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设计说明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及面积知识的理解还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大量的感性认识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强化练习。
在教学中,对所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多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加强理解,加深印象。再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描述方位和路线,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2.重视知识网络的建构。
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尝试把所学知识有层次地叙述出来,并形成结构图,然后依据结构图依次进行复习,使所学知识有条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记忆到脑海中,不仅起到了进一步巩固知识的作用,也提高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带有指针的圆盘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系统地整理和复习“位置与方向”和“面积”这两个单元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复习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
1.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1)复习教材位置与方向的内容,整理相关知识,小组内交流讨论,组长做好记录。(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2)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既全面具体,又简单明了。
2.全班交流,构建知识结构。
教师倾听学生的汇报,适时引导并指名补充,同时给予评价。
(1)①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南与西北相对,西南与东北相对。
②清楚以谁为标准来判断位置。
③理解位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3)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端指向南方,另一端指向北方。
(4)生活中的方位知识。
①北极星永远在北方。
②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
③太阳早上在东方,中午在南方,傍晚在西方。
④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刮风时,树朝风向相对的方向弯,烟朝风向相对的方向飘)
3.整理完善,沟通实际。
(1)我们学过的八个方向分别是什么?
(2)先指名找出教室的东方,然后找出其他的七个方向,最后说说每个方向都有什么设施。
(3)根据路线图,简单描述行走路线。
4.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109页1题。
(1)按方位说一说,小清家的周围有什么。
健身园在小清家的( );公园在小清家的( );图书馆在小清家的`( );东方广场在小清家的( );学校在小清家的( );医院在小清家的( );加油站在小清家的( );饭店在小清家的( )。
(2)公园在饭店的( ),在东方广场的( )。
小清家在图书馆的( ),在学校的( )。
医院在饭店的( ),在东方广场的( )。
饭店在公园的( ),在加油站的( )。
设计意图:提倡自主整理、合作交流的复习方式。通过让学生合作回顾知识点,讨论知识之间的联系,自主整理所学的知识并形成知识网络,经历“回顾——整理——提升”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又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意识。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比较几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学生参与画图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红色长方形、黄色长方形、蓝色长方形各一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学具若干,剪刀,直尺,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张儿童画非常漂亮,我想把它装饰一下,都需要什么?(四周加上框,加膜等)四周加上框需要求它的什么?(周长)再给它配上一块玻璃,配多大的玻璃合适呢?还能用长短来表述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比一比,直观感受面积的含义。
1、我们身边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请你们找一找并摸一摸它们的。面,你发现了什么?(大小有什么不同)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摸黑板的表面,观察铅笔盒盖的表面和黑板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看课件比较数学书和练习本封面的大小,一元硬币和一角硬币表面的大小。
3、我们如果把黑板画在纸上是什么图形?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课件演示)说一说这些图形的面在哪里?
4、(课件演示)观察这几个图形,它们的面又在哪里?让学生体会封闭图形才有面的大小。
5、课件出示: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
6、感知面积的含义。
刚才我们比较了什么?所比较大小的部分有一个名字叫面积。
谁来说说面积指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完善面积的含义)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面积的定义。
(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学生齐读两遍定义。
7、下面这四个图形中谁的面积?
(二)比一比,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1、每人都有三张不同颜色的彩纸,谁能不借助学具很快比较出哪张彩纸的面积,哪张彩纸的面积最小。(学生活动)说说用的什么方法。
2、指名汇报。
3、那么这两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红色和蓝色)
意见不统一,如何准确地比较这两张彩纸面积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可以借助你们的学具,动手试试。(四人小组活动)
4、小组汇报,交流反馈比较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5、学生看书,说说书上还介绍了哪些方法?
6、你认为哪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三)解决问题。
1、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练习十八第1题)
2、判断方格纸中哪个图形的面积?
3、判断下面哪个图案的面积大?
三、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我们开始讲的要给儿童画配一块玻璃,玻璃面的大小不能用长短来表述,要用什么来表述?
四、图案设计大赛。(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71~72页的例1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讨论优化算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体现主人公的地位。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口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师:同学们,为了迎接下个月的活动,学校准备了一些气球和彩旗,认真观察,说说看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
1、有80面彩旗
2、每个班分20面
3、有150个气球 ......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呢?
学生汇报(边汇报边列式)
1、有80面彩旗,每个班分20面, 可以分给几个班?谁来列式?
列式:80 ÷ 2 0 =
2、 有150个气球,每个班分50个, 可以分给几个班?谁来列式?
列式:150 ÷ 50 =
师:仔细观察这些式子,说说看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呢?
生:除数是整十数,被除数有的是整十数,有的是几百几十的数
师:对,第一个是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第二个是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具体研究的口算除法,
板书课题:口算除法
出示学习目标:会口算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
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学好,有信心吗?
(二)、民主导学
学校任务一:
1、任务呈现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80 ÷ 2 0 =的问题
请大家拿出任务单,开始吧。
学习任务一:有80面彩旗,每个班分20面, 可以分给几个班?
80 ÷ 2 0 = (个)
自主学习:
我是这样想的 课本是这样说的
同学是这样讲的 我们组准备这样展示
(二)、 自主学习
2、自主学习
3、展示交流
师:刚才看到同学们学习的很用心,真不错。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呢?
学生以组进行班内交流,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组1、80÷20=4,我是这样想的.:因为20×4=80,所以80÷20=4
你们同意我们的想法吗?
你们还有补充或评价吗?
(边说边讲边板书)
组2、我们组有不同的方法:
80÷20=4 。因为8÷2=4,所以80÷20=4
生质疑:你们为什么要在4的末尾没有1个0呢?
组:因为80表示8个十,20表示2个十,8个十除以2个十就是4.
你们同意我们的想法吗?
你们还有补充或评价吗?
师小结:刚才我们找到了2个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一种方法是用乘法做除法,第二种方法是用表内除法做除法。你认为哪种方法会算的又对又快呢?请大家用你认为又快又准的方法口算下面各题,并与小对子组的成员交流。
大屏幕出题
60 ÷ 20 =
150 ÷ 50 =
学生在组内一个一个的说,其他人听。
师:你是用哪种方法呢?
生汇报后,师:老师平常也是这样算的。
学习任务二
师:你会做吗?好,那咱们一起试试。
1、任务呈现:
学习任务二:
估算:
83÷20≈ 想:把( )看作接近的整十数( )
80÷19≈ 想:把( )看作接近的整十数( )
122÷30≈ 想:把( )看作接近的整十数( )
120÷28≈ 想:把( )看作接近的整十数( )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完成,再在组内进行交流。
2、自主学习
3、展示交流
师:哪个组愿意来展示呢?组来汇报:算式加算法生生评价
师:谁来和大家共同分享你的估算方法呢?
生: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时,先把不是整十或几百几十的被除数或除数看成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再用刚才我们学会的口算方法算出商。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已经完成的很好了,从大家的表现和交流的话语中老师发现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我们都已经学会了,能不能经得起检测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检测乐园
五、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2、结果反馈:
师:答案已经在大屏幕上了,请同学们同桌交换,认真批阅
3、反思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让我们一起写一句话总结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口算除法,以后我们还会研究两位数除以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等很多的内容,老师相信这些内容一定会和我们班这群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孩子们交上朋友。
教学反思:
1、重视计算的过程,允许学生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在说算理的过程中,图式结合,让学生更清晰思考的过程。说时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两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2、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本课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首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80÷20,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接着,让学生自主分120个气球,有哪些不同的分法。
3、一堂课引起我的再次思考: 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怎样引导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怎样设计练习更实效?怎样把新知识和学生的原有知识更紧密的联系起来,一堂课下来,如何轻松的让学生接收新知识。 通过这节课口算教学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备课中学生的重要因素,以及思维的训练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点。同时涉及的都是计算题,应该让学生多一点训练。我们作为指导者就可以了。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初步理解了周长含义,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能力,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从而更好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电教手段,指导学生直观的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小组合作讨论获得知识,并将成果展示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语言表达、合作交流能力。
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算理的理解。
一、创景激趣,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的花坛美丽可爱,吸引了好多同学的视线,有的同学禁不住要进入花坛欣赏花草,那样会损害这美丽的景色,为此,我们学校打算给他围上护栏,护栏每米8元,需要多少钱呢?如何来算呢?要是一个正方形花坛,你会算吗?(出示课件图画:长方形花坛实物图)(学生齐答)
结果:需要先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再乘以8,就是所花的钱数。
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自主探究,归纳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应用小结巩固
师: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何来算呢?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自主探究
(一)忆一忆(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什么是图形的周长,看屏幕,谁知道他们的边有什么特征?什么是周长?(课件出示不同色彩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举手回答)
结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围成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周长。(教师板书: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
(二)试一试(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屏幕上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吗?(出示课件: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结果:有三种方法。
(1)6+4+6+4=20(厘米)
(2)6×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
(3)(6+4)×2=20(厘米)
2、师:同学们,哪一种方法最简单呢?(问题明显,齐答)结论:(6+4)×2=20(厘米)最简单
3、师:这几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小组讨论)(讨论出结果之后出示课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讨论结果:“6”表示长方形的长,“4”表示长方形的宽,“2”
表示两条相等的长边和两条相等的宽边,“20”表示周长。
由此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教师板书此公式)
(三)展一展(拓展应用)
1、师:我们学习了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你能计算出屏幕上一边靠墙,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的院子的护栏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探讨)
探讨结果:院子护栏周长=(8×4)—8=24(米),因为院子一边靠墙不用护栏,所以要减去一边的长度。
2、师:同学们如果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那么新得到的图形的周长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吗?请看大屏幕,你能算出这两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研讨)
研讨结果:长方形的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
周长是(2+1)x2=6(厘米)。学生要明白: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的周长不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
三、小结巩固
1、周长是围成图形一周的长度。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3、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20×3,200×3),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每位乘积不满十)(43×2),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两位数乘两位数》: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时间:8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5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四1~4题。
教学目标: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重点: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过的口算方法
口算下面各题:
40×4 60×5 30×3 300×7 200×8
12×4 24×2 13×3 32×3 11×5
自己选两题,说说口算方法。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1)仔细观察例1图
(2)请学生提出问题。
(3)从学生回答中选择例1的两个问题:
邮递员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2、探讨口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300×10 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4)评价。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其余的问题。如: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30天,要送多少封信?
(2)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4、探讨新的口算方法。
(1)出示:42×10 23×30 14×200
请学生思考,讨论怎么算?
(2)组织交流,并由教师评价每种方法。
三、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8道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规律。
2、独立完成练习十四1~2。
3、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十四3~4。
第2课时
教学内容:59页例2(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下面各题:
40×10 60×20 30×40 300×70 200×80
12×400 240×2 130×3 30×3 11×50
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32 18 687 295 358 42
选择几个数说一说是怎样求近似数的。
3、估算:
198×4 305×6 485×3 182×5
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的?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1)出示例2图:请学生仔细观察。你从图中了解到什么?
(2)把在图中获取的信息汇总,说成完整的一道题:
大会堂里共有18排座位,每排22个座位。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
2、探讨估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18×22 22×18
(2)小组讨论:怎样估算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估算方法。
方法一:18≈20 22≈20 20×20 = 400
方法二:18≈20 22×20 = 440
方法三:22≈20 18×20 = 360
(4)比较、评价。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有一本书,它其中的一页有23行,每行约有22个字。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
(2)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的第7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
(2)集体订正,讲讲估算的方法。
2、练习十四第8题:
(1)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目要求。
(2)“已经种了的93棵树苗是几行?”这块地有几个93呢?
(3)请独立列出算式并进行估算。
第3课时
教学内容:口算乘法的练习课(完成练习十四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回顾上两节课学习的内容。
2、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算练习:
50×10 70×20 40×40 500×70 600×80
12×300 240×2 130×2 90×3 11×30
选择一部分题目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
3、听算练习:
40×10 30×20 30×50 300×10 300×80
22×40 330×2 120×3 30×6 10×50
4、估算:
42×11 68×10 32×47
45×17 26×18 36×21
四人小组互相说说是怎样估算的?有多少种估算的方法?
二、解决问题:
1、养一张蚕需要桑叶约600千克,可产茧约50千克。
(1)小明家养了4张蚕,可产茧多少千克?需要桑叶多少千克?
(2)张村共养40张蚕,可产茧多少千克?需要桑叶多少千克?
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并弄明白两个问题的不同。
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讲评。
2、果园里有28行橘子树,每行32棵。果园里大约有多少棵果树?
先列出算式,想一想,是求近似值还是准确的值?该怎样解决?
学生独立完成。
三、综合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5、6题,比一比,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得最好。
2、分组进行“夺红旗”比赛(练习十四第9题)
3、合作完成练习十四第10、12题。集体讲评。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
2.通过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数量关系式的意识;
3.让学生认识并掌握一个数与11相乘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4×1020×2140×1280×30
23+4567+9823+5476+80
96÷3960÷3120÷4180÷3
小黑板出示。
二、笔算
小黑板出示:
34×5467×1940×87
集体反馈。
三、完成复习第6题
思考:怎么算总千克数?
集体反馈时,提问:如果这三题,要你要一句话概括一下,你是怎么算的,你会怎么说?
四、完成复习第7题
然后指点回答。
1.用35×90,得电脑的价格。
2.电脑的价格比计算器的价格多多少元?
3.电脑的价格与计算器的价格一共多少元?等等。
五、完成复习第8题
集体解答。
六、研究一个数与11相乘的.规律。
出示:
24×1135×1157×11
完成后,让学生思考一个数与11相乘有怎么的规律?
最后通过竖式引导得出:一个数与11相乘,只要将这个数两边位,中间加,还要注意进位就可以了。
然后用比赛的形式完成思考后面的填空题。
七、补充作业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认识简单分数的过程; 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几分之几表示的意义,认识分母、分子和分数线;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圆片 涂色笔 练习卡片 模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圆饼)如果把这个饼分给2个同学,可以怎么分?
2、师∶(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105页(1)的两个图)哪种是平均分,哪种不是平均分?
3、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谁来指指哪部分表示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二、探究思考,构建新知。
1、师∶现在拿出你的圆片来平均分成3份,涂其中的1份,用分数怎样表示?
(生答,出示课件105页的图。)
2、师:昨天的知识掌握不错,涂2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呢?自己试着涂一涂,写一写!
3、(大部分学生涂完后)投影展示学生的结果,并找几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涂。
(课件出示105页的图)
4、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现在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分别涂其中的1份、2份和3份,你能用分数表示出来吗?看看谁最聪明。(学生自己涂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投影展示结果,出示课件105页(3)的三个图。)
5、(课件出示)“议一议”:里面有几个?里面有几个?
在中,4和3各表示什么意思?
从学生熟悉的分东西入手,强化学生对 “平均分”的理解。
一切发明创造都源于猜想,让学生从
中猜想出2份是,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在充分相信学生的基础上,鼓励生自己动手,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既培养其合作意识,又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分子、分母表示的意义。
放手让学生写分数,说名称和意义,深刻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意义,也体现学生的个性化。
学生可能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平均分”,一种不是“平均分”。
生可能会指出涂色部分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教师可用模型进行演示,认识1份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涂2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呢?如果一些学生有困难,可以降低难度,问:“想想怎样表示呢?
(1)小组中交流。(2)全班交流。
7、师:像、、、、、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边说边板书)
在中,3是分子,4是分母,中间的横线是分数线。(边说边板书)
8、(课件出示)106页“试一试”。
三、实践应用,深化新知。
1、涂色游戏。
在卡片上任意涂色,并用适当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独立涂色,展示交流。
2、
(1) 说分数,提问题。(课件出示“练一练”)
(2) 找生活中的分数。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你能从教室里找出用分数来表示的吗?
3、资料:“知识窗”——分数发展史。
四、总结质疑。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涂色游戏改变了给定一个分数按要求涂色的练习形式,可以涂几分之一,又可以涂几分之几,有自主选择的空间。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知识窗”与谈收获、体会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情感目标。
学生可能会写出如:、 这样的数来,有可能是对分子、分母表示的意义不明白。师先肯定学生写的,再重点说说你知道分子、分母表示什么意义吗?如果涂色够不够呢?鼓励生再写出类似本课所学的分数。如还有困难,可让其用圆片动手剪一剪,画一画。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除法估算
教学内容:16页例2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略)
2、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
148≈193≈87≈896≈253≈
二.新授:
1.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2、学生说,教师一边列式24÷3≈教师问:大约是什么意思?求它们的近似值用什么方法?再问: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学生分组讨论,再汇报。教师板书。
3、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
4、对比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5、总结加强。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1.260÷4≈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估算练习。
四、作业:第18页6、7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课本第88、89页例1
教学目标
1、会认、读、写小数,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的现实意义,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3、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会读、写小数,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1、猜价格游戏。
2、出示文具标价牌
书包45元文具盒18元圆珠笔 3.50元
铅笔0.8元橡皮 1.52元日记本5元
(1)、区别整数与小数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文具的标价,你能不能把这些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怎样分?
(2)反馈交流,引出小数
A、左边的这组数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整数,右边这组数有一个什么特点?
B、像右边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小数。其中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数王国去认识小数。小数是怎么来的呢?
一、认识小数
1、设疑:对于小数,你了解多少?
2、根据学生的回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试读小数
A、根据已有经验试读
B、方法小结。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部分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2)试写小数。
A、请写一个你最喜欢的小数
B、方法小结,强调小数点的位置。别看小数点小小的,圆圆的,它的作用可大了,它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它的右边是小数部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中间偏下的位置就是小数点的家了。
C、再写出上面的其它小数。
(3)找找生活中的小数
A、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小数?(生自由说)
B、小结: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看来大家平时真是善于观察,其实生活中小数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老师也找到了一些小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C、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小数,指名读,齐读。
3、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
(1)引入: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自己学会了读、写小数!那,这些商品又表示几元几角呢?
(2)独立完成课本88页的表格。
(3)反馈汇报,理解意义。
A、课件出示表格,指名回答。
B、理解意义:你知道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什么意思吗?(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个数表示什么意思呢?(几角)小数点右边第二个数表示(几分)。
(4)举例加深理解。
4、自主探究例1
(1)课件出示例1插图:说说他们在干什么?
(2)自学例1要求:
A、自由阅读,读懂例题1的一、二部分。
B、独立思考:130厘米=()米。
C、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反馈交流演示评价
(4)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测量自己的身高,现在你能用刚才学的知识,把它换为用米作单位吗?
一、实践应用、拓展练习
第一关:猜谜语,我能行。
师说动物名称,学生猜测后阅读相关资料。
第二关:我会填。
1、做一做中的练习。
2、6厘米=()分米7元2分=()元
0.6元=()角7.6米=()米( )分米
第三关:配钥匙
第四关:我创意,我做主
用0、1、2这三个数字和小数点组成小数,看谁写得多!
二、总结延伸
1、时间过得可真快,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2、如果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满分是10分,你能用小数为自己组的表现评分吗?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结合气球装饰方案问题,经历观察、探索规律、自己设计方案的过程。
2、能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谈话引入
过新年的时候,咱们班开了一场联欢会,同学们还记得吗?
看来,这次联欢会给你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不但在联欢会上表演了节目,还亲手布置了教室呢!还记得你们是怎么布置的吗?
二、观察、探索规律,用数学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1、发现规律
(课件出示方案一)师:老师知道有一个班的同学,他们和大家一样也把不同颜色的气球串起来装饰教室。他们还制定了两个气球装饰方案呢!这是他们制定的第一个方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解决问题
既然我们发现了气球排列的规律,那么老师这儿有一个问题想让大家帮助解决一下,(课件出示问题),照上面的顺序挂下去,第16个气球是什么颜色?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那么你能不能用这种方法算一算第25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呢?
3、比较不同的方法,分析用数学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你们都很棒,用不同的方法把老师的问题解决了,那么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呢?
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用这种简单的方法算一算第85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
三、出示方案二,并解决所提问题。
(课件出示方案二,同时提出问题)
我这儿还有一个方案,请你来算一算,第28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第43个呢?
四、小小设计师
气球有很多种颜色,也可以设计许多种方案,下面你来当小小设计师,自己设计一种方案,并依据你的方案给同学们提问题,好吗?注意:在给别人提问题时候之前,自己要把答案先算出来,不然就不能判断他的回答是不是正确了。好了,开始吧!
学生展示设计方案,提出问题,全班共同解决。
五、布置教室
咱们的教室长是9米,宽6米,现在咱们把教室的四周都挂上气球,每隔30厘米挂一个,同学们先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个气球?(课件出示
如果我们按方案二来布置教室,算一算需要黄色的气球和蓝色的气球各多少个?
那么如果我们按方案一来布置的话,各需要气球多少个呢?
课下可以按照你自己制定的方案来算一算各需要多少个气球。
六、回归生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像这上面排列气球的情况,能跟大家说一说吗?
通过新年开联欢会这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自然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先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重点引出把气球每4个分为一组,为后面学生利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作必要的铺垫。
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
让学生充分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展现学生不同的思维方法。
在让学生充分思考、表达的基础上提出:哪种算法比较好。
本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用计算的方法要简单的多,而用画图或写数的方法就不太现实了。
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验学习的成功感。
提出设计方案的要求,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这是一道现实性、开放性、综合性都很强的题。有困难的同学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
计算方案二各需要多少个气球可作为计算方案一的铺垫。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学生可能会提到挂拉花、挂小灯笼、贴窗花、布置黑板、挂气球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肯定。
生1:我发现气球是按两个红色、两个黄色、两个红色、两个黄色的规律排列的。
生2:我发现气球的排列是按照红、红、黄、黄的规律排列的。
生3:我发现两个红气球中间夹着两个黄气球,两个黄气球中间夹着两个红气球。
生4:我把气球分组,两个红色的气球、两个黄色的气球为一组,它们是一组一组排列的。(课件出示分组情况)
若学生自己说出分组的情况,就及时对他的观察结果进行肯定,并让他说说为什么这么分。
如果没有说出,即适时引导:我把这些气球分组,两个红色的气球和两个黄色的`气球为一组
生1:我用○表示红气球,用△表示黄气球,第16个是△,所以第16个是黄色气球。
师:你的想象力很丰富,能用图形来表示规律。
生2:我用1(或A)表示红气球,用2(或B)表示黄气球,第16个是2(或B),是黄气球。
师:真不错!能用数字(或字母)简洁地表示规律。
生3:我把气球分组,四个气球为一组,16个气球正好是4组。第16个气球是这一组的最后一个,所以是黄色的。
算式:16÷4=4(师板书)
让学生再次说想法。
如果学生能够说出方法3,就重点让他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让和他的想法一样的学生反复说一说。重点强调第16个气球是第4组的最后一个。
如果学生能说出方法3,但不能列出算式,就提示学生:你能不能试着把你的想法变成一个数学算式?(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算式:25÷4=6……1
(师板书)
第25个气球前面有6组,它是第7组的第1个,所以是红色的。
学生一开始可能还是认为自己的方法好,比如说认为自己用数字表示更简单。这里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自由辩论,学生自然会想到如果问的数字比较大,比如说第52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这样用画图或写数的方法就不方便了。所以用数学计算的方法更简单。
让刚才不是用计算方法的同学回答:第85个气球是红色的。师追问:你怎么这么快就知道答案了?
让学生说一说用这种方法的理由。
85÷4=21……1
(师板书)
学生可能有许多种不同的方案,有的简单,有的繁琐,但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第一,必须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第二,几个气球为一组。
(学生在给别人提问的同时,首先要自己先知道正确的答案,以便判断别人的回答是否正确。)
生1:
(9+6)×2=30(米)
30米=3000厘米
3000÷30=100(个)
生2:
9米=900厘米6米=600厘米
900÷30=30(个)600÷30=20(个)
(30+20)×2=100(个)
师:你们的方法都非常好,我现在知道一共买多少个气球了,可是买什么颜色的呢?
100÷5=20(组)
黄色:20&×2=40(个)
蓝色:20×3=60(个)
生1:100÷4=25(组)
红色:25×2=50(个)
黄色:25×2=50(个)
生2:100÷2=50(个)
生2说说这样做的理由。
师强调:第2位同学的做法只适用于这道题,也就是每组中各种颜色的气球个数相等,并且正好是整多少组没有多余的。这样才能用这种方法。(师只要点到即可,不必要每位学生都理解)
学生可能想到挂灯笼等现象,运动会上在操场上插彩旗,体育课上按1.2.3.4报数等。
(有时间可以出示图片让学生看一看,没有时间的话只要说说就可以了。)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认识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课的设计中,首先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到除法估算来完成。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估算经验,自己尝试着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对除法估算有一个建构的过程。紧接着让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通过对“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和“多少个纸箱能装下?”这两个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父母外出旅游时留心在宾馆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了吗?
1.课件出示教材29页例8。
思考:
(1)从例8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问题中的“大约”是什么意思?
(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自由发言,大约就是大概的意思,结果要进行估算,得数不能用“=”连接,要用“≈”连接)
(3)鼓励学生分析题意,独立列出算式,并说一说这样列式的理由。(267÷3)
师强调说明:问题中“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不需要算出准确结果,只需要进行估算,求出近似值就可以了。
2.揭示课题。
这样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这节课我们就应用除法的估算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自主预习,探究算法
1.引发思考。
师:你会估算267÷3的结果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1)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①267≈300 300÷3=100(元) 267÷3≈100(元)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②267≈270 270÷3=90(元) 267÷3≈90(元)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看除数,想口诀)
(2)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小组讨论两位同学的解答合理吗?为什么?
①因为不需要算出准确的钱数,所以两种结果都是合理的。
②第二种方法估算的结果更精确一些,准确结果应该比90少,比80多。
(3)总结估算的方法。(课件出示)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先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除数不变,再口算出结果。
(4)明确:解决同一个问题,如果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就可以采用。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和探究使学生明白,估算时要看除数,想口诀,找到和被除数最接近的整十、整百、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数,选择合理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解决问题。(课件出示教材30页例9)
(1)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问题中的“够装”是什么意思?
(3)小组合作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①182≈180,182÷820,需要的纸箱肯定超过20个,所以18个纸箱装不下182个菠萝。
②18≈20,20×8=160(个),20个纸箱只能装160个,所以18个纸箱肯定装不下。
(4)组织学生对以上的估算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课件出示)
第一种方法与例8的.把被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的方法一样;第二种方法是把纸箱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数,再乘每箱装的菠萝个数,然后和菠萝总数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估算空间和交流机会,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自主探索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30页例9下面的问题:多少个纸箱才能装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
2.完成教材31页1题。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估算的一般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3.完成教材31页2题。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感受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只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就可以把学到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春季是运动的最好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例1的学习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 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 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三、巩固练习 内化提高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习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
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训练
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
班级三(1)三(2)三(3)三(4)
踢的次数632654668646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1、2、3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时间:总第1课时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估算方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口算练习。学生计算,汇报交流。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1页例1(2)探究算法。
提问:如何算出10盒有多少个?把算法说给同桌听一听。全班交流。(3)试一试。师小结:整十数乘整十数,只要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即可。
2.教学例2。
(1)出示教材第2页例2。指名读出例题表格中的数据。
师小结:有的比30千克少一些,有的比30千克多一些。每袋蒜头都差不多重,而且每袋大约重30千克。
(2)完成教材第3页“想想做做”第5题。
集体交流,指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分别把两个乘数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来计算。
三、反馈完善
完成教材第2页“想想做做”第1题。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时间:总第2课时
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口算。7×8+3=6×6+4=5×9+7=2.用竖式计算。23×3=21×2=32×4=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一说笔算过程。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3。
(1)出示教材第3页例3主题图。提出问题: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估算。
提问:谁能估算一下大约需要多少个?你是怎样估算的?(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教师适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小组交流。(4)归纳总结。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交流汇报,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错例,组织讨论,纠正错误。提问:通过计算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各自观察题目,找到错误原因,在小组内交流。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时间:总第3课时
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2.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稍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二、交流共享
1.出示教材第5页例4。
提问:每箱迷你南瓜24个,53箱一共有多少个?该怎样列式?追问:谁能说一说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2.探究算法。
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和之前不同的是,计算时每一个乘数乘两位数所得的积都要进位。
引导思考:我们在前面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要进位时,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引导学生回忆“乘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法。
3.归纳小结。
4.检验算式。学生用竖式计算得出53×24=1272。完成后,让学生先说一说具体的计算过程,再集体订正。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并验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集体交流。2.完成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第3题、第4题。让学生作出合理的假设,再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时间:总第4课时
课题:练习一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进行笔算,会用调换乘数的位置的方法来验算乘法。2.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1题第2题。
出示题目,全班分为四组,每组计算两题,学生独立完成。评讲:计算的正确率和验算的方法.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3题。
让学生先阅读表格,明确题意,再独立填写表格。
评讲:怎样填出“一共的枝数”,请归纳出本题的数量关系。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4题、第5题、第6题、第7题。让学生先读题,说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三、综合练习
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8题、第9题、第10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集体交流,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谁能说说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比较小数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准确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会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1、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2、小数大小比较的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课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喜欢逛商店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逛商店。我们先到食品店去逛一逛。在逛的同时别忘了记一记你所看到的食品的价格。(课件播放视频)
师:你记住了哪些食品的价格?
(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来回答,以此来复习小数的读法。)
2、接下来我们到文具店去逛一逛。咦!这儿有三个文具店。这三个文具店分别叫“奇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 “豆豆文具店”,我们挨个进去瞧瞧。(课件3出示三幅图)
(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对三家文具店的商品的价钱进行介绍。)
二、探究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1)师:新学期到了,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准备买一个铅笔盒,请同学们帮他拿拿主意,他到哪家文具店买便宜些呢?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2)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让学生分析自己的看法。
(3)问:怎样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想出的办法最多。
(4)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师完成板书:4.9元<5.1元)
2、小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办法,真了不起。
3、我们的好友笑笑也还准备到这三家店里买些学习用品,你猜猜她可能会买什么?应该到哪家去买?
(1)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并提出问题。
(可能会买尺子,彩笔,书包,橡皮)
①“去哪家文具店买书包便宜?”
(个别学生汇报,全班交流。师板书:8.2元<8.5元)
②“去哪家文具店买橡皮便宜?”
板书:
2.63元2.36元2.65元
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先进行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再进行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最后得出:
2.36元<2.63元<2.65元
4、小结:
先观察这几组小数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两个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元),整数部分大这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元)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角),以此类推。
三、新知应用
1、(第4页的第1题)淘气和笑笑买完文具,他们俩清点了自己的钱包,发现都还剩有很多钱。这是淘气剩下的,这是笑笑剩下的。(课件出示图片)
说一说他们各自剩有几元钱?谁剩的钱多?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2、(第4页的第2题)智慧老人看见同学们表现这么棒,也想来考考大家。
(1)学生独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小数大小的比较,并把结果填在课本上。
(2)班内反馈时请学生分别说出答案和自己判断的过程,让其他学生进行判断,并补充不同的判断方法。重点处理3.50元和3.5元的大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不同的想法进行比较,总结出两个数是相等的。
3、(练一练第2题)淘气和笑笑买完文具,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旁有三个新开的百货商店。(课件出示第2题图)
(1)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然后读出各种商品的价格,并用几元几角几分进行口头表达。
(2)解决“到哪个商店买毛巾便宜?”
(3)如果要买牙刷,到哪个商店买便宜?如果买牙膏呢?
四、总结提升: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又增添了许多智慧。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多到几家商店看看,在商品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我们要选择价格较低的商品。这就叫“货比三家知好坏,价问三处知贵贱。”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3-01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01-14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1-11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1-07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1-18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02-22
数学下册教案 15篇03-16
数学下册教案 (15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