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初中地理教案范文合集八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学要求: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断提高自己全面的素质。
2、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探究能力,同时掌握好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以教材中的“活动”部分内容为突破口,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继承以往教学活动的长处,并不断深化、创新、拓展,形成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4、注意建立过程式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发展,给在实施新课程中的每一位学生建立成绩档案,用来记录该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作好整理工作。
5、将新课程教学实验研究进行反思,整理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想,将自己在这些年的教学工作中的好的做法,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的课堂教学或实践活动进行总结、提炼,继续发扬光大,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写成教案、活动案例、论文、实验报告等,积累经验,验证《新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本学期世界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知道有关世界海陆分布、气候和海洋的基础知识,以及世界人口、人种和国家等概况。
2.使学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况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画简单的世界、大洲、国家的地理略图,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4.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环境;初步知道世界
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四、具体实施
1.教学中要改变传统地理课程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观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
3.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要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千姿百态的地理事象、千差万别的地理空间、千变万化的地理演化过程。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促进地理学习的革命,为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地理创造良好的环境。
4.初一每个班级都有个别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他们或者自身努力但学习比较困难,或者智商不低但学习不努力,或者对老师的教育有反感情绪,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对这类学生给予特别的"关照",生活中要关爱他们,学习中要特别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要从基础抓起,从良好的学习习惯抓起,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5、教学活动应该是由教学内
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强调地理同生活实际的联系,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地理知识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臧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在地图上识记秦岭—淮河线的位置
2、根据已学的知识,说明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3、运用地图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位置。
4、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组内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通过必答和抢答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我国辽阔的美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工具,启发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
[学习方法] 讨论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由《晏子使楚》这篇课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这句话提出为什么?从而引出秦岭—淮河一线这一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一、秦岭—淮河的位置
(一)认识秦岭—淮河的位置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
1、 根据地图请你说说秦岭的走向?
2、 淮河的流向是自 至 。
3、 目前淮河的河水大部分经 注入东海。
4、图上填注秦岭—淮河经过的省级行政区
5、判断下列,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南的有哪些?
A、湖北 B、山东 C、江西 D、山西 E、河北 F、浙江
(第1、2题为读图基础题;第3题为知识拓展题;第4、5题既复习了省级行政区的.分布,又为进一步明确位置奠定基础)
(二)、介绍秦岭和淮河
1、 介绍秦岭:学生看景观图并阅读课文材料
2、 介绍淮河:学生在阅读材料后,完成下列问题
A、 黄河夺淮入海是怎么回事? 黄河水改道淮河,流入海洋
B、黄河夺淮入海后,淮河成为“害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黄河携带的泥沙,沉积在淮河的河道中,使淮河水流不畅
二、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从复习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温度带的分布、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干湿地区的分布、水资源的分布,加深对秦岭—淮河线地理意义的理解。( 0℃、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
2、课本P76活动
3、课本P77活动
1955年1月发生强寒潮时,秦岭北侧的西安最低气温为-20.6℃,秦岭南侧的安康最低气温为-7.6℃。请你解释两地气温差异的形成原因?(由于秦岭的阻挡,冷空气的影响,在秦岭南侧减弱。)
4、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 (竞赛)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拓展)
综上所述: 秦岭与淮河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显著的差异。(课本P77)
三、四大地理区域 (课本P78活动)
看一看下列山脉是哪些地区的分界线。并用线连接起来。
阴山 第二阶梯与第三级阶梯
太行山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秦岭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
课本P79活动根据课本阅读材料,用直线将下列地理事物合理地连接起来。
沙漠广布
东南半壁 农耕为主
牧业为主
西北半壁 人口众多
四、课堂小结及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借助地图,说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领土组成特点(跨东西半球、亚欧两洲)和首都(莫斯科)。
(二)根据地图和资料,归纳俄罗斯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和各地区气候差异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三)运用统计资料,联系俄罗斯自然条件特点,说明该国开发西伯利亚的情况。
(四)收集资料,说明俄罗斯民族方面的概况。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共分6个小标题。“面积最大的国家”、“平原广大”、“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丰富的资源”、“改革中的经济”、“西伯利亚的开发”,分别介绍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地形特点、气候特点、资源特点、经济特点和区域开发方面的情况。
本节教材第一个标题为国家概况的介绍;第二、三、四个标题内容分别叙述和说明俄罗斯自然地理特征的三个重要方面:“平原广大”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为理解俄罗斯农产品和主要农业区分布提供了条件,“丰富的资源”为理解俄罗斯的经济特点和开发西伯利亚作了说明;第五、六个标题内容阐述俄罗斯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中了解俄罗斯的工业、农业城市、港口分布特点及亚洲西伯利亚的开发情况。本节教材的编排结构是:
本节教材图表系统提供3幅地图:①图3-22,说明俄罗斯周围海洋,亚洲与欧洲部分比较,地形区分布及特点,河流与城市。②图3-24,说明俄罗斯地势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东高西低、平原广大”是其地形主要特征。③图3-26,说明俄罗斯主要矿种及产地,特别是石油、黄金、煤、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本图淡化了矿产地的识记,强调矿产种类及其与工业基地分布的关系。
2幅景观图:一为反映宗教和建筑特色的大教堂,一为贝加尔湖及湖畔的亚寒带针叶林景观。
2张统计表:①上扬斯克和莫斯科气候资料分别表明俄罗斯东部西伯利亚受北极地区寒冷气流影响,是北半球的寒极之一,降水较少;而西部东欧平原受大西洋影响,气候较温凉,降水较均匀,是温和的大陆性气候。②俄罗斯亚洲与欧洲部分地区差异对比则要求学生通过对比掌握其差异性,也暗示了开发西伯利亚的必要性。补充阅读材料提供了俄罗斯民族方面的概况,为学生收集此方面的资料作了示例。
本节教材还说明了俄罗斯几个方面的世界之最:①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②俄罗斯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大的国家;③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世界上淡水量最多的湖泊;4.俄罗斯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经济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法、讨论法、谈话法、自学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具准备]
挂图:俄罗斯地形图
教学提纲(板书)
一、面积最大的国家
1、位置:跨亚、欧两大洲和东、西半球
2、面积:1708万平方千米
二、平原广大
地势东高西低,平原占 70%
三、温凉的气候
大陆性气候明显,东、西部差异大
四、丰富的资源
1.淡水资源(贝加尔湖)
2.森林资源(亚寒带针叶林)
3.矿产资源(石油、黄金、有色金属)
五、改革中的经济
1.工业
工业区:欧洲部分、乌拉尔地区、西伯利亚地区
工业中心: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
2.农业
农业区分布于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
3.城市和港口
首都莫斯科
六、西伯利亚的开发
[教学过程]
新课导人:
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从中引出俄罗斯
一、面积最大的国家
1、提问:通过预习,谁能告诉我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的面积究竟有多大?
2、展示“俄罗斯地形图”,指出亚、欧两洲的洲界线,得出结论:俄罗斯地跨亚、欧两洲,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
3、引导学生回忆东、西半球分界线(160°E),并和学生一起找出东经160,得出俄罗斯的另一位置特征:地跨东西半球。
(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熟悉俄罗斯的海陆位置特征
4、读图3-22,完成活动1、2题及P77活动2
5、一学生朗读P77材料,了解俄罗斯的民族、语言、宗教
二、平原广大
1.读图3-22,完成活动第3题
2.找出上述四大地形区的大致分界线:⑤乌拉尔山、乌拉尔河,⑥叶尼塞河,⑦勒拿河。
3.叶尼塞河以西均为平原,以东为高原山地,平原面积占俄罗斯领土的70%。归纳得出地形特点:平原广大。
4.读图3-24,引导学生归纳俄罗斯的地势特征,很容易看出其地势特点:东高西低。
5、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伏尔加河的位置,注意其流向,注入海洋,在欧洲的地位
三、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3俄罗斯气候分布图,思考:俄罗斯最主要的气候类型是哪种?还有哪些气候类型?引出气候类型的学习
2、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俄罗斯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有什么特征?
3、小结:由于俄罗斯疆域辽阔,东西跨经度广,所以气候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同时也使东西部气候存在较大的差异。
4、引导学生分析上扬斯克和莫斯科的气候资料,归纳二地的气候特征差异,并设问: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什么上扬斯克的降水比莫斯科的少?气温比莫斯科的低?
(过渡)俄罗斯是世界上资源最为丰富的大国之一,那么有哪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呢?
四、丰富的资源
1、学生看书思考:俄罗斯有哪些丰富的自然资源?
2、设问:俄罗斯为什么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呢?教师可从气候特点、地形分布及历史开发等方面加以指导。最后出示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图。
3、出示“俄罗斯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主要矿种及矿产地,而后说明俄罗斯石油、黄金产量的世界排名及有色金属矿的分布。
(过渡)俄罗斯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资源条件。
四、改革中的经济
工业方面
1.通过图3-26和各种资源储量、开采量等资料,学生推断俄罗斯的主要工业部门应该是哪些?而后结合教材P79验证
2、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53“俄罗斯工业分布图”,指出俄罗斯的三大工业区并强调俄罗斯的工业主要集在欧洲部分
3、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查找各工业区的工业中心城市并在地图上填注。并设问:这三大工业区能形成主要的工业区的共同因素是什么?(附近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交通),而后进一步从资源条件分析俄罗斯各工业区的工业部门
农业方面
1、回忆俄罗斯气候特征和纬度位置特征,思考:俄罗斯的气候条件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利吗?你认为制约俄罗斯农业分布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气温因素,俄罗斯的农业一般分布在纬度相对较低、气候较为温和的地区
3、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查找俄罗斯主要农业区东欧平原、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并对照图例说出俄罗斯的农产品种类,并进一步强调:俄罗斯的农作物一般都是喜温凉的农作物,这与当地的气候特征是相适应的。
城市与港口方面
根据地图找出首都莫斯科的位置,由教师小结其城市职能。根据地图,让学生围绕俄罗斯疆界找出其进出海洋的港口城市,再由教师加以具体说明东部、北部、西部的主要海港。
(过渡)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历史的原因,俄罗斯的人口和经济主要集中在欧洲部分,而面积广大的西伯利亚地区却开发不够
西伯利亚的开发
①小结已学习俄罗斯的知识,填表对比其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的地区差异。②对此表格知识加以对比研究,让学生认识到俄罗斯经济的地区分布与其自然、人文因素分布的不平衡性以及人地关系在空间上存在矛盾。③具体指导西伯利亚的开发项目,如:西伯利亚大铁路,贝阿铁路、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炭基地和新西伯利亚高科技园区等。
本节重点图表指导:
①图3-22:指导学生在图上了解俄罗斯地理位置(经度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领土组成(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首都莫斯科;俄罗斯是欧洲国家的主要原因:欧洲部分集中全国四分之三的人口,历史上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区,主要工业和首都也位于欧洲部分;俄罗斯的四大地形区: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主要河流及分布:欧洲部分的伏尔加河和顿河、亚洲部分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俄罗斯的主要城市及分布。
②图3-24:指导学生在剖面图上相应位置标注东欧平原、乌拉尔山、西西伯利亚平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或者由学生依据图3—22画出沿60°N线的剖面图,然后观察、分析其“东高西低、平原广大”的地势地形特点,再归纳这一特点对河流分布的影响。
③图3-26:先指导学生找图例,了解俄罗斯有哪些矿产;再根据教材讲述其矿产储量和开采量,也可由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对俄罗斯矿产进行评价;最后根据铁路线、河流、城市对矿产地进行相对定位,并为其工业分布作铺垫。
④“俄罗斯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地区差异”表:可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用复习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并根据所填内容对俄罗斯开发西伯利亚进行评价。下述答案仅供参考:
亚洲部分 欧洲部分
地形特征 高原、山地为主 平原面积广大
气候特征 寒冷干燥 温凉湿润,降水略多
主要工业基地 乌拉尔、新西伯利亚 莫斯科,圣彼德堡
主要港口 海参崴 圣彼德堡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热带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
2掌握热带气候类型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这些资料对一个地区的气候进行简洁的描述。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用世界气候分布图指出热带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2.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出气候类型的特点。
难点
如何让学生掌握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气候类型的特点。
三、教学用具
地图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数理比较、讨论归纳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一段景观录像,包括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温带海洋、苔原带等景观。学生观察讨论景观差别,教师总结:世界各地气候千差万别,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1、 出示热带的四种气候对应景观图
设问:
①这些图分别代表什么景观?景观有什么差异?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热带雨林景观:树木高大茂密,树林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实这里也有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还有河马.大象.
热带草原景观:树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动物有斑马.长颈鹿.狮子等肉食动物.
热带荒漠景观:地面以沙漠为主,动物.植被都很稀少.
②为什么热带各地的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叶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叶子就少,植被就稀少.
教师活动:我们刚才考虑的都是这些气候类型的不同点,那么它们还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从气温角度来分析。
总结:这四种热带的气候的共同特点为:终年高温。
不同点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热带雨林气候,最少的为热带沙漠气候。而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为旱雨两季,而季风气候是旱雨两季明显,降水总量大;草原气候也有旱雨
2、 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图完成下表
景观名称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热带季雨林 热带荒漠
对应地名
全年降雨量
气候特征
3、教师活动:
那么这些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个地方气候类型分布最广
学生读图回答: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最广的是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
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雨林两侧,最广的是非洲。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最广的是亚洲。
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的内陆及大陆两岸地区,最广的是非洲的北部。
4、小结
现在,请大家把书合上,我们来回忆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5、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热带气候类型:
1. 热带雨林气候: 2. 热带季风气候:
3. 热带草原气候: 4. 热带沙漠气候: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高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
2、通过举例让学生掌握高技术产业在工农业发 展中所起的作用。
3、了解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4、掌握高技术产业在地域上分布特点及未来变化趋势。
教学指导:
高技术产业是 最具活力的产业。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水平有较大的差异,城市与乡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贫困地区学生的学习设施,条件相差甚远,他们对高技术产业的了解和认 识也不尽相同。在教学中应根据各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多联系学生所熟知的典型事例,因材施教,不强求千篇一律。
新课导人:
方案①:同学 们,大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电话在我们国 家还是稀罕之物,连城市里也只有机关单位才有,乡村几乎不见其踪影。人们大多通过书信联系。现在,电话已进人我国寻常百姓家,城乡都已基本普及,移动电话也已成为普通消费品。你们知道这一变化是由于什么带来的吗?(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高技 术产业"。
方案②:用电脑播放多媒体教学课件,营造一种网络教学气氛。同学们,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与过去相比真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媒体电脑、投影仪、录像设备等都已进人教室,轻点鼠标一下,我们就可以纵览天下大事,深人知识的海洋,探索我们未知的世界;打开电子邮箱,就可以测览从异国他乡发来的电子邮件,信息沟通方便之极。你知道这一切是什么带给我们的吗?对,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带给我们的。
讲述"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设问:同学们,高技术产业是如此神奇,如此独具魅力。你们知道哪些高科技产业部门呢?(学生会答出多种,教师略作总结,使学生对主要高技术产业部门有个大致的了解。)
2.讨 论:(1)高技术产业 在工农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举实例说明。(2)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高技术产品,它们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什么影响?
3.布置学生从媒体上搜集有关材料,了解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概况。然后举行一 次小型讨论会或出一期墙报。
讲述"高技术产业的分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P.18~P.19正文部分。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当前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带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其形成原因是什么?(2)将来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区将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在地域上将 有什么样的分布特 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可参考本节的"教材分析"部分)
2.学生读"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图,了解我国一些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了解居住地是否有高新技术开发区,如果有,分析其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有 哪些?
3.出示材料 :20世纪 80年代末至 90年代初,我国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热潮,不仅大 中城市规划建设一个个规模大小不等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不少乡镇也圈起了一片片土地,作好了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前期工作。若干年过去了,有些高新技术开发区生产红红火火,一片繁荣景象,而有些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土地上却杂草丛生,一片荒凉景象。就这一现象,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初中地理教案 篇6
一、 亚细亚和欧罗巴
(1)洲名的由来
1、 学生结合预习,讲述亚洲、欧洲洲名的由来
2、 结合挂图,教师指出亚 欧大陆的位置并提问:亚欧两洲的洲界线是什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说出
(过渡)分析一个大洲,首先从分析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入手
3、 分析讲述:地理位置包括其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4、 师生共同阅读“亚欧地形图,引导学生从经纬度位置来分析亚洲的地理位置。并突出从南北半球看、从东西半球的位置看亚洲的位置特征
5、 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2)亚洲的地理位置
6、学生讨论完成P3活动题,讨论回答欧洲的地理位置特征,而后结合挂图强化
6、 提问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怎样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
[作业布置]
见基础训练
第 二 课 时
[复习提问]学生上台,结合挂图说出亚欧两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二、 亚、欧两洲的地形
(1) 亚洲的地形特征
1、 结合P5活动向学生介绍分析地形特征的方法
2、 师生共同阅读“亚洲地形图”,从四方面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
A 读“亚洲地形图”,观察亚洲地形图上主要以哪两种颜色为主?各代表了什么地形?并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亚洲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的,帕米尔高原的位置
B 观察提问:亚洲海拔最高的地方海拔有多少米以上?占地面积广不广?说明了从大洲看,亚洲的海拔高吗?
C 引导学生计算青藏高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珠穆朗玛峰与死海的高度差,得出结论:地势高低悬殊,地面起伏大)
D 继续观察:亚洲的高原、山地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哪个部位?平原又分布在哪里?这说明了亚洲的地势哪里高,哪里低?
E 引导学生找到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弧形岛屿,并设问:为什么亚欧大陆东部会形成如此多的岛屿和群岛呢?(联系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说明)
3、通过刚才的分析,由学生小结亚洲地形的特征,教师指导学生在书本上找重点
3、 按上述思路,学生阅读欧洲地形图和P6活动1题的资料,讨论欧洲的地形特征,教师结合地图引导学生理解,并引导学生找出欧洲的主要平原:东欧平原、西欧平原、阿尔卑斯山的位置
4、 教师板书小结欧洲的地形特征:
(1) 平均海拔最低,仅340米
(2) 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3) 中部低平
(4) 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测
5、 学生完成P6表格
[作业布置]
见填充图册
第 三 课 时
(复习提问)
1、 分析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2、 欧洲的地形有何特征?亚洲的地形有何特征?
三、 亚洲的气候
(一)气候负责多样
1、学生观察“亚洲地形图”,数一数亚洲有哪些气候类型?并设问:世界13种气候类型中,只有哪种气候类型在亚洲没有?由此说明了亚洲气候具有怎样的基本特点?(复杂多样)
2、引导学生结合地图,从纬度位置、五带的位置、地形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亚洲气候负责多样的原因:跨寒、温、热三带,且地形复杂多样
设问: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呢?(学生阅读P7-8文字,思考说明)
(过渡)我们知道,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因此,亚洲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可以从气温和降水的复杂性体现出来
(5) 结合教材P7第二段文字,通过马来群岛与奥伊米亚康的气温对比,理解亚洲气温差别大
(6) 设问:为什么亚洲的气温差别会这样大呢?(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跨纬度广)
(7) 展示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和西亚的无流国资料,说明亚洲的降水差异大,干湿差异显著
(8) 讨论:为什么亚洲的'降水差异会那么大?(主要受海陆位置、地形因素的影响,距海越远,降水越少)
(二)大陆性强
(9) 展示同纬度的亚洲齐齐哈尔与欧洲巴黎的降水资料,并分析;同纬度的巴黎和齐齐哈尔相比,冬季谁最冷?夏季谁最热?谁的气温年较差大?这说明了亚洲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
(过渡)亚洲的气候不但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而且季风气候显著
(三)季风气候显著
1、讲述季风的含义:指随季节变化而风向相反的风
2、结合本地实际,提问:当地冬季吹什么风向的风?气候有什么特征?夏季吹什么风向的风?气候又有什么特征?
(过渡)亚洲的季风气候是怎样形成的呢?
1、 结合板图讲述风的形成过程及与气压、气温的关系
2、 板画亚洲简图,理解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成因
3、 学生朗读P8阅读,进一步深化对亚洲季风的形成过程的认识,教师结合小黑板表格小结:
发源地 风向 性质 对气候的影响
冬季风 蒙古、西伯利亚 偏北 寒冷干燥 气温低,降水少
夏季风 太平洋、印度洋 偏南 湿热多雨 带来大量降水
4、 设问:亚洲之所以会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和亚洲的什么地理位置分不开呢?
(小结)我们通过对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要素的影响,分析了亚洲气候的三个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强,季风气候显著。
四、 欧洲的气候特征
1、 引导学生阅读P7图1-7,回答:欧洲有哪些气候类型?有热带气候类型分布吗?得出欧洲气候的第一个特征:以温带气候为主
2、 引导学生读图1-10,比较纬度相近的鹿特丹和赤塔,冬季谁的气温低?夏季谁的气温高?谁的年温差大?由此得出欧洲气候的第二个特征:海洋性特征显著
(过渡)为什么欧洲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呢?
3、 学生讨论完成P9活动4,教师结合欧洲地图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因素说明。
4、 引导学生在“亚欧气候分布图”上找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地区,并提问:在欧洲地中海沿岸是什么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各有什么气候特点?
5、 指导学生结合P9活动5、6题分析判断各自的气候特征。
6、 小结欧洲气候的第三大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典型
7、 学生讨论完成P9活动2、3题,进一步理解亚欧两洲的气候特征。
初中地理教案 篇7
【教学重点】
1.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2.抓紧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教学媒体】
计算机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引言)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研究了中国地理环境方面的有关知识,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将一起学习和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和熟悉我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
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们最早从事的活动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农业生产的地位至今都居各业之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
(板书)第七章 中国的农业
(提问)1.农业生产为什么能成为人们最早从事的生产活动?
两个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是农业生产的产品;二是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人们易发明和掌握。
(提问)什么是农业?我们首先要明确农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广义上的农业或叫大农业,即通常所说的农、林、牧、副、渔五业。
(展示)农业的分类图片
请学生一一读出各业的主要产品并分析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补充农业生产的内容,不仅种粮食,还种棉、菜、油、糖等作物。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请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展示)分别展示纺织厂、陶坛储酒车间的图片。
(提问)图中展示的是什么生产?(纺织工业)
这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农业产品。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什么生产?(造酒,是酿造工业)
原料是什么?(粮食,所以叫米酒)
(展示)农机作业图片
(提问)图中的机械是农民自己制造的吗?
(回答)(不是,它们是工业产品)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所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大农业的五业当中,哪一业最重要?(种植业。所以,狭义的农业就是指种植业)
(承转)下面我们就从种植业谈起。(转入第一节的教学)
(提问)什么是种植业?制约种植业的因素有什么?
教师明确给出种植业的概念:种植业是指在耕地上种植农作物的农业生产部门。它深受多种自然条件的影响。
(提问)那么,这个生产部门有哪两个必需的自然条件呢?
引导学生分析种植业的两个必需自然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一是土地,二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因此,土地质量的好坏以及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因素就都会影响到种植业的类型和特点。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种植农作物?(高山、戈壁、沙漠等土地不能种庄稼)
什么样的土地可以种庄稼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的土地,才适宜种植业的发展,即只有耕地,才能发展种植业。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耕地都完全一样呢?
(展示)水田、旱地、梯田的图片
(提问)(转入气候条件)为什么北京不能种椰子,黑龙江不能种香蕉,新疆不能种水稻?
请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因为任何一种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综合上面的分析,既要有耕地,又要有适宜的气候,两者都具备,才能发展种植业(转入种植业的地区分布)。
所以,世界上温带和热带的一些河流冲积平原地区,往往成为人类发展种植业最早的地区,并因此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请学生说出世界著名的文明发祥地(南亚的印度河—恒河平原,西亚的两河平原,北非的尼罗河三角洲,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
我们已经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农业大国之一。据考古发现,早在氏族公社时期,我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就已出现了原始的种植业。直到今天,种植业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下面,我们就详细了解我国都种植什么主要作物,在什么地方种植。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从地形、气候等方面综合分析,我国满足上述两方面条件的地区在什么地方?
(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干湿地区分布图,指导学生阅读,得出:我国种植业为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展示)练习的图片,根据分析找出正确的一幅图。
(提问)整个种植业区内是不是全种植一种农作物?(不是)
(展示)动画:中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一边展示,一边请学生辨认农作物并了解各种农作物主要分布的地区。
教师落实各种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小麦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平原地区;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布在南部的台、闽、粤、琼、桂、川等省区,甜菜则分布在北方的黑、吉、内蒙古、新等省区;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花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
(提问)在我国广大的种植区内,这些地方(指图)种水稻、甘蔗、油菜等并且一年内能二熟至三熟;而这些地方(指图)能种植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但一年内只一熟或两年三熟,为什么?(转到我国南北农业的差异)
因为,就是在种植区内,各地的热量、水分等气候条件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和农作物种植的次数都不相同。尤其我国南北方之间,这种差异最显著。
(提问)请学生回答并在图中指出我国南北方的界线(秦岭—淮河)。
一边看动画概括,一边指导学生填下面的表。
耕地类型
温度带
干湿状况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 制
北 方
南 方
(提问)这些农作物都是因为人类生存需要,才种植它们;但每一种农作物人们需要的数量并不一样多,那么,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需要量最大、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类作物?(粮食作物)
(提问)为什么粮食生产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
(2)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要量大;(请学生计算一下,我国12亿人口,每人若按400千克的粮食标准,每年需生产多少粮食才能满足需要?)
(3)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引导学生阅读“我国粮食总产量及其人均值的变化”图,请学生思考家里平时吃的粮食、蔬菜、食油、食糖是当地生产的,还是从其他地方运来的?);
(4)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波动大。
(小结)所以,粮食生产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政府历年都把努力增产粮食放在首要地位。
(活动)我们下面请同学们筹划一下我国如何努力发展粮食生产的问题。
请学生分析回答(提醒学生不要脱离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得出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一是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要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视情况补充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从我做起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也就是说,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是目前我国增产粮食的主要途径。
(提问)谁能在这方面做做文章?
引导学生从种田的科学方法和自然条件上分析,找出商品粮基地。
因为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所以首先要找那些自然条件优越(面积广大、土壤深厚肥沃的平原,热量充足、降水较多且灌溉便利),生产水平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用科学方法种田(种田的科学方法一般包括:优良种子、先进的种植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这些地区就叫商品粮基地,目前全国有九大商品粮基地。
(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图(课上做练习:先在投影图上请学生练习,方法是一个学生指,另一个学生答;然后,指导全体学生一起在中国空白图上填注)。
(提问)商品粮基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呢?
粮食生产是我国的头等大事,并且,我国的人均粮食产量还没有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那我们干脆把我国的所有耕地都用来种粮食,这样行不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一是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二是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就必须在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贯彻“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方针,因地制宜,使农林牧副渔得到全面发展。
(小结)
(1)了解了农业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学习了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和主要农作物分布;
(3)抓紧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意义;
(4)九大商品粮基地及其分布。
初中地理教案 篇8
中东
案例设置目的
(1)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地区和国家出发,从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出发,选择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冲突、战争最频繁的热点地区;(2)围绕西亚之所以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及宗教文化差异问题逐一铺陈展开,并采取揉和的方法,将本区的气候特征、经济发展、居民特征和国家风俗习惯等内容连带写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重点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以及总结规律、原因分析、信息判断等项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以及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1.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掌握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二洋三洲五海之地,东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
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读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西亚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标:根据收集到的图片、新闻等一些资料,对中东地区有所了解;通过图片、地图了解三洲五海之地;将收集到的有关中东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料观及人地协调观念;明确在各国、各民族关系中,应强调对话而非对抗,呼吁世界和平。
教学重点
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丰富的石油资源。
教学难点
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
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
播放录像。教师课前搜集有关录像,如第一部分“千年争端,今日焦点”。看录像时,要求学生记录并思考:(1)西亚的地理概念是什么?(2)西亚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3)西亚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三洲五海之地
教师提问:西亚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点,使其成为东西方势力争夺的热点?讨论并回答。向学生阐明“西亚”概念和名称起源。
引导学生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并指出本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师应特别指出“里海”与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强调“海洋”与“湖泊”以及“内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别。
提问:读图说出“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1)同为两大洲界线;(2)土耳其与埃及因此成为地跨两大洲的国家;(3)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而大大缩短,方便了西方国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如课时允许,还可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和与埃及经济的关系作补充介绍。
二、丰富的石油资源
提问:提到西亚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为什么说西亚是世界石油宝库呢?建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地图和“活动”课文入手,从空间(分布)和数量(储量、产量、出口量)两方面探求结论。
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图的作用,如通过读西亚石油分布图,可使学生明确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可对照世界政区图,由学生说出主要的产油国。
教师应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讨单一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知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并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
可引导学生结合本区地形、气候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为主——灌溉农业及牧业——经济落后贫困)
(2)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发散讨论)
三、石油输出路线:
1、西亚——地中海和红海沿岸——西殴和北美。
2、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流洋——马六甲海峡——日本。
3、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流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殴和北美。
四、匮乏的水资源
1、从本区气候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在西亚地区,水资源比石油资源更宝贵?进而讨论水资源匮乏会对本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2、引导学生分析本区水资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国共用),进而分析“为什么说西亚一直在为水而战?”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西亚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建议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为例,加深学生对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举从邻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国家输水的例子。)
五、文化差异
1、建议以录像、图片资料等直观素材介绍三大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2、让学生收集有关阿拉伯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资料,在课上相互交流。
3、通过录像,活动——巴勒斯坦问题”,开展以下讨论:
(1)谈谈你对阿以冲突的认识?(或为什么说阿以冲突是西亚问题的核心?)
(2)你认为世界各国发生矛盾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解决才是最明智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紧紧围绕长期的热点地区和三洲五海之地这两个问题展开。西亚这里是世界争端的焦点,认识这里的自然地理特征,了解当地的人文文化,学习石油资源,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是意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这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将对学生终身学习地理乃至其他知识产生深远的影响。“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了《西亚》这节内容,我们从中获得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有用吗?从西亚经济的发展中学习可以借鉴的经验,就是对我们有用的知识。而这样的知识是极富有生命力的
【初中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地理初中教案05-13
初中地理教案04-24
初中地理教案11-07
初中地理教案06-07
初中地理的教案06-11
初中地理教案【荐】12-24
初中地理教案【精】12-09
关于初中地理教案11-26
【精】初中地理教案12-26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