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八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数学教案1
一、学习目标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算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难点:探索多项式与单项式相除的运算法则的过程。
三、合作学习
(一)回顾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二)学生动手,探究新课
1.计算下列各式:
(1)(am+bm)÷m;
(2)(a2+ab)÷a;
(3)(4x2y+2xy2)÷2xy。
2.提问:
①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②还有什么发现吗?
(三)总结法则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XXXXXXXXXXX,再把所得的商XXXXXX
2.本质: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XXXXXXXXXXXXXX
四、精讲精练
例:(1)(12a3—6a2+3a)÷3a;
(2)(21x4y3—35x3y2+7x2y2)÷(—7x2y);
(3)[(x+y)2—y(2x+y)—8x]÷2x;
(4)(—6a3b3+8a2b4+10a2b3+2ab2)÷(—2ab2)。
随堂练习:教科书练习。
五、小结
1、单项式的除法法则
2、应用单项式除法法则应注意:
A、系数先相除,把所得的`结果作为商的系数,运算过程中注意单项式的系数饱含它前面的符号;
B、把同底数幂相除,所得结果作为商的因式,由于目前只研究整除的情况,所以被除式中某一字母的指数不小于除式中同一字母的指数;
C、被除式单独有的字母及其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不要遗漏;
D、要注意运算顺序,有乘方要先做乘方,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同级运算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E、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八年级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难点: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难点是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突破的方法是通过复习分数的通分、约分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再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导出通分、约分的概念,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地将分式变形。
三、练习题的意图分析
1.P7的例2是使学生观察等式左右的已知的分母(或分子),乘以或除以了什么整式,然后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相应地把分子(或分母)乘以或除以了这个整式,填到括号里作为答案,使分式的值不变。
2.P9的例3、例4地目的是进一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值得注意的是:约分是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通分是要正确地确定各个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
教师要讲清方法,还要及时地纠正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在做提示加深对相应概念及方法的理解。
3.P11习题16.1的第5题是: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这一类题教材里没有例题,但它也是由分式的基本性质得出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是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之一,所以补充例5。
四、课堂引入
1、请同学们考虑:与相等吗?与相等吗?为什么?
2、说出与之间变形的过程,与之间变形的过程,并说出变形依据?
3、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五、例题讲解
P7例2.填空:
[分析]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
P11例3.约分:
[分析]约分是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所以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分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P11例4.通分:
[分析]通分要想确定各分式的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
八年级数学教案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1、2、3、4,并能与性质定理、定义综合应用.
2.使学生理解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区别与联系.
3.会根据简单的条件画出平行四边形,并说明画图的依据是哪几个定理.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探索式试明法”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2.通过教学,使学生逐步学会分别从题设或结论出发寻求论证思路的分析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一题多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体会几何证明的.方法美.
二、学法引导
构造逆命题,分析探索证明,启发讲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1、2、3的应用.
2.教学难点:综合应用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3.疑点及解决办法:在综合应用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时,在什么条件下用判定定理,在什么条件下用性质定理
(强调在求证平行四边形时用判定定理在已知平行四边形时用性质定理).
八年级数学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概念,了解有理式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3.通过类比分数研究分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类比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又是变化发展的辨证观点的再认识.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确分式的分母不为零.
2.疑点及解决办法 通过类比分数的意义,加强对分式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前面所研究的因式分解问题是把整式分解成若干个因式的积的'问题,但若有如下问题:某同学分钟做了60个仰卧起坐,每分钟做多少个?可表示为,问,这是不是整式?请一位同学给它试命名,并说一说怎样想到的?(学生有过分数的经验,可猜想到分式)
【新课】
1.分式的定义
(1)由学生分组讨论分式的定义,对于“两个整式相除叫做分式”等错误,由学生举反例一一加以纠正,得到结论:
用、表示两个整式,就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如果中含有字母,式子就叫做分式.其中叫做分式的分子,叫做分式的分母.
(2)由学生举几个分式的例子.
(3)学生小结分式的概念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分母中含有字母.
②如同分数一样,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
(4)问:何时分式的值为零?[以(2)中学生举出的分式为例进行讨论]
2.有理式的分类
请学生类比有理数的分类为有理式分类:
例1 当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解:由分母得.
∴当时,原分式有意义.
(2);
解:由分母得.
∴当时,原分式有意义.
(3);
解:∵恒成立,
∴取一切实数时,原分式都有意义.
(4).
解:由分母得.
∴当且时,原分式有意义.
思考:若把题目要求改为:“当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无意义?”该怎样做?
例2 当取何值时,下列分式的值为零?
(1);
解:由分子得.
而当时,分母.
∴当时,原分式值为零.
小结:若使分式的值为零,需满足两个条件:①分子值等于零;②分母值不等于零.
(2);
解:由分子得.
而当时,分母,分式无意义.
当时,分母.
∴当时,原分式值为零.
(3);
解:由分子得.
而当时,分母.
当时,分母.
∴当或时,原分式值都为零.
(4).
解:由分子得.
而当时,,分式无意义.
∴没有使原分式的值为零的的值,即原分式值不可能为零.
(四)总结、扩展
1.分式与分数的区别.
2.分式何时有意义?
3.分式何时值为零?
(五)随堂练习
1.填空题:
(1)当时,分式的值为零
(2)当时,分式的值为零
(3)当时,分式的值为零
2.教材P55中1、2、3.
八、布置作业
教材P56中A组3、4;B组(1)、(2)、(3).
九、板书设计
课题 例1
1.定义例2
2.有理式分类
八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解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意义,理解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会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
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乘法运算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2)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与转化思想,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重点】
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
【教学难点】
推测整式乘法的运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引入课题(学生作答)
1.请说出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法则: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出现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系数×系数)×(同字母幂相乘)×单独的幂
例如:( 2a2b3c) (-3ab)
解:原式=[2· (-3) ] · (a2·a) · (b3 · b) · c
= -6a3b4c
2.说出多项式2x2-3x-1的.项和各项的系数项分别为:2x2、-3x、-1系数分别为:2、-3、-1
问:如何计算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例如:2a2· (3a2 - 5b)该怎样计算?
这便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知探究
已知一长方形长为(a+b+c),宽为m,则面积为:m(a+b+c)
现将这个长方形分割为宽为m,长分别为a、b、c的三个小长方形,其面积之和为ma+mb+mc因为分割前后长方形没变所以m(a+b+c)=ma+mb+mc
上一等式根据什么规律可以得到?从中可以得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该如何表述?(学生分组讨论:前后座为一组;找个别同学作答,教师作评)
结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
用单项式分别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用字母表示为:m(a+b+c)=ma+mb+mc
运算思路:单×多
转化
分配律
单×单
三、例题讲解
例计算:(1)(-2a2)· (3ab2– 5ab3)
(2)(- 4x) ·(2x2+3x-1)
解:(1)原式= (-2a2)· 3ab2+ (-2a2)·(– 5ab3) ①=-6a3b2+ 10a3b3 ②
(2)原式=(- 4x) ·2x2+(- 4x) ·3x+(- 4x) ·(-1) ①
八年级数学教案6
教材分析
1、本小节内容安排在第十四章“轴对称”的第三节。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是轴对称图形,可以借助轴对称变换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一些特殊性质。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以及等边三角形的相关知识,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它是研究等边三角形,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依据,这也是全章的重点之一。
2、本节重在呈现一个动手操作得出概念、观察实验得出性质、推理证明论证性质的过程,学生通过学习,既体会到一个观察、实验、猜想、论证的研究几何图形问题的全过程,又能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1、学生在此之前已接触过等腰三角形,具有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轴对称的知识和技能,本节教学要突出“自主探究”的特点,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论证,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享受探求新知、获得新知的乐趣。
2、在与等腰三角形有关的一些命题的.证明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添加辅助线的问题,这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另外,以前学生证明问题是习惯于找全等三角形,形成了依赖全等三角形的思维定势,对于可直接利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问题,没有注意选择简便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数学思考:1、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展形象思维。
2、通过时间、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
八年级数学教案7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本人继续担任八年级(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从上期期末考试的成绩来看1班、2班的成绩差异很大,2班有少数学生不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
第十七章分式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与通分,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及运算性质,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第十八章函数及其图像
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本单元学生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后,进一步研究反比例函数。学生在本章中经历:反比例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经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探索过程,在交流中发展能力这是本章的重点之一;经历本章的重点之二:利用反比例函数及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经历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应用过程,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会作反比例函数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章的难点在于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以及提高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第十九章全等三角形
本章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领略推理证明的奥秘,由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具有“互逆”的特点,所以本章因势利导,介绍了命题与定理、逆命题与逆命题的有关知识。此外,本章教材最后还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基本作图和简单的尺规作图的方法。
第二十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本章的内容包括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矩形、菱形、正方形等几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等腰梯形的判定等几个部分。本章首先通过回顾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由性质引出判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最后介绍了等腰梯形的判定与应用。本章知识是在学习了平行线、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是今后学习其他几何知识的基础。
第二十一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
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三、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指导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的民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8、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9、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10、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这些习惯包括:
①认真做作业的习?包括作业前清理好桌面,作业后认真检查;
②预习的习惯;
③认真看批改后的作业并及时更正的习惯;
④认真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
⑤在书上作精要笔记的习惯;
⑥妥善保管书籍资料和学习用品的习惯;
⑦认真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
八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图案最常见的构图方式:轴对称、平移、旋转……,理解简单图案设计的意图。认识和欣赏平移,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够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组合,设计出简单的图案。
2、能力目标:经历收集、欣赏、分析、操作和设计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情感体验点:经历对典型图案设计意图的分析,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重点与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及它们的组合进行的图案设计。
难点:分析典型图案的设计意图。
疑点:在设计的图案中清晰地表现自己的设计意图
教具学具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图案、图标的剪贴、临摹以及。多种常见的图案及其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
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在优美的音乐中,逐个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典型图案,并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每种图案标志的对象。(展示课本图3—23)
明确在欣赏了图案后,简单地复习平移、旋转的概念,为下面图案的设计作好理论准备。对教材给出的六个图案通过观察、分析进行议论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图案的设计中常常运用图形变换的思想方法,为学生自己设计图案指明方向。其中图(1)、(2)、(3)、(4)、(5)、(6)都可以通过旋转适合角度形成(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每个旋转的角度和旋转的次数及旋转中心的位置),另外图(2)、(3)、(5)也可以通过轴对称变换形成(可以让学生指出对轴对称及对称轴的条数),而图(2)可以通过平移形成。
2、课本
1 欣赏课本75页图3—24的图案,并分析这个图案形成过程。
评注:图案是密铺图案的.代表,旨在通过对典型图案的分析欣赏,使学生逐步能够进行图案设计,同时了解轴对称、平移、旋转变换是图案制作的基本手段。例题解答的关键是确定“基本图案”,然后再运用平移、旋转关系加以说明,注意旋转中心可以为图形上某一特征的点。
评注:可以取其中的任何一个为基本图案,然后通过变换得到。而且变化方式也可以是:左下角的图案通过轴对称变换得到左上图和右下图。
(二)课内练习
(1) 以小组为单位,由每组指定一个同学展示该组搜集得到的图案,并在全班交流。
(2) 利用下面提供的基本图形,用平移、旋转、轴对称、中心对称等方法进行图案设计,并简要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
(三)议一议
生活中还有那些图案用到了平移或旋转?分析其中的一个,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四)课时小结
本课时的重点是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换是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这些变换设计出一些简单的图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图案的设计又增加了哪些新的认识?(可以利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多种方法来设计,而且设计的图案要能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再就是图案的设计一定要新颖,独特,这样才能使人过目不忘,达到标志的效果。)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五)延伸拓展
进一步搜集身边的各种标志性图案,尝试着重新设计它,并结合实际背景分析它的设计意图。
八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在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中,理解并掌握用边、对角线来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2.会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来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及应用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灵活应用
一.引
小明的父亲手中有一些木条,他想通过适当的测量、割剪,钉制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你能帮他想出一些办法来吗?
二.探
阅读教材P44至P45
利用手中的学具——硬纸板条,通过观察、测量、猜想、验证、探索构成平行四边形的条件,思考并探讨:
(1)你能适当选择手中的硬纸板条搭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2)你怎样验证你搭建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3)你能说出你的做法及其道理吗?
(4)能否将你的.探索结论作为平行四边形的一种判别方法?你能用文字语言表述出来吗?
(5)你还能找出其他方法吗?
从探究中得到:
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2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证一证
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画出图形)
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八年级数学教案10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现实生活中,等腰三角形的应用比比皆是、所以,利用“轴对称”的知识,进一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质,不仅是现实生活的需要,而且从思想方法和知识储备上,为今后研究“四边形”和“圆”的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是几何论证过程中,证明“两个角相等”的重要方法之一、“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条重要线段重合”的性质是今后证明“两条线段相等”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两个角相等”等结论的重要理论依据、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主动经历思考和探索的过程、
2、掌握等腰三角形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探究过程、
二、学情分析
本年级的学生已经研究过一般三角形的性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动手能力强,善于与同伴交流,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能力、情感方面的准备、不同层次的学生因为基础不同,在学习中必然会出现相异构想,这也将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关注的一点、
三、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并探索其性质
3、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经历了观察、动手实践、猜想、验证等数学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学生的归纳推理,类比迁移的能力、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的进行讨论和质疑,提高了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感受到等腰三角形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必要性、
2、通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归纳,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结论的发现,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3、通过小组合作,发展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体验合作学习中的乐趣和成就感、
四、教法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采取了激疑引趣——猜想探究——应用体验——建构延伸的教学模式,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设计意图
同学们,我们在七年级已研究了一般三角形的性质,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特殊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都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让你联想到等腰三角形?
首先让学生明确:本学段的几何图形都是按一般的到特殊的顺序研究的
通过学生描述等腰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以及研究等腰三角形的必要性、
剪纸游戏
你能利用手中的这个矩形纸片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吗?注意安全呦!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会有自己的想法,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利用对折纸片,再“剪一刀”就是就得到了两条“腰”;
可能还有的同学会利用正方形的折法,获得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可能还有同学先画图,再依线条剪得、
在这个过程中,注重落实三维目标、让学生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更好的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我不失时机的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使活动更加深入,课堂充满愉悦和温馨、
知其然,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因此,我力求让学生关注剪法的理性思考、
我设计了问题:你是如何想到的?为的是剖析学生的思维过程:“折叠”就是为了得到“对称轴”,“剪一刀”就是就得到了两条“腰”,由“重合”保证了“等腰”、这样就建立了“操作”与“证明”的中间桥梁、从实际操作中得到证明的方法,也为发现“三线合一”做了铺垫、
提出问题:
等腰三角形还有什么性质?请提出你的猜想,验证你的猜想?并填写在学案上、
合作小组活动规则:
1、有主记录员记录小组的结论;
2、定出小组的主发言人(其它同学可作补充);
3、小组探究出的结论是什么?
4、说明你们小组所获得结论的理由、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性质一: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性质二: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学情分析: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尽管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的相异构想,数学猜想的初始叙述不准确,甚至不正确,但我不会立即去纠正他们,而是让同学们不断地质疑﹑辨析、研讨和归纳,逐渐完善结论、让他们真正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创设和谐的教育教学的生态环境、
通过设置恰当的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动手实践、猜想、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这种探究的学习过程,恰恰是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1)在此环节中,我的教学要充分把握好“四让”: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尽量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达的,尽量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作结论的,尽量让学生作结论、
这种教学方式,把学习的过程真正还给学生,不怕学生说不好,不怕学生出问题,其实学生说不好的地方、学生出问题的地方都正是我们应该教的地方,是教学的切入点、着眼点、增长点、
(2)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听取和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指导、
巩固知识
1、等腰三角形顶角为70°,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
2、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70°,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
3、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100°,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
内化知识
1、如图1,在△ABC中,AB=AC,AD⊥BC,∠BAC=120°你能求出∠BAD的度数吗?
知识迁移
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殊的性质?简单地叙述理由、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拓展延伸
如图2,在△ABC中,AB=AC,点D,E在BC上,AD=AE,你能说明BD=EC?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基础、经验和能力的差异,我为学生提供了层次分明的反馈练习、将练习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以适应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拾阶而上,逐步掌握知识,使学困生达到简单运用水平,中等生达到综合运用水平,优等生达到创建水平、
畅谈收获
总结活动情况,重在肯定与鼓励、引导学生从本课学习中所得到的新知识,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新旧知识的联系等方面进行反思,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网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回顾探究过程中所用到的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方法,启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为学生的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反思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继续,更重要的是一种提高和发展自己的过程、
基础性作业:P65习题1、2、3、4
八年级数学教案11
第11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1。1平面上点的坐标
第1课时平面上点的坐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序实数对的概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横轴、纵轴、原点等。
2。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能写出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某一点的坐标。已知点的坐标,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
3。能在方格纸中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现实生活中表示物体位置的例子,理解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2。学会用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入有序实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与数学的发展之间有联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已知坐标能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点。
【难点】
理解坐标系中的坐标与坐标轴上的数字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如果让你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你会怎么说?
生甲:我在第3排第5个座位。
生乙:我在第4行第7列。
师:很好!我们买的电影票上写着几排几号,是对应某一个座位,也就是这个座位可以用排号和列号两个数字确定下来。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在以上几个问题中,我们根据一个物体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数量来表示这个物体
的位置,这两个数量我们可以用一个实数对来表示,但是,如果(5,3)表示5排3号的话,那么(3,5)表示什么呢?
生:3排5号。
师:对,它们对应的不是同一个位置,所以要求表示物体位置的这个实数对是有序的。谁来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呢?
生:用一个有序的实数对来表示。
师:对。我们学过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有序实数对是不是也可以和一个点对应起来呢?
生:可以。
教师在黑板上作图:
我们可以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
正方向;竖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交点为原点。这样就构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个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师:有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个有序实数对来表示了。现在请大家自己动手画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教师指正学生易犯的错误。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如图,由点P分别向x轴和y轴作垂线,垂足M在x轴上的坐标是3,垂足N在y轴上的坐标是5,我们就说P点的横坐标是3,纵坐标是5,我们把横坐标写在前,纵坐标写在后,(3,5)就是点P的坐标。在x轴上的`点,过这点向y轴作垂线,对应的坐标是0,所以它的纵坐标就是0;在y轴上的点,过这点向x轴作垂线,对应的坐标是0,所以它的横坐标就是0;原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都是0,即原点的坐标是(0,0)。
教师多媒体出示:
师:如图,请同学们写出A、B、C、D这四点的坐标。
生甲:A点的坐标是(—5,4)。
生乙:B点的坐标是(—3,—2)。
生丙:C点的坐标是(4,0)。
生丁:D点的坐标是(0,—6)。
师:很好!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写出点的坐标,如果已知一点的坐标为(3,—2),怎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找到这个点呢?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在x轴上找出横坐标是3的点,过这一点向x轴作垂线,横坐标是3的点都在这条直线上;在y轴上找出纵坐标是—2的点,过这一点向y轴作垂线,纵坐标是—2的点都在这条直线上;这两条直线交于一点,这一点既满足横坐标为3,又满足纵坐标为—2,所以这就是坐标为(3,—2)的点。下面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中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并描出A(2,—4),B(0,5),C(—2,—3),D(—5,6)这几个点。
学生动手作图,教师巡视指导。
三、深入探究,层层推进
师:两个坐标轴把坐标平面划分为四个区域,从x轴正半轴开始,按逆时针方向,把这四个区域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注意:坐标轴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在同一象限内的点,它们的横坐标的符号一样吗?纵坐标的符号一样吗?
生:都一样。
师:对,由作垂线求坐标的过程,我们知道第一象限内的点的横坐标的符号为+,纵坐标的符号也为+。你能说出其他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吗?
生:能。第二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为(—,+),第三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为(—,—),第四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为(+,—)。
师:很好!我们知道了一点所在的象限,就能知道它的坐标的符号。同样的,我们由点的坐标也能知道它所在的象限。一点的坐标的符号为(—,+),你能判断这点是在哪个象限吗?
生:能,在第二象限。
四、练习新知
师:现在我给出几个点,你们判断一下它们分别在哪个象限。
教师写出四个点的坐标:A(—5,—4),B(3,—1),C(0,4),D(5,0)。
生甲:A点在第三象限。
生乙:B点在第四象限。
生丙:C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它在y轴上。
生丁:D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它在x轴上。
师:很好!现在请大家在方格纸上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在上面描出这些点。
学生作图,教师巡视,并予以指导。
五、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生:认识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会写出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已知坐标能描点,知道了四个象限以及四个象限内点的符号特征。
教师补充完善。
教学反思
物体位置的说法和表述物体的位置等问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但可能没有想到这些问题与数学的联系。教师在这节课上引导学生去想到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来表示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参与到探索获取新知的活动中,主动学习思考,感受数学的魅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由生活中的实例与坐标的联系感受坐标的实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2课时平面上点的坐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学习和应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认识坐标系中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平面上的点连接成的图形,形成二维平面图形的概念,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通过二维坐标来描述图形顶点,从而描述图形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平面上的点连接成的图形,计算围成的图形的面积。
【难点】
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求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也学习了已知点的坐标,怎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这个点表示出来。下面请大家在方格纸上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并在上面标出A(5,1),B(2,1),C(2,—3)这三个点。
学生作图。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现在我们把这三个点用线段连接起来,看一下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生甲:三角形。
生乙:直角三角形。
师: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生:能。
教师挑一名学生:你是怎样算的呢?
生:AB的长是5—2=3,BC的长是1—(—3)=4,所以三角形ABC的面积是×3×4=6。
师:很好!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大家再描出四个点:A(—1,2),B(—2,—1),C(2,—1),D(3,2),并将它们依次连接起来看看形成的是什么
图形?
学生完成操作后回答:平行四边形。
师:你能计算它的面积吗?
生:能。
教师挑一名学生:你是怎么计算的呢?
生:以BC为底,A到BC的垂线段AE为高,BC的长为4,AE的长为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4×3=12。师:很好!刚才是已知点,我们将它们顺次连接形成图形,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连接成的图形:
教师多媒体出示下图:
八年级数学教案12
一、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1.平移
2.平移的性质:
⑴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⑵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⑶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4)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全等。
3.简单的平移作图
①确定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的条件:
⑴需要原图形的位置;
⑵需要平移的方向;
⑶需要平移的距离或一个对应点的位置。
②作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⑴找出关键点;⑵作出这些点平移后的对应点;
⑶将所作的对应点按原来方式顺次连接,所得的;
二、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
1.旋转
2.旋转的性质
⑴旋转变化前后,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图形的大小,形状都不改变(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⑵旋转过程中,图形上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的.角度。
⑶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⑷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
3.简单的旋转作图
⑴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一对对应点,求作旋转后的图形。
⑵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一对对应线段,求作旋转后的图形。
⑶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旋转角,求作旋转后的图形。
三、分析组合图案的形成
①确定组合图案中的“基本图案”
②发现该图案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③探索该图案的形成过程,类型有:⑴平移变换;⑵旋转变换;⑶轴对称变换;⑷旋转变换与平移变换的组合;
⑸旋转变换与轴对称变换的组合;⑹轴对称变换与平移变换的组合。
八年级数学教案13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三角形高线、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概念、几何语言表达及它们的画法.
2.内容解析
本节内容概念较多,有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和重心等有关概念;需要学生动手的频率也较高,要掌握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画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几何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探索的思想感情。
理解三角形高、角平分线及中线概念到用几何语言精确表述,这是学生在几何学习上的一个深入.学习了这一课,对于学生增长几何知识,运用几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学习三角形的角、边的延续以及三角形全等、相似等后继知识一个准备.
本节的重点是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概念的同时还要掌握它们的画法,难点是钝角三角形的高的画法及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高线的位置关系.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
(2)会用工具画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2.教学目标解析
(1)经历画图实践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
(2)能够熟练用几何语言表达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性质.
(3)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画法.
(4)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相交于一点.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三角形的高线的理解:三角形的高是线段,不是直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在这个顶点的对边或对边所在的直线上.
三角形的.中线的理解:三角形的中线也是线段,它是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连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是这个顶点的对边中点.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也是一条线段,角的顶点是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在对边上.而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即就是说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通常的角平线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八年级数学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1、特点与地位:重点中的重点。
本课是教材求两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问题是图最常见的应用的之一,在交通运输、通讯网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2、重点与难点:结合学生现有抽象思维能力水平,已掌握基本概念等学情,以及求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自身特点,确立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1)重点:如何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求解最短路径问题,以及该问题的解决方案。
(2)难点:求解最短路径算法的程序实现。
3、教学安排:最短路径问题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求从某个源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另一种是求每一对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根据教学大纲安排,重点讲解第一种情况问题的解决。安排一个课时讲授。教材直接分析算法,考虑实际应用需要,补充旅游景点线路选择的实例,实例中问题解决与算法分析相结合,逐步推动教学过程。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掌握最短路径概念、能够求解最短路径。
2、能力目标:
(1)通过将旅游景点线路选择问题抽象成求最短路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
(2)通过旅游景点线路选择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讲究工作方法、与他人合作,提高效率。
三、教法分析
课前充分准备,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传统的“讲授法”以外,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以启发的方式展开教学。由于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图这一章的难点,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注意与学生沟通,根据学生的反应控制好教学进度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四、学法指导
1、课前上次课结课时给学生布置任务,使其有针对性的预习。
2、课中指导学生讨论任务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本节课知识点。
3、课后给学生布置同类型任务,加强练习。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课前复习(3~5分钟)回顾“路径”的概念,为引出“最短路径”做铺垫。
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1)采用提问方式,注意及时小结,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回忆概念。
(2)提示学生“温故而知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导入新课(3~5分钟)以城市公路网为例,基于求两个点间最短距离的实际需要,引出本课教学内容“求最短路径问题”。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1)先讲实例,再指出概念,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自然过渡。
(2)此处使用案例教学法,不在于问题的求解过程,只是为了说明问题的'存在,所以这里的例子只需要概述,能够说明问题即可。
(三)讲授新课(25~30分钟)
1、求某一结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重点)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提出旅游景点选择的例子,解决如何选择代价小、景点多的路线。
(1)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图中求任一结点到其他结点最短路径问题。(3~5分钟)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主要采用讲授法,将实际问题用图形表示出来。语言描述转换的方法(用圆圈加标号表示某一景点,用箭头表示从某景点到其他景点是否存在旅游线路,并且将旅途费用写在箭头的旁边。)一边用语言描述,一边在黑上画图。
②注意示范画图只进行一部分,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余下部分的转化。
③及时总结,原型抽象(景点作为图的结点,景点间的线路作为图的边,旅途费用作为边的权值),将案例求解问题抽象成求图中某一结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问题。
④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张带权有向图,并略作解释,为后续教学做准备。
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启发式教学,如何实现按路径长度递增产生最短路径?
②结合案例分析求解最短路径过程中(重点)注意此处借助黑板,按照算法思想的步骤。同样,也是只示范一部分,余下部分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四)课堂小结(3~5分钟)
1、明确本节课重点
2、提示学生,这种方式形成的图又可以解决哪类实际问题呢?
(五)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复习本次课内容,准备一道备用习题,灵活把握时间安排。
六、教学特色
以旅游路线选择为主线,灵活采用案例教学、示范教学、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枯燥的理论讲解生动起来。在顺利开展教学的同时,体现所讲内容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
2、能力目标:
①经历对具有旋转特征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画图等过程,掌握画图技能。
②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巩固旋转的有关性质。
3、情感体验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
重点: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
难点:综合利用各种变换关系观察图形的形成。
疑点:基本图案不同,形成方式不同。
教学方法:
新授课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的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为主展开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
播放自制图形形成的影片,如图351。
2、充分利用本课时引入开放性的问题:图351由四部分组成,每部分都包括两个小十字,其中一部分能经过适当的旋转得到其他三部分吗?能经过平移吗?能经过轴对称吗?还有其它方式吗?
问题本身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探究图形之间变化关系的情景,图形虽十简单,但变换方式综合性强,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已见,后由教师进行适当归纳小结:
(1)整个图形可以看做是由一个十字组成部分通过连续七次平移前后的图形共同组成;
(2)整个图形也可以看做是由左边的两个十字组成的部分通过三次放置形成的;
(3)整个图形不定期可以看做把左边的两个十字组成的部分先通过平移一次形成左右四个十字组成的图形,然后绕图形中心旋转90度前后的图形共同组成;
(4)整个图形还可以看做把左边的两个十字组成的部分通过二次轴对称形成的。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不同描述,教师应予以肯定)
3、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我们看到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变换是图形变换中最基本的三种变换方式,它们是今后设计图案的主要手段。
4、利用想一想你能将图352的左图,通过平移或旋转得到右图吗?
学生议论或动手操作会发现这是不可能的,教材意图十分明确,要告诉学生并不是所有图形都可以通过一次平移或旋转而得到的,从而要求我们今后分析图形之间的关系时,要充分利用它们各自的'性质、特征正确判断和识别。那么上述图形能通过轴对称变换从左图变成右图吗?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从而得到结论是可能的。
5、例1、怎样将图353中的甲图变成乙图案?
通过相对简单活泼的问题,让学生能运用图形变换的几种不同方式解答问题(先旋转再平移后等到或先平移后旋转也可以)
例2、怎样将图354中右边的图案变成左边的图案?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交流。
(师):哪位同学有好好方法,请告诉大家!
(生):以右图案的中心为旋转中心,将图案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0 。
(生):以右图案的中心为旋转中心,将图案顺逆时针方向旋转2700 。
明确可以通过不同的办法达到同样的效果,激励学生动手动脑。
5、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两个图案前后变化彩用了哪些方法?(平移、旋转,轴对称)
(2)方法归纳
①了解并知道图案变化的一般方法。
②图案变化的方法很多,在生活中要养成多途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
6、目标检测
图355是由三个正三角形拼成的,它可以看做由其中一个三角形经过怎样的变换而得到?
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链接一:奥运会的五环旗图案是大家熟悉的图案,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它的形成。(用课本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图形变换)
链接二:夏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同学们都赞美过它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很多同学曾画过荷花,请你用所学知识再画一朵荷花,看与以前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实践探索:
①实践活动列举实例归纳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平移、旋转,轴对称及其组合)
②巩固练习课本74页中的习题3.6。
板书设计:
3.5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
轴对称、平移、旋转的性质例题;
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
【八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的数学教案12-14
八年级数学教案06-18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9
【荐】八年级数学教案12-03
八年级数学教案【热门】12-03
八年级数学教案【热】11-29
八年级数学教案【荐】12-06
【热】八年级数学教案12-07
【热门】八年级数学教案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