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实用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教案1
教材分析:
本课连除解决问题是在前面笔算乘法和解决一步除法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会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会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新知识点增加了一步计算,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提高了一个难度。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分析两步除法的数量关系,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内容:
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材第53页例4和“做一做”,第55~57页练习十二第6~9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除的方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会根据数量关系用多种方法解决连除问题,并能利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数量关系分析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黑板上先写好课题: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53页例4。
1.出示例4情景图。
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老师将要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2、让学生理解题目内容,讲讲自己获得哪些信息:阅读与理解。这个环节重点培养孩子仔细审题的好习惯。不要看到题目就动笔写,要先分析理解后再做。
5、学生自主做题,然后汇报。
学生汇报、交流。
方法一:
可以先将60人平均分成2队,列式为:60÷2=30(人);再求把30人平均分成3组,列式为:30÷3=10(人)。
综合算式:60÷2÷3
=30÷3
=10(人)
方法二:先求出一共分成多少组?
列式为:2x3=6(组);
再求每组多少人?
列式为:60÷6=10(人)。
如何列综合算式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怎么思考的?
60÷(2x3)
=60÷6
=10(人)
验算:10x3x2=30x2=60(人)或者10x6=60(人)。
结果与已知相等,计算结果正确。
答:每组有10人。
6.回顾与反思。
(1)通过以上的分析、解答,思考: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呢?已知总数,如何求平均数?
(2)学生汇报、归纳。
三、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你的解题思路,进行验算。
点名学生上台板演,然后集体讲评。
2、基础性练习(利用学生平板电脑进行练习)
三年级同学去春游,学校把参加春游的144名学生平均分成6个队,每个队平均分成3组。
3x6表示()
A、一共有多少个组B、一共有多少个队
144÷6÷3表示()
A、平均每队有多少人B、平均每组有多少人C、6个队一共多少人
144÷6表示()
A、平均每队有多少人B、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3、拓展练习:
下面是一种药品说明书的一部分,你知道这瓶药够患者服用10天吗?
【规格】每粒0.34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粒,一日3次。
【包装】固体药用塑料瓶装,48粒/瓶。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①已知总数,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份数=每份数
②除法用乘法进行验算。
五、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教材第55页第6、7题。
课后作业:教材第55-57页“练习十二”第8~9题。
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
60÷2=30(人)2x3=6(组)
30÷3=10(人)60÷6=10(人)
60÷2÷360÷(2x3)
=30÷3=60÷6
=10(人)=10(人)
验算:10x3x2=30x2=60(人)或者10x(2x3)=60(人)。
答:每组有10人。
教学反思:
1、本节课要引导学生从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逐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从“有用性”的外在角度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积极主动,更有兴趣的来学习今后的计算课。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种数学策略,掌握一种数学方法,使今后学生面对没出现过的题目类型或其他生活中的问题时,不再惊慌不已、束手无措。本节课要传达给学生的是:原来新问题也不可怕,也只不过是旧知识的重新建构。
2、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种的,注重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对问题教学思考。
3、注重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找出中间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年级数学教案2
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2.笔算乘法
第2课时 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进而类推“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初步掌握进位法则,并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学习习惯。
3.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更加爱学数学、乐学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经历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满十进
一”的算理,进而类推“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难 点:掌握笔算乘法中的进位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教师:同学们,我们来做口算接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课件出示题目:
5×7= 6×4= 9×3=
20×4= 300×3= 30×8=
1×3+2= 2×4+1= 3×2+5=
2.教师:刚才你们口算题做得真不错。老师还想看看你们笔算乘法学得怎样,敢不敢试试?
列竖式计算。
12×4432×2
学生从中选一道独立完成。反馈时,教师问学生:你是怎么算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教学例2。
16×3=
教师:为什么要用乘法算?说说算式的含义。
2.探究“16×3”的笔算方法。
(1)尝试计算16×3。
教师:16×3的积到底是多少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试着做做看。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摆摆小棒。
教师板书:
教师:比较摆小棒和竖式计算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的确,就像大家所说的,竖式计算的方法与摆小棒的思路是一样的。看来借助学具操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算理。
(2)规范格式,理解深化。
教师:为了书写简便,竖式可简写为:
16×348
课件演示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
现在你会说16×3的计算过程了吗?同桌互相说说。
教师:在笔算乘法时,需要注意什么?谁能提醒大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
(1)做一做第1题。比一比,谁完成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
指名学生边展示边说计算过程,集体订正。
(2)做一做第2题。(板演齐练,集体订正)
2.解决问题。
教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你们愿意试试吗?
课件出示练习题。
(1)有8盒羽毛球,每盒12个,一共有多少个羽毛球?
(2)一辆小轿车可以坐5人,15辆可以坐多少人?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1.今天的竖式和之前学习的`竖式有什么不同?
2.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不进位?怎样进位?
3.还要注意什么问题?(不要忘记在横线上写上进位的数字,以免漏加)
【教学反思】
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初步学会乘法竖式(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经历探究的全过程。放手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自主探究,通过“试着算一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说清楚自己的思路,使学生不只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三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并能进行千米、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重点】
1、通过体验,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2、千米、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千米、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千米的认识
1、(出示高速公路的路程指示牌)看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2、(出示数射线)看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3、小结:1千米就是1000米。1千米也可以表示10个100米。表示较长的路程时,经常用km作单位。
3、运动场的标准环行跑道是400m,1km有几圈?
4、学校环行跑道一圈是几米?1km有几圈?估一估走1km大约需要多长时间?下课后在跑道上走上1千米,说说走完之后你的.感受。
5、你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估一估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km?
6、千米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举例说明
二、千米、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1、(出示出租车和放大的红色贴纸)我们经常可以从出租车上看到一张红色的贴纸,你能读懂上面的意思吗?
2、1公里也就是1千米。3公里就是--3千米;
师:上海市的出租车,3公里以内的起步价为11元,超过3公里,10公里以内的路程,每1公里单价2.10元,可是我们平时付车费却从没有遇到过的几角的,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出租车里的计价器会根据实际车费进行四舍五入计算,所以我们平时付的车费实际上都是以“元”为单位的。
3、练一练
2km=( )m 5km=( )m 11km=( )m
4000m=( )km 6000m=( )km 28000m=( )km
8km+1km=( )m 12km-6km=( )m 5000m-2km=( )m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反馈
(3)重点讲解:(方法)11km=( )m
28000m=( )km
50000m-2km=( )m
三、练习巩固
1、填空:
8000m=()km 12km-6km=( )m
1km5m=( )m=()km重点讲解6540m=( )km( )m
2、判断:
小轿车每小时行驶80米()小丁丁身高135厘米()
电线杆高6千米()飞机每小时飞行1000千米()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出示课题
五、板书:
千米、米--用小数表示
2km=( )m 5km=( )m 11km=( )m
4000m=( )km 6000m=( )km 28000m=( )km
8km+1km=( )m 12km-6km=( )m 5000m-2km=( )m
三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教材21-22页例1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除法笔算。
2、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3、培养他们的算法思维。
教学难点:正确确定商的位置。
教具、学具准备:卡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用一张卡片分先后出示乘法和除法).
先算上面的再算下面的题,并说明2个30是60,60里面有2个30,所以60除以30商2.通过这一练习为试商做准备。
2.在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30×( )<200 40×( )<270
为了体现全体参与,可采取一人说得数,其他同学判断对错的方法。
3.计算下面各题,指名。
计算后请板演的同学讲一讲计算过程。启发小结,投影出示:一位数除多位数的时候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前一位比除数小就看前两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用求得的商和除数相乘.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二、探究新知
刚才我们复习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就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板书)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题:
举重比赛前,小猪和小羊在称体重。为什么要称体重呢?
小猪说我的体重是82千克,小羊说我的体重是30千克。
那么小猪的`体重比小羊的体重的几倍多几千克呢?
怎么列式计算?
列出算式:82除以30等于几?
2、质疑引起思考:除数是一位数的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前一位比除数小,再看前两位.除数是两位的怎么看被除数呢?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明确:小胖的思路是:82里面有几个30?那么82÷30,商是2。
82÷30=2……22
小巧的算法是:我用推算,8里面有几个3?那么8÷3,商是2;82÷30,商是2。那么82÷30=2……22
3、用整十数除两位数的笔算。
先试算,再进行交流,82除以3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位上?想想2写在那里?
引导学生明确:8不够除30,所以要把2写在个位上。
教师对齐被除数的个位商上2,完成计算。
4、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让板演学生着重讲一讲商的位置和试商的方法.
5、完成练一练:
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三、巩固发展
1.计算下列各题,指名板演,订正时说说计算过程。
36÷10=49÷20=250÷50=486÷60=
2.练习
(1)直接说出下列各题的商是几?商在什么位置上?可采用各人抢答,集体判断的方法。
(2)在下面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20×( )<81 50×( )<180 30×( )<96
70×( )<412 40×( )<98 60×( )<448
(3)判断下面各商是否合适?
四、课堂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
检测练习:书本P22
97÷30 170÷30 252÷30
课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
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绳子、学生尺、等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引起认知冲突
请学生用厘米量黑板。(课独自探索,也可与他人合作)
展开
认识米
提问:这样测量你感觉怎样?
(麻烦)
要想方便的测量就要认识另外一种尺子--米尺。
介绍米尺
展示米尺,告诉学生从1-100厘米着一段正好是“1米”。
建立表象
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获蒋两臂张开伸平庸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用米量
用不同的方法测量1米的'绳子长是多少厘米
汇报方法
(得出1米就是100厘米)
实践活动
测一测,你跳远的距离是多少米?
四人一组,分组操作。
每人量一物,其他同学监督帮助。
量一量:黑板长、宽,教室长、宽及教室门的高和宽。
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1、小华用一根3米长的竹竿量水深,竹竿露出水面1米。水深多少米?
2、找一根绳子和一把米尺,去量一课树干周围有多长。想一想,应该怎样量?
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1米到底有多长?怎样估测物体的长度?
作业安排:略
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6
第3单元 测 量
第3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
2、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4、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 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难 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准备】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及步数。
【教学步骤】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武汉到广州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武汉到广州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武汉到广州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教学例4)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
图1: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
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千米的认识)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xx米)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
(1)出示学校操场: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
(2)星期天,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熟悉的`学校出发一直往东走,到工商银行大约是1千米。
从学校出发一直往西走到天桥底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练习六第4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2、第二关(练习六第8题)
一圈400米,5圈几千米?如何列式计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3、第三关(练习六第14题)
(1)学生先读题,然后理清思路,他们选择什么方式去比较合适,关键是看出发地点与目的地点的距离,根据距离的长短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2)再了解一下,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分别是多少,根据距离,估测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长能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
4、第四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20xx年9月17日 星期四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七一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七一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1、让学生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让学生试着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三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直观认识正方形连成的多连块。
2、动手实践用正方形拼组各种平面图形。
过程与方法: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通过操作探究,探索多连块的组合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情感与态度: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合作的愉悦,成功的快乐。
教学准备:
相应的学具:若干个正方形:“一连块--四连块”的所有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一个小正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媒体演示:看!小丁丁、小胖、小亚、小巧等同学用这些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正在拼图,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图形。
(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他们分别用了几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了怎样的图形?)
揭示课题: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说明:借助媒体情境,展示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探索
1、认识多连块。
(1)介绍:1个正方形就是1个一连块。
(2)出示:两个同样大小正方形,问:你能用它们拼合成怎样的图形?
可能拼出 或 的图形。
师:像这样两个同样大小正方形拼合成的图形就是两连块。
问:两个正方形可以拼成几个两连块?(教师应指出这两种拼法其实是没有差别的,因为相互可以通过一次旋转得到。所以可以拼成一个两连块。)
(3)如果有3个同样大小正方形拼合成的图形就是?(三连块)4个呢?5个呢?
(让学生找一找多媒体情境中的三连块和四连块。)
小结:在数学王国里我们常把像这样用几个同样大小相互拼合而成的新图形叫做多连块。
[借助直观演示,让学生感知三连块和四连块的含义,从而抽象多连块
的定义。]
2、探究多连块的不同形状。
请学生小组合作拼一拼不同形状的三连块、四连块甚至依据班级实际还可以拼出五连块各有几个?
引导学生从两连块推导出三连块,从三连块推导出四连块
从四连块推导出五连块:
通过操作探究,探索多连块的组合规律。
汇报板书: 多连块
(可以借助英文字母TVIUWXYZLPF直观形象记忆其中的11种)
[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多连块的不同形状,借助形象记忆,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
三、利用多连块拼出几何图形
拼出2×4的长方形。
(1)出示:书上小亚用多连块摆成的2×4的长方形。
瞧!小亚也学会用正方形组成了多连块,她还巧妙的将它们进行了组合,又变成了一个新图形。请看她又用这些多连块组合成了什么图形?(长方形)
师:这个长方形横向有几个正方形?纵向又有几个正方形?
(这个长方形横向有4个正方形,纵向有2个正方形。)
师:我们把这样的长方形叫做2×4的长方形或4×2的长方形
(2)出示一个2×4的'白色长方形。你们能用多连块把它填满颜色吗?(学生自己操作,集体反馈。)
(3)用各种多连块摆出3×5的长方形。(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多连块多摆几次。)
(4)请学生尝试用多连块摆一个4×4正方形,并且汇报交流。(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模仿书上小巧的样子,学着拼一拼。)
[学生在多媒体情境的引导下,直观感知多连块拼成的长方形。并通过亲自实践,尝试用多连块拼规定大小的正方形、长方形。]
四、拓展提高
只能用同一种四连块拼一个4×4的正方形,如图:
想一想其中有哪几种是可以的?
(1) ( )
(2) ( )
(3) ( )
(4) ( )
五、全课总结。
三年级数学教案8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
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2教学例2
(1)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有对准0刻度的。 (2)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先让个别学生说,然后教师再小结。
五、作业设计:
1、填空
(1)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作单位。 (2)图钉的长大约是( )厘米。
2、量一量
(1)你的铅笔长( )厘米。 (2)数学课本长( )厘米。 (3)你的笔盒长( )厘米。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索的学习理念,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一、复习准备。
填空
1、7/8的分数单位是()。
2、5/9里面有()个1/9。
3、4/7里面有4个()。
4、3个1/5是()。
5、5个1/5是(),1里面有()个1/4,有()个1/8。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主题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说说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问题1:哥哥、妹妹共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问题2:哥哥比妹妹多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问题3:这个西瓜还剩几分之几?
三、探究新知。
1、解决问题
1:哥哥、妹妹共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1)列式:2/8+1/8=
(2)试做,同桌交流计算方法。
(3)汇报:2个1/8加1个1/8是3个1/8,就是3/8
(4)师用课件演示2/8+1/8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5)练一练:2/8+5/8= 2/6+3/6=
观察式子中的分子分母,你发现了什么呢?
小结: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解决问题
2:哥哥比妹妹多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1)先让学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再交流是怎么计算的。
(2)汇报:2个1/8减1个1/8是1个1/8,就是1/8。
(3)练一练:4/6-3/6= 5/9-2/9= 6/7-3/7=
观察式子中的分子分母,你发现了什么呢?
小结:同分母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3、解决问题
3:这个西瓜还剩几分之几?
(1)师:怎样列式?一个西瓜该用多少来表示?
(2)列式:1-3/8=
小组思考并讨论:怎样计算?
(3)汇报交流:1看作8/8来计算。
(4)师用课件演示1-3/8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理解1减几分之几的算理。
(5)练一练:1-1/4= 1-2/7=
小结: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4、看书第99-100的例
2、和例3质疑。
四、括展应用。
1、做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1、2、3题。
2、一张长方形色纸,小红做小旗用了3/7,剪纸花用了2/7,用去了这张的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
3、有几种填法?
()/9+()/9=8/9()/8-()/8=1/8
五、归纳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为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三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二、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一位数除二、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解决问题
师:我们先来看“72个线轮能装多少盒?”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出现下列几种方法
估算:72≈60,60÷6=10,72÷6的商比10大一些。
口算:60÷6=10,12÷6=2,10+2=12
笔算:列竖式
教师讲授列竖式的方法
师:你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吗?
师:我们再来看“438根竹条能做多少只风筝?”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师:我们再来看:“86米布能做多少只孔雀风筝?”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师: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生小组讨论并交流]
师:你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吗?
活动三:练一练
1、练习1题:学生根据要求独立做,然后全班交流。
2、练习2题:学生自己看表,弄懂题意后独立做,全班交流。
3、练习3、4题,学生独立做,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三年级数学教案11
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人教版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2例1、例2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使学生在数学生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培养学生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一套、每组学生准备一套衣服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笑笑要带我们去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出示:数学广角。
二、情境一服饰搭配
1.探究:既然参加活动,就要穿得漂亮些。衣柜里有这样几件衣服,笑笑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呢?
(1)观察并同桌讨论
(2)小组合作,动手实践
老师为你们准备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每人选择一种搭配方法试试看。搭配的时候要注意怎么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搭配1
好的小朋友可以和你组里的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看看你们组有几种不同的方法。等下把你们认为组里面最棒的方法推荐给同学。
2.归纳、演示:
搭配方法一:用学具摆一摆。先确定上装,再确定下装。或先确定下装,再确定上装。
搭配方法二:连线。
搭配方法三:列式
搭配方法四:用编号
[备选]若学生提出其他搭配方法,只要有道理都给予肯定。
3.小结:你们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有的把所有的穿法都表示出来了,有的用画画的方法,有的用连线的方法,还有的用编号的方法,还有一些特别聪明的同学一下子算出了有六种穿法。而且一个都没有漏掉,也没有重复。那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怎么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也不漏掉?
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能够不重复、不遗漏的把所有的方法找出来。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运用有序的思考方法来解决它们。
三、情境2--早餐搭配
1.出发前,笑笑的妈妈还为她准备了丰富的早餐(出示练习二十五中的第1题早餐图)
2.合理的早餐应该是一种饮料配一种点心,看看这儿共有几种不同的吃法?
3.学生独立思考
4.展示学生的方法,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搭配方法。哪种方法更好?
5.如果加上一杯果汁,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呢?同桌互相说说想法。
6.小结:生活中看似平常、简单的事情,都藏着数学知识,可见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学好数学知识,就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像这样的数学问题需要按一定的顺序思考,找出所有的搭配方法。
四、情境三--游玩数字乐园
1.探究:猜数游戏
这个数是由9、3、7这三个数组成的三位数,可以组成几种不同的三位数?
2.你能不能像刚才穿衣服,吃早餐那样按一定的顺序,不重复、不遗漏地写出这些三位数
3.独立思考
再四人小组交流,互相学习。
4.师生归纳:
同学们都能有条有理地思考,不错!介绍一下,你们是怎样想的?
这样想有什么好处吗?
5.小结:这三个数字可以有条有理、按一定顺序地进行排列。可以先定百位,再写十位和个位,这样写就不会重复、不会遗漏。生活中有许多像这样的“排列组合”问题。
6.确定范围:由9、3、7组成的最大三位数
五、情境四--活动乐园
笑笑要从儿童乐园经百鸟园到猴山(电脑出示练习二十五中的第2题)在媒体上出示编号①②③④⑤有几种线路可以选择
1.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你能简单地画一画吗?
2.师:是不是这6条路都要选呢?如果是你,你选哪一条?为什么?
师:对,在生活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条最佳路线。
六、情境五--游戏乐园
(一)跑道问题
小军、小兵、小华要进行跑步比赛,一人一个跑道的话有几种不同的站法呢?
(二)词语搭配
“小”“大”搭配“河,树,山,船”你有几种搭配方法哪种方法好?
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想出不同的方法,并且能从中选出最佳方案。真了不起!
七、情感沟通,全课总结:
1.本次数学广角,你玩得开心吗?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从这里你学到了什么吗?
2.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是不是所有的方案都要选择呢?怎么办?
通过“猜想--讨论--实践--汇报--比较--归纳”等环节,充分展开探索过程。学生可以有各自的表达方法,包括数学化和非数学化的表达方式,从而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通过进一步的活动,给学生一个比较广泛的问题,给学生探索的空间,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地思考问题,体验、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
选择最佳方案,联系了生活实际,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与语文学科结合,数学的搭配理念也可以拓展到别的学科。
三年级数学教案12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108页的例6、试一试及练一练。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计算被除数最高位比除数小的一位数除三、四位数的笔算除法。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计算被除数最高位比除数小的一位数除三、四位数的笔算除法。
四、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计算被除数最高位比除数小的.一位数除三、四位数的笔算除法。
五、教学材料:
口算卡片、投影片。
六、教学途径: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谈话
导入
1、口算。
24÷234÷2
48÷448÷6
560÷75600÷88000÷4900÷3
2、()里最大能填几。
()×3<20
()×7<40
()×6<30
()×4<38
3、指名板演(可与口算、填空同时进行)
369*÷3369÷9378÷9
评讲时,要求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回答。
2、教师出题,学生抢答。
3、指明板书。
4、指名回答。
出示例题。
谈话
导入
巩固
练习
(1)问:被除数百位上的数与除数比怎么样?可商几?写在哪里?百位上有没有余数?怎么
办?下面请同学们完成这一题。(指名板演)
(2)这一题被除数是三位数,最高位的数比除数小,所以商是两位数。请看下面两题商是几位数?商是多少?
(3)试一试:
8)3752
5)4065
(4)学生先试做,教师提示学生应注意商的位置、书写格式与余数问题。
2、当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不小于除数时(大于等于除数时),商的位数与被除数的位数同样多;当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时,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的位数少一位。
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一下子看出商是几位数,就可以减少计算口的差错。
3、做一做:第1题做完评讲。
1、练一练的第2题。
2、练一练第3题,填表格。
3、应用题。
(1)学生自己读题。
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2、指名板演。
3、学生独立完成。
4、教师提示。
5、板书。
6、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评讲。
1、学生计算,并验算。
2、填表格。
3、学生读题。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巩固
练习
总结
(2)学生独立解答。
4、聪明题。
小组讨论,自己解答。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1、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小组讨论。
指名回答。
(当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不小于除数时(大于等于除数时),商的位数与被除
数的位数同样多;当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时,商的位数就比被除
数的位数少一位。)
七、板书设计:
用一位数除商三、四位数的除法
例6249÷3=83
83
3)249
24
9
9
0
八、课后小结:
三年级数学教案13
内容: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整理书”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为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计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践问题。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要借小红“整理书”的具体情境,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般应该怎么计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9页,认真审视问题情境,弄清楚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他已知是什么,求什么,要列什么样的`算式来解决它,请你独立列出这个算式。
1、学生列式。
2、让学生不计算估算一下这个算式的结果。学生先在小组讨论,再让学生对自己的各种想法在全班交流。
生1:把11看成10,18×10=180,所以结果应大于180。
生2:把18看成20,20×11=220,所以结果小于220
生3:20×10=200,可以知道正确结果大约是200。
引导学生关注以上三种不同的估算过程及其特点,让学生质疑,充分发表不同的意见。
师:根据以上三种结果,能判断“这个书架能放下200本书“吗?
让学生通过讨论这个问题,体会解决这个问题仅靠估算还不行,要进一步探讨如何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3、让学生独立找一找有什么办法计算:18×11=?与同桌交流各自的算法后,再打开书思考:
三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四边形p34——-p48
【教材分析】
1、本单元教材包括五部分内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估计。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空间与图形,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它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2、本单元内容编写编写特点之一是加强了图形的特征、周长的概念等几何初步的教学。特点之二是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从儿童学习数学的客观规律出发,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愉快的学习。特点之三是充分运用了直观手段来教学,特备注中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活动,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看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能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摸一摸、量一量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通过这些公式进行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发展性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及正确计算它们的'周长。
3、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难点: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的推导和归纳。
2、建立周长概念。
3、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共性。
【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所过程。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象、情景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学时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教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写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因此,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的安排在不同德学段中,每一段都有相应的目标。
4、本单元可以用6课时进行教学。
三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结合实际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熟记1千米=1000米。
教学步骤
一、通过观察等实践活动为新授知识作好准备。
教学前可利用课外活动、队活动等时间进行一些观察度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知识。A参观车丫和码头,看看汽车、火车和轮船的航运里程票价表。B观察公路的里程碑,并从这块里程碑直到下块里和碑,实地观看100米------5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体会一下1千米的实际长度。C测量操场四周的长度(或跑道的长度),算一算要绕几圈(或直几个来回)才是1000米。这样使学生对“千米”的长短有初步的了解。
二、复习
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2、口答:1米等于几分米,1分米等于几厘米,1厘米等于几毫米,1米等于几厘米。
3、填括号(说一说推理过程):
2米=( )分米 50分米=( )米
6厘米=( )毫米 30厘米=( )分米
7分米=( )厘米 80毫米=( )厘米
三、新授
1、 导入新课
量比较精密的零件常用毫米作单位;量课本的.长、宽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教室的长、宽可用米作单位;那么
测量两个城市之间的路程用什么单位合适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2、 联系实际,初步认识“千米”。
(1)知道了1米的长度,你能想象出1000米有多长吗?
(2)出示运动场遗产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通常是400米,跑2圈半大约是1000米。
(3)推出“千米”概念,揭示进率。
A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即1千米=1000米。
B引导学生对上式等号两端进行比较:用等号连接,说明它们所表示的长度怎么样?等号两端的数字和单位相同吗?
要表示一个距离的长短,能一不能只看数字:还要看什么?
C熟记进率。想想看:“千米”中的“千”相当于1000中的几个“0”?1000中的几个“0”相当于一个“千”?
四、练习
1、 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用单位。
教室长3( ),小明身高130( );高速公路长50( );铅笔尖长4( )。
2、 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2厘米 2分米 2千米 2米粉2毫米
3、 带领学生观察:课前在一条直的路边量出100米的距离并在两端插上标杆。问学生: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米?
4、 要求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做第71页“做一做”,中的两道实践题。
五、总结(略)
【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02-28
三年级数学教案01-14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01-11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0
三年级数学教案02-26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01-09
有关三年级的数学教案01-20
三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30
三年级优秀数学教案01-17
三年级数学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