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6-22 16:59:12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总十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总十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15减几

  教学目标:

  1、掌握15减几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口算15减几的计算题。

  2、经历探究15减几计算方法的过程,感受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普遍适用性。

  3、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口算。

  12-4=

  11-6=

  13-5=

  12-7=

  11-3=

  14-8=

  学生口算出结果后,抽学生说一说13-5和12-8的具体计算过程。

  教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11减几,13减几的基础上,这节课继续学习15减几。板书课题:15减几。

  二、进行新课

  校园一角有一块空地,学校决定给空地披上绿荫,因此全校同学响应号召,都去植树,瞧,这边有4个小朋友正在植树。(出示课件例2)

  4个小朋友有植15棵树的任务,大家一起来看看他们完成任务没有啊?学生观察图后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还要植多少棵?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列出算式:15-9=

  教师:同学们,开始我们学习了14减几,那么你们能不能用相同的方法来计算15-9?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将交流的结果告诉大学,教师选取3种,板书:

  因为6+9=15,所以15-9=6。

  10-9=1,5+1=6

  15-5=10,10-4=6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这多么的方法来计算15-9,非常好。请你们用上面的方法完成15-7、15-8中的1道题,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题,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先独立计算,再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组里交流,最后每组出1名代表将本组的.算法讲给全班同学听。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两道题的联系:两道题都能想一个加法算式来计算,由7+8=15,可以计算两道减法算式:15-7=8,15-8=7。

  教师让同桌的一个同学说一道加法算式,另一个同学说两道能用这个加法算式计算的减法算式。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按课堂活动的方式写出15减几的算式,完成课堂活动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成功的发现?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数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初步体会数的广泛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交流等探求活动,初步形成数感,锻炼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初步形成合作参与意识,尊重与欣赏他人的意识。形成对学习的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养成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它们想比比看哪种动物来的只数多呢!你们想不想去参加它们的活动呀?

  (二)引导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动物乐园图。

  师:小朋友们快看,动物乐园热闹极了。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好吗?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数一数,一会儿我们来汇报一下。

  2.汇报交流。

  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各有几只?(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

  (1)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图上的各种动物呢?

  (2)师:请其他同学也在下面摆一摆,你看到了几只什么动物?请用学具表示出来。

  (3)学生摆完,引导学生观察评价,摆出来的和看到的一样吗?

  4.设疑激趣。

  师:来了这么多的动物,你们想了解一下吗?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我们把它们比一比好吗?(板书课题)

  (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

  (2)汇报:我准备把……和……进行比较。

  5.探究方法。

  (1)认识同样多和“=”(熊和鹿比)。

  A.师:咱们先把熊和鹿作比较,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B.动手操作。

  比较两种动物谁多谁少,可以用摆的方法来比较,那么要怎么摆呢?让大家一眼看出谁多,谁少,或者同样多。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

  C.展示、交流。

  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其他同学摆的方法和他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摆出了不同的图形。)

  D.大家评议:黑板上的每一种摆法,是怎样进行比较的呢?

  (学生观察到用排队的方法,小熊排一队,小鹿排一队,一个与一个对齐,这样就可以很快比较出来。)

  E.认识“=”。

  ①揭示同样多:熊有4只,鹿也有4只,熊和鹿的只数一样,我们就说它们的只数……(“同样多”“一样多”)。

  ②认识“=”:熊有4只用数表示写几?鹿也有4只,用几表示?4和4同样多或者说相等,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相等关系呢?谁知道?

  谁会写“=”?

  板书:4=4;读作:4等于4。

  ③指导书写“=”。

  (2)认识“>”“<”(兔和猴比、猴和鸟比……)。

  A.师:接下来你们想把哪两种动物进行比较?这两种动物怎么比较,比的结果是什么?可以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B.独立思考。

  C.小组交流。

  D.全班交流。

  ①怎么比?

  ②比的结果?[引导学生表述:谁比谁多(少)。]

  (3)认识“>”“<”(5和3比)。

  A.师:5比3多,在5和3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你们知道吗?

  谁会写“>”?

  这个式子5>3怎么读?(5大于3。)

  B.师:5比3多,用“>”表示,那么3比5少,还可以用“>”表示吗?

  那么应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把大于符号调过方向。)

  “<”的名字叫小于号。

  这个式子3<5怎么读?(3小于5。)

  C.指导书写:“>”“<”。

  D.练习使用:“>”“<”。

  (练习中引导学生想办法分辨记忆“>”“<”。)

  E.引导发现:开口朝大数,尖角对小数。

  (有的孩子说:口子大的朝大数;有的孩子说:开口朝左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的是小于号;还有的孩子说:想到把“箭头符号”的一横去掉就是大于号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记住: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角小,对小数。)

  (三)练习与拓展

  1.师:在这么多的动物里面,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小鸟最少,小兔最多。)

  2.师:其他的动物比较的结果怎样?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同桌交流,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也可以用数字表示它们比的结果。

  3.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比较的知识?

  4.独立完成第13页练习题。

  小猴比小熊少3○4小鹿比小兔4○5

  小熊比小猴多4○3小兔比小鹿5○4

  最多最少

  5.填一填。

  :7○34○93○35○810○1

  :2>□6>□6=□□=8□<9

  (四)总结

  这一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三、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的一开始,利用教材主题图创设情境,以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形式导入新课,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我在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后,让学生自己在心里数一数,在班级汇报时说一说,在自己的桌面上摆一摆,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在教学过程中,用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解决了学生记忆和使用符号的困难。

  整堂课的教学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p30-p31

  课题:节日广场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情景,培养学生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 继续学习体会从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不同的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

  教学重点: 乘法知识的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 全面观察,收集信息,发现并提出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今天老师要带领同学们到节日广场去。那里现在是一片欢腾的景象。小朋友们,想不想去啊?(投影出示节日广场图)大家看,现在的广场上是不是很热闹呀?

  二、问题探究

  2 说说图上的内容,体会祖国的美好。

  师:在广场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生:图上有一群人在跳舞,旁边还有许多人在观看表演。

  师:演出一定很精彩,我们也去瞧瞧。图上还画了什么?

  生:广场上有五颜六色的鲜花,还有气球。

  3 提出乘法问题。

  (1)明确要求。

  师:我们来侃侃智慧老人给我们提出什么要求。你能提出哪些才问题?(注意:你提出的问题必须要用什么方法来求?)

  (2)独立观察画面,思考,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

  (3)集体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将本小组的问题提出来,指名某位同学来回答。

  生:请问共有多少人在跳舞?

  生:共有15人。3×5=15(人)

  生:广场上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生:由2个气球。每束8个,共4束。8×4=32(个)

  生:大的花有几朵?

  生:四八三十二,工32朵。

  生:小的花有几朵?

  生:工12朵。可以看作2个4盆,也可以看作4个2湓。

  生:看表演的共有多少人?

  生:5×2=10(人),共10人。

  生:照相的有几人?

  生:4×3=12人。

  学生可能会提出其他问题,只要是对的,都要予以肯定。

  三、体验感悟

  1 出示画面。

  2 说说图上都有谁?在干什么?分别在什么位置?

  生:一群少先队员排着整齐的队伍在向烈士纪念碑行队礼。

  师:是的。先烈们用生命为我们换来今天幸福的.生活值得我们尊敬和纪念。同学们,请注意,队伍里面有一个我们熟悉的名字。

  生:是淘气,他也在纪念碑前面。

  生:图上还有小狗,它蹲在纪念碑的右侧。

  生:上面飞来一只小鸟。

  四、实践应用

  1、学生观察图,发挥想象力,想想谁看到了哪幅图?连一连。

  2、学生独立思考,动手连。

  3、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说小狗、小鸟、淘气分别站在哪一面,看到的纪念碑是什么样子的?

  五、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陶气到了“节日广场”,参加了“庆祝活动”和“悼念活动”,所到之处,都有许多的数学问题,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呢?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22页

  板书设计

  节日广场

  3×5=15(人)

  8×4=32(个)

  5×2=10(人)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重、难点] 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平移

  平移铅笔:让学生动手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的前后铅笔的位置关系。说明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

  二、平行

  1、移一移:

  第1题:这幅图中有许多组平行线,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先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说一说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第2题:本题平移后线段之间的平行关系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寻找一些斜线之间的平行关系学生可能更困难一些。可先安排一些简单图形如:菱形、直角三角形等,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在平移前后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2、折一折

  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活动中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互相平行的折痕进行讨论;然后可以鼓励学生讨论如何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3、说一说

  在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平行线。根据书中给出的图片,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看到了哪些平行线,与同学交流。

  三、画平行线

  教学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

  四、实践活动

  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找平行线。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例3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材通过创设用整块的正方形地砖铺满长方形地面的问题情境,应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求方砖的边长机器最大值。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求法,本课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分析,使学生发现这样的地砖必须即使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不难。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方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5分钟)

  课件展示教材62页例3,今天我们要给这个房子铺砖大家感兴趣吗?要求要用整数块。

  二、自主学习

  (约5分钟)

  1.几个数( )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 )

  2.16的因数有( ),24的`因数有( ),16和24的公因数是( ),最小公因数是( ),最大公因数是( )。

  3.A=225,B=235,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

  4.用短除法求出99和36的最大公因数。

  三、合作交流

  (约13分钟)

  小组合作学习教材第62页例3。

  1.学具操作。

  用按一定比例缩小的方格纸表示地面,用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表示地砖,我们发现边长是 厘米的正方形的纸可以正好铺满,没有剩余,其它的都不行。

  2.仔细观察,你们发现能铺满的地砖边长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3.总结。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因数的问题来求。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根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情况明确展示任务,进行展示。教师引导讲解。

  五、测评总结

  (约9分钟)

  1.达标练习

  (1)要将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正方形的纸,没有剩余,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2)玫瑰花72朵,玉兰花48朵,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最多能扎成多少束?每束有几朵玫瑰花和玉兰花?

  (3)有一个长方形纸,长60厘米,宽40厘米,如果要剪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剪出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布置

  练习十五5,6题。

  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2)

  铺砖问题:求公因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6和7的加减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加减法,进行10以内加减计算。

  2、初步感觉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6、7的加减法正确迅速的计算

  教学准备:

  小棒图,小黑板,水果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几颗智慧星打算奖给同学,同学们看一看,有几颗星星?

  出示5颗星星

  还有一颗忘了拿出来,看看现在有几颗?

  你怎么知道的?根据学生说板书算式:5+1=6

  将展示图倒过来还能怎样列式?生说1+5=6

  二、新授

  1、请同学们两人一组来摆学具,然后看着图写出算式(拿出6个)

  谁来说说你们组写出了几个加法算式?

  老师这里有7朵小红花,发给同学们,(师板书虚线,虚线表示从中去掉,你能看图写出减法算式吗?)

  独立写算式,谁来说说你的`算式,还有不同的算式吗?

  2、分组活动

  分组摆学具并写算式

  3、课后练习45页看图写出算式

  4、师出示图看图想一想,你能怎样列式?

  三、练习

  1、在田字格里写算式

  只写半格注意书写整洁

  2、46页做一做,49页5、6、7

  四、语言练习

  说出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数字?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青岛版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72——73页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在这些变化中还存在许多数学问题。

  你对哪个时期印象最深?了解到什么?

  二、讲授新课

  他们从图中了解到什么?

  多少是一半?一半怎样表示?(小组交流)

  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

  3、有没有什么符号可以表示一半?

  出示:1/2 读作二分之一 这样的数,我们叫它分数。

  4、教学书写:

  先写“—”,再写“2”,最后写“1”

  5、胎儿头长占身长的一半,也就是多少?

  用纸条表示胎儿的身长,怎么表示一半?

  6、婴儿、成人的头长也能用1/2表示吗?用纸条折一折,涂一涂,表示一下。

  指出头长在哪儿?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成人呢?

  7、今天,我们认识了3个分数:1/2 1/4 1/8

  8、学习书写:

  1/2:先写“—”,再写“2”,最后写“1”

  分数就这三个吗?你还知道哪些分数?

  三、小结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读作二分之一

  读作四分之一

  1/8 读作八分之一

  教学反思:

  通过看图和实际的操作,学生对分数的含义认识比较好,知道分母、分子的意思。分数的认读需要加强练习,一部分学生习惯从分子开始读,导致错误。

  第二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

  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图片)涂色部分是多少?

  出示分数,学生涂色

  二、讲授新课

  1、成年人的头长占整个身长的多少?

  2、成年人上身的长约占整个身长的多少?

  3、八分之三是什么意思?(小组交流)

  你能在这条线段上表示一下吗?

  4、 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 分子

  —— 分数线

  8 分母

  5、成年人下身的长约占整个身长的多少?你能说一说,写一写吗?

  6、成年人的上身长还是下身长?(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三、练习

  1、 自主练习2:看分数,涂颜色

  2、 自主练习3:火眼金睛辨对错

  说一说对不对,为什么?

  3、 自主练习4:先写出涂色部分所表示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先自己写一写,再在小组中交流。)

  4、 自主练习5:写出下面的分数

  5、 自主练习6:先说说题目的意思,再填空。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3 分子

  —— 分数线

  8 分母

  教学反思:

  分数的比较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加强巩固与理解。

  第三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巩固练习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分数,学生认读

  出示分数,学生比较大小

  二、讲授新课

  1、你会比较下面每组分数的大小吗?

  1/4 1/9

  2、小组讨论有什么方法?(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总结方法:

  当分子相同,分母不同时,哪个分数大

  5、你会比较下面的分数吗?

  1/2 和1/4 1/5和 1/4

  三、练习

  1、自主练习7:同位互相合作,完成练习

  2、自主练习9:填空

  进行小竞赛,看谁填的`又对又快

  3、自主练习10:你能照这样摆下去吗?

  (先自己摆一摆,再填空,在小组中交流。)

  说说,你发现了火柴棒的根数有什么变化规律?

  4、自主练习11:小小设计师

  花坛面积占整块地面积的几分之几?

  自己设计一个花坛,说说你设计的花坛占整块地面积的几分之几?

  5、自主练习12:数学手抄报

  估一估,“小小发明家”栏目大约占手抄报的几分之几?

  “名人名言”栏目大约占手抄报的几分之几?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6、知识长廊:读一读,了解分数的由来与发展。

  教学反思:

  异分母分数的比较对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开始时可以借助图画来观察、理解。慢慢地过度到抽象的分数比较大小。

  第四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简单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信息窗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运用简单的的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2、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3、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分数,认读

  2、2/7是什么意思?

  3、举例说一个分数。

  二、新授:

  1、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当你长大成人的时候,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吗? 出示挂图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3、出示问题1:成年人的躯干和下肢共占身长的几分之几?

  你能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吗?(小组内交流)

  汇报:

  3/8+4/8=7/8

  全班交流算法:

  (1)3/8表示8份中的3份,4/8表示8份中的4份,3加4是7份,8份中的7份就是7/8。

  (2)3/8是3个1/8,4/8是4个1/8,3个1/8加4个1/8就是7个1/8,即7/8。

  说说你喜欢哪种算法。

  4、出示问题2:成年人下身比上身长几分之几?

  这个问题你能自己解决吗?(自己完成)

  汇报自己的算法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算一算

  先看图,弄清图意再解答。

  2、自主练习2

  学生自己完成练习

  同位互相检查。

  补充类似练习,适当扩展延伸。

  3、自主练习3

  指名说说图意

  同位互相涂一涂,完成练习

  问题:一共涂了几分之几?

  谁涂的多?多了几分之几?

  四、小结

  板书设计:

  简单分数的加、减法

  3 / 8 + 4 / 8 = 7 / 8

  5 / 8 – 3 / 8 = 2 / 8

  教学反思: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比较简单,学生掌握较好,但是个别学生还需要加强练习。有时候,在练习中,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因此必要的练习必须加强。

  第五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内容:完成练习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我们学过的简单分数的加、减法。

  二、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4

  出示挂图:小组开火车竞赛

  2、自主练习5

  指名读题,了解题意

  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全班订正

  3、自主练习6

  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小组交流,完成填空

  4、自主练习7

  出示挂图,指名读题

  做一朵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做一颗五星比做一面红旗多用了几分之几?

  这张纸用完了吗?

  5、自主练习8

  独立完成,要求正确、迅速,书写工整

  6、聪明小屋:

  教师出示四个学生名字的卡片,小组合作,按照身高关系排排队。

  说说你的推理过程。

  7、你知道吗?

  出示小知识,自己读一读。

  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三、小结

  教学反思:

  通过一些各种各样的练习,学生对分数部分知识的学习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提高。

  第六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2、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教具、学具准备:

  准备一些拼图

  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过程:

  一、导入:

  看,小奇和小玲在玩拼图游戏。我们来看看他们拼的怎么样?

  出示图画

  二、我学会了吗?

  1、小奇和小玲各摆了这个拼图的几分之几?

  2、他们共摆了拼图的几分之几?

  指名列算式,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3、谁摆的多些?多几分之几?

  指名列算式,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丰收园

  1、谈谈你学习这一单元的收获

  2、评价一下你的小伙伴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个综合的小练习,学生们进一步地巩固了所学习的知识,教学效果比较好。在教学中,也要适当增加一些练习,帮助他们巩固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案例与反思】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分组或者自由结合到社会上进行调查、搜集有关储蓄的信息,把调查的结果、遇到的问题或感受记录下来。

  二、课内交流、探究

  师:在储蓄的过程中,你搜集到哪些相关的知识?(学生分组汇报调查结果)

  (生汇报。开放的问题情景下,根据每组学生的差异,预计可能出现下列情况:(1)有关储蓄的一般知识,如储蓄的方式;(2)有关储蓄的相关概念,如本金、利息、利率、税后利息税的知识;(3)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如有的小组利率的含义推导出利息的计算方法;(4)、有关调查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和自己的感受)

  师:根据每组交流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并和学生共同整理储蓄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板书: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三、创设情景、体验储蓄

  1、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张大爷是一个孤寡老人,他打算把自己多年来节省下来的1000元钱存入银行,定期为两年,由于他行动不便,你能帮助他进行储蓄吗?

  2、体验储蓄。根据刚才的汇报情况,安排教学过程。

  (1)学生拿出复制好的储蓄存款凭证进行填写。

  (2)学生活动,教师了解学生填写情况后,最后利用投影仪进行订正。

  (3)、充分联系生活,设置储蓄密码。

  师:同学们,为了保证储蓄的安全,你认为应该用什么办法呢?

  学生:(经过讨论后回答)可以设置密码。

  师:设置什么样的密码比较好呢?

  (学生热烈进行讨论)

  生1:可以用存款人的生日。

  生2、可以用有纪念意义的日期。

  生3:比较容易记的数字。

  师:设置密码时,一般设置比较容易记忆的数字,可以用某人的生日或与他有关系的一些数字。

  师:请你们给张大妈设置一个密码。

  (4)保管好存折或存单。

  师:储蓄完成以后,银行要给我们一个存单或存折,我们要牢记密码,妥善保管好存单或存折。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知识,如果告诉你两年的利率是2.43%,你能够求出张大爷储蓄到期时能获得多少利息吗?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汇报情况)

  生1:10002.43%2=58.6(元)

  生2:10002.43%2=58.6(元)

  58.620%=11.72(元)

  58.6-11.72=46.88(元)

  生3:10002.43%2=58.6(元)

  58.6(1-20%)=46.88(元)

  师生集体讨论订正,教师强调利息的计算方法。

  师:储蓄到期时,张大妈实际领取本金和利息一共是多少?

  生:1000+46.88=1046.88(元)

  师生总结计算方法。

  2、巩固新知 学生进行练习

  五、课后实践、体验储蓄过程

  师:请同学们课后把平时积攒的零用钱存入银行,在储蓄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你能想办法解决吗?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讨论。

  教学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理念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体现了以下几点教学思想:

  一、关注学生发展,整合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这是对长期以来以知识为本位教育目标的重要改革,也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今后获取高质量生存条件的有力保证。所以,本节课根据教材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按照关注学生发展理念的认识,确立了知识技能目标、情感性目标、实践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努力使学生在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性领域获得发展、构建自我。

  二、联系实际应用,重组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教学内容都是教师在遵循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确立的,教师只关注教材、大纲和教学参考资料,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背景,学生接受的归根到底只能算是数学知识。这种数学知识不能服务于学生的生活,更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本节课充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应用,重组教学内容,将课前调查、课后实践、怎样填写储蓄凭条、怎样设置密码等知识和本节课教学内容利息组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经历了储蓄的过程,充分理解了有关利息的知识。并在相关问题的解决中,相应地获得了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三、培养学生能力,开放教学过程

  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传统的教学过程将学生禁锢在课堂上,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本节课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尝试大胆地开放教学过程。课前让学生分组进行有关储蓄知识的调查,搜集有关相关的信息,这样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意识和实际调查的能力,分组调查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课堂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报整理,总结利息的求法,培养了学生信息的交流和处理能力;课后又要求学生去亲自实践,体验储蓄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针对学生差异,实施多元评价

  《新课程标准》评价体系,不仅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和数学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各种教学活动外,还给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己的机会和空间。在课内进行交流时,教师还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给出知识性、行为逻辑性、实践性、合作性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方式,使不同的学生认识了自我,有利于他们的再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1. 使学生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 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教学例题

  1. 用左、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谈话:小朋友们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懂得了很多课堂纪律。老师问问大家,当我们想发言的时候应该先怎么样?(指名回答)大家举手看一看?(让学生在座位上举手)

  提问:大家举的是哪只手?没有举起来的这只手是(左手)谁来说说怎样区分左、右手?

  谈话: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在我们的身上你还能找出这样的好朋友吗?谁来说说?(要求学生摸着说)

  [设计意图:在上、下,前、后,左、右这三对位置关系中,体会左、右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己身体上的实例,直观感知左和右,为进一步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奠定基础。]

  小游戏:由慢到快听口令做动作(想想做做第1题)。

  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

  左边拍拍手,右边拍拍手;

  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充分感知左和右。]

  2. 结合具体场景,进一步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

  多媒体出示小朋友在教室里上课的场景。

  谈话:小朋友们上课坐得多整齐啊!你能用我们刚才学习的左和右来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同桌讨论,尝试说说小明与小红的`位置关系。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正确说出小明坐在小红的左边,小红坐在小明的右边。

  如果有的学生说小明坐在左边,则启发:这样说不够完整,你能完整地说一说小明坐在谁的左边吗?

  小结:在描述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

  提问:你还能看图说说哪些物体有左、右的位置关系?同桌互相说后汇报。

  [设计意图:两个人的左右关系要明确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学生一开始学习的时候不习惯这样的表达。教师利用教材上学生上课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描述两个人的左右关系,初步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联系教室里的真实场景,强化对左右位置关系的认识(想想做做第2题)。

  让每个学生自由说一说坐在自己左面的小朋友是谁,坐在自己右面的小朋友是谁,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回答。

  选同桌两个小朋友,让其他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选横排或竖排里的三个小朋友,请学生说说中间小朋友所处的位置。

  小结:我们在描述位置时,一定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而不能只说谁在左边或右边。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由两个人的左右关系过渡到三个人的左右关系,是学生认识的难点,教师适时组织讨论,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自觉采用完整的表达。]

  3. 让学生就教室里的某一人或物说一说所处的位置。(可以用前、后的关系进行表达)

  [设计意图:通过说说教室里的某一人或物所处的位置,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和应用意识,巩固对左、右的认识,体会前、后的位置关系。]

  二、 巩固深化,解决问题

  1.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星期天,小熊买了好多好吃的来招待好朋友(多媒体出示情境图)。谁来说说小熊都买了什么?

  提问:每个小朋友可以选一样,但是不能说出它的名字,只能说出它上、下、左、右的邻居各是谁,让大家来猜一猜好吗?

  [设计意图:给单调的练习赋予一定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主动观察、交流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同时,使学生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2.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同桌合作操作:把数学书摆在课桌的中间,把文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右面,把学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左面,把小尺摆在文具盒的上面。

  让学生说一说,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从左数,文具盒是第几个,从右数,文具盒是第几个。数学书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要求同桌合作,自由摆放学具,再互相说给同桌听,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把操作、观察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自由摆放学具的活动,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

  3. 完成想想做做第5、6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指名全班交流。

  第5题可让学生先看图说,再让学生说说还可以怎样说。

  三、 总结点拨,拓展应用

  提问: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谁来说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揭示课题:认位置)

  谈话:课后,请小朋友们用你们那善于发现的眼睛到生活中去仔细观察,找出各种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并且说一说,好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和掌握的知识,鼓励学生用已经学到的本领去探索周围更广阔的世界,培养数学的眼光。]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2页圆柱的体积公式,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二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根据题里的条件正确地求出圆柱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具准备: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2)d=4分米;(3)C=6.28米。

  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2.想一想: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指出:把一个圆等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

  3.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4.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高h,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自主研究:

  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2.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我们能不能根据圆柱的底面可以像上面说的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

  3.公式推导。(可分小组进行)

  (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切拼转化)

  (3)探索求圆柱体积的公式。

  根据圆面积剪、拼转化成长方形的思路,我们也可以运用切拼转化的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形体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你能想出怎样切、拼转化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下实验,边观察边思考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与拼成的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教师演示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演示教具: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数量一般为16个),然后把圆柱切开,照下图拼起来,(图见教材)就近似于一个长方体。可以想象,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4)讨论并得出结果。

  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让学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板书:V=Sh)

  (5)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4.教学例1。

  出示例1,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单位统一,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

  0.9米=90厘米2490=2160(立方厘米)

  5.做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集体订正。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算的?

  6.教学试一试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8米,求它的体积。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评讲试一试小结: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半径r,通过什么途径求出圆柱的体积?如果知道d呢?知道C呢?知道r、d、C,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7.教学例2。

  出示例2,审题。小组讨论计算方法,然后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单位统一,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结果保留整数。)

  三、巩固练习

  第12页,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指出:这节课,我们通过转化,把圆柱体切拼转化成长方体,(在课题下板书:圆柱些长方体)得出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2,3,4,5题及数训。

  六、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9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11-04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01-02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12-30

小学数学教案【热】12-30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12-30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12-30

【荐】小学数学教案12-30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