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3-11 17:25:28 雪桃 三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2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20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

  教学目的:

  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从孩子喜欢的球类运动入手:“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足球!”“篮球!”“乒乓球!”……

  师:“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

  生:“有!”

  师:“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快乐队”。)

  师:“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

  【课伊始,趣已生。从孩子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孩子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问题提出,同学们马上有办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比赛。比赛开始,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老师宣布“快乐队”为胜。男生马上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21、23。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18、15、23。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快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老师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胜队胜利!”“吔!”男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

  这时老师来到了弱者的一边,安慰女生“快乐队的`小朋友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队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现场拍球29个。“快算算,这回咱们快乐队拍球的总数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个。“这一次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女同学的脸上现出了微笑,男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

  “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

  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站起来伸开双臂,结结巴巴地说:“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求平均数!”几个孩子脱口喊了出来。

  【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在现实生活的需要中,学生请出了“平均数”。可爱的孩子一句“匀乎匀乎”,表明孩子们已经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很快,有同学把大数多的部分匀乎给了小数,使数字平均;有的学生用计算的方法:(17+19+21+23)÷4=20(个)(20+18+15+23+29)÷5=21(个)通过求平均数,比较得出“快乐队”为胜方。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已经求出来了,但探讨并没有就此停止,我继续引导大家:“快乐队拍球的平均数是21,21代表什么?你怎么认识理解21这个数?”

  孩子此时也发现了问题:“怎么没有一个人拍球的数量是21呀?“

  “是呀,21是谁拍的数量呀?”老师俨然一个大朋友般地与孩子们一起陷入了思考。此时的课堂很安静,老师在耐心地等待着。

  终于,一个清秀的小女孩站起来说:“21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老师我马上追问:“什么是平均数呀?”

  生1:“就是把大数多的部分往小数上匀乎匀乎。”

  生2:“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生3:“平均数不是某一个人具体的拍球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拍球的平均水平。”

  此刻,老师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代表一组数的平均值。你们的学习精神和理解能力真让我佩服!”

  【在老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在孩子们的亲身感受中,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虽然这只是初步的,但却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少儿歌手比赛(出示题目)你知道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多少吗?

  同学们经过计算得出:(93+98+95+83+92+96+94+)÷7=93(分)。

  此时电脑上出现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94分。

  师:“咦?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小朋友们计算1号歌手的得分是93分,而电脑给出的却是94分呢?是我们错了,还是电脑错了?”教师里一片寂静。

  突然,一个小朋友大声说:“是我们错了!我们看歌手比赛的时候,还要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呢?”

  师:“噢!想起来了,是这样的。”

  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到了症结所在。同学们马上自觉地又伏案计算,去掉一个分98分,去掉一个最低分83分,(93+95+92+96+94)÷5=94(分)。电脑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

  【一个生活实例的巧妙运用,使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在生活中不能死套公式,知识的运用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那一段时间的沉默,留给孩子的是一片思考的空间。等待是一种艺术,空白也是一种艺术,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善于等待,恰到好处地运用等待艺术。】

  四、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遗憾?你认为应该给自己布置什么样的作业?”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

  学习目标

  1、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2、复习年月日相关的知识,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会计算经过的时间。

  3、明确时间的重要性,增强时间观念。

  导学案

  自主预习整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

  1、我们认识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学了24时计时法,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归纳:

  年12个月 平年365天 闰年366天

  月大月:( )( )( )( )( )( )( )31天

  小月:( )( )( )( ) 30天

  二月:平年( )天 闰年( )天

  日1日=( )时

  时1时=( )分

  分1分=( )秒

  3、做一做P114页第6题,说说怎样想的?

  (1)、3年=( )个月 24个月=( )年

  (2)、 7月有( )天 15时是下午( )时

  (3)、 展览馆每天的.开放时间是从8:30到16:30,一天共开放( )小时。

  交流合作

  1、说一说时间单位的知识。

  2、议一议有关时间知识的要点。

  3、你知道什么是24时计时法吗?介绍一下你的学习经验。

  4、你会计算起止时间和经过的时间吗?怎么算?

  展示提升小组抢答:

  1、一年中哪些月份是大月?小月?你会用什么方法记忆?

  2、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闰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普通计时法?什么是24时计时法?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说。

  反馈测评1、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五第6 题:

  小华每天早上7时30分到校,11时50分放学回家。下午2时到校,16时放学回家。他全天在校多长时间?

  (1)先求上午在校时间:

  (2)再求下午在校时间:

  (3)最后算出全天在校时间:

  2、出示钟面:

  (1)现在是几时几分?

  (2)17:00开往长沙的火车现在开始检票了,还有多少分钟开车?

  (3)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4)如果你耽误了时间,会怎样?由此,你体会到了什么?

  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把握时间,时时处处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合理利用时间安排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3

  教学重点:

  被除数中间不够商1怎么办。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0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32÷8 45÷5 63÷7 42÷6 54÷9 25÷5

  13÷4 26÷8 33÷6 52÷8 46÷9 61÷8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760÷4 405÷2

  3.被除数末尾或中间有0时怎么办?

  二、新授

  1.出示例7: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⑴读题,做什么方法,为什么做除法?怎么列式?

  ⑵ 832÷4=?自己列竖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两个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3÷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写0,不写行不行?还有没有不同的写法?

  ⑷打开书31页,看看书上的两种写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2.做一做:615÷3 624÷6 218÷2 525÷5

  ⑴同桌任选一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⑵请学生板演

  ⑶集体订正

  3.判断对错33页,第2题

  ⑴这些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法计算可以解决简单问题。

  2、能正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

  3、体验只需估算就能解决的此类题型的特征。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计算小数加减过程中的进位和退位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知道吗?英才小学的小红同学参加了手拉手结对子活动,星期天她到邮局给她的好朋友寄去了两包书,邮递员告诉了她每包书需要多少邮费,可小红不知道一共需要付多少钱,你们能帮帮她吗?

  投影出示情景图。

  二、探究新知。

  1、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

  师:通过观察情景图,你们了解到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小红寄的两包书的邮费分别是1.6元和12.4元。

  生2:我还知道:小红不知道一共需要付多少邮费?

  2、先进行估算。

  师:小红大约一共需要多少元的邮费?所需邮费一定不会多于多少元?一定不会少于多少元?

  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1)分组讨论。

  (2)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师:小红所需邮费不会多于15元,不会少于13元。

  3、解决情景图中提出的问题。

  (1)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师巡视。

  (3)小组长展示本组的解决方法。

  第一种:1.6元=16角12.4元=124角16角+124角=140角=14元

  第二种:1元+12元=13元6角+4角=10角=1元13元+1元=14元

  第三种:1.6+12.4=14元

  1.6

  +12.4

  -----------

  14.0

  (3)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4、计算两包邮费相差多少元?

  师鼓励学生用第三种方法去做。

  (1)让学生独立去做,师巡视。

  (2)展示做题情况。

  12.4—1.6=10.8(元)

  12.4

  —1.6

  ————

  10.8

  答:2包邮费相差10.8元。

  5、小数加减法的法则。

  师: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师引导学生进行:列竖式时,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投影出示该法则。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指名板演第8页第2小题,集体订正。

  (2)独立做第9页第1题。师巡视,集体订正。

  2、提高练习。

  同桌讨论第9页第2题,找出错因,并改正。

  3、拓展练习。

  独立做第9页的3、4、5题。师巡视,集体订正。

  四、: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说一说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寄书

  1.6+12.4=14(元)

  1.6

  +12.4

  ————

  14、0

  答:一共需要14元。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5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本节课学习小数加减法主要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自主探究和与同学的合作交流中学习新知。课堂上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学情与教材分析: 教材是借助元角分这一直观实物在初步认识了小数以及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学习小数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解决有关小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和理解算理。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结合“买

  书”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能力教学点】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德育教学点】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

  小数加减法的算理、算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看过李泳叔叔主持的非常六加一么?其中有一个内容是猜物品的价格,今天这节课我们也来玩玩这个游戏,(老师拿出一本书)这是老师从海洋书店买的一本《通话故事》书,大家来猜猜它的价格,根据我的高了或者是低了的提示及时调整你的价格,看看同学们几次猜出它的价格。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导入既是对上节课分数比较大小的巩固运用,同时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感情铺垫。

  二、 提出并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老师出示另外一本书并告知价格并板书:童话故事 3.2元 数学世界 11.5元)

  1. 提出并解决问题 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问题:

  问题1: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

  问题2:一本《数学世界》比一本《童话故事》贵多少元 学生独立列式解决问题1 (列式3.2+11.5=)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2.探究新知 3.2+11.5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呢?

  (1)估计一下两本书大概要多少钱?

  (2)生独立思考计算,师巡视。

  (3)四人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4)展示交流。

  (个别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的不同算法,并回答同学们提出的`疑问) 师小结并课件展示几种算法:a.元和元相加,角和角相加,再把元和角加在一起b.将两种图书的价格转化为角进行计算c.用竖式计算(理解小数点对齐的原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关键所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生生之间提问解答的方式,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算法算理,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角色转变,变“学会”为“会学”。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2。展示交流 4.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通过和整数加减法的比较,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新知运用,巩固延伸

  1.碰碰车,用碰在一起的两辆车上的数字相加和相减,用竖式计算出结果。

  2.森林医生,先说说病症,然后进行诊治。(改错)

  3.购书。海洋书店里还要很多课外书籍,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去买买书呢?(课件展示各类标有价格的书籍)如果你有50元,你可以买那些书?怎么买?

  设计意图:通过碰碰车,森林医生,购书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载体来进行计算练习,避免了计算练习的单调和枯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 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能给大家提点什么意见吗? 课后留心,看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还能帮助我们解决那些生活问题呢?下次课交流。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可让学生系统回顾旧知,完善知识结构,实践作业的布置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6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练习四第2~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竖式的写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爱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怎样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笔算除法要注意什么?

  二、指导练习:

  1、第21页练习四第1题

  (1)看作业比较上下两行的异同。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2、练习四第2题

  (1)读题。

  (2)小组合作练习。说说错在哪里?分头进行改正。

  (3)全班订正。

  (4)作补充练习。

  3、练习四第3题

  (1)看图说清题目意思。

  (2)说一说还能想到的问题。

  (3)画出要摆的形状,再说说解答这类问题要用什么方法。

  (4)解答后集体订正。

  4、练习四第4题

  (1)读题,审题。

  (2)找问题、条件、解答问题,评讲。

  三、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7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位。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指认其余三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右边是南,左边是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3、到教室,请各小组把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方都有什么?(练习一的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 识 东、南、西、北 方 向

  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右边是南,左边是北。

  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8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69页例及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进行回顾和整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教科书第68页

  出示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让学生读一读故事内容,再请学生说一说这一篇故事主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提问:这篇文章大约有多少字?你想用什么办法解决?(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

  汇报:(1)一个字一个字地数,就能数出这篇文章一共有多少个字,但如果文章长的话,就不太适用。

  (2)先数每行有多少个字,一共有几行,就可以。

  教师:两种方法第二种比较适用,现在我们就采用第二种方法,算一算文章大约有多少个字?

  学生动手操作:

  (1)每行最多有22个字,但有许多行的字数都比22少,估算每行大约20个字左右,本篇文章共有13行,所以列式为20×13=260,这篇文章大约用260个字。

  提问:20×13你是怎样口算的?

  (2)每行最多有22个字,一共13行,列式:22×13。

  提问:两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怎样算?

  二、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

  学生口算后教师讲评。

  提问:整十整百数乘数十数应该怎样算呢?

  三、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笔算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四、解决问题

  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七的第3、4题。

  通过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列式解答,对于学生的列式,要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9

  教学内容:32页例7的第二题及做一做

  教学要求:

  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掌握被除数末尾不够商1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被除数末尾不够商1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5分钟口算练习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415÷3280÷6

  二、新授

  1.出示例2:56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克隆鼠展览。平均每批有多少人?还剩几人?

  ⑴全班读题,题目里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做什么方法?怎么列式?

  ⑵562÷4,请你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再在四人小组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2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商0,不写行吗?为什么?

  ⑷全班口答

  2.做一做:631÷3340÷2704÷5843÷6

  ⑴同桌任选两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⑵请学生板演,说算法。

  ⑶集体订正

  3.巩固: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传递了816米,平均每天传递了多少米?

  ⑴独立完成后同桌说算法

  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三、作业

  1.33页第一题第二排

  2.33页第四题和五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现实生活情景,初步认识小数,掌握小数特征;

  2.结合商品的价格,进一步认识小数;

  3.能正确读小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识小数,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应用意识。

  2.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理解小数的现实意义,丰富学生数学文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并理解其含义。

  教学难点: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互相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互相改写。

  教学工具

  电脑课件,米尺,纸条课前收集商品的价格单、课前测量的身高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在量一量中,认识小数

  师:米、分米、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指名回答:

  1米=10分米

  1米=100厘米

  1分米=10米

  下面这些是什么数?

  师:我们以前学过像1、2、4、100这样的`整数,还学过像这样的分数。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数?今天我们就要利用这些老朋友间的关系,来学习一些新知识。

  2.认识小数

  师:老师也找到了一些有关小数的信息,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读一读。

  师:在读小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

  每个小数都有一个“点”,这个点就称之为“小数点”。

  小数点左边部分和以前学的整数读法一样,小数点右边只要按照顺序读出每个数字就可以了。

  3.初步理解0.1的含义

  师: 这把尺子上也藏着小数呢,你知道“0.1米”在哪儿吗?

  米就是0.1米,你现在知道“0.1米” 在哪儿了吗?谁能说一说你的想法? 小结: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份中的1份就是1分米, 1分米

  就是 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

  4.初步理解零点几的含义

  你能在这把尺子上找到0.2米吗?

  你找到的0.2米表示什么?说一说你的想法。

  0.9米表示什么?在哪儿呢?

  5.探究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刚才我们在尺子上找到了小数,你发现小数和谁有着密切的联系了吗?

  小结:十分之几就可以写成零点几。

  6.比较小数的大小

  在今年的田径运动会上,有四名男生参加跳高比赛,成绩如下表,请同学们一小组为单位,想办法给他们排出名次。

  小组内讨论:怎样比较这四名同学的成绩?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发表意见,交流,然后分组汇报。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分数及面积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知识,培养学生系统地、有条理地梳理知识的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合理的数学思考。

  4.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分析

  “分数与面积”复习一课,是在完成本册有关分数知识和面积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复习。因此,本节课在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寻找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方法,给他们现实的、鲜活的、贴近已有知识经验的事例;适当的交流合作机会,从交流、梳理、概括和反思中多样化的练习方式。并将这两部分知识根据知识特点,分别巩固深化,加深理解,进一步提高应用能力,达到融会贯通、熟练运用的目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的迫切愿望;同时,使学生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所处的学区比较特殊,少数民族学生占多数。学生学前教育和父母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少数没有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知识起点底、思维不灵活、语言表达能力差;而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思维启蒙早、起点高,学习积极主动。这些情况,给教学设计造成很大的难度。为此,教学中,我以点带面,采用好学生带动学困生的互帮互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使不同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我校也非常支持课改实验,为课改年级配备教学设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

  课堂实录

  (一)情境激趣,引入复习

  师:今天是笑笑的生日,妈妈给她买了一个大蛋糕,笑笑请好朋友来吃蛋糕。他们又唱歌又跳舞可热闹了,我们一起去看看。(播放课件一)好一个又香又甜的蛋糕呀!猜一猜笑笑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块?这分吃蛋糕的情境使你们想到了曾经学过的哪方面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知识。

  (评析创设 “笑笑过生日”的情境,引出复习内容(分数的认识),启发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二)分数知识,探求问题

  1.小组交流

  (1)请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课前出的分数知识。

  (2)小组同学互相补充、完善并系统地、完整地出来。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完整再现。

  (评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小组交流成知识络,从点到面,从部分到整体,构建知识结构,进一步理解认识。)

  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闯关

  看谁硕果累累,每闯一关可获得一颗智慧星。

  第一关:独立完成教材70页第1题,互相讲解、互相检查、互相。

  第二关:完成教材70页第4题,讲解计算方法,自我。

  (2)问题接龙

  ①创设情境。

  (继续播放课件1)笑笑把蛋糕平均分成8块,自己吃了一块,丽丽吃了3块,小刚吃了2块。

  ②小组内自编问题。要求根据情境编出有关分数的问题。

  ③由小组轮流报题,全班抢答,答对一题可获得一颗智慧星。

  (3)清查水果个数,同桌互说收获与不足。

  (三)面积知识,实际应用

  1.继续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今天笑笑过生日,小淘气怎么没来?他在忙什么呢?我们到他家去看一看。(播放课件二:小淘气铺地砖。)原来他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真是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看到小淘气铺地砖的情境,猜一猜他可能用到哪一方面的知识?

  2.知识,加深理解

  (1)小组合作出有关面积的知识。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3.应用知识,提高能力

  (1)粗心的小淘气

  小淘气收集了一些面积数据,可是忘了写单位。

  ①请你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填空。

  ②与同桌交流,。

  (2)洒水车

  今天天气比较热,看,开过来一辆洒水车,路面变得湿润了。(播放课件)这里面还有许多数学问题呢!小兔子提出教材70页第5题。

  (3)帮助小淘气解决问题

  ①播放小淘气铺地砖,猜测可能遇到什么问题。

  A.小淘气房间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B.需要铺多少块边长为20厘米的地砖?

  C.如果一块地砖3元钱,需要多少钱?

  ②挑战问题,巧妙解答。

  (评析让学生通过基本练习“闯关”“粗心的小淘气”“洒水车”来巩固知识,同时检测自己的能力。创设“问题接龙”和“帮助小淘气解决问题”的` 拓展练习,拓宽分数和面积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自查,自我

  师:这节课复习了有关分数和面积的知识,复习应用中,你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检查,情况如何?

  (进行,与同桌交流。)

  (评析在知识的梳理过程中,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与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技巧等方面进行自查,作出合理,明确改进方向。)

  教学反思

  复习课基本上是再现和巩固知识,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 本节课要对分数和面积这两个差异较大的知识进行复习就更显得困难了。怎样将这部分知识系统、完整地呈现、提高学生的能力,而又使课堂不显得沉闷单调,这是我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主要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本着这一宗旨,我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事例,如“笑笑过生日吃蛋糕”“小淘气因家中有事没来参加笑笑的生日”自然过渡,将这两部分知识引出来。在知识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利用他们的表现欲望,通过小组交流形式完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对繁多的知识概念进行和复习。最后设计许多新颖多变的练习情境,促使学生想尽办法巧妙解答,使学生在整个课堂中都处于热情、兴奋、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通过这节课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而且能够较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

  案例点评

  本节课是继两个单元知识之后的复习课,要将完全不同的两部分知识放在一节课来复习,并且知识之间没有联系,学生思维的跳跃也较大,这是非常困难的。但教师在设计这节课时克服了这些困难,巧妙地设置情境将知识自然衔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学生在积极主动的交流反思中,共同分享学习成果,提升活动的价值。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还有适时的小组讨论。不仅满足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学习的需要,同时为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创造了机会,收到共享喜悦、共享成果的良好效果。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2

  教学目标:

  1、结合气球装饰方案问题,经历观察、探索规律、自己设计方案的过程。

  2、能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谈话引入

  过新年的时候,咱们班开了一场联欢会,同学们还记得吗?

  看来,这次联欢会给你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不但在联欢会上表演了节目,还亲手布置了教室呢!还记得你们是怎么布置的吗?

  二、观察、探索规律,用数学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1、发现规律

  (课件出示方案一)师:老师知道有一个班的同学,他们和大家一样也把不同颜色的气球串起来装饰教室。他们还制定了两个气球装饰方案呢!这是他们制定的第一个方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解决问题

  既然我们发现了气球排列的规律,那么老师这儿有一个问题想让大家帮助解决一下,(课件出示问题),照上面的顺序挂下去,第16个气球是什么颜色?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那么你能不能用这种方法算一算第25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呢?

  3、比较不同的方法,分析用数学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你们都很棒,用不同的方法把老师的问题解决了,那么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呢?

  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用这种简单的方法算一算第85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

  三、出示方案二,并解决所提问题。

  (课件出示方案二,同时提出问题)

  我这儿还有一个方案,请你来算一算,第28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第43个呢?

  四、小小设计师

  气球有很多种颜色,也可以设计许多种方案,下面你来当小小设计师,自己设计一种方案,并依据你的方案给同学们提问题,好吗?注意:在给别人提问题时候之前,自己要把答案先算出来,不然就不能判断他的回答是不是正确了。好了,开始吧!

  学生展示设计方案,提出问题,全班共同解决。

  五、布置教室

  咱们的教室长是9米,宽6米,现在咱们把教室的四周都挂上气球,每隔30厘米挂一个,同学们先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个气球?(课件出示

  如果我们按方案二来布置教室,算一算需要黄色的气球和蓝色的气球各多少个?

  那么如果我们按方案一来布置的话,各需要气球多少个呢?

  课下可以按照你自己制定的方案来算一算各需要多少个气球。

  六、回归生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像这上面排列气球的情况,能跟大家说一说吗?

  通过新年开联欢会这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自然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先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重点引出把气球每4个分为一组,为后面学生利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作必要的铺垫。

  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

  让学生充分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展现学生不同的思维方法。

  在让学生充分思考、表达的基础上提出:哪种算法比较好。

  本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用计算的方法要简单的多,而用画图或写数的方法就不太现实了。

  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验学习的成功感。

  提出设计方案的要求,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这是一道现实性、开放性、综合性都很强的题。有困难的同学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

  计算方案二各需要多少个气球可作为计算方案一的铺垫。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学生可能会提到挂拉花、挂小灯笼、贴窗花、布置黑板、挂气球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肯定。

  生1:我发现气球是按两个红色、两个黄色、两个红色、两个黄色的规律排列的。

  生2:我发现气球的排列是按照红、红、黄、黄的规律排列的。

  生3:我发现两个红气球中间夹着两个黄气球,两个黄气球中间夹着两个红气球。

  生4:我把气球分组,两个红色的气球、两个黄色的气球为一组,它们是一组一组排列的。(课件出示分组情况)

  若学生自己说出分组的情况,就及时对他的观察结果进行肯定,并让他说说为什么这么分。

  如果没有说出,即适时引导:我把这些气球分组,两个红色的气球和两个黄色的气球为一组

  生1:我用○表示红气球,用△表示黄气球,第16个是△,所以第16个是黄色气球。

  师:你的'想象力很丰富,能用图形来表示规律。

  生2:我用1(或A)表示红气球,用2(或B)表示黄气球,第16个是2(或B),是黄气球。

  师:真不错!能用数字(或字母)简洁地表示规律。

  生3:我把气球分组,四个气球为一组,16个气球正好是4组。第16个气球是这一组的最后一个,所以是黄色的。

  算式:16÷4=4(师板书)

  让学生再次说想法。

  如果学生能够说出方法3,就重点让他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让和他的想法一样的学生反复说一说。重点强调第16个气球是第4组的最后一个。

  如果学生能说出方法3,但不能列出算式,就提示学生:你能不能试着把你的想法变成一个数学算式?(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算式:25÷4=6……1

  (师板书)

  第25个气球前面有6组,它是第7组的第1个,所以是红色的。

  学生一开始可能还是认为自己的方法好,比如说认为自己用数字表示更简单。这里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自由辩论,学生自然会想到如果问的数字比较大,比如说第52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这样用画图或写数的方法就不方便了。所以用数学计算的方法更简单。

  让刚才不是用计算方法的同学回答:第85个气球是红色的。师追问:你怎么这么快就知道答案了?

  让学生说一说用这种方法的理由。

  85÷4=21……1

  (师板书)

  学生可能有许多种不同的方案,有的简单,有的繁琐,但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第一,必须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第二,几个气球为一组。

  (学生在给别人提问的同时,首先要自己先知道正确的答案,以便判断别人的回答是否正确。)

  生1:

  (9+6)×2=30(米)

  30米=3000厘米

  3000÷30=100(个)

  生2:

  9米=900厘米6米=600厘米

  900÷30=30(个)600÷30=20(个)

  (30+20)×2=100(个)

  师:你们的方法都非常好,我现在知道一共买多少个气球了,可是买什么颜色的呢?

  100÷5=20(组)

  黄色:20&×2=40(个)

  蓝色:20×3=60(个)

  生1:100÷4=25(组)

  红色:25×2=50(个)

  黄色:25×2=50(个)

  生2:100÷2=50(个)

  生2说说这样做的理由。

  师强调:第2位同学的做法只适用于这道题,也就是每组中各种颜色的气球个数相等,并且正好是整多少组没有多余的。这样才能用这种方法。(师只要点到即可,不必要每位学生都理解)

  学生可能想到挂灯笼等现象,运动会上在操场上插彩旗,体育课上按1.2.3.4报数等。

  (有时间可以出示图片让学生看一看,没有时间的话只要说说就可以了。)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3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形成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2、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课件)、学具袋〔内装小三角形(直角、锐角、钝角)、小长方形、小正方形、圆形、小平行四边形各四个〕长方形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玩个数学游戏吧!(投影出示P54图)

  1、师讲明游戏规则

  ①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图形,并涂色。

  ②描出所画图形的边框。

  ③相同时间内完成多种画法者为胜。

  2、学生独自活动、小组交流推选作品。

  3、实物投影展示作品,师生互评。

  4、从这个游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面积与周长的含义不同;面积相等,周长不一定相等)

  二、整理概括

  1、在本单元中,你还学会了面积的哪些知识?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用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总结。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面积

  单位及进率

  应用

  计算方法

  3、生活中哪些方面会用到这些知识?

  三、实践应用:

  1、课件出示P55实践活动的情境图。(小明家厨房装饰,如何选用地砖)。

  从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能帮助小明解决问题吗?动动脑,动动手,看谁是数学小能手。

  (1)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发表各自的意见。

  课件出示解题过程。

  四、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1、用两个边长是6cm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一个卫生间用长方形地砖铺地,每行铺15块,铺了10行。这个卫生间一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如果每块地砖长3分米,宽2分米这个卫生间的面积有多大?

  五、思维训练

  P55画一画的(1)题。

  (1)让学生先动手在课本上画一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亲身体验。

  (2)问: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三角形和长方形能铺满长方形)

  (3)讨论:是不是任意三角形都能铺满长方形?

  还有哪些图形能铺满长方形?

  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动手拼一拼。

  (4)全班交流各自所得。

  2、你能设计一种图案使它铺满这个长方形吗?

  课下动手画,小组内选出作品贴在“数学一角”。大家评出咱班的小设计师,好吗?

  六、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何感受?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4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

  卡片学具、课件。

  师生活动:

  一、情景引入。

  师:看,今天水果园里正在进行“体重”大比拼呢?(播放课件)我们先来看看西瓜姐姐多重?(4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明: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所以西瓜姐姐重4千克。

  师:接下来进场的是苹果妹妹,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继续播放课件)看!天平又平衡了,这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说出:4个苹果重1千克。)

  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教学新知。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方案。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棒,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呢?(10个、12个、15个、16个……)

  师:小朋友不要急着猜,好好动动脑筋。或者在小组内摆摆学具,通过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及操作学具的时间,老师巡视,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与指导。)

  小组汇报:这时大部分的学生喊出:16个。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

  生1:因为:一个西瓜

  4千克

  (等于4个砝码),1千克

  (1个砝码)等于4个苹果,我们用替换的方法,把一个

  1千克

  (1个砝码)换成4个苹果。西瓜重

  4千克

  (4个砝码),总共要换4次,因此是16个。

  (师依学生的回答,一边摆学具,利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生2:我们组认为: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就是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生3: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而4个苹果和1千克

  砝码同样重,所以4千克砝码就有4个4,4×4=16(个)。

  生4:……

  (二)进一步体会等量代换方法。

  师:小朋友说得都对,(课件展示: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这时又来了波萝哥哥,1个波萝的“体重”等于2个苹果。一个西瓜与几个波萝一样重呢?(课件)为什么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汇报结果。

  生1:32个。

  (可能有些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老师要及时给予分析引导,再通过生生评析,帮助其改正。)

  生2:8个。因为,2个苹果可以换1个波萝,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就可以换8个的波萝。

  生3:2个苹果换一个波萝,16个苹果里面有8个2,16÷2=8(个),所以1个西瓜和8个波萝一样重。

  生4:把2个苹果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16个,等于1个西瓜的重量。把1个波萝也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8个,这样天平也平衡,所以是8个。

  师:(略小结。)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完成p109“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个别辅导。讲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考的,最后师生共同梳理解题思路:要求2头牛和多少头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关系进行替换(计算),最后求出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四第3题。

  引导学生读题、分析关系,并尝试抽象地推导(计算)一下。如果学生抽象地想象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用学具摆一摆。

  2、完成练习二十四第4题。

  提示: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比较困难,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的比较。

  3、完成练习二十四第5题。

  第1小题,把第一个等式中的△用□+□+□替代,就变成了□+□+□+□=240,所以□=60,而△=□+□+□,所以等于180。

  第2小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讨论,寻找方法。

  建议:直接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决比较困难,可以先把三个等式的左边相加,右边相加,可得到2×(○+△+□)=200,所以○+△+□=100,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换,依次求出○、△、□的值。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5

  教学内容:

  32页例7的第二题及做一做

  教学要求:

  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掌握被除数末尾不够商1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被除数末尾不够商1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5分钟口算练习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415÷3280÷6

  二、新授

  1、出示例2:56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克隆鼠展览。平均每批有多少人?还剩几人?

  (1)全班读题,题目里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做什么方法?怎么列式?

  (2) 562÷4,请你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再在四人小组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学生板演

  (3)汇报:你是怎么算的?2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商0,不写行吗?为什么?

  (4)全班口答

  2、做一做:631÷3340÷2704÷5843÷6

  (1)同桌任选两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2)请学生板演,说算法。

  (3)集体订正

  3、巩固: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传递了816米,平均每天传递了多少米?

  (1)独立完成后同桌说算法

  (2)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三、作业

  1、33页第一题第二排

  2、33页第四题和五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6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复习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

  五、作业练习

  教学设计:

  1.通过解决问题,复习了上节课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也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2.创设生活中分糖果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每组数据的`总合不能反映总体的情况,而是用平均数才能反映每组数据体现的情况。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并验证,感受,某个数据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而平均数才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在最后的环节,安排了交流生活中有哪些事需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7

  新知识点:

  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

  2、会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

  4、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

  5、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学习要求:

  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建议:

  1、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方位知识。

  2、使学生学会辨认地图上的方位和空间方位。最初,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的方位来形成辨认方位的技能,然后把这些方位和地图上的方位联系起来。教材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练习辨认东、南、西、北等方位的能力,然后让学生学习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等方向。

  3、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

  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部分的具体形象性。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造大量的活动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达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感知。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8

  教学目的: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4、对学生进行爱护花草树木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会用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教具准备:

  圆片、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计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2只白羊和6只小兔

  教师:我们学习过比较两个量多少的知识,谁能根据这幅图说一句话?(小兔比白羊多4只;白羊比小兔少4只。)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也说一句,小兔的只数是白羊的3倍。他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在学生感到迷惘时,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板书:倍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动手操作。(指名学生上台摆。)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2个3根(教师只说2个3根,让学生思考2个3应怎样摆。)

  (2)教师揭示倍的含义,指着学生摆的两行小棒小结:第一行摆了3根小棒为一份,第二行摆了2个3根是2份,我们就说,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

  (3)教师在第二行添上3根小棒,问:第二行里有几个3根?第二行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几倍呢?

  让同桌学生两个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说。再添上3根呢?

  (4)摆一摆,说一说。8是4的.几倍?8是1的几倍?

  2、教学例2。

  (1)教师摆。

  第一行摆:2片枫叶

  第二行摆:4片叶子

  问:第二排是第一排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的?怎样挪动第二排的树叶就可以一眼看出两排树叶之间的关系?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把4片叶子每2片分一份,可以分两份)用除法怎样表示?

  板书: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xxx倍。

  4÷2=

  教师提问:你能将空填完整吗?第二行要怎样摆,才能清楚地看出是第一行的2倍呢?

  (2)教师摆第三排叶子

  问:第三排是第二排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的?怎样挪动第三排的树叶就可以一眼看出两排树叶之间的关系?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把12片叶子每4片分一份,可以分三份)用除法怎样表示?

  板书:第三行的个数是第二行的xxx倍。

  12÷4=

  3、新课小结: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4、课堂活动

  (1)学生自己画示意图,并完成填空。

  (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5倍呢?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2题。

  摆一摆,说一说。

  2、口答

  12里面有()个6,12是6的()倍。

  42里面有()个7,42是7的()倍。

  25里面有()个5,25是5的()倍。

  18里面有()个3,18是3的()倍。

  21里面有()个3,21是3的()倍。

  30里面有()个5,30是5的()倍。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9

  教学内容:

  P28页例题和“试一试”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理念:

  在自我探索和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体会合作交流的意识。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师准备:

  口算卡片电脑课件。

  学生准备:

  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预习课前知识。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

  16×1112×1432×21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你是什么想的?

  2、想想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二、讲授新课:

  1、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那么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它,并掌握它。

  2、教学例题:

  出示主题图:观察图,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提出问题:“这是21排26号,是最后一个座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告诉我们什么?

  列出算式:

  板书:21×26或26×21

  A、先估算结果

  解决:这个电影院大概能坐多少人?够500人坐吗?

  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B、探索笔算: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在上节课内

  容基础上,只是多加了进位,在全班汇报,教师把计算过

  程展示于黑板。

  引导学生将所有的计算过程进行比较,特别是书上

  出现的.三种,比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书写竖式:

  强调:A、因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

  B、积52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比较书上3种算法哪一种简单、方便。

  三、习题巩固

  1、课本28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算法多样,但至少有一题要用竖式。

  2、课本29页练一练1独立计算,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学生做练一练第4题,后提问,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啊?

  生:用完水龙头,马上关好水龙头。

  4、组织学生做“练一练”第6题,小组讨论,看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0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数字0-1000的读法和写法。

  2、掌握三位数的比较大小。

  3、能够在1000以内进行加减法运算。

  4、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

  1、数字0-1000的读法和写法。

  2、三位数的比较大小。

  3、在1000以内进行加减法运算。

  三、教学难点

  1、三位数的比较大小。

  2、在1000以内进行加减法运算。

  四、教学过程

  1、数字0-1000的读法和写法

  (1)教师出示数字0-1000的卡片,让学生依次读出来。

  (2)教师出示数字0-1000的卡片,让学生依次写出来。

  (3)教师出示数字0-1000的卡片,让学生读出来后写在黑板上。

  2、三位数的比较大小

  (1)教师出示三个三位数,让学生比较大小。

  (2)教师出示三个三位数,让学生在纸上比较大小。

  (3)教师出示两个三位数,让学生判断大小关系,然后再加上第三个三位数进行比较。

  3、在1000以内进行加减法运算

  (1)教师出示两个三位数的加法运算,让学生计算出结果。

  (2)教师出示两个三位数的减法运算,让学生计算出结果。

  (3)教师出示两个三位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让学生计算出结果。

  4、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1)教师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

  (2)教师让学生自己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

  五、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问答法

  3、合作学习法

  4、情景模拟法

  六、教学评价

  1、学生能够准确读写数字0-1000。

  2、学生能够准确比较三位数的.大小关系。

  3、学生能够在1000以内进行加减法运算。

  4、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数字0-1000的读写还不是很熟练,需要多加练习。另外,在加减法运算中,学生容易出现进位、借位等错误,需要加强练习。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01-14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6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推荐01-21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4-06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1-18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1-07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1-11

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案11-21

数学下册教案 15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