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教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08 07:41:36 三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篇(精选)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篇(精选)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查找资料,了解大雁的相关知识;小黑板(生字词)。

  【教学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更羸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1、出示小黑板:

  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什么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2、导入:

  一句话,我们就了解了更羸这么多的情况,时至今日,我们还谈到他,是因为他与一个成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板书“惊弓之鸟”)读了这个故事,我们会揭开他成为有名射手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段读课文,对读不好的段落重点指导读好。

  3、认读生字词:

  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大吃一惊、孤单失群

  提醒:“更”是多音字,在课文里读 gēng,不要读成 gèng。弦,读 xián,不要读成 xuán,笔画是8画。“愈”读“yù”,不要读成“yuè”;“惨”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并归纳问题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全班交流。

  3、再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归纳出有价值的问题,如:

  ⑴ 更羸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雁?

  ⑵ 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解决难点

  1、说“更羸不用箭能射下大雁”是哪几自然段?(1~4)

  ⑴ 指名读1~4自然段:

  ⑵ 更羸打猎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看到的那只大雁的?(用“ ”画出来:一只、慢慢的,边飞边鸣)

  ⑶ 更羸指着大雁说了什么?谁来读一读他的话?(更羸的话中用了“只要……就”,表达出更羸的胸有成竹,所以读时语气要肯定。)

  ⑷ 魏王为什么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如果是你,你相信更羸的话吗?

  ⑸ 指导朗读:更羸虽有把握,但态度谦和。魏王的话要用不解和疑问的语气来读。

  ⑹ 齐读1~4自然段。

  2、师:更羸到底有没有将大雁射下来呢?哪几自然段告诉我们?

  ⑴ 齐读5、6段。

  ⑵ 更羸怎样射大雁的?大雁听到弦声怎样?哪些词写出拉魏王吃惊的程度?

  句子对比:

  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那只大雁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掉下来。

  (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

  ⑶ 指导朗读:突出两个“直”,突出“啊、大吃一惊、真有、这样”。

  3、师: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⑴ 默读7~9自然段。思考:最后一段话,更羸一共说了几句话?每一句话讲什么?(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的分析?)

  ⑵ 同桌交流。

  ⑶ 集体交流:更羸的这段话总共有四句。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更羸看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得出的结论。

  ⑷ 语言训练:

  根据课文内容说话:因为________,所以________。

  ⑸ 指导朗读,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总结课文

  1、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你觉得更羸是个怎样的人?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个主题单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燕子》,我将从教材理解、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这四大版快来阐述。

  一、教材理解

  《燕子》是由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以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以及文静优美的休息场面这四个方面构成文中的四个自然段。全文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地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燕子,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对春天及"春天的使者"燕子的喜爱之情。本文的教学可以分两个课时进行。我今天主要说的是第一课时。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学生的具体要求,结合本组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制订为:

  1、学会认读9个生字,会正确读写"燕、聚、稻、偶"等生字。

  2、初步感知课文,细读第一、二自然段,感受燕子的活泼以及春光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试背第一、二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话。

  二、教学策略

  围绕以上的教学目标,结合新课标的理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伙伴。本节课中,我在课堂上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导读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引导学生在自主中学习课文。采用"读读、划划、想想、议议"的教学模式,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美,读中感悟,读中发现,读中理解,并利用课件让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燕子的活泼,体会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学生对充满活力的春天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三、教学流程

  语文教材中的文字是凝固的,但其凝固的东西是鲜活的。语文教学就应该引领学走进其中,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本着这样的理念,下面我就来重点说说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我是分五个环节进行设计的

  (一)谜语导题激发兴趣

  1、猜谜语:我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都是猜谜高手,今天王老师也带来了一则谜语,有信心接受挑战吗?然后课件出示谜语:小小姑娘穿黑袄,尾巴像把小剪刀,屋子造在房梁上,捕捉虫子本领高。

  2、揭题:燕子,在出示课题的时候指导学生书写"燕"这个字。先课件出示燕子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外形,然后书写"燕",边写边说燕的上面是燕子的头部,不要忘了下面的一短横,中间部分的口是燕子的身体,分别放到口字的两旁部件就像是燕子的.翅膀,底下的四点就是燕子的尾巴。

  3、说到燕子,我们就会想到春天,有位大作家郑振铎写了一篇有关燕子和春天的文章,我们赶紧打开书,好好地读一读。

  (如果说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小河,要它荡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推力的,这个推力就是创设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让他们对学习产生一种期盼,对新课产生一份关注,营造一种"课伊始,情已生"的境界。而本环节中的猜谜导题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对"燕"字的分析,又让学生对汉字有了审美的愉悦,此时再引入课文正是最佳的时机。)

  (二)初读课文把握整体

  1、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读顺。(这样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达到读通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夯实基础的目的。)

  2、让学生充分读课文后,课件出示词语:

  俊俏吹拂增添掠过偶尔沾了一下荡漾五线谱

  学习生字词时我安排了以下三个小环节:

  (1)这些词语你们会读了吗?采用个别读——开火车读——小组读的形式来检查。

  (2)在学这些词语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困难?需不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这两个小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来反馈讨论识记难记的生字和不懂的词语。)

  (3)读了课文后,燕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最好能用上这里的词语来讲一讲。

  学生可能会说:燕子很俊俏。我就引:是呀,燕子的外形多可爱啊!可能会说:燕子停在电线上像五线谱,我就说:燕子不仅飞的姿态美,停在那儿休息也很美呀!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就在关键处加以引导,让学生了解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是讲燕子的外形特点,第二自然段是讲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第三自然段写在飞行中燕子的各种姿态。第四自然段写停歇在电线上的燕子美景。

  (设计这一步除了进一步巩固字词,会把读懂了的词语加以灵活运用,同时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对课文有了浅层次的感悟,从而为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近观燕子抓住特点

  1、启读:春天是一场戏,燕子是这场戏的主角,那它是怎样亮相造型的呢?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读后划出燕子的外形。(羽毛、翅膀、尾巴)

  2、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燕子?(板书:活泼可爱)从哪儿看出来?通过找课文里的句子提炼出: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

  3、作者把燕子写得这么美,那该怎么读呢?然后通过指名读、小组赛读、男女读等形式抓住"乌黑光亮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这些关键点进行点面结合的朗读训练。

  ("文章总有一些生长点",这环节我让学生读读、划划,并根据学生读后的收获,抓住"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这一生长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教学时采用对话与交流的方式,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相交流碰撞,相互启迪,让他们在自主感悟的基础上运用多元方式来品读句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四)欣赏春光感受生机

  1、燕子出场前那是什么样的情景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天。学生反馈后,出示课件:春天美景图,也就是第二自然段图片。让学生欣赏,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哪些景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并说说理由。

  2、交流以上的问题。(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做适时的点拨和补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引导)

  (1)体会"蒙蒙的"感觉,感受色彩的丰富(黄、青、绿等各种颜色)

  (2)以读促悟:"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这是一个长句子,主要意思就是微风吹拂着柳丝。教学时引导学生读出柔、嫩、多的感觉。)

  (3)理解"赶集似的聚拢来。"结合学生的实际先让学生说说赶集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人多、热闹、很急、惟恐落后),再让学生想象花、草、树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的情景,并出示一些图片加深理解。

  3、引读:这样的场景就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4、在这样的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也来了,它是怎样来的?抓住赶字来理解燕子不辞辛劳、追赶春光的样子,并指导朗读。

  5、小结:是呀,生机勃勃的春天,有了小燕子的轻快的影子,动听的叫声,就为春天增添了更多的生机。(板书:增添生机)

  (这一大环节我紧紧抓住一个长句子和两个"赶"字进行教学。通过对长句子的读、悟,让学生体会到春天的美。通过花草的"赶"和燕子的"赶"的理解、感悟,让学生体会到春天的生机和燕子的可爱。)

  (五)、指导书写积累巩固

  1、三年级的教学重点虽然已经不是生字词,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书写的指导。我出示生字:让学生说说哪几个字特别难写或是容易写错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书写。预设:聚、稻、偶等字。

  2、同时课标中对中年级的学生提出了"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和精彩的句段"的要求,因此最后我就让学生试着背背第一、二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话,学会积累。

  四、板书设计

  燕子

  活泼可爱

  增添生机

  好的板书是一篇课文的袖珍版,是直观教学的体现,更是课堂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我今天的板书采用学生感悟、教师归纳的方法来设计,根据作者的思路,展示教学的思路,体现我的课堂重点,既简洁又明了。

  课堂是生成的,也是灵动的。总之,在这堂课中,我始终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在凸现语文课的"文"味,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习得语文,在愉悦的环境中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学习目标

  1.交流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及对父母之爱的回报,注意用具体事例表达真情实感,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2.写父母对自己的爱要表达真情实感,语句通顺。

  3.能发现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述。

  4.认读与树木有关的形声字,背诵古诗《游子吟》。

  5.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

  课前准备

  1.选定凝聚着父母之爱和回报父母之爱的照片、录像、玩具或小礼品等。

  2.准备为回报父母之爱而做的礼品。

  口语交际

  1.组员轮流说,拿出课前准备的物品,向同学介绍,并介绍物品后面所蕴藏的感人故事。

  2.说说自己应该怎样爱父母。

  习作

  上完一节洋溢着爱的口语交际课,那些感人的事例我终生也不会忘记。现在我就来写一写父母对自己的爱。把自己的作文带回家,让父母批一批。

  提示:可以写自己在口语交际课中讲过的事,也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其他事,还可以写自己和父母之间其他感人的事。记住:只要是爱的故事,无论大小,无论远近,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写。只要表达了真情实感,把感人的.事情写清楚、写具体,爸爸妈妈一定会将我们的习作当做最好的礼品。

  我的发现

  提示:我国的汉字大多一字多义,了解一字义的现象,对阅读、写作都大有好处。理解一字多义并不困难,可以联系上下文,可以,还可以向人请教。

  1.自读两组句子。

  说说“光”和“抽”在不同句子中不同的意思。

  2.我发现,还有一些字也有这个特点。

  如:花

  a.公园里的花可多了。

  b.奶奶眼睛花了。

  c.我不乱花钱。

  d.林子里鸟可真多,有白的,有黄褐的,还有花的呢!

  日积月累

  读读认认

  1.背诵儿歌,看谁背得正确、流利。

  2.我发现这些生字都是字,偏旁都是。

  读读背背:练习背诵。

  展示台

  这几天,无论是课内学习还是课外综合性学习,同学们都感受到了深深的爱,它是我们生命的养分,也是世界和谐美好的原因。下面我们就把父母批改过的习作以及综合性学习中为回报父母之爱的各种小制作、记录等准备向大家展示。

  小组合作

  1.小组成员共同利用课桌搭建一个展示台,将每个组员的作品都展示出来。

  2.小组成员互相介绍展品的来历及制作过程,读一读父母给自己批改的作文,可以提问,也可邀请老师参加。各组巡回参观,在参观过程中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问。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大青树下的小学》

  教学要求: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球”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

  2.能和同学交流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说一说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频、图片资料、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

  三、试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提示一下。

  四、分组朗读,小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晨、绒、服、装、读、影”。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晨”是上下结构,注意“辰”要拖着“日”,相互要结合紧凑。

  “绒”是左右结构,由“纟”和“戎”组成,右边的“戎”共六笔,不要漏写。

  “服”的'“月”字旁要瘦一些。

  “装”是上下结构,书写要紧凑。

  “读”是左右结构,右边是“卖”,不是“买”。

  “影”是左右结构,右边三撇,写得匀称。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通过朗读感悟民族小学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完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3.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教材分析:

  用自己的眼睛看,脑筋想,用心去体会,创作与大家不一样的东西既是的也是最独特的,更是最有价值和个性的。课文再现了小作者画红马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而喜出望外的情景,极富儿童化的语言,既贴近孩子的生活,通俗易懂,学生一定会很喜欢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独立学会要求掌握的10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学习运用工具书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自由、含苞待放、居然”等词语。

  能力目标:初步了解冒号的一般用法。能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在学习、生活中只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才能体验尝试后的喜悦。

  教学重点:

  1.注意“帮”的结构;“待”是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

  3.体会文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懂得:只有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才能体验到尝试后的喜悦。

  教学难点:

  学习冒号的用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读顺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了解小作者的创作过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

  1.你逛过动物园吗?谁能说说你见到的马有什么特点?

  2.你见过红马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故事,故事的题目是——

  板书并指名读课题——《红马的故事》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法指导:(课件出示)

  1.标:标出自然段。

  2.记:画出生字、新词及不认识的字词,问一问,记一记。

  3.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4.问:不懂的问题。

  (二)讨论:

  小组长检查自学情况,教师巡视。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按自学步骤自学课文

  3.检查生字情况

  A.出示文中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文中圈出,再齐读。

  B. 扩词。

  含苞待放 滑稽 自由 一片叶瓣 一只苍蝇 一头牛 一匹马

  C. 你还能找出这样的词组吗?(一幅画)

  (三)师生交流。

  1. 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 课后延伸:边读书边想象并动手画一画小作者的画上画了些什么?

  四、写字指导。

  1.自主观察“我会写”中的字,说说你的发现:你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哪个生字?

  2.重点师范写以下几个字:故、级、粉、板、事

  3.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交流。

  强调:左右结构的字不能太分开,“事”字的横要注意有变化。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体会文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懂得:只有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才能体验到尝试后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听写生字,用“事”组词。

  二、创设情境,抓住关键词句。

  1.平常你最喜欢什么老师上课,为什么?

  2.读了红马的故事,说说文中的老师你喜欢吗?为什么?

  3.从课文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这位老师不仅你们喜欢,他的学生们更喜欢?

  4.喜欢他什么?从哪些词句读出来?

  三、朗读指导,读中品文。

  1.引导学生读不同的段落,想象不同的心情,试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

  2.分小组分角色朗读,读出对老师的喜爱、敬佩、感激,为我大胆创作得到肯定而惊喜、自豪。

  四、教学目标:

  1.学会l0个字及相关的词语,会认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中描绘的巨人形象,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

  1.学会10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诵读过程中,让学生的情感融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言激趣

  1.播放课件,在优美的画面和柔和的音乐声中教师范读第1节:“当我一个人坐在草地上,/望着远方连绵的山群,/我总是把我们的大地,/想象成一位和蔼的巨人。”小朋友们,你们想了解大地这位和蔼的巨人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课文吧!

  2.板书课题:大地巨人读题

  二、自主阅读

  1、提出学习要求

  (1)播放课件:你从诗中哪些语句体会到大地像一位巨人?自由朗读课文的1、3、4节,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自由练读,把找到的诗句大声地读一读。

  (3)同座交流各自的体会。

  2.按要求自主阅读,教师相机指导。

  三、讨论交流,读中感悟

  1.指导读第2、3节。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模样和声音,大地巨人是什么样儿呢?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地想象成巨人的?指名读第2、3自然段。

  (2)读完这两节诗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①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画简笔画,相机指导。出示句子“他起伏的胸肌呈丘陵和盆地”,描放丘陵、盆地等自然风貌图片。这里作者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到的`自然景物打的比方,大地这位巨人体魄多么健壮呀!它起伏的胸肌是丘陵和盆地。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第2节第1句。

  ②指名读第1节第2句。说说“盖满”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老师指导学生读出大地满眼都是绿色的感觉。

  ③听,这是什么声音?点击课件,播放风吹过山谷的声音。那是大地在呼吸呢!

  ④指名读第3节。说说读后自己的感受,相机读词语:胡须茂密

  ⑤课件出示茂密的森林图片,让学生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⑥点多名同学赛读。

  评价语:“你读出了大地的美丽!”“大地多么宽广!…”“大地真是一位巨人呀……”

  ⑦配乐朗读第2、3节。

  2.指导读第4节

  (1)过渡语:同学们读得真好,让我们似乎看到了这位和蔼的巨人,他也做游戏呢!

  (1)指名读第4节。说说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大地巨人的游戏是什么?(日升日落)

  (3)指名运用手势表演巨人手拿红气球,让它升起下沉,诵读。

  (4)看教师手势,全班一齐表演诵读第4节。

  3.把第2、3、4节连起来读,读出对大地巨人的赞美之情。

  四、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背诵

  1.自主选样认为最生动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互相交流背诵,同桌互背互评,然后班上比赛背诵。

  指导朗读,每一节最后一个字均押韵,前4节第3行以相同的韵脚结尾。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满含赞叹地背诵,教师相机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给予鼓励,对学生动情的朗读给予表扬。

  五、读全文,回归整体

  学完这首诗,大家一定了解了为什么说大地像巨人了。你还想说些什么?

  教师小结:大自然是如此神奇。大地这位和蔼的巨人博大、宽广。他宽厚地对待我们,让我们在他身上自由自在地跳跃翻滚。让我们用的热情去赞颂他吧!配乐朗读全文。

  六、动手实践,扩展学习

  1.读课文,根据课文描述,想象大地巨人的模样,试着为大地巨人画一张像。

  2.学做小诗人,仿照第2、3、4节,再为大地巨人编几行诗,读给大家听或写下来。

  板书设计:

  大地巨人

  和蔼 博大 宽广

  引导学生说出冒号的作用。

  出示句子:

  1. 老师走到我旁边,笑着问:“画好啦?这是什么马?”(表示提起下文)

  2. 花瓶里有三朵百合:一朵盛开,一朵含苞待放,一朵掉了一片叶瓣在桌面上。

  (用于总说后面,表示分说。)

  五、拓展想象:

  其他的同学看到了我的画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

  《花的学校》

  教学要求:

  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罚”等5个生字。掌握“假”这个多音字。会写“落、荒、笛”等13个生字。认读“湿润、荒野、簌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的情景。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读准下列字的字音。

  荒笛罚假裳

  2.交流、识记生字。

  A.加偏旁记忆的字:荒—谎

  B.换偏旁记忆的字:笛—油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湿润:潮湿润泽。

  荒野:荒凉的原野。

  狂欢:纵情的欢乐。

  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其他同学思考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3.说说每段的内容。

  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第二段(第3自然段~第5自然段):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便放假了。

  第三段(第6自然段):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

  第四段(第7自然段~第9自然段):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准妈妈扬起了双臂。

  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1.听教师朗读。

  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

  6.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开火车读课文,边听边思考:每一段讲的是什么?

  2.指名学生用简洁的话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二、读中感悟,探究解疑。

  1.学习第一段。

  A.教师指名读。

  B.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句话,并说明喜欢它的原因。

  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理解体会:哪一个词语概括了东风的特点?(湿润)从“走过”“吹着口笛”这两个词语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这句话该怎样理解?读了这句话,你会想到怎样一幅画面?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理解体会:为什么是“一群一群的花”,而不是“一朵一朵的花”呢?你认为花会从什么地方跑出来呢?教师引导,启发想象。你从“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这句话中感悟到了什么?“狂欢”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出花儿在绿草地上跳舞的情景吗?

  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习第二段。

  A.学生齐声朗读。

  B.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为什么“我”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你是怎么理解“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了解小萝卜头虽身陷困境,但是对自由生活有着无限的追求和向往。解析小萝卜头对小虫子“一捉一放”的心理变化。

  3、由“骄傲”(例中学)“若有所思”(实践悟)两个词语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空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难点:

  由“骄傲”、“若有所思”这个词语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空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情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吃着霉米饭长大,不知糖是什么味儿的小朋友,他就是我们的同龄人——小萝卜头。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关注小萝卜头,感受他那不一般的生活!

  2、谁来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以情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回顾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梳理课文思路。

  二、品读文章,例中学

  1、找学生读学案第一部分的要求。

  2、学生默读,师巡视并提出默读要求。

  设计意图;默读是三年级学生的起始阶段,培养学生正确的'默读习惯。

  3、汇报展示:

  预设:

  (1)小虫子外形的描写读中悟,指导朗读。

  (2)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唯恐伤害了它。(小萝卜头动作的描写,体会小心翼翼。)

  (3)入春以来,这种虫子很多,常常撞进铁窗,陪伴着常年呼吸不到自由空气的人们。

  (失去了自由的人们看到飞来的小虫很亲切,小虫们似乎也很懂事,知道来陪伴这些禁锢已久的人们。)

  (4)又飞来一只,他们并排在一起,故意在人面前骄傲地爬着。

  抓“骄傲”“并排在一起”两个词,体会小虫子可能在想什么?

  小虫可能在想:我有(),你没有()。我能(),你不能)。我可以(),你不可以()。

  师小结方法:

  设计意图:给学生支架填补课文空白,降低了难度,多样选择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三、填补空白,实践悟

  1、小萝卜头这么喜欢小虫,为什么又把它放了呢?

  预设:

  他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

  (学生也可用自己的话说)

  2、“若有所思”这个词语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空白。

  3、学生练写

  4、展现学生作品

  5、师小结

  设计意图:体验情感,由动嘴说到动笔写,写作是阅读知识的巩固和发展,这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迁移用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把每天读的书放在楼栏杆旁,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小萝卜头可能看到了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动笔写一写。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

  《不懂就要问》

  教学要求:

  1.会认“诵、例”等11个字,掌握“背、圈”这两个多音字,理解“私塾、霎时、戒尺、鸦雀无声”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课文。

  3.体会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不懂就要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孙中山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具准备: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2.师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文。揭题:不懂就要问。

  4.齐读课题,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课文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二、找“生字伙伴”,评“识字大王”。

  1.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生字伙伴”。

  2.合作交流:

  师:这些生字你认识几个?请“小老师”教同学们读一读,争取把字音读准。生读生字,相互指正。

  3.以小组形式向全班展示学习情况,评选“识字大王”。

  4.出示生字词卡片,分组识字竞赛。

  三、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想:你读懂了什么?(解决前面的问题及理解“私塾、戒尺、霎时、鸦雀无声”的词义)还有什么不懂的?

  2.指名分读课文正音。(指导朗读:示范读、指名读、齐读)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座互相交流后,举手回答。(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四、学习生字。

  1.借助多种识字方法识字。

  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识字等。

  2.写字比赛:教师范写,学习新笔画,引导书空笔顺。学生练习后,自荐写字,并评奖。

  五、课堂作业。

  1.抄写写字表一遍。

  2.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一段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卡。

  2.听写本课生字。

  二、四人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思考:课文中的孙中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思考: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勤学好问?划出相关的词句。

  3.集体交流阅读心得,并在交流中及时解决学生先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重点交流:

  a.从“照例”、“流利”、“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b.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侧面描写,更突出了孙中山对待学习的认真、执著的态度)

  c.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式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你体会到什么?(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同时,解决“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句话的意思。

  4.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提出来讨论交流。

  5.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到了什么?

  四、拓展阅读,注重迁移。

  (出示PPT)积累格言,明读书道理。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格言,请你用心读一读,悟一悟,定会有收获。

  ①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②蜂采百花酿佳蜜,人读万卷知深理。

  ③书声歌声声悦耳,粉笔钢笔笔生花。

  ④恒心搭起通天桥,勤奋拨开智慧门。

  ⑤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⑥千古文章书卷里,百花消息雨声中。

  ⑦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恨读书迟。

  ⑧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五、布置作业。

  1.迁移练习。

  用“不是糊里糊涂、壮大胆子、不懂就要问、弄清楚、连连点头”等词语写一段话来赞扬一位同学的勤学好问精神。

  2.收集有关孙中山先生的小故事。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

  翠鸟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翠鸟、苇秆、腹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以及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有关翠鸟的资料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收集有关翠鸟的资料。

  2.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并记下不懂的地方。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鸟吗?都喜欢那些鸟?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新朋友——翠鸟。(师生共同板题,借机提示“翠”的写法。)

  2.你对这种鸟有哪些了解?(交流资料)

  二、自读自悟。

  1.认读生字。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翠鸟的什么特点?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全班汇报交流

  1.指名认读生字,注意“赤”、“衬”、“衫”是翘舌音;“苇秆”不要读成wéi gān

  2.认读词语:

  浅绿 衬衫 疾飞 等待 逃脱

  锐利 蹬开 一眨眼 腹部 饲养

  3.把这些词语放回课文中再读一遍,注意把句子读通。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一段

  过渡语:你们的脑海中有没有出现翠鸟的样子?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板书 : 色彩鲜艳或美丽 、小巧玲珑

  1.那么,课文怎样写翠鸟的.色彩鲜艳、小巧玲珑呢?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看插图,想象翠鸟的样子。(自由读,指名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2.(出示翠鸟图片)翠鸟长得什么样?你能像课文中那样为大家介绍一下吗?

  (1)重点抓住“颜色鲜艳”这个词来体会,并感受运用拟人、比喻表达的好处。教学时运用比较的方法出示句子“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的,并带有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是浅绿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让学生把这几句话和课文上的比较一下,觉得哪个写得更好一些。

  (2)你还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说一说理由。

  (3)带着刚才的体会把这一段美美地读出来。

  3.总结:课文对翠鸟的描写,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言之有序地描写的。

  五、抄写生字

  1.自主记忆字形。提出难写的字。

  2.指导书写。

  3.抄写生词。

  六、作业

  1.练写生字。

  2.有顺序的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并做记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齐背第一段。如果让你用一两句话来说说翠鸟的样子,想一想,怎样说比较合适?

  二、学习课文内容

  过渡语:看来,翠鸟美丽的外形确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翠鸟可不只是外表漂亮,它捕鱼的本领也很高呢!课文哪一段写的是翠鸟捕鱼的情景?

  1.自学第二自然段,出示自学要求:

  (1)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你了解了翠鸟的什么特点?

  (2)画一画表现翠鸟动作敏捷的词句。

  2.指名说,要求:先读所画的词句,再谈自己的感受。顺势朗读,评读,适当范读。

  (1)抓住“疾飞”、“一眨眼”、“蹬开”、“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贴着”“只有……还……还……”这些重点词语体会翠鸟动作的迅速敏捷。

  (2)练习朗读,读出翠鸟动作的迅速敏捷。

  (3)从那些词语看出翠鸟的机灵?读出小鱼的机灵,突出翠鸟的机灵。

  (4)试着背一背。

  三、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1.课文最后两段除了告诉我们要爱护翠鸟,和鸟类做朋友的道理外,也表达了作者和小朋友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找一找哪些句子能体现作者和小朋友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并把它读出来。

  2.学生找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四、回顾全文

  课文学完了,谁能说一说作者是怎样把翠鸟写那么美那么可爱的?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写法:

  1.抓住事物的特点;

  2.仔细观察,按一定顺序写;

  3.运用比喻、拟人等生动的表达方式。

  五、读写结合:(任选一题)

  a) 用连续的动词写几句话。

  b) 仿照《翠鸟》写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六、课外实践:

  收集有关鸟类的图片和资料,办一期以鸟类为主题的手抄报、板报。

  板书设计

  翠 鸟

  外形: 颜色鲜艳 小巧玲珑

  疾飞……一眨眼……

  动作: 蹬开……像箭一样…叼起…贴着

  只有……还……还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科学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书是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从书中我们能汲取营养,获取丰富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与书有关,题目是:22石头书

  2、看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⑴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不了解的词语。

  ⑵会读会写生字词。

  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勘探奇怪聚精会神足迹矿物地壳刨根问底

  2、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词语,让学生逐个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⑵指名解释词语:

  ⑶齐读生字词。

  ⑷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勘、探、叔、矿、刨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

  4、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5、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6、弄清脉络,出示思考题:

  根据下面的意思,对照课文想一想,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说了这些意思。

  ⑴川川和磊磊发现一位勘探队员趴在石头上看着什么,感到好奇。

  ⑵勘探队员叔叔的介绍使川川和磊磊理解了石头书的含义,了解了有关化石的知识。

  ⑶川川和磊磊很高兴,也想读这本书。

  三、精读课文

  1、引出全文的感情线索。

  读课文,思考:川川和磊磊这件事的过程中是在不断变化,清在稳重画出有关的词语。

  2、朗读第1、2自然段。

  3、朗读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这种好奇的心情表现出来。

  4、过渡:勘探队员的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川川和磊磊的好奇,哪们,勘探队员到底在干什么?下节课学习。

  四、作业:

  1、练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1、朗读课文3、4自然段。

  过渡:第1、2自然段告诉我们勘探叔叔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看着什么,这一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了川川的好奇。哪么叔叔究竟在干什么?

  川川和磊磊听了叔叔的回答后为什么感到很奇怪?

  比较奇怪与好奇的异同。

  指导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2、朗读学习5~13自然段。

  思考:勘探叔叔夫人面前明明是一块光秃秃的石头,可他为什么说自己在读书?

  (引导学生从石头的外形,石头的字画,及石头的价值和作用这些角度考虑)

  ⑴川川和磊磊听了勘探叔叔的话,为什么不禁笑了起来,不禁是什么意思?

  ⑵石头上的字指的字是什么?画指的是什么?

  ⑶读第12自然段,联系第8、10自然段,想想勘探队员叔叔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里曾经是海洋和密林?

  ⑷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这本书究竟有什么用?只是根据什么来推断的?

  3、朗读第14自然段。

  川川和磊磊为什么高兴?为么说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这里的读字应怎样理解?

  4、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

  1、说说石头书的含义。

  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随着作者阅读了石头书,了解了有关石头里蕴藏了这么多知识。在大自然种,还有许多类似的石头书这样的事物,等待我们去探究,去研究。我们现在应努力学习,长大了去揭示哪些奥秘。

  三、作业:

  练习朗读课文。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11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田字格中的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在多种形式的读的基础上想象、感悟。

  2、通过表演、联系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秋儿为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克服恐惧独自在家的经历中受到启迪,学习做个勇敢、守信的孩子。

  重难点分析: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秋儿等电话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秋儿的具体表现,通过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表演等方式体验人物情感,感受秋儿的成长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一)谈话导入。

  1、你们有没有一个人在家过夜的经历?如果让你晚上独自在家,你会害怕吗?

  鼓励学生实话实说。

  2、有一个叫秋儿的小朋友,本来她胆子可小啦,可是她居然独自在家度过了整个夜晚。你一定好奇,她是怎么由胆小变勇敢的呢?这可多亏了一个重要电话。板书课题

  (二)读题质疑。

  看到这个题目,你的脑瓜里一定出现了不少问号吧,你想知道什么呢?

  如:这个重要电话是谁打的,谁接的?电话的内容是什么?这个电话为什么能让秋儿变得勇敢?为什么说这个电话是重要电话?

  教师随机简单板书有价值的问题。

  好,现在赶紧读一读课文,去文中寻找自己的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通课文,自学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画出生字新词,多读一读,想想有哪些识记本课生字的'好方法。

  (二)检查自学效果。

  1、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2、当“小老师”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 “比一比”,给形近字“娜、哪、那”分别组词,然后做选字填空练习。

  4、指名接段读课文。评议、正音。

  (三)初步解疑,了解课文大意。

  1、对刚才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你有答案了吗?

  电话是妈妈打给秋儿的,在电话中夸奖秋儿是个勇敢的小姑娘。

  教师随机板书“秋儿、妈妈、胆小、勇敢”等词语。

  此时解答简单的问题,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暂时存疑。

  2、谁能用上这几个词(“秋儿、妈妈、重要电话、胆小、勇敢”)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反馈,能讲清大意即可。

  三、前后对比,体会变化。

  (一)体会“胆小”。

  1、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2、谁能读得让我们都感觉到秋儿胆小?谁能读得让我们觉得秋儿的胆子还要小?

  3、体会哪些词重读可以突出秋儿的胆小?

  可、每逢、总要……

  (二)感受“勇敢”。

  1、最后一句话

  你现在知道为什么妈妈说秋儿勇敢了吗?

  这一次秋儿独自在家过夜,没有再逃到娜娜家。

  2、从“胆小”到“勇敢”,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下节课看看这一夜秋儿到底是怎样度过的。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感受成长。

  (一)品读“有电话”部分。

  1、课件出示语段(妈妈临走时说的话),指名读。

  板书“有”,即有重要电话。

  2、指导学生用郑重的语气读,并做出严肃的表情。

  3、你发现妈妈特别强调哪个词?——重要。

  电话这么重要,妈妈这么重视,那么秋儿会以为是什么电话?

  秋儿可能以为是哪个病人有急事找妈妈,事关生死。)

  4、如果你是秋儿,听了妈妈的话,你会怎么想呢?

  我一定要完成妈妈交给我的任务。

  (二)品读“等电话”部分。

  1、过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等电话(板书:等。)的过程中,胆小和勇敢就像两个小人,在秋儿心里打了起来。这个是“胆小鬼”秋儿,这个是“勇敢者”秋儿。两个秋儿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

  2、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自由读4-8自然段,想一想:“胆小鬼”秋儿和“勇敢者”秋儿各有怎样的表现?用直线画出体现秋儿胆小的语句,用曲线画出体现秋儿勇敢的语句。

  学生自读自悟。

  3、全班交流。按事情发展顺序,引导学生读语句,谈体会,并指导感情朗读。

  (1)妈妈刚走……

  ①指名读自己画出的语句,说明是哪个小人的表现。

  ②得出第一轮较量结果:“胆小鬼”秋儿处于绝对优势。

  (2)一会儿,电话铃响了……

  ①读语句,谈体会。

  ②让学生表演“扑”、“抓”动作,体会秋儿急切的心情。这么着急,说明什么?

  秋儿胆小,想接完电话后逃到娜娜家去。

  ③通过做表情理解“懊丧”一词。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⑤得出第二轮较量结果:“胆小鬼”秋儿仍占据上风。

  (3)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①读语句,谈体会。

  从“静得可怕”、“非常紧张”体会秋儿的胆小。

  从“高兴”、“平静”体会秋儿渐渐变得勇敢。

  ②是不是真有老鼠在走廊跑动呢?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这仅仅是秋儿恐惧时的一种想象。

  ③得出第三轮较量结果:“勇敢者”秋儿和“胆小鬼”秋儿打成平手。

  (4)地板上忽然响了一下……

  ①小组合作,表演第7自然段描述的场景。

  分配角色:由两名同学分别扮演“胆小鬼”秋儿和“勇敢者”秋儿,其他同学可以当导演,对演员的表演提供建议。

  注意把秋儿的心理活动变成台词说出来。

  ②登台表演。师生评议。

  ③得出第四轮较量结果:“勇敢者”秋儿占了上风。

  (5)躺在沙发上……

  ①“秋儿躺在沙发上,使劲回忆故事里、电影里那些勇敢的人。”想象一下,她可能想到了哪些人哪些事?

  ②得出第五轮较量结果:“胆小鬼”秋儿甘拜下风,“勇敢者”秋儿最终取得胜利。

  4、小结:在漫长的等待中,秋儿由最初的想逃到后来坚定地对自己说“我不能走!”她终于克服了自己的恐惧,成长为一个勇敢的孩子。

  (三)品读“接电话”部分。

  1、课件出示语段。默读9-11自然段,想一想:接到妈妈的电话(板书接。),秋儿明白了什么?。

  妈妈采用这样的做法是在帮自己克服胆小怕黑的缺点,用心良苦。

  2、她接下来会对妈妈说什么呢?

  课件播放铃声。学生扮演秋儿,老师扮演妈妈,进行互动表演。

  二、回顾课题,总结全文。

  1、你认为这个电话重要在哪儿?

  让秋儿克服恐惧,变得勇敢、自立。

  2、你觉得秋儿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

  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回答这个问题。如:由胆小变得勇敢、有责任心、遵守诺言等等。

  3、总结: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有畏惧、依赖的心理,让我们多想一想秋儿,相信你也一定能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变成一个勇敢的孩子。

  三、独立观察,书写生字。

  (一)读准课后田字格内的生字。

  (二)认真观察字形和占格位置,想想书写生字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件出示生字,交流。

  1、左右结构的字:

  刚:左宽右窄。

  敢:与“取”字区别比较。

  2、上下结构的字:

  勇:上下一样宽,横画写紧凑,注意上边不带钩。

  3、半包围结构的字:

  逃:示范书写,提醒笔顺。

  (四)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四、课后实践,积累运用。

  作业安排:

  练习讲这个故事,把故事讲给家长听,并和家长交流心得体会。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

  【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围绕着“世界是大家的、各国人民是一家”这一主题选入了三篇讲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学习园地本组围绕着,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篇篇充满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爱意。

  《太阳是大家的》以此为题,寓意“世界是大家的”,全世界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

  《一面五星红旗》蕴含着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赞美。课文中的我尊重、热爱国旗的表现,换来他人对“我”的尊重。

  《卖木雕的少年》本文通过写“我”在非洲南部想买一个木雕,但因为过重无法购买,卖木雕的少年看“我”是中国人,特意送我一个木雕小象墩,而且不收钱的事,歌颂了少年的美好心灵和中非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意。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由一篇通讯改写而成。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通讯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进行及时、详尽而生动的报道。它不光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

  【单元总体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句、会写生字词。

  2、分析文章的内容,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感受世界人民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各国人民之间要相互关爱,世界才会更和平、稳定、发展。

  【单元教学建议】

  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明白世界和平人民幸福。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通过体会重点词句来感悟课文内容。

  在每课的.教学末尾,可以引导学生由课文内容延伸开去,联系自己的经历过或读过的各国之间的感人故事,感悟世界和平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单元教学时间】

  《太阳是大家的》2课时。

  《一面五星红旗》2课时。

  《卖木雕的少年》2课时。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1课时。

  《语文园地》4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认识“牧”、“骑”、“振”、“樾”等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瞧!夏天是山村最美的季节。天空那么蓝;远处是青青树林,池塘边,柳树上的嫩叶,象刚洗刷过似的。一幅动人的.画面印入了我们的眼帘。

  2、看图了解诗意

  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

  B、师概括诗意:夏季的一天,一个年少的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山歌在山间小路上行进。那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忽然他听到了知了的叫声,就马上停止了歌唱,跳下牛背,站在那儿一动不动。

  3、介绍作者

  A、这动人的画面不仅咱们看到了,一位清代的诗人也看到了,他的名字叫袁枚。

  B、当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就提笔将自己所看到的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

  C、师范读全诗。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歌,读准生字字音。

  2、采取指名读,全班通读等多种方式检查读的情况。

  3、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4、学生自读诗文,质疑问难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樾:“树阴”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鸣:“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三、精读古诗

  1、读第一、二句。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他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指导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读全句,边读边想牧童骑牛唱歌的情景。

  (3)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2、读第三、四句。

  (1)读第三、四句。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

  (2)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学生找到“鸣”字。)

  (3)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4)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3、自由读,边读边体会诗的意思。

  4、大声朗读,想象诗人当时所见到的情景。

  5、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所见

  骑黄牛

  牧童歌振林聪明可爱

  欲捕蝉

  闭口立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学要求: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你有没有发现路途上美丽的风景?本文作者就发现了上学路上的美丽风景,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学会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2.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张秋生,诗人、儿童文学家,1939年8月生于上海,天津市静海县人,长期从事少儿报刊编辑工作,曾任《少年报社》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创作集童话、诗歌、散文于一体的文学作品,作品抒情、幽默,篇幅短小,富有儿童情趣和内涵,颇受小读者喜爱。本课就选自张秋生的童话集《小巴掌童话》。

  4.法国梧桐:大量传入我国约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主要由法国人种植于上海的租界内,故称为“法国梧桐”,简称“法桐”或“法梧”。叶子有5个叶尖,少有3个或7个,叶子长宽差不多。正式的名称叫“三球悬铃木”,属落叶乔木,是世界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有“行道树”之称。

  二、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指正字音。

  3.边读边思考: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用横线标出来。

  2.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3.通过上下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四、交流课文内容。

  1.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当堂解决,解决不了留待进一步读书解决。)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生字,提醒学生与熟字区分比较。

  3.书写点拨。

  4.写生字和词语,当堂展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从哪里可以看出门前水泥道的美?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2.小组内合作交流。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励学生朗读。

  4.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借助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把一物当作另一物来写。如,本文中“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使人一目了然,形象生动。

  5.你能说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吗?

  6.短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还有什么样的美景?

  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指名说一说。

  四、总结感受。

  1.这篇课文描写了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秋天一夜风雨过后天放晴了,“我”在上学路上,发现水泥道上布满了落叶,通过比喻的手法详细描写了水泥道的美,最后动情地赞赏了水泥道的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

  五、拓展练习。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2)梧桐树的落叶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3)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4)我还知道: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

  《古诗三首》

  教学要求: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之处。

  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就成为观赏红叶的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三、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

  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如:

  我想请同学回答,回答正确后这位同学有权请后面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5.预设问题:

  (1)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2)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3)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4)“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用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四、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生提问)

  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1)“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2)“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诗人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

  (3)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课件:枫树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什么还红?(二月花)

  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字。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诗人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经霜打过的枫叶一般都是怎样的?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枫叶那种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五、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六、课外作业。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第二课时

  一、介绍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苏东坡。他很欣赏一位诗人,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拔。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挥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六、指导书写。

  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

  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

  (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出现参考答案:)老师重点点拨理解:

  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放映第七张幻灯片)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下册语文的教案03-09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2-15

语文下册三年级的教案02-02

小学语文下册教案01-07

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八教案01-28

三年级下册语文习作语文园地教案04-29

三年级下册语文《检阅》教案03-05

三年级下册语文漏教案03-14

三年级下册语文《赶海》教案03-19

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