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艺术论文>舞蹈论文>民族舞蹈论文:以侗族舞蹈表演形式窥见民族性格

民族舞蹈论文:以侗族舞蹈表演形式窥见民族性格

时间:2023-02-23 23:17:50 舞蹈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民族舞蹈论文:以侗族舞蹈表演形式窥见民族性格

民族舞蹈论文:以侗族舞蹈表演形式窥见民族性格
  
  刘敏
  
  (怀化学院音乐系,湖南怀化418008)
  
  摘要:本文通过对侗族舞蹈的表现形式分析来窥见其民族性格一隅,旨在深层次发掘侗族舞蹈的文化内涵,为侗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同时有助于编创者对侗族舞蹈表现力的掌控。笔者以侗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芦笙舞和“哆耶”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深层次发掘侗族舞蹈的文化内涵,传承和发展侗族舞蹈具有参考价值,有助于编创者对侗族舞蹈表现力的掌控。
  
  关键词:侗族舞蹈;表演形式;民族性格
  
  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的人民由于生存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生产方式,从而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由此产生出自己稳定的、独特的社会结构形态,这种结构形态反过来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如生活习俗、道德观念、生产行为、交往行为以及艺术、体育活动等,形态与表现两者交错影响。
  
  一、芦笙舞表演形式
  
  侗族芦笙舞是一种在芦笙吹奏中进行的大型民间集体舞蹈,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宋代诗人陆游的文献中就有关于它的明确记载。八百多年过去了,当时在辰州、沅州和靖州广泛流行的芦笙舞,如今在辰州和沅州已经销声匿迹,只有在靖州县和通道县一些侗族人聚居区还叮以寻觅到芦笙舞的踪迹。
  
  (一)芦笙舞的动作特征
  
  侗族芦笙舞重在吹、跳,动作虽不太复杂,但具有浓郁的侗族民族特点。它的基本动作是“拐伦”(摆身)一“米告”(拐膝盖)一“猫定”(扭胯)一“尖定”(擂脚尖)一“波定”(跨腿)一“叉”(蹲)。踩芦笙的基本步伐有“踩步”、“拐步”、“退步”、“绕步”、“拔草寻珠”等舞步。
  
  芦笙舞的动作特点,概括为四句艺诀,即:“吹笙前俯身蹲摆,左旋右转膝盖拐,芦笙燎亮运气足,沉韧稳烦神潇洒”。芦笙舞以脚的动作为主,活动多在脚尖、膝、胯三个关节上,双手捧芦笙边吹边舞随身体的摆动左旋右转,所以“摆,是它的基本动律。通道侗家人常常会说:“吹笙不会摆,再把师傅拜”。所以,跳芦笙也被叫做“摆芦笙”。吹起芦笙的时候需要做到的四个字是“吹、摆、点、绕”。吹要气满,摆要自然,点要适宜,绕要稳健,这样才能达到运用自如,形神兼备。
  
  侗族人在跳芦笙舞时的动作、节奏通常是:“吸气上步,呼气下沉,起伏稍慢,节奏平稳”。它的这种韵律是因为受芦笙的制约而形成的。芦笙舞动作与风格的形成,与山区地理自然环境、侗族人民生活习俗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他们长期在高山峨岭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如垦荒挖山、伐木造林、背负重担等,自然形成弯腰、屈膝这一动作特点。芦笙舞表演者多穿布条彩裙、胯部动作左右摆动愈大,裙甩得愈开、愈圆,此外表演者手捧芦笙,自吹自跳,要让芦笙吹得更响,跳吹都不费力,表演者自然会随着韵律前俯蹲摆,再就是古老的芦笙舞还带有祭祀色彩的,所以双手握笙弯腰,其状好似作揖。
  
  (二)芦笙舞的音乐特征
  
  芦笙队伍庞大,通常为一百三十人组成,最少也有二十一人。芦笙高、中、低三种音配置方式一般是:大芦笙(陋妈)二至三架;次大(陋牛)八至十二架;中音(陋温)五至九、十架;次中音嘴略;三至八架;最小(蜡伐)一至三架;低音(简普)一至二架。
  
  由于侗族人民世代居住在山区,芦笙曲调可以代表各种信号。为了使芦笙音传递更远,吹奏时一般采用和弦,你繁我简,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具有生动、有趣、诙谐的艺术效果。多变的和弦,还能表现山泉潺潺、鸟语花香、人欢歌扬的动人情景。
  
  芦笙音调独特,并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它既有侗笛的清脆、宏亮,又有牛角的奔放、粗犷;既有木叶的流畅、婉转,又有琵琶的甜美、柔和。
  
  侗族芦笙舞的音乐特征,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1)芦笙舞音乐通常以“徵”、“羽”两个音为主,有的伴以“角”音和之,曲调简单。徵音明亮欢快,羽音柔和温婉。芦笙舞的表演者要边跳边吹,而且动作幅度又大,因而音乐曲调上不能过于复杂。这样的芦笙舞、曲才能易学、易吹,也便于流传。
  
  (2)大部分的侗族芦笙舞曲是以“徵”音开始(少部分是以“羽”音开始),以“徵”音终止。
  
  芦笙舞曲主要用于祭祀、迎宾、外出为客、求偶,而以徵音开始徵音结束的舞曲有振奋精神、提高效率、激发斗志和提高兴奋性的作用。
  
  (3)节奏比较自由,一般以混合拍子和散拍子为多。
  
  侗族芦笙舞来源于侗族人的真实生活,他们世代居住在山高林茂的湘西山区,受社会因素影响较少,侗族人民抒发内心感情,表达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时,多喜欢跳起芦笙舞。
  
  二、“哆耶”表演形式
  
  “哆耶”既是侗族最早、最唯一的歌舞形式之一,也是群众最喜欢,流传面最广,参与性最多的歌舞之一,因在唱腔中经常有“耶”,“也”的衬词出现,故而得名。
  
  “哆耶”按演唱形式和演唱的腔调(旋律),分为“耶补”(yeehbus)和“耶堂”(yeehdange)两类。
  
  (一)耶补的表演形式
  
  “耶补”是赞颂叙事性的耶,专门用以称赞对方,是男人常用的耶腔调。一般在团寨举行各种庆典活动或逢年过节团寨与团寨之间集体相互交往时进行,场面壮观,气氛热烈而严肃。
  
  “耶补”表演形式是走圆圈。古老的“耶补”,一般是男的走圈,女的只在圆圈外观看或列队举灯捧场,一般情况下,后面一个人,用右手搭在前面一个人的肩上,眼向内前方看,或者左手搭在前面一个人的右肩上,眼向外前方看。
  
  侗族是一个和谐的民族,没有男尊女卑,在侗寨男女平等,原始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为了抵抗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由侗族强壮的罗汉们带头来保护他们的家园。不论是在舞蹈还是劳动中,男性都起带头作用,因此古老的“耶补”是以男的为主,由男的来跳。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由于自然灾害的严重,侗民为了征服大自然和生产发展侗民逐渐意识到集体力量要比个人力量大的多,它们的劳动是靠集体的,它们的舞蹈动作也是劳动生产过程中逐渐演变而来的。走圈当然也是有很多人集合在一起才能走圈,团结就是力量,它们团结在一起才能共同完成这个舞蹈动作。用右手搭在前一人的左肩上,在这里也能看出侗民的团结友爱,他们是一个接一个连接在一起的,无论是劳动中还是在舞蹈动作中。然后,左手自由的摆动,眼向内前方,他们在劳动时的每一个动作演变到现在的耶舞中,虽然很简单、很单一,但是最美的最淳朴的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我们,他们自由的放松自己,让我们看起来很轻松很舒服,舞蹈时面部虽然没有太多的表情,但是他们是最放松最自然的。其动作走圈和为什么走圈,在这里看出,“走”产生于劳动中,没有规定怎么“走”,说明自由;“圈”,人们手牵手在一起,最后他们一个接一个围成圆圈,人数不限,人多圈大,人多力量大,人越多就越热闹,圆圈可逆时针方向,也可顺时针方向。此外,除上述手搭肩式外,也有手拉手围成圆圈走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的,其踏步为拍,边走边唱,领唱者一般和合唱者一道围圈领唱,也可以站在圆圈里面领唱。
  
  现在,女的也可以参加到队伍中,既有男女分别合成两个圆圈同向或逆向走圈的,也有男女混合围圈同向走圈的,也可以男女混合成两个圆圈走圈。偶尔,还有些小变动,也可以像“8”字那样两个圆圈穿插进行。其友谊拉近了她们的距离,说明和谐。
  
  (二)耶堂的表演形式
  
  “耶堂”是一种曲调优美动听,抒情性很强的耶,分男腔女腔,腔调大同小异。唱“耶堂”时要求比较严,要有完整的程序和规定的内容,而且平时一般不唱“耶堂”,只在春节祭萨活动及正月行年——“为也”(weexyeek)时演唱,演唱场所在室内的多。
  
  “耶堂”的表演形式为众人围成的一个大圆圈,面均朝里,边踏步边唱,以男性为主来进行“哆耶’,动作为后面一个人的手搭在前面一个人的肩上,脚下有节奏的一步一步前进。
  
  在侗族歌舞文化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耶堂”或多或少都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保留了以往古老文化的同时,也有一部分在流失,勤劳勇敢的侗民仍然保护和传承着它。“耶堂”在表演形式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它仍然较好地保留着侗族古老文化的痕迹。
  
  无论是在远古还是现在,侗族都一直信奉“萨”,“耶堂”是祭祀最主要的部分,前面文中也有提到“萨岁”是侗家的保护神,她的存在,才使得侗家人更勇敢、更坚强、更勤劳,她是侗家人的精神支柱,是一种精神文化,而生前“萨岁”特别喜欢热闹,喜欢这种“哆耶”,所以侗家人为了讨她欢心,每逢过节就会组织侗民祭祀她,在祭祀过程中跳“哆耶”,通过对她的祭祀,来保佑侗寨平安、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就因为有这些最古老的、最传统的文化存在,才得以使“耶堂”保留的完好。还有它的动作虽然单一、简单,但这种简单大方,才使古老的“哆耶”气息更加浓厚。
  
  “耶堂”的演唱场所多在室内,在这里可以看出“耶堂”和“耶补”区别在哪,“耶补”在鼓楼前,场地大,人数不限,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人越多,圈就越大,没有限制。而“耶堂”是在室内举行,祭祀是很正式的东西,要求比较严格,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人数不多,圈也不大。
  
  三、民族性格在舞蹈表演形式中的展现
  
  由上述表演形式,可以看出:芦笙舞声音悠扬,节奏比较慢,比较自由,以流畅、婉转,甜美、柔和的艺术表现力为主,表现着侗族人对自由、随性的生活追和勤劳、善良、纯朴,性格温和的性格特征。除竞技表演性的芦笙舞外,其他类型的芦笙舞动作都不大,祭祀时与鞭炮声交相辉映,尽情欢跳,社交娱乐时聚集联欢,无不表现侗族人民合群、平和性格;哆耶由长者或歌手领唱,众人合唱,众人只唱后面三个字——“耶罗耶”或“耶哈耶”,唱时脚步跟着律动,动作变化小,全民参与,群情欢乐,充满民族的凝聚力,这都充分体现侗族人民重情重义。本研究分析结果与侗族民族性格特征的相关研究结论相符:侗族农村初中生人格分数与全国常模比较,在诚信、自制、合群、利他、严谨和宽和维度上较高。
  
  参考文献
  
  [1]张晓松,卢现艺.芦笙舞[J].中国西部,2006,(10).
  
  [2]苏金梅.侗族耶歌刍议[J].民族音乐,2009,(6).
  
  [3]李茂科.民族性格特征研究——对侗族农村初中生人格特征的调查[J].怀化学院学报,2007,(6).
  
  

【民族舞蹈论文:以侗族舞蹈表演形式窥见民族性格】相关文章:

民族舞蹈论文08-05

最炫民族风舞蹈串词06-08

舞蹈最炫民族风串词08-13

谈民族舞蹈的原生态创作08-19

少数民族舞蹈尚需不断创新08-05

论文:鄂伦春民族歌舞简述08-11

民族音乐学论文11-07

遗憾的舞蹈表演作文08-16

关于舞蹈的论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