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当前语文教学中需要警惕的“伪新课程”现象

当前语文教学中需要警惕的“伪新课程”现象

时间:2022-08-16 08:17:34 七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当前语文教学中需要警惕的“伪新课程”现象

当前语文教学中需要警惕的“伪新课程”现象

 

当前语文教学中需要警惕的“伪新课程”现象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教学一线的不少老师都把新课标当成新世纪的语文教学的航标。确实,新课程从理论上是可行的,从专家所描述的情形看,前景是美好的。然而,在为新课程取得许多成效而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貌似新课程,实则上是把旧的东西改头换面重新包装后又粉墨登场的现象,笔者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伪新课程”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新课程理念的浅解、曲解和误解。想当初提出“素质教育”这一理论时,曾有许多人、许多学校就简单地把几个学生唱唱、跳跳、写写、画画当作素质教育的成果而充分展示,如此肤浅的理解,如果再迁移到当前的新课程标准教学改革中,其结果是可以预料的。依笔者看来,当前在我们语文教学中需要警惕的“伪新课程”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性学习:放之四海而皆准。

目前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论述较多,而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已经达成一定的共识。其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意味着由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不少语文老师在研究性学习上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有的老师把“研究”任务交给极少数学生,以期在评比中获奖,却把大部分学生撇在一边;有的老师视研究性学习为万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放之四时而皆准,教学设计必为研究,教学过程必扣研究,教学评价必称研究,似乎是彻底否定了其他学习方式;有的老师不管课程上的内容有无研究的必要,整齐划一地写http://fanwen.weiyujianbao.cn/论文、写报告、出方案;还有的老师全然不顾学生的实际,上来就是研究,实际情况是,不少学生家里无藏书、无电脑,不少学校图书馆又是定时定人开放甚至不开放,又到哪里去查资料?一些初中生连《水浒》的“浒”字都读成“xǔ”,是该首先让他读通顺小说,还是去直接感悟和研究?一些学生本来就缺乏“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的能力,又怎能任其滥用 “支配和控制的权利”?我们一方面强调着学生为主体、中心,一方面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目的、态度、自律性,似乎学生一夜之间就都好学上进了,成了主人,那不过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罢了。同样是学习一首古诗《春江花月夜》,有的班级有的学生一读就懂,还可以领略那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进而依据诗的意境创作出一幅幅画来。不可否认的是,有的学生能在一节课中读通读懂这首诗就不错了。有的学校学生可以出书,发表文章,但是有的班级的学生作文错别字连篇,语句不通,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一句话,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改革要紧密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现状,不必强求“大一统”,只要是让学生实现了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由学习的奴隶变成学习的主人即可;只要是重在参与,全员参与即可;退后一步来说,他有能力搞出原子弹当然好,你有能力做出茶叶蛋同样不失为一种进步。这样,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才能研而有的、研而有效。
(二)课堂活动:鼓励就是尊重,讨论就是合作。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表现在问题的探讨上,教师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包括与老师的不同想法,要支持学生在现成的答案之外探寻“新解”的尝试。但我们有的老师却演变成上课时奉行“学生说的都是对的”的原则。坚持一个肯定,在老师的眼里,不管青红皂白,学生只要开口讲话,全是对的,都应该给予鼓励,千万不能说“你错了”,似乎这样就是尊重学生。实际情况是,对课文内容乃至对文学形象的理解虽然主观内容多了,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没有了客观标准,况且,如果学生连面对一句“你错了”的评价都不能有勇气接受,将来又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这种一味迁就的做法看上去是尊重了个性,实际上是使得学生模糊了是非,弱化了耐挫力。还有的语文老师,只要上课,必然有三、四人小组讨论,也不管小组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美名其曰合作。这种拉郎配式的合作学习其实本身就无视学生的个性,或许他们认为,既然“合作”了,就不应该独立思考。因而,常常是老师抛出一个问题,一声令下,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教室里讨论声顿时雀起,待几分钟后,再听老师的一声击掌,于是讨论嘎然而止。小组中的优等生总是最有发言权的,不仅把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内得到认同,而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至于其他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不过是南郭先生搭便车而已。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掩饰了个体之间的差异,甚至会剥夺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现在,我们有些语文评优课甚至把上课是否有讨论作为一个环节,因而合作学习就被误解成了讨论时的声音大小,时间长短,次数多少,气氛冷热。殊不知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应该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或者暂时选择不合作,先思考,再讨论,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这才识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尊重个性。

(三)语文课程评价:新课程不能涉及“双基”。

新课程给出了评价的三个维度,“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但许多老师片面的理解成,新课程只要最高的层次要求,把更多的目光聚集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判,拔高了教学要求,忽视了学习的主体的实际状况,忽视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好像教学中涉及双基就不是新课程,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其实,美国早在几十年之前就进行了我们今天才开始的课改,结果实践下来发现,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每况愈下,不得不回过头来向我们中国的基础教育学习,这或许应多少给我们一点启发。实际情况是,新课程标准并不排斥语文“双基”的训练,比如,评价学生对语法的把握包括四项内容:能够根据具体的语言材料,区分表达上的差异;能够指出错句、病句,并独立加以纠正;能够模仿课文中的例子遣词造句,没有语法错误;能够在新的情境中,按照规定的要求独立运用修辞方法,生动地表达。这四项内容没有哪一项是能脱离基本训练的。就仿句练习来说,学生能够写出文质兼美的好句子,首先应该“形似”(这属于知识与能力的范畴),然后才是“神似”(这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范畴),由此可见,脱离了“双基”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四)课堂教学方法:讲授法就是“满堂灌”。

     新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反对“满堂灌”,这是正确的,因为其代表着一种陈腐的、落后的教学思想、教学格局,完全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理解感悟能力。“满堂灌”也叫“注入式”、“填鸭式”,“注”、“填”的执行者当然是老师了,所以我们不少老师就自然而然地将讲授法与“满堂灌”混同起来,仿佛谁讲得多谁就是“满堂灌”,更有一些学校领导,规定一堂语文课教师只能讲15分钟,只能讲20分钟,超过规定时间就要批评。因此导致许多重点讲得不深,许多难点讲得不透,许多关键点讲得不顺,许多争议点讲得不服,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提问不能答,启而不能发,须畅讲时而不讲;讨论小结,自学归纳,须系统讲时而不讲;介绍单元学习任务,指出课文学习目标,须定向讲时而不讲……诸如此类,都是违背教学规律的行为。虽然,讲授法有可能导致“满堂灌”,但讲授法本身并不是“满堂灌”,只要我们语文老师在形式上摒弃它一讲到底的缺点,在内容上注入启发、生动、活泼的因子,发扬它叙述清楚、说明准确、阐发得体的优点,切中时机地运用讲授法,就一定能讲得好,讲得使学生开窍,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决不能因为要执行新课程标准而否定讲授法的合理内核。

(五)多媒体运用:教育思想现代化就是教育技术现代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已愈来愈多地运用到各个领域,以现代科技手段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但在新课程的大旗下以玩弄技术来假冒新理念者也不乏其人。这一点反映在多媒体的运用上尤为突出。诚然,多媒体已经在教学中展示了其巨大的优势,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又可以在瞬间展示大量的资料。在实施新课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才强调讨论的是它的如何应用而不是讨论其有无运用的必要。无论是多媒体还是网络,都必须结合学科特点,恰当的运用,才能相得益彰,而且改不了他们都只是辅助手段的本质属性。倘若舍本逐末,喧宾夺主,那就事与愿违了。比如板书,在黑板上写,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机动地处理。一旦改为电脑投影,结果常见学生回答不到标准答案,老师就在那儿兜圈子,大有不说到标准答案决不罢休之势,当然,教者也是欲罢不能,无可奈何。殊不知,电脑是死的,而人脑是活的。诸如此类的还有:原本几句话可以说清的,却要兴师

【当前语文教学中需要警惕的“伪新课程”现象】相关文章:

“伪生成”——课堂教学之怪现象08-15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反思08-24

浅析当前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08-20

美术新课程教学中的课堂“控制”03-29

浅谈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08-19

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误区08-26

当前,企业家最需要什么?08-17

浅析"公式教学"中容易忽视的现象08-24

谈新课程下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08-15

数学问题在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