色列车限载288人。

  (2)理解:什么叫“限载”?

  (3)小组讨论,提出数学问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4)组织交流,提炼以下问题。

  问题1:三个年级一共需要买几张车票?

  问题2:两列火车一共有多少张座位?

  问题3:座位多还是同学多?多几人?

  问题4:怎样乘车?

  2、 解决问题。

  (1)计算问题1:三个年级一共需要买几张车票?

  师:要求三个年级一共买几张车票,你们是怎么想的?怎样列算式?

  A、板书:125+167+163

  B、回忆连加的运算顺序。

  C、学生独立计算。座位多还是同学多?多几人?

  师:核对时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

  D、完整板书:

  125+167+163

  =292+163

  =455(张)

  答:三个年级一共需要卖455张车票。

  (2)计算问题2:两列火车一共有多少张座位?

  (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板书)

  192+288=480(个)

  答: 。

  (3)计算问题3:座位多还是同学多?多几人?

  师:引导学生思考:座位多还是同学多应该怎样表示比较合适?多几人的算式怎样列?(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座位数 同学数

  480 > 455

  480 - 455=25(个)

  答: 。

  (4)问题4:怎样乘车?

  师:根据大队辅导员的意见:两列火车,以年级为单位上车,同年级的同学在同一列火车上,请小朋友设计一下,使大家都能上车。

  A、小组合作,设计乘车方案。

  B、交流“设计方案”,并在媒体出示:一年级和三年级先上蓝色列车,二年级后上,上红色列车。

  C、各小组尝试计算,并发现方案可行。

  D、看书,研究伙伴方案。(先小组,后交流)

  师:经过大家讨论验证:发现小胖的方案不行,小丁丁的方案和跟大家想得一样。

  三、课堂练习:

  练习册P49-50

  四、总结。

  略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20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3

数学教案二年级下册优秀06-18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7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02-02

【热】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7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03-18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推荐】03-10

【荐】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6

二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