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25 07:14:33 三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教案15篇(优选)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数学教案15篇(优选)

三年级数学教案1

  第3单元 测 量

  第3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

  2、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4、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 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难 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准备】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及步数。

  【教学步骤】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武汉到广州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武汉到广州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武汉到广州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教学例4)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

  图1: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

  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千米的认识)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xx米)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

  (1)出示学校操场: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

  (2)星期天,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熟悉的学校出发一直往东走,到工商银行大约是1千米。

  从学校出发一直往西走到天桥底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练习六第4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2、第二关(练习六第8题)

  一圈400米,5圈几千米?如何列式计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3、第三关(练习六第14题)

  (1)学生先读题,然后理清思路,他们选择什么方式去比较合适,关键是看出发地点与目的地点的距离,根据距离的长短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2)再了解一下,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分别是多少,根据距离,估测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长能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

  4、第四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20xx年9月17日 星期四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七一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七一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1、让学生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让学生试着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三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课本第39页例2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测量和等活动,在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准备:

  课件、尺、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量一量,想一想,填一填。

  2.摸一摸。

  出示数学书,谈话:同学们,数学课本我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好伙伴,现在你能不能很快指出课本封面的边在哪里?

  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

  课本封面的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板书:周长)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书签的图片。

  同学们能画出每张书签的边线吗?

  同学们,沿着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

  2.打开教材39页,求出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

  求周长就要先测量出各边的长度。

  3.教材第39页“试一试”。出示树叶。

  一只小蚂蚁想围着这片树叶爬一圈,你知道它应该怎样爬吗?请你在叶子上画出来。

  你知道自己画的这条线的长是多少吗?你是怎样测量的?要注意什么?

  (1)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

  (2)分组操作,围出树叶的周长,并量一量。

  (3)汇报交流,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与练习

  1.描一描。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各种形状的图形。说明题目要求是描出每个的边线。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然后独立描出上图形的边线。

  展示交流学生描的`情况,再让学生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2.算一算。

  做“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做好后,学生先在小组是交流算法,再在班级中说一说,鼓励学生说出不同和算法。

  3.你能用不同方法求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吗?

  做“想想做做”第4题。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独立做一做。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讨论,明确应先量出上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且将各条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

  4.课后作业。

  做“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三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 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3~2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明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画出轴对称图形。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操作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

  发展学生 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并判断轴对称图形。

  难点: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具准备

  一些对称图片、剪刀、彩笔、长方形纸、正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剪纸导入,初步感知。

  谈话:大家平时做过折纸、剪纸等手工吗?老 师也会剪纸,一起欣赏一下老师的作品,好不好?

  ﹙把事先剪好的图形分给各组 同学)

  请同学们看看,老师都剪了那些图形?(心形,小鱼,双喜字,小房子,字母A﹚

  老师剪了这么多图形,你 能找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吗?

  生:我发现把每一个图形对折一下,两边都是一样的,能对齐。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细致,描述得也很到位。不要小看这些剪纸,它们都是根据对称的原理剪出来的。

  同学们拿出任意一张剪纸,试着折一下,使折出的两边对齐。展亦一下自己的成果,并互相检查:是不是对齐了。

  师: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形状大小一样一点边都不露,我们叫它重合。大家一起跟老师说叫什么?

  生:重合。

  师:请同学们把手中的图形展开,看到中间的一条折痕。小结:心形,小鱼,双喜字,小房子,字母A这些图形都能对折一下,产生一条折痕,使它们的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中间的折痕我们叫它对称轴。(板书:对折,完全重合,对称轴)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探索、发现知识的.权利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自主探究,深入感知。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对称轴,我们还要会画它,对称轴一般用点画线来画,大家先看老师示范。在黑板上演示:先找准位置,再借助直尺画出对称轴。着重强调:对称轴一定用点画线来表示。

  师:请大家试着在你手中 的剪纸上画出对称轴。

  前面我们知道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接下来大家就根据你学到的知识来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黑板上出示课本第24页“练一练”第1题中图案,学生观察,然后拿出学具动手操作。

  师:谁能告诉大家,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 称图形?

  生:天安门、雪花、蜻蜓都是轴对称图形,把这些图形左右对折,能使两边完全重合。

  生:音符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无论怎么折,都不能使它两边完全重合。

  师:同学们真聪明,一学就会,而且运用自如,能准确地判断。我们都可以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折一折﹚来判断。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图形折一折,如果两边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动手实践等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 自主创作,巩固认识。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我们也可以自己动手做 一个轴对称图形,你能用什么方法做出来呢?

  学生讨论,交流。

  师:大家的办法真多。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都可以得到轴对称图形。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师演示,学生跟着做。

  首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左右对折,拿出剪刀,按照老师的样子剪出5个小洞﹙其中两个在折痕上),剪好之后,展开,看看发现了什么?(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折痕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一样)

  出示教材第25页上花瓶的一半。

  师:这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一半,想想另一半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另一半应该和这一半完全一样。

  生:大小,形状完全一样。

  师:我们就按照这位同学的说法来画一画。

  多媒体出示原图,再把与原图一模一样的图拼到一边。

  师:照你们说的画好了,是这样吗?

  生:不对,这样画出的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怎样画呢?

  学生交流,讨论。

  汇报:应该是左右相反,大小一样,上 下一致。

  再次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图,验证画出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轴对称知识画出图形的另一半,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根据给出的对折图形,找出相对应的展开图。(教材第25页最下面的图 )

  引导学生看对折图,试着判断展开后的形状。学生意见不一致,要求学生按照课本的样子自己动手折纸,剪出同样的图形,再展开,比比到底是哪个展开图。

  四、课堂总结。

  想一想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回忆知识点,概括回答。)其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远远不止这些。下面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利用手中的彩纸自己设计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剪好后把它贴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总结,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63~6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能力目标:

  1.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2.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多个鞋形算式卡片(每张只有一个算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旧知

  学生独立完成:

  (1)用竖式计算:24×223×3

  (2)口算:24×1012×20

  2、引出新知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并说出图意。

  引导学生列出:2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师:这里的乘法和刚才的乘法比较,有什么不同?

  从而引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

  二、探究

  1、估算

  请你估算一下,24×12的积大约是多少?(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

  2、自主探索,组内交流

  (1)学生独立计算

  (2)小组内交流算法

  (3)教师进行巡视指导部分学困生

  3、学生汇报

  请不同算法的同学上台板演并说明算法

  4、师生评议

  请学生说一说,你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5、研究笔算

  (1)请学生打开课本第63页,看看小红的算法,并完成以下三个要求:

  A、同桌互相说一说小红的竖式计算过程。

  B、自己试着算一算。

  C、小组讨论: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2)学生汇报

  请学生说一说小红的竖式计算过程

  (3)课件出示小红的竖式计算过程,教师讲解

  (4)通过上面的讨论,你觉得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三、练习

  1、尝试练习

  2333

  ×13×31

  6933

  2、判断练习

  让学生先说出错误的原因,再改正错题。

  3、选择练习

  出示:41×2132×1222×14各组选一道计算

  4、游戏

  贴出写有数字的卡通人物,说明游戏规则,让学生独立计算,找出所需的结果。完成后,先检查是不是算对了,再比一比哪组学生找到的鞋子最多。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第44页练习六6-11题。

  教学目标:

  1.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休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75-36=3×15=12×6=5×13=

  13×4=4×21=18×2=7+23=

  2.长方形周长如何计算?正方形呢?

  请大家取了数学练习本先估计下封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再量一量,看看你估计的准确不准确。(注意让学生说一说要量出哪些数据)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六”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审题。然后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2)讨论:如何画一个和它周长相等的正方形?要画出这个正方形,你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如何求出正方形的边长?

  2.完成“练习六”第9题。

  学生独立审题,完成后同桌先交流检查,再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六”第10题。

  (1)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菜地的一面靠墙,可能是哪一面?这样篱笆的长度还有几面?哪一面靠墙篱笆最短?

  4.完成“练习六”第11题。

  (1)出示第1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组织小组活动,解决以下3个问题:拼成的长方形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

  (2)出示第2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组织小组活动,解决以下问题:如何拼成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如何拼成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周长又是多少厘米?

  5.完成思考题。

  (1)观察图形,和同桌指一指这个图形的周长指是哪几条边?

  (2)围成这个图形的几条边的长度你能找出来吗?

  (3)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你还可以用其它的方法求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三、课后作业。

  课本45页“动手做”。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中你学会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6. (10+6)×2=32(厘米)

  画正方形略,所画正方形的边长是32÷4=8(厘米)。

  8. 39 45 72 65 52 84 36 30

  9. 6×3=18(厘米) (18+6)×2=48(厘米)

  10. (8+5)×2=26(米) 5+8+5=18(米)

  11. (1)(6+3)×2=18(厘米) (2)4×4=16(厘米) (8+2)×2=20(厘米)

  教学反思:

  对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做练习题时,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让学生感受图形的变换,关注原来图形的周长和拼成的图形的周长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锻炼推理能力。最后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可以加深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三年级数学教案6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是以第一单元为基础,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进行熟练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90%以上的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进行口算,基本掌握了表内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基本达到独立完成探究简单问题的水平。

  由于学生从二年级开始,非常熟悉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安排做了相应的调整。将第五册的第一、四、六单元乘除法部分的知识做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情境和计算过程,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

  4、理解连除、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5、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6、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活动,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三年级上册已经学习相关内容:

  1、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及其运用

  2、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及其应用

  3、混合运算(需要具体说明吗?)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1、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2、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3、除法的验算

  4、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四年级上册

  1、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及其应用

  2、混合运算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在问题情景中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五、单元评价要点

  1、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2、能正确运用估算,进行正确试商。

  3、能用乘法验算除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4、理解连除、乘除混合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用。

  5、结合具体情景,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六、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原计划课时数:10节,实际课时为14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计划

  课时

  实际课时

  备注

  一、分桃子

  P56练习

  1、在分桃子的具体情境中,初步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方法。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

  3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个专项练习的课题,对除法竖式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淘气的猴子

  练习七的部分练习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掌握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4、能经历与他人交流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2

  2

  课时没有变化

  送温暖

  P62~63练习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和验算。

  2、逐步掌握估计商是几位数的试商的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

  3、培养学生估算的习惯,鼓励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验算,逐步提高估算的能力。

  1

  2

  增加1练习课时

  买新书

  P64~65练习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理清算理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在问题情景汇总探索、交流、推理等活动,激发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

  1

  3

  改变教学内容,增加应用题专题练习1课时,混合运算1课时。

  练习八

  1、熟练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包括被除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

  2、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2

  2

  无增减课时

  单元测试

  1

  1

  测试情况

  反馈

  1

  1

  合计

  10

  14

  增加4课时

  (一)教学反思与回顾:

  一、《分桃子》

  1、《分桃子》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是学习除法的竖式计算,它不象乘法竖式那么可以从加法中类比得来,学生也容易在此出现错误。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首先就要鼓励学生自己探索竖式的写法。我在课前布置了一个与例题相类似的情景,让学生在老师没有讲解前自己探索竖式的写法,允许学生运用各种方法。学生在本册教材之前已经接触了除法竖式,他们是有认知基础的,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出竖式的法。虽然学生的方法有可能是错误的,但是教师至少是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探索的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的能力。

  2、借助实际情境、实物操作、口算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竖式写法的道理。例如,P54每只猴子分多少个?的问题中,引导学生观察现实分东西的过程:4筐里每人2筐(每筐10个),另有8个每人4个。学生在形象观察的同时,可以运用口算得出结果,口算的方法实际上与竖式是一致的。将实际操作、口算与竖式加以比较,学生会容易体会到竖式每一步书写和计算的合理性,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竖式的理解。

  3、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学习后,在作业中存在以下问题:

  错误一:XX

  错误二:XX

  为此,我在这个内容之后增加了一节除法竖式的练习课。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收集作业中存在的错题,以4人小组的形式分析每种错题的出错原因并且提出改正意见,说清每一步的计算过程和原理。只有充分的暴露错误才能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在对比分析中学习的效果是更明显的。在当天的作业中出现这种错误的学生明显减少了。有时,学生还会出现与常规不一样的“写法”,如果让他们放弃自己认为合理的写法,而学习大家已经共认的写法,需要老师花一点心思和时间。但强迫他们放弃自己的想法是不明智的,在后续的练习与复习中提供适当的情境使他们认识到竖式写法的优越性。

  4、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估算、乘法验算等办法检验结果的合理性。(教材在《送温暖》部分才介绍用乘法验算除法,这里可以提前介绍给学生。)

  5、P56的2、3、4三道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在布置学生完成前做适当的引导。这三道练习题我原来是布置让学生在家里完成的,但是当天晚上和第二天早上就有家长反馈这三到题目太难。临时决定将这三到道题作为一节练习课的内容进行讲解。

  第2题计算需要黄气球和蓝气球的数目。

  本道题的目的不仅仅是计算,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探索几种颜色气球排列的规律,同时用适当的形式表示这一规律,这是课程标准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参介绍的方法一:引导学生发现各色气球的排列顺序是:1蓝、2黄、4红后,就能得到买黄气球的数量是:48÷2=24(只),买蓝气球的数量是:48÷4=12(只)。

  学生的方法二:将教材通提供题图的14个气球看成一份,一份里面有8个红气球,需要购买的48个红气球里就有六个这样的一份,就能得到买黄气球的个数量是4×6=24(只),买蓝气球的数量是2×6=12(只)。

  第3题引导学生理解“实际上72元能够买多少瓶?”

  第4题

  课前检查时,大部分的学生能根据题目理解得到式子:98÷5=19......3。于是我利用这道题目,做了一个知识的拓展。首先让学生利用5的乘法口诀填空: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5×10=()

  再让学生观察每个积的个位上的数有什么特点?学生在指向性很教强的引导下能够得出结论,进而引出一个数能够被5整除的特征。教师要适当的利用教材中的题目,在学生能够接受的情况下给以可发展的空间。

  二、《淘气的猴子》

  1、这部分的内容按原来的计划用了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重点解决在“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意义以及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在第四单元“0乘以任何数都得0”的教学中,我已经将有关于0的除法问题进行了渗透。因此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理清竖式每一步书写和计算的合理性上。但在作业中,学生仍然出现了被除数哪一位上的数不够除的时候,不会用0来占位的现象,商直接将中间的0省略不写(约有7个学生)。

  2、练习七P60.9,

  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过渡到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的学习。

  三、《送温暖》部分安排了2课时,比原计划增加一个课时。

  1、本节主要内容是解决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的最高位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结合“送温暖”的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先估一估大约能够分到多少本书?再组织学生交流怎样求出准确商。将教材中的练习题分成3类(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大于除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等于除数及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先让学生计算出正确答案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总结规律: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数,商是三位数;否则商是两位数。

  2、在练习P624、5两到题目强调了估算在实际中的运用。注意加强学生对估算的认识,发展估算意识。

  四、《买新书》

  1、《买新书》的教学中,增加了一节应用题练习课和混合运算的专题练习课,比原计划增加2课时。

  2、允许学生分步列式,并引导学生写小标题,写出每一步表示求什么。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角度的不同,计算方法多样化是必然的。借助写小标题,既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又能帮助学生优选方法,提升选择方法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

  3、P64第2题,理解“来回”的意思。

  4、P65第3题的连一连,需要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避免学生理解错误将题目当成普通的计算题完成。

  5、第4题

  在讲解的过程中,我同样引用了“3的乘法口诀”以及整除的概念引导学生,并借机小结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大部分学生能接受)。同时引入用英文字母X来表示不知道的这个数:X×3=(?)。

  (二)教学建议及存在问题

  1、合理的整合教材,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的整合教学内容。

  2、将整个单元的练习进行整理分类,安排专题性的练习课,合理安排练习时间,让学生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更容易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3、要求学生坚持做课堂笔记,帮助学生逐步养成整理知识点、抓住重点,掌握学习的方法。

  4、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难点是掌握用竖式正确的计算,乘法口诀及口算的准确率就成为正确笔算的保证。建议可以将书本上的口算题让学生制作成口算卡片,每天坚持做1分钟口算练习。抓好了计算,至少能够保证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计算题上拿到相应的分数,基本上能保证及格率。

  5、教学中存在学生经常抄错数字的确问题,经过我反思和专门辅导教育,还是有部分学生没办法纠正。希望各位同行能提供帮助!

  总结语:如果教师在上课前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备课,考虑周到点、细致点,学生肯定能够学有所成。以上只是个人的一些浅薄的看法,希望各位有经验的老师能多多指教!谢谢!

三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和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过程和方法: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获得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3、情感目标: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比较大小的两个分数对应的整体是相同的,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整数比大小。

  谈话:三(1)班有多少人哪?三(2)班有48人,46和48谁大呢?

  (指名学生回答)这是两个整数的比大小。

  2.小数比大小。

  师:我手中的圆珠笔价格为1.5元,你能说出一个小数和1.5比大小吗?

  3.引出“分数可以比大小”。

  整数和小数都能比大小,你们说,分数能够比较大小吗?(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数的比大小。(板书课题)

  我从分数王国请了一个小伙伴,一起来认识它们吧!我写一个你读一个。

  这么多的分数,请你帮忙把它们分类整理一下,好吗?试试看。

  (同桌试着分类整理。)

  生1; 分为一组。 师:为什么这么分?

  生:因为它们的分母相同。

  师:还能找到有这种特点的分组吗?其他的数字怎么分组?

  。.....

  师:你们很会观察,我喜欢你们这种简洁的分类方法。第一类是分母相同,第二类是分子相同。

  板书:1/4和3/4 2/5和4/5 分母相同

  1/2和1/4 1/6和1/9 分子相同

  (二)探索规律

  1.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

  师:先来试试这一组分数的大小比较吧。猜猜看,1/4和3/4的大小关系如何?你猜对没有呢,请拿出课桌上的两张正方形纸,折一折,一张涂出它的3/4,另一张涂出它的1/4,再比一比,验证你的猜想。

  (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实物投影展示。)

  如

  3/4○1/4 3/4○1/4 3/4 ○1/4

  (由生充分说理,清楚自己的填涂方法和大小比较结果。)

  师:经过大家的动脑思考,我们得出3/4大于1/4,请大家都拿着这两张纸,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强调:两张同样大小的纸,都平均分成4份,每份的大小一样,所以取3份比取1份大,所以3/4大于1/4。

  师:我把长方形纸片换成圆形纸片,你能快速说出分数并比大吗?(投影展示课本试一试第一图,生说理)

  师:我发现了,只要有图,你们都会比,如果没有图,你会比吗?来看这一组:2/5和4/5的大小关系是?这一组呢(随机写一两组)?我不写了,听清楚后直接完整地回答(随机说几组及时练习)。

  师:这么快速又正确的回答,是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生:我发现,分母相同时,比分子,分子越大分数就越大。

  板书: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分数就越大。

  2.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

  师:总结得很精彩,那分子相同的分数该怎么比大小?聪明的你肯定有办法比较(1/2和1/4),自己猜一猜,然后用你桌上的另一张正方形纸片,折一折,涂出它的1/2,再结合开始的一张涂出了1/4的纸片自己验证,再和同桌一起讨论你们的想法。

  (猜一猜,再验证,同桌交流,全班汇报验证过程。)

  师:现在你们的比较结果是?我们一起来比一比:两张同样大的纸,一张表示出它的1/2,一张表示出它的1/4,对比发现,涂色部分更大的是?请举起来。

  追问:为什么?

  生:平均分成两份的这张,一份要大些,平均分成4份的一张,一份要小些。所以1/2大于1/4。

  师:你们的精彩汇报让我很高兴。现在,你肯定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投影展示),请先说分数再比大小。(试一试第二图)

  生:两张同样大的纸,一张被平均分成8份,另一张被平均分成6份,分成份数多的这张,每一份就越少,所以1/8小于1/6.

  师:有道理,就比如我这里有两包同样多的糖果,其中一包平均分给第一大组,另一包平均分给第二、三、四、五大组,你愿意坐在哪个组?为什么?

  强调:整体相同,被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

  师:通过这几组分数的大小比较,你有新的'发现吗?

  生:分子为1,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师:如果分子相同,但不是1呢,这样的分数你会比大小吗?比如:2/7和2/9 ......(随机举例)

  师:能重新总结下规律吗?

  生:分子相同,分母越小,分数反而越大。

  师:请翻开课本第58页,独立填好本页的所有题目。全班评价试一试第二大题,再一起来齐读大家比较出的结果。

  3.反馈评价。

  (1)“开火车”练习。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学习了什么?

  运用这些方法,我们来解决一些问题。小火车快开动了,准备,请快速比较大小。(出示小黑板上的练习题)

  ( 小黑板上写出十组分数大小比较题目,类型全面,选择代表性的两组,学生比较后说理 )

  (2)练一练第二题:1/4怎么分。

  师:咱们的小火车很快开到了下一个关口,你有信心挑战吗?

  这是一个(长方形),请你涂出它的1/4,动手试试。(生独立解决,展示学生作品后,投影出示事先准备的多种分涂方法)

  师:这么多种表示方法都画出的这个长方形的1/4,它们的大小一样吗?为什么?

  强调:整体相同,它的1/4不论形状是否相同,大小都相同。

  (3)练一练第三题:小熊分苹果。

  师:两只小熊遇上麻烦了,来看看它们遇到什么事情了。“怎么才能平均分呢?”

  生充分说理,说理中,师诱导分析:每只熊分到大苹果的1/2,也分到了小苹果的1/2。追问:分到大苹果的1/2和分到小苹果的1/2,都是1/2,一样大吗?这里什么不同(整体不同),所以它的1/2不相同。

  (三)全课小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8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18~119页的活动教学内容。

  二、教具、学具的准备:

  教师:骰子两个,方格纸、骰子统计表格若干张,骰子固定框一个,实物展示台等。

  学生:每两人准备骰子一对、水彩笔一盒,方格纸、骰子统计表格各一张,骰子固定框一个,及装以上物品的信封一个。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巩固“组合”的有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索,发现并探究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两个数的和为什么是5、6、7、8、9的可能性大。

  (三)教学策略选择:

  1.以街头骗子游戏故事为线索贯穿整节课,首尾呼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上课伊始,我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一个生活中的故事来引入新课。通过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教学中体现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互助。

  通过“掷骰子”游戏环节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互助的理念,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探索求知学习活动的机会。同时,力求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亲密的伙伴关系,课堂气氛欢快、民主、和谐。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游戏实践中经历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从中获得愉快的数学体验。

  3.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材。

  在师生掷20次的游戏中,我改变了教材的.安排,采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一组数,产生游戏的双方。老师加入到少数人的一方,鼓舞其士气,这样既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又使游戏相对公平。由此,能够较快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活动的兴致极高。

  四、教学流程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你们认识色子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色子的特征......{板书:色shǎi子、(骰tóu子)}那你们都会掷骰子吧?老师知道你们会用它来玩各种棋类游戏,可是有的骗子却在利用它来搞骗术。给大家讲一件事情,前不久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报道,说的是:某地的大街上,有人三五成群的在路边玩游戏,只见它们利用两个骰子同时掷,掷一次,看掷出的点数,如果是5、6、7、8、9就是一方赢,否则就是另一方赢,这里有一中年男子,他选了其中一组数做庄家,结果都是他赢得多。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其实,道理很简单,这里蕴含着一个数学知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利用这小小的骰子‘掷一掷’来揭开它数学上的奥秘吧。(出示课题:“掷骰子”)

  (二)践活动,探索求知

  1、师:要想揭开这个奥秘,我们首先必须研究两个骰子同时掷的情况。每人随意用两个骰子掷一掷,那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同时掷两个骰子,落下时,得到面朝上两个点数的和都有那些情况?(马上板书:“两个点数的和有:“)让学生先想,然后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师可试问”和最小是几,最大又是几?“板书:“两个点数的和有:2、3、4......12”,共11种情况。(老师可试问:只有这11种可能吗?以便自然地引出1或13)

  师:在这些两个点数的和中,最小的和是1+1=2、最大的是...都是可能发生的事件,是不确定的。

  师:有谁能掷出两个数的和是1或13的吗?(同桌互相说说)

  生:不可能。(说明:若个别学生说有,不妨让其举出具体的例子,以供其他同学一起讨论,最终确定正确与否。)

  师:这是一个不可能发生事件,是确定的。

  2、师生做游戏,验证可能性的大小。

  (1)教师提出游戏规则。

  师:“下面我们就按照‘骗子’的游戏规则来做个游戏,以便更好地研究它在数学上的奥秘。”

  还是用两个相同的骰子掷,我们来掷20次,如果掷出的两数的点数和是5、6、7、8、9算一方赢,如果掷出的两数的和是2、3、4、10、11、12算另一方赢。

  (2)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一组数,产生游戏的双方。老师加入到少数人的一方,鼓舞其士气。

  (3)请双方各派一名学生到前面的黑板上画“正”字统计,(一个写,另一个监督要求做到公平、公正!)然后同时请双方各一位学生代表到前面来轮流掷骰子。

  (4)游戏开始前,让学生猜一猜谁会赢?为什么?

  (5)观察统计结果,谁赢得多?实践证明(在一般情况下)选和是5、6、7、8、9的那一方赢了。

  师:“那是不是都会选5、6、7、8、9这方赢呢?是否具有普遍性呢?这只是一次游戏的结果,还不能说明一切,那接下来,我们就做个实验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

  3、小组内游戏,进一步验证。

  两人一组,每次同时掷两颗色子,在规定的时间内,一位同学掷,另一位同学根据前一位同学掷出的结果在事先准备的方格纸(十行十二列,如下图所示:)上画条形图。和是几就在几的上面涂一格,(教师示范)时间一到就停。(老师注意参与学生的合作中去,并有意渗透下面的结论......)

  23456789101112

  4、展示学生的作品。

  请几个小组的代表到前面来展示自己组的作品从图中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出掷出的和在2-12中间位置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在两边的可能性比较小。(说明:若学生一时概括不出,老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作品作适当的引导,进行归纳。)

  (三)理论验证可能性的大小

  师:“实验的结果表明,掷出和是5、6、7、8、9的可能性大,掷出和是2、3、4、10、11、12的可能性比较小,这是为什么呢?(给学生时间说)其实,我们用已学的数学知识来深入想一想就什么都明白了,接下来验证为什么掷出和是5、6、7、8、9的可能性大。

  师:现在我们说一说,掷出两个点数的和是2时,每颗色子分别是几和几?(出示并介绍表格)

  骰子A

  ...

  骰子B

  ...

  和

  ......

  几种可能

  ......

  有几种可能?和是3时,每颗色子分别是几和几?有几种可能?和是4、5、6...12时,每颗色子分别是几和几?又各有几种可能?大家好好想一想并自己接下去填一填。

  请学生发言,根据学生发言,(老师同步填写表格中和为2、3、4部分,余下由学生合作完成,教师注意参与到学生的填写活动中去,并适当渗透游戏中老师会赢的原因以及试算各组数组合可能的多少。)

  师:从这个表格中大家看出了什么?(重点展开探究)

  生:略......

  师:(表扬)这就是咱们做的游戏。谁选择了中间那五个数谁赢的机会更多的原因,那现在,你们明白上课前老师给大家讲的那个事件中,中年男子(庄家)为什么赢得多吗?其中的奥妙又是什么呢?

  (四)全课小结,学生畅谈感受

  师:学了今天这节课,你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那你又有什么收获呢?或者有什么话想告诉大家,都可以勇敢地跟大伙儿说一说......

  我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一个街头见闻引入新课。通过与学生的谈话,讲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带着良好的状态进入新课学习。

三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

  教学目标:

  ⒈能用数方格的的方法估测出不规则平面图形的的面积。

  ⒉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估测活动的过程,初步体会“四舍五入”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⒊激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与同学交流探讨,分享解决问题的快乐。

  教学重点:体验用一个标准的方格(面积单位)来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判断哪些格子“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大于等于半格的算一格”。

  教学准备:课件、透明厘米方格纸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这是什么图形?如何求它们的面积?要知道哪些条件?

  给出条件,计算面积。

  一、比较引入

  出示课件:上海的秋天

  师:秋天一到,上海的许多树的树叶飘落了,今天我们数学课也来研究这树叶。

  研究树叶的什么呢?--板书:树叶的面积

  师:先指一指树叶的面积是哪一部分?(拿出事先准备的树叶摸一摸,指一指)

  师:求这片树叶的面积,你们发现与上学期学习图形的面积时有什么不同?

  (上学期所学的平面图形是规则的图形。有的能通过公式进行计算,像长方形、正方形。有的能通过用方格数出来。这片树叶的`周围是凹凸不平的。)

  师:(课件出示:一片树叶)它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面积如何算呢?这就是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的内容。

  二、探索新知

  1、师:这一片树叶的面积有多大?每一个同学积极思考、大胆猜想,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

  (可以用厘米透明方格纸来计数……)

  全班讨论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

  师: 还是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方格进行计数。(课件演示:在树叶上摆放透明的厘米方格纸),发现出现了一些什么情况?

  (树叶有的在透明的厘米方格纸中,出现了满格、半格,还出现了大于半格和小于半格的情况。)

  师:观察得真仔细!

  (课件出示)先来数一下整格的:31格。余下的怎么办?

  (可以把少的与多的拼在一起算一格;可以……,请学生大胆思考,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生活中我们可以大于等于半格的算一格,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不算。想一想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有的多算了,有的不算,抵消后就相差不多了。)

  师:我们来统计一下吧!(拿出教师事先准备的纸:树叶图)

  出示表格:

  整格31个大于等于半格树叶的面积大约为

  小组讨论填写,汇报

  师:为什么这里要说树叶的面积大约为?(因为有的多算,有的不算,算出的面积不是准确数)

  2、师:每个小组中的树叶的面积又是多大?

  小组合作进行测量、计算并把记录填表

  整格个大于等于半格个树叶的面积大约为

  3、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树叶的面积,你们又有什么收获?

  (不规则的图形我们也能进行计算它们的面积:用厘米的方格去数,当有不满一格的采用:“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大于等于半格的算一格”的原则去计数。)

  三、练一练

  1、 师:这是什么?出示:一张画有白玉兰花的平面纸

  师:我们上海的市花,它有多大?学生用今天的方法算一算并汇报。

  2、 师:想一想,在我们身边还有什么可以用今天的方法进行计算的?

  (教师可适当地提示:学校活动的吉祥物、学生出生时“脚印”、“手印”)

  师:这里就有一张我校读书节的吉祥物海豚“慧慧”的图,它有多大?

  小组计数,汇报

  3、师:回家后再用今天的方法来计数。

  四、总结:今天的收获如何?

  检测练习:

  板书:

  树叶的面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估算)

  方法:数格子先数整格,再数大于等于半格的算一格

  注意: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

三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例9。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加三1、掌握“归总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决方法,迅速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解题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难点:会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建立解“归总问题”的一般思路。

  【教学过程】

  一、引导课题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新课

  出示例9。

  (1)阅读与理解。

  读题,你从题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用什么办法表达题意更直观?(画图)

  一起画一画:

  (2)分析与解答。

  ①观察图示,想一想:根据6元一个的碗,可以买6个的这条信息,可以算什么?(小组内议一议,全班交流)

  ②再想:知道了这些钱有多少,再算什么?(全班交流)

  ③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④根据解题思路,尝试解答例9。(板演齐练)

  a、分步解答说说你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b、谁是用综合算式解答的?说说每一步求什么。

  (3)回顾与反思。

  结果是否正确需要我们做什么?怎样验证结果呢?

  4个9元的碗和6个6元的碗,总价钱一样。

  (4)整理解题思路:回顾本题的分析与解答过程,说一说你是怎样分析解答的。(参照例9“分析与解答”)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72页做一做。

  (1)尝试解答。

  (2)展示解题过程,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3)如何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4)综合算式怎样列出?每一步求的.什么?

  2、练习十五第12题。

  (1)尝试解答。

  (2)同桌交流,说说解题思路。

  (3)全班交流。

  (4)展示综合算式解题法,说说算理。

  3、练习十五第13题。

  (1)尝试解答。

  (2)展示解法:你先求的是什么问题?再求的是什么?(先求8个三角形共用多少根小棒,再求用这些小棒可以摆多少个正方形?)

  (3)综合算式怎么列出?说说每一步求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进一步强化解决问题的三个环节,注重解题思路的展示与表述,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好解题方法。

三年级数学教案11

  一、问题引入:

  1.a(x-3)与2b(x-3),每项中都含有,因此可以把作为公因式。

  2.(x-y)与(y-x)是关系,如果把其中一个提取一个“-”号,则可以出现公因式,如y-x=(x-y)。

  二、基础训练:

  请在下列各式等号右边的括号前填入“+”或“-”号,使等式成立:

  (1)2-a=__________(a-2);

  (2)y-x=__________(x-y);

  (3)b+a=__________(a+b);

  (4)(b-a)2=__________(a-b)2;

  (5)-m-n=__________-(m+n);

  (6)-s2+t2=__________(s2-t2)。

  三、例题展示: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x-3)+2b(x-3)(2)y(x+1)-y2(x+1)2。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x-y)+b(y-x);(2)6(m-n)3-12(n-m)2。

  四、课堂检测:

  1.把2x2﹣4x分解因式为()

  A.2x(x﹣2)B.2(x2﹣2x+1)

  C.2x(x﹣4)2D.2(2x﹣2)2

  2.下列分解因式正确的'是()

  A.﹣a+a3=﹣a(1+a2)B.2a﹣4b+2=2(a﹣2b)

  C.a2﹣4=(a﹣2)2D.a2﹣2a+1=(a﹣1)2

  3.把(x-y)2-(y-x)分解因式为()

  A.(x-y)(x-y-1)B.(y-x)(x-y-1)

  C.(y-x)(y-x-1)D.(y-x)(y-x+1)

  4.观察下列各式:①2a+b和a+b,②5m(a-b)和-a+b,③3(a+b)和

  -a-b,④x2-y2和x2+y2。其中有公因式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在下列各式等号右边的括号前插入“+”或“–”号,使等式成立:

  (1)3+a=(a+3)(2)1–x=(x–1)

  (3)(m–n)2=(n–m)2(4)–m2+2n2=(m2–2n2)

  6.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x(a+b)+y(a+b)(2)3a(x–y)–(x–y)

  (3)6(p+q)2–12(q+p)(4)a(m–2)+b(2–m)

  7.把(a+b-c)(a-b+c)+(b-a+c)·(b-a-c)分解因式。

三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弄清图形的组合关系,利用割、补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合理地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弄清图形的组合关系,准确判断分割后图形的尺寸。

  教学准备:简单图形的纸片、剪刀、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现在要求它们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呢?

  生: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正方形的边长。

  2、标上相应尺寸。

  师:求图形的面积必须要有相应的尺寸,请看!课件出示:

  师:现在能算了吗?左右同学各口算一题。

  生汇报: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10×5

  =50(dm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4×4

  =16(dm2)

  [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为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作铺垫,同时让学生体会求图形的面积必须知道相应的尺寸。]

  二、新知探究

  1、把引入部分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合二为一

  课件出示:

  师:这个图形是由我们学过的图形组合而成的,这样的图形叫组合图形。(出示部分课题:组合图形)

  2、课件出示一些组合图形。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的特点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说它们是由哪些图形组合而成的,然后汇报。

  图①

  图②

  图③

  学生可能有其它想法,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后小结。

  3.小结:①组合图形的组合关系,可以是几个图形的“和”(一般用“割”的方法)。也可以是几个图形的“差”(一般用“补”的方法)。②图形的组合关系,由于观察、分析思考的方法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关系。

  [这一层次设计,让学生弄清图形的组合关系,学会一般的“割”“补”方法,为后一层次找相应尺寸,计算面积作铺垫。]

  4、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1)师:刚才,我们尝试着弄请组合图形的组合关系,下面我们来探究求组合

  图形的面积。(将课题补充完整)组合图形的面积 课件出示:

  瞧!这是小胖家小区游乐场的平面图,它有多大呢?我们和小胖一起来算一算。你们桌上都有一张按比例缩小的游乐场平面图,想一想该怎么算,小组里可以讨论讨论。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并汇报

  师:(学生若出现第三种割法教师应予以肯定。)如果分割出的简单图形个数越多,计算时的步骤就越多,反而显得麻烦。因此在进行分割的时候,分成两个简单图形就能解决的问题不要分成三个简单图形去解决。

  *第五种

  移:S=长×宽 用移的方法,移过去边和边拼合部分必须数据

  =(8+2)×3 相等。也就是说通过“移”的方法能将原来的

  =10×3 图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简单图形。

  =30(m2)

  * 第六种

  分割成5块长为3cm,宽为2cm的长方形。

  3×2×5

  =6×5

  =30(m2)

  (第五、第六种可视班级情况进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数感。)

  (3)小结:

  ①求组合图形面积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割”、“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来计算,先割后加,先补后减。

  ②分割的图形尽量要少。

  ③我们无论用“割”或“补”的方法,关键必须找到相应的尺寸。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求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此环节关键引导学生合理进行“割”或“补”,必须找到相应的尺寸,计算各个简单图形的面积。]

  三、及时练习

  1、课件出示小胖家的平面图:

  小胖想在他家客厅铺木地板,需要买多少平方米的木料?(单位:米)选你喜欢的方法算。

  2、课件出示花园放大图:小胖想把花园布置成一个阳光休闲区,请问需要铺多少面积的草地?(单位:米)

  [除了常用的割、补方法,同时也可引导学生分割成3个同样的长为6m,宽为2m的小长方形。]

  [让学生体会到虽然3个被挖去的图形所占的位置不同,但最后剩余面积是相同的,从中渗透“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

  四、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作业设计

  求下面组合图形的面积

  六、教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分数及面积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知识,培养学生系统地、有条理地梳理知识的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合理的数学思考。

  4.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数学、用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1、整理复习”面积“和”认识分数“两个单元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难点:看图想象提问题,能交流、合作、梳理、概括地学数学。

  教具准备:课件、彩笔、智慧星(奖品)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引入复习

  师:今天是笑笑的生日,妈妈给她买了一个大蛋糕,笑笑请好朋友来吃蛋糕。他们又唱歌又跳舞可热闹了,我们一起去看看。(播放课件一)好一个又香又甜的蛋糕呀!

  猜一猜笑笑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块?这分吃蛋糕的情境使你们想到了曾经学过的哪方面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复习知识。

  (评析创设”笑笑过生日“的情境,引出复习内容(分数的认识),启发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二、整理分数知识,探求问题

  1.小组交流整理(教材第67页1题、2题)

  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闯关

  看谁硕果累累,每闯一关可获得一颗智慧星。

  第一关:独立完成教材67页第3题,互相讲解、互相检查、互相评价。

  第二关:完成教材67-68页第4题、第6题,讲解计算方法,评价自我。

  (2)问题接龙

  ①创设情境。

  (继续播放课件1)笑笑把蛋糕平均分成8块,自己吃了一块,冰冰吃了3块,永全吃了2块。

  ②小组内自编问题。要求根据情境编出有关分数的问题。

  ③由小组轮流报题,全班抢答,答对一题可获得一颗智慧星。

  (3)清查获奖个数,同桌互说收获与不足。

  三、整理面积知识,实际应用

  1.继续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今天笑笑过生日,俊伟怎么没来?他在忙什么呢?我们到他家去看一看。(播放课件二:俊伟铺地砖。)原来他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真是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看到俊伟铺地砖的情境,猜一猜他可能用到哪一方面的知识?

  2.整理知识,加深理解(教材68页第5题)

  (1)小组合作整理出有关面积的知识。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3.应用知识,提高能力

  (1)粗心的俊伟

  俊伟收集了一些面积数据,可是忘了写单位。

  ①请你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填空。

  ②与同桌交流,评价。

  (2)洒水车(教材68页第7题)

  今天天气比较热,看,开过来一辆洒水车,路面变得湿润了。(播放课件)这里面还有许多数学问题呢!

  (3)帮助俊伟解决问题

  ①播放俊伟铺地砖,猜测可能遇到什么问题。

  A.俊伟房间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B.需要铺多少块边长为20厘米的地砖?

  C.如果一块地砖3元钱,需要多少钱?

  ②挑战问题,巧妙解答。

  (4)发散思维、摆火柴棍(教材68页第9题)

  四、回顾自查,评价自我

  师:这节课复习了有关分数和面积的知识,复习应用中,你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检查,情况如何?

  教学反思:

  整理复习课基本上是再现和巩固知识,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本节课要对分数和面积这两个差异较大的知识进行整理复习就更显得困难了。怎样将这部分知识系统、完整地呈现、提高学生的能力,而又使课堂不显得沉闷单调,这是我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主要问题。

  通过这节课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而且能够较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

  引导,同时引出下面阴影的认识及四分之三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

  2.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

  二、教学重点

  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发现口算乘法的规律。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口算题卡。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下面各题(出示口算题卡):

  30×450×5300×7200×860×4

  32×325×242×223×311×8

  2.指名让学生说说30×4、200×8、42×2的口算方法。

  (二)学习新知

  1.探究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出示例题,要求学生认真看图。

  (2)观察主题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我发现每筐装15盒草莓,买了3筐,一共有多少盒?

  (3)怎样列式?15×3

  (4)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预设1:

  10×3=30

  5×3=15

  30+15=45

  预设2:

  小结: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先用两位数中十位上的数字与一位数相乘,再用两位数中个位上的数字与一位数相乘,最后再将两个积相加。

  2.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

  (1)分组进行讨论150×3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小组交流,汇报各种想法:

  150×3=100×3=300

  50×3=150

  300+150=450

  (对于学生的方法,尽可能板书在黑板上,方便全体同学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过程。)

  (3)学生独立完成P41/做一做,然后在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15=144=156=234=

  1105=1404=1506=2304=

  (4)观察:上述算式中,一个因数末尾0的个数与积末尾0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小结:整十数乘一位数时,先把因数中0前面的数字与一位数相乘,然后在乘积的末尾添上1个0。

  (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四)课后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出示计算题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加法

  中,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减法中,哪一位不够减

  要从前一位退“1”。

  今天我们学习简单的小数加减。板书课题:简单的小数加减

  2.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图片

  观察图片里,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指名回答。有选择的板书:

  买一个转笔刀和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一共要多少元?

  一个转笔刀比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元?

  师: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怎样列式?

  买一个转笔刀和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一共要多少元?指名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列式。

  0.8元=8角

  0.6元=6角

  8角+6角=1元4角=1.4元

  一个转笔刀比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元?

  指名同学列式。

  不退位减法

  0.8元=8角

  0.6元=6角

  8角-6角=2角=0.2元

  “2”为什么要写在这里?

  师再次板书把同学们的问题写黑板上。

  讲解退位减法

  师:问题是什么?你能用小数进行计算吗?

  1.2-0.6=

  师:“2”减“6”不够减怎么办?

  附答案:

  1.2-0.6=0.6

  师:小数加、减法的竖式是怎样计算的?

  小结:竖式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师:把你刚才提出的数学问题试着自己解答。

  学生分小组解答问题,教师巡视,重点指导。

  课件出示图片

  师:看图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脑筋大转弯》比《校园科幻》便宜多少?

  小明带着10元钱,这两本书各买了一本,他带的钱够吗?

  附答案:

  6.80-3.40=3.40(元)

  6.80+3.40=10.2(元)

  10.2﹥10

  他带的钱不够

  丽丽带了10元钱想买两种不同的饮料各一罐,还能剩下多少钱?

  3.6+2.8=6.4(元)

  10-6.4= 3.6(元)

  答:还能剩3.6元。

  师:小数加减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3.课堂练习

  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7.74-5.85= 9.35-4.74=

  38.63-3.42= 1.16+4.77=

  8.17-5.26= 2.26-0.86=

  4.93+4.75= 76.55+4.68=

  附答案:

  7.74-5.85= 13.59 9.35-4.74=10.09

  38.63-3.42=35.11 1.16+4.77=5.93

  8.17-5.26=2.91 2.26-0.86=1.4

  4.93+4.75=9.68 76.55+4.68=81.23

  课件出示图片

  指名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师:回到家里让自己的父母测量一下身高,回到学校和其他同学的身高作比较,谁比较高。

  4.巩固提升

  课件出示图片

  附答案:15.4+2.1+2.3=19.8(千克)19.8 ﹤20,所以不能一起坐船。

  师:你能提出什么的问题?

  玫瑰和康乃馨一共多少钱?

  玫瑰比康乃馨贵多少钱?

  ……

  附答案:2.2+0.6=2.8(元)2.2-0.8=1.4(元)

  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课件出示图片

  两件衣服一共多少钱?

  附答案:27.9+54.9=82.8(元)

  课后小结

  a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师生总结

【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30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01-11

三年级优秀数学教案01-17

有关三年级的数学教案01-20

三年级数学教案01-14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0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02-28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01-09

三年级数学教案02-26

三年级数学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