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谈新课程下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谈新课程下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时间:2022-08-15 18:07:58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谈新课程下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谈新课程下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新疆奎屯126 团中学 李娣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文字的同时,必须结合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挖掘教材的育人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凡是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加之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人才的需求,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想教育;引领启发;渗透
  
  【中图分类号】G423.0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3-0004-01
  
  语文教学向来以知识的传授和智能的培养为主要任务。
  
  但是,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们不难发现,由于思想教育上的松懈和失衡,以及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语文教学中只重视学科的知识性、工具性,而忽视了它的思想性。这一点不能不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它迫切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和智能培养的同时,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这就是“教书育人”的教学原则。
  
  陶行知曾经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语文产课的学习,在语文知识的训练过程中逐步受到正确思想的熏陶。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德育教育更摆在优先的战略地位。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我们可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利用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比如《中国石拱桥》中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又如屈原的《离骚》、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精神文明的成果,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杰出智慧,是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最好教材。语文教学中的爱国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
  
  同时,我们须要培养学生在热爱祖国的情感基础上,养成优良的道德素质。道德素质教育是指道德规范和品质行为的教育,其主要内容有国民公德教育、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家庭道德教育等。我们要教育学生应尽到作为一个公民都应当遵守共同道德规范的义务,在语文教学中慢慢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比如要遵守社会公共秩序,保持环境卫生,维护社会生活安定;讲究文明礼貌,尊老爱幼,在人际交往中说话、做事有分寸,有节制,有文明素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先人后己,相互谦让;尊敬父母,赡养老人,爱护兄弟姐妹,以及邻里建立互敬、互助、互让的和睦关系等等。无论是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或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语文教材中这些脍灸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得培养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的人,需要有自己独立的个人品质来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而作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我们中学语文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慢慢渗透对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培养教育,让他们逐渐成长为一个个大写的人。首先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我们的一些中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儿戏,吸毒、泡网吧、轻生、群殴致伤致死等这些不光彩的事不断发生。针对这些浪费生命的现象,在授《热爱生命》一文时,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要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费掉。而是应该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针对我们的一些学生认为世上无爱心从而把自己的爱心收藏起来的这种现象。教育学生只有尊重生命,才会爱惜自己,进而爱惜他人。
  
  语文教学中应渗透责任感教育。一个人富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话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如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表现了作者肩上肩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我们需不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呢?要让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在语文课的学习中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得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因为意志是一个人的重要心理品质。它是指人能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心理过程。语文教材充满了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丰富营养。比如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时引领学生学习艰苦求学、终有所成的拼搏精神;在《愚公移山》中感受和领悟生命不息、挖山不止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等等。还要让他们学会在以后的人生路上要有创新的意识,因为创新意识是现代人的典型素质之一。培养创新人才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语文教材中表现创新精神的内容很多,如《奇妙的克隆》关于克隆术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晶等等。还要学会面对坎坷与困境,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学生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迎接生活的挑战。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的篇章。如《音乐巨人贝多芬》通过贝多芬形象的塑造,展现出主人公在逆境中仍然执着的追求,讴歌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坚定自己的意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等。
  
  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授知识,也不仅是机械地训练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心灵对心灵的塑造”、教书与育人的紧密结合,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人类最伟大、最复杂、最美妙的艺术创造”。作为新时代下的中学语文教师,我们不仅仅是在知识层面和能力层面上努力去引导、启发、培养学生,更要在思想道德领域逐步把学生引上自学、自立、自强、自我完善的人生之路。这也是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