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八年级数学教案>八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2-04-28 09:52:10 八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级数学教案模板锦集五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数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数学教案模板锦集五篇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1

  知识技能

  1.了解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性的性质,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2.探究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过程方法

  1.经历探索轴对称图形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点,发展空间观察。

  2.探索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培养学生认真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探索,促使学生对轴对称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活动与探究的过程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使学生具有一些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轴对称的性质。

  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体验轴对称的特征。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

  过程教学内容

  引入中垂线概念

  引出图形对称的性质第一张幻灯片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轴对称图形,知道现实生活中由于有轴对称图形,而使得世界非常美丽。那么我们今天继续来研究轴对称的性质。

  幻灯片二

  1、图中的对称点有哪些?

  2、点A和A的连线与直线MN有什么样的关系?

  理由?:△ABC与△ABC关于直线MN对称,点A、B、C分别是点A、B、C的对称点,设AA交对称轴MN于点P,将△ABC和△ABC沿MN对折后,点A与A重合,于是有AP=AP,MPA=MPA=90。所以AA、BB和CC与MN除了垂直以外,MN还经过线段AA、BB和CC的中点。

  我们把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定义:经过线段的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就叫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也叫中垂线。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通分的意义,理解最简公分母的意义;

  (2)掌握分式的通分法则,能熟练掌握通分运算。

  教学重点:分式通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分式通分中最简公分母的确定。

  教学工具:投影仪

  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如何计算:

  由此让学生复习分数通分的意义、通分的根据、通分的法则以及最简公分母的概念。

  (2)如何计算:

  (3)何计算:

  引导学生思考,猜想如何求解?

  (二)新课

  1、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注意:通分保证

  (1)各分式与原分式相等;

  (2)各分式分母相等。

  2.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3.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最简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根据分式通分和最简公分母的定义,将分式通分:

  最简公分母为:

  然后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别对原来的各分式的分子和分母乘一个适当的整式,使各分式的分母都化为通分如下:xxx

  通过本例使学生对于分式的通分大致过程和思路有所了解。让学生归纳通分的思路过程。

  例1 通分:xxx

  分析:让学生找分式的公分母,可设问“分母的系数各不相同如何解决?”,依据分数的通分找最小公倍数。

  解:∵ 最简公分母是12xy2,

  小结:各分母的系数都是整数时,通常取它们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作为最简公分母的系数.

  解:∵最简公分母是10a2b2c2,

  由学生归纳最简公分母的思路。

  分式通分中求最简公分母概括为:(1)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2)凡出现的字母为底的幂的因式都要取;(3)相同字母的幂的因式取指数最大的。取这些因式的积就是最简公分母。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在加权平均数中,知道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

  3、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别,初步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4、能利和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归纳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与思考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举例。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n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如某公司要招工,测试内容为数学、语文、外语三门文化课的综合成绩,满分都为100分,且这三门课分别按25%、25%、5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这样计算出的成绩为数学,语文、外语成绩的加权平均数,25%、25%、50%分别是数学、语文、外语三项测试成绩的权。

  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数(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

  如3,2,3,5,3,4中3是众数。

  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征: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平均数。

  (2)平均数能充分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在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数字的影响,且计算较繁。

  (3)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数字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字的信息。

  (4)众数的可靠性较差,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求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加权平均数包含算术平均数,当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相等时,就是算术平均数。

  4、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利用科学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平均数。

  二、例题讲解:

  例1,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月销售定额,统计了这15人某月的销售量如下:

  每人销售件数 1800 510 250 210 150 120

  人数 113532

  (1)求这15位营销人员该月销售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额定为平均数,你认为是否合理,为什么?如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较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

  例2,某校规定:学生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三项成绩分别按40%、20%、4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小亮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依次为90分,92分,85分,小亮这学期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

  三、课堂练习:复习题A组

  四、小结:

  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计算。

  2、理解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五、作业:复习题B组、C组(选做)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4

  课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已知三边画三角形的方法;

  (2)掌握边边边公理,能用边边边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3)会添加较明显的辅助线.

  2、能力目标:

  (1)通过尺规作图使学生得到技能的训练;

  (2)通过公理的初步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1)在公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实验、观察、归纳;

  (2)通过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SSS公理、灵活地应用学过的各种判定方法判定三角形全等。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题目条件和求证的结论,灵活地选择四种判定方法中最适当的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

  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投影显示

  问题:有一块三角形玻璃窗户破碎了,要去配一块新的,你最少要对窗框测量哪几个数据?如果你手头没有测量角度的仪器,只有尺子,你能保证新配的玻璃恰好不大不小吗?

  这个问题让学生议论后回答,他们的答案或许只是一种感觉。于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三角形的三个元素――三条边。

  2、公理的获得

  问:通过上面问题的分析,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让学生粗略地概括出边边边的公理。然后和学生一起画图做实验,根据三角形全等定义对公理进行验证。(这里用尺规画图法)

  公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应用格式: (略)

  强调说明:

  (1)、格式要求:先指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证全等;再按公理顺序列出三个条件,并用括号把它们括在一起;写出结论。

  (2)、在应用时,怎样寻找已知条件:已知条件包含两部分,一是已知中给出的,二时图形中隐含的(如公共边)

  (3)、此公理与前面学过的公理区别与联系

  (4)、三角形的稳定性:演示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在演示中,其实可以去掉组成三角形的一根小木条,以显示三角形条件不可减少,这也为下面总结“三角形全等需要有3全独立的条件”做好了准备,进行了沟通。

  (5)说明AAA与SSA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

  3、公理的应用

  (1) 讲解例1。学生分析完成,教师注重完成后的点评。

  例1 如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

  求证:AD⊥BC

  分析:(设问程序)

  (1)要证AD⊥BC只要证什么?

  (2)要证∠1=

  只要证什么?(3)要证∠1=∠2只要证什么?

  (4)△ABD和△ACD全等的条件具备吗?依据是什么?

  证明:(略)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梯形的判别方法.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梯形的判别条件的过程,在简单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

  2.探索并掌握“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这一判别条件.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探索梯形的判别条件,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2.解决梯形问题中,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梯形的.判别条件

  教学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特殊的梯形——等腰梯形的概念及其性质,下面我们来共同回忆一下:什么样的梯形是等腰梯形?等腰梯形有什么性质?

  1.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怎样判定等腰梯形呢?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等腰梯形的判定

  二、讲授新课

  判定: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问:我们能说明这种判定方法的正确性吗?

  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C

  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法一:证明:把腰DC平移到AE的位置,这时,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则AE∥CD

  AE=CD,因为AE∥CE,所以∠AEB=∠C

  又因为∠B=∠C,所以∠AEB=∠B

  由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得

  AB=AE,所以AB=CD

  因此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八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的数学教案12-14

八年级数学教案06-18

【热】八年级数学教案12-07

八年级的数学教案15篇12-14

八年级数学教案【推荐】12-04

八年级数学教案【荐】12-06

【精】八年级数学教案12-04

八年级数学教案【精】12-04

【热门】八年级数学教案11-29

【推荐】八年级数学教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