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12 15:48:30 二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集合【15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数学眼光”,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而不是死套类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数学眼光”。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引入

  1.把下面各题补充完整,再解答。

  1)一本书80页,看完20页,____________________

  2)商店运来200箱橘子,卖出100箱,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段布长10米,____________________,还剩多少米?

  4)商店里有80个水瓶,____________________,还剩多少个?

  从上面这组题可以发现问题和条件之间的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指名说。

  小结:根据两个条件可以求一个问题;要解答一个问题,必须要有两个有联系的条件。

  二.新授

  1.出示例1: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有民间故事185本,民间故事书上午借出36本,下午借出52本。

  还剩多少本?

  1)谁来说一说,这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

  (生自说,再指名说。)

  2)怎样才能求出结果呢?

  生自己思考,再在四人小组互说。

  3)你准备怎么求?师整理:

  A.根据“有故事书185本和上午借出36本”这两个条件,可以先算上午剩下多少本;再根据“下午借出52本”,可以算出下午剩下多少本。

  B.先算一天借走了多少本,再从原来的数字里减去它。

  4)这两种方法你觉得怎么样?

  5)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6)指名汇报,集体核对。

  7)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种是怎么思考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第二种解法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这题是什么意思?

  2)你知道这题怎么做吗?

  3)自己列式计算。

  4)指名板演。

  5)全班对答案,有错的订正。

  2.完成第2题。

  1)生自己读题。

  2)问: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告诉我们什么条件?

  3)同桌互说后汇报。

  4)你知道红红有多少张邮票吗?自己列式计算。

  5)指名板演。

  6)全班对答案,有错的订正。

  3.完成第3题。

  1)生自读题。

  2)通过这题,你知道了什么?

  3)同桌互说后汇报。

  4)自己列式计算。

  5)全班对答案,有错的订正。

  3.完成第4题。

  1)生自读题目。

  3)小朋友们在做花,你知道些什么?

  4)四人小组互说后汇报。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5)生自己列式计算。

  6)全班核对答案,有错的订正。

  4.想想做做第5题。

  口算下面各题。

  40+90

  150-60

  340-300

  130-80

  70+200

  50+60

  60+500

  110-30

  750-50

  1)生自己完成。

  2)集体核对。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185-36-52=97(本)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课本第20-21页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地读出几时几分;知道某个时刻时针、分针在钟面上的位置。

  2.认识时间单位:时、分、 理解 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建立时、分、秒的量感,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准确读出钟面时间。

  教学难点:准确读出几时几分,会用电子表表示方法和几时几分的表示方法表示时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时钟教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景)

  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小白兔失败后非常后悔,决心以后再也不骄傲了,有一天他又碰到了老乌龟,他们决定绕着这些树围成的圈再进行一场比赛,我们一起喊口令,让他们同时开始“预备、开始……”

  比赛结束了,乌龟跑了多少?兔子跑了多少?

  一共有几个空挡

  他们跑的路程不同,但是时间怎么样啊?(他们同时起跑同时停,跑过的路程怎么样?)这个龟兔赛跑的场面像我们生活中的'……:钟表

  钟表告诉我们什么?怎样才能认识和掌握时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时和分。

  二、过程

  1、 课本20页投影。(分针、时针的认识)请你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学生交流

  师总结:较短的指几时的针叫时针;较长的指几分的针叫分针。

  2、再观察一下钟面上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钟面上共有几个小格。(小组合作、交流)

  师:5格5格数共有____小格,(5、10、15、……60),分针走一小格是___分,分针从12到1是___分,从12到4是___分,从12到9是___分,分针走一圈是__分

  师:时针从12到1走了___大格, 经过___小时。从12到3走了___大格,经过___小时。让学生得出时针走一格就是一小时的结论。

  请学生举例说说时针走几格经过几小时。

  师:实际生活中,分针和时针都是在同一桌面上同时同向转动的,只是它们快慢不同。(多媒体或教具演示:分针转一圈时时针的变化)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

  分针走一圈是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一时

  一时=60分,60分=一时

  3、师:你知道一分钟有多长吗,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吧。(音乐)

  你能在一分钟里做多少事情?(生交流)

  抓紧一分钟,我们能做很多事情。

  看看在一分钟里你能完成几道口算题。(生操作、交流)

  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

  师:我们上一节课几分钟?课间休息几分钟?再加几 分钟就是一小时?

  4、认识钟面 (教具)

  A 找找整时的相同点

  生:讨论、交流

  结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B 几时几分的认识

  在教具上拨出4: 15 、3: 20、10: 34 让学生辨别

  师:你是怎样看的?

  生1:先看分针、再看时针

  生2:先看时针、再看分针

  总结:通常先看时针确定几时、再看分针,分针从12开始走过几格就是几分

  5、我们除了知道怎么看时间还要知道怎样表示时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吧。

  方法一:几时几分的表示方法

  方法二:电子表的表示方法

  总 结:如果分钟数不到10,在使用电子表的表示方法时,在分钟数的前面要加“0”,通常习惯读作“3时零5分”

  三、巩固练习

  1、教师说一个时间,学生在学具上拨2: 30 5: 17 12: 05 1: 55

  2、用教具拨出不同时间,请学生在黑板上用两种方法表示

  四、拓展

  两种计时制:12 小时计时制 和24 小时计时制

  练习:请将下列各时间转换成24小时计时制

  上午9:54 下午 16:45

  上午 11:30 晚上10:30

  午夜12:25

  课堂小结

  你收获了什么?

  检测目标达成练习 课本21--22页 练习

  课堂练习:练习册P4-15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71—72页“欣赏与设计”

  二、教材分析

  教材先展示了几幅设计精美的图案,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几何图形,并从中感受图形的美。在这基础上,让学生用已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其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美,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审美意识。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认识了三角、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对于圆形、菱形等平面图形只是初步认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色彩鲜艳的图案能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但他们还不能从中感受图形的美,也没有主动发现其中规律的意识。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

  四、教学法建议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观赏,然后在讨论;这些图案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以活动为载体在观察、欣赏、合作交流、动手操作中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几何图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课件演示,发现实例的设计方法和过程,总结规律,学会设计方法。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让学生感受图形美,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六、重点难点

  1、重点:巩固各种图形的特点,应用图形的特点进行实设计。

  2、难点:有创意地应用已有的图形进行设计。

  七、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老朋友,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如果你认识他们,就喊出他们的名字,好吗?【依次出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师: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图形学习欣赏与设计【揭示课题:欣赏与设计】。【设计意图:简单地复习学过的图形,为本课的设计埋下伏笔,课件的演示能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兴趣】

  (二)欣赏图形,发现规律

  1、欣赏一组图案,初步接触规律

  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一组图案。问:哪幅图好看?为什么?这幅图案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这幅图可以用在什么地方?这幅图中还有哪些你认识的图形?看一看,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欣赏单独图案,学会寻找规律

  (三)运用规律,设计图案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图形的美,感受了美,并用双手创造了美。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不仅能画出美的图案,还能够用美的语言、美的行为和美的心灵去装点我们的生活。

  九、板书设计

  欣赏与设计。

  十、课后反思:

  在欣赏中尊重教材设计,在发现规律时从细节入手,欣赏与设计穿插进行,学生在美中学,在美中感受。学生的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从小培养创新的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册数:二年级下册

  教师姓名:

  任教班级:

  二年级数学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

  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四、情感态度

  1、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4、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家的信心。5、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6、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学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措施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看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有的内容,都不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不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思考过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6、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感受10个一千是一万,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

  2、会读写万以内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了解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3、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大数,发展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关注数学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的习惯,进行德育教育与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万以内数的组成和数位的意义。

  2、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的读法。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汇报数据引入新课

  师:南京长江大桥公路长4589米,铁路桥长6772米。

  这两个数怎么读。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生活中的大数--10000以内的数(板书:10000以内数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索新知

  1、认识计数单位万:

  师:一万是多少呢?

  数小方块,初步验证;

  师:同学们们说10个一千是一万,是不是这样呢?一起来看看吧。

  师:(课件:一百一百的呈现小方块图)

  你看到了什么?现在是多少呢?

  师:是的,刚才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现在我们一起一千一千地数好吗?

  (点击课件)

  生齐数:1000,20xx,3000~~~~~~~~~~

  师:(当数到9000时)再数一千就是?

  师:这里共有几堆呢?几个一千?

  师:也就是10个一千是一万

  数计数器

  师:现在看老师变魔术了,一个大正方体变成了什么?

  (课件演示变魔术:把一个大正方体变成一粒珠子,放在计数器的千位上)

  师:这才是一粒珠子,它是1对吗?为什么?

  师:是啊,千位上的1表示1千,我们一起来数吧

  (课件演示:1.千位上的珠子一粒一粒下来,最后一粒放慢速度;2.千位上的10粒珠子慢慢移到万位上变成1粒)

  你知道了什么?

  师:“万”也是计数单位,一万里面有10个一千。如果从一万里面去掉一千那是多少?再去掉一千呢?

  师:确实10个一千是一万(板书)

  C、齐读结论:10个一千是一万。

  2 、复习:10个()是(),导出数位顺序表:

  师:老师怎么觉得这句话这么耳熟,以前是不是也学过这样的句子呢?

  预设:10个一百是一千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是十

  (均板书)

  师:(你能将这四句话排排队吗?)

  师:好的',那你会编一张数位顺序表吗?(课件出示:数位顺序表)

  我们认识了哪些数位呢?

  师:个位写在哪里?其它数位呢?

  师:(点击课件填写个位……)接着的是……,千位的左边是?

  师:万位在千位的左边,你还有什么补充的吗?(意思是指省略号)

  如果有生:万位的左边是十万位

  师:十万位是不是就是最高的数位呢?那用什么来表示?

  师:看着这个数位顺序表,你想提什么问题吗?

  (从右边数起第几位是万位?万位上的数代表的是几个万)

  师:一万怎么写呢?1在什么位上?(出示:计数器)

  师:10000它是5位数,而且是最小的5位数

  3、万以内数(没有零)的读写及组成。

  (1)(出示:计数器上为2356)

  师:这个数是多少?怎么写?(出示:写作)

  师:你是怎么读的?(出示:读作)先同桌说一说好吗?

  师:会了吗?

  师:现在你能提什么问题呢?(珠子在各个数位上各表示什么?)

  师引导:2粒珠子在千位上表示2个千

  生: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

  师:这个数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齐说:这个数是由2个千,3个百,5个十,6个一组成的。

  (2)能说出千位,百位,十位,个位上数字都一样的一个数。

  师:每个数字表示的都一样吗?

  (3)说说课前收集的这些数的组成

  4、数万以内的数:

  (1)两同桌一起一个一个地数:9986→10000

  引入:

  师:说得很好,我们已经和“万”交上了朋友,现在你会数万以内的数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玩数数游戏。

  学生活动数数

  师:谁愿意来展示一下?就你们这小组一个接一个数吧

  (适时板书:9989,9999)

  师:刚才数数的时候,你觉得哪几个地方容易错?

  师:9989下一个是(9990),9999下一个是10000,在这些地方同学们要特别当心!

  (2)抢答:

  师:抢答游戏。要求是:你知道后马上举手,老师叫最快的同学们。

  没意见小手放好不说话,有意见小手高举示意我,明白了吗?

  准备好!说出紧挨它后面的一个数:4199、5949、9999。

  说出紧挨它前面的一个数:3300、2760、10000。(师举各个数片刻)

  (3)按规律数数

  师:你发现了什么?你会数吗?

  A 996、 997、998、 、 、

  B 2260、2270、2280、 、 、

  C 5700、5800、5900、 、 、

  D 7633、7632 、7631、 、 、

  三、应用知识培养数感

  1、在情境中感知10000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数感:

  师:同学们们真厉害!生活中还有许多万以内的数,你知道吗?

  (1)10000个字有多少?

  师:老师这有一张报纸,知道10000个字有多少吗?(猜3个)现在老师给你一些信息:这半面约5000个字,那10000个字应该有多少?有这样的两面。当然是这张报纸,这些字密密麻麻的,别的那可不一定了。

  (2)10000米有多长?

  师:同学们,你知道10000米有多长吗?早上我们老师带同学们去晨跑,绕跑道一圈才200米,咱们什么时候去跑跑10000米吧,怎么了?10000米要绕跑道几圈?100个一百是一万,也就是50个200就是10000米长。当然跑10000我们不需要,平时跑一跑还是必要的,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3)容纳10000人的地方有多大?

  师:同学们,瞧这是……?对,我们学校有1148人。快把那个地方站满了,那你想象10000站的地方大概有多大吗?有几个我们站的地方?挺大的吧

  四、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1、现在请同学们在心里想一个数,并把这堂课你学到的本领用进去,谁敢试试?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堂课你最骄傲的是什么?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10000以内数的认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下教材第48页中的例2及相关内容,参考苏教版和北师大版相关教材。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总结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课堂练习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混合运算吗?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口算。

  像这样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从左往右)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周末,小军和小红来到了书店,瞧,它们正在买学习用品。

  (一)提取信息、揭示问题

  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问题:小军买1个文件夹和3本作业本,一共用去多少钱?

  (二)解决问题(1),学习含有加、乘法综合算式的脱式计算。

  1.想一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和同桌交流想法。

  3.请生板演,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①分步计算???4×3=12(元)

  12+5=22(元)

  ②不含括号的综合算式

  4×3+5

  5+4×3

  =12+5

  =5+12

  =17(元)

  =17(元)

  4.汇报交流:

  ①请分步计算的学生说说想法。

  ②重点突出:为什么要先算3本作业本的钱?买3本作业本用多少元?为什么用4×3计算?

  ③请列4×3+5?的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第一次对比:两位同学都认为要先算4×3,他们列式方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④请列5+4×3的学生说想法。

  这个算式如果先算5+4,算的什么和什么的钱?再乘3呢?(结合课件演示)

  所以在这道题中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对比:看看这两个综合算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在计算时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3+5

  5+4×3

  =12+5

  =5+12

  =17(元)

  =17(元)

  5.

  学习4×3+5和5+4×3的脱式计算。

  哇,你们学会了用脱式计算帮小军算出买学习用品的钱,真了不起!我们来看看小红想买什么?

  (三)解决问题(2),学习含有减、除法综合算式的脱式计算。

  哦,小红可能想买钢笔,出示问题,你能帮她解决吗?

  1.明确问题:1个订书机比1支钢笔贵多少元?

  2.初步梳理:你觉得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1支钢笔的钱有直接告诉我们吗?得动动脑筋了。

  3.区分对比,明确运算顺序。

  小精灵为我们送来了3个同学列的算式,哪个算式能正确解决这个问题?

  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对错都要能说出理由哦。

  8÷2-10

  10-8÷2

  10-8÷2

  =4-10

  =10-4

  =2÷2

  =6(元)

  =6(元)

  =1(元)

  第一个算式错在哪里呀?哦,那就是要改成10-4,10是谁的钱,解决这个问题就是用1个订书机的钱减去1支钢笔的钱等于多出来的钱。

  小结:像这样问谁比谁贵多少就要用较多的钱减较少的钱等于多出来的钱。

  第二、三个算式对比:你们都认为第2个算式是对的,可老师看第3个算式列的.不是和第2个一样吗?

  所以减法和除法在一起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第2个算式是怎么算的,你们看懂了吗?我们一起把这个算式请到黑板上。

  三、观察对比,总结运算顺序

  1.初步梳理

  一起来看一下今天认识的3位新朋友,当有乘法和加法时,我们先算?(乘法),有减法和除法时,我们先算?(除法)

  2.和同级运算对比

  我们把这3个新朋友请到课件上来,和前面认识的这两位老朋友对比一下,它们在计算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3.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什么加、减法。

  4.提炼

  综合算式在进行脱式计算的时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要做到一看,看什么?对,看清楚运算顺序。二算,然后再进行脱式计算。

  四、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下面我们就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来挑战几道题。

  ★

  圈一圈: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

  15-2×5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9÷3

  2+9÷3

  两题中都有除法,为什么这题要先算除法,而这题要先算乘法呢?

  真不错!能把新旧知识进行区别,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辨一辨:下面的计算对吗?对的在(

  )里打√,错的打×。

  6×4-2

  6+4÷2

  =24

  =10÷2

  =22

  =5

  (

  )

  (

  )

  ★★★算一算:用脱式计算完成下面各题。

  10+8×2

  18-8÷2

  =

  =

  =

  =

  ★★★★连一连:把算式和正确答案连起来。

  4+4+4

  20

  4×4+4

  5

  4+4÷4

  12

  观察这三个算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哇!这些运算符号可真神奇呀!

  再给你两组算式,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吗?

  想一想:在○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①

  4○4○4

  =4

  ②

  4○4○4

  =3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想知道老师的收获吗?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情境活动,让学生建立一分钟和一秒钟的概念,掌握分与秒的关系,知道1分=60秒。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生体验1分钟的长短,并感受时间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同时,教育学生从小要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分与秒的关系,体验1分时间的长短,建立一分钟的概念,知道分与秒的关系。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钟表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听了刚才的歌曲有什么感受?老师也有同样的感受,那你知道这段音乐有多长吗?一分钟!一分钟有多长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时间王国一起去体验吧!教师板书:一分有多长。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秒

  1、在钟表上除了有时针和分针外,还有一位成员你们知道是谁吗?

  2、出示课件。提问:哪个是秒针呢?

  3、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秒针是怎样走的?

  (出示课件钟表--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的全过程)

  生1:是一格一格走的,走一小格是一秒。并且有滴嗒滴嗒响。 (板书:秒针走1小格是1秒)

  师:是啊,秒针嘀嗒一声走过一小格就是一秒。下面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一次。“嘀嗒!”

  4、那我们还可以用别的什么方式来记住一秒钟吗?(小组讨论)

  生:我们还可以用拍一次手、跺一下脚、甩一下头等等记住一秒。

  5、秒针走一小格是几秒,走5小格呢?15小格呢?30小格呢?走一圈呢?

  6、刚才我们认识了钟面上的一个重要成员秒针。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可别小看了秒这个时间单位。请看大屏幕:陆地短跑冠军猎豹。它奔跑时1秒就可跑出30米。世界上飞得最快的鸟尖尾雨燕。它5秒就可飞行230米。5秒是多长,我们来看计时器,大家一起感受一下。请大家随着秒针的转动拍手,5秒停。时间过了5秒,雨燕已经飞行了230米。真是令人惊叹啊!还有更让我们兴奋不已的,请同学读:高铁列车10秒可运行1300米。咱们这次用敲桌子的方式,随着秒针的转动来敲,感受10秒有多长。你们能想象到高铁列车在我们身边过去时是什么样子?(一阵风一样)你们知道吗?火箭的速度更为惊人:指名读:火箭把卫星或航天器从地面成功射向太空进入轨道,30秒运行237000米。知道30秒多长吗?这次咱们跟着计时器边跺脚边来感受30秒有多长。(数30秒)人类多么伟大,能把许多不可能变为奇迹发生。同学们,希望你们将来也能为我们祖国创造新的奇迹。

  (二)发现1分=60秒

  1、孩子们,你们认为1秒钟过得快吗?那60秒呢?让我们一起随着秒针运动的节奏去体验吧!在这里老师有一个要求:请大家仔细观察,秒针走一圈60秒的时间,分针走了几小格?

  2、分针走1小格是几分呢?那么,秒针走一圈60秒的时间就是?(板书:1分=60秒)

  3、所以我们说1分=60秒

  (三)体验一分钟

  1、组织1分钟的集体体验活动:数心跳。

  一分钟我们能干些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来体验一下。

  教师指导学生数心跳的方法:请同学们举起你的左手,用右手的三根手指按住这个地方,你感觉到它在动吗?(师走到学生中间边说边示范)

  生:感觉到了。

  师;跳动的地方就是脉搏,都找到了吗?没找到的同学可以请老师帮忙。(师帮助个别没找到的学生)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请你数一数脉搏一分钟跳动多少次,准备好了吗?好,开始!(师用秒表计时。)

  师:谁来告诉大家一分钟他的脉膊跳动多少次?(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这个年龄脉膊一分钟跳动一般在70--90左右,如果心情紧张或者是剧烈运动之后脉搏跳动会加快。请同学们回家后让爸爸妈妈帮你看时间,自己再算一算。

  2、一分钟还可以做些什么,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次一分钟游戏活动,谁来读读?老师帮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活动,快来读一读,选出你最喜欢的一种活动。

  3、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选择,一项活动只允许两个小组选择,谁先来选?

  4、准备好了吗?1分钟计时开始!

  5、同学们都非常认真地体验了1分钟能做的事情,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刚才的完成情况。下面谁来说一说?

  师:一项活动,为什么你们完成的情况不一样呢?

  6、听了大家的汇报,你们有什么感受呢?一分钟能产生的`价值可真大呀!所以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估计1分有多长

  1、同学们刚刚用自己的方法感受到了1分到底有多长。而且有了自己的参照依据。你的参照依据是什么?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参照依据来估一估一分钟的长短,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转过身去用自己的方法估测一分钟,觉得时间到了,你就转过身来,看看谁估测的准。

  2、请问你是怎么感觉这1分的?(找估计比较准的学生)。

  3、他们的经验很好,你想不想试一试他们的方法?

  三、拓展、巩固练习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身边,一分钟也会有许多事情可以发生。一个忘记关闭的水龙头1分钟可以流失20000毫升水,就是相当于100瓶矿泉水。

  一个城市熄灯1分钟大约节电20xx度,大概相当于2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听了这段介绍,你有什么感受?虽然短短的一分钟,也能造成很大的浪费。

  2、1分钟能干这么多事,那你能不能根据1分钟的长短来估计一下完成下面的事情需要几分钟?

  四、总结

  说说本节课你的收获吧!

  总结: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充分认识了一分有多长,感受到时间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可贵的,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名名言,齐读: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步混合式题的计算顺序,能够正确进行计算,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概括能力。

  2、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掌握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我们学习了两步式题,你能把学过的两步式题分成两类吗?怎样分?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总结分为含小括号和不含小括号的'两类,进而归纳两步式题的计算顺序。

  (二)课堂练习

  1、学生比赛完成练习一第1题,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第3题。

  先说一说,这些是什么样的两步式题?应按什么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独立完成计算。

  小组订正。

  3、趣味练习:小猴过河。(激发兴趣)

  分析小猴过河遇到了哪些算式?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计时,集体比赛。

  找出获胜者给予鼓励。

  4、练习二第4、9题。

  学生解答问题。

  引导学生去掉中间问题变成一道完整的两步式题,并列式解答。

  5、完成练习二第5、6、7题

  正确读出算式。

  独立计算。

  集体订正。

  6、(带x的第8题)

  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8=715-8=75×3=15

  2、 8+7=155×3=15

  7、思维训练题(对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根据他们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引导)

  (三)总结

  根据学生练习情况进行总结。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彩纸、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播放课件,这些游乐项目里有许多数学知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运动。

  二、探究新知,感受对称

  (1)引导观察,感知对称。

  师: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小蜻蜓、小蝴蝶、树叶都是一家子的呢?

  生自由发言。

  生1:我认为……

  生2:我觉得……

  生3:我想……

  师:同学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下面,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想法。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我发现……

  生2:我发现……

  (2)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有道理。下面,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对折起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的想法正确吗?我们可以去验证一下。

  (让学生用手中的图形对折试一试)

  教师小结: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3)剪“轴对称图形”.

  师:现在,同学们都知道小蜻蜓、小蝴蝶、树叶为什么在图形王国里是一家的了吧。因为它们都是……(学生看板书回答:轴对称图形)

  师:对称的东西还有很多,(课件出示)比如:我们穿的衣服、用的剪刀和戴的眼镜,这些东西也是对称的.。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用纸剪出来的图形,来看看都是些什么?(出示图片:有衣服、松树、飞机、爱心桃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折折看。

  师:看着老师剪出的这些轴对称图形,同学们肯定也想自己动手剪一剪,那么,请同学们商量商量,如果给你一张纸,怎样才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生1:我想……

  生2:我猜……

  生3:我是这样剪的……

  播放课件演示:怎样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组织活动: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轴对称图形进行展示。(贴在黑板上)

  (4)认识对称轴。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虽然,每个人剪出的图案不一样,但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中间都有什么?我们把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请同学们动手指一指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哪儿?好,下面我们就把它画出来吧!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该怎么画?

  生讨论交流。

  播放课件演示:画对称轴的方法。

  学生用铅笔画出自己剪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说“生活中的对称”.

  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请大家找一找,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互相交流。

  师:老师今天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轴对称图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播放课件)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显身手。(辨对称)

  课件出示:判断下列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是的请画出它的对称轴。

  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评价。

  (2)找对称轴。(玩对称)

  师:看,这是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你们说说,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那么,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利用手中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们的对称轴。重点指导圆的折法。)

  学生汇报交流,课件演示: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对称,是一种美,是数学美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只要你留心观察,到处都能找到对称的足迹。

  播放多媒体课件,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板书设计:

  对称

  把一个图形对折后,两部分能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那条折痕就叫做对称轴。

  作业设计:

  动手操作,制作对称图形

  拿一张纸,对折以后,在对折的这边画出你想要画的图形的一半然后把它剪下来,就可以得到一个你喜欢的对称图形。再写上祝福语,作为礼物,送给爸爸妈妈,让他们也欣赏到对称图形的对称美,同时还能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理解除法的意义,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3、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具准备:例题4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景设问,揭示目标。

  1、师:今天大熊猫“笨笨”要请客,它到竹林里去采竹笋,大家看图,说说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信息?

  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2、出示目标:

  (1)理解除法的意义,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2)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要求学生先自己动手用卡片摆一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所得。

  2、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每次分完,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支竹笋。)

  三、展研结合,师生互动

  1、教师: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

  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2、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四、巩固练习,分层提高

  1、练习三第1题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练习三第2题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练习三第3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五、课堂总结。这一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目标:

  1、知道除法的含义,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通过教学活动,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景设问,揭示目标。

  1、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2、出示目标。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大熊猫“笨笨”请客,它到竹林里去采竹笋,看到那么多它喜欢的竹笋,就禁不住多采了些。大家看图,说说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信息?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2、大熊猫“笨笨”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用卡片摆一摆,然后同一小组里交流所得。(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三、展研结合,师生互动

  1、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

  2、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叫以用除法来计算。

  3、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 5

  被除数除数商

  ④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4、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四、巩固练习,分层提高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3)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挑战园地:

  (1)练习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五、课堂总结。这一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说教材

  本节课是《测量》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时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能够用米和厘米为单位进行简单的估测和测量。这节课是有关长度测量的第二阶段的学习,教材借助“铅笔有多长”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引入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的必要性,感受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并为后续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学习打下基础。

  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同时具备了怎样估测和测量物体,会比较物体的长短等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我调控能力差,因此,我在本节课设计上不仅考虑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活动经验为基础,而且创设具体、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探究和发现,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说教学目标

  1.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本班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并知道1分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2)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

  (4)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2.教学重难点

  重点:并知道1分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难点: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教具:幻灯片、米尺、硬币、

  说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导入法法、问题引导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合作探究法。

  说教学流程

  一、温故互查:

  (出了几个上学期学过内容,很好的为本节课做好铺垫)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教室门的高度约2()

  (2)一支铅笔长约18()

  3.用尺子测量时应该注意什么?

  二、导入新课,出示目标:(带着目标学习,有针对性的学)

  三、设问导读:

  (一)认识分米和毫米(认真看课本第一部分)

  1.(1)绿色铅笔的长度是()。

  (2)10厘米也就是1()。

  (3)分米用字母()表示。

  (4)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从某刻度到某刻度)

  2.(1)1厘米中有()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是1()。

  (2)毫米用字母()表示。

  (3)红色铅笔比6厘米多3小格,所以它的长是()厘米()毫米。

  (二)找一找,说一说。(认真看课本第二部分)

  1拃长大约是()2分硬币厚度约()

  (三)找一找、想一想、填一填。(课本第三部分)

  1分米=()厘米1厘米=()毫米1米=()分米

  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四)单位换算(课本第三部分)

  3分米=()厘米40毫米=()厘米

  四、自我检测和巩固练习

  我采用的是课本35页的'2—4题,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用于检测学生所学的知识。

  五、拓展延伸:

  让孩子们说说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六、课堂小结:

  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让孩子参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畅所欲言,真正做到了有始有终,让孩子知道自己一节课学到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同时老师也做到了心中有数。

  七、说教学效果:

  整节课总体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课堂中充分利用了二人小组和四人小组,让孩子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中认识了分米、毫米,并知道了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例2,第50页练习十一第4、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过程与方法: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 32-6 3×6 18÷9 47-10 37+5 28÷7 4×6 47-2 54÷9

  2、计算。

  24+8-6 3×6÷9 47-21+5 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2。

  (1)观察例2图,说说图意

  (2)列式

  4×3=12 12+7=19

  4×3+7=19 7+(4×3)=19 7+4×3=19

  引导学生明白:第一行是分步算式,第二行是综合算式。

  (3)脱式计算

  4×3+7 7+4×3

  (4)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因此算式7+(4×3)和算式7+4×3是一样的。

  (5)脱式计算54÷6-7 7+54÷6

  (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不管除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除法。

  2、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8页做一做

  强调:计算两步式题时,必须首先观察,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第50页练习十一第5题。

  先计算算出结果,再进行比较。

  四、总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五、布置作业

  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课本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想想、画画,运用形象思维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教学,渗透“假设”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展示台,5个,6个(背面贴4张5元、2张10元);每小组一只信封(内装2分、5分硬币7个);一只相框。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听着,我出题了--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里,数它们的头共有5个,数它们的腿共有14条,有几只鸡?有几只兔?”小朋友们,你们愿意自己动手、动脑,想想、画画,解决“鸡兔同笼”这个难题吗?(板书课题--鸡兔同笼)

  二、教学例题

  1、分析题意。

  (1)“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里”是什么意思?

  (2)“数它们的头共有5个”是什么意思?

  (3)“数它们的腿共有14条”是什么意思?

  (4)要问我们什么问题?

  (5)我们知道,一般每只动物一个头,而腿的条数有些不一样。每只鸡几条腿?每只兔几条腿?

  2、指导画图。

  师:笼里到底有几只鸡,几只兔呢?我们可以画一些简单的图形来帮助思考。(依次出示5个)把5个椭圆看作笼中鸡和兔的头,(让学生也照样子画5个椭圆)有了头,只要在它的下面添上腿,就能知道有几只鸡,几只兔。请大家动手画一画,用椭圆表示头,用竖线表示腿,看笼中到底有几只鸡,几只兔。(用表示鸡,用表示兔)

  生在纸上画图(师巡视)。

  3、讨论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用电脑进行演示:(图1)

  师介绍先画14条腿,再用头去套腿的方法。(图2)

  4、验证小结。

  师:小朋友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得到的结果都是3只鸡,2只兔,与笼中的结果是不是一样呢?(电脑显示笼中的鸡和兔)

  师:小朋友们的本领真大,一下子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而且结果完全正确。以后碰到这类题目时,我们可以用想想、画画的方法帮助思考。怎样画更快呢?比如刚才这道题,可以先假设全部是鸡,数一数腿,还少4条,再添上腿(电脑演示图3:两条两条的添上);也可以先假设全部是兔,数一数腿,多了6条,再擦去(电脑演示图4:两条两条的擦去)。

  三、解决问题

  师:用这种想想、画画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

  1、(电脑显示自行车和三轮车)自行车和三轮车共有7辆,共有18个轮子。自行车有几辆?三轮车有几辆?

  师:可以用什么样的简单图形表示自行车和三轮车?(师提供一种,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表示法。)大家画图时,可以先假设全部是自行车,也可以先假设全部是三轮车,再数一数轮子的个数,少了要添上,多了要擦去。

  指名汇报。(投影展示学生画法,电脑演示假设思路)

  2、师:老师这儿有6张长方形纸,它们的背面各有一张5元或10元的'人民币,合起来是40元。你能知道5元的有几张?10元的有几张?

  指导:我们可以先在脑中画图,也可以在纸上画图,把画图与口算结合起来。

  汇报(投影展示学生画法)。

  验证(揭去盖纸)。

  四、小组活动(猜硬币游戏)

  “每个小组桌上信封里都有2分和5分的硬币共7枚,共有的钱数写在信封上。请大家猜一猜,有几枚2分的,有几枚5分的。比一比,看哪一组最先猜出来。猜出结果后请组长打开信封,看猜的结果对不对。

  选1--2组说一说结果。(电脑演示)

  五、总结全课

  学生努力学习,长大做真正的科学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亲自动手分一分,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同学们正在准备食物,把这些食物分给同学们,你有什么分东西的经验?

  课件播放动画,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引出对此知识点的学习。

  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他们是怎样分这些食品的?哪种分法才合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分食物的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 课件出示例1。

  师:如果把分成3份,按不同的方法分一分,你有多少种分法。看谁最聪明,分得办法最多!

  动手操作:用圆片代表6块糖果,自己动手分一分。

  师:都有哪些分法呢?谁能说一说。

  生:分成1、1和4三份、1、2和3三份、2、2和2三份。

  师:大家把所有的情况都考虑了,想的真全面,一共有三种不同的分法。

  设计意图:通过分糖果,对比分得结果,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 引入平均分。

  师:大家就这三种方法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前两种方法分的不均匀,第三种方法分的三份一样多。

  师:大家的想法很对,假如把这六块糖分给三个小朋友,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适合?

  生:第三种方法最适合,比较公平合理。

  师:我也同意大家的说法,把6块糖分成每份相同的三份,我们也可以说每份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课件出示动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3. 加深平均分的认识。

  师:那把6块糖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呢?大家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想平均分成几份就分成几份,同桌相互之间可以讨论,然后用圆片摆出你们的分法。

  交流汇报:可以分成2份,每份3个;还可以分6份,每份1个。

  不同的分法,分的份数不同,每份的个数也不相同。

  师:为什么这两种分法也是平均分?

  生:因为每份分得同样多。

  总结: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课件出示微课:

  设计意图:通过延伸问题,使学生学会应用平均分。在交流各种分法的过程中,提升对“平均分”的认识。

  4. 平均分的应用。

  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课件出示动画: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学会应用平均分,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

  一共有( )片枫叶,每( )片一份,平均分成了( )份。

  答案:16,4,4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把8根火腿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哪种方法对,对的在括号里画“√”。

  答案:第二种。

  设计意图:本题通过分火腿,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

  3. 把8只龙猫平均分成4组。

  哪种分法对?对的在括号里面画“√”。

  答案:第二种。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哪种是平均分,巩固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4. 把10个平均贴在2条线上,每条线上应贴( )个。

  答案:5。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我们知道,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我们还一起进行了把一些物品按指定份数进行平均分,无论怎么分,最后分得的结果都是每份同样多。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帮助学生厘清本节课的知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大数的读法与写法。

  2、大数的分拆。

  3、培养学生将读和写的规律迁移到比万更大的数中去。

  教学重点:会正确读出大数,写出大数。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分拆大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听说过喜马拉雅山吗?喜马拉雅山脉耸立于印度河、恒河、雅鲁藏布江等河系的低洼冲击平原上,绵延2400千米,跨越中国、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观赏喜马拉雅山脉的雄姿。

  多媒体展示,师生共同观赏。

  你能把10座高峰的高度都读出来吗?

  出示课题大数的读法

  二、探究新知。

  1.没有0的大数的读法

  师:最高的是珠穆朗玛峰,它是世界最高峰,谁会把它的海拔读出来?

  生:8848米读作:八千八百四十八米

  师:读的真好,象这样的大数是怎么读的呢?

  小组讨论:

  汇报: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

  齐读、个别读、分组读

  师:8848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

  生:8848由8个千、8个百、4个十、8个一组成

  8848=8000+800+40+8

  继续展示:马纳斯鲁峰8156米读作:

  8156= + + +

  乔戈里峰8611米读作:

  8611= + + +

  师:88611呢?

  生:88611读作:八万八千六百十一

  88611= 80000+8000+600+10+1

  小结:读大数时,要从高位读起,万位上是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

  2.有0的大数的读法

  出示图片:希夏邦马峰8012米

  师:这个数与前面的数有什么不同?

  生:这个数中间有一个0

  师:看到这个数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这个高度怎么读?这个数由哪些数组成?

  师: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没人知道就指导学生自学课本第63页)

  生:8012米读作:八千零十二米8012=8000+10+2

  师:中间有两个0、三个0的.你会读吗?出示:802 8002

  生:802读作:八百零二8002读作:八千零二

  师:从这些数的读法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生:我发现中间一个0或者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师:真棒!那么这两数是怎样的?谁会读?出示:8200 8000

  生:末尾有0 8200读作:八千二百8000读作:八千

  师:现在你知道有0的大数的读法规律是怎样的?

  小组讨论:

  汇报:中间一个0或者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三、巩固练习。

  1.读出下列各数

  (1) 83007读作:

  (2)由9个千、5个百、5个十、2个一组成的数是

  读作:

  (3) 7个一、9个千、6个万组成的数是

  读作:

  四、探究新知。

  出示图片:马卡鲁峰--八千四百六十三米

  师:八千四百六十三米写作多少?为什么?

  小组讨论:

  汇报:因为八千四百六十三米是由8个千、4个百、6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所以,写作:8463米

  师:真聪明!请看,(出示图片:)布洛阿特峰--八千零四十七米

  八千零四十七米,写作多少?为什么?

  同桌互说

  汇报:因为八千零四十七米是由8个千、4个十、7个一组成,百位上一个也没有,所以,写作:8047米

  师: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写数时,如果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本领

  出示课题大数的读法

  你学会了吗?下面老师来考考你。

  五、巩固练习。

  1.写出下列各数。

  六千四百零九九千零十

  七千七百七十一四千零三十五

  五千二百八千一百零六

  三万零九七万零七百

  六、布置作业:练习册P46-47。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20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3

数学教案二年级下册优秀06-18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7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02-02

【热】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7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03-18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推荐】03-10

【荐】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6

二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