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6-21 17:01:14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常用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常用15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2、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理解奇数、偶数的概念;难点:掌握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师:老师有一项绝技,不用计算就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你们相信吗?

  生:不相信。

  师:请你说出一个数来考考老师,好吗?

  生自由报数:如: 85、76、978、785、84、72、90、47、……

  师:85是5的倍数,不是2的倍数。

  师:76是2的倍数,不是5的倍数。

  师:978是2的倍数,不是5的倍数。

  师:785是5的倍数,不是2的倍数。

  师:84是2的倍数,不是5的倍数。

  师:72是2的倍数,不是5的倍数。

  师:90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师:47既不是2的倍数,又不是5的倍数。

  师:现在你们相信了吗?

  生:相信。

  师:你们想不想学这项绝技呀?

  生:想。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2或5的倍数特征会和什么有关系?

  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2、5的倍数特征。(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总结2、5的倍数特征

  活动一: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

  师:(出示教材第4页的'表格)请同学们在下表中把5的倍数找出来,并做上记号。找完以后,同座同学可以互相检查与讨论。

  师:刚才在划的过程中,你们发现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生: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板书:5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或5)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超过100还有这个特征吗?你能验证吗?

  生:经过验证得出超过100也有这个特征。例如:485、3920等等都是5的倍数。

  师:这几个数的个位上都是……

  生:0或5

  师:所以485、3920等等都是……

  生:5的倍数。

  28 45 53 80 75 34 89 95

  2、活动二:2的倍数特征的探索

  师:我们再来讨论一下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还是利用这个表格吧。

  师:请同学们在下表中把2的倍数找出来,并做上不同的记号。找完以后,同座同学也可以互相检查与讨论。

  师:谁能说一说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生:它们个位上都是双数。

  师:个位上是双数,具体是指哪些数?

  生:个位上是双数是指0、2、4、6、8。

  师:那么2的倍数个位上非要双数,单数行吗?

  生齐说:不行。

  师:那请你任意写一个个位上是单数的数,验证一下你们的结论。

  (学生验证不行。)

  师:那看来2的倍数个位上一定要是0、2、4、6或8。

  (板书:2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2、4、6或8)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超过100还有这个特征吗?你能验证吗?

  生:经过验证得出超过100也有这个特征。例如:458、3920等等都是2的倍数。

  师:刚才同学们举例个位上都是双数,也可以说个位上是偶数。

  生:我还发现它们个位上都是2的倍数。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那么怎么知道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生: 只要看它是不是2的倍数。

  生:个位上是不是0、2、4、6或8

  师:个位上是0、2、4、6或8的数是2的倍数,是偶数,反之就是奇数。

  师: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你们会判断了吗?

  生:会了。

  师:那我来考考同学们。

  师:(1)请学号是奇数的同学起立;请学号是偶数的同学起立。

  (2)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2或5的倍数。

  师(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观察、验证,总结了2、5的倍数的特征。下面我们利用2、5的倍数特征来解决一些问题?3、活动三:你说我答

  (1)按要求说数:奇数、偶数、2的倍数、5的倍数等。

  (2)我说数,你说数学词语。

  (三)运用模型,形成技能

  1、练一练

  (1)第5页第1题,把下列数按要求填入圈内。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2) 第5页第2题。

  2、游戏:数字卡片,添加或减少

  口袋里有0——9的数字卡,摸出几可以和“5”组成2的倍数;摸出几可以和“5”组成5的倍数。

  (四)全课小结

  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数学广角

  【 新知识点】

  利用天平找出5 件物品中的1 件次品

  数学广角

  利用天平找出多件物品中的1 件次品

  【 教学要求】

  1 .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战略的多样性和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同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教学建议】

  1 .加强同学的试验、操作活动。

  本单元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同学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同学一些时间,让他们充沛地操作、实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战略。

  2 .重视培养同学的猜想、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

  组织同学进行实验操作活动,仅仅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或前奏,教学的重点在于活动后的猜想、归纳、推理活动,由此促进同学养成勤于考虑、勇于探索的精神。操作活动中,同学往往会得出多种解题战略。教学时,老师应引导同学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战略。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难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3、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魔方,再做这个游戏时,最常用到的操作时什么?(旋转)

  请同学们用手示范一下怎样进行旋转?(学生用手势演示)

  问:你们在做旋转手势时为什么有的向左旋转,有的向右旋转?(因为有的是顺时针旋转,有的是逆时针旋转。)

  集体联系顺时针旋转90度和逆时针旋转90度。

  请一人到投影前操作魔方。其他同学提示其具体的旋转方向。

  师:刚才同学们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反复提到一个词“旋转”,这节课,咱们就来共同研究“旋转”。

  板书课题:旋转

  二、明确概念

  1、联系生活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呢?

  生:风扇、陀螺、钟表、车轮、风车……

  课件出示几种旋转现象。

  师:同学们说的这几种都是旋转现象,那么旋转有怎样的特征和性质呢?我们借助最常见的钟表来进行研究吧。

  2、学习例3.

  (1)认识线段的旋转,理解旋转的含义。

  出示钟表实物。

  师:请同学们观察钟表的指针,描述指针从“12”到“1”师怎样旋转的。(指针从“12”绕点O顺时针旋转30°到“1”)

  师演示指针由“1”到“3”。

  问:这次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指针从“1”绕点O顺时针旋转60°到“3”)

  师演示指针由“3”到“6”。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针从几开始?是绕哪个点旋转的?怎样旋转?旋转了多少度?

  (2)明确旋转要素

  旋转物体 起止位置 绕哪一点 旋转方向 旋转度数

  板书: 点 方向 度数

  师:要想清楚说明旋转现象,明确以上几个要素最为重要。

  三、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1、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出示课件)

  请学生说一说,在风的吹动下,风车是如何旋转的。

  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90°。

  思考:你是怎样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呢?

  小组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一是由图1到图2,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二是根据三角形变换的位置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三是根据对应的线段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四是根据对应的.点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2、小结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而且,每条线段,每个顶点,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

  3、概括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师:刚才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的位置都变了,那么什么没有变呢?(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变;点O的位置没有变;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四、绘制图形

  1、自主画图。

  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个图形旋转的全过程,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

  (1)出示例4方格纸。

  (2)请学生看清图形。

  (3)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引导学生明确:对应点与点O所连线段的夹角都是90°;对应点到点O的距离都相等。

  学生独立完成。

  (4)作品展示,交流画法。

  2、总结画法。

  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首先要确定它周围的点,然后找到这个图形各个点的对应点,最后连线。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一、教学内容

  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真分数与假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

  最大公因数与约分

  最小公倍数与通分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三、编排特点

  1、多侧面地展现了分数的来源。现实需要和数学需要。

  2、把因数、倍数的有关知识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

  3、关注数学的抽象过程,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知识。

  4、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处理或编排调整。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原来安排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现在挪后。

  (2)分数大小比较,不单列一段,而是与通分结合在一起学习。

  (3)删去了原来第2节中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内容。

  四、具体编排

  1、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产生

  通过测量与分物,引入分数,使学生感悟分数是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

  分数的意义

  (1)单位“1”既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同一个分数可以表示不同的具体量,体现了分数的抽象性。

  (2)分数单位的概念。

  分数与除法

  (1)体现了分数的数学来源: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常用分数来表示。可从数系的扩展角度来认识分数的产生。

  (2)分数与除法的统一点:对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

  (3)为后面的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改写成整数、带分数作准备。

  例1

  把除法的意义和分数的意义进行统一:把1个物体平均分成3份,用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1÷3,根据分数的意义得到每份是。

  例2

  (1)把许多物体(3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3÷4,根据分数的意义得到每份是,在这儿,可以用两种方式来理解:A、把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样的3份是。B、把3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2)通过图示得到分数结果,方法多样:一、用操作或图示法。二、推理:1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块,3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3个块,是块。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总结

  根据例1和例2总结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这儿,可以把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扩展,它既可以表示作为结果的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一种运算过程。

  (1)可以解决整数除法中商不是整数的情况。

  (2)分数与除法可以互逆,可看作同一种运算。

  (3)因为除数不能为0,所以分母不能为0。

  2、真分数与假分数

  以前学生只接触过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现在介绍分子和分母相等或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分数。

  例1

  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写出分数,并重点观察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并借助直观把它们和1比较,再介绍真分数的概念。

  例2

  让学生重点观察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并把它们和1的大小比较,给出假分数的概念。需指出这里的单位“1”是一个圆而不是所有圆的总体。

  例3

  (1)从生活语言“一个半”引出带分数的写法及读法。

  (2)让学生仿照着写出其他的分数。

  例4

  (1)要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是因为要培养学生对于分数的数感。

  (2)化的时候有不同的方式。

  A、根据分数的意义:4个就是1。

  B、利用直观图。

  C、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可引导学生总结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一般方法。

  3、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约分、通分的基础。

  例1(分数基本性质的推导)

  (1)通过直观图观察得出三个分数相等。

  (2)从两个方向观察三组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

  (3)通过自主举例,从具体到一般,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4)由于分数与除法的内在一致性,引导学生用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例2(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

  把分数化成分母不同(分母扩大、分母缩小两种情况),但大小相同的另一分数。

  4、约分

  与九义教材相比,把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移至此,更体现了求公因数的必要性。

  最大公因数

  例1(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1)利用实际情境(用正方形铺满长方形且必须是整块数)引出求公因数的必要性。

  (2)借助操作进一步理解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长方形长的因数,又是宽的'因数,从实际问题转入数学问题。

  (3)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因数、公因数,与第二单元相响应。

  例2(最大公因数的求法)

  (1)前面没有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因此这儿不教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只在“你知道吗”中进行介绍。

  (2)多种方法。

  A、分别列出两个数的所有因数,再找公因数。

  B、从较小的数的最大因数开始找,看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

  也可引导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从较大的数的最大因数开始找,然后和上面的B方法进行比较,看哪种更合适。

  (3)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之间的关系:所有的公因数都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

  做一做

  让学生接触两类特殊数的最大公因数:两数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两数互质。

  约分

  例3(最简分数的概念)

  (1)通过实际情境引出两个分数(根据不同的素材引出:具体的米数、分成四段)。

  (2)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说明两个分数相等,为后面的约分设下铺垫。再给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例4(约分)

  (1)原理: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改写成相等的最简分数。

  (2)方法多样:可以逐步约分,也可直接用最大公因数约。

  (3)给出约分的简便写法。

  5、通分(编排方式与约分相似)

  与九义教材相比,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此,更体现了求公倍数的必要性。

  最小公倍数

  例1(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1)利用实际情境(用长方形铺满正方形且必须是整块数)引出求公倍数的必要性。

  (2)借助操作进一步理解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长方形长的倍数,又是宽的倍数,从实际问题转入数学问题。

  (3)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倍数、公倍数,与第二单元相响应。

  例2(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1)前面没有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因此这儿不教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只在“你知道吗”中进行介绍。

  (2)多种方法。

  A、分别列出两个数的倍数,再找公倍数。

  B、从较大的数的最小倍数开始找,看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也可引导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从较小的数的最小因数开始找,然后和上面的B方法进行比较,看哪种更合适。

  (3)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间的关系:所有的公倍数都是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做一做

  让学生接触两类特殊数的最小公倍数:两数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两数互质。

  通分

  例3(分数大小的比较)

  (1)通过实际情境引出两个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

  (2)和的比较方法多样(三年级上册已经有了一定基础)。

  A、根据分数的意义。

  B、根据分数单位的多少。

  (3)让学生通过一些特例,自行总结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三年级上册有了分子都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方法)。

  (2)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说明两个分数相等,为后面的约分设下铺垫。再给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例4(通分)

  (1)从实际情境引入,出现分子、分母均不相同的情况,比较大小时产生认知冲突。

  (2)原理: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两个分数改写成分母相等的分数。

  (3)通分时,可以把分母都化成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也可以不是最小公倍数。

  (4)作为比较大小的方法,还可以把两个分数改写成分子相同的分数。

  (5)区别通分与约分:约分是对一个分数的运算,通分是对两个分数的运算。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例1(小数化分数)

  (1)用小数和分数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示同一个除法运算的结果,建立起两者的联系。

  (2)利用小数的意义给出小数化分数的一般方法。一位小数由教材给出范例,两、三位小数由自己类推。

  例2(分数化小数)

  (1)创设六个数比较大小的数学情境。

  (2)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多样;

  A、分母是10、100......的,利用小数的意义来化。

  B、分母不是10、100......的,可以化成分母是10、100......的,也可以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化。

  整理和复习

  分数的概念

  分数的分类

  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其运用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五、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2、解学过的简易方程。

  3、列方程解简单的文字题和应用题。

  [能力目标]

  1.通过总复习,把所学的方程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以此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形式不同的方程,以养成灵活解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经历复习的过程,在互动交流、共同梳理中,体验合作交流的情感以及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2.会解学过的方程。

  【教学难点】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回顾和复习小学阶段我们学习过的方程和代数的知识。

  你们能讲一讲,你还能记得哪些关于方程和代数的知识吗?

  师: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开始,从算术到代数,是数学发展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转变。今天我们来复习代数初步知识里面的用字母表示数。

  【说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目标明确,唤起学生对方程和代数知识的记忆。】

  二、复习与整理

  (一)用字母表示数

  1.在数学中,我们常用什么来表示数的?(字母,例如:a,b,c,x等)

  字母不但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一个算式。

  2.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公式和规律,这些公式和规律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怎样表示?请同学们回忆回忆,四人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把它整理下来。

  学生整理、讨论。

  展示学生整理的结果。

  学生发表意见。

  (1)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2)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计算公式。

  (3)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师:刚才,同学们用字母表示了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你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优越性呢?

  3.巩固练习

  (1)完成书本P72~P73 /1、用字母表示数的内容。

  (2)辨析

  A.a + a = a2

  B.x×30写作 x30

  C.a ×b写作 a·b

  D.当a=3时,a3和3a相等

  【在回顾用字母表示公式和规律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整理归纳、展示交流等多种方式参与了全过程,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体验到了同伴互助的乐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以往学过的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公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方程

  1.你对方程有哪些认识?试着完成73/2方程。

  (1)表示两边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3)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4)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2.巩固练习

  (1)判断

  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5a=6b,这是方程。(√)

  (2)6x+8=11 8x-5x=15×0、2 30a+5b 7x-6<36 55x=y

  (2、4+a)÷2、4=5 0、5×□+72÷18=8 1÷8=0、125 6X+8=9X-13

  上面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你是怎么判断的?(口答反馈)

  你会解这些方程吗?选择2题解一解。(实物投影反馈)

  如何判断方程解的是否正确?(一题书面检验,另一题口头检验)

  在解方程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3.小结:方程必须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在回顾中,通过辨析和比较,进一步加强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同时注重养成反思和检验的习惯,提升学习的能力。】

  三、课内练习

  (一)教材P74--1、填空题。

  (二)教材P74--2、选择题。

  (三)教材P 74-3、判断题。

  四、本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复习了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还可以表示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并且运用方程的有关知识来解答数学问题。

  五、课后作业

  教材74页第四题。

  要求前六题口头检验,后三题书面检验。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一、教材解析及设计思路

  1.教材解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下册第78、79页的《数学好玩》环节的第二课时,是在五年级下册学习完第二单元《长方体(一)》,尤其是该单元第二课时《展开与折叠》的相关知识基础上展开的,学生已经对展开与折叠有了初步感知,本节课是进一步认识和感知展开与折叠的关系,尤其是对折叠的深入了解以及折叠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因为我所带班级之前在第二单元已经对这个知识点进行了一定的拓展,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了解,所以我对该课部分环节和习题进行重新设计。

  2.体现“数学好玩”

  本节课是《数学好玩》的一个环节,所以设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实际动手操作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涂一涂等环节,充分让学生动起来,玩起来,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体现了数学大师陈省身的“数学好玩”的思想,让学生真正喜欢学习数学,这才是学习的持久动力。

  3.落实“生本教学”

  本节课的多个教学环节中均采取小组合作式学习,组员之间分工明确,自主学习,自主汇报,把课堂还给学生。数学20xx版《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只是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

  4.采用多种学习方式

  参考了高效课堂中的“独学、对学、群学”学习方式,本节课中运用了多种学习方式,并辅以随机指名学习和教师带领集体交流学习等,目的是通过不同学习方式的变换,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吸引学生。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过折叠与展开的过程,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2.过程与方法:在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过程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情感与态度:培养空间观念,提高合作意识及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三、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经历折叠与展开的过程,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2.学习难点: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四、学习用具

  PPT课件、学习任务单、折叠图形

  五、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式学习、探究学习法、独学对学群学

  六、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对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展开与折叠》相关知识的回顾,引出“平面图形折叠后就是立体图形,立体图形展开后就是平面图形”这个关系,今天的学习重点研究折叠,从而顺利引入今天的课题--《有趣的折叠》,并板书课题和主要内容。

  (二)合作探究

  1.活动一折叠的仓库

  (1)让学生先观察仓库展开图,通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大胆猜测折叠后的形状,指名两到三位学生交流反馈,学生可能会说到仓库、房子、甚至五棱柱等,只要合理即可,最后统一为仓库。

  (2)学生独立操作,利用裁剪好的展开图折叠成为仓库,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刚才的猜想。

  2.活动二计算仓库占地面积

  (1)组织学生同桌对学,互相讨论后,共同在学习任务单上写出计算仓库占地面积的算式。

  (2)展示汇报,选取一对学生上台汇报,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学生可能在单位上或者计算哪个面上出现一些问题,由其他学生补充和质疑,教师也可适当提出质疑或追问,例如“为什么是8×3而不是8×2或者8×4的那个面?”

  3.活动三标出位置

  (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用图形等标出房屋立体图中的小鸟、烟囱、窗户在展开图中的对应位置。

  (2)展示汇报,选取一组学生上台汇报,学生可能会对左侧有没有窗户以及烟囱所在位置是横中线正中间或下面出现一些问题,由其他学生补充和质疑,教师也可适当提出质疑。如由于门的位置已经给定,因此,窗户、烟囱和小鸟的位置就大概确定下来了。只要学生的表述合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折叠连线

  (1)组织学生同桌对学,互相讨论后,共同在学习任务单上完成相关连线。

  (2)展示汇报,选取一对学生与大家交流,正方体的折叠比较简单,直接连线下1即可,而长方体有学生可能会在下3和下4之间犹豫,这时教师适当引导学生从侧面四个长方形的大小形状这个角度分析,最后达成共识选择下4。

  2.练习二三棱柱和四棱锥的折叠连线

  (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在学习任务单上完成相关连线。分工合作,大胆猜想,分工合作,并利用裁剪好的三棱柱和四棱锥展开图折叠,通过实际操作验证猜想。

  (2)展示汇报,选取一组学生进行汇报,而三棱柱有学生可能会在下2和下3之间犹豫,这时最好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因为上一环节练习教师已经引导从某些面的大小形状来分析,所以由学生补充分析较好。如果进行得较顺利,没有学生出现问题,则由教师提出上面的相关质疑,最后达成共识选择下2。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要求学生掌握三棱柱与四棱锥的知识,而是借助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通过动手操作解决此问题。

  (四)拓展提高

  1.生活中的折叠

  (1)引导观察PPT上4组图片,都是学生在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物品,观察后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和空间想象,作出初步的判断并在脑海中连好线。

  (2)随机指名,选取四名学生进行交流,如有问题师生集体订正。

  2.神奇的折叠

  (1)让学生不动手操作也不画图涂色等,大胆猜想折叠后的立体图形,这里学生可能会说出五花八门的名称来,教师都要予以鼓励。

  (2)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认识正八面体的简单知识。

  3.附加练习

  判断正方体展开图(看时间情况而定取舍)

  (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分工合作判断三个展开图是否可以顺利折叠成正方体,可以空间想象,也可以利用裁剪好的三个展开图折叠验证。如果可以折叠成正方体,并由该组其他同学进行涂色,利用彩笔把正方体相对的面涂上相同的颜色。

  (2)展示汇报,选取一组学生汇报。在这里因为在第二单元已经学习过正方体展开图的数字口诀和判断相对的面的口诀,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进行会比较顺利,如有问题由其他学生补充和质疑。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学生的判断与折叠出的结果不同,要引导学生反思错误的原因,由此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总结评价

  1.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关于折叠,您有什么想说的吗?

  七、板书设计

  有趣的折叠

  平面图形折叠展开立体图形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动画。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教师提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不是)教师明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演示动画“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3。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

  老师提问: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你能看见几条棱?哪几条棱?

  教师介绍长方体的画法: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演示动画“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猜想是人们以自己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归纳或将其与有类似关系的特例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判断、推理对问题结果作出的估测。探索在我们的教学中是指教师采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本节课设计力求体现“猜想—探索”式教学——大胆猜想、主动探索,最大限度地张扬孩子的个性,挖掘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初步感知假分数能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2、经历猜测、观察、分类和归纳等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说理能力。

  3、通过活动初步养成质疑、独立思考和善于聆听的好习惯,在教学活动中体验数学是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初步感知假分数能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教学难点:如何在活动中理解假分数的意义。

  学具准备:小圆片、小纸条

  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上课之前先请个同学说说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看来大家对学过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其实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内容也比较简单,只要大家能理解这两个字就一定能学好,哪两个字呢?板书“大、小”

  出示一件物品,*你觉得用哪个字比较合适?

  生1:大。生2:小。生3:应该用其它物品比较下才能说。

  看来你是一个非常谨慎、聪明的人,那我就满足你的要求------出示另一物品,(感受大小是相对的!)

  二、小组合作 探索新知

  板块一:以活动为平台,探索真、假分数的意义

  1、通过猜测分子与分母的关系,生成研究活动所需的素材

  生活中的物品有大小关系,我们数学中也有很多的大小关系。谁能大胆猜测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关系,可能会有几种情况?

  (板书):

  (1)分子比分母小

  (2)分子和分母相等

  (3)分子比分母大

  对于同学们刚才的猜测三种情况,谁能尝试举些例子吗?你能说出分母相同的吗?(引导一组数据尽量分母一样,可根据情况补上一组容易操作的分数,如分母是2、4)

  2、在活动中感知真、假分数的意义

  同学们,刚才我们只是通过猜测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关系,尝试写出了这么多的数据,那这些分数是否都有它们的意义呢?接下来就是你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请你们以同桌为一小组,选择黑板上的一组数据,用画一画、涂一涂的方法把你所选的一组分数在学具上表示出来,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份学具(选择一种学具),你们能行吗!

  (1)操作建议

  1、操作中尽量要做到平均分。

  2、尽量把你选择的一组分数都要表示出来

  3、如遇到困难,可以向旁边的任何人(同学、老师、听课老师)请求帮助。

  4、汇报时请说明你们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

  活动过程中巡视指导,特别留意学生对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如何表示

  学生汇报演示

  (2)交流预设

  第一组:我们都是把一个圆看作单位“1”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意义):把单位“1”平均。表示这样的。

  (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意义):把单位“1”平均。表示这样的。

  (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意义):把单位“1”平均。表示这样的。

  可能有学生质疑:如3/2其实就是3/4。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把握关键------你是把什么看做单位“1”

  请选择不同数据的小组汇报

  (3)小结,再比较

  刚才通过同学们的研究,原来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根据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关系,确实有这三种分数存在,而且有各自的意义。那么我们再回顾下,刚才操作的时候同学们都是把什么看做单位“1”?那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三种分数跟单位“1”的大小关系又如何呢?

  生汇报: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1

  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1 你觉得=1的分数还有哪些?

  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 >1(板书)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生验证: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没有涂满

  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刚好涂满

  分子比分母母大的分数满出来了

  师:你们都同意他的发现吗?

  (4)验证揭题

  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大胆猜测、活动验证,根据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关系进行分类,我们的数学书上也是如此,还给他们取了名字。板书:真分数、假分数。(揭题)这也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研究课题。

  现在谁知道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适时加上2个“或”字)

  板块二:以学生的求知欲为基点,探索假分数

  3、过度:*同学们回想下我们在这节课之前接触到的分数都是属于那种分数,那你们接下想更多的了解哪种分数——假分数,那接下来就满足大家的要求,一起来研究下假分数

  A、假分数化成整数

  出示一组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4/2、8/4、9/3

  (1)观察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发现?------分子是分母的倍数

  (2)这样的分数谁能帮老师在线段图上标出来?

  (3)在线段图上发现:4/2=2 8/4=2 9/3=3——能化成整数

  (4)小结:谁能总结下怎样的假分数能化成整数(分子是分母的倍数)。

  B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观察:黑板上的假分数能不能化成整数呢?

  (1)分子是分母的倍数吗?那这个分数又可以化成什么呢

  ( 图片展示)

  (2)借助学生操作的图片以说明如:3/2=1+1/2=1又1/2

  得出: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可以看作是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叫带分数。

  写作: 读作:一又三分之一

  (3)把黑板上其余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三、应用知识 互动练习

  1、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对这节课的掌握情况,老师报分数,学生说是什么分数,看看谁的反应又快又准

  2、四个小朋友正在讨论我们这节课的知识,快去看看他们都说了什么?

  小明:分母比分子大的分数是真分数。

  小方:假分数都大于1。

  小王:所有的真分数都小于假分数。

  小刚:假分数都能转化成整数。

  3、看来上面这些都难不倒你们,接下来敢接受我的挑战吗?请准备好纸和笔,挑战之前有个要求:要注意听,问题要考虑周到!如果你有什么发现请马上举手!

  (1)写出分母是2的真分数

  真分数有( )个 分母是3、4能? 分母是6、10呢?

  你发现了;

  (2)写出分子是2的假分数

  假分数有( )个 分子是3、4能? 分子是6、10呢?

  你发现了;

  剩下2分钟总结

  四、回顾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数学知识)

  2、你知道你是怎样学会今天的知识?(学习方法)

  总结: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若能敢于猜测,敢于探索,适当时请求同学、老师、家长的支援,知识就会陪伴你一起成长!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数学广角找次品(教材第111页的内容及第113页练习二十七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指导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策略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教具准备:

  课件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天平教具,提问:这是什么?(天平)你知道天平的作用吗?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二、新课讲授

  1.自主探索。

  (1)出示教材第111页例1:这里有3瓶钙片,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它找出来吗?

  (2)独立思考。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天平称。(板书课题:找次品)

  2.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大家猜猜,怎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我们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才能找出少了的那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①一个一个地称重量(利用砝码),最轻的就是少了的那一瓶;

  ②利用推理: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就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是少的。

  (4)小结并揭示课题。

  ①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数一数,掂一掂,盘秤称,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

  ②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材分析:

  在数轮中,有关质数和合数的理论一直吸引着数学家们不断研究。在小学阶段,只是让学生在因数,倍数的基础上初步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为后面学习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以及约分,通分打下基础。在本节课中,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并熟练判断20以内的数哪个是质数,哪个是合数。

  学情分析:

  由于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到本节课为止,已经出现了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有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如学生往往把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的概念弄混,教学时应该注意让学生辨析这些概念。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掌握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并能自主探索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质数,合数的意义

  难点:根据概念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师:这些天,我们了解了不少有关数的知识,谁来给大家说一说?

  生A:我们学习了因数和倍数。

  生B:我们知道了奇数和偶数。

  生C:我们还知道了2、5、3的倍数的特征。

  2.师:你们确实学习了不少数的知识,那么,老师任意给出一个数,谁能迅速找出它的因数?

  学生纷纷举手。

  师:这么多同学对自己都很有信心,我们就试一试。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介绍所学知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自然地引入本课学习内容。

  二、自主学习:

  1.课件出示要求:

  每组四人分工写出1--20各数的全部因数。

  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1--20各数的全部因数及各小组的发现。

  生A:我发现2、3、5、7、11这五个数的因数有两个。

  生B:我知道这五个数的因数是1和它本身这两个因数。

  生C:我发现4、9的因数有三个,6、8、10的因数有四个,12的因数有六个。

  生D:我看出来了!这些数的因数个数不固定,有多有少,但不管有几个因数,都有1和它本身。

  师:这些数如果按照因数的个数来分,哪些数可以归为一类?

  学生分组合作,展开讨论。

  生A:我把这些数分成四类:一类有两个因数;一类有三个因数;一类有四个因数;一类有六个因数。

  生B:我不同意。如果按这种分法,那可以把数分成无数类。如果把有相同因数个数的分成一类,那数是无限的,它的因数个数也是无限的,数也自然可以分成无数类了。

  师:看来这种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确实不科学。大家想一想,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老师,我知道了!我们可以把这些数分成两类。因为不管它们的因数有多少个,都离不开1和它本身。可以把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分为一类;把其余的分成一类。

  师:像这样,(指2、3、5、7……)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质数也叫素数。(出示定义)剩下的这一类数叫合数,你能说一说一个怎样的数叫做合数吗?

  学生小组交流,共同归纳。

  师:我们再来看几个数,如果你认为是合数,你就站起来;如果你认为是质数,你就坐端正。(教师依次出示:15、21、29、37、1)

  生A:我认为1是质数。

  生B:我不同意,因为1的因数只有1个,而其它的质数的因数有两个。

  生A:质数的因数有1和它本身,1的.本身也是1,我认为1还是质数。

  生C:我认为1不是质数,因为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也就是说一个质数要有两个因数;而1的因数只有1个。

  师:1比较特殊,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而大于1的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3.出示100以内的质数表

  4.知识拓展

  自然数(质数、合数、1);自然数(奇数、偶数)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通过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让学生凭借以往的知识技能和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并加深理解,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

  三、全课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师:我们可以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四1、2、3题

  五、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一、自然数按照是不是2的倍数分为

  奇数、偶数

  二、按照因数的个数分为

  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合数(除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4~35例2~4,完成教科书P35“做一做”和P36“练习八”中第1题。

  教学目标

  1.掌握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会利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经历相邻体积单位换算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3.在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换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体积单位间名数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低级名数换算成高级名数时小数点的位置移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吗?你知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

  师:我们还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呢?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呢?

  师:猜想一下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

  【学情预设】对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学生已经很熟悉,能熟练地回答,有些学生会联系相邻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进率分别是10、100,并进行猜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猜想、比较的过程中激发探究欲望,自觉调动已学过的知识经验,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二、直观演示,推算进率

  1.探究发现,直观感知1dm3=1000cm3。

  (1)课件出示教科书P34例2。

  【学情预设】预设1:棱长1dm,1dm=10cm,所以沿着棱长切,可以切成10×10×10=1000个棱长为1cm、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

  预设2:这个正方体的底面积是1dm2,就是100cm2,高是10cm,100×10=1000(cm3)。

  (2)展示交流,完成进率推算。

  结合学生的交流,课件呈现直观图形。

  (3)归纳。

  师生归纳:1dm3=1000cm3(板书)

  【设计意图】有些学生对于理解这两种量之间的转化关系是有障碍的,可借助课件演示或反复实物操作帮助他们建立表象,逐步理解。

  2.迁移推理,推算1m3等于多少立方分米。

  (1)学生自主推算。

  (2)学生交流,课件同步展示。

  【学情预设】预设1:1m=10dm,10×10×10=1000(dm3)。

  预设2:1m2=100dm2,底面积就是100dm2,100×10=1000(dm3)。

  师生归纳:1m3=1000dm3(板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类推的思路自主推导,完成进率推算,建构体积单位间进率的模型。

  3.整理计量单位。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计量单位?

  学生交流后课件出示教科书P34下面表格。

  (1)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2)学生交流,课件呈现完整的表格。

  【设计意图】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其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进行整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三、理解应用,巩固提高

  1.课件出示教科书P35例3(1)。

  同桌之间讨论后交流。

  【学情预设】1立方米等于1000立方分米,3.8×1000=3800,所以3.8m3=3800dm3。

  师:因为1m3比1dm3大,所以将单位m3的量换成dm3,我们称之为高级单位换成低级单位。谁还能说说,将什么单位换成什么单位是高级单位换成低级单位呢?

  【学情预设】m2换成dm2,dm2换成cm2,dm3换成cm3。

  师:高级单位换成低级单位,怎么换?

  师引导学生概括:高级单位的数换成低级单位的数乘进率,即高级单位的数低级单位的数。(师板书简洁表达方式)

  2.课件出示教科书P35例3

  同桌之间讨论后交流。

  【学情预设】1立方分米等于1000立方厘米,2400÷1000=2.4,所以2400cm3=2.4dm3。

  师:这里是由低级单位换成高级单位。低级单位换成高级单位怎么换呢?

  师引导学生概括:低级单位的数换成高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即低级单位的数高级单位的数。(师板书简洁表达方式)

  3.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P35“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引导学生说说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情预设】有较强数感的学生对于此类换算无障碍,但有些学生会把高级单位换成低级单位,低级单位换成高级单位这两种换算弄混淆。

  师小结:高级单位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乘进率,低级单位的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体积单位换算的基本方法,鼓励他们灵活使用各种方法进行换算。

  四、单位换算的实际应用

  课件出示教科书P35例4。

  (1)学生观察牛奶包装箱,找出计算体积所需的数据。

  (2)学生自主解答。

  (3)交流汇报。

  板书:V=abh=50×30×40=60000(cm3)

  (4)师:用立方厘米给牛奶箱的体积作单位合适吗?你觉得哪个单位更合适?为什么?

  生交流,师板书:60000cm3=60dm3=0.06m3

  【学情预设】当学生能意识到立方厘米作单位较小而牛奶箱较大不匹配时,自然能想到换算单位。有的学生觉得用dm3比较好,有的学生觉得用m3比较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体积单位换算,培养使用合适单位表示数量的习惯。

  五、实际运用,巩固提升

  1.完成教科书P35“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

  【学情预设】预设1:学生没有统一单位,直接计算:15×24×3=1080(立方米)。让学生评价对错,分析错在哪里,及时进行更正。

  预设2:各边长统一单位为“米”,再进行计算。

  2.完成教科书P36“练习八”第1题。

  【学情预设】有少数学生弄不清单位间的进率或者将乘进率和除以进率弄混淆了,教师引导更正,并强化方法。

  3.课件出示习题。

  【学情预设】本道题中的边长,涉及3个长度单位,学生容易混淆,除了解答时要仔细,更要注意最后的单位是“立方分米”,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体积单位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在进行各种计量单位的换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学反思

  前面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本节课引导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猜想体积单位间的换算,并经历相邻体积单位换算的推导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迁移能力,掌握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互换。教师通过例题的讲解与练习的巩固,组织学生多角度思考和交流,将前后所学的知识逐步归纳成体系,形成知识链,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关键是让学生掌握方法,避免混淆。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6~37“练习八”中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能熟练地进行简单体积单位之间名数的`换算。

  2.会正确地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换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等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名数的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名数换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复习回顾

  1.回顾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师:我们学习了哪些体积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2)]

  师归纳并板书: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2.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口答。

  二、以题为例,感悟策略

  1.课件出示教科书P36“练习八”第2题。

  (1)学生自主读题,整理数学信息。

  学生能从中读到数学信息,知道包装盒的长、宽和体积,知道玻璃器皿的长、宽、高,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盒是否装得下玻璃器皿。

  (2)学生自主解答。

  (3)展示交流。

  师:都解答出来了吗?谁能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解题方法?

  【学情预设】预设1:直接算出玻璃器皿的体积,将体积单位换算为dm3,看它的体积是否比包装盒的体积11.76dm3小。25×16×18=7200(cm3)=7.2dm3,7.2dm3<11.76dm3,所以装得下。

  预设2:因为玻璃器皿的长、宽、高的单位都是厘米,所以先将包装盒的体积单位换算成立方厘米,再算出玻璃器皿的体积,比较玻璃器皿和包装盒的体积大小。11.76dm3=11760cm3,25×16×18=7200(cm3),7200cm3<11760cm3,所以装得下。

  预设3:从已知的信息知道包装盒的长和宽比玻璃器皿的长和宽都要长,就看包装盒的高是否比玻璃器皿的高长。11.76dm3=11760cm3,11760÷20÷28=21(cm),21cm>18cm,所以装得下。

  2.对比练习,请同学们快速解答。

  (1)课件出示问题。

  学生快速解答后展示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有的说装得下,有的说装不下。

  (2)展示学生的解答方法。

  师:装得下吗?为什么?

  学生边说,课件同步呈现解答方法。

  方法一:8.96dm3=8960cm3,25×15×18=6750(cm3),6750cm3<8960cm3,所以装得下。

  方法二:25×15×18=6750(cm3),6750cm3=6.75dm3,6.75dm3<8.96dm3,所以装得下。

  方法三:8.96dm3=8960cm3,8960÷(28×20)=16(cm),18cm>16cm,所以装不下。

  (3)辨析质疑,深化理解。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得到了不同的结论,老师觉得都有道理,到底是装得下还是装不下呢?要说出理由才能让人信服。

  【学情预设】学生通过交流意识到,是否装得下,仅仅看体积大小是不行的,只有包装盒的长、宽、高都大于玻璃器皿的长、宽、高才行,从而确定方法三才是对的,所以装不下。

  (4)对比分析,优化方法。

  师:回头再看看前面的第2题,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你认为这类问题用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学情预设】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根据实际情况,方法一和方法二都不是很可靠,因为就算包装盒的体积大于玻璃器皿的体积,如果包装盒的高小于玻璃器皿的高,也是装不下的。

  【设计意图】这两个问题都涉及体积单位的换算,巩固体积单位的进率,提升换算的能力。同时,设计两道对比练习,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综合应用,灵活选择计量单位

  课件出示教科书P37“练习八”第7题。

  (1)学生自主解答,教师个别指导。

  (2)集中展示交流。

  师:水族箱占地面积是指什么?需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玻璃又是求什么?体积呢?

  【学情预设】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水族箱占地面积是指水族箱的底面积,需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玻璃就是求水族箱的表面积,只求5个面的面积和,体积就是水族箱的长、宽、高之积。

  【设计意图】这道题涉及长方体的底面积、表面积和体积,而且表面积要根据实际确定,综合性比较强,能有效感受长方体测量的相关知识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巩固和理解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能正确运用与换算。

  四、实际应用,拓展提升

  课件出示教科书P37“练习八”第9题。

  (1)小组合作探究。

  (2)展示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列式计算:30×30×30÷(20×20×10)=6.75(盒),得到最多能装6盒。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6盒是不是一定装得下?怎么样装才能装得下?

  (3)课件呈现完整答案。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实际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解答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讨论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仅仅列式是不够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在研究怎样装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五、自主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P36~37“练习八”第4、5、6、8题。

  2.集中交流,评价反馈。

  六、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练习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分清楚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选择合适的单位等等。

  师板书: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板书设计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发现同学们对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换算都掌握得比较好。但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块,还有待加强。特别是第9题,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先讨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建立如何摆放的表象。针对有困难的学生,可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从而突破难点。由于没有教具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要加强学生几何直观的培养。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在数学世界里,结识很多好朋友。我们刚刚认识了分数,看看你对他有多少了解?

  练习: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面积(其中一题突出“平均分”)

  师:看来大家已经和分数成为了好朋友,他要邀请我们去一个好地方,当当蛋糕房开业了,快来看看吧!

  当当蛋糕房里推出两款特色蛋糕,巧克力蛋糕和水果蛋糕,你喜欢哪一种?请你调查小组同学的选择情况,你能用分数分别把调查结果表示出来吗?(出示调查要求)

  学生调查,汇报。

  师:到底喜欢哪种蛋糕的人更多,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就知道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比较分数的大小”。(板书课题)

  二、探索规律

  (一)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

  1、师:开动脑筋想一想,我们可以怎样比较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

  (1)多种方法比较

  折纸、画图形、画线段

  (2)汇报结果,板书

  师:介绍你们是怎样比较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的?

  (3)观察分数及比较结果,总结规律。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比较的方法,你们能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真了不起。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些不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了吗?

  板书: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分数,分子越大,分数越大。

  师:你能运用这个规律,来解决问题吗?

  (4)用规律练习3道题

  (二)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

  师:当当非常感谢大家帮他做的小调查,送给大家每人一个相同的蛋糕,请你带回家与家人一同分享。你们家有几口人?你吃了其中的几分之几?你的好朋友呢?(询问多人,记录分数)

  1、任意选择两个分数,他们谁吃得多?请你与好朋友一起合作,想办法比较出两个分数的大小。

  (1)合作,用喜欢的方式来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

  (2)汇报,展示,板书结果。

  师:请小组派代表来汇报你们的比较过程及结论。

  (分母代表将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2、我们班有两对双胞胎,(笑笑哈哈、乐乐闹闹)一对家里共有5口人,一对家里有4口人,请你帮助两个哥哥比一比,谁吃的那块比较大?

  (画图比较),从分数的意义的角度分析?

  3、我再来观察这一组比较的结果,你能尝试着总结规律吗?

  板书: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母越大,分数越小;分母越小,分数反而越大。

  4、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

  小结:你能总结一下我们今天一同探讨“比较分数的大小”,你有了哪些收获吗?

  生总结。

  师:看来我们今后可以运用这些规律来帮助我们更快地解决比较分数大小的.问题。只是小猪和小猴在比较的时候出现了点小问题,也要提醒你注意啊!

  (三)小猪与小猴吃蛋糕,一定一样多吗?——比较分数的大小,要以单位“1”相同为前提。

  师;这节课我们更多的了解了有关分数的知识,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动智慧的大脑,来迎接这位朋友对我们的挑战。

  三、巩固练习

  1、比较分数大小

  (1)看图、写分数、比大小2道

  (2)看分数,比大小6道

  2、补充分数的不等式4道

  3、用分数表示数轴上的一点,并比较大小

  4、三个分数比较大小1/3 2/3 2/4

  5、一大一小怎样平均分?

  四、拓展延伸

  师:你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相信你今天一定有很多收获。可是当当蛋糕屋里有人不太开心,小兔子菲菲和小狗汪汪买了一个蛋糕,菲菲吃了这个蛋糕的1/5,汪汪吃了这个蛋糕的2/5,到底还剩下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他们弄不清楚了,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帮帮他们,好吗?

  教学反思:

  “比大小”是在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认、读、写简单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基于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的理念及教材的编写意图,我将课堂教学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1、复习整理。进一步巩固已有的学习成果,强调分数意义,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2、探索规律――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通过分、折、画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体会比较方法,并在多个实例中尝试概括比大小的规律。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通过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习和游戏情境,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有意识地联系生活,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交流解决。

  整节课以一个情境贯穿始终,学生在整堂课中反应积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图形直观验证猜想的方法,发展到抽象思维。为学生提供大量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和空间,突出体现教师的组织、引导、合作者角色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学生情况,我适度地拓展知识的广度,在教材要求掌握“分子是1,分母不同”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扩展为“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进行比较,学生掌握的效果很好,为以后的知识系统性打下基础。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师生之间的反馈交流外,还要注重生生之间的评价交流,多创造这样的机会,让学生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在碰撞中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扩展。注意教学的艺术性,倾听学生的发言,并能用“点睛之笔”来引导学生简洁、准确、完整的表述自己的观点。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时,一定保证相应的环节,要在个体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另外在应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扩展适度,突出梯度。

  在多次的课程活动中,在领导和老师们无私的帮助下,感觉自己有了很多的收获,但仍然有太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方面,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努力,从有秀教师身上汲取更多的营养。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空。

  (1)3/4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 )个1/8是5/8,7/12里有( )个1/12。

  (3)3个1/5是( ),4/7是4个( )。

  2、谈话: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知识。

  二、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89页例1。

  (1)提问:观察图,从图中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3/8张饼,妈妈吃了1/8张饼,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提问: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怎样列式?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1/8+3/8,表示把这两个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

  提问:你能算出结果吗?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这样思考:1/8是1个1/8,3/8是3个1/8,合起来也就是4/8,提问:1/8+3/8的和是4/8,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

  (因为1/8和3/8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板书:

  1/8+3/8=1+3/8=4/8=1/2

  说明: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提问: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小结: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相同,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3)即时练习

  1/5+1/5 2/7+3/7 7/10 +1/10

  2、同分母分数减法。

  (1)教材第90页例题1第(2)问。

  教师:爸爸比妈妈多吃多少张饼?

  (2)学生讨论。

  ①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如何列出算式?

  ②计算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③你有什么体会?

  (3)反馈讨论结果。

  板书:

  3/8-1/8=3-1/8=2/8=1/4

  (4)归纳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3、小结:观察例1的第1问和第2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应怎样计算?(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概括)。

  教师总结板书: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4、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第90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二十三的第1、2、3、4题。

  这是同分母加、减法的'单项练习。练习时,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提醒学生结果应化为最简分数。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教学板书:

  1/8+3/8=1+3/8=4/8=1/2

  3/8-1/8=3-1/8=2/8=1/4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教学反思:

  1、复习分数单位,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分数加减法的知识,为推导分数加减法算理与整数加减法算理相同作铺垫,提高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2、注重对算理的分析,以算理引入算法,教学时,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用算理引入算法的重要过程。使学生明白: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分母不变”是因为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只用分子进行加、减。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导航】

  预习要求

  ☆ 回顾课本的内容,进一步巩固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温馨提醒:感觉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新知探究】

  基础练习

  A档

  1.填空。

  (1)3的因数有( )个,20的因数有( )个,( )的因数只有1个。

  (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减去它的最大因数,差是( )。

  (3)一个数的`最小倍数队以它的最大因数,商是( )。

  (4)一个自然数比20小,它既是2的倍数,又有因数是7,这个自然数是( )。

  2.猜猜我是谁。

  (1)我是27的因数,又是3的倍数。我是( )

  (2)我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60.我是( )

  (3)它是33的因数,又是11的因数,它不是1哦,那它是( )

  3.一个数是63的因数,同时也是9的倍数,这个数可能是多少?

  4.小明想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面积是24cm2的长方形(钉子板上每格的面积是1 cm2)。想一想,他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长、宽各是多少?

  【精炼反馈】

  B档

  1.老师的年龄在20岁和40岁之间,既是6的倍数,又是9的倍数,请猜猜老师今年几岁?

  2.用9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一共有多少咱不同的拼法?

  3.五年级一班在一次数学测试中,平均分为90分,总分为4680分,则该班有学生多少人?

  4.把55个橘子分给甲、乙、丙三人,甲得到的橘子数是乙的2倍,且甲、乙得到橘子数都比丙多,丙得到的橘子数比10多,则甲、乙、丙三人各得多少个?

  【学习小结】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拓展延伸】

  2的倍数的故事

  在古老的印度,连年征战,屡战屡败。国王为此事伤透脑筋,国臣建议宴请地方有名的术士,来为国王解忧。国王见到术士,大为欢喜,言明战胜之后必有重赏,术士却跟国王说,我不要金银珠宝,我只要米就好了。国王很纳闷,米这事太简单了,就爽快地答应了。术士跟国王说,我要在棋盘上第一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第四格放八粒,第五格放十六粒……以此类推,放到格子用完为止。国王一想,这还不简单,米多的是,于是答应地很干脆。

  结果,战事果然为之逆转,术士凯旋归来,国王依约给米,才发现不得了了,若依约给米,整个粮仓,包括国库都不够给的。

  这就是倍数增加的威力。

  易错收集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理解分数基本性质,运用分数基本性质解题。

  2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观察能力。

  3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重点 分数的基本性质

  难点 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 3 张同样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纸片

  教法 引导探究

  教学设计流程

  (一)导入

  1. 直接口答下面各题的商,说说是怎样想的?根据什么知识?

  120 ÷20 = ( 12O×3 )÷(30 ×3 ) = ( 120 ÷10 )÷(30 ÷10 ) =

  (二)教学实施

  1 .教学教材第75 页的例1 。

  拿3 张同样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纸片,分别对折一次、两次、四次,平均分成2 份、4 份、8 份,涂上颜色,分别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观察它们的分子、分母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2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3.观察以上例子,你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汇报。

  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思考:(1)为什么0要除外?

  (2)能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思维训练

  一个分数的分母不变,分子乘3 ,这个分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吗?如果分子不变,分母除以5 呢?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后记: 教学效果和预设效果相一致。学生具体应用时出现错误原因:1、分子和分母一乘一除。2、分子和分母乘除倍数不一致。3、学生习惯做乘法,不习惯做除法。

  重新设计需要改进的地方:

  1、多练习些分子、分母同时除以一个数的练习题。

  2、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强调:同时、相同的数、0除外。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1-19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3-13

数学下册教案03-16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2-09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3-13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7-22

(热门)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6-12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精品)06-12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9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