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06 23:21:55 六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一)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解题;

  2.正音正字;

  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见教参)

  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5.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给6个通假字、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点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并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6.教读: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原因),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可以已”。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得广)也。(学、思对比,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比,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利用学习、利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两例证明利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利用)于(对)物(外物)也。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处界条件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获得),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累,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

  故(所以)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累。正反对比,阐明学习必须不断积累。)

  (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拉车走十天),功在不舍。锲(刻)而舍(放弃)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

  (3)蚓(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泥)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专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也。(蚓蟹对比,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专心致志。)

  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7.巩固:学生自读课文,自行口译,要能字句落实。学生提问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解答。

  8.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完成书后练习。

  劝学教学设计(二)

  一、文本分析

  本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求学之道”板块。本文的内容是:论述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方法、态度,来劝导学生学习,也就是文章的标题──劝学。本文的特点是:善于用喻,运用高度生活化、丰富并且有角度变化的比喻来论述观点;语言质朴,通过易懂的文言词段来展开全文;观点突出,文章紧紧围绕“劝学”展开,说理透彻,气势浑厚。

  二、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作者选择鲜明的内容,运用平实的语言,善于用喻的表达技巧,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认识能力,加深对学习的思考。高一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首先,在认知上,对文言文的内容选择,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等已经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在情感上,对学习的重要性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研习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目标阐述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内容选择的特点和方法;

  (2)能解释语言运用的特点和效果;

  (3)能阐述用喻手法的特点和效果。

  2.过程和方法

  (1)能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探究的方法;

  (2)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作者对学习的珍惜和热爱;

  (2)能体会作者对学习方法及态度的探索和欣赏。

  (二)教学重点

  能解释语言运用的特点和效果

  (三)教学难点

  能阐述用喻手法的特点和效果

  (四)教学方法

  提问法、讲授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四、过程设计

  (一)教师激趣导入

  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是一个无休无止的探索的过程,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很多,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荀子的世界,看看他对于学习有什么看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劝学》的学习,点名主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讨论学习内容

  教师先提问:作为文言文,哪些内容是必学的?学习的基本顺序是怎样的?

  每人独立思考并在纸上写下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基本共识。随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本组思想,进行自评和互评,努力形成全班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和认识:所谓“文言”,顾名思义,由“文”和“言”两部分组成。其中,“言”是指字词句的音和义,“文”是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形式与技巧。只有先理清字词句的意思,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文章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因此,学习本文应该分为四个步骤,一是“言”的字词音义,二是“言”的句子意义,三是“文”的表达内容,四是“文”的表达形式。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带有目的地进行自主学习,摆脱对老师的依赖。)

  (三)介绍学习方法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并不深奥,因此学习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自主诵读,二是自主梳理。每人应在自主诵读中自主疏通文本、整理文意,进而独立自主地获得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听取同学的发言和老师的想法,从中获得启发,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学习。自主诵读时,要入耳入心,保证每次诵读都是对课文的再次熟悉。并且,诵读时要格外注意艰涩的语段,这样经历四次诵读后,就能开口背诵。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发现问题并且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梳理“言”的字词音义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整理。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独立诵读课文,同时梳理字词的音和义,保证每个字词都过关。梳理字词时,要紧密关注页下的注解,若有自己不懂而又未附注解的字词,就及时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在基本义项中寻找最佳答案;若还是无法确定字词意思,就先用铅笔做上记号。时间12分钟左右。

  独立梳理一遍后,每人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疑难,共同解决;小组也难以解决的就由组长主动向全班提问,全体同学一起帮忙解决,直到一一过关。

  然后进行组内检测。每人各出两三道不同的字词音义题,考考全组同学,在检测中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最后教师检测。等学生举手示意已经掌握全部字词的音和义后,教师通过多媒体放出课前准备好的测试题,要求解释括号前的字词音义,全班同学一起开口说或动笔写。完成后教师边逐个亮出括号内的答案边诵说一次,以强化记忆、加深印象。本文共有三段,检测时应按课文顺序逐段进行。例如——

  第1题:字音

  木直中(zhòng)绳/虽有(yòu)槁暴(pù)/参(cān)省(xǐng)乎己/知(zhì)明而行无过/吾尝跂(qì)而望矣/假(jiǎ)舆马者/君子生(xìng)非异也/不积跬(kuǐ)步/骐(qí)骥(jì)一跃/驽(nú)马十驾/锲(qiè)而不舍(shě)/金石可镂(lòu)。

  第2题:实词

  劝(劝勉、勉励)学/学不可以已(停止)/青(名词,靛青)取之于蓝而青(形容词,深)于蓝/故木受(经受)绳则直,金(金属类的刀剑)就(接近、趋向)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检验)省(反省)乎己/吾尝跂(提起脚跟)而望矣/不如须臾之所(……的东西,代词)学也/而见者(的人,代词)远/声非加疾(快,这里解释为宏大)也/而致(到大)千里/非能水(游泳)也,而绝(横渡)江河(泛指,不是特指长江黄河)/善假(借助)于物(外物)也/不积跬(半步,跨出一脚)步(一步,跨出两脚)/锲而不舍(舍弃,停止)。

  第3题:虚词

  青,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蓝/寒于(比)水/不复挺者(的原因;并表停顿,引出判断),輮使之然也(表示判断)/参省乎(相当于“于”,对)己。

  第4题:一词多义

  于: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蓝/善假于(向,对)物也。

  而:取之于蓝而(可是,表转折关系)青于蓝/君子博学而(而且,表递进关系)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不译,表相承关系)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地,表修饰关系)思矣/吾尝跂而(来,表承接关系)望矣/积善成德,而(因而,表因果关系)神明自得/蟹六跪而(又,或不译,表并列关系)二螯。

  日:君子博学而日(每天,状语)参省乎己/吾尝终日(天,名词)而思矣。

  水:冰,水(水液,名词)为之而寒于水/非能水(游泳)也。

  之:青,取之(它,指靛青)于蓝而青于蓝/不如须臾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用于主谓之间)所学也/蚓无爪牙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利。

  焉:风雨兴焉(兼词,于此,从这里)/圣心备焉(句末语气词)。

  一:骐骥一(一次,量词)跃/用心一(专一,形容词)也。

  第5题:通假字

  虽有(通“又”)槁暴(同“曝”,晒干)/輮使之然也

  (设计意图:对文章的字词音义掌握,铺垫好学习的基础,对于一些难理解的字词进行主要攻破。)

  (五)梳理“言”的句子意义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同学们边诵读句子边梳理句义,将全文逐字逐词翻译一遍,不能漏译或跳读;翻译要求以直译为本,忠于每个字词的固有意思,切忌想当然;语句不通顺或不完整时,可适当加上字词,但所加需用括号标示;无法直译时方可意译,但也要尽量保留原来的意思;实在无法独立解决时才能参阅手头资料,这样还无法解决的用铅笔做上标示;时间8分钟左右。

  独立梳理一遍后,每人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疑难,共同解决;小组也难以解决的主动向全班提问,全体同学一起帮忙解决,直到一一过关。

  然后进行组内检测。每人各出两三个不同的句子翻译题,考考全组同学,在检测中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最后教师检测。等学生举手示意已经掌握全部句子的意义后,教师通过多媒体放出课前准备好的句子,全班同学一起开口说或动笔写。完成后教师边逐个亮出答案边诵说一次,同时解释翻译的方法和技巧。例如——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可是比蓼蓝的颜色(更)深。】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绳,(但)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它的弯曲(又)符合圆规(的标准)了。】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车(和)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和)桨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却能横渡江河。】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因此不积累(每一个)小步,(就)无法到达千里(之远);不汇集(每一条)细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拿刀)雕刻(东西)放弃(了),(即使)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但)雕刻不停止,(即使)金属石头(也)能雕刻(成功)。】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但是)往上(能)吃到(地表的)尘土,往下(能)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检测完成后,教师还要记得提醒学生,翻译靠的是知识与自信,而非资料书,一定要踏踏实实地掌握每个句子。

  (设计意图:掌握文章的句子,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对于句子的一些特点进行探究。)

  (六)梳理“文”的表达内容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整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同学们边认真诵读课文边自主梳理,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先用一句话概说中心论点,再用几句话分说各段内容,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并写在纸上,尽量细致而深入;时间10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并进行自我完善。随后教师随即抽点同学概括,让全班同学评判。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是: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学不可以已”。用几句话分说各段内容就是——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能弥补自己的不足;第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要注重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接着让每人对本文的“学习”内容自由发表观点,感想、评价、疑问皆可;要求都是真诚、深刻、新颖(三个要求逐级提升)。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由组长汇总深刻、新颖的观点与全班分享。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看法,与学生交流讨论——

  本文在学习方面谈了许多观点,即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关于学习的意义,也就是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这个观点具有超时空性。关于学习的作用,作者主要提出“终日而思不如须臾所学”,“善假于物”两个观点,都非常重要,尤其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更要学会实践、懂得最佳利用各种条件。关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作者提出,要注重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这三条都是我们从小就熟悉的,一定对它们的作用深有体会。积累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坚持锻炼我们的学习意志,专心提高我们的做事效率,正是这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使许多同学获得了优秀的成绩。

  最后教师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现场讨论:怎样的人性观使作者“劝学”?本文所劝之“学”,与今天的学习内容完全一致吗?请同学们联系文本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小组成员交流,以求启发与补充;随后教师随即抽点几人在全班介绍本组观点,进行自评与互评。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与学生交流讨论——

  第一个问题,荀子“劝学”,是基于“人性本恶”的人性观。第一段中,作者认为,木头要经过拉直的墨绳检测才能变直,金属要经过磨砺才能变得锋利。可见在作者看来,人也是如此,生来本性是恶的,所以要通过后天学习来提高修养、改造自我,最终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正人君子。第二个问题,本文所劝之“学”与今天的学习内容既有一致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一致在于二者都包括知识的学习,不同在于本文更侧重品德修养的学习。如第一段中讲究“参省”与“行无过”,第三段讲究“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设计意图:理解文章表达的内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对文章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七)梳理“文”的表达形式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整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同学们认真梳理语言的表达形式和技巧,欣赏本文表达上的美感;说说本文在表达技巧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具体文本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一要自圆其说,二要尽量细致、深入;梳理的同时,在纸上写下关键词句,从而细化、深化自己的学习;时间10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组内交流,每人所说不少于1分钟,不多于2分钟。再选出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本组观点。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以深化学生的理解——

  本文在表达技巧上的最大特色是运用比喻,使“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且文中所用比喻有三个特点。一是生活气息浓郁。所用比喻都是熟悉的、常见的:如青取于蓝、冰水为之、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以及蚯蚓和螃蟹的习性等等,无不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使人感到平易亲切,而且可信度高。二是比喻丰富,如第1段用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意义,第2段用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3段用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是比喻角度有变化。如第3段从正面与反面两个角度论述了注重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这三种学习方法和态度。讲“积累”,先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以此类推到人,“积善成德”,自然就能“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再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反对照,鲜明地突出了积累的重要性;讲“坚持”,采取正反设喻交替的方法,“骐骥一跃,不能十步”是反面设喻,“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是正面设喻;“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是反面设喻,“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正面设喻,使论述十分新鲜灵动;讲“专心”,也是先正面设喻,蚯蚓“用心一”,所以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再从反面设喻,螃蟹“用心躁”,所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可见“专一”效果之显著。除此之外,本文多有成对出现的排比句,使文气磅礴,文辞整齐,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关于学习的议论文自古皆是,多用比喻的议论文也层出不穷,可是能将比喻用得如此通俗形象、把道理说得如此透彻明了的的作者,实在极少。我们写作时,往往追求用语的艰深奇警,追求比喻的瑰玮诡谲,实际上,真正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比喻,才具有超时空性,才拥有非凡的生命力。若非如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怎么会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言呢?

  在此基础上,如果学生对文章的表达技巧和形式还有不同的见解或疑问,都可以当堂提出,与同学和老师交流讨论。教师尤其应该鼓励那些有一定道理的新见解。

  (设计意图:对文章表达形式的特点进行探究,掌握文章表达形式的特点,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写作特点的了解。)

  (八)美读与背默

  在前面四次诵读的基础上,再让全班齐读课文。读出自我的感受与享受,读出对内容的理解和对形式的领悟,更要读出气势与氛围,把课堂的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读完后,让学生进行现场背诵与现场默写。

  (设计意图:对文章好的句子或段落进行积累与掌握,加深对文章的印象。)

  (九)了解作者及写作特点

  教师综合相关资料,现成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其写作特点,以深化学习并提升认识——

  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曾两次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担任过列大夫的祭酒。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与其弟子撰成《荀子》一书。

  荀子著文长于譬喻,深入浅出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又善用排比,或以韵

  语描写,增强了气势,协调了音节,更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对文章的写作背景等有进一步的深入的了解,对写作特点进行总结。)

  (十)总结学习收获或启示

  下课前,每人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启示。要求收获准确、全面,启示深刻、读到。用一句话简练地写在纸上。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之后学生自主发言,再由教师抽点后排几位同学,力图让课堂效果渗透到每一个学生心中,减少学习上的弱势群体。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总结:比喻是我们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但要用好它却不容易。因此我们见过的比喻不胜枚举,但留下深刻印象的却很少。在平常的写作中,我们要增强语言意识,思考本文的语言何以优秀,从而受到启发,使自己的比喻更加新鲜灵动,富有生命活力与个性魅力。

  (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启示,有助于下次更好的学习。)

  (十一)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的学习,不仅需要课堂上老师的引导,更需要课后学生自己的阅读、思考、探索及实践。在此推荐两类文章:一是评价《劝学》的文章,如《《/span>劝学>赏析》(李建强)、《从《/span>劝学>看荀子的写作特色》(胡格非);二是荀子的《劝学》未删节的完整文章。希望同学们课后进行阅读,进一步感受荀子文章的特点,可写些简短的感受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对与课文相关的其他作品进行了解,对比阅读,进行积累,同时加深对本课文的学习。)

  劝学教学设计(三)

  一、文本分析

  本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第一板块“求学之道。本文的内容是:论述后天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提出积累、专心的学习方法,劝学。本文的特点是:词汇丰富,包含“劝(劝勉)”、“于(从)”等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还含有“于”、“輮”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现象;句子浅显,“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句子浅显易懂;内容充实,阐述了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最后一段还提出了学习的方法;比喻新鲜,选用“冰水为之”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设喻,新鲜形象。

  二、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丰富的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现象,句子的翻译,用生活中事物设喻并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高一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认知上,对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情感上,对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研习法等多种自主学习方法。

  三、目标分析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本文中实词虚词的意义和词类活用等现象;

  2.能对本文中的句子进行翻译并背诵全文;

  3.能说出本文中的比喻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探究的方法;

  2.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2.体会积累、专心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

  能说出本文中实词虚词的意义和词类活用等现象。

  (三)教学难点

  能说出本文中的比喻特点。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服从学生需要的方法。

  四、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读学习重要性的文章,古今中外,浩如烟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其中一篇经典,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题目叫做“劝学”。它为什么会成为经典?学完之后我们就会有具体的感受和深切的理解了。

  (二)介绍学习方法

  每人在自主诵读中自主疏通整理,进而自主获得,独立过关。在此基础上,听取同学和老师的发言,从中获得启发,深化自己的学习。同时,每诵读一次,就要让自己对课文再熟悉一步,经历四次诵读后,就能开口背诵。

  (三)字词之学,梳理字词音义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每人独立诵读课文,边诵读边梳理字词的音义,一个也不放过,每个都要过关;边看课文边注意下面的注解,没有注解的随时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从它原有的义项中查找答案,再适当参阅手头资料;还是不懂的先用铅笔坐上记号;时间12分钟左右。

  梳理结束后,每人在小组内主动交流自己的疑难;小组不能解决的参与全班交流,主动提问,主动解决,直至一一过关。

  然后小组检测。每人出两三个字词音义的题目,考考全组同学,在检测中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最后教师检测,发课前准备好的试卷,当堂测验。

  (四)文句之学,梳理句子意义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每人独立诵读课文,边诵读课文边梳理句子意义。要求逐词逐句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无法独立解决的可参阅手头资料,还是无法解决的用铅笔做上记号。时间8分钟左右。

  梳理结束后,每人在小组内主动交流自己的疑难;小组不能解决的参与全班交流,主动提问,主动解决,直至一一过关。

  然后小组检测。每人出两三个句子翻译的题目,考考全组同学,在检测中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最后教师检测,随即抽点同学进行句子翻译,同学一边翻译,教师一边评价并讲解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五)内容之学,梳理表达内容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先用一句话说说中心论点,再用几句话分说各段内容,要求简洁、准确、全面,随时在备用纸上写下来,细化、深化自己的学习,时间10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然后自我完善。之后教师随即抽点,全班同学随时插话,及时评判。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

  一句话:学不可以已。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能弥补自己的不足。

  第三段:论述学习的方法:积累、坚持、专心。

  在此基础上,让每人对本文的“学习”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说说感想,或说说评价,或说说疑问。要求真诚、深刻、新颖。每人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教师随机抽小组代表发言。

  最后教师也提两个问题让学生现场讨论:作者“劝学”是基于怎样的人生观?本文所“劝”之“学”,在内容上跟今天的完全一样吗?请紧扣课文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人向全班同学介绍,边介绍边互评和自评。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与学生交流。

  作者“劝学”是基于“人性本恶”的观念,因为第一段他认为,后天改造能改变原来的形态,可见他认为原来人生是恶的,没有修养的,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改造,使之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同时,从这里也可以发现,他的所“劝”之“学”,虽然有跟今天一样的知识方面的学习,但重点可能还是品德修养方面的学习。

  (六)技巧之学,梳理表达技巧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通过梳理说说本文在表达技巧上的最大特色及其表达效果;结合具体的语句,形成个性化的理解。时间10分钟左右。

  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每人不少于1分钟,不超过2分钟。然后推选出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

  本文最大的特色是运用比喻来使所讲观点“学不可以已”通俗易懂,而且生动新鲜。荀子运用比喻有以下三个特点:1.高度生活化,所用的比喻都是每人生活中所熟悉的。2.比喻丰富。3.比喻角度有变化,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进行比喻。

  在此基础上,学生有不同见解的可以现场提问,现场讨论。只要有道理,就要给以肯定和鼓励。

  (七)美读背诵

  全班齐读,现场背诵,现场默写。

  (八)了解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九)总结学习收获或启示

  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时间2分钟左右。

  (十)课外篇目推荐

  李建强《〈劝学〉赏析》

  胡格非《从〈劝学〉看〈荀子〉的写作特色》

  荀子《劝学》全文

  五、板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劝学》的教学设计08-16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08-17

《孙权劝学》优秀教学设计08-12

《孙权劝学》 设计08-16

劝学教学反思02-16

《孙权劝学》教学设想08-16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08-16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04-20

第15课孙权劝学 设计(新课标)08-16

劝学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