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古琴曲《阳关三叠》有感论文
古琴曲《阳关三叠》几个版本看音乐中不同主体的个性表达扩展出的空间这节课的作业之一是任选东方或西方古典音乐的一首曲子,听三个不同版本,并写出其中差别和感受。西方的老师推荐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峰回路转的第二乐章,东方的推荐古琴曲阳关三叠、平沙落雁或流水。
这个作业非常有意思,看似无厘头,实则高端大气上档次。糊糊老师是在课上讲解书法的行气和章法,讲到如何提高书写性时讲到的。这是对书法的更高要求。书写与时间有关,是单位时间内同一形状的空间切割,和不同主体的个性表达有关,是时间里的节奏扩展。这和音乐很接近,每首曲子都有曲谱,标注了音高和节奏(西方古典音乐节奏很严谨,东方如古琴曲虽然没有明确的节拍标注,但也有一些表示大略节奏的标记),但不同的人演奏出来的感觉却是不一样的,这里有演奏者放进去的人生体验、情绪感受和个性表达。因此,老师让我们听不同版本的同一首曲子,为的就是体会在同一时间要求下的个性表达扩展出的空间。
我选择的是听古琴曲《阳关三叠》,一则很喜欢这首曲子,二则巧的是最近正在学的曲子就是它。
一、古琴曲《阳关三叠》简介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WWW.FWSIR.COM)王维在此基础上作《渭城曲》,在当时就已经广为传唱,唐人送别,每每就用这首诗来歌唱。因曲中有渭城和阳关两个地名,故后人又称之为《阳关曲》。
王维原诗是因朋友元常(因排行老二,所以叫元二)奉朝廷的使命要前往安西都护府,王维在渭城这个地方为他送行而写的送别诗。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这首诗以及延伸出来的琴曲。渭城,是秦都咸阳故城,在唐长安西北,今陕西省咸阳市南部,位于渭河以北。阳关,故址在甘肃省敦煌市城西的古董滩上,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是古代“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安西都护府,是唐代设于西域的军政机构,在龟兹这个地方,就是今天新疆的库车。从渭城出发到安西,路程非常遥远,有3千多公里,即便元二乘坐当时算是快捷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少则几个月多则半年多才能到达。这中间必经的要塞之一就是阳关,出了阳关,便是荒远大漠,杳无人烟,因此诗中说“西出阳关无故人”。路途不仅遥远,而且古时这一路也很凶险,当时又没有便利的通讯手段,这一别有可能此生再无可能相见,或者至少要多年以后才可能相见,因此,这首诗本身是非常凄凉伤感的,早期古琴谱上标的也是“凄凉调”。
古琴曲《阳关三叠》,是一首琴歌,主要歌词就是王维这首渭城曲加以演绎引申而成。最初见于明代弘治四年前《浙音释字琴谱》(1491年前),为八段之曲,仅第一段歌词全用王维原诗。现今流传最广的版本是清末同治三年(1864年)张鹤所辑《琴学入门》的谱本,为三段之曲,每段起首全用王维原诗,原诗后再繁衍出其他歌词,故称为“阳关三叠”。
二、《阳关三叠》不同版本
我听的是6位琴家的7个版本,其中管平湖、吴钊、丁承运(琴瑟合奏)、金蔚(琴歌)是家里CD里有的,成公亮、糊糊的是网上找的,金蔚的另一个琴曲版本是我现场听时录下来的。
1、管平湖版:清新质朴
版本来源:林西莉着书《古琴》配的CD
时长:5’31”
管先生得九嶷派杨宗稷、武夷派悟澄老人及川派秦鹤鸣等名琴家之真传,并能博取三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fanwen.weiyujianbao.cn)管先生弹奏的琴曲最大特点是“清新质朴”,这首《阳关三叠》也不例外,根据《琴学入门》琴谱弹奏,没有不必要的吟猱绰注,吟猱方直明晰,绰注简炼清隽。节奏规整,韵律方正,但这种规整又不同于西方音乐的节奏特点,有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韵味,更蕴含着管先生的个性表达。
2、吴钊版:简洁婉转
版本来源:吴钊《山居吟》CD
时长:4’35”
吴先生师从古琴大师查阜西,本次演奏是按查阜西传谱,参照《琴学入门》原谱重加斟酌弹出。这个版本是几个版本里时长最短的,只有4分半钟,跟管平湖版相比,节奏简洁明快,富于变化,多用吟猱表现深情婉转。
3、成公亮版:细腻动听
版本来源:成公亮古琴音乐网,唐琴“来凰”演奏丝弦版
时长:4’44”
成先生先后师承梅庵派大师刘景韶和广陵派大师张子谦,在演奏技法上更多地继承了广陵琴派的风格,这个琴派具有三百年的历史,善于变换指法。运用这些指法,成先生往往能把声音处理得细腻丰富,弹到情深处总有折心惊骨之感。成先生有个观点,大概是说古琴曲也要弹得好听,你听着不好听,那就是弹得不好,没什么神秘玄乎的。看过成先生弹琴的视频,常常是那种全身心灌注在古琴中的感觉,手指飞快而精准。这首《阳关三叠》虽然用了较多的吟猱绰注,但却不觉绵长拖沓,即便是第三叠尾声部分,速度也并不是很慢,有着他一贯干脆利落的曲风,显得细腻而动听。
4、丁承运版:低徊婉恋
版本来源:《琴瑟和鸣》CD
时长:5’20”
这个版本是丁先生和其夫人傅丽娜用琴和瑟合奏的。“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与古琴合奏最合适的乐器除了箫,大概就只有瑟了。但古瑟其实早在唐代其调弦及演奏方法就已经失传了,唐人张籍曾叹“古瑟在匣谁复识?”丁先生近年致力于古瑟研究,在古文献研究和出土文物取证的基础上,发掘并恢复了失传千余年之古瑟定弦及演奏法。从形制和音色上,瑟和筝是很相似的,比筝低沉柔和。这个合奏版本的《阳关三叠》因为有了瑟的加入,曲调显得低徊婉恋,节奏也较规整。个人觉得悦耳有余,凄凉不足。
5、金蔚版:古雅深情
版本一:琴歌,《琴山砚田》CD,时长6’35”
版本二:琴曲,自录,时长5’07”
当初就是因为看了金老师的书《响山集》和《琴山砚田》,听了他的古琴CD,才找到金老师的琴馆“乐只堂”学琴的。金老师的琴歌声韵和谐,非常古雅动人。琴歌,又称弦歌,古人非弦不歌,非歌不弦,这首《阳关三叠》就是一首很有代表性的弦歌。金老师的这个琴歌版本,缓弹低唱,时长是几个版本里最长的,长达6分半钟,但听起来却丝毫不觉得长,我平时听得最多,百听不厌。那样一种牵衣惜别、反复叮咛、依依不舍的一往情深,通过金老师低沉古雅的歌声和琴声表达出来,凄清欲绝。金老师曾讲过弦歌吟唱之法,美声、民族、通俗唱法均不可用,“而昆曲最为古雅,其清工调底之法,几可近之。不但鱼腹其音,所谓折字者亦备矣。”
另一个版本,是在琴馆看金老师弹奏时录的。由于只是琴曲,整曲速度要快一些,第三叠节奏最为跌宕起伏,套用西方古典音乐的说法,短短几句从行板到快板到慢板,尤其“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一句名指十徽搯起拖上九徽收势,之后速度一下子从轻缓到急促,再到轻缓,把那种“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的伤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6、林曦版:简古雅静
版本来源:网上《水泉院》专辑
时长:5’19”
在《水泉院》专辑中,是这样介绍《阳关三叠》的:琴就是情,何况是“爱离别”的动容,“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进,是珍惜当下,西出阳关,可能有新人有故人。而在此刻,故人和离人都是唯一的。
这段文字很有糊糊的特色和风格,我称之为“糊糊体”。在我看来,糊糊有一个最大的本事,或者说过人之处,就是对于事物有着异常清醒和究竟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很快很容易地深入其中,得其精髓,但骨子里却又永远透着一种超然,有着难得的清醒和缘于心性明了的体悟。具体到她的琴声,我相信她并不像其他琴家那样在古琴上注入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精心钻研指法和曲谱,达到入迷甚至痴迷的程度。她并不是那样的琴人,古琴就像是她生活的一部分,没什么特别,跟书画、茶、中医、插花等等一样,要说这其中更专注的,也许是书画,或消耗学习力最多的中医,反正不是古琴。古琴我猜大概是兴之所致,弹上一曲的状态。但她仍然弹得一手好琴,清新自然,除了学琴时间略长(也不过十几年),我想更是因为她全面的个人修养和性格,琴棋书画诗酒茶,其中的道都是相通的,一样通,样样可通。再加上佛法修行,更可以达到圆融究竟的境界。
清代张鹤在《琴学入门》里用了四个字来形容《阳关三叠》,就是“简古雅静”。我想,这四个字也是最适合用来形容我喜欢的糊糊老师以及她的琴声的。
【古琴曲《阳关三叠》有感论文】相关文章:
阳关三叠教学反思08-25
三叠泉作文05-12
敦煌阳关导游词06-14
敦煌阳关导游词08-24
游三叠泉作文04-05
阳关雪读后感09-26
《阳关雪》读后感07-17
《阳关雪》读后感4篇07-17
技师论文06-03
论文评语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