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页第1-7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熟练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并理解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再现新知。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完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对于笔算乘法,你认为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找个别同学说一说,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竖式计算的计算法则和注意事项,其余的'同学对其中进行补充。)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
(1)我是口算小能手。(练习二第1题)
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随机选出几道题让孩子说说自己怎么算的。(2)用竖式计算。(练习二第2题)
37×2= 73×2= 329×3= 293×3=
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找四名同学板演,找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反馈。
(3)火眼金睛:(练习二第3题)
先让学生同桌进行交流指正,然后指名回答。
2.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练习二第5题。
先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从表格中能获取到哪些信息?再说说解题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6题。
先让学生读题,然后说一说你从题目中获取到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你打算如何解答?为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7题。
先让学生读题,同桌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指导,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指名回答,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那些收获?
板书设计:
2. 74 146 987 879
3.找错略,改正如下。
2 8 1 1 3 1 5 2
× 3 × 7 ×4
8 4 7 9 1 6 0 8
4. 84 166 248 85 1065 2739 946 20xx
5. 78 60 72
6. 114×5=570(分)
7. 300×4=1200,318×4>1200,能都有座位。
教学反思:
这一节练习课主要是对前边学习的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及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知识进行系统的练习。计算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和前提,练习课又是数学课堂上最基本和最常见的课型,教师和孩子都很苦恼,教学中我通过激趣导入、基本练习、巩固练习、解决问题和拓展训练,让孩子们快乐的进入课堂,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在竞争前进的心境下,进行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计算,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态度,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难点:正确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这节课什么继续来进行练习。
板书课题:练习八
二、基础知识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6题。
(1)完成口算。
对比首位能整除和不能整除口算的不同。
(2)完成口算
对比乘法和除法的计算,知道除法可以用乘法来验算。
2、完成练习八第7题
学生口算,选两题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八第8题
学生完成方框里的`填空,注意第二题要倒着想。
4、完成练习八第9题。
说说商是几位数,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说说笔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八第10题
认真观察情境图,说说从图上,什么能知道哪些信息?已知条件哟哪些?
(1)要求小明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怎样列式计算?从题目中,已知从家经过邮局到少年宫一共用了9分钟,那走了多少路呢?怎样列式?
(2)“用同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
2、完成练习八思考题
学生观察,交流完成,教师指导订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6. (1)12 17 12 16 32 24
(2)36 18 45 15 75 15
7. 16 18 15 14 13 19 14 13
8. 72 18 90 15 16 48 12 60
9.商是三位数155商是两位数93商是三位数133
商是两位数76商是三位数141商是两位数94
10.(1)335+250=585(米) 585÷9=65(米)
(2)65×7=455(米)
思考题
546÷3×2÷4=91(克)
教学反思:
练习课比新授更难把握,一味的练习计算,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厌倦。练习课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明确练习的目的,避免为练习而练习。练习题的设计应从实际出发,把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数学化。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3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间隔现象中的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探究、与人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快来看,多么漂亮的图画呀!(出示教材第78页情境图)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多少个?你想提些什么数学问题?
二、互动新授
1、数一数。
谈话:比一比,看看谁先数出手拍和夹子、蘑菇和兔子、篱笆和木桩的数量?(学生回答相应的数量,教书板书)
小兔()只木桩()根夹子()个
蘑菇()只篱笆()块手帕()块
2、说一说。
手帕和夹子、蘑菇和兔子、篱笆和木桩各是怎样排列的?
(1)小兔和蘑菇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木桩和篱笆也是。
(2)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每两根木桩中间有一块篱笆。
(3)每组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
3、比一比。
比较每排两种动物的数量,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手帕和夹子,蘑菇和小兔、篱笆和木桩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
(1)小兔的只数比蘑菇多1。
(2)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4、合作交流,体会规律。
谈话:三组图有无共同的特点?你发现每两组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看成一组,最后余下的是什么?把一根木桩和一块篱笆、一个夹子和一块手帕也分别看成一组呢?先圈一圈,再说一说。
只要学生有所发现,表达意思完整、清晰、正确都给予肯定。
三、巩固练习
1、口答,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20只小兔排成一排,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
(2)把20块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
2、(1)把一根绳子剪4次,最少能剪成几段?
(2)如果把这根绳子剪成8段,最多需要剪几次?怎样剪次数最少呢?
3、用小圆片和小正方形探索规律。
如果把■与●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有十个,●最少有几个?最多呢?
学生分析讨论。
汇报:
■●■●……■● ■的个数等于●的个数●有10个
■●■●……●■ ■的个数比●的.个数多一个●有9个
●■●■……■● ●的个数比■的个数多一个●有11个
在小组里摆摆,再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小结:一一间隔两种物体排成一行,两端相同,两端物体个数-中间物体个数=1,两端不同,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这部分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例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及类似现象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应的规律。学生在经历兔子和蘑菇、木桩和篱笆等简单规律的摆放后,使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思维不断深化。让学生多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多让学生通过举例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这样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有规律。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4
教学内容:
教材25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口算一位数与整十、整百数相乘,一位数和三位数相乘的算理算法,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有耐心地做题。
教学重点:
巩固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熟练计算乘数中间有0及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要求
1.前几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2.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和估算方法分别是怎样的?你能结合例子说说在计算时分别要注意什么?请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一下。
3.分组自由汇报,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4.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练习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通过练习,希望同学们进一步掌握口算一位数与整十、整百数相乘,一位数和三位数相乘的算理算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二、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一)基本练习
1.出示:350×2的积是()位数,积是()百多,积的末尾有()个0。
学生独立思考:
(1)怎么不计算就能知道积是几位数?
(2)积是几百多又是怎么知道的?
(3)你认为积的末尾有几个0?
先小组说说自己的发现再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二)综合练习
1.第25页第2题。
小卡片出示口算题,进行口算,并选择其中几题说出口算过程。
小结:口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只要先用一位数乘0前面的数,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第25页第3题。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提问:每组中的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
(3)小结:用竖式计算时,乘数中间有0的,一位数要与它的个位对齐,要乘三位数中每一位。乘数末尾有0的,一位数要与它的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先乘0前面的数,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第25页第4题。
(1)出示题目,读题目要求。
(2)学生先估算,再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3)学生填表,指名回答,再集体交流。
4.第25页第5题。
(1)仔细观察图,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2)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怎样求一共有多少袋?独立完成。
(3)同桌校对、交流。
三、拓展延伸。
完成25页思考题。
1.要使积最大:同学们先来估算下,用几百乘以几积才能最大?
(500×7或700×5)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完成。
2.要使积最小:同学们先来估算下,用几百乘以几积才能最小?
(200×3或300×2)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完成。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收获?觉得自己的课堂表现如何?
教学过程:
自主探索,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计算方法探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让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我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的尝试、体验,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明白算理,掌握方法。巩固练习设计的最优化: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有目的性的练习就是要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练习的优化。同时根据学生在练习中所出现的问题,拿出来让学生集体议一议,让学生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5
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思考,进一步掌握不整十、整百数乘一位的方法;能熟练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加深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方法,谁能来说一说我们计算时是利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的?(借助表内乘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利用表内乘法计算下面的题目。
二、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上下两题的联系与区别。
2.练习一第2题。
学生分组完成,然后集体订正,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三、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练习。
刚才同学们做的非常仔细,非常认真,正确率非常高,对于下面的.练习有没信心?
(一)完成练习一第3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白菜有多少棵?青菜呢?
2.你能提出一个关于“倍”的问题吗?(青菜是白菜的多少倍?)
3.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可以先圈一圈,也可直接列式,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4.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们可以直接列除法算式解答。
(二)完成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要求学生列除法算式来解答,不熟练的同学可以先圈一圈,再列式。
(三)完成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两名同学板演,再让其中一位同学说说自己是如何想的。
四、拓展延伸。
今年,妈妈27岁,小明3岁。
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追问:明年妈妈的岁数又是小明的几倍呢?
五、课堂总结。
你知道如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吗?
板书设计:
练习一
1. 120 450 4200
1200 4500 4200
2. 240 3600 280 200 560 1200
1800 1400 540 3000 2700 4800
3. 3 12 4
4. 20 5 100
5. 18÷9=2
教学反思:
老师要通过练习和思考,进一步掌握不整十、整百数乘一位的方法;能熟练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6
教学内容:
课本第39页例2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测量和等活动,在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准备:
课件、尺、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量一量,想一想,填一填。
2.摸一摸。
出示数学书,谈话:同学们,数学课本我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好伙伴,现在你能不能很快指出课本封面的边在哪里?
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
课本封面的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板书:周长)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书签的图片。
同学们能画出每张书签的边线吗?
同学们,沿着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
2.打开教材39页,求出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
求周长就要先测量出各边的长度。
3.教材第39页“试一试”。出示树叶。
一只小蚂蚁想围着这片树叶爬一圈,你知道它应该怎样爬吗?请你在叶子上画出来。
你知道自己画的这条线的长是多少吗?你是怎样测量的?要注意什么?
(1)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
(2)分组操作,围出树叶的周长,并量一量。
(3)汇报交流,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与练习
1.描一描。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各种形状的图形。说明题目要求是描出每个的边线。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然后独立描出上图形的边线。
展示交流学生描的情况,再让学生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2.算一算。
做“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做好后,学生先在小组是交流算法,再在班级中说一说,鼓励学生说出不同和算法。
3.你能用不同方法求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吗?
做“想想做做”第4题。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独立做一做。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讨论,明确应先量出上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且将各条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
4.课后作业。
做“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7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三7-11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进位方法,能准确地进行乘法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加强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鼓励探索笔算乘法中的新情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下面各题。
12×5=5×15=12×7=14×3=
17×4=4×16=6×16=25×2=
2.提问:你认为在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时要特别注意哪些方面?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竖式计算(练习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指导,展台展示作业,集体订正。
2.练习三第9题。
(1)出示情景图,学生观察后提问: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如何解答?
(2)学生汇报交流。第一个问题可以直接通过估算来解决,但第二个问题需要求出具体多多少则要通过列式计算来解决。
3.练习三第10题。
(1)学生独立解题,教师巡视指导。
(2)比较两道题目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理解两道题目的数量关系:一共有张数-送给同学张数=还剩的张数)
4.练习三第11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提问:你知道今日的房价是多少?
(2)180位女游客全部住三人间需要多少个房间?
(3)3个双人间需要多少元?1个单人间呢?一共需要多少元?
三、拓展延伸。
1.出示思考题第1道算式。让学生观察后分组讨论,说一说先填写哪一个数位上数,再填写哪些数位。
2.汇报总结。先填写三位数(乘数)的个位,再考虑百位的.取值范围,最后根据计算顺序确定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3.出示第2道算式,学生尝试解答,不会的同学可以寻求帮助。
4.分组交流解决方法。
5.汇报总结。先确定一位数(乘数)的取值范围,再根据计算顺序确定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四、课堂总结
你在本节课获得到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板书设计:
7. 60 75 84 42 68 64 96 50
8. 108 4112 1795 504 1911 1715
9. 5×18=90(个) 103-90=13(个)小张加工得多,多13个。
10. (1)10×4-16=24(张) (2)25+15-16=24(张)
11. (1)60×3=180,59×3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8
一、 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出示一个钟面)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呀?
师:看着钟面,想一想,这时你在哪,在干什么?
预设1:这时我刚到学校,在早读。(假如连续几个都是这样的回答,谁有不同的想法?)
预设2:这时我在家做作业。
……
师:钟面上都是8时,怎么有的同学说在学校早读,有的同学却说在家做作业呢?这是为什么呢?
预设1:这里的8时可以是上午的8时,也可以是晚上的8时。(等待一下……)
还有想说的吗?
预设2:因为一天有24个小时,时针要转2圈。
——说的真好呀!时针一天要转2圈(板贴两个钟面)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一天的经过!
【设计意图】:课始直接安排看钟面,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想一想此时在做什么,在自主讨论中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情境中,迫切地要寻求一种新的简洁的记时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为新课的展开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自主探究、认识24时记时法
1.感受一天的经过,为新授作准备
动态演示钟面:
晚上12时 中午12时 晚上12时
(1)第一段时间讲述:夜里12时,也可以说成0时,因为新的一天开始了,时针慢慢转动,现在是——(说清楚)凌晨4时,大家还在——睡觉,到早上8时了,大家上学了,时针转到12,这时,一天结束了吗?(2个回答)
(2)第二段时间讲述;时针继续转动,这时来到了下午4时——我们要放学了,晚上8时——大家准备睡觉了,时针再次回到了“12”,现在一天结束了
(3)讨论交流:现在大家看明白了吗,一天为什么会出现2个8时了吧。一天之内,除了有2个8时,你还发现了什么?(2个4时,2个12时)
【设计意图】:24时记时法记录的时间是一天的小时,部分同学对于一天的经过还不够熟悉、通过动画演示,不仅让学生熟悉普通记时法记录一天的时间。也为下面创造线条图上的时间做了充分的准备。
2.探究用0时—24时表示一天24小时
(1)思考:
师:是啊,时针转第1圈,依次经过了12,1,2——12,转第二圈还是——12,1……
还是如此!
(2)初探:配合动画演示:
第一圈: 第二圈:
师:把时针一天经过的数整理一下,整理成一条时间轴,(板贴时间轴)
请你将一天的时间清楚的表示出来!
(1)(拿出练习纸,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巡视选取典型的:
好了吗?请看屏幕,这个小朋友速度真快……
预设1:0——12,1——12的,
师:他这样表示,你有什么想法!
预设2:
(2)师:再来看看这位同学的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加上第一段和第二段表述的时间词。
师:加上区分用的时间词,是个好主意!哪些同学和他想的一样?(点点头)
(3)(出示稍完整的)
师:这个小朋友也是这样想的,她的表示怎么样,你们来评价一下!
师:是啊!这样表示更加清楚了!
揭示——像这样(板贴时间数)在前面加上时间词,上午,下午,晚上等,这样的记时法叫做普通记时法。板贴)
(4)师:不过,老师发现还有不同的想法,你们看——(24时记时法)
师:请某某X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
大家认为这样可以吗?(可以的)也是这样改的同学向老师示意!
3.揭示“24时记时法”
师:同学真了不起,创造了一种新的记录时间的方法,这种方法就叫做24时记时法。——读一读
小结:刚才同学们自己发现了问题,也积极地思考了原因,还想出了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老师觉得你们真棒!让大家把热烈的掌握送给自己!
★【设计意图】:认识24时记时法是本课的重点,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认识24时记时法,设计时注重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规则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力求让学生站在一个规则设计者与思考者的高度来讨论和学习新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
三、比较发现,探索转换的方法
1.对比
师:现在,同学们请看这,请你仔细观察,这两种记时法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0秒)
师:把你的想法在4人小组内轻声说一说!巡视指导
不同:
(1) 交流:普通记时法前面都有时间词,24时记时法前面没有时间词。
师:是不是这样?谁也发现了?(真厉害)
师:还有吗?
(2)第一个时间段里面表示时间的数是一样的。
第二个时间段里面表示时间的数是不一样的。
师:别的小组也发现了吗?
(2) 规律:
(如果有同学说了+12)
师: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呀?你听懂了吗?
师:哪些小组也发现了?谁再来说说!
师:啊呀!这个小组真厉害!在变化的过程中,还发现了共同的规律!真厉害!为他们鼓掌!
——讨论到数的变化时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讲讲,时间多一点点。
2.讨论转化规律:
——同学们,你们真会观察,老师奖励大家,一起做个小游戏
师:老师出示24时记时法请大家趴下(师作师范)老师出示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请大家坐正,看谁的反应快!准备……
师:有的同学反映速度很快,谁来说说你的诀窍是什么?
小结注意:普通记时法前面有时间词,24时记时法前面没有。
2.及时巩固(连线):
师:会区分了两种记时法,那会转化吗?下面就来考考大家!请大家拿出练习纸,完成连线
中午12时 下午6时
18时 22时35分
上午10时35分 晚上8时
晚上10时35分 10时35分
20时 12时
师:(指着板书)中午12时用24时记时法就是12时。
18—6=12,先算数,再加上时间词!
师:谁也能像刚才一位同学那样,完整的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全对的小朋友,来给自己翘翘大拇指!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转化的难点,首先将两种记时法整合在一根时间轴上,直观清晰的进行对比,然后让学生讨论转化的诀窍,最后让学生在小游戏中强化两种记时法的特征。
四、实际应用、在练习中巩固提升
结合“明明的一天”,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师: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真棒,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新的记时法,还学会了两种计时法之间的互化,接下来,老师带大家去认识一个新朋友——明明。
1.说一说(用24时记时法表示)
师:下面是明明这一天中的几张剪影,你知道下面钟面上的时间用24时记时法表示是几时吗?一个同学回答,其它同学做小老师,对就说对,错就帮他改正。
( ) ( ) ( )( )
2.修钟表(在钟面上画上时针)
师:星期天,明明和妈妈来到了钟表店,看到了4只人家拿来修的挂钟,大家一起来帮忙看一看,有什么问题?
请大家根据下面的时间补出相应的时针,补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师:是的,时针应该又粗又短!(时针短,分针长)
师:那你是怎么想的呢?(第2、3个)
3.生活应用
(1)生活中找一找
师:明明从钟表店出来,留心观察了一下,还有好多地方都是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大家想一想,他可能在哪些地方看到了?
预设:汽车里的显示频上面;电视上;手机上等……(依次出示)
(2)实际运用
①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
师:这是老师在来我们江都实验小学的路上拍到的,你可知道这个路段是从上午几时几分到下午几时几分禁止通行的吗?
师:问大家“上午几时几分到下午几时几分”实际上就是把什么记时法转化到什么记时法?(24时记时法转化到普通记时法)
②再来看,这还是老师在我们江都看到的——公交车牌,下站就到了我们江都的龙川广场。服务时间5:55——18:30
师:看一看这1路公交车最早是几时几分开出?最晚呢?
(用两种记时法回答都可以)
③最后,大家来帮老师看一看,这是我十一出去乘坐火车的火车票。
师:先请大家找一找车票上面的开车时间!(读一读)
你们觉得老师应该在下午几时前到火车站比较合适?
(下午1时)
4.小小设计师
师: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设计一张周日的作息时间表
五、知识梳理,全课总结
师: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多!不仅自主发现了问题,还积极的思考了原因,最后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新的记时法,最关键的是同学们已经会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老师觉得你们真棒!希望大家能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最后,老师在这里再送大家一句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愿同学们都能珍惜时间,合理用好每一分、每一秒。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9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复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运用除法解决了简单的实际问题,还记得吗?
指名说一说。
小结:大家掌握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通过除法计算发现计算中有趣的规律,大家有兴趣吗?(板书课题:复习)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复习第6题
要求观察每组题的前后两个算式,判断每组题的大小。
2、完成复习第7题
观察每组算式:先估算,猜猜每组算式的结果相等吗?
学生独立计算后,在小组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3、完成复习第8题
独立计算并核对,说说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被除数有什么共同特点?(被除数的三个数字都是1、2、6)你能再选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使它们除以9都没有余数吗?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复习第9题
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列式计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教师小结评价。
2、完成复习思考题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补全竖式。
左题:可根据除数和十位上的商求出它们的积,填在相关的方框内,再根据十位上余数2算出被除数的.前两位,然后根据个位上的余数2,填出被除数个位上的数9 。
右题:商百位商只能是1,十位上只能是0,个位上可以是2、4、6、8中任何一个数,对应的被除数是5 1 2 、5 2 2 、5 3 2 、5 4 2 。案不唯一。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6. >
7. 106 106 150
150 101 101
8. 14 24 68
18 29 69
(1)没有余数。
(2)都是由1、2、6三个数字组成的。
用2、3、4这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它们除以9都没有余数。
(65+5)÷6=11(顶)……4(人)至少搭12顶帐篷。
思考题
教学反思: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所谓体验性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可见,体验性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它旨在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
3.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熟练地进行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地换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思,沟通旧知.
出示:
指名摘花瓣,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和进率.
教师依次点击鼠标出示: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
做合格的小小列车员.(开火车回答出每节车厢上的题目,其余学生判断,正确就发出火车鸣叫的'声音“呜——”)
8米=分米→50分米=米→9分米=厘米→60厘米=分米
3厘米=毫米←2米=厘米←100厘米=米←1千米=米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1
(1)出示:3千米=米6千米=米(任选1题试做)
(2)自主探索,汇报交流.
提问:括号里应填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先独立探索,再小组讨论、汇报.
说明:如3千米=米,因为1千米=1000米,3千米里面有3个1千米,就是3个1000米,1000×3=3000(米),所以3千米=(3000)米.
想6千米=米,方法同上.
(3)归纳总结、概括算法.
提问: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再算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因为1千米是1000米,那么有几千米就是几个1000米就是“几千”米
板书:3千米=3000米
6千米=6000米
方法:
(4)初步练习.
仿照例题,学生互相出题考一考.并说明思考过程.
2.学习例2.
(1)出示:5000米=千米4000米=米(任选1题试做)
师问:括号里应填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先独立探索,再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
说明:5000米=千米,因为1000米=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就是5个1千米,5000÷1000=5(千米),所以5000米=(5)千米.
4000米=米,与此同理.
(3)总结算法.
问:通过例2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明确:因为1000米是1千米,那么有几个1000米就是几千米就是几“千米”.
板书:5000米=5千米
4000米=4千米
方法: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填空.
2.看谁填的又对有快!
2千米=米3000米=千米
4千米=米6000米=千米
3.出示下图:表示两条铁路的长度.
看图计算:
北京→南京→上海千米
北京→武昌→广州千米
4.园林工人要在一条路旁植树,每5米划分一段,算一算,1千米的路要划分多少段?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同学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板书课题)
五、课堂作业.
1.口算下面各题.
40×960×37×4+3 840÷4
6×8+7 350+80 12×4 230×3
22×48×9+4 500×7720÷9
2.4吨=千克20xx千克=吨
3千克=克8000克=千克
3.小组讨论.
园林工人要一条长1千米的小路两旁植树,每5米种一棵,算一算,路两边一共种多少棵树?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11
教学内容:
课本第44页练习六6-11题。
教学目标:
1.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休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75-36=3×15=12×6=5×13=
13×4=4×21=18×2=7+23=
2.长方形周长如何计算?正方形呢?
请大家取了数学练习本先估计下封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再量一量,看看你估计的准确不准确。(注意让学生说一说要量出哪些数据)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六”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审题。然后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2)讨论:如何画一个和它周长相等的正方形?要画出这个正方形,你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如何求出正方形的边长?
2.完成“练习六”第9题。
学生独立审题,完成后同桌先交流检查,再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六”第10题。
(1)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菜地的一面靠墙,可能是哪一面?这样篱笆的长度还有几面?哪一面靠墙篱笆最短?
4.完成“练习六”第11题。
(1)出示第1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组织小组活动,解决以下3个问题:拼成的长方形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
(2)出示第2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组织小组活动,解决以下问题:如何拼成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如何拼成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周长又是多少厘米?
5.完成思考题。
(1)观察图形,和同桌指一指这个图形的周长指是哪几条边?
(2)围成这个图形的几条边的长度你能找出来吗?
(3)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你还可以用其它的方法求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三、课后作业。
课本45页“动手做”。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中你学会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6. (10+6)×2=32(厘米)
画正方形略,所画正方形的边长是32÷4=8(厘米)。
8. 39 45 72 65 52 84 36 30
9. 6×3=18(厘米) (18+6)×2=48(厘米)
10. (8+5)×2=26(米) 5+8+5=18(米)
11. (1)(6+3)×2=18(厘米) (2)4×4=16(厘米) (8+2)×2=20(厘米)
教学反思:
对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做练习题时,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让学生感受图形的变换,关注原来图形的周长和拼成的图形的周长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锻炼推理能力。最后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可以加深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12
教学内容:
课本第76--77页。
教学目标:
1.复习和巩固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系统化。
2.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善于观察、探索、发现生活中的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根据条件弄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能选择正确合理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一下我们之前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练习十”。(板书课题:练习十)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6题。
指名学生口算。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1题。
出示条件,让学生说说可以提出哪些不同的问题,并说说怎样解答。
3、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2题。
出示题目,从图中我们可以先求谁的身高?(小英)再求谁的身高?(小军)
4、完成教材的`77页“练习十”第3题。
学生读题,前两项费用总和怎样算?怎样算食宿费?
5、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4题。
学生理解题意,算一算,填表。
6、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5题。
出示题目,根据条件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7题。
出示情境图,说说你准备怎样求梨的重量,怎样求苹果的重量,方法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8、9、10题。
学生读题,小组交流讨论,独立列式计算。
集体交流。
3、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的11题。
出示题目,怎样理解“一律半价”,半价后花生、开心果、香瓜子各是多少元?
独立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4、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思考题”。
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
教师在学生表达不清的情况下,适当补充。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二、基础知识训练
1. 26 48 16 21 45 56 15 13
2.(1)拔河的有多少人?5×12=60(人) 60-16=44(人)答案不唯一
(2)合唱组有多少人?26+8=34(人) 34×3=102(人)答案不唯一
3. 136-15=121(厘米) 121+21=142(厘米)
4. 540+380=920(元) 920-130=790(元)
5. 24 31 35 34
6. 60÷5=12(元) 12+4=16(元)
三、解决问题
1.梨:280×2=560(千克)苹果:280×2+70=630(千克)
2.(8).12×3+7=43(辆)
(9).48+50+54+49=201(毫米)
(10).鸭:(54-20)÷2=17(只)鸡:17+20=37(只)
3.(1)26×3=78(元) 78÷2=39(元)
(2)72÷(12÷2)=12(袋)
4.思考题
(73-49)÷2=12(元) 73-12×4=25(元)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13
教学内容:
教材第6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注意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检查验算的习惯。
2、在解决问题,复习算法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简单除法的口算。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学到哪些新的知识?请大家先看教材,再在小组里说说,最后把本单元主要的知识点写下来。
教师小结:同学们整理得很好,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复习一)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复习第1题
出示题目指名口算。
对比每一组题,你发现了什么?
2、完成复习第2题
(1)独立完成第一组题,说说每一小题的计算过程。
(2)观察第2组题,你能估算出每题的商大约是多少?学生估算完之后,再用竖式计算并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3)独立完成第3题,并验算,说说你是怎样验算的。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复习第3题。
学生看表,理解表的意思。
提问:你知道“时间、速度、路程”之间的关系吗?
明确数量关系
2、完成复习第4题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
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提问:怎样求剩下的钱?“剩下的钱还能买几个乒乓球”你能列式计算吗?
3、完成复习第5题
独立看图,思考题目意思。
(1)小组讨论:王老师买的笔为什么不是钢笔?买的`球为什么不是篮球呢?
(2)“把买的笔和球的钱都买笔记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用买笔的10 8元和买球的60元合起来去买笔记本)这些钱购买20本吗?这道题又该怎样解决?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一起算一算。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1. 40 3 20 12
400 30 21 16
2. 123 120 102
141 105……3 70……3
112 103……2 100……2比一比略
3. 4900 290 140
4. 50-26=24(元) 24÷2=12(个)
5.(1)圆珠笔和乒乓球。
108÷3=36(支) 60÷2=30(个)
(2)(108+60)÷9=18(本)……6(元) 18
(3)答案不唯一,例如:用买球的钱去买圆珠笔能买几支?
60÷3=20(支)
教学反思:
通过复习,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形成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认知结构,掌握口算、估算、笔算的基本方法。能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熟练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提高除法的计算能力。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题不同类型的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练习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板书课题:练习九)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练习九第1题
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提醒学生思考:第2小题十位上为什么是0?第4小题个位上为什么是0?
2、练习九第2题
分组讨论比较。
第一组:这两题商里的.2个0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第二组:这两题的末尾为什么都是0?为什么第2小题有余数?
第三组:这两题商里的0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九第3题
读题,说说题意。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你准备怎么做?
2、完成练习九第4题
观察表格,你发现挖的天数和每天挖的米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乘积相等,挖的天数越多,每天挖的米数就越多,挖的天数越少,每天挖的米数就越多。)
3、完成练习九第5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怎样求有多少个合格的节能灯?怎样求需要多少包装盒?
4、完成练习九思考题
(1)题目中对商有什么要求?方框中可以填几?你是怎么想的?
(2)题目要求什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希望大家在课后多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板书设计:
1.商是两位数80……2商是三位数102……4
商是三位数150商是两位数40……6
2. 120 102 290
290……2 102……3 100……3
3.420÷4=105(下) 321÷3=107(下)
540÷6=90(下) 505÷5=101(下)
90
吴小娟拍得最快,金阳阳拍得最慢。
4.840÷8=105(米) 840÷7=120(米)
840÷6=140(米) 840÷5=168(米)
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商越大。
5.640-10=630(个) 630÷6=105(个)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15
教学内容:
第34~35页。练习五。
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重难点:
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1千克=( )克4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5000克=( )千克
2千克○160克550克○1千克
3千克○2500克10千克○8000克
二、巩固练习
1、第1题
(1)出示情景图提问:你们见过这些物品吗?篮球和乒乓球哪个更重?
估一估:篮球大约有多重?乒乓球大约有多重?你用什么单位来计量的?
(2)根据给定的数据选择适当的计量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2.第2题
(1)提问:一只小麻雀大约有多重?一只山羊有多重用哪个单位合适?估一估:一只小麻雀大约有多重?一只山羊大约有多重?一只母鸡大约有几千克?一头头大约多少千克?
(2)用线连一连,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第4题
(1)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要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策略?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组织交流汇报。
汇报时主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解释。
4.第6题
(1)理解题目含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你能算出2号杯里的橙汁重多少克吗?怎样算?
(3)学生算出2号杯中橙汁的重量。
(4)提问:你能估计出3号杯和4号杯里的橙汁大约各重多少克吗?(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5.思考题
(1)学生自己思考。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因为每个菠萝同样重,每个苹果也都同样重。从天平的两侧各拿去相等重量的水果(1个苹果和1个菠萝),发现2个菠萝的重量等于6个苹果的重量,由此推出1个菠萝的重量是1个苹果重量的3倍。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课,你又学到了什么解题思路呢?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06-16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2-05
小学数学教案04-29
小学数学教案11-04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0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