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化学教案>九年级化学教案>化学初三上册教案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

时间:2022-12-02 10:00:28 九年级化学教案 我要投稿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集锦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化学初三上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集锦8篇)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1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 盛放红磷的集气瓶内,除了水,还有什么? (空气)

  总结【讲述】两百多年前,法国著名化学家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做的实验与我们今天的实验异曲同工。打开课本课本26页。

  【讲述】在十九世纪末以前,人们深信空气中仅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陆续发现了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才认识到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之外,还有其他的成分。目前人们已能用实验方法精确的测定空气的'成分。实验表明,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

  德育教育:通过空气成分发现过程的学习,认识到科学研究过程中美的真谛在于求真,作为科学家最大的美德是严谨的科学态度,要敢于质疑权威。了解,最初化学研究的手段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题2 氧气

  铁丝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下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化合反应 多变一

  硫黄色固体微弱、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燃烧,产生明亮、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 + O2 SO2

  红磷暗红色粉末状固体微弱的黄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白烟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烟4P + 5 O2 2 P2O5

  铁丝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在实验室里,我们通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讨论】

  (1)在一定量的氯酸钾中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是否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为什么?

  答: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因为高锰酸钾受热后容易分解,生成物中有二氧化锰,二氧化锰可以降低氯酸钾分解的温度,因此可以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2)高锰酸钾是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为什么?

  答:高锰酸钾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因为高锰酸钾受热易分解,生成了其它物质,在反应前后,高锰酸钾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发生改变,因此高锰酸钾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但是高锰酸钾分解生成的二氧化锰是加快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同时,它又是中考中常设计的内容,因此,在初中化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实验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拉进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

  二、说学情

  本课时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会很难。又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来形成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1)情境引入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2)实验探究法: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现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质。

  (3)问题讨论法:在教学中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

  四、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2、指导学生利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式,使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

  3、引导学生定势思维为发展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激趣: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的先锋;建筑师称它是粉刷匠;而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导致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谜底:是什么?

  (二)新课讲授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老师展示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分别从颜色、气味、状态三方面进行回答。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能力。

  (2)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向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受?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能力。

  (3)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向预先准备好的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倾倒水,震荡)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实验中得到二氧化碳溶于水。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我们打开汽水瓶盖会有气体产生,气体是什么?又体现了什么性质?从而加深学生对溶解性的理解。

  2、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引导学生回顾“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里倾倒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了解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烧,从而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

  (2) “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探究(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老师指导:从探究水溶性的塑料瓶内取出少量的液体放入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引导学生猜想: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学生(猜想):①是co2?②是h2o?③是co2和h2o反应生成的新物质?学生操作实验分析对比得出结论。目的是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若干组实验,此时,绝大部分的学生会因实验得出而兴奋起来,掀起一个小高潮)。并加热紫花观察到红花变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培养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能力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能力。

  (3)学生操作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吹气,注意现象。分析得出co2+ca(oh)2=caco3↓+h2o反应这一原理。并说明这是co2的一条重要性质,可用于检验co2气体。

  (4)即时应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证明一瓶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并操作实验验证,以便使知识学以致用。

  过渡: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要求学生通过刚学习的二氧化碳的性质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联想、推断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之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二氧化碳有这么多的用途,那么二氧化碳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温室效应”这一热点话题。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了“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这一教学理念。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从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及时强调、归纳、突出重点,设置课后思考(多媒体体现),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五)练测平台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习题,力图达到“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的目的。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3

  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3.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课题分析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起始学科,而本课题又是化学的第一课题,能否上好这一节课,充分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问题,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同时也感受到许多美好的愿望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而是要靠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逐步实现的。由此产生了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教材抓住这种情感,导出了“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并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语言,

  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魁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题不同于以往教材中的绪言课,属于非知识性教学,其编写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生活走进化学。这就为教师创设了较大的教学空间和教学自由度。教学中,建议通过趣味性实验、图片、影像资料、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等创设教学情境,使每个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从而产

  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加深对化学的了解。

  设计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做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看书上的彩图,感知到化学真奇妙→学生看录像带,初步感知化学的重要性→带着问题,学生看书,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例子。初步感知“观察”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性→假设“没有化学”,让学生预测世界将变成什么样

  子,进一步感知化学的重要性→指导化学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

  课前准备

  课前在一张白纸上用无色酚酞写上“化学”两字,将纸张贴在黑板中央。

  让学生将碱溶液

  喷向白纸,出现红色的“化学”两

  字。

  创设趣味性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导入

  要求学生看教材中猫插图、图1-9及图

  l-10

  看图片思考

  让学生在欣赏精美的图片中感知化学的魅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讲解]这些精美的图片都与化学密切相关,都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特殊材料产生的神奇效果。这节课,我将与大家一起走进化学世界,领略化学魅力。

  结合图片中有关化学材料的介绍,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作用下,深切感受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树

  立良好的化学情感。

  创设情境

  (引导发现) [播放录像]: 走进化学世界(或幻灯片)

  [欣赏]:

  走进化学世界 利用录像(或幻灯片)中丰富多彩、

  接近生活的画面,创设问题情境,激

  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

  氛围中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l.什么是化学?

  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

  阅读教材后,分小组讨论,交流对化

  学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介绍]普通铜制品和纳米铜的性质与用途,提高学生对“组成、结构、性质、

  变化规律” 的认识。

  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对化学科学的认识,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

  从人类衣、食、住、行的角度,列举大量的事实,说明化学与人类发展密不可

  分的关系。

  引发学生对化学的亲近感,感知学

  好化学的重要性。

  让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确立“从生活走进化学,

  从化学走向社会” 的学习意识。

  深入 探究 [假设]:如果没有了化学,彩图中的猫、小鸟、汽车等将怎样变化? 小组讨论,提交结论。

  让学生在猜想,解疑中体验化学知

  识的重要性。

  归纳 总结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

  多彩。

  让学生真正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内涵,树立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学习 方法

  1.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 2.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真。

  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学习方法和

  学习要求上,给予指导。

  活动与作业

  1.阅读“绿色化学”。 2.预习课题2。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3.化学学习方法。

  (1)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 (2)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真。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2. 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3. 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

  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难点

  1. 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教学突破

  要想使学生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引导设问: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建立的呢?

  2. 讲述: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

  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3. 导入新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板书:课题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边做实验边完成下表)

  1. 陈述:既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化学的奥秘。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讲述: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

  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提示学生用水作为参照物来研究蜡烛的密度) [(1)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谋比水小。]

  3. 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

  点。

  (1) 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蜡烛点燃后,可以持续安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音,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

  (2) 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如果没有风,

  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蜡烛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心;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

  (3) 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蜡烛是湿热的,

  而且很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而距离火焰较远部分蜡烛仍是冰冷的,硬的。燃烧着的蜡烛顶部受热溶化形成一个凹槽,溶液化后的液态石蜡储存于凹槽中,浸没着灯芯。]

  (4) 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可以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

  4. 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继续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

  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1)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后,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2)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3)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5.指导学生:现在请大家熄灭蜡烛,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用点燃

  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

  6. 提问:通过探究这个小实验,大家得到了什么启示?有什么感受?[第9页] 7. 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板书设计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步骤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

  组成 颜色 状态 密度 硬度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4

  一、质量守恒定律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抓住“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及“一个可能改变”,即:

  2.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验现象的一般步骤为:

  (1)说明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应该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质量总和;

  (3)与题目中实验现象相联系,说明原因。

  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

  (1)质量守恒定律只能解释化学变化而不能解释物理变化

  (2)质量守恒只强调“质量守恒”不包括分子个数、体积等方面的守恒

  (3)“质量守恒”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和生成物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也不包括杂质。

  二、化学方程式计算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正确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

  (2)配:配平化学方程式

  (3)注:注明反应条件

  (4)标:如果反应物中无气体(或固体)参加,反应后生成物中有气体(或固体),在气体(或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标出“↑”(或“↓”).若有气体(或固体)参加反应,则此时生成的气体(或固体)均不标箭头,即有气生气不标“↑”,有固生固不标“↓”

  2.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

  (1)设:根据题意设未知量

  (2)方:正确书写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3)关:找出已知物、待求物的质量关系

  (4)比:列出比例式,求解

  (5)答:简要的写出答案

  3、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常用公式

  4、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要领可以归纳为: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需将纯量代方程;

  量的单位可直接用,上下单位应相同;

  遇到有两个已知量,应找不足来进行;

  遇到多步的反应时,关系式法有捷径。

  三、有关溶液的计算

  应熟练掌握本部分常用的计算公式和方法

  公式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公式二:溶液的稀释与浓缩

  M浓×a%浓=M稀×b%稀

  =(M浓+增加的溶剂质量)×b%稀

  公式三:相对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两种溶液混合

  M浓×a%浓+M稀×b%稀=(M浓+M稀)×c%

  公式四: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

  四、常用公式计算

  10.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

  11.设某化合物化学式为AmBn

  ①它的相对分子质量

  =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②A元素与B元素的质量比

  =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③A元素的质量分数ω

  =A的.相对原子质量×m/AmBn的相对分子质量

  五、解题技巧计算

  1、守恒法

  例1某种含有MgBr2和MgO的混合物,经分析测得Mg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8.4%,求溴(Br)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析:在混合物中,元素的正价总数=元素的负价总数,因此,Mg原子数×Mg元素的化合价数值=Br原子数×Br元素的化合价数值+O原子数×O元素的化合价数值。

  解:设混合物的质量为100克,其中Br元素的质量为a克,

  则38.4/24×2=a/80×1+(100-38.4-a)/16×2

  a=40(克),故Br%=40%

  2.巧设数据法

  例2将w克由NaHCO3和NH4HCO3组成的混合物充分加热,排出气体后质量变为w/2克,求混合物中NaHCO3和NH4HCO3的质量比。

  解析:由2NaHCO3=Na2CO3+H2O↑+CO2↑和NH4HCO3=NH3↑+H2O↑+CO2↑可知,残留固体仅为Na2CO3,可巧设残留固体的质量为106克,则原混合物的质量为106克×2=212克,故mNaHCO3=168克,mNH4HCO3=212克-168克=44克。

  3.极植法

  例3取3.5克某二价金属的单质投入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8.25%的稀盐酸中,反应结束后,金属仍有剩余;若2.5克该金属投入与上述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等反应结束后,加入该金属还可以反应。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24 B.40 C.56 D.65

  解析: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50克×18.25%=9.125克,9.125克盐酸溶质最多产生H2的质量为=0.25克。

  答案:A

  由题意知,产生1克H2需金属的平均质量小于3.5克×4=14克,大于2.5克×4=10克,又知该金属为二价金属,故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28,大于20。

  4.十字交叉法

  例4取100克胆矾,需加入多少克水才能配成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硫酸铜溶液?

  解析:结晶水合物(CuSO4*5H2O)可看成CuSO4的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为160/250×100%=64%。

  解:设加水(溶质质量分数可看成0%)的质量为x,则

  5.估算法

  例5将13.2克可能混有下列物质的(NH4)2SO4样品,在加热的条件下,与过量的NaOH反应,可收集到4.3升NH3(密度为17克/22.4升),则样品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A.NH4HCO3、NH4NO3

  B.(NH4)2CO3、NH4NO3

  C.NH4HCO3、NH4Cl

  D.NH4Cl、(NH4)2CO3

  解析:假设样品为纯(NH4)2SO4,则由(NH4)2SO4→2NH3可知,能产生4.48升NH3,大于4.3升。

  因此样品中的杂质造成样品NH4+的含量小于纯(NH4)2SO4中NH4+的含量。这就要求选项的两种物质中至少有一种物质的NH4+含量小于(NH4)2SO4中NH4+的含量,都大于是不可能的。

  可将备选答案化学是变形后进行估算:NH4HCO3→(NH4)2(HCO3)2,NH4NO3→(NH4)2(NO3)2,NH4Cl→(NH4)2Cl2.部分“式量”:(HCO3)=122,(NO3)2=124,Cl2=71,CO3==60,而(NH4)2SO4中,SO4=96,故答案选D。

  今天的内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5

  教学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确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

  (板书)第五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设问)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如果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

  (讲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板书)1.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提问)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

  (讲述)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板书)二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

  溶质质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小结:对比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二课时

  (板书)三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讲述)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千克×16%=24千克

  需要水的质量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

  答:配制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3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答: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水195克

  例4配制5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多少毫升?

  解:查表可得:质量分数为20%溶液的密度为,质量分数为98%的密度为。

  设需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x

  由于被稀释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所以浓溶液中含纯的质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纯的质量。

  答: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63.2mL质量分数为98%

  (讲述)除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有许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在使用两种液体配制溶液时,可以粗略的用体积分数来表示:

  例:用70体积的酒精和30体积的水配制成酒精溶液,溶注液体积约为100毫升(实际略小)该溶液中酒清的体积分数约为70%。

  小结:

  要理解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体积分数的概念,熟练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特殊反应类型

  特殊的反应类型:往往是题目的隐性突破口。

  (1)单质A+化合物B→单质C+化合物D

  即置换反应,可以是金属置换出金属(最常见的是铝热反应)或金属置换出非金属(被置换出来的非金属应该是还原产物,而还原产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还原性,故通常是H2或C),也可以是非金属置换出非金属(常见的是卤素单质之间的置换或F2置换出O2、当然卤素都能置换出S,另外C可以置换出Si、H2)或非金属置换出金属(此时的非金属必作还原剂,而常见的还原性非金属只有C和H2)。

  (2)A的化合物+A的化合物→A的单质+化合物B

  该反应通常是一个归中到单质的反应,该单质必为非金属单质,常见的是S、Cl2、N2。

  (3)单质A+强碱→两种含A元素的化合物

  该反应是一个碱性歧化反应,单质A通常是X2或S;

  (4)单质A+单质B→化合物C;C+单质A→化合物D

  综合以上两个反应,可知A、B两种元素可以形成C、D两种以上的化合物,其中必定有一种元素有变价。若有变价的元素是金属,则必为Fe;若有变价的元素为非金属则该元素通常是C、N、S或O等,故以上C、D分别是NO、NO2或CO、CO2、或SO2、SO3或Na2O、Na2O2等。

  (5)一种物质分解得到两种以上产物:

  常见的有KMnO4、NaHCO3、NH4HCO3、(NH4)2CO3、NH4I、Cu2(OH)2CO3等的分解。

  (6)多种物质化合得到一种物质:

  如Fe(OH)2+O2+H2O;NOx+O2+H2O等

  (7)电解类型(惰性电极):

  生成两种产物:电解质分解型或电解水型或熔融的NaCl等。

  生成三种产物:放氧生酸型或放氢生碱型。

  生成三种气体:电解氨水或NH4Cl溶液。

  (8)与化工生产有关的反应:

  如制漂白粉、制生石灰、工业合成氨、氯碱工业、硫酸工业、硝酸工业、玻璃工业等。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6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教学目标

  1.熟记pH和溶液酸碱度、酸碱性的关系;

  2.会使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

  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难点】

  区分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溶液的酸碱度的表示法——pH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61-62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指示剂只能检测溶液的酸碱性,而不能检测溶液的酸碱度。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

  2.酸性溶液的pH<7;碱性溶液的ph>7;中性溶液的pH=7。

  当pH<7时,ph越小,酸性越强;当ph>7时,pH越大,碱性越强。

  【跟踪练习】

  1.以小组为单位,在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看谁能很快记住酸碱度与pH之间的关系。

  2.某溶液的pH=3,则该溶液呈酸性。苹果汁的'pH在2.9-3.3,在苹果汁中滴入石蕊试液,显示的颜色是红色。

  3.下列各pH表示溶液酸性的是(D)

  A.pH=14 B.pH=7 C.pH=1 D.pH=0

  4.将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氯化钠分别溶于水后,再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1)氧化钙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

  (2)二氧化碳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

  (3)氯化钠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紫色。

  学习指导二:使用pH试纸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62-63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时,只能精确到个位。

  2.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的方法?(简记:一放、二滴、三色、四照、五读)

  【小组讨论】

  1.测量溶液的酸碱度时,将pH试纸伸入待测溶液中会带来什么后果?

  2.测量溶液的酸碱度时,将pH试纸润湿会带来什么后果?用润湿的pH试纸检测酸溶液或碱溶液的酸碱度时,pH会怎样变化?(用图表)

  3.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用,还是使用干燥的pH试纸?

  【教师点拨】

  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这些气体不能使试纸显示不同的颜色,只有这些气体溶于水后,生成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才能使pH试纸变色,我们才能判断该气体是酸性或碱性气体。所以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用。

  【跟踪练习】

  有一食品包装说明书中注明防腐剂是苯甲酸,苯甲酸的酸性比醋酸强,下列对苯甲酸性质的推测中不合理的是(B)

  A.苯甲酸溶液的pH小于7

  B.相同浓度的苯甲酸溶液的pH比醋酸的pH大

  C.苯甲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苯甲酸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学习指导三:了解溶液的酸碱度有重要的意义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63-64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厨房清洁剂呈碱性,因为里面含有NaOH。厕所清洁剂呈酸性;草木灰溶液呈碱性,溶质的化学式K2CO3。

  2.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5.6。

  3.相互之间说一说溶液的酸碱度的重要意义。

  【跟踪练习】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部分日常生活用品的酸碱度进行了测定,他们对每种待测液都做了三次测定,然后取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小偶然误差。

  分析测定结果,发现各类洗发液的pH差别较大,约在7-9之间,护发素的pH均略小于7。同学们联想到洗发、护发的程序,决定探究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

  提出问题: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有什么影响?

  设计实验(1)收集某人的5束头发,分别放入不同pH溶液的烧杯中,静置约30分钟。(2)将各束头发取出,用纸巾吸干液体后观察并实验,结果如下表。

  实验结论:碱性溶液会损伤头发,中性、酸性溶液对头发的影响不明显。

  分析交流:洗发时使用洗发液和护发素的顺序是先用洗发液后用护发素,原因是降低碱性洗发液对头发的伤害。

  【当堂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7

  初三化学

  备课时间

  备课地点

  接待室

  参加教师

  缺席教师

  无

  备课内容

  《自然科学》第六册第一章第四单元:盐的性质

  备课过程

  学生基本知识情况分析

  1、 学生在学习过第五册、第六册前面的几节后,对金属的活动性有了初步的了解,对酸、碱的分类和化学性质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对本单元中盐的分类和化学性质的掌握。

  2、 学生的生活常识,对课本中提到的盐和生活中吃的食盐容易混淆。

  3、 盐与金属反应的知识点中,盐必须是溶液、金属单质必须在盐中金属的前面,金属除钾、钙、钠、钡之外是学生较容易忽略的问题。

  4、 铁元素的变价问题,对于特别是中偏下的同学还需要巩固。

  5、 盐与酸、盐与碱、盐与盐之间的反应两者都必须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本单元的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包括重点、难点、目标达成度等)

  一、一、基本内容

  1、 重点:1、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盐的化学性质

  2、 难点:盐的化学性质;爱国主义和辩证观的情感体验与升华;对学习方法的培养,特别是强调学习对比的.实验方法。

  3、 目标:

  1)掌握根据复分解反应条件来判断盐与盐、盐与酸、盐与碱之间能否反应

  2)了解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3)会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金属能否跟盐溶液反应。

  4)记住盐的化学性质,会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量变到质变的具体事例,初步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6)通过铁与硫酸、铜与硝酸银反应的实验的分析,使学生树立外因和内因辩证统一的观点;使学生逐步体验到物质、条件、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普遍性。

  重点课时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不够可另附纸)

  § 盐的性质

  教学目的

  知识:掌握盐的一些化学性质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用途;可用盐溶液来制取单质的金属,巩固掌握制酸、制碱的方法。

  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化学计算的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物质的共性与个性及其它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依据事实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1、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盐的化学性质

  [提问] 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分析找出盐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一)盐(溶入水或溶入酸)+ 酸— 新盐 + 新酸—是常用的一种制酸方法。

  AgNO3 + HCl— BaCl2 + H2SO4—CaCO3 + HCl— NaHCO3+H2SO4—[讨论] 这类反应要发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小结] 盐必须能溶入水或溶入酸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

  (二)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是常用的一种制碱方法。

  [练习] 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a(OH)2+Na2SO4— FeCl3 + KOH —

  [小结] 盐和碱必须可溶,生成物之一是沉淀。(三)金属 + 盐(可溶)— 新金属 + 新盐

  [讨论] 金属跟盐的反应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小结] 由上述三个实验可知金属跟盐不一定都能发生置换反应,跟金属的活 动性有直接关系。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 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不以H为界限)。注意:反复强调“盐溶液”,即盐必须可溶。[提问] 越活泼的金属越容易把排在他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吗?

  [观察] 未见有红色铜出现。[讲解] 不要用K、Ca、Na、Ba去置换盐溶液中的金属。例如:Na + H2O ==NaOH + H2↑ 2NaOH + CuSO4==Cu(OH)2 ↓+ Na2SO4[小结]盐与金属反应的条件:盐必须可溶,单质金属必须比盐中金属活泼,单质金属除K、Ca、Na、Ba不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从性质(2)可以看出盐中的金属离子可与碱中的OH—结合生成新的碱。

 实验2、BaCl2 + Na2SO4 —[观察] 实验1、2都有沉淀生成。(独立写出以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四)盐(可溶)+ 盐(可溶)—新盐+新盐[讨论] 此类反应要发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小结]两种盐必须都可溶,生成物之一是沉淀。

  以上所学过的盐与酸、盐与碱、盐与盐之间的反应,以及以前学过的中和反应等都属于复分解反应。酸、碱、盐之间是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呢?

  1、 学性质(1)、金属 + 盐(可溶) 新金属 + 新盐Zn + CuSO4 ==ZnSO4 + CuCu + Hg(NO3)2 ==Hg + Cu(NO3)2条件: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不要用K、Ca、Na 置换盐溶液中的金属

  (2)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新盐 + 新酸AgNO3 + HCl==AgCl↓+ HNO3BaCl2 + H2SO4==BaSO4↓+ 2HCl

  (3)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CuSO4 + 2NaOH ==Cu(OH)2↓ + Na2SO4FeCl3+ 3KOH ==Fe(OH)3↓ + 3KCl

  (4)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AgNO3+ NaCl ==AgCl↓ + NaNO3BaCl2 + Na2SO4==BaSO4↓ + 2NaCl

  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反应物:必须可溶(包括可溶入酸)(2)、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3、NaCl + KNO3 — 4、Mg(OH)2 + CuSO4—5、BaCO3 + HCl — 6、Ba(NO3)2 + MgSO4 —[课内练习]书P16、P17附:[课外练习]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8

  一、燃烧反应(描述现象要点:光或火焰,放热,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1、碳充分燃烧:

  C+O2=点燃CO2(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

  (空气中:红热)

  (氧气中: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2、碳不充分燃烧:

  2C+O2=点燃2CO(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

  3、硫燃烧:

  S+O2=点燃SO2(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

  (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具有刺激气味的气体)

  (氧气中: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具有刺激气味的气体)

  4、磷燃烧:

  4P+5O2=点燃P2O5(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

  (产生大量白烟,P2O5污染空气)

  5、铁燃烧:

  3Fe+2O2=点燃Fe3O4(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

  (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

  (瓶底留少量水或细沙,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6、镁燃烧:

  2Mg+O2=点燃2MgO(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

  (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7、氢气燃烧:

  2H2+O2=点燃2H2O(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

  (产生淡蓝色火焰,干冷烧杯壁有小水株)

  8、一氧化碳燃烧:

  2CO+O2=点燃2CO2(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

  (产生蓝色火焰,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9、甲烷燃烧:

  CH4+2O2=点燃CO2+2H2O

  (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

  10、乙醇燃烧:

  C2H5OH+3O2=点燃2CO2+3H2O

  二、常见气体制备方程式

  (一)制取氧气

  1、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

  2H2O2=MnO22H2O+O2↑(基本反应类型:分解反应)

  2、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备氧气:

  2KClO3=MnO22KCl+O2#(基本反应类型:分解反应)

  3、加热高锰酸钾:

  2KMnO4=加热K2MnO4+MnO2+O2↑(基本反应类型:分解反应)

  (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堵塞导管)

  (先撤导管后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回试管底部而炸裂试管)

  4、加热氧化汞:

  2HgO=加热2Hg+O2↑(基本反应类型:分解反应)

  5、电解水:

  2H2O=通电H2↑+O2↑(基本反应类型:分解反应)

  (电极:正氧负氢;体积比:氢二氧一;质量比:氧八氢一;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二)制取二氧化碳

  1、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

  CaCO3+2HCl=CaCl2+H2O+CO2↑(基本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

  2、碳酸不稳定:

  H2CO3=H2O+CO2↑(基本反应类型:分解反应)

  3、高温煅烧石灰石:

  CaCO3=高温CaO+CO2↑(CO2工业制法,基本反应类型:分解反应)

  (三)制取氢气

  1、锌跟稀硫酸反应:

  Zn+H2SO4=ZnSO4+H2↑

  (实验室制氢气,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2、锌跟稀盐酸:

  Zn+2HCl=ZnCl2+H2↑

  (实验室制氢气,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3、镁跟稀盐酸反应:

  Mg+2HCl=MgCl2+H2↑(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三、其他方程式

  1、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的检验):

  Ca(OH)2+CO2=CaCO3↓+H2O

  2、二氧化碳溶于水:

  CO2+H2O=H2CO3(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

  (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3、木炭粉跟氧化铜高温共热:

  C+2CuO=高温2Cu+CO2↑(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黑色粉末逐渐变红,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4、木炭粉还原氧化铁:

  3C+2Fe2O3=高温4Fe+3CO2↑(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5、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CO+CuO=加热Cu+CO2(要有尾气处理装置)

  6、H2还原氧化铜:

  H2+CuO=加热Cu+H2O(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反应前先通一段时间气体:排尽装置中的空气或氧气;反应结束后继续通一段时间气体,直至试卷冷却至常温下:防止生成的Cu重新被氧化成氧化铜)

  7、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赤铁矿炼铁):

  3CO+Fe2O3=高温2Fe+3CO2

  8、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磁铁矿炼铁):

  4CO+Fe3O4=高温3Fe+4CO2

  四、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1.铁与硫酸铜溶液:Fe+CuSO4=Cu+FeSO4

  (湿法冶铜,不能用铁桶盛放硫酸铜溶液原理。)

  2.铝与硫酸铜溶液:2Al+3CuSO4=Al2(SO4)3+3Cu

  (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无色,固体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

  3.锌与硫酸铜溶液:Zn+CuSO4=Cu+ZnSO4

  (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无色,固体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

  4.铁与硝酸银溶液:Fe+2AgNO3=Fe(NO3)2+2Ag

  (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浅绿色,固体表面有银白色物质生成)

  5.铜与硝酸银溶液:Cu+2AgNO3=Cu(NO3)2+2Ag

  (溶液由无色逐渐变蓝色,固体表面有银白色物质生成)

  6.锌与硝酸银溶液:Zn+2AgNO3=Zn(NO3)2+2Ag

  (固体表面有银白色色物质生成)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11-29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06-12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8篇)12-01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8篇11-30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7篇12-03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6篇12-07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7篇)12-04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6篇)12-08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通用7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