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化学教案>九年级化学教案>化学初三上册教案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

时间:2024-06-19 22:55:03 秀雯 九年级化学教案 我要投稿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通用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化学初三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通用10篇)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 1

  教学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确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

  (板书)第五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设问)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如果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

  (讲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板书)1.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提问)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

  (讲述)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板书)二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

  溶质质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小结:对比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二课时

  (板书)三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讲述)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千克×16%=24千克

  需要水的质量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

  答:配制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3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答: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水195克

  例4配制5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多少毫升?

  解:查表可得:质量分数为20%溶液的密度为,质量分数为98%的密度为。

  设需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x

  由于被稀释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所以浓溶液中含纯的质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纯的质量。

  答: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63.2mL质量分数为98%

  (讲述)除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有许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在使用两种液体配制溶液时,可以粗略的用体积分数来表示:

  例:用70体积的酒精和30体积的水配制成酒精溶液,溶注液体积约为100毫升(实际略小)该溶液中酒清的体积分数约为70%。

  小结:

  要理解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体积分数的概念,熟练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特殊反应类型

  特殊的反应类型:往往是题目的隐性突破口。

  (1)单质A+化合物B→单质C+化合物D

  即置换反应,可以是金属置换出金属(最常见的.是铝热反应)或金属置换出非金属(被置换出来的非金属应该是还原产物,而还原产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还原性,故通常是H2或C),也可以是非金属置换出非金属(常见的是卤素单质之间的置换或F2置换出O2、当然卤素都能置换出S,另外C可以置换出Si、H2)或非金属置换出金属(此时的非金属必作还原剂,而常见的还原性非金属只有C和H2)。

  (2)A的化合物+A的化合物→A的单质+化合物B

  该反应通常是一个归中到单质的反应,该单质必为非金属单质,常见的是S、Cl2、N2。

  (3)单质A+强碱→两种含A元素的化合物

  该反应是一个碱性歧化反应,单质A通常是X2或S;

  (4)单质A+单质B→化合物C;C+单质A→化合物D

  综合以上两个反应,可知A、B两种元素可以形成C、D两种以上的化合物,其中必定有一种元素有变价。若有变价的元素是金属,则必为Fe;若有变价的元素为非金属则该元素通常是C、N、S或O等,故以上C、D分别是NO、NO2或CO、CO2、或SO2、SO3或Na2O、Na2O2等。

  (5)一种物质分解得到两种以上产物:

  常见的有KMnO4、NaHCO3、NH4HCO3、(NH4)2CO3、NH4I、Cu2(OH)2CO3等的分解。

  (6)多种物质化合得到一种物质:

  如Fe(OH)2+O2+H2O;NOx+O2+H2O等

  (7)电解类型(惰性电极):

  生成两种产物:电解质分解型或电解水型或熔融的NaCl等。

  生成三种产物:放氧生酸型或放氢生碱型。

  生成三种气体:电解氨水或NH4Cl溶液。

  (8)与化工生产有关的反应:

  如制漂白粉、制生石灰、工业合成氨、氯碱工业、硫酸工业、硝酸工业、玻璃工业等。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 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同时,它又是中考中常设计的内容,因此,在初中化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实验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拉进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

  二、说学情

  本课时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会很难。又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来形成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1)情境引入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2)实验探究法: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现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质。

  (3)问题讨论法:在教学中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

  四、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2、指导学生利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式,使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

  3、引导学生定势思维为发展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激趣: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的先锋;建筑师称它是粉刷匠;而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导致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谜底:是什么?

  (二)新课讲授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老师展示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分别从颜色、气味、状态三方面进行回答。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能力。

  (2)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向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受?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能力。

  (3)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向预先准备好的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倾倒水,震荡)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实验中得到二氧化碳溶于水。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我们打开汽水瓶盖会有气体产生,气体是什么?又体现了什么性质?从而加深学生对溶解性的理解。

  2、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引导学生回顾“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里倾倒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了解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烧,从而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

  (2) “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探究(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老师指导:从探究水溶性的塑料瓶内取出少量的液体放入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引导学生猜想: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学生(猜想):①是co2②是h2o③是co2和h2o反应生成的新物质?学生操作实验分析对比得出结论。目的是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若干组实验,此时,绝大部分的学生会因实验得出而兴奋起来,掀起一个小高潮)。并加热紫花观察到红花变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培养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能力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能力。

  (3)学生操作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吹气,注意现象。分析得出co2+ca(oh)2=caco3↓+h2o反应这一原理。并说明这是co2的`一条重要性质,可用于检验co2气体。

  (4)即时应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证明一瓶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并操作实验验证,以便使知识学以致用。

  过渡: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要求学生通过刚学习的二氧化碳的性质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联想、推断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之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二氧化碳有这么多的用途,那么二氧化碳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温室效应”这一热点话题。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了“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这一教学理念。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从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及时强调、归纳、突出重点,设置课后思考(多媒体体现),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五)练测平台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习题,力图达到“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的目的。

  六、说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

  一、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无色无味气态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不支持燃烧,不燃烧

  2.与水发生反应

  co2+h2o=h2co3

  3.与石灰水发生反应

  co2+ca(oh)2=caco3↓+h2o

  三、用途:灭火、人工降雨等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倡导学生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由于本课时的内容较紧凑,实验较多,部分后进生思维可能会跟不上,所以,我将通过课后辅导来加深这些同学对知识的消化能力。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

  2.知道读数时,误差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量筒使用时的误差分析。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量筒在我们化学实验中,是最常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玻璃仪器。量筒是一种专门用来量液体体积的量器。掌握正确使用量筒的使用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正确使用量筒呢,特别是如何正确读数呢?

  2.认识量筒量筒规格:

  一般规格以所能度量的最大容量(mL)表示,常用的有10mL,20mL,25mL,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等多种规格。

  3.液体注入的方法:

  向量筒里注入液体时,应用左手拿住量筒,使量筒略倾斜,右手拿试剂瓶,标签对准手心。使瓶口紧挨着量筒口,让液体缓缓流入,待注入的量比所需要的量稍少(约差1mL)时,应把量筒水平正放在桌面上,并改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到所需要的量。

  4.读取液体的体积方法

  ①注入液体后,要等一会,使附着在内壁上的液体流下来,再读取刻度值。否则,读出的'数值将偏小。

  ②读数时,应把量筒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观察刻度时,视线、刻度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三者保持水平,再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否则,读数会偏高或偏低。

  5.关于读数时的误差分析平常时使用量筒读数时,常出现以下三种错误情况:

  ①视线平视最高点:

  如果采用这种读数,导致读到数据偏大,实际液体体积比读数小。

  ②仰视读数(抬头看读数):

  如果采用这种读数,导致读到数据偏小,实际液体体积比读数大。

  ③俯视读数(低头看读数):

  如果采用这种读数,导致读到数据偏大,实际液体体积比读数小。

  6.总结当我们在使用量筒量液体时,应把量筒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观察刻度时,视线、刻度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三者保持水平,再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否则,读数会偏高或偏低。

  7.课堂练习

  ①量取70mL的水,应选用_____(填“50”、“100”或“200”)mL的量筒。

  ②用量筒量液体时,采取仰视读数,读数;

  采取俯视读数读数。(填“偏大”或“偏小”)

  ③用分度值为1mL的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水,得到下列数据,其中合理的是( )A.6.2mLB.6.25mLC.6.252mLD.6.2525mL

  ④向量筒内注入水,俯视读数为40mL,倒出一部分后,仰视读数为20mL,则倒出的水的体积为( )

  A.等于20mL

  B.大于20mL

  C.小于20mL

  D.无法确定

  四、板书设计:

  1.认识量筒

  2.液体注入的方法

  3.读取液体的体积方法

  4.关于读数时的误差分

  ①视线平视最高点:

  如果采用这种读数,导致读到数据偏大,实际液体体积比读数小。

  ②仰视读数(抬头看读数):

  如果采用这种读数,导致读到数据偏小,实际液体体积比读数大。

  ③俯视读数(低头看读数):

  如果采用这种读数,导致读到数据偏大,实际液体体积比读数小。

  五、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量筒使用方法,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读数误差的分析,以后在有关的练习题再进一步强化。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2)归纳盐的相似化学性质。

  (3)根据不同标准将物质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会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

  (2)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通过讨论、归纳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2)进一步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1、盐的相似化学性质。

  2、物质的分类。

  【教具准备】

  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碳酸钠、碳酸氢钠、试管(若干)、澄清石灰水、带橡皮塞的导管、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盐及C032—(或HC03—)离子的检验,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盐的相关知识。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75“探究”要求进行活动。

  1、归纳出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2、按要求判断表中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归纳总结

  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1、溶于水的碱有五种:K0H、Na0H、NH3o H20、Ba(0H)2、Ca(0H)2。

  2、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溶于水。

  3、盐酸盐不溶于水的有AgCl。

  4、硫酸盐中不溶于水的有:BaS04;微溶于水的.有:CaS04、Ag2S〇4。

  5、碳酸盐大多数不溶于水。

  提出问题

  上一单元我们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时,发现并归纳出了酸、碱的通性,那么盐是否也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

  交流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盐有哪些化学性质。

  归纳总结

  师生互动,归纳盐的化学性质

  1。盐+金属→新盐+新金属

  如:Fe + CuS04=Cu + FeS04 Cu +2AgN03=2Ag+Cu(NO3)2

  反应条件:

  ①盐必须为可溶性盐;

  ②“前换后”即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外)。

  2、盐+酸→新盐+新酸条件:满足复分解反应条件即可。

  3、盐+碱→新盐+新碱条件:①满足复分解条件,②反应物均必须可溶。

  4、盐+盐→新盐+新盐条件:①满足复分解条件,②反应物均必须可溶。

  随堂巩固练习

  依据盐的化学性质及反应条件,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能的请完成化学方程式,并说明理由。

  ①Zn+CuC12 ——

  ② Fe+AgC1——

  ③K+CuS04 ——

  ④MgC12+Zn——

  ⑤BaC12+HN03——

  ⑥BaC12+H2S04——

  ⑦AgN03+HC1——

  ⑧K2C03+HC1——

  ⑨BaC12+K0H——

  ⑩Mg(0H)2+CuC12——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分组按教材P76‘讨论”中的要求进行活动,然后做好归纳。

  交流讨论

  1、根据物质的组成是否单一,可以把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

  2、在纯净物中,根据组成元素的异同,可以把它们分成单质和化合物。

  3、在单质中,可以按性质的差异把它们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

  4、在化合物中,可以按组成的差异把它们分成酸、碱、盐和氧化物。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归纳出盐的化学性质及物质的分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学会利用复分解反应条件及酸、碱、盐间的反应规律,判断酸、碱、盐间的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并能写出正确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课后习题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 5

  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

  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板书】第一章 空气 氧

  第一节 空气

  【板书】一、空气的`组成

  【提问】

  1.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2.空气是一种单的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本p.7图1-1)。

  思考、回答问题。

  回忆什么是物理性质,思考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课题。

  复习绪言中物理性质概念,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入空气组成的讨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

  【学生分组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参p.7图1-1)。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操作顺序,注意事项。

  用燃着的火柴检验瓶内剩余气体。【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红磷燃烧所消耗的是空气中的什么气体?

  2.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3.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或集气瓶内,火柴熄灭说明了剩余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板书】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空气中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氨气。

  【讲述】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利用投影挂图讲解)。

  【小结】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做练习。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氧气的主要化学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二)能力目标:

  逐步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块上一节课,我昨天从集市上买了一个很漂亮的小鱼缸,顺便买了6条金鱼放在里面,可今天早上发现我的金鱼全飘在了水面上,请同学们帮我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

  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它与人类生活关系非常密切,难怪人们常说“氧气是养生之气”。了解物质的性质是认识物质的主要环节,氧气到底有哪些性质呢?是我们今天探究的主要内容。

  出示一瓶氧气,请学生们观察

  【提出问题】①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并通过你的观察描述其化学性质。

  学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提供资料】课件上提供资料: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密度比空气略大)

  【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水中溶解有氧气吗?

  学生:有

  问:什么事例能证明

  学生可能回答水中有生物存在,生物离不开氧气

  【图片】河塘中的增氧机

  问:水中有氧气,又为什么用增氧机,说明水中溶解的氧气多不多,易溶解在水中吗?

  学生回答一一不易

  引出水中溶有氧气,水中溶有氧气不多(氧气不易溶解于水),指导学生归纳出氧气的溶解性。

  学生:氧气的溶解性是不易溶于水。

  师: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

  实验证明,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图片】液态氧气固态氧气

  通过上面的学习请同学们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有哪些?

  学生总结:

  【板书】一、化学性质:

  1.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略大。

  3.不易溶于水。

  【PPT】

  师:研究气体化学性质通常从色、态、味、溶解性、密度等这几方面探究。

  师:生活中同学们知道氧气可以和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呢?

  学生可能回答一一一一液化气、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等

  师:氧气的化学性质活泼吗?你们能否通过生活先来假定这个结论!

  学生:化学性质活泼

  作出假设: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的气体。

  师:今天和同学们共同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是活泼还是稳定。同学们已经知道在生活中很多物质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那在纯氧中的反应有什么不同呢?我们通过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对比实验来一起探究。

  【板书】二、化学性质:

  【探究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PPT】师:根据实验提纲,做演示实验。

  注意:实验中不要将玻璃片拿掉;将燃着的可燃物从上至下缓缓插入集气瓶中,以便可燃物与氧气充分反应。切不可直接把可燃物插到集气瓶的中下部,否则燃烧产生的热量驱动物质膨胀,会将集气瓶上部尚未反应的氧气排出,反应时间缩短,现象不明显,不利于观察。

  现象总结:

  空气中:持续红热,无火焰

  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比较:在氧气中燃烧更加剧烈

  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分组实验】

  师:下面各组分别做实验提醒学生注意:

  (1)分工合作,有实验者也有记录者

  2名操作员,1名记录现象,其它是观察员。

  (2)发现问题要记下来思考、讨论。

  师:下面实验开始

  教师巡视并指导,发现问题,同时记录。

  【学生合作实验】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师:实验要求蜡烛在空气中和在氧气分别燃烧,和同学们共同探究现象有什么不同?

  【合作探究】【PPT】师:根据实验提纲结合学案上的实验操作,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并填写相应的学案部分内容。

  学生总结实验现象:

  空气中:明亮的火焰,黄色火焰

  氧气中:火焰十分明亮,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有水珠生成,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生成。

  比较:在氧气中燃烧更加剧烈

  【问题讨论】

  问题1:铁在空气中能燃烧吗?

  学生回答一一一一不能

  问题2:铁在氧气中能燃烧吗?

  能不能怎么办?做实验来看!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合作探究。

  总结现象:

  空气中:只能加热至红热,不能燃烧

  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的黑色固体。

  思考:(小组合作完成学案相关部分)

  下面把这个化学变化表示出来【学生板书】

  【板书】1.碳+氧气二氧化碳

  【板书】蜡烛+氧气二氧化碳+水

  【板书】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问题讨论】

  问题3:为何集气瓶底要放少量水?你估计是什么原因?

  防止熔化物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延伸:那么铁丝放入集气瓶后能否接触到集气瓶内壁?

  操作不规范,铁丝碰到集气瓶内壁导致集气瓶炸裂

  问题4:铁在空气中点不燃,如何在氧气中点燃铁丝?

  学生:在铁丝的末端系上火柴杆看来目的是?

  引导学生回答:给铁丝预热,提高铁丝温度,利于铁丝燃烧,火柴杆起引燃作用。

  问题5:火柴杆点燃后什么时候伸入氧气瓶最为适合?书上面是如何要求的?

  学生:火柴杆即将燃尽时

  师: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否则火柴杆燃烧将消耗大量氧气,以免火柴梗的燃烧消耗过多的氧气,而影响铁丝燃烧

  问题6:铁丝为何绕成螺旋状?

  引导学生回答:铁丝绕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提高铁丝的温度,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问题7:如果你发现铁丝生锈了,你认为对实验有影响吗?如何解决?

  引导学生回答:有影响。没有除去铁丝表面的氧化层导致铁丝不能燃烧

  问题8:铁丝细点好还是粗点好?

  引导学生回答:细点好。

  分组回答:

  师:

  (1)各组实验是否成功?

  (2)在实验中发现了哪此问题?组内发现了哪些问题?

  (3)组内如何认识的?

  (4)其它组认同否?(如果有同学们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点拨)

  师: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同学们发现可燃物在空气中还是在氧气燃烧更剧烈?

  学生:氧气

  师: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是比较活泼还是比较稳定?

  学生:比较活泼

  师:甚至一些不能在空气中燃烧的物质在纯氧的帮助下却能燃烧,这种化学性质就是氧气的助燃性,也说是氧气能支持燃烧。

  【课堂小结】

  【达标检测】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 7

  教学目标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氧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

  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及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及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归纳,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氧气的制法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

  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及实验、分析、总结、理解运用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本节教材分为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部分。

  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该物质的性质。

  氧气物理性质教学建议

  关于物理性质的教学,教给学生一个认识物理性质的顺序,以便在以后学习其它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即观察的全面,又起到了对照的作用。使记忆更牢。

  物质的物理性质,其观察和描述的顺序与人的感觉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有关,最突出的是颜色,其次是形状,再是嗅觉、味觉,这样自然的形成一个描述物理性质的习惯顺序。

  关于溶解性,由于学生尚不了解溶解过程的实质,对这些基本上不跟水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溶解,只能先认为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氧气微溶于水的事实,可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帮助理解。如许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或者让学生想想办法,做个家庭实验,如:用封闭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养鱼的效果对比。

  氧气等气体的沸点和熔点都很低,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难想象到的低温,教师应争取使学生看到液态空气、液氧、液氮做为改进教学的设想。或者至少也应争取看到录像片(液氧、液氮一般制氧厂都有生产,液氮在一般大医院用于冷冻疗法。)

  在气体密度教学上,注意①怎样测定气体密度?它与固体和液体有什么不同?②不同密度的气体为什么是混合均匀而不分层?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法、实验演示法

  学生: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识氧气

  二、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1、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物质有哪些性质

  2、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了解氧气的色、态、味

  三、氧气的化学性质

  1、学生自主探究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体验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2、演示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写文字表达式,并学会分析硫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现象差异的原因

  3、演示铁在氧气和空气中的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文字表达式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 8

  【教学目的】

  1、了解铁的重要物理性质

  2、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现象和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使学生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有一个概括的认识。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个常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

  对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2、建立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

  【教学方法】

  讲述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试管

  【教学过程】

  在前几章中,我们学习了氧、氢、碳等非金属的一些性质,在这一章中,将主要学习一种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用途广泛的金属--铁,我们将介绍铁的一些性质。以及一些常见金属的知识。

  “钢铁”这个名词在生活中是很常用的,可是钢并不等于铁,虽然钢的主要成分是铁,但在性能方面跟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铁的性质。

  一、铁的物理性质

  纯铁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有良好的延展性、密度为7.86克/厘米3,熔点为1535℃,沸点为2750℃,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

  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都不是纯铁,讨论金属的物理性质主要从色、态、光泽、熔沸点、密度、导电、导热性质和硬度等方面来研究。

  二、铁的化学性质

  1、铁与氧气的反应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铁可以氧气中剧烈燃烧,铁还可以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来制备氢气,这些反应能说明铁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

  在第一章中,我们已经学过铁可以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怎样的?那么,铁在常温下会不会与氧气反应呢?

  演示:演示实验6-1

  现象: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了,第二、第三支试管中的铁钉没有变化。

  讨论: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答: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铁锈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是氧化铁,铁锈很疏松,易吸水,因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如不及时除去,会加快铁制品的生锈速度。

  讨论:怎样防止铁生锈?

  防止铁生锈可采用将铁与空气隔绝,或保持空气的干燥,当然第二种方法不可行;所以一般采用与空气隔绝,如在铁制品的表面喷上一层漆,在一些铁制品表面镀上其他金属或通过化学反应使铁制品的表面生成的氧化膜,即,在铁制品的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以防生锈。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 9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重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4.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通过“磷的燃测定空气的含量,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教学重难点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学工具

  集气瓶、燃烧匙、吸管、水槽、塑料袋、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空气对于人类是如此重要,我们做一个深呼吸,那么我们便吸人了空气,空气对于我们又是如此亲近和熟悉,但是有谁摸着了它?看到了它吗?没有。那么本节我们就是要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在,还要探究空气的组成成分。

  [提问]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察觉,但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提问。)

  生1: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人盛满水的水槽中,用力向下压,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集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生2:吹气球,发现气球鼓起了,说明有空气了。

  生3:用打气筒给车胎打气。

  生4:夏天电风国转动,一阵风扑面而来,说明空气在流动。(同学们争先恐后回答,教师作总结。)

  [提问]以上事实说明了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

  生1:第一单元中“探究蜡烛的燃烧”实验说明了空气中含有氧气。

  生2:第一单元中通过对吸人气体的探究实验说明了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生3:食盐放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变潮湿了;早晨的露珠;冷藏的饮料放置空气中外壁出“汗”等现象,说朗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总结]大家回答得很好。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提问]那么,空气中还含有其他气体吗?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又是多少?

  二、探究活动

  师:下面呢,我竹j将分组实验,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分数。(提示:可以自己自主设计实验,参考课本实验2-1。)

  师:我观察各小组设计实验,大部分用-蜡烛燃烧”进行实验探究,但是你们得出的实验结果与科学家的结论是否一致?不一致。为什么?想一想,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分析:蜡十氧气≠二氧化碳十水,二氧化碳是气体,占据了一定的体积,所以结果会偏小,小于1/5。同时引导学生改用在空气中能够燃烧,但又不生成其他物质的可燃物)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可燃物——红磷,它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一一五氧化二磷。科学家就是利用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新教材[实验2一】],学生观察、描述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三、归纳总结

  师:从[实验2--1]中得出以下结论:

  1.红磷十空气皇鉴五氧化二磷;

  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

  3.氮气是不易溶于水的无色无味的气体(从集气瓶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一现象判断);

  4.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从燃着的红磷熄灭了这一现象判断);

  5.实验表明,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杂质0.03%。教师简介空气的其他成分,同时讲清三个概念:物理性质、纯净物和混合物。‘

  四、课堂练习’

  师:下面我们做几道练习。

  [投影]

  1.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结合实验讨论:

  (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2.在标准状况下,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它的熔点,为一209.9℃,沸点为95.8℃。从红磷在氮气中不能继续燃烧的事实,说明氮气不支持燃烧。许多实验事实都表明,氮气的性质不如氧活泼。

  (教师组织评讲习题,提出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l源,使学生意识到必须防止空气不受污染,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l

  五、知识扩展

  师:同学们,当你漫步在湖畔边、森林中,阵阵凉风吹过,芳香扑鼻,沁人心脾,多么新鲜的空气呵!但是你们知道.这新鲜的空气需要人类的爱护、保护与珍惜。才能保持新鲜!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身边发生过哪些空气污染现象?(组织小组讨论,然后提问。)

  生1:摩托车、汽车的增多,导致的尾气排放增多,污染空气。

  生2:前几天报道某乡镇鞋厂发生火灾,橡胶烧排放到空气中的烟雾。

  生3:臭氧层被破坏也会污染空气。.

  师:同学们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从各方面回答了空气被污染的种种现象,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图2-8中“大气污染”,总结一下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组织小组讨论,然后教师总结o)

  [总结]

  1.被污染的空气会:

  (1)严重损害人体健康;

  (2)影响农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2.我们应该做到:

  (1)加大空气质量监测,改善周围环境状况;

  (2)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以保护大气。

  六、作业布置

  1.习题1~6

  2.阅读教材第31页“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稳定,高温下活泼。

  ⑵通过碳与氧气、氧化铜的反应,理解并掌握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⑶认识还原反应,了解碳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

  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⑵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推测出反应产物,并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⑶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使学生养成辨证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⑵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⑶通过对“碳的可燃性”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变化的'内外因关系原理”的教育。

  ⑷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

  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和还原性)

  三、教学难点

  对碳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探究、碳的还原性

  四、教学准备

  仪器:试管、酒精灯、网罩,带铁夹的铁架台、单孔橡皮塞、导管。

  药品:澄清石灰水、木炭粉、铜粉

  其它:火柴

  五、教学过程

  [引言]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碳的几种单质有不同的物理性质,是由于碳原子排列的不同。但是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碳的化学性质。

  【屏幕投影】二幅古代字画和钻石的图片:

  [学生活动] 学生欣赏

  活动一、讨论与交流

  [教师提问]人们用炭黑制成墨,用金刚石做成光彩夺目的钻石饰品。不论是文人的墨宝还是华丽的钻石都能保存多年而不褪色。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呢?

  [追问]书写重要的文件资料时要求必须有碳素笔书写,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板书:(一)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屏幕投影】碳单质稳定性的应用图片

  [讨论]是什么决定了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的呢?

  【屏幕投影】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过渡]如果升高温度,碳是否会发生反应?烧烤用什么材料?说明碳有什 么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 回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说出反应的现象,写化学方程式:

  C+O2

  【屏幕投影】煤气中毒的图片

  [提出问题 ] 在过去条件不好的时候,冬季人们为了抵御严寒,常常在室内用煤炉烧煤取暖,但如果使用不慎,就会发生“煤气”中毒事件,你们能猜测一下“煤气”是什么吗?“煤气”又是怎样产生的?

  [适时点拨]如果氧气的量不充足,碳燃烧就不充分,这时生成一氧化碳,同时放出热量。

  点燃 (一同学上台书写化学方程式:2C+O2=====2CO)

  板书:(二)高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1与氧气的反应

  C + OCO2 ( O2充足)

  CO (O2不充足) 2C + O点燃[提问]根据“煤气”中毒事件产生的原因,可采取什么措施预防此类事件发生呢?

  [提问]碳能够与单质氧结合,那么碳可不可以与氧化物中的氧结合呢?例如CuO。如果能反应会生成什么物质呢?我们可以看到哪些现象,如何检验生成物呢?做这个实验,我们应该用哪种实验装置?我们需要哪些实验仪器?

  活动二:活动与探究

  (教师演示教材P107实验6-2木炭粉还原氧化铜。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及实验

  现象。)

  活动三、讨论与交流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发言

  【投影】

  (一同学上台书写化学方程式:C + 2CuO

  板书:2与某些氧化物反应

  C + 2CuO CO2↑) CO2↑

  【强调实验注意事项】提问:为什么实验完毕后要先撤出导气管?为什么要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观察?

  [教师提问]请学生观察这个化学方程式,并提问。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分析、回答

  [教师讲解]像氧化铜这种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氧化铜因失去氧变成铜,我们就说氧化铜被还原。是木炭使氧化铜失去了氧,木炭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我们就说木炭具有还原性。

  板书:3.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内的氧被夺去的反应。

  还原性:能夺走含氧化合物里的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

  [教师提问]利用碳的还原性,说明碳具有哪项重要应用?

  [学生活动]看教材后回答

  请同学们写出焦炭可以在高温下把铁从它的氧化物矿石里还原出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讲解]单质碳的还原性不仅仅表现在还原金属氧化物,还表现在可以还原非金属氧化物。如: CO2+C

  活动四、总结反思。

  [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练习:教材P109习题第2题(4)(5)(6),第4题和第6题。

  活动五、课外作业《碳单质兄弟们的自述》为题写一篇小文章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11-29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06-12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8篇11-30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8篇)12-01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7篇)12-04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6篇12-07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7篇12-03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汇编7篇)12-05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通用7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