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5-30 09:53:24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三个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活动,经历观察、想象及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模型的形状。

  教学难点:

  根据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视图,能用正方体进行拼搭。

  三、学习方法

  五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达标检测--拓展延伸

  四步:学、交、练、导

  四、教学准备 课件、立方体模型、方格纸。学习方法

  五、课前游戏:听口令指方向。(上、下、前、后、左、右)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师:宋代大诗人苏轼有一首《题西林壁》你会背吗? 预设: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一下吗?板书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跨学科的知识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凸显数学的应用。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追求美。引入课题。

  2.出示一个正方体。

  请学生观察并提问: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我来指请同学们来说都是什么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板书。

  游戏:快速指面。

  3.请中间的一位同学站起来,四周的同学说说你看到了哪个面?为什么?

  提问:那么站在同一位置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4.课件出示图片(校车、教学楼)熟悉吗?这些图片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拍摄的?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的现象引入新课,通过游戏方式,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验明确研究主题。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二)探索新知

  1.小组活动:

  出示活动建议:

  ①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立体图形。

  ②在方格纸上拼摆出你看到的图形。

  ③验证拼摆的图形与观察到的是否一样。

  学生活动,师巡视。

  师:先拿出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体,摆一摆,观察你所在位置看到的面,说一说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什么形状?

  再拿出三个一样大小的正方体,摆一摆,观察你所在位置看到的面,说一说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什么形状?有几个面、是从什么位置看到的?

  拿出四个一样大小的摆一摆,观察你所在位置看到的面,说一说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什么形状?有几个面、是从什么位置看到的?把你看到的面贴在方格纸上。(一个小组上台操作)

  汇报信息:(将学生作品贴黑板上)

  集体反馈:

  问:谁的观察结果和他的一样? 看看,我们刚才的判断对吗?

  小结:我们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了这个立体图形,通过从不同方向进行的观察,对于这个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 生: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我们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的、、开放的、积极的活动过程。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个性化的活动,并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辅助学生的观察和想象,明确结论科学性观察与想象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不可缺少的要素。通过全面、有序的观察活动,使学生对所观察的物体有了整体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的同时,培养了空间观念,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确定方法。

  (1)师:我们已经观察了两个不同的几何体,结果和大家想象的相同吗?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应该如何想象呢?有什么方法吗?同桌讨论一下。

  (2)集体交流

  (3)方法提炼: 先确定集合体的长、宽、高, 从正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高这两个要素; 从上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宽这两个要素; 从左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宽和高这两个要素。 【设计意图】从更理性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总结提炼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知识本质的习惯和意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巩固提高

  1.基础练习:

  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小强从什么位置看到的?

  连一连 (1)学生试连线

  (2)动手拼摆,验证想象

  2.提高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连一连、找一找、想一想和猜一猜的活动,使学生认知得到巩固,为后续课程中进一步研究二维与三维图形打下基础。

  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设计意图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能观察2~3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观察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在学习活动中,多次让学生参与观察活动,鼓励学生能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进行摆物体的活动,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探索不同的拼摆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在观察、比较、实践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经验,从而深化对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形象直观地对物体进行观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上课的效果来看,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就是学生在语言描述上还欠缺,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不强,以及我的教学语言组织得不够简洁,严密。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重组教材:

  教参上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例题和想想做做1-2,但是如果就这些教学内容,整节课就显得比较单薄,没有训练的深度和广度。现在我们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再是教教材,所以我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例题和想想做做1-4,从上课的情况来看,正好是一节课教学时间,比较充实。另外对书上的.题目进行了改良,例如想想做做3,书上原来是从上面看到的是三个横着的正方形,我把它改成了从正面看到的是三个横着的正方形,一字改动,提高思维的难度,调动了整个教学气氛,原来只有三种摆法,改了一下就有8种摆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练习的层次性

  争对以上的教学内容,如何有机的结合,使之浑然一体,我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首先我在进行例题教学时,让学生在观察三个不同的物体时,先让学生摆一摆,从正面,侧面,上面进行观察,把观察到的形状画在表格里。然后交流发现,得出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接着我安排了连线练习(想想做做2),这部分是使学生沟通视图与物体的联系,然后观察三个不同的物体,(想想做做1),提高了观察的要求,要求:形状相同的画一个图形,形状不相同的画三个图形。马上给出许多不同的物体,(想想做做4),要求找出形状相同的面,以上练习只是根据由4个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物体来观察形状,深化了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这部分内容教学较简单,最后我练习了根据视图来摆出不同的物体,这部分知识相对较难,这样设计练习有坡度,体现练习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

  三、教学语言的描述

  在教学语言的描述上,本节课我力求做到了语言规范,在学生上台用教具摆物体时,尽量在语言描述上表达得清楚,如:三个小正方体横着摆成一行,然后把一个小正方体摆在左边小正方体的前面,从视平线上观察物体的三个面……

  四、学生的操作

  对于这节课,我准确把握了教学要求,每个学生我准备了学具,切实组织好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强化了视图与实物的认识,做到不以教师的演示来替代学生的操作,不以对教材中的插图观察来替代对实物的观察。

  五、尊重个体差异

  对于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拼摆出相应的物体,我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摆法,锻炼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小组交流,启发想象,在交流摆法时,我肯定了不同学生的摆法,有的学生摆了4种,有的学生摆了6种,有的学生上台摆出了第七种摆法,第八种摆法,我都对学生进行了表扬,但我没有让所有学生都能拼摆出八种不同形状的物体,这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课本第96页例1、第97页例2,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二十的第611题。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知道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理解并掌握数位顺序表

  2. 使学生学会正确地读、写小数。

  教学过程:

  二、新授

  1. 教学小数的数位的顺序表

  (1)复习整数的数位表

  指名学生讲已学过的计数单位有哪些,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①说明什么叫做小数的数位?

  ②小数的计数单位哪最大,它和整数个位间进率是多少,那么表示十分之几的数要写在小数点右面第几位,这个数位叫做十分位。

  ③表示百分之几的数要写在小数点右面的第几位,这个数位叫什么,它所对应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④表示千分之几的`数要写在小数点右面的第几位,这个数位叫做什么,它所对应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⑤再往下还可以有万分位、十万分位、百万分位等,因为数较多的不常用,我们在数位表上就用“……”表示。

  小结:实际用时小数和整数常写在一起,这样的数也叫做小数,小数点左边的部分就称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数就称小数部分。

  2. 教学小数的读法

  (1)教学例1

  ①总结读的方法

  ②强调读小数时,小数部分有几个“0”就读出几个零,括号内的分数读法不需要掌握,只要认识小数表示的含义。

  (2)完成课本第97页做一做题目第1题。

  读出下面的小数

  2. 5 0. 4 7. 26 0. 085 340. 09

  着重指出小数部分的读法

  3. 教学小数的写法

  (1)例2:写出下面小数

  教学中强调

  ①写小数时,小数部分完全按照小数的读法写出每个数字,不能有遗漏。

  ②小数点要写在个位的右下角,不能写在个位和十分位之间

  ③小数点要写成圆点,不要写成顿号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课题: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34-35页例2-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

  会正确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会正确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一、复习引入

  1、0.2是( )位小数,它表示( )分之( );

  0.15是( )位小数,它表示( )分之( );

  0.008是( )位小数,它表示( )分之( )。

  2. 0.4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0.07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0.138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二、新知学习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师:前面我们看到的一些小数如0.2、0.15等,这些小数的小数点左边的数都是0。其实小数点的左边也可以是其它的数,如1.8米、5.63米、12.378等。这样的小数可以分成两部分,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小数点的右边是小数部分,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的小数部分中间被小数点隔开。教师同时在黑板上写出小数的数位顺序表的表头,如: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1 . 8

  5 . 63

  12 . 378

  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

  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0.2表示十分之二,它表示有两个十分之一,十分之—是它的计数单位;0.05表示百分之五,它表示有五个百分之—,百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它表示有六个干分之一,千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那么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十分之—、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还有万分之一等。

  “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哪个最大?”

  “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

  “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

  师:小数的这些计数单位十分之—、百分之—、千分之—、万分之—等,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这和整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样的,都是10。因此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可以用小数点与整数部分隔开,排在整数部分的右面,像整数一样计数。

  “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那么整数个位的右边应该是哪一位?”

  “把十分之一分成10等份,每一份是多少?”

  “那么十分位的右边应该是哪一位?”

  “把百分之一分成10等份,每一份是多少?”

  “百分位的右边应该是哪一位呢?”

  “十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百分之几的呢?千分之几的呢?”

  教师边在黑板上列出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边说明:再往下还有万分位、十万分位、百万分位等,因为小数位较多的不常用,我们在数位表上就用“......”表示。前面我们讲过在整数的右边,用小数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实际应用时常把整数和小数写在—起,这样的数也叫小数。再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如1.8、5.63、12.378等也都是小数。小数点左边的数叫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数叫小数部分。教师指12.378提问:

  “这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中的每一位分别是什么位?”

  “这个小数的`小数部分的十分位是几?百分位是几?千分位呢?”

  P36做一做1

  2.教学小数的读法。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下面的小数:0.58、3.5、41.47。

  提问:谁能读出黑板上的小数?”

  学生读出前两个小数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小数是我们过去学过的,后面一个小数的数值比较多,它们的读法也是整数部分仍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就读点,小数部分通常就按顺序读出每一位上的数字就可以了。

  3.教学小数的写法。

  师:写小数过去我们学过一些.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写一写。

  三、巩固练习

  教师报出教科书第36页例4和“做一做”第2题中的小数,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余的学生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完后教师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再讲解。

  四、总结:

  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仍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如果整数部分是零就写0;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要写成小圆点;小数部分按顺序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间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在不同的情景中建立等量关系列方程,经历方程模型的建构的过程。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等能力。

  【学习重点】

  会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学习难点】

  能根据图义,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对吗?比如说,谁愿意告诉我你今年多大了?(学生说)只知道自己的年龄还不行,谁知道妈妈今年多大了?(学生说)自己的年龄,妈妈的年龄对你来说是已知数,那老师的年龄对你来说是……..(未知数)以此来引出未知数。

  二、利用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

  1、出示天平图1:天平左边10克,天平右边:2克和一个樱桃

  师:看天平的显示,谁能列出一个等式?(樱桃的质量+ 2克=10克),如果用未知数x来表示樱桃的质量,那么,可以列出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呢?(2+x=10)

  2、出示情景图2:四盒种子的质量一共是xx克。

  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4盒种子的质量=x克)

  师:能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写出一个等式吗?

  师:请你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等式,先说字母表示什么意思?

  师:如果用y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怎样用数学式子表示这个等式呢?(板书:4y=xx)

  师:下面老师加大难度,敢接受挑战吗?(同学们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倒过开水吗?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倒开水的过程,找一找这里有相等关系吗?)

  3、课件出示图3:一壶水刚好倒满两个开水瓶和一个杯子。

  师:你们找到其中的相等关系了吗?(两个热水瓶的盛水量+200毫升=xx毫升)

  师:如果用z表示每个热水瓶的盛水量,那么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表示?(板书:2z+200=xx)

  4.理解方程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通过称樱桃,称种子和水壶倒水的三次实践活动,得出了下面这三个等式:(x+5=10 4y=380 2z+200=xx)

  (1)同桌交流。说一说:上面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2)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板书课题:方程)

  师:自己读一读,你认为关键词是什么?

  (3)巩固知识。

  师:说一说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一必须是等式,二必须含有未知数)

  5、会写方程师: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写下来同桌交换检查。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35+65=100 x -14>72 y +24

  5x+32=47 28t;16+14 6(y+2)=42

  2、练一练课本67页第一题说一说各图中的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

  四、总结评价

  师:关于方程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相信同学们还会以饱满的精神、积极地态度去研究、去探索方程的奥妙。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第64页的内容及第65页练习十五的第4、第5、第9、第10题。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标准及方法,体会每类三角形的特征,并能够识别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2、通过观察、分类记录等活动,折、剪等操作,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同时懂得合作可以提高效率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别从三角形的角和边两个方面的特征,对三角形准确的地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能够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图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如果让你把班里某一个小组的同学分成两组,你将如何分组呢?

  (学生回答)

  师:既然如此,如果把三角形进行分类,你觉得应该按什么样的标准来分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两种方法,按边分或者按角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分类。

  (板书:三角形的分类)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课件出示例5.

  师:用量角器量出每组中每一个三角形的每一个角的大小,看看三角形中每个角是多少度?各是什么角》

  生1: 通过测量发现,有些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

  生2:有些三角形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

  生3:有些三角形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

  师: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2、把三角形按照角进行分类。

  师:如果把所有的三角形看做一个整体,那么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可以分别看作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你会画图表示吗?

  (课件出示三种三角形的关系图)

  3、认识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和斜边。

  (课件出示直角三角形图)

  师:在直角三角形中,夹直角的两条边叫直角边,直角所对的边叫斜边。你能用直尺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吗?测量后你会发现什么?

  生:通过测量发现,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中,斜边最长。

  4、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课件出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图)

  师:观察三角形的三条边会发现什么?

  生: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不想等,有的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有的`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

  师:在数学上,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又叫正三角形。

  5、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各个部分的名称。

  师:在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三角形的腰,另一条边叫等腰三角形的底,两腰的夹角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是三角形的底角。在等边三角形中,三条都相等的边都叫三角形的边。

  6、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师:你能说说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吗?

  生:两腰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所以等边三角形师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但是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7、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自角的特征以及认识等腰直角三角形。

  通过测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角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

  有些直角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有两个角相等,这样的三角形在数学上叫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常用的直角三角板中的一种。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哪一组的同学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按角分类的成果呢?

  (老师根据学生的讲述板书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按边分呢?

  生: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成任意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生:三角形可以按边分类,也可以按角分类。

  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数学方法?

  生:分类。

  师:分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和重要,因为运用了分类方法,我们的生活才变得井井有条,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舒心,更加精彩。

  五、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 利用三角尺的直角画出直角,折出相交成直角的折痕建立垂直的表象。

  2、 能用数学语言、符号表示两条线段、直线互相垂直。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实际操作中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难点:使学生理解互相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的一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垂直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 、 学习垂直与互相垂直

  1、师:直角(出示图)的这两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出示课题:垂直和互相垂直)(请大家看书51页想一想,注意看到熊猫说的话为止)

  师:你知道直角的两条边有什么关系呢?

  师小结:你们说得很好,当红线、蓝线是一个直角的两边时,蓝线会垂直于红线,红线也会垂直于蓝线,所以红、蓝两线互相垂直。

  2、问:为什么红、蓝两线要用互相垂直,少了“互相”行吗?(质疑)

  小结:不行。因为这是相互的,缺一不可。不能说一条线垂直。

  3、老师想考考你们,谁能说出这两条线的关系?(出示:黄绿线的直角)

  用自己画的或折的'直角来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反馈说)

  那老师画的这两条线互相垂直吗?(出示不垂直的图)为什么?

  4(1)让我们继续看图,如果把红、蓝两线延长,就成了什么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吗?(把刚才我们画过的直角的边延长来验证一下)

  (2)你怎么知道这两条直线还互相垂直呢?(用尺验证)

  师:你说得很好,再让我们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看书51页)

  通过看书,你看懂了什么?(每人说一条,仔细听,说过的不能说了)

  小朋友说的都很好,师总结并出示概念。

  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二、练习

  1、下面三副图中的直线互相垂直吗,说说理由?

  (2)如果互相垂直,请你说出谁是谁的垂线,垂足是什么?

  2、请在你们收集的含有直角东西上面,指指哪两条边互相垂直的?

  3、 想一想、做一做

  1)、书52页第一题(填空)

  2、)在地图上标上字母,填空(口答)

  如:和GJ垂直的线段有( )。

  我们可以说:( )垂直于( ),( )垂直于( ),( )和( )互相垂直。记作:( )或( )。我们还可以说:( )是( )垂线,( )是( )垂线,垂足为( )。

  4、书52页第4题,下面图形中哪些是直角?在图形上用直角记号标出。哪些线段是互相垂直的?用垂直符号表示。

  三、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观察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中的对称,体会平移、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2、 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完成设计图案的任务,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平移、旋转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本上的图案,剪纸,学生收集美丽的图案

  教学过程:

一、图案欣赏

  展示与课本上的美丽图案相同的剪纸作品

  提问:这些美丽的图案分别由哪个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形成的?

  组织汇报交流:最上面的图案是把单个图案(蝴蝶图案)连续平移得到的;左下方圆形图案可以看成是把单个图案(外面的两条小鱼及里面的一棵水草)旋转后得到的;右下方方形图案可以看成把单个图案(整个图案的四分之一)旋转(或平移)后得到的。这里的每个单个图案都是轴对称图形。

  二、图案设计(书中的图案)

  图案(一)的设计

  提问:书中有什么操作要求? (照顾到能独立完成的有限) 按要求示范完成一次平移 巡视 检查

  展示部分操作漂亮的图案

  图案(二)的设计 明确要求

  提示: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学具完成

  提问:你是怎样平移的? 展示部分学生作品

  图案 (三)的设计

  (教学过程同图案(二)的设计)

三、图案设计(自己的图案)

  提问:你打算选什么图形作为基本图形,要把基本图形进行怎样的变换?

  巡视学生合作情况 展示各个小组设计的图案

  提问:你能看出这些漂亮的图案分别是有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对称、平移或旋转)而形成的吗?

  集体交流 设计者解释 比一比哪一组设计的图案既美观又有创意?

  小结(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肯定和表扬。)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综合实践课,你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体会?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和掌握怎样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具学具准备:

  1、若干个完全一样的按比例放大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套多媒体课件。

  2、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形、两个平行四边形,一把剪刀。

  一、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板书:三角形的面积),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可能出现:a、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b、三角形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c、学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作用?]

  2、解决方案:

  师:要想知道三角形的面积怎样求,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你是怎么想到的?

  (前面我们刚学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是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分割、平移、拼补转化成长方形研究的,所以我想到了转化的方法。板书:转化)

  师:今天这节课让老师陪着大家运用转化的方法研究三角形的面积。

  [评析:谈话式导入,学生看课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参与了课堂学习目标的制定。课堂导入找准教学起点,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也是运用转化的方法进行研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为新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新授

  (一)实验一:剪

  1、师:下面让我们做几个实验,好不好?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形,两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上画好底和高。)

  2、(1)师: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三个图形,平放在桌上,用剪刀沿虚线把它们剪开,剪开后一对一对的放在一起。(标上1、2、3号)

  (2)反馈。师:你沿虚线把平行四边形剪开,得到了什么图形?(让学生把得到的两个三角形举给大家看。)师:其他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剪开后能得到两个三角形吗?

  (3)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大小、形状怎样?你怎么知道的?(学生演示重合的过程)

  师:重合了,在数学上叫“完全一样”(板书:两个完全一样)

  师:现在你能用“完全一样”说一说我们剪到的三角形吗?(学生说1号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2号、3号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学生演示重合过程,课件演示剪、重合的过程。

  师:谁能说一说根据刚才的实验,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并出现字幕: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4)师:这两个三角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课件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和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课件闪动演示,学生回答,出现字幕: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看字幕说: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说一说1号、2号、3号各是什么三角形?(板书: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评析: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通过剪一剪、比一比、议一议,使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加学习活动,理解“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为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指明了思维的方向。]

  (二)实验二:拼

  1、拼锐角三角形

  (1)学生从剪好的三角形中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把这两个三角形放在桌面上。

  (2)介绍:图上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那么每个方格的边长是多少?(教师展示教具)你能不能说一说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用小黑板出示表、填6、4)

  三角形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底

  (厘米)

  高

  (厘米)

  面积

  (平方厘米)

  底

  (厘米)

  高

  (厘米)

  面积

  (平方厘米)

  锐角三角形

  6

  4

  6

  4

  24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师:现在大家用这两个锐角三角形拼一拼,看看能拼成什么图形?

  要求:学生随便拼成什么图形?

  学生拼三角形,师巡视。反馈时,让学生拼出的图贴在黑板上,可能出现的图形都贴在上面。(课本第47页)

  (3)师:上面拼出的图形中,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把没有学过的图形放到旁边)平行四边形面积我们已学过了,显然我们应该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研究。板书:平行四边形

  (4)讲解拼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a、让学生上来把两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b、师:刚才有的同学很快拼成了平行四边形,可是有的同学不会拼,这是因为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有一定的方法,书上介绍了一种方法,请你看书第48页,看看书上是怎么拼的?

  c、师:大家能看懂吗?(如看懂,请人说。如看不懂,师请大家看屏幕)

  d、课件第一次演示。师在课件演示时说:“先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上下叠放在一起使它们重合,这叫重合;(点击)在以三角形右边的顶点为中心,把上面一个三角形旋转180度,直到两个三角形底边成一条直线为止,这叫旋转;(点击)再把右边的三角形沿着左边的三角形的右边向上平移,直至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为止,这叫平移。(点击)(课件上出现:重合、旋转、平移)

  师: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要分几步?哪几步?

  e、课件第二次演示,组织学生规范的拼(学生看课件,教师叙述)。

  提问: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小结: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板书:可以拼成一个

  (5)提问: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底和高各是多少?(板书6、4)

  比较: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高呢?

  师小结: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底相等、高也相等,我们就说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等底等高。(板书:等底等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多少?(板书24)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板书: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每个锐角三角形面积是多少?(板书:12)为什么?

  (6)师: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课件演示。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验证。

  [评析:设计多项活动,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并选择值得研究的问题,运用转化的方法,辅以CAI课件演示,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重合、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比较,发现三角形的底、高、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之间的关系。体验了学习的过程,渗透了研究性学习。]

  2、拼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填实验报告。

  (1)师:把刚刚拼过的两个锐角三角形收起来,再拿出刚剪的`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成学过的图形,研究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完成实验报告。

  三角形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底

  (厘米)

  高

  (厘米)

  面积

  (平方厘米)

  底

  (厘米)

  高

  (厘米)

  面积

  (平方厘米)

  锐角三角形

  6

  4

  12

  6

  4

  24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2)学生操作:按重合、旋转、平移的过程拼一拼,贴在黑板上。

  (3)反馈:

  a、生回答: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师: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得来的?

  b、学生展示实验报告。老师填在统计表上。板书: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其他学生汇报时,在座位上举起来合作展示,教师在黑板上填表。

  C、钝角三角形面积研究同上。板书:每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3、归纳整理

  (1)师:通过这两个实验,你能发现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吗?

  板书: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高

  (2)师:怎样求三角形面积呢?

  师:你是怎样想的?三角形的底就是谁的底,高呢?底×高表示什么?为什么除以2?

  (板书:三角形面积=底×高÷2)

  (3)字母表示: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板书:s=ah÷2

  看公式问:根据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要计算三角形面积通常要知道什么条件?

  [评析:学生自主探索,采用拼一拼、比一比、议一议的方法,并借助已学的经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探索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49页练一练

  (1)学生读题,列式计算。

  (2)提问:为什么除以2?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完成练习十第1、2、题。

  3、计算下面三角形的面积。(只列式不计算)

  (1)学生列式

  (2)说一说为什么第三个三角形不能用8×12÷2?

  (3)结论:求三角形的面积时,底和高要对应。

  4、判断。

  (1)三角形的面积一定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求三角形的面积时,底和高要对应。()

  [评析:分层练习有保证,变式练习少而精。练习题从不同的角度,深化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巧妙地解决了求三角形面积中容易混淆的问题。再次利用图示和CAI课件的演示,有利于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和深度,充分体现了有效学习。]

  【总评】

  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观念实现了以下几个转变:1、学习目标多元化。本节课课堂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基础

  的数学知识,形成基本的数学技能,而是为学生提供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满足了多样化学习需要,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得到了充分发展。

  2、学习活动自主化。教学中设计了多项活动让学生参与学习,并且探究活动是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表现在:目标明确——让学生发现三角形的底、高、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之间的关系;思维发散——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任意的拼到有目的的拼,注意了转化、平移、旋转等思想方法渗透,让学生体验了新知的建构过程;操作自由——让学生选择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自由的拼成平行四边形,逐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学习过程多样化。改变了以前简单的问答式教学,注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在小组中探索、在小组中参与、在小组中相互学习,选择了值得探索的实例,使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进行讨论等状态中。其自我表现欲强烈,在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中建构起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新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先计算,后验算246+48= 347-39=

  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起相加减。

  2、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哪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再减。

  二、教授新课

  1、激情导入,提出问题。

  师:请看大屏幕: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队选手劳丽诗、李婷获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冠军的场景。课件展示决赛成绩表。

  师: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交流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应的问题算式:

  (1)在第一轮比赛中,中国队领先多少分?

  53.4-49.8=

  (2)在第二轮比赛中,中国队领先多少分?

  58.2-49.2=

  (3)中国队两轮总成绩是多少分?

  53.4+58.2=

  (4)加拿大队两轮总成绩是多少分?

  49.8+49.2=

  (5)中国队两轮总成绩领先多少分?

  2、揭示课题。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加减法算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算式中都有小数)

  怎样计算小数的加减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3、探究

  (一)小数减法(探究问题1)

  (1)、算一算

  师:中国队第一轮究竟领先多少分(53.4-49.8),你能算吗?请先试试。

  (2)、说一说

  师:你是怎么算的?把你的算法与同桌交流一下,比一比,是相同的吗?

  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3)、议一议。

  师:你们组有几种算法,哪种更合适?

  全班交流一下,怎样算既合理又简便?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解释思考过程。)

  板书:

  53.4- 49.8=3.6

  (4)、小结算法

  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把两个小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尝试练习:(解决问题2)

  58.2-49.2=

  (二)小数加法

  (1)、试做

  师:刚才一起探索了小数的减法,那么怎样计算小数的加法呢?请同学们独立解决问题(3)和(4)。

  (2)、交流

  师:把你的算法轻轻地告诉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遇到了什么困难?

  (3)、追问

  师: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呢?

  (4)、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

  53.4 49.80+ 58.2 + 49.20=111.6 99.00

  (三)解决问题

  师:中国队两轮总成绩领先多少分?怎么算呢?

  (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

  师:把你的算法介绍给全班,好吗?

  方法一:53.40+58.20=111.6分方法二:53.40-49.80=3.6分

  49.80+49.20=99分58.20-49.20=9分

  111.6-99=12.6分3.6+9=12.6分

  师:比较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呢?

  你喜欢哪种方法?

  试着计算下面各题。12.4+24.36= 7.81-3.735=

  数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后再进行计算。

  (四)、小组尝试总结: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

  汇报:小数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满十进一……结果中点上小数点。补充:计算的结果要化简。小数减法: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结果中点上小数点。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数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后再进行计算。

  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注意:上面数据中并没有去掉0是为了统计分数的时候能够方便比较。

  生活中还有的时候也不需要把0去掉,谁能举例?(价签上)

  (五)验算

  计算5.64-1.78 6.07+4.89

  小数加减法计算很容易出错,你有什么办法检验计算的结果呢?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一样。加法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或用和减去另一个加数来检验。减法可以用差加减数,或用被减数减差的方法。举例。

  三、巩固练习

  1、计算并验算2.98+0.56   12.53+4.67 7.2-6.45 5-0.41

  2、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我们一直在和小数打交道,我们生活还有哪些地方经常能够用到小数?(购物)

  3、小明是一个爱运动的孩子,星期天爸爸带小明到体育商场买东西。买了一双运动鞋38.5元,一根跳绳4.8元,他们一共花了多少元?爸爸付给售货员50元,应找回多少元?你会解决吗?列竖式算一下。

  四、作业设计:

  教科书P98页练习十六( 1 、2两题)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如果是你,你想提醒大家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呀?

  归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都要把小数点对齐,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六、课后反思:

  《小数加减法》是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的加减法,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因此教学时选取贴近学生的`现实素材,利用具体情境,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对个别学生则提出强制的要求,必须记住这种方法。

  2.在口算整数加小数时,学生会将这个整数与小数的末尾对齐后加。如:8+1.2=2,0.46+4=0.5等。究其原因,学生在口算时不仔细看题,当作整数加法进行口算,要速度,不要质量。对此,就要加强口算训练,日积月累,长期训练,逐步提高正确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教学重点:将图形分两次沿不同的方向进行平移。

  教学难点:认识沿斜线方向平移的困难

  教学方法:观察、课件演示、讲授等方法

  教学准备:方格纸、课件

  教学程序:

  一、导入

  1、出示一组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雪橇、滴水、缆车等),回忆是什么数学知识。

  2、说说下图分别是怎样平移的。

  (1)、

  重点解决平移的方向

  (2)、

  重点让学生回顾平移的距离是怎样确定的。

  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以课件演示。

  (3)、说说火箭图是怎样平移的?

  小结:在平移时要考虑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板书

  二、新知探究

  1、出示下图

  (1)、先指导学生认清原来的位置和最后的位置。

  (2)、思考,可以怎样移动,沿什么方向?

  学生汇报,使学生认识到可以向下移动,再向右移动,也可以向右移动,再向下移动。

  (3)、学生在方格纸上尝试平移。

  教师巡视指导,并了解情况。

  (4)、学生汇报

  在实物投影上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并请他们结合作品进行介绍(注意体现不同的方法)

  (5)、了解全班学生完成的情况。

  教师小结,并以电脑演示:可以先确定一个点,接着将这个点向右平移6格,连成图形,再用同样的方法把第一次移动后的图形向下平移4格。

  (6)、思考除了以上两种平移的方法外,还有别的平移方法吗?

  教师在图上介绍沿斜线方向平移,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的困难。

  三、操作深化

  1、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先观察,认清原来与后来的.位置,然后尝试解决。

  反馈交流,你是怎样数的?

  教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方法,进行演示。

  再让学生说说还可以怎样平移?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先独立画图,然后请学生在电脑上介绍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做必要的补充和指导。

  核对答案,并进行订正。

  3、解决实际问题

  (1)、思考,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什么地方用到过平移的知识?

  引导学生回忆平行线的画法。

  让学生根据的平移的知识画出指定距离的平行线。

  思考,在画的过程中,谁在平移?

  (2)、

  先指导学生认识必要的方向、路名,然后请学生思考可以怎样平移才能回家?

  哪一条路线,老师会走的多一些呢?请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猜测。

  四、小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对于平移,你有什么新的认识,掌握的怎样?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练习二十六的第8~13题。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根据第一个算式,写出后两个算式的结果。

  6.45-3.29=3.16 3.29+3.16= 6.45-3.16=

  12.4+0.28=12.68 12.68-0.28= 12.68-12.4=

  2、计算下面各题,并进行验算。

  3.58+12.7 8.07-2.074 10.475-4.75

  3、口算下面各题

  0.3+0.7 0.75+0.25 4.6-3.6 5.7-4 4.7-0.9 0.35+1.25

  8-2.5 2.56-0.37 3.9+2.03 1-0.2 3.6+2.4 0.5+7.25

  二、练习

  练习二十六中的习题

  第8题:先说一说怎样验算,再让学生做第一行的3个。

  第9题:请学生说一说这张表中的结存金额怎样算,再由学生算出得数。(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第10题:说一说题中的一些分数怎样改写成小数,再由学生进行计算。

  三、作业:

  练习二十六中的习题。

  第7、11、12题。

  帮助学生解决第13题的困难。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化。

  教学难点: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学生一个越野路线图,每人一张白纸(绘图用)教学过程:

  一、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

  小组讨论:

  1、作为越野队员我们将怎样确定越野路线?

  2、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和路程的?

  描述行走路线为什么要到达一个目标就重新画出方向标?

  描述行走路线一个越野车队,四个赛段的时间分别是15分钟、5分钟、35分钟、5分钟,他们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10千米 描述行走路线讨论:

  为什么第一赛段的路程与第三赛段路程长短差不多,时间却相差一倍多?车坏了、路是上坡、路上障碍物多、路上休息了一些时间……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在观察主题图时,已经对“公园定向越野赛”这个情境比较熟悉,能够理解为什么到达每一处后要确定要到的下一个位置的方向和距离,而且在三年级时已经掌握了利用方位名词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再在全班汇报。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确定每一赛段的路程时,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不必要求学生用解比例的方法。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起点与1号检查点间的距离”“1号与2号检查点间的.距离”大约都是1千米,为什么第一小组走完第二赛段所用的时间是第一赛段的2倍。

  二、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 °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1)点1的西北方是,终点在起点的 方向,点2在起点的 方向。

  (2)说出具体路线:

  从起点出发,先向 偏 度方向走 km到点1,再向 偏 度方向走 km到点2,最后向 偏度方向走 km到终点。

  【设计意图】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由小组内的一名学生描述自己确定的那条线路,其他学生按这名学生的描述绘制线路图,然后在组内讨论每一个人绘制的路线图是否清楚、准确,并加以修改和完善。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够借助不同的参照物确定物体的位置,并画出线路图,而且能够感受到合作的意义和交流的重要性。

  三、方法应用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

  (1)说一说小伟上学可以怎么走,说出每一段的方向。(2)小伟走哪条路最近?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课堂检测B 1、2、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理解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过程与方法

  经历小数的发现、认识过程、体验探究发现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生活中的小数

  1、师: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小数的存在,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回答)

  2、师重点展示:这两天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小数请看!

  ①小明的50米赛跑成绩是7.98秒。

  ②小亮的身高是1.41米,小强的体重是39.4千克

  3、超市里,面包0.9元,火腿肠2.85元,牛奶是5.98元。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些数都是什么数?(小数)板书:小数。

  小数是怎么产生的呢?

  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3、揭示课题:

  关于小数你想知道些什么?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今天先研究小数的意义(板书)

  探究新知1:

  师解析:

  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

  我们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 米)。

  师:米还可以写成0.1米。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小数0.1米。刚才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再来说一说。(板书)

  箭头指向40的地方怎么表示?课件点出:4分米。

  0.4米是怎样得到的?(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4份,也可以写成0.4米),用分数表示是

  同理得出:指向70的箭头,用分数和小数分别怎么表示。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4份是0.4,用分数表示为

  4、归纳抽象:

  刚才我们分的是一米一元一千克,都可以用整数“1”来表示,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像0.1、0.2、0.01、0.52、0.625等都是小数。(注意板书)

  5、各部分名称:

  (以0.625为例来说明)小数中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十分位上2表示2个0.1, 3表示3个0.1,因此十分位上的计数单位是0.1,也可以说成是十分之一(板书);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板书);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0.001)(板书)。

  归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探究新知2:

  分母是10、100、1000 ‥‥‥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例如: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0.03的计数单位是或0.01。

  所以:小数中,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十分之几是一位小数,百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千分之几是三位小数。

  归纳总结:

  识记小数并不难,它与分数紧关联。

  测量计算不得整,就请小数来帮忙。

  分数10、100与1000…..

  小数位数一、二、三

  计数单位分数表,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要记全。

  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1、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

  2、 小数中,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3、 十分之几是一位小数,百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千分之几是三位小数。

  课后习题

  1、0.8的计数单位是( ),有( )个( )。

  2、0.06的计数单位是( ),有( )个( )。

  3、0.34的计数单位是( ),有( )个( )。

  4. 商品的单价通常用以“元”为单位的两位小数表示,你能把下面商品单价按要求表示出来吗?

  (1)一支铅笔5角 单价:_________元

  (2)一个铅笔盒15元 单价:_________元

  (3)一个书包20元 单价:_________元

  (4)一个小练习本2角5分 单价:_________元

  板书

  小数歌

  识记小数并不难,它与分数紧关联。

  测量计算不得整,就请小数来帮忙。

  分数10、100与1000…

  小数位数一、二、三

  计数单位分数表,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要记全。

  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比如在学生自主探究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时,学生不知道怎么交流,应该是前面一位小数的学习还是不够深刻,部分学生对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掌握不牢,所以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出现困难。再如,问到“小数部分有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有没有最大的计数单位时”,学生不能准确回答,是因为对小数的意义的掌握时不扎实、不理解。

  这些都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出现这些问题说明本节课教学设计还有一些问题,在教学重点知识时,要慢下来,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需要继续探究、改进。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体会小数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小数的意义。

  2.通过练习理解和掌握小数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小黑板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小黑板出示)

  2角5分 = ( )元

  9分米 =( )米

  7分 =( )元

  135克 =( )千克

  3元4角 =( )元

  3分米2厘米 =( )分米

  二、自学后完成下面问题

  1.一个小数整数部分的最低位是( )位,计数单位是( ),小数部分最高位是( ),计数单位是( ),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 )。

  2.0.78的计数单位是( ),它含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3.由2个十、7个0.1和5个0.001组成的数写作:( ),

  读作:( )

  4.连线题: 0.008 0.8 0.08

  零点八 零点零八 零点零零八

  5.判断

  (1)8.76读作:八点七十六。( )

  (2)4.32是三位小数。( )

  (3)5.961中的.6在百分位上,表示6个0.01。( )

  6.一个小数,它的百位和百分位上都是2,其余各位都是零,这个小数写作( )

  7.0.0302用分数表示是( )

  8.下面几个数字中的9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9.26 ( )

  0.926( )

  0.296( )

  0.269( )

  三、作业布置。

  1、作业本做练一练2、3题

  2、完成相应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二)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要求:

  1.渗透事物相互联系和“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灵活运用能力。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能运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教学重点:小数性质的推导与理解,真正掌握并正确运用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大小不变。

  教具准备:(师)实物投影、尺子、投影片、小数卡片

  (生)尺子、纸、平均分成10份(100份)的两个正方形、小数卡片(每人一张)

  学生活动设计:

  1.由故事引入组织学生讨论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初步发现小数的性质的规律。

  2.联系小数的意义, 组织学生讨论0.40与0.4、0.60与0.6、0.80与0.8的大小从而归纳小数的性质。

  3.组织看书,让学生自学例4,重点评析特别注意的地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游戏设计,帮助学生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故事引入:

  师:0.1米、0.10米、0.100米是好朋友,有一天却为了争长短理论起来,0.1米说:“咱们三个我最长!”0.10米说:“我才是最长的!”“你们两个都不对,我才是最长的呢!”0.100米不服气地说。┅┅他们这样你一句我一句争论不休,咱们能不能给他们帮帮忙,用我们手中的学具想想办法,给他们评判一下,到底谁长谁短呢?

  板书:0.1米 0.10米 0.100米

  2.小组学习讨论。(可以用尺子把三个长度画在纸上进行比较,也可以从意义上进行比较,还可以用其他办法。)

  3.小组汇报。(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到黑板前或实物投影上演示。)学生说后,教师板书:

  4.问:观察一下这三个相等的小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5.师:那么这种现象在小数中是不是普遍存在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一下。

  二.新授课:

  (一)揭示小数的性质:

  1.板书:①0.40 0.4

  ②0.60 0.6

  ③0.80 0.8

  2. 小组学习讨论:

  每个小组可以从中任选一组或两组小数,用手中的'两个正方形(一个是平均分成十份的正方形,另一个是平均分成一百份的正方形)验证一下,也可以想想其他办法,看一看每组中的两个小数是否相等?

  3.小组汇报。

  ①可直观上通过比较阴影的大小进行验证;②也可以通过意义进行验证 如:0.40和0.4

  0.40表示百分之四十,有40个0.01;0.4表示十分之四,有4个0.1,因为10个0.01就是1个0.1,所以40个0.01就是4个0.1,因此,0.40=0.4。)

  学生演示汇报后教师板书:

  4.师:通过对这三组小数的研究,能说明什么呢?(小数的这个现象是普遍规律。)

  5.讨论:小数中存在什么规律呢?

  6.指名回答。

  师:这个规律就是小数的性质。 板书:小数的性质

  7.组内互相说一说小数的性质是什么?(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8.师:根据刚才总结的小数的性质,你们能不能帮助老师判断一组题呢?

  ①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数的大小不变。 ( )

  ②把小数中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 )

  ③3.9=3.90 ( )

  ④60.06=60.6 ( )

  (二) 小数性质的应用:

  1.板书: 0.8000 0.8 师: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根据什么说它们相等呢?

  师:既然大小一样,你们愿意写哪一种?为什么呢(0.8简单,0.8000复杂)?所以我们利用小数的性质把末尾带“0”的小数写成简单的形式,这个过程就是化简。板书:化简

  2.板书:0.80 206.0500 问:这两个小数谁能化简?

  生说师板书:0.80=0.8 206.0500=206.05 问:这两个0能去掉吗?为什么?

  3.练习:化简:0.60、 6.00、 8.44000、 50.60、 4000.010

  4.看书105页, 自学小数的性质还有什么应用呢?

  5.自学后汇报。 板书: 改写: 0.5=0.500

  3.08=3.080

  40=40.000

  问:把整数改写成小数要注意什么?

  (先在整数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补0 )

  6.比较一下改写前后有什么异同点?(大小相同,意义不同)

  7.练习:把小数或整数改写成两位小数。

  5.4 0.9 7 13 20

  三.游戏:“找朋友”

  六个同学分别举着0.72、5.204、1.4、3.01、9.5、10.03 站在前面,并同时说“是我的朋友请过来”,举着与它们相等的数的同学跑过去,分别站在六个同学的后面。

  四.小结:

  师:你们知道小数的性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吗?(生回答)

  师:其实今天学习的知识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比如:一台电视机价值2850.00元,一本书1.60元,这些商品的标价实际上就是应用的小数的性质,因此我们从小就要注意观察事物,积累知识,做一个有心人。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四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2-20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2-25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2-20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1-15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02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精选)05-29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5-27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5-28

数学下册教案 15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