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12 13:58:57 二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全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全15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二)利于学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自己领悟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下面各是什么角?

  说出什么叫直角、锐角、钝角?

  组成角的两条边是什么线?

  2、家在本子上画出直角(用三角板)、锐角、钝角各一个。

  小结:我们已经学习了线段和角,如果把角的两条边改为线段,把角的两个端点连起来会出现什么图形?(三角形)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和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1)我们已学过三角形,你能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吗?(红领巾等)

  (2)利于学具,动手做三角形,小组内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3)结合复习题,思考讨论:

  ①三角形是几条线段围成的?

  ②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4)巩固概念。

  ①找一找,哪些是三角形?(投影)

  ②用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强调,看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要从两方面看:一是看只有三条线段,二是要看是否围成的封闭图形。

  2、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刚才大家找出这么多三角形,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进一步观察一下,这些三角形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明确:它们都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它们都有三个角,都有三个顶点。

  再引导学生概括: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3、教学三角形的特性。

  我们学习的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像自行车的车架、房梁架等。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呢?我们来做一次实验。

  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框,让同学们拉一拉。

  先拉五边形木框。(变形)

  再拉四边形木框。(变形)

  后拉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三角形不变)。

  提问:通过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动手实践,老师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固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固定不变了。因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用到三角形的特性吗?(椅子腿松动了,可以固定一个三角形铁架)

  (三)巩固反馈

  1、说说三角形的意义、特征。

  2、三角形有什么特性?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下册三、生活中的大数《有多少个字》教材30页到31页

  2、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结构特点:教材首先呈现主题情境--关于祖冲之的故事,将我国数学的历史文化自然融入到学习过程之中。鼓励学生凭直觉估计字数,出现估计结果的巨大差距,引导学生寻找帮助估计的“单位”,小组合作,估一估,说一说,找到估计单位,再根据“部分”估“整体”的策略,进行估计的练习。

  (2)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大数之后,运用大数进行估计,让学生初步体会估计策略,发展数感,并为四年级的估计做铺垫。

  3、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基础:初步会用参照标准圈一圈,认识万以内的数,感受数的大小。

  (2)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一些简单的数目较小的事物进行过估计:如抓一把小棒估计有多少根,估计物体的长度等。会利用数一数,圈一圈,比一比等体会估计方法的多样化。

  (3)学生学习新知遇到的困难:二年级学生生活经验比较少,对这种数量较多的事物缺乏感性认识,估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包括核心素养):经历估计活动的过程,初步体会估计策略,积累估计经验,并在估计过程中发展数感。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开展估计活动,利用数一数,圈一圈,比一比等体会估计方法的多样化,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从故事中感受我国数学的历史文化。

  5、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初步体会估计的策略,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难点: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6、教学方法(体现出个性化的教学):

  1、合作探究法

  2、讨论法

  3、直观演示法

  7、媒体资源(网络白板ipad手机移动终端镜像投屏PPT课件flash课件):白板投影课件

  8、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1、白板出示由浅入深的.两道数数题,并追问数数的方法。

  2、呈现主题情境图--图文结合的数学家祖冲之的小故事

  要求:阅读小故事,说说祖冲之是个怎样的人?

  1、利用数一数及乘法口诀等方法计算有多少个字?

  2、学生带着问题小声朗读

  1、白板出示简单的数数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基础解决问题,并为接下来的寻找估计“单位”打下基础。

  2、祖冲之的故事将我国数学的历史文化融合到学习过程之中。

  新小结(我由简单的数数活动,一步一步由浅入深,既巩固了旧知又为获取新知铺下知识基础,引领学生探讨今天的主题)

  探究新知

  一、思考一:估一估这个故事大约有多少个字?(要求学生不要一个一个地数,凭直觉进行给出答案。)

  问: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引导学生理解“大约”

  怎样来大约数学上叫做估计板书--估计

  过渡语:快速估计的结果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到底哪个结果更合适呢?

  引导学生探讨估计的方法:要求学生拿出资料一(祖冲之的小故事)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办法。

  教师倾听学生的汇报展示并给予评价,并用课件演示给予验证。教师随学生的汇报板书:

  1、一行多少字(几行)

  2、一段多少字(几段)

  3、部分相加

  教师让学生总结板书。

  比较凭直觉估计的结果和依靠估计策略得出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二)思考二:估一估,填一填,有多少粒黄豆?(课件出示图文)

  学生直觉判断的结果:

  1、估得太少,2、估得太多。

  学生探讨大约的相关问题

  1、什么是大约?

  2、怎样来大约?

  学生齐读“估计”

  学生拿出资料一,小组讨论汇报

  学生利用展台或白板汇报小组的估计办法。

  生发言:估计的方法。

  生总结不同:依靠估计策略得出的结果快而准确,凭直觉的估计结果不可靠。

  (二)、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找到估计的“单位”根据3个杯子中黄豆高度的倍数关系得出答案。

  有助于引导学生探讨估计的方法,寻找可以用于特定情境下帮助估计的“单位”。

  此处齐读意在使学生明确探索的方向

  通过“估一估,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估计,在自主探究,动手画一画,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白板的使用使学生的想法得到科学准确地验证,有效地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反思,一方面帮助学生体会估计策略的价值,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二)、在新的情境下,运用部分估整体的策略进行估计的练习,对发展学生的数感非常有益。

  课件的运用使学生的猜测得意验证。

  小结(我为学生创造充分探索交流的空间和时间,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及汇报,让学生经历估算方法的形成过程,进而掌握估计的基本策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信息技术使学生的思考过程得以有效清晰地验证。)

  巩固应用

  要求学生选择恰当估计策略完成课后练习题

  1、(课件出示练习题)以资料二的形式由学生独立完成。习题4以资料三的形式要求学生完成。

  课外延伸题:

  1、教师课件出示学生广播操队列图,提问:全校大约有多少名学生做广播操?有什么好办法来估计?

  2、提问学生:生活中你经历过估计这样的事情吗?教师追问学生举的事例是对哪方面的估计?

  3、教师请学生依据本节课所学,估计“一根大头针”的重量的办法。

  4、教师总结:

  (1)以多估少(2)以少估多

  完成数学书31页2、3、4(资料三)题。

  学生思考回答:

  1、圈一圈。

  2、一行大约多少人看看大约有几行。

  3、一个年级大约有多少人乘以6个年级。

  4、一个班级大约多少人乘以班级数。

  2、学生思考后举例并总结:高度的估计、数量的估计……

  3、学生思考后发言让学生经历观察,推理,画一画,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巩固估计的经验,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信息技术使学生的思考过程得以有效清晰地验证。

  通过身边的素材练习,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借助直观图片(课件)的展示,进一步熟悉关于估一估的各种类型的题目。

  将估计归类使学生思路明确

  通过逆向思维的估计(以多估少),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估计的方法。

  小结(二年级学生对这种数量较多的事物估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结合现实生活安排了一些生活中需要估计的素材,按由易到难的坡度进行设计,引导学生逐步体会估计的方法,也使学生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总结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1)学会了什么

  (2)怎么学会的加深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与能力。

  板书设计有多少个字

  估计

  一行多少字几行

  一段多少字几段

  部分多少字相加

  以少估多

  以多估少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回收废电池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 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

  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用过电池吗?什么时候用到电池呢?(学生自由说)

  师:对呀,电池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可是用过后的废电池却有很大的危害。(课件出示)看看以下这段文字:废电池中含有金属和废弃的液体,这些物质会对土壤、对水、对人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一 颗钮扣大小的电池可以污染600立方米的水,这些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教师讲解)

  师:看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想法呢?(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揭示课题:对,为保护环境,我们应该集中回收废电池,不随便丢弃。这节数学课我们就围绕回收废电池这一主题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板书:回收废电池)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1)师:同学们,希望小学从本学期开展了回收废 电池的环保活动。这是二年级各班回收废电池的情况。(课件出示统计表)

  (2)观察统计表,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指名说)

  (3)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三个问题。“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和“二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师: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加法的有关问题。

  2.算一算。(探索三位 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解决“一班和二班一共 回收多少节”

  列出算式,教师板书:122+77=

  看算式,试着估算它们的和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估算过程,指名说说估算的方法)

  师:那么到底你们估算得对不对呢?我们就来算一算。(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指名汇报算法。(课件演示拨数,引导学生说出各种的计算方法)

  全班试着列竖式计算,指名板演。强调: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师:刚才现在我们与估算的结果比较,得出计算结果与估算的结果很接近。

  (2)解决“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方法同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放手,让 学生自己来解决。

  ①学生要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即“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的算理。

  ②还可以采用凑整十、整百的方法进行计算。

  ③比较这两个竖式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来源:学科网]

  相同点:

  1)都是加法运算;

  2)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3)计算时都从个位加起。不同点:第一道题是不进位加法,第二道题的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是进位加法。

  师: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如果十位相加满十呢?(十位相加满十要向百位进一。)

  师:是真的吗?马上做一做第三题试试看

  (3)解决“二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①请一 个学生板演,并饰演小老师说说算法。

  ②原来是真的,十位相加满十要向百位进一,如果百位相加满十呢?(百 位相加满十要向千位进一)

  师:能用一句话说明怎样进位吗?(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板书

  ③还有其他的算法 吗?

  4.小组讨论:用竖式计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出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

  三、课堂练习:

  1.估算

  2.小小神算手:

  3.指出错在哪里,再改正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最成功的是什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页中的例3及相应的“算一算”,“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情境,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z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购物情境,掌握混合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例3的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前题诊测

  1、提问: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24+480÷6205÷5×8

  432-23+5525×18-400

  先指名口答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意。

  问:从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用分步式独立解决“儿童衣服多少元一件”这个问题,组织全班交流,说说分步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组织讨论“213-78÷3”这个算式是否符合解决此题的顺序,进而探讨出用小括号“()”来帮忙。

  ③引导归纳出: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中的“算一算”。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巩固深化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7页第4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也是后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教材先让学生在教室或类似的生活场所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再引导学生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感知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然后再把长方形正方形相比较,体会相互间的联系,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边长等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有四条边,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些已经足够了。因此,本节课的关键是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能在方格纸上,正确的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同学们,一般星期一早上我们都要到操场排队举行什么仪式?

  2.课件出示升旗,你们知道国旗是什么形状的吗?

  二、学习新课

  3.课件出示数学课本、黑板,手帕、方桌, 齐答 个别答这些又是什么形状的呢?

  4.引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三、课堂练习设计

  1.课件出示一张长方形纸。

  2.教师把学生的猜想板书出来。

  3.教师再用电脑验证。

  4.小结。

  5.学习长方形的长和宽。

  四、全课小结

  6.学习正方形的特征。

  (1)电脑验证

  (2)学习正方形的边长

  7.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异同点呢?又有什么联系呢?

  预设学生行为:

  齐答

  个别答

  1.猜一猜这张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学生猜。(有的说相对的边相等,有的说四个角相等)

  2.同学们拿出手中的长方形纸,动手验证大家的猜想。(有的同学用量一量,有的同学用折一折的方法来验证它的边,用三角板的直角来验证它的角)

  1.猜想。

  2.学生动手验证猜想。

  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

  1.教师以 亲切的话语引生活画面,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他们的思维却被调 动起来了,这样不仅 培养了孩子们的问题意识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的欲望。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不断 地体验中感悟出长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因为学生已有了探索长方形边和角 特征的经验,所以再 让学生自主探索正 方形的特征,是学习方法的一次迁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4.练习设

  计体现了“针对性、灵活性、实效性、趣味性”。

  5.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学习方法、学习结果等进行全面总结,体验学习的成功感。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长方形:四条边,对边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利用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换算。

  2、能根据钟面,计算经过时间。

  3、在回顾时、分、秒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实践的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二、教学重点:

  熟练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三、教学难点:

  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接近正时的时刻 经过时间的'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复习课,课前老师让大家准备了钟表模型,猜一猜,今天我们复习什么?板书:时分秒的复习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关于时分秒,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同桌交流一下,回忆不起来的可以翻一翻书。

  (二)梳理内化 提炼方法

  全班交流,师随机引导,并适时板书

  (1)钟面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秒针走一个小格是1秒。

  (2)时分秒的关系 1时=60分,1分=60秒。

  (3)1时多长?1分有多长?1秒有多长? 老师还知道,发电厂1秒钟发的电,可供一户家庭用三个月。你有什么感想?

  (4)会读钟面上的时刻 指一生结合钟面讲读法,再指一优生结合钟面讲时针不好确定时的读法。

  (三)分层练习 提高能力

  1、同学们学会了这么多时分秒的知识,下面老师要考验大家,能不能利用学过的知识灵活解决问题,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1) 3分=( )秒 4时=( )分 120分=( )时 60秒=( )分 1分30秒=( )秒 2时40分=( )分

  做在练习本上,指生读答案,选1题说说是怎么想出来的

  (2)数学书94页第11题(现场反馈)

  (3)数学书94页第12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2、为了奖励大家,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请大家拿出钟表模型,同桌合作,一人拨一个时刻,另一人快速读出来,然后再交换角色。

  3、小丽同学有坚持记日记的习惯,自从学习了时分秒的知识,她专门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看看。指生读。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转化成混合运算的,运用括号,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材安排逐层递进,目的让学生逐步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四则运算的意义,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树立好学习数学的信心,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而本节课教学例1在学习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梳理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这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重点在于理解综合算式的概念,初步认识并使用脱式计算。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在学习之前学生一般分布计算两步式题,或者以直等的方式写出得数。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脱式计算”第一次接触,所以教学脱式计算作为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教学情境学习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能够正确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

  2、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的问题意识,同时培养独立思考,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3、在自主解决问题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及难点:

  1:掌握加减混合、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让学生理解混合算式中的运算关系,能够看出算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教学用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们我们以前学过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你们还记得它们的运算顺序吗?好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

  出示习题,请你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师:们你们的运算顺序掌握的很好。老师还知道你们很爱看书,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老师建议你们有时间去一下大的图书馆,去感受一下那里的读书氛围。图书馆里有好多好多的书,这不有的小朋友正在聚精会神的在看书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不好?(多媒体出示例1)

  设计意图:教师从熟悉的读书生活出发,以谈话方式简洁明了直奔主题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又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探究新知

  教师大屏幕出示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认真阅读。说一说你了解到的信息。(说完整)

  生1:上午总共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找两个同学

  师:根据这些已知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把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完整)

  生:阅览室上午总共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一共有多少人?

  谁和他提的问题一样?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在练习本上列式试着解答。

  (教师巡视,在学生中寻找找两位书写格式不同的学生(分步计算和综合列式)上台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如果学生不能列出两种方法的可以引导完成)

  生1:53-24=29

  29+38=67

  生2::53—24+38=67

  师:交流分步计算。我们来看这种书写方法,找说一说53-24求的是什么?再加上38呢表示的又是什么?

  谁和他做法一样,谁再来说一说53-24求的是什么?在加上38呢?

  师:同学们说的真是太好了,在这道题中要想计算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我们可以先算出阅览室中午走了之后有多少人,然后再加上下午来的人数就是阅览室里下午的人数了。

  设计意图:教学例1以现实情境为载体更好地让学生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在例1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没有直接呈现问题,而是让学生自主提问,培养的问题意识。通过表述锻炼的解题思路。

  (二)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师:我们来看这个算式53—24+38=67,谁是这样做的,你们做对了,像这样的算式就是综合算式。(板书)

  师:你在计算53-24+38的时候是按什么运算顺序计算的?(从左往右计算)

  师:但是从53—24+38=67算式中我只能看到它计算的结果,不能看出运算顺序。如果我还想看出它的运算顺序怎么办?这就要写出每次的运算结果。

  师:我们看算式53—24+38,按从左到右的顺序第一次先算谁?

  生:我们先算53-24=29

  师:在53-24下划横线,第一次的计算结果29写在哪呢?就写在这个算式的下面(提示等号的位置)

  师:我们第二次要算什么?

  生:29+38=67(教师随即板书+38)

  师:我们把第二次结果67写在哪?教师自问自答,写在最下面。

  师反问67是什么?

  师:这样我们把每次运算的结果都写出来了,也就可以看出运算顺序了。这种方法就是脱式计算。以后我们在计算综合算式时就用这种方法,你们学会了吗?

  刚才谁列的是综合算式?请你按脱式计算的方法改写一下,没列综合算式的同学自己也试着写一下。改写完用你的坐姿来告诉我。

  同学们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一下,我们在计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按( )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生:从左到右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好,们你们能不能用新学的脱式计算的方法来完成23+6-11的计算?

  出示练习,先观察算式,想运算顺序,然后再计算。

  23+6-11

  =□○□

  =□

  设计意图:教师在教学中脱式计算时通过下划线和箭头标出运算顺序给学生以直观的支撑。进而去突破难点,同时规范的书写,培养养成一个良好的书写习惯。并且让在让学生独立用脱式计算时,让经历“先观察算式——再确定运算顺序——最后有序计算”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

  (三)尝试乘除法的计算

  师:对于只含有加减法的综合算式我们掌握了它的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方法,那么对于只含有乘除法的综合算式又应该怎样计算呢?请你试一试。做完与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你的算法。

  出示15÷3×5

  学生试算后集体讲评。

  15÷3×5

  =5×5

  =25

  师: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自主的解决了含有乘除法的计算。

  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知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含有乘、除法,我们按照( )的顺序进行计算(从左往右计算)。

  小结:好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含有加、减法或只含有乘、除法,我们都要按照( )顺序进行计算。

  师:们老师知道你们掌握了运算顺序,那你们能不能根据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呢?

  好老师看一下谁能大显身手

  设计意图:对于乘除混合运算教材直接呈现,所以我让利用知识迁移自主试算。在试算的过程中到成功的乐趣。

  三、大显身手

  1.先观察算式,想运算顺序,然后在再计算。

  2×8÷4 72÷8÷3

  =□○□ =□○□

  =□ =□

  2.我是小医生:先找出他们的错误,然后把它改正过来,1-3组做第一个,4-7组做第二个

  3寻找好朋友

  每人手中有一个综合算式,用今天学的脱式计算的方法算出结果,结果相同的就是好朋友。先计算,课下寻找好朋友,在找好朋友的时候要认真检查,以便有算错的来冒充。

  设计意图:对于习题的处理我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加设一个小医生改错,巩固对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最后加设一个找朋友环节提高的计算兴趣,同时培养检验习惯,在课下找朋友是还可以和我们学习的统计知识联系起来。用什么样的方式统计出所有好朋友的数目,培养合作意识。一个一个问肯定不行,这是一道综合性的数学实践题目。

  四、课后

  今天同学们学习的特别棒,我们知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含有加、减法或只含有乘、除法,我们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那如果在一道算式中,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我们又该按照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附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

  综合算式53-24+38 15÷3×5

  =29+38 =5×5

  =67 =25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含有加减法或只含有乘除法,都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教学例1以现实情境为载体更好地让学生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我在例1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没有直接呈现问题,而是让学生自主提问,培养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下划线和箭头标出运算顺序给学生以直观的支撑。进而去突破难点,同时规范的书写,培养养成一个良好的书写习惯。并且让在让学生独立用脱式计算时,让经历“先观察算式——再确定运算顺序——最后有序计算”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对于乘除混合运算教材直接呈现,所以我让利用知识迁移自主试算。在试算的过程中到成功的乐趣。对于习题的处理我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加设一个小医生改错,巩固对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最后加设一个找朋友环节提高的计算兴趣,同时培养检验习惯,在课下找朋友是还可以和我们学习的统计知识联系起来。用什么样的方式统计出好朋友的数目,培养合作意识。一个一个问肯定不行,我认为这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不足有的地方教师处理过急,在讲解脱式运算时结合情境效果应更好。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亲自动手分一分,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同学们正在准备食物,把这些食物分给同学们,你有什么分东西的经验?

  课件播放动画,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引出对此知识点的学习。

  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他们是怎样分这些食品的?哪种分法才合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分食物的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 课件出示例1。

  师:如果把分成3份,按不同的方法分一分,你有多少种分法。看谁最聪明,分得办法最多!

  动手操作:用圆片代表6块糖果,自己动手分一分。

  师:都有哪些分法呢?谁能说一说。

  生:分成1、1和4三份、1、2和3三份、2、2和2三份。

  师:大家把所有的`情况都考虑了,想的真全面,一共有三种不同的分法。

  设计意图:通过分糖果,对比分得结果,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 引入平均分。

  师:大家就这三种方法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前两种方法分的不均匀,第三种方法分的三份一样多。

  师:大家的想法很对,假如把这六块糖分给三个小朋友,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适合?

  生:第三种方法最适合,比较公平合理。

  师:我也同意大家的说法,把6块糖分成每份相同的三份,我们也可以说每份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课件出示动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3. 加深平均分的认识。

  师:那把6块糖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呢?大家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想平均分成几份就分成几份,同桌相互之间可以讨论,然后用圆片摆出你们的分法。

  交流汇报:可以分成2份,每份3个;还可以分6份,每份1个。

  不同的分法,分的份数不同,每份的个数也不相同。

  师:为什么这两种分法也是平均分?

  生:因为每份分得同样多。

  总结: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课件出示微课:

  设计意图:通过延伸问题,使学生学会应用平均分。在交流各种分法的过程中,提升对“平均分”的认识。

  4. 平均分的应用。

  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课件出示动画: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学会应用平均分,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

  一共有( )片枫叶,每( )片一份,平均分成了( )份。

  答案:16,4,4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把8根火腿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哪种方法对,对的在括号里画“√”。

  答案:第二种。

  设计意图:本题通过分火腿,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

  3. 把8只龙猫平均分成4组。

  哪种分法对?对的在括号里面画“√”。

  答案:第二种。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哪种是平均分,巩固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4. 把10个平均贴在2条线上,每条线上应贴( )个。

  答案:5。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我们知道,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我们还一起进行了把一些物品按指定份数进行平均分,无论怎么分,最后分得的结果都是每份同样多。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帮助学生厘清本节课的知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的结果。

  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交流开展统计活动的体验与技巧,提高数据处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练习统计表的有关知识。

  二、练习巩固

  1.“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张力在班上调查的原始材料。

  提问:张力同学调查了自己班级中的同学的什么情况?一共调查了多少位同学?

  根据这个调查表,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怎样进行分类?出示书中的两个统计表。

  让学生独立分类,并填写。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如画“○”或画“正”字等。

  组织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说说自己在这两张统计表里分别知道了什么,回答菜椒先生的问题,回答第一个问题要看第一张统计表,回答第二个问题要看第张统计表。

  :同样一张调查表,但根据不同的分类,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统计结果。分类后的数据比原始数据更清楚地反映相关的.信息。

  2.“想想做做”第4题。

  根据张力同学的调查,我们了解了他班同学的一些情况,我们也来进行一个类似的调查。

  以小组为单位,先调查组内每位同学的年龄及出生月份。

  全班汇总,算出合计数,请学生完成第97页上的统计表。

  3.“想想做做”第5题。

  启发学生提出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按图片颜色分为彩色和黑白两类,可以按图片上动物的只数分为1只、2只和3只三类,也可以按拍摄照片的方式分为横拍和竖拍两类。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填写统计表,并正确算出相应的“合计数”。

  三、课堂

  通过今天的练习,我们学会了分类统计并填写统计表格,这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是非常有用的。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除 法的意义。

  2、学会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二、教学重点:

  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老师准备了6朵小红花,项奖励给2名表现好的同学,每人奖几朵?

  怎么算出来的?6÷2=3 (朵)

  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这实际就是把6平均分成2份, 求每份是多少。)

  2、还是这6朵小红花想奖给表现好的同学每人 3朵,能奖给几人?

  怎么算出来的?6÷3=2(人)

  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这实际就是在求6里面有几个3.)

  3、如果,我今天准备了7朵小红花,还是奖给2名同学,平均每人能得到几朵?

  (每人能得到3朵,还剩1朵)

  师:这个剩余的“1”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余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师:今天,老师带 来了13根小棒,我们一起来搭正方形。

  1、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最多可以搭出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小棒?

  师: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怎样列算式?

  2、 指名汇报:

  13÷4=

  师:为什么用除法来解决呢?

  等于多少呢?

  请大家把带的学具拿出来,自己来摆一摆,看可以搭几个。

  3、 学生动手操作。

  4、 汇报:(摆了3个,还多1根)

  为什么剩下的1根不搭了?

  (因为剩下的1根不够组成一个正方形。)

  所以13除以4等于3余1.13÷4=3 (个) ……1(根)

  师强调:这是一道应用题,应写清单位。(搭了3个, 还剩1根)

  5、完成第5页的练一练。

  《搭一搭(一)》练习教案

  巩固练习

  懂得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正确计算了,老师想要考考大家,有信心过关吗?

  1、路边的.老树生病了,你们能帮助它们吗?

  2、 游戏练习,学以致用。

  师: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十一”国庆节,同学们往教室挂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气球,红、黄、蓝, 红、黄、蓝……一直挂下去,第7个是什么颜色?

  生:红 颜色。

  师:第9个是什么颜色?

  生:蓝颜色。

  师: 第29个是什么颜色?

  生:是黄颜色。

  师:你们是怎么猜的?

  学生汇报。

  师:真是太聪明了,不仅学习了知道,还能运用知识,学以致用,老师真是太佩服你了。

  谈感受,谈体会。

  通过本节课 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作业

  完成第五页的练一练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用具】课件、布袋、球、圆柱、三角尺、纸条、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初步感知角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想玩吗?这里有一个袋子,请你来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让学生上前摸一摸,并说说判断的依据。

  学生分别摸出了球、圆柱、三角板。

  过渡:同学们我们桌上都有三角板,把它举起来。

  摸一摸它的角有什么感觉?(尖尖的、扎手)

  提问:课桌上还有其他的学习用品上面也有角吗?请你找一找、摸一摸?(第一位小朋友指导摸)

  刚才我们小朋友摸感觉尖尖的,(指着角的边说)那我们摸这个地方怎么样?直直的预设:我摸到尖尖的地方,而且直直的。

  小结:我们摸到的角是尖尖的,角的两边是直直的。

  2.寻找生活中的角过渡:其实像这样的角在身边也有很多,平常你有发现生活中有哪些角吗?小结: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角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的角。(课件出示并请孩子欣赏生活中的角。)

  二、自主探索,初步认识角

  1.认识“角”的.基本特征过渡:为了便于观察和研究,老师把这些角从物体表面“描”下来(把三角板)按在黑板上,沿着其中的三个角分别描画出来。

  思考:这么多的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它们都是尖尖的。

  提问:在哪里?上来指一指生上台指,老师用红笔点出来。

  讲授:这个尖尖的位置我们把它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

  追问:除了顶点还有其他相同的地方吗?生:都有两条直直的线。

  讲授: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角有几条边?(板书:边)

  生:两条边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它叫什么名字啊?——角,它向小朋友进行了一个自我介绍: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2.画角认识了角,我们来画角。

  提问:画角需要什么工具?指导:请跟随老师的手来看看画角的过程:先画顶点(板书:顶点),再用尺子从这个点开始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板书:边),最后画一个小弧线表示角。这样一个角就画好了。(示范)看清楚了吗?生叙述画角的过程,再尝试画角。

  教室巡视,投影学生的作品。

  反馈:你们是这样画的吗?板书:

  边边顶点学生回忆怎样画角,相机小结: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3.辨角现在你们都认识角了吗?这里有一些图形都说自己是角,请您们来判断一下,哪些是角,哪些不是?4.寻找图形中的角小朋友已经会辨角了,你们真棒呀!那如果角藏在图形中,你们能找到吗?

  三、操作探究,比较角

  1.认识角有大小。

  过渡:小朋友们已经找到了图形中的角,钟面上的角你能找到吗?提问:(出示钟表,转动表针,两针联动)仔细观察钟面,时针和分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现:两针离开的越来越远了,角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比较:哪个大?哪个小?小结:角有大有小。(板书:角有大小)

  2.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游戏一:火眼金睛,找准角。

  活动要求:

  出示一个缺了一个角的三角形。同桌讨论、想一想:桌上的哪个角是从图形中剪下来的。为什么?有什么办法证明?教师巡视。

  指定两名同学拿着角上来。

  设疑:现在这些小组有答案了,你们认为谁的角是上面缺失的角?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一起来验证,怎么验证?生提出比较一下,引导孩子尝试重叠法。

  师补充讲解重叠的过程(顶点和一条边重合,如果另一边和三角形的边重合那么就是一样的),并确定两个同学的角都是从同一个图形上的同一个角上剪下来的,并指出两个角的大小是相等的。

  提问:都是从同一个图形上剪下来的角,大小相等,但是有什么不同?发现:边的长短不同;

  指导:是的,老师剪的时候,有的边剪得长,有的边剪的短,但是却不影响角的大小。看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生再尝试说一说。

  3.角的大小和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游戏二:心灵手巧,制作角。

  活动材料:

  纸条两根,同桌合作。

  小组开始制作角,教师巡视;

  小组汇报;

  设疑:想一想,怎么把角变大一点呢?变小呢?发现:看来这个想要大就要把两条边张开得大,想要小就要把两条边张开的小。

  小结:那么,我们可以说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观看角的大小变化的动画。

  4.出示活动角。

  指导:观察老师手中的角,教师将两条边叉开的越大,角就变得(越大),教师将两条边叉开的越小,角就(越小)。(教师将两条边延长)而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

  小结:要知我的大与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四、总结升华通过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了角,你对角有了什么新的了解?小结:为了更好的记住这节课的知识,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小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角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要知我的大与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五、拓展提高,生活应用。

  1.生活中的应用出示小学生儿童保护视力纠正器及护眼阅读看书架。调整阅读看书的角度,便于小朋友阅读,纠正了坐姿,有效预防近视。

  2.拓展提高一共有()个角。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角有大有小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结合具体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

  2、对“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这一算理的理解。

  三、教具准备

  计数器、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咱们的好朋友淘气要搬新家了,他邀请我们和他一起去买电器,让我们一起到商场去看看吧。

  2、师:商场门口贴着一张公告“为迎接20xx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本商场特举行有奖竞猜活动,凡猜中本商场电器价格者,将获得兔宝宝一只。”

  让我们都来猜一猜这些电器的价格吧!

  (二)自主探究,交流算法。

  1、看一看:商场里有哪些家用电器呢?(课件出示4种电器)

  2、猜一猜:要想买电器,先要知道他们的——价格,根据老师的提示,猜一猜。

  彩电——8张100元;

  冰箱——千位是1,百位是2,十位、个位是0;

  洗衣机——整百数,比彩电要低一些;

  电风扇——几百几十的数,比200少一些。

  3、提问:看着这些家用电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指名提问,老师板书

  (1)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共花多少钱?

  (2)1台风扇和1台电冰箱共花多少钱?

  (3)1台电冰箱比1台电视机贵多少元?

  4、探索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共花多少钱?

  (1)怎样列式呢?指名回答。

  (2)板书:500+800=

  (3)小组讨论:计算“800+500”你有什么好办法?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4)各小组展示算法。你们小组有什么好办法?

  5、试一试: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请用你认为最简便的方法算一算其余两道问题,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1200-800”说算理。

  四、实践应用,体验成功

  1、师:淘气在成功购买到电器后,准备回家了,在商场楼下看到一块牌子,上边写着“只要你有足够的智慧答对以下的题,你将有机会得到一张优惠购物券,如果你也想获得,请积极开动脑筋”。

  2、翻书到54页,在书上完成第一题,学生完成后,指名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订正。做完后教师要强调,口算时请注意相同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

  五、游戏激趣,知识巩固

  1、速算比赛

  (1)我们班的孩子算得又对又好,可谁最快呢,这张优惠券该给谁呢?接下来让我们在速算比赛中决一高下吧.我在课桌里给每个孩子都准备了一张题纸,计时1分钟,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学生进行1分钟速算,同桌互判。

  (3)同桌互相评价。

  2、你说我算

  师生互动:还想继续吗?我这里有很多数学问题,谁来抽一张?

  同桌互动:你想抽一张吗?每一桌的信封里都有几张卡片,你抽一张,同桌也抽一张,比一比谁说得多。

  六、自我评价

  这节课学完了,你们有什么收获呢?请自我评价一下吧。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的笔算,能够熟练运用口算、竖式笔算进行计算,会估计物体数目。

  能力目标: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估计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复习重点

  竖式笔算、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复习难点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多位数加减法

  1、口算加减法

  把整百整十数看成整整百数和整十数的和,然后相加减。

  1、计算的方法

  (1)竖式计算

  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十。

  (2)加法:减法验算,或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

  减法: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2、计算时,需要注意哪些?

  (三)基础练习

  填空题?

  1、笔算加减法时,要注意相同数位要( )。

  2、甲数是700,乙数是125,这两个数的和是( ),差是( ) 。

  3、的三位数与的两位数的和是( ),差是( )。

  数学书93页第9题(6道计时计算)?

  数学书第93页第10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四)拓展练习

  1、罐头:每盒5元饼干:每包4元面包:每袋6元

  (1)买6包饼干和1盒鱼罐头,一共需要多少元?

  (2)小明带了20元钱,买了2袋面包,还剩多少钱?

  2、水果店原来有123千克苹果,又运来589千克,现在有多少千克苹果?

  3、火车上有乘客803人,到了一站后,下车320人,上车412人,火车上还有乘客多少人?

  4、图书馆有故事书345本,科技书比故事书少112本,科技书有多少本?故事书和科技书一共有多少本?

  (五)提高练习

  1、红红的奶奶今年的`岁数是最小的三位数减去最小的两位数,再减去一个的一位数,你知道红红奶奶今年多少岁吗?

  2、小明做了一道加法题时,把个位上的1看成7,把十位上的6错看成9,结果和是75,那么正确的答案应是多少?

  3、儿子今年6岁,妈妈今年30岁,再过5年,妈妈比儿子大多少岁?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课本第26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千以内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几个几加减几个几”推算出“几个百加减几个百”,逐步培养类比与推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千以内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1、通过已掌握的“几个几加减几个几”的计算来推算“几个百加减几个百”,从而掌握整百数的加减法。

  2、通过已掌握的'“几个十加减几个十”(百以内)的计算来推算“几个十加减几个十”(千以内),从而掌握整十数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

  配套软件平台,数学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数射线:这条数射线上的数字是怎样排的?

  2、复习旧知:

  (1)小青蛙从0跳到300,提问:300是由( )个( )组成的。

  (2)小青蛙从0跳到100,提问:100里面有( )个十,100的一半是( )

  3、学生根据问题指出小青蛙该跳到的地方。

  (1)5个十是( )3个百是( )2个百是( )

  (2)由9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 )

  (3)45个十是( )38个十是( )  

   4、提问:小青蛙使劲一跳的成绩是300,请你想想可以从几跳到几?

  二、情境演示:

  1、师演示主题图:小青蛙甲从200向前跳到500,小青蛙乙从900往后跳到500。

  2、提出问题:请你讲讲小故事,并且用算式来进行表示。分组讨论。

  3、交流汇报:

  (1)小青蛙从200向前跳到500。算式怎样列?200、300、500各表示什么意思?

  (2)小青蛙从900往后跳到500。算式怎样列?900、500、400各表示什么意思?

  4、齐读算式,比较这两个算式不同的地方。(出示课题)

  三、探究尝试:

  1、出示:800-200=

  (1)让学生尝试练习,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8个百减2个百等于6个百是600,板书:800-200=600

  试一试:900-600= 200+700= 700-500= 300+400=

  小结:整百数加减整百数的计算要以“百”作计数单位。

  2、出示:120-40=

  120减40等于多少?你们会算吗?同桌讨论。

  120是12个十,40是4个十,12个十减4个十等于8个十。板书:120-40=80

  试一试,说出口算思考过程:

  900-10= 440-40= 80+50=

  800+40= 270-70= 130+60=

  小结:刚才的练习都是以“十”作计数单位。

  3、出示:420+190=

  师:现在的题目数字更大了,你们怕吗?让我们好好研究一下,它以什么作计数单位计算更方便呢?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42个十加19个十是61个十。61个十是610,所以420+190=610

  4、出示:580-240=你能独立地很快算出来吗?

  交流:58个十减24个十是34个十,34个十就是340。

  试一试,说出口算思考过程

  340+210= 170+250= 380-290=

  5、这几道题目你们用怎样的方法计算又快又准确?

  生:都是以“十”为计数单位计算的。

  四、检测练习:

  1、出示数学卡片,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800-300= 900+100= 600-300=

  700-400= 200+700= 500+200=

  2、任意挑选一列题目进行计算,及时反馈核对:

  700-30= 40+550=

  580-40= 370-90=

  590+40= 180+30=

  730-450= 240+470=

  250+340= 580-490=

  3、趣味题1000-450=你是怎么想呢?

  五、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本领?你有什么收获?

  2、整百数、整十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是怎样的?

  (把两个数看作由相同计数单位组成的数再相加减)

  六、课堂练习:练习册P18-19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图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再说一说作息时间表中一些活动所用的时间,从而体会和建立一些较长的时间观念,培养提问题的意识。并且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培养遵守作息时间的良好习惯。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要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难度控制在分针指的时间是5分的倍数,如,10:05到10:40经过了几分?9:00到9:30经过了几分?不要求列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时、分、秒时间单位的基础上,学习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结合教学内容,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定作息时间表和由此引发的问题探究。

  难点:正确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历的时间。

  整合思路

  教材通过图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从而让学生体会和建立一些较长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并且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培养遵守作息时间的好习惯。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动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弥补了普通常规教学的不足。

  学情分析

  学生对时间有了初步的认识,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会容易。通过制作作息时间表,学生的兴趣会充分调动起来,参与意识增强,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选自己喜欢的作息时间来安排。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音乐课上都学习过一首歌叫《时间是小马车》,大家还记得吗?

  齐唱《时间是小马车》。

  是啊,时间匆匆而过,我们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珍惜时间,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今天,我们就共同制作作息时间表,做爱惜时间的小模范。

  对话平台。

  二、玩中学

  (一)做一做。

  请你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

  要求:可制作上学时间的作息时间表,也可制作休息时间的作息时间表,学生自主选择。

  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展示、交流。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因此学生的兴趣浓厚,以此为切入点,教育学生要遵守作息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二)说一说。

  (1)第一节课用了多长时间?

  (2)第二节课什么时候下课?

  (3)上午10:00同学们在干什么?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把完成的作息时间表在小组内展示、交流,然后结合上学的作息时间表,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并进行交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不要求列出算式,只要结果正确就可。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2、完成练一练第3题。

  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可让学生借助钟面算出经过的时间,通过想一想、拨一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一场足球比赛进行了80分,到10:10结束,这场足球赛是什么时间开始的?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小丽1秒跑7米,跑了9秒,小红8秒跑了60米。小丽和小红共跑多少米?

  (2)小强6:00起床,6:30上学,7:10到校,小强上学路上用了多少时间?

  (解决这两道题要让学生弄清楚哪个已知条件是解题所需要的,哪个已知条件与解题无关,不要盲目用上所有的条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儿童游泳队测试100米蛙泳成绩,小强2分28秒,小刚3分5秒,小强比小刚快了多少秒?

  (4)动脑筋,回答问题。

  ①几时整时针和分针重合?

  ②几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一条直线?

  ③几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直角?

  ④从12:00开始,时针走一圈,分针和时针重合多少次?

  (这道题学生一定会十分感兴趣。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拨一拨,学生能独立完成。)

  2、实践应用。

  (1)实践活动。

  你上学时,路上用了多少时间,在小组内说一说。

  (意图是让学生体验上学时间的长短。可先引导学生估计大致时间,然后再实际记录出发时间、到校时间。最后讨论出经过的时间。)

  (2)一天共营业几小时?

  建设银行门口挂着营业时间的牌子,上午8:00-12:00,下午1:30-5:30,算一算:该银行一天共营业几个小时?

  (这道题的设计是知识的延伸,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是从7时40分上的,到几时几分下课?从上课到下课经过了多长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你增长了哪些本领?

  以后,我们要按照自己做的作息时间表,按时上学、按时上、下课,并帮助一年级的小朋友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教学反思:

  只有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数学课堂焕发出应有的魅力。如果我们的课堂仍像传统那样讲究师道尊严,而没有平等民主的氛围,不容学生异议、不注意让学生表达,孩子的自由天性将受到压抑,在长期压抑的环境中,学生就仅会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试想,前面几个片断,如果没有在长期的平等宽松的`课堂培育起来的心理安全状态,学生将不敢大胆的发表意见,新的教育资源就不可能生成;就做不出生动的、饱含童真的动作。因而,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发言、敢表现。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多姿多彩。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要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数学的学习,必须顺应他们好玩的天性,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组织各种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乐中学,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让他们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我们的课堂中来,这样的学习状态才是最佳的,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快乐,共享阳光,其乐融融。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20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3

数学教案二年级下册优秀06-18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7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02-02

【热】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7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03-18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推荐】03-10

【荐】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6

二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