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贵州省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①盆地中的城市——贵阳、六盘水和安顺。城市均建在盆地底部,以矩形(六盘水)、放射状(安顺)和多边形(贵阳)展布,周边多为“喀斯特”山丘、盆地内部还散布有残丘、孤峰等。这类城市的环境地质结构较为复杂,拥有的水土资源比洼地的多,但差异大;地下水分布不均,埋藏较浅,易开采也易受污染。②谷地中的城市——宽谷中的都匀和铜仁,构造盆地和喀斯特谷地中的遵义。城市沿河两岸展布,占据高漫滩、阶地以及部分缓坡地,两侧陡峭,或有和缓的峡谷、宽谷、盲谷,有一定的地表水资源,并为“喀斯特”水的排泄地段,水环境容量较大,但土地资源缺乏。③台阶和洼地上的城市——建在距河不远的台阶上的城市如凯里、兴义,城市依地形起伏呈不规则展布,水资源较缺,自净力差。高原面台阶洼地上的城市,如毕业,地表基本无河流,地下水埋藏深,水土资源贫缺,为9市中自然环境最脆弱的一个市。从总体上看,贵州城市的生态系统极为脆弱(见表1)。1.1 地形封闭
9市的周边多为“喀斯特”山丘、孤峰,尤其是盆地中的城市,地形最为封闭。如贵阳市就位于本省中部群山环抱的“喀斯特”盆地中;六盘水座落在西部高原山区山峦群峰之中的盆地中等。地形封闭,不但城市发展有困难,也易造成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1.2 山地和丘陵所占的比重大
除安顺和遵义所占比重在72%外,其余均高达85%以上。各市的平地并不连片,而是被残丘、孤峰分割,实际是“山间平坝”,故土地利用的限制性强。
1.3 地势高低悬殊
各市最高和最低海拔的差数多在1000m以上,毕节市相差达1700m多。地势高低悬殊,不但对发展交通带来困难,而且也带来一些环境地质问题。
1.4 自然灾害频繁
贵州年降水达1000mm以上,但“喀斯特”发育,使水源漏失,地表缺水,形成湿润气候条件下的干旱,尤其是高原面上的城市,地面水相对缺乏。如遇暴雨、大雨,因洞穴堵塞等原因,各城市洼地带积水形成内涝,如1996年贵阳市建成区多处被水淹1周多。因而旱涝灾害受降水多寡和“喀斯特”环境的综合制约。据统计,近500年来,9市的旱涝频率高达35%-60%。由于岩溶作用,岩体易发生滑动,9市常有不同程度的滑波、崩塌和泥石流等灾害。
2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见图1)
城市生态是一个多层次、多元素、多变量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任何城市的生态系统都是依赖性强,独立性弱的生态系统,如人类的干扰超出城市生态系统本身具有的负荷能力,则会破坏系统的生态平衡。座落在天生脆弱的喀斯特环境中的城市,其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负荷能力低,对人为作用的容忍度极低,生态系统更容易遭到破坏,被破坏后又难以恢复的特点。近30年来,9市人口增长快,而科技、经济和城市管理滞后,环保意识差,直到90年代中期前,9市环境保护仍处于点、源治理阶段。1996年开始重视城市的综合治理,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久账过多,9市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峻。
2.1 空气环境质量差,酸雨严重,“热岛”现象突出
9市的能源结构均以含硫量较高的煤为主,城市空气呈现出煤烟型为主的复合型污染:①SO[,2]的污染极为突出。有6个市均超过国家三级标准(0.1mg/m[3]),其中都匀高达0.36mg/m[3];②氮氧化物(NO[,x])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0.05mg/m[3])的有3个市;③悬浮颗粒物(TSP)年均值有6个市超过国家二级标准(0.2mg/m[3])。而同年,非喀斯特区的赤水市其SO[,2]、NO[,x]和TSP含量分别为0.017mg/m[3]、0.012mg/m[3]和 0.116mg/m[3],是贵州12个市中最低的;④9市的降尘量年、月均值范围为4.1-13.1t/km[2]月,其中有6个市均超过国家规定的南方城市限值标准。
表1 九市的自然生态环境现状
Tab.1 Present state ecoligical environment in 9 cities
附图
资料来源:①贵州省区域地理信息项目领导小组编:《贵州省地理信息数据库》。贵州省人民出版社,1996.8.
②贵州年鉴,1996-1998.
地形封闭,废气扩散困难,废气与空气中的水气混合形成酸雨。9市均不同程度地出现酸雨。1998年酸雨率平均为57.08%,其中有4市高达80%以上,且强度大。地形的封闭性和城市内的山丘,孤峰,引起局部气流复杂,下垫面又是人工建筑,导致小气候环境变异,其中以“热岛”最为突出——城市中心区温度比郊区高1-3℃,它使人感到闷热,还诱发流感等疾病。
2.2 水体污染严重
水域的生态环境是影响城市环境的关键因素。9市的底部低地几乎全部被人工建筑占据,部份河流阶地和一些低山丘也被占掉,这就使城区水文循环发生不可逆的变异,如加大了城区河流的洪峰,降低平水期的流量等。最为严重的是,多数废水和废物未经处理就排入环境;农田施放化肥,农药和污灌都造成水体污染,尤其是浅覆型的地下水,隔水能力差。而9市都不同程度地利用天然落水洞等排污和倒废物,造成地下水严重受污染。受污染的地下水抽取进入城市,经使用后的污水又进入地下,这样反复循环,污水得不到很好处理和自净。目前,各市的中心区和工业区附近的水体污染最严重。据1998年26条河段的监测结果,除铜仁和凯里两市河段的水质分别达到Ⅱ级和Ⅲ级外,其余均在Ⅳ级和Ⅴ级。对城市中6个湖(库)监测的结果,有72%的水质达不到使用功能规定的水质标准。除贵阳的阿哈水库外,其余湖(库)均呈现富营氧化趋势和明显的有机污染特征。
2.3 地面塌陷
喀斯特地面塌陷是严重的地质灾害,也是地下水资源开发中突出的环境地质问题。合理开采地下水,能使水体呈良性循环,但9市都不同程度地出现集中,过量地抽用地下水,不但使水位下降,一些泉水断流,也造成地面塌陷,如六盘水市的水城,在5km[2]的地下水集中开采地段,发生塌陷800多处,造成房屋开裂,倒塌80多座等,经济损失大。
2.4 噪声污染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根据1998年噪声监测:①交通噪声范围值为69.3-82.2dB(A),除遵义外,均超过国家标准[70dB(A)];所监测的163.29km路段中,有109.14km的噪声超过70dB(A),与1996年相比呈上升趋势。②城市区域环境噪声为52.5-66.6dB(A),有5个市超过国家2级标准[60dB(A)]。③对5市功能区环境噪声监测中,1类区(居住、文教)均超过国家标准[55dB(A)];2类区(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有4个市超过国家标准[60dB(A)];3类区(工业区)有2个市超过国家标准[65dB(A)];4类区(交通干线两则)有3个市超过国家标准[70dB(A)]。与1997年相比,1类、2类和4类区噪声呈上升趋势,3类区变化不大。
2.5 森林覆盖率持续下降,水土流失严重
1950年初,除毕节外,其它8市的森林覆盖率都在30%以上。50年代到80年代,森林覆盖率迅速持续下降,就连城市中心的许多残丘、孤峰上的植被也被砍光,成为荒坡或采石场。至今仍有六盘水等6市的森林覆盖率达不到30%。1997年,9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5.41m[2],比1996年减少1.6%。在建城区,随着建设用地增加,9市均紧缩绿地,故建城区的森林覆盖率均低,1997年9市平均为19.6%,比1996年减少1.1%,而1998年又下降到19%以下,有的市仅5%。植被破坏,加速了水土流失,9市水土流失率在500t/km[2]·a左右,毕节高达2000t/km[2]·a。现9市水土流失面积均占本市总面积的15%-55%(见表1),多数市还有加剧的趋势。
2.6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形成是城市职能在空间上分配土地资源的结果。城市土地利用是产业布局在空间上的反映,它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城市主要职能的发挥,以及城市的形象。长期来,城市土地的无偿使用,一些企事业单位多占土地,重复征用土地的现象严重,加上土地管理层次未完全理顺,更缺乏科学的用地规划,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①9市建设用地面积所占比重小,其中工业用地占的比重大,且各市均有半数以上的工业集中在市中心区,与居住区商业区混杂,这对各市发展和环境保护极为不利,要把这些工业迁到市区外围或郊区还需要较长时间。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土地资源贫乏,9市都缺少大众性的公共娱乐和休闲场所。③交通用地比重低,均占本市总面积的0.5%以下,这与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多地少,地形封闭、地势起伏大有关。④环境生态用地少,因为在经济和教育水平低的状况下,人们对直接生活条件的改善要求超过对环境生态质量改善的要求,加上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少以及法制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以保护环境生态用地的重要性未被广泛接受,导致绿地紧缩和新的污染源。
附图
图1 岩溶区城市人地系统和环境恶化示意图
3 重建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3.1 建立强有力的环境保护机构和立法
这是治理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前提。①把城市环境保护纳入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②根据喀斯特环境特点,建立符合本省情况的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③加大立法,对污染源尽快治理,规定治理好的期限,对治理无效,排污严重的企业单位应计划搬迁或淘汰。④对新建的生产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执行主体工程和防污染设施同时进行和投产,切断经济发展与污染加剧的联系。⑤优先建设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如煤气工程,集中供热,污水和垃圾的集中处理等。⑥遵循城市喀斯特环境特征,建设不同规模、不同特色的城镇。应加速中小城镇的发展,同时控制贵阳建城区的人口数量。
3.2 加强水环境的治理和保护
①对落水洞、地下河和市中心区污染重的河段进行工程疏通,严禁利用洞穴排污。②提供各市水源的水库应禁止或减少旅游活动。③节约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合理布局,适当分散。
3.3 建立城市绿地体系
加强教育和宣传,充分认识城市绿化对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衰减噪声、调节居民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等功能,以得到人们对绿化城市环境的广泛支持。主要采取以下措施:①喀斯特区城市周边均为山峰,丘陵或谷坡,应充分利用这种“山环水绕”的自然环境,进行植树造林,形成环抱城市绿化地带。建城区中心孤峰,残丘和荒坡均不要开荒采石,而应种树或作公园。②充分利用城市的再生空间(即人工建筑实体的表面积,它大于该实体占地面积的空间)进行绿化,能收到“快、省、美”的功效。③“见缝插针、挤地造园”,发展小花园、街心绿地,居民区配套的小游园。
3.4 发展城市的生态旅游和城郊生态农业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各种造型美,组成别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加上众多的人文景观,9市均是本省重要的旅游地或著名风景区的依托城市,所以应加强旅游业的管理和旅游资源的环境保护,推行生态旅游。城郊农业结构应作调整,大力发展洁净蔬菜、果树和花卉,严禁污灌。
4 结语
4.1 贵州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座落在喀斯特环境中,城市的形态结构、水土资源及城市扩展均受“喀斯”环境的制约,其生态系统极为脆弱;表现在:水土源贫缺、平地少,地形封闭,旱涝和地貌灾害频繁等。
4.2 科技、经济和城市管理滞后,环保意识差,“三废”多数未经处理就排放,形成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相联,加上先天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造成城市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以煤烟型空气污染,水体有机污染和交通噪声污染为主。SO[,2]污染极为严重,酸雨污染,城市河段及湖(库)污染普遍存在;4/5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超过国家标准;1/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较重。
4.3 加强各级政府的中心职能作用和环境立法,利用“山环水绕”的自然环境,建设为“山水城市”,这是协调城市人地矛盾的主要途径。
【贵州省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相关文章:
城市垃圾的问题08-12
城市垃圾的问题08-06
城市垃圾的问题_[实习报告]08-15
城市旧村改造问题探析08-05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分析08-19
对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与思考08-12
城市燃气调峰与储存问题的分析08-06
城市政府门户现存问题08-05